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搞好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第1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前言部分,对“语文课程性质”做出了新的阐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然而, 阅读和写作,是当今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两大难题。 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搞好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有四种基本方法;朗读、默读、略读、浏览。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学形式。朗读训练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比如内部技巧的“情景再现、逻辑层次、感情基调”,外部技巧的“重音、停连、语气、节奏”。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把“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的训练提上议事日程。 (2)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 2011课标 ,高度强调“多角度、有创意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既要激活读者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观念,读出自己的心得看法,甚至可以反思质疑;也要尊重文本的基本规定,防止“微言大义”(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架空分析”(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3)、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 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4)、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课外阅读是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提高的必经之路,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平时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5)、阅读教学应规避的问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阅读教学过程是在这样的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回归生命,回归主体,回归生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想象,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将起到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学生投入情境,引发学生主体感受,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结论上,不应以教师的理解作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标准答案(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

一、正确理解

正确理解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对于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前提。从文章的角度看,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立,能够称作文章,是因为构成文章的各个部分(字、词、句、段)等各种要素发生关系,并在其作用下,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系统,环环相扣,互为贯通,臻于完美。课标中提出的“整体把握”不等于仅仅感知、把握整篇课文,它与对段、句、字词的关注不但没有冲突,相反主要体现在对段、句、字词的关注,除非那些字词等是“非关紧要”(朱熹语)的。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标准》),并遵循这一规律,从学生的直觉思维出发,从整体把握入手。

二、转变思路

阅读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思路,要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在课堂教学中,学什么,怎样学,以学生的基础和需求为依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过多过细的串讲串问串读式的讲解,不搞“截肢解体”式的分析,不搞零敲碎打的训练,而由学生从文章整体入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然后抓住关键部分(可以是一个自然段,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语)前后联系,上下贯通,理解内容,最后再回到全文,认真品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阅读中由“学会”变为“会学”。

三、课堂实施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课堂作为教学实践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习得的,也不是通过为考试而进行繁琐零碎的题海训练习得。作为教师有了先前“整体把握的意识,只有耕耘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家常课上,循序渐进,有的放矢,方能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抛弃传统的从字词句到段落层次,到篇章结构的三段论式的教学方法,而代之以从全篇着眼的重读书、重感悟的整体感知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懂得一篇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知课文中的字词句段,必须把它们看作整体中的一部分,从整体中去理解部分,增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意识,养成整体感知的习惯;要让学生通过复述课文,增强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的能力。

(二)整体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一系列精心选择、剪裁、并编织起来的具体材料所表达的最主要的思想和倾向(倾向就是对生活现实的憎爱情感或态度)。主题是文本的灵魂,它统率全文,具体到文本的一个自然段,一句话或一个词语,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阅读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文章主题,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与情境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三)整体把握文章表达方法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凭借这一“例子”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可爱的草塘》一文,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故意掀起波澜,使文章波折动人。(1)先抑——初到“呆腻没意思”。文章的中心是赞美草塘的美丽可爱,目的是“扬”,但文章一开始却反说它不可爱,这就是“抑”。(2)后扬——初看“草塘真美啊”。作者随着小丽的带领,来到草塘的边上,此时又大又美的草塘呈现眼前。作者的情感由“没意思”的不喜爱转变成惊喜的赞叹,这是第一次“扬”。(3)再扬——耳听春冬的草塘。接着文章以小丽自豪的话语描述了草塘春冬两季。北大荒的物产丰富通过小丽的诉说得到再“扬”,但同时“我”在耳听时的态度,一而再地故意逗她,体现着不信,这也是“抑”。这段文章扬抑结合,又掀起涟漪,增添了文章的魅力。(4)又扬——亲历“美好的画卷”。接着作者亲历了抓鱼,看到了藏在草丛中神奇的河。作者对草塘,对北大荒的热爱升华到了高潮。这时文章戛然而止,但余音未尽。文章以“腻、喜、赞、恋”的线索,欲扬先抑,抑扬结合,不仅符合作者内心变化的规律,而且增添艺术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中年级开始,每学一篇课文都要求分段、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津津有味地让学生分析:“哪一句是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哪一句描写人物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思想起什么作用”等等不,看似内容充实,把力用在点子上,其实这样的分析除了对付考试,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并无太大的作用。现实的情况是学生能够分析什么是比喻句,但在作文中却较少运用比喻句;能够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但在写人的作文中却把人写得干巴巴的千人一孔。这样教语文知识,除了对付考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何实际意义下面是笔者就产生这个误区的主要原因进行的初步分析,并提出的几点解决方法:

一、产生这个误区的主要原因:

目标把握上的错位。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即要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并能积累较多的语言,以至能够说,能够写,运用语言这种工具进行交际。可是现在较多的老师把阅读教学目标定在: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落结构、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特点等。虽然这些分析与运用语言有一定的联系,但它绝对不是小学生所掌握的技能。

教学要求认识上的越位。教语文的老师可能有同感:不少文章的分段有多种方法,不知用哪一种好,有些文章的中心比较隐晦,自己读了几遍,也不能明确把握中心,必须借助一些参考书才能把唯一标准的答案很困难地搞出来。受过一定专业训练的教师尚且如此困难,哪以怎能叫刚刚入门的三、四年级的学生去分析文章呢

在语言学习上的不到位。长期以来,由于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朝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几乎不成比例。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会运用,但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地在自己说话、写文章时用的少得可怜。

二、走出误区的方法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引导学生形成阅读期待,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语法和修辞知识不能单独从课文中拿出来学习,应该放到课文中随文学习。

一、以学生读为主,正确处理好读与教师的导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以学生的读为主呢? 第一,读,既是我国传统语文学习的精髓,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科学有效的方法。第二,读为主,是阅读教学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的。 第三,只有让学生读,才能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深意和情味,悟出文章的道理。二、 以学生读为主,还要处理好读与思的关系 三、 在读中培养语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四、 重视情感的熏陶

朗读和默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问题一: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

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

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问题二:什么是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就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恭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有机结合,是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渗透主要落实在传授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习惯两方面。

阅读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和思维空间,创设宽松自由的对话环境,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老师

传授方法引导与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对课文发表不同的见解,

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征,抓住阅读的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倾向,并在审美层次上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塑造方法、情节结构、语言表达等做出判定。能够抓住文章中语或句子进行学习,培养从小着眼去把握大局,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文章总是表现某种思想或某种感情,这种思想或感情更多的时候是从细微处表现出来的,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刹那间的心理活动,有时是一个颇为奇异的用词,

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虽然让学生学会阅读,会花费我们很多精力,但学会阅读的孩子,语文成绩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轻易改变的行为、倾向,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拟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1、有序阅读的习惯。学习一篇文章,都需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几个环节,环节之间有序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映了阅读能力的层次不断提高。我们平时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有序阅读的习惯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靠别人。另外,根据实际情况,还应及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其他工具书,如《古汉语字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等,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

这样,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学生既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增长了许多知识。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不是本文能够穷尽的。要学会好的方法,养成好的习惯,需恒心,靠勤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思想,切切实实地做好学法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努力实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内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要不断扩大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在讲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自觉地、用芳香性地实践在课堂中学到点理论,单刀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结合实际,真正帮助

学生提高语文能力。

为切实保障学科素养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切实发挥作用,缓解当下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可从阅读背景前导、文章结构深化、情景对话朗读、群文阅读拓展四个方面展开阅读教学。

(一)阅读背景前导

根据图式理论来看,知识信息在脑海中由相互联系的知识单元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不同信息中存在一定联系,并按照某一主题形成知识思维图式,以知识贮存的形式展开信息记忆。结合语文阅读教学来看,学生于阅读期间,所接触的语义环境与词汇表达均受到大脑单元化处理,并按知识联系与层析进行排列。

(二)文章结构深化

文章结构的深化掌握更易于学生进行阅读分析,在新课改过程中,思维导图成为现代化教育体系中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其结构性、整体性、便利性等特点在教育领域中可全面激发。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思维导图的运用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及中心思想,在图形、线条、色彩的综合应用下,更加直观地展开阅读结构教学。

(三)情景对话朗读

在学科素养指导下,应注重阅读情境中的课堂重构,主要借助文章朗读与情景模拟的方式展开。有声朗读可借助声音刺激实现右脑开发,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在有声朗读过程中,相较于平常而言,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在大脑高速运转中实现阅读文章的情感理解。

(四)群文阅读拓展

群文阅读将相同主题的文章进行组合,以“群”的形式展开统一化教学,在对比分析、相同点类比形式下展开教学。

此外,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同类文章间的知识迁移,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进行群文组合,可选取课外拓展阅读与课内整合阅读的方式进行。

  制订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是实现阅读教学高效率,高质量的前提。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就是要把课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去学习字、词、句、段、篇等语文知识;理解、感悟、揣摩、品味、积累语言,掌握阅读方法与技能;学习和运用语言表达方式,逐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换言之,阅读教学既要使学生“得言”――习得祖国的语言文字;又要使学生“得法”――掌握听说读写的方法与技能,还要使学生“得能”,提高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唯有在这样目标引导下开展的教学活动,才不会失去阅读教学的本真,把阅读教学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如何制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呢?

一、突出学段教学特点

通过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可知,阅读教学目标都是从朗读与默读、词句理解、表达方式、内容把握、情感体验、标点符号、积累运用、课外阅读等方面提出来的,各方面的年段目标具体明确。阅读教学目标学段特点突出,第一、二、三学段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各方面目标都是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提出来的,其他目标如情感、态度、方法、知识等,只是一种渗透。

譬如,在朗读训练方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是小学各学段的共同目标,只是学段不同,在能力要求上有所差异: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朗读;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朗读;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朗读。“学习用”、“用”、“能用”,是一个从“学”到“用”再到“会”的过程,体现了各个学段之间相互联系、逐步提升的特点。

又如,理解词句方面的教学目标,第一学段是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是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说一说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中,我们要切实把握词句教学的目标要求,即低年级是“了解”词句的意思,途径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重在积累词语;中年级是“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途径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借助字典词典学习词句;高年级在中年级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推想’词语的意思”。这也是一个逐步提升和拓展的过程。依据年段目标和年段教学特点确定的教学目标,一般不会出现缺位和越位现象,有利于克服低段教学高段化,高段教学中段化的现象。

二、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围绕专题组织单元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突出特点。中高年级单元教材编排思路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以课文的人文价值取向为线索安排课文,这是确定课文人文素养教育目标的依据;一条是暗线,以语言训练重点项目为核心落实语文能力训练,这是确定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目标的依据。

譬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大峡谷──雅鲁藏布大江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多变的火烧云。其中《观潮》、《鸟的天堂》是精读课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火烧云》是略读课文。单元阅读提示中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根据单元阅读提示,我们可以确定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致、有序的观察方法,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事物的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这两方面的教学目标都要渗透到本单元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去,设计目标时要按照“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课文用方法;精读课文学技能,略读课文练能力”和“教――扶――放”的教学策略确定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三、抓住课文表达特点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得意又得形。这里的“意”是课文的内容与人文价值;这里的“形”是课文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一篇篇课文如同一个个人物,其特点是十分鲜明的,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文本独特的人文价值和语言形式,尤其要重视课文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抒发情感等表达方式的学习与运用。教师要通过解读文本,钻研教材,找出课文在语言方面带有规律性和可迁移运用的表达方式,作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加以落实。一般说来,教师解读文本时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要研究课文的体裁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课文从体裁上看,有童话、寓言故事、记叙文、散文、诗歌、儿歌、科学小品、说明文等不同文体,文体不同,思想情感基调就有差异。有的课文情感丰富,人文价值十分突出,如童话、寓言故事、散文、诗歌和部分记叙文,教学目标就要突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有的课文重在逻辑推理,印证说明,如科学小品、说明文等,教学中就不必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是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领会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有序的表达方法。

二要研究文本的结构特点。不同的课文,作者的写作思路也不一样,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课文是“总――分――总”结构,有的是“总――分”结构,有的是“分――总”结构;有的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有的是按空间和地点的变换来写,有的则采取倒叙的方式……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不同,教学目标中学习和训练表达方式的具体目标就要因文而异。

三要研究文本的语言特点。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句式变换多样,排比、拟人等修辞方式随处可见,这样的课文就要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表达方式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部分。譬如《北京亮起来了》(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首都北京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的夜景,课文中仅四字词就用了10多个,多处运用了富感染力的比喻句拟人句,是学生了解首都北京,训练感情朗读,感悟、积累语言的好教材。

四、符合学生实际水平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目标说到底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制订阅读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人文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目标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具体来说,制订教学目标要做到两点:一是对学生学习课文的现有水平要做到心中有数。二是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学生已经掌握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教了也不会的”一般不纳入教学目标。

以《北京的春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为例。课文中的教学内容有多个方面:学习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表达方法;比喻方式的运用;课文中详略的处理;如何围绕中心句把话写具体;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利用课后的两篇小短文进行对比阅读,感受表达方法;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结合学段目标及本课编排意图加以审视,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是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重点,如,“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要具体落实,有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已经学过,可以不单列教学目标,而在教学中适当渗透。据此,可将《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归纳为:品读重点句子,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领悟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感受老舍的语言风格,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进行课堂小练笔。

作者单位

曲靖市麒麟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徐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67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