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闲居无事,此时奔竞之心尽消,与自然贴近,与儿童贴近,情绪得到交流,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这两首诗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微妙的情境,第一首写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第二首写他从书斋来到庭院里,百无聊赖,便捧起水来洒在芭蕉叶上,使儿童误以为下雨。全诗充满生活情趣,炼字也精。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杨万里 〔宋代〕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译文
吃过梅子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漫长的夏日,从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好,只懒洋洋的看着儿童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
注释
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
软齿牙:一作溅齿牙,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
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与窗纱:《四部备要》本《诚斋集》作“上窗纱”,此据《杨万里选集》。与,给予的意思。
简析
这首诗写作者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
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
《咏雪》是通过记录生活中的事情来反映生活的情趣或生活中隐含的哲理,只做客观描述,未加任何评论。只通过“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来营造一种欢快、融洽的家庭气氛。
《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吴均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写的是江南特有的细雪,诗人名为咏雪,实为伤怀。首二句从微风摇动庭树写起,与近处入帘的细雪形成一远一近的对比;
三四句写雪在空中和落到阶上的不同,“如雾转”和“似花积的比喻,形容江南细雪较准确;五六句写落到树上的雪,“徒看”二字情绪似乎不高;末二句道出零泪相思。全诗所描绘的画面狭窄,但笔触细腻。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代表作《溪居》、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前两联(首联)写诗人接近友人“溪居”时,依次观察到的外围景色——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栅,面山而凿的小窗,依次迎头扑面而来,极富层次感。虽是短短的两句,却写了诗人次第相逢的许多意象,既显得气势阔大,又渲染了庄园所在位置的幽邃。
全诗刻划了友人居处环境的优美、不俗,表达诗人了对友人生活的向往和精神世界的认同。
小题1: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小题1:早晨,我去田间耕作,翻除一棵棵还带着露水的野草;傍晚,我撑船游玩回来,船触到溪石发出哗哗声响。 小题1:这首诗表面上似乎写溪居生活的闲适,自我排遣,自得其乐;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被贬谪的孤独的忧愤,壮志难酬的悲愤。 |
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在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所以词中“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交代了居处冉溪之畔的原因。 点评:分析诗歌的内容,首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在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内容分析。 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居处冉溪,感觉从此以后,脱离了官场的束缚,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心情自然特别舒畅,从他笔下流畅出来的景色即能得知。早晨,我去田间耕作,翻除一棵棵还带着露水的野草;傍晚,我撑船游玩回来,船触到溪石发出哗哗声响。 点评:描绘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 小题1:试题分析: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居处冉溪时,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还的闲适、自由的生活,但字里行间依然能够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壮志难酬以及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失望心情。 点评:体会诗人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诗歌的内容,(2)诗人的处境,(3)诗歌的写作背景等,从这些角度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可以说是较为全面的。 |
翻译:
篱笆外面不知是谁家没有系好船只。春潮上涨小船被吹进了钓鱼湾。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
原文:
溪居即事
作者崔道融 朝代唐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扩展资料:
赏析: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
诗人给读者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掩着的柴门。
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透过这一切,读者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参考资料:
相同点:岸边都有怪石,都有浓郁的树木和竹子;《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右溪记》:水抵两岸,悉皆怪石,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不同点:右溪的水流湍急,小石潭的水较平静。《小石潭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右溪记》: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