琵琶行白居易原文及翻译 表达了什么感情

琵琶行白居易原文及翻译 表达了什么感情,第1张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2、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示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3、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琵琶行》高中语文 教学设计

 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用课件,通过课件教学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更好的了解上课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琵琶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大家可以看一下,希望对同学们学习语文有所帮助。

 《琵琶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意,品味优美的语言,感悟文本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2学习文本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艺术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卓越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自己观点态度的写作能力。

 1结合诗前的小序和课后注释,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重点品味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语句,思考诗人是怎样将抽象的、稍纵即逝的音乐用具体可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理清全文脉络,分析结构特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3了解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态度。

 聚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建议

 1学习本诗,重在体味诗人寄寓在琵琶女身上的对下层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教师要避免对诗歌进行从头到尾的分析讲解。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巧设问题,提要勾弦,引其思考。

 2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条件,设计情景,为学生放琵琶名曲,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唐之韵》,或者《琵琶行》赏析。

 3长诗的领悟重在教读之后的吟咏,一定要腾出时间让学生自我学习,慢慢咀嚼,融会贯通。

 自主梳理

 1通假字

 钿头银篦击节碎(通)

 《琵琶行》教案+学案+练习(鲁教版必修1)

 《琵琶行》导学案13

 课题名称《琵琶行》课型综合解决课

 课程标准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2整体感知,并通过诵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变化。

 3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人物关系的渐进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解析诗歌,理解作者在描写音乐时所运用到的写作技巧,包括想象联想、比喻、通感、正侧面描写等等。

 2提高诗歌朗诵的技巧,培养朗诵的感情。

 3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中心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对音乐的描写所运用到的写作技巧。

 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任务)及问题学习活动及行为

 导入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引入新课。

 模块一知人论世

 (1)知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将其诗歌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山水诗,《琵琶行》是一首感伤诗。

 (2)论世:

 写作背景

 (3)文体知识:

 乐府诗

 歌、行、引: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歌,是旧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长恨歌》;行,是“衍其事而歌之”,乐府和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长歌行》。吟,古典诗词的一种名称,《秦中吟》。

 模块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注意重点字词。

 2请同学听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初步感知诗中的感情。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凄惨悲凉忧伤

 二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点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简明清楚地写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诗呢

 明确:写成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3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几部分

 明确:(一)江头送客闻琵琶(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三)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四)同病相怜伤迁谪(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模块三细节探讨

 1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在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两人是通过什么联系起来的

 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琵琶声(遭贬的诗人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心理共鸣)

 2这句心理共鸣的句子是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

 明确: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商妇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谪官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模块四合作探究

 1谁解琵琶声

 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2、谁解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3、谁解风物意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小结

 师:补充白居易被贬谪的经历。

 生:诵读诗歌。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重点的文言字词。

 生:小组讨论问题三,展讲讨论结果。

 师:评价和明确问题三。

 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和评价(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生:小组讨论问题,展讲讨论结果。

 师:评价和明确。

 生:小组讨论,展讲讨论结果。

 师:评价补充。

 《琵琶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二

 第一课时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3•翻译该诗。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度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理解内容。

 3•能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读一读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字词,注意读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瑟(sè)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秋月白(bó)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bì)谪居(zhé)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译一译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

 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

 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

 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

 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

 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

 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背一背

 要求优秀学生在10-15分钟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

 诗歌教学需要重视朗读,并且让学生先背下来,可以提前预习时就让学生背诵。

 第二课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学习目标:

 1•品析诗句,赏析作者描摹音乐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评价任务:

 1•品读课文,说出喜欢句子的理由。

 2•赏析声音描摹技巧。

 教学过程:

 品一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试作品析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寥寥七字就把任务、地点、时间、事件全部概括其中,言简意明。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托和渲染,使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逼真的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之态,细腻的解释了琵琶女不愿见人而又不得不见的复杂内心活动。这种拘谨腼腆而又稳重的样子,也恰恰是萍水相逢一个女子应有的情态。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句中的“幽”字用的很好,这个忧愁给人以深重隐秘沉重之感,是来源于内心深处的哀愁。而忧愁则是形于色的浅层次的悲伤,不如幽愁来的深重。而此时无声胜有声则创造出一种音乐停止了,可听众的感情还在延续的情绪体验。

 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此句用寂悄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音乐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伦。

 赏一赏

 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5、小结: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拓一拓

 1•学习环境描写:诗歌往往受不了对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基础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哀愁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茫茫江水”,蓉蓉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别愁绪。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情景交融,烘托出音乐的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境界。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感人。

 (本文的环境描写烘托了音乐效果,突出了人物情感,是诗歌的学习重点之)

 2•介绍背景及原文。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琵琶行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武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岁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应注重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本课循序渐进,先读韵,再成诵品情,后赏析手法和技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节课容量太大,进行起来时间太紧张。安排三课较为合适。

 第二乐章“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激情浪漫的青年时代。色艺超群,名噪京华,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投影板书:拢捻抹挑——轻松舒缓,嘈嘈急雨——粗重急骤,切切私语——细腻委婉,珠玉落盘——清脆圆润,花底莺语——宛转流畅)

 第三乐章“沉思曲”: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心情沉痛、肝肠寸断,音乐也越来越低沉,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投影板书:泉流冰下——阻塞压抑,冰泉冷涩——清冷凝滞)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投影板书:银瓶水浆——激越奔涌,铁骑刀枪——高亢雄壮,一声裂帛——戛然而止)

 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

 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高超的乐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我们也要学会感悟艺术,从音乐中感受艺术家们的情思。

 观看视频《琵琶行唱诗片段》,感受音乐和文学的魅力。

 (二)谁解风物(情)[投影]

 学生自由朗读江头送客闻琵琶语段:“浔阳江头夜送客……犹抱琵琶半遮面”

 (教师空出“情”字,学生读后填空。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可能填“风物情”“风物意”“风物昀蕴”……教师点拨指点)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折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六、写作技法 [投影]

 这段音乐描写最为人称道,仔细品读,同桌讨论,写出你的赏析意见,5分钟后举手回答。(要点如下,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能抓住关节点谈谈意见即可。)

 1比喻贴切美好,叠加效应明显,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表现出了音乐的沉重、急促、细碎、清脆、清亮、婉转、轻快、流畅、幽微、激越、雄壮、高亢、凄厉等特征。

 2运用通感,调动了多种感官体验,尤其是听觉和视觉的交织。

 3表现了音乐的过程性、动态变化的特点,尤其展示了琵琶弹奏的渐渐停息之美、冷涩凝绝之美。

 4写出了沉静之美、空镜头之美,是效果手法的独特运用。

 5叠词和连绵词的运用,音韵优美。如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间关、幽愁(叠韵);莺语、幽咽(双声)

 6琵琶的弹奏过程实际是琵琶女情感心声的展现。

 7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七、课堂小结 [投影]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流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八、拓展资源 [投影]

 1、《琵琶行》与音乐、旅游、书法、绘画、舞蹈、戏曲……

 2、侧面描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诗集《陌上桑》)

 3、摹写声音之至文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 方扶南 《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九、课后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浔阳( ) 荻花( ) 声声思( ) 捻( )

 霓裳( ) 冷涩( ) 舫( ) 幽咽( ) 铁骑( )

 2、识别通假字。

 曲终收拨当心画。

 3、掌握词类活用。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想见。

 4、辨析古今异义。

 (1)琵琶声停欲语迟。

 (2)间关莺语花底滑。

 5、判断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

 (1)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

 (4)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6、对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忧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屏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7、“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 )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清脆圆润——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粗重急骤——舒徐流畅——间歇停顿——激越高亢

 8、用原文填空。

 (1)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珠小珠落玉盘。

 (4)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0、有人认为把结尾改成“东船西舫赞不绝,江心秋月耀银波”,更能反映出音乐的效果,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

 11、读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没有修辞。

 D、两首诗都属于叙事诗,写景叙事中有感情。

 12、后人在浔阳江边修建了琵琶亭,上面有启功先生题写的对联。请你根据掌握的对联知识,排列好次序。

 虾蟆陵边 夜船孤 琵琶筵上 秋浦别

 往事悲欢 谪臣心 一时枨触 商妇泪

 红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xún dí sì niǎn ní sè fǎng yè jì

 2、画—划 意思:划,弹拨动作。

 3、语:名词作动词,说话。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4、(1)迟 古义:迟疑,停顿。 今义:慢。

 (2) 滑 古义:形容声音轻快流利。 今义:光滑;滑动。

 5、(互文、借代)(比喻)(通感)(顶针)

 6、C

 7、D

 8、犹抱琵琶半遮面 冰泉冷涩弦凝绝

 嘈嘈切切错杂弹 唯见江心秋月白

 9、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冰层底下流淌。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10、略

 11、C

 12、红袖夜船孤,虾蟆陵边,往事悲欢商妇泪;

 青山秋浦别,琵琶筵上,一时枨触谪臣心。

高中语文《琵琶行》影响

 《琵琶行》与《长恨歌》有所不同的是,这首诗由历史题材转到了现实题材,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就来得特别深挚,因为是在贬所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就来得特别的哀婉、苍凉。诚如《唐宋诗醇》所谓:“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在表现手法上,《琵琶行》除了用秋天的枫叶荻花和三次江月的精彩描写来烘托人物感情外,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展示其性格、心理。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都十分贴切地表现了弹奏者既因羞涩又因难言之痛而不愿见人的情态;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低眉信手续续弹”,以逐层递进的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进入角色、开始回味往事时的神情和心绪,非常形象、逼真。至于其中对琵琶乐声的一段描写,更是精彩之至,诗人连续使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花下莺鸣、冰下流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把乐声从急骤到轻微,从流利、清脆到幽咽、滞涩,再到突然激扬的过程极形象地摹写出来,而随着乐声的抑扬起伏,弹奏者动荡变化的感情也溢出行墨之外。更显出其描写的细腻、真切、自然流畅和情感的潜流暗转、突放突收而独具特色。在曲子接近终结时,作者这样写道: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271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