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月是故乡明”是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二部分(2~5):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三部分(6~8):对比他乡之月与故乡之月。
第四部分(9):呼应开头,突出主旨。
文章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详细释义
戍楼上的锣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在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中心思想
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秋(一首)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此诗若和前面的《春望》一起看,那你就能感受到连绵的战乱给人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何等的巨大
表达了,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常常感慨万端。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强烈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全诗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1) 背景 「况今未休兵」,表示此诗写于战乱之时(不代表他的弟弟被抓去充军。事实上,其弟杜颖在山东,杜观、杜丰在河南,杜占与杜甫一起,总之不是充军。) 「月是故乡明」,表示杜甫当时离乡别井。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表示杜甫与弟弟分散,音讯断绝。 (2) 抒发了战乱流离中忆弟的手足深情。 中国香港教育城 背景 本诗作于乾元二年(759)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在这一带飘泊,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赏析 作者在诗中表达思念兄弟之情。 1 布局 气氛烘托 作者在首联先描绘塞外的秋景,边防的鼓声与雁的鸣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营造一片凄凉的景象。而「断人行」三字正说明了当时战事频仍,正好与末句「未休兵」作连系。触目伤怀,勾起作者思乡之情,思念自己的弟弟。「首句为未休兵伏笔,次句为忆弟起兴。」(《唐宋诗举要》) 全诗以「忆」字系连 颔联仍是写景,其中「月是故乡明」一句,为全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句指出当时的时令为「白露」,并因望月而写出「忆」字。杜甫看着天上的明月,然故乡不可及,弟弟亦不可见,更增添其内心思乡忆弟之情。连系起「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三句,下开「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四句,使忆弟之情有了依傍。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不曰『月傍』,而曰『月是』,便使两地皆悬。」 由望月转入抒情,在这凄冷之景,作者想起自己的遭遇,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忆弟之情,尤为深切「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弟离散,下句说家已不存,大家生死未卜,偏偏「 寄书长不避」,最使人焦急,感情沉痛。 2 表情达意 本诗可谓兼集直接抒情与含蓄达意之美。 前四句乃是见景生情,委婉含蓄;后四句因忆弟心切,直抒胸臆。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 作者看着天上的月亮,想起故乡之月,只是 一样的月色,现在却与弟弟分隔两地,使得原本美好的月色反而变成一种凄凉的画面。 此句本为「今夜露白,故乡月明」也就是说今夜恰逢「白露」,而天上明月仍是故乡的月色,隐含忆弟之情,含蓄地抒 感,为下文铺垫。而颈联则语气一转,情感的展现由含蓄转为直率,直接表达自己的忧虑,弟弟分散各地,家已经破败,无法探听大家的消息。尾联承接颈联之意,然语气稍见含蓄:书信不达,兼之战况未定,令人担忧,含蓄中见幽怨。 3 抒情技巧 句式结构 承上所言,颔联乃「倒装句」,两句一经颠倒,侧重了「露」的凄冷,「月」的明亮,勾起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宋‧王彦辅《麈史》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俊,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 用字 首联「边秋一雁声」,突出雁形单影只的情况,暗示自己的孤独。古人常以雁比喻兄弟之间的感情,此处「一雁」,亦是暗用此意,《草堂诗笺》:「一雁喻其兄弟隔绝遂孤也。」作者闻孤雁之声而想起与弟分散,寂寞之情跃然纸上。而这种两地分散的孤凄之情,皆起「戊鼓断人行」,也是战乱所致。 辅助资料 评论 俞陛云评:「有弟而分散,一也。诸弟而皆分散,二也。分散而皆无家,三也。生死皆不可问,四也。欲探消息,惟有寄书,五也。奈书长不达,六也。结句言何况干戈未息,则音书断绝,而生死愈不可知。」(《诗境浅说》) 唐诗鉴赏辞典: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 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 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 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 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 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 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 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 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 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 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 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 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沈郁顿挫。 建议读物:《中学生文学精读‧杜甫》
参考: edcity/article/iworld_sc_feature_literature/060515-003/page03p#03、《中学生文学精读‧杜甫》、tingko/Edu/tangshijihang/7931
点解问题同我本中文工作纸的问题一样ga but都好多谢答题者的答案~!!!
(1) 战乱之时 (2) 怀念弟弟 戍鼓断人行, = 从远处传来军中的大鼓声,路上已经杳无人影了, 秋边一雁声。 = 在此边疆的秋夜里,只看到一只孤雁在空中飞翔。 露从今夜白, = 今夜已入白露时节,露水越发地白了, 月是故乡明。 = 故乡的月光定是格外地明亮。 有弟皆分散, = 我与弟弟们各自分散,家破人亡, 无家问死生。 = 也不知道去哪里探听他们是否健在 寄书长不达, = 我已寄出许多家书,但都没有回音, 况乃未休兵。 = 在这战乱频的今日,我究竟该怎么办呢 May be they can help you! You can also find the wers in the 诗 2006-12-15 00:23:21 补充: You can read more 诗 in - clshsyzuedu/300/homeI think you can be more art in this side
参考: gotopidv/ & ME
1. 作者应该是想抒发不见了弟弟的心情.弟弟在秋天充军去了,很久没书信来往.家 庭被分散了,现在还未打完仗,不知何时可和他相见. 写作背景: 唐代打仗时的情况(可能是安史之乱.),秋天 用这件thing来讽刺当时是战争很多,令家庭破碎.
参考: 我
原句意思:由于战乱,致使我们弟兄分散在各地,连消息都极难得到;家已不存,兄弟彼此之间都不知道是死是生。这是在极言战事所带来的灾难和不幸。
诗句出自:
月夜忆舍弟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
这首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