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诗歌历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浪漫主义诗人。(生活经历会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人的思想,这些人生经验更是影响诗人形成自己独有创作风格的重要因素)
童年生活非常悲惨,后来在英格兰西北部湖区学校就读,在美丽的大自然环境下学习,他更愿意从大自然中吸取知识。童年时期形成的对自然的爱,成为后来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流露的情感。
华兹华斯的创作倾向于赋予日常小事以新奇的魅力。和柯勒律治两个人共同创作了《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作。在序言中,华兹华斯提出一种全新的诗歌创作元素,绕开十八世纪诗歌作品中华丽辞藻的使用。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对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传统诗歌风格的突破。同时成为英国浪漫主义复兴的开端。
华兹华斯将复杂深奥的哲理,准确而清楚地表达出来。在很多著作中都如此。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作品《大自然的启示》,华兹华斯受其影响,很多哲学观点大致来源于此。
他认为,所有诗歌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形成了独有的诗歌理论。将个人情感直接抒发(愉悦或激动或安逸的个人情感),他认为诗歌的功能在于,能够给我们日常生活中格外熟悉和随处可见的事物加以意想不到的壮丽光芒。他认为诗人写作只受一条约束,即给人即刻的愉悦之感。
至于在诗歌中使用的语言,华兹华斯都努力使之接近真正的人类语言,通过拟合真实语言的韵律结构的选择,来构建生动而丰富的感情。
华兹华斯对于诗歌作品主题或主体的要求,对自然深切的崇拜以及对普通人情感的发现和探索的强烈兴趣。
华兹华斯第一个发现诗歌中的文字表现是人类直面自然现象时最基本的情感。
华兹华斯在探寻和描绘百姓情感方面,同样也是个名家。他诗作中许多主题的描摹都取材于农村生活,诗中人物也都属于英国乡村社会阶级中的底层。这是因为他对这样的农村生活无比熟悉,并且坚信乡村是较之城市而言能欧虎找寻人类最基本情感,培养和加强人与自然之间持续不断地联系的更好土壤。
这些理论都有助于摧毁,以古典主义理论基础为纲的英语诗歌创作,并大力激发新一代诗人的崛起。
作为湖畔诗人的华兹华斯,Coleridge and Southey,均曾定居于英格兰西北部的湖区,这几个人又深受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因而被定义为湖畔诗人。成为漫长文学史发展进程中,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份子。几乎所有华兹华斯的优秀诗歌都创作于他文学生涯的第一个十年(1798-1807)。
此时尚且是他依旧存留有年轻的政治热情,或者是他还至少保留有一些与现实生活的接触。而在那之后,他的诗歌创作天赋,显然消逝于他完全隐居的生活,和越来越陈腐保守的思想。他的后期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神秘主义色彩,以至于很多书本无法阅读。
华兹华斯认为诗人都具备某些特别的能力,比如敏锐的感知力,洋溢的热情和款款柔情等等。他们成为了产生诗歌的主要要素。
“回归自然”理论,他相信诗歌的主题应该选择缓慢平淡和田园淳朴的生活,诗歌同样也可以吸收乡村人民的日常用语。
同时期的批评家和理论家会对华兹华斯带来更大的影响,诗人具有更敏感的情感。认为情感与理智相平衡。他使诗人的情感成为批评指向的中心,因此也标志着英国文学理论上的一个转折点。
华兹华斯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并不只是一个扭转者,挑战者。
华兹华斯经典诗歌《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原文及赏析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忽然间我看见一群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在树荫下,在湖水边,迎着微风起舞翩翩。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在银河里闪闪发光,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粼粼波光也在跳着舞,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诗人怎能不满心欢乐!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飞白 译)李好摘 要:《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因其文笔清新,自然流畅而广为流传。本文主要从诗歌的韵律,语篇衔接和思想内容三个方面鉴赏此诗。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湖畔诗人”的领袖,同时也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早年他受到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尤其是卢梭“回归自然”的影响。英法战争爆发后,他“归隐”湖畔,致力于诗歌创作,并逐渐构建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理论。《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则是他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定下了基调。[1]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骚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华兹华斯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对以18世纪格雷为代表的“诗歌词藻”。他进而论述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认为诗非等闲之物,“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它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护者,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因而英美评论家将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写于1804年,源于诗人与妹妹多萝茜一起外出游玩时深深地被大自然的妩媚所吸引这一经历写成的,体现了诗人关于诗歌应描写“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这一诗学主张。一、韵律从韵律上看,全诗分为四个诗节。一个诗节有六行,每一诗行四个音步,而且大部分都是抑扬格,所以华兹华斯基本上用抑扬格四音步来写这首诗。此诗中,韵脚也遵循一定的规律:第一行与第三行押韵,第二行与第四行押韵,最后两行押韵,即韵脚遵循ababcc的规律,ababcc的韵脚使诗歌有了很强的节奏感,朗诵起来流畅又朗朗上口。总体来说,此诗的节奏十分鲜明,但并不是每一个诗行都采用了同样的韵律。例如第一诗节的第六行: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这个诗行只有三个重音,首尾对称,在整齐的四音部中突然出现一个三音步,就如同诗人原本如云朵一般慢慢飘荡在上空,突然水仙进入了自己的视野,打破了自己缓缓的节奏I一般。在第二诗节的第六行: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此诗行突然由上一诗行的抑扬格变成了扬抑格,突出了动词“Toss”的动感,生动地描绘了水仙花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正是由于这些韵律的变化,诗歌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使得这首诗更活泼,描写的水仙形象跃跃于纸上。二、语篇衔接根据语言学家韩礼德和哈桑的理论,语篇的衔接有五种手段:照应,连接,省略,替代以及词汇衔接。[2]连接是语篇中最常见的衔接手段,此诗中作者多处妙用连词,如: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此处作者把水仙花比作天上的繁星,用“and”将繁星闪闪的状态紧呈于下一个诗行,把读者的思绪由地上的水仙引到天上的繁星,扩大的读者的思绪空间。此诗当中运用得最多的衔接手段是词汇衔接。词汇衔接分为以下两类: 重复(repetition)和搭配(collocation)。首先是文中水仙一词的重复,“daffodils”一词在第一诗节的第四诗行第一次出现,然后在诗的末尾再次出现,贯穿全文,首尾呼应,突出强调了诗歌的主题。其次,“I”一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五次, “me”和“my”出现三次。作者把自己比作一朵流云,以流云的视角欣赏水仙的风姿,文中多次用第一人称,将读者带入流云的视角,使得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水仙花的一摇一摆。此外,“dance”一词在整首诗中一共出现了四次,每一个诗节一词:
第一诗节: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第二诗节: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第三诗节: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第四诗节: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dance”是文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整首诗中“dance”的重复将水仙花翩翩起舞的姿态和诗人愉悦的心情联系在一起,水仙花起舞,诗人的内心也跟着“舞蹈”起来,这种联系贯穿整首诗歌,生动形象。本诗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词汇重复,那就是在第三个诗节,诗人重复了同一个动词: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两个紧连着的“gazed”表达了作者溢于言表的欣喜之情。除了原词的重复,诗中还出现了不少同义词。例如: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诗中灵活多变地运用两个同义词组a crowd, a host, 既避免了诗歌语言形式的呆板,又使得语言衔接上更加灵活,语义上这一组同义词的运用又突出强调了水仙花的繁茂。三、内容与思想《我独自漫游,像一朵流云》一诗情景交融,诗人的情感与水仙紧紧联系在一起。诗中一共有四个诗节,第一个诗节描绘了一朵流云,孤寂地飘荡在上空,突然,一大片水仙映入眼帘。第二个诗节着重描写的水仙,把水仙比作天空的点点繁星,又描绘了水仙花簇延绵不断的景象,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水仙随风摇曳起舞的优美姿态。第三个诗节将诗人与水仙联系在一起,水仙欢快地“舞蹈”起来,诗人的愁云也逐渐消散了。诗人在第三诗节中指出他从未想到此时此刻看到的场景会影响他以后的心绪。第四个诗节诗人写到他领悟了“这精神所给我的心灵至宝”,每当诗人百无聊赖,心灵空寂时,只要想起这一片水仙花,他的心灵就能得到慰藉。这一首诗充分体现了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自然观:自然与人本为一体,只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才能净化情感,达到和谐,生命的本质才能体现。对大自然的亲近,暗喻了诗人对城市生活的否定与厌恶。诗人将自己的心绪与水仙紧紧联系在一起,暗示了水仙这样的自然景物与人类有着相近的精神和个性,进而揭示了整个大自然与人类共为一体的主题。华兹华斯歌
四、总结华兹华斯是英国历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流云》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韵律,语篇结构,思想内容等三个方面对此诗进行赏析,这首诗整体遵循抑扬格四音步的韵律,却又不完全遵照这个规律,诗人偶尔变换的节奏使得这首诗重点更加突出。诗歌虽然短小,语言形式独具一格,但通过对这首诗的语篇分析,可以发现整首诗结构紧凑,语意连贯。在这24行的小诗里,通过对水仙花的赞美和讴歌,诗人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提倡人们应该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华兹华斯经典诗歌《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原文及赏析
华兹华斯经典诗歌《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原文及赏析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
第 1 页
忽然间我看见一群
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
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
在银河里闪闪发光,
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
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
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
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
粼粼波光也在跳着舞,
第 2 页
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
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
诗人怎能不满心欢乐!
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
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
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
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
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
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
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
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在诗歌面前,一切解释尽显多余。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著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
在蓝天中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著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著
向东向西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著
我抛下了
新月---黄金的锚
天微明
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
碰击著
"轰隆隆"---雷鸣电闪
我到那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钮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著
去问候世界
车轮滚过
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
蟋蟀欢迎我
抖动著琴弦
我把希望溶进花香
黑夜像山谷
白昼像峰巅
睡吧 合上双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
时间的马
累倒了
黄尾的太平鸟
在我的车中做窝
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
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
太阳烘著地球
像烤一块面包
我行走著
赤著双脚
我把我的足迹
像图章印遍大地
世界也就溶进了
我的生命
我要唱
一支人类的歌曲
千百年后
在宇宙中共鸣
悄寂的灵魂之旅 永恒的生命之歌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
毕光明
《生命幻想曲》是顾城十二岁那年随同全家下放到临近渤海边的一个荒原上,跟他父亲一起在河滩上放猪,有一次突然被寂寥、沉默,但又喧闹、神奇的大自然所震撼,灵感与想像力猝然迸发时,在靠近水波的沙地上,用手指写下的一首童话色彩很浓,又有超验性质的诗。1976年返城后,这首诗先后在文艺小报上发表,由作者在诗会上朗诵,为中央台录音并播放,并收入到国内外正式出版的诗集中。由于它真切地传达了动乱年代里,一个被社会无辜遗弃的少年人的凄凉惶惑感,以及善良人对于生存,对于美与光明的本能渴求,因而深深打动了一代人的心弦。作为一位有影响的朦胧诗的代表诗人,顾城承认,《生命幻想曲》是他“少年时代最好的习作”(《少年时代的阳光》)。即使在今天,我们读这首毫无矫饰地发自纯真少年的灵府的诗作,也会为它所涵含的带有普遍性的人类信念,永不熄灭的心灵火焰所感染。因为正如约翰生博士所言:“心灵只能恬憩在永恒的真理旁边。”
如同许多历经浩劫,身后长久地拖着历史的阴影的人们一样,顾城很难忘却他那十二岁的“长满荒草的广场”。那是他遭受凌辱和放逐的少年时代。一场骤然而至的裹挟着宗教狂热的红色风暴,毁坏了他温馨而幸福的童年及他那浆果一般的梦境。生活和世界,竟粗暴地在这位少年人的眼前出示了它全部的冷酷与严峻。失学,被抄家,跟随父母流落到远离都市的荒凉的盐碱滩上放猪。这遽临的灾变对一个还是十二岁的孩子来说,未免显得过于唐突和沉重了。然而,不幸的人生遭遇也许正好是美的艺术生成的契机。台湾诗人洛夫在谈诗的本质时就谈到,诗是“对生命本性的体认,生命真谛的探索,这种本性与真谛唯有在残败的生命情境中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大系·诗序》)顾城所遭遇到的那场政治运动,其狂悖就在于对人和人格的摧残与践踏。然而当外部困厄高强度地加之于人生时,内在的生命感也就全面地苏醒,格外地活跃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在那个政治阴影渗透了社会生活和人的意识的每一个角落的年代里,《生命幻想曲》却是以生命本位做为它的支点,也是它的起点和终点。一个个性方面的原因则是,诗人凭借与生俱来的异乎常人的内在悟性,把普遍化的政治情绪过滤掉了,只保留湛醇的诗的情绪,凝结出能够超越时空的较为纯粹的艺术品。
艺术并不能解决具体的人生问题,但艺术可以抚慰受创的心灵,填补精神上的空缺。《生命幻想曲》表现的正是诗人生活的脚步滞重之时,心灵、幻想、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漫游的情景。它“通过理想化的完美描述,把人的整个灵魂置入一种活动之中”(柯勒律治语)。物质的生活原因渐渐地远了,诗歌开始于一种精神性的“意识背景”之前,开始于那一片作为可亲善的大自然的象征的“河滩”,和河滩上启示、唤醒、震撼、融化了的“阳光”:
夏天,又一个夏天。……充满了白热的阳光。
我和父亲赶着猪走进了河湾。在这里没有什么能躲避太阳的地方。连绵几里的大河湾上,闪动着几百个宝石一样的小湖,有的墨蓝,有的透绿,有的淡黄……我被浸湿,又被迅速烤干。在我倒下时,那热风中移动的流沙,便埋住了我的手臂。真烫!在蓝天中飘浮的燕鸥,没有一点声息。渐渐地,我好像脱离了自己,和这颤动的世界溶成一体……
(顾城《少年时代的阳光》)
人的感觉、意识和想像力,真是神奇的东西,它在刹那间“消除了生存的疆界,把凡人朦胧的希望变为光辉夺目的形象”(斯达尔夫人语)。一个被他赖以生存的社会所遗弃所放逐的实在的“我”,为宁静无言、博大宽厚的大自然所接纳,于是,一个与浩漫宇宙熔融为一的精神的“我”便诞生了,开始了他在想像世界里的漂泊、叩问和寻求,亦即他的灵魂之旅——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诗歌跟作者的年龄相称地采用了儿童口吻,幻想方式和意象品类也呈显出童话的特征。诗人的眼睛,已经“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心灵“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舒婷:《童话诗人——赠顾城》)。在现实关系中,人不能主宰自己,但在精神领域中却获得了自由。他为自己的生存意愿(“幻影和梦”)与创造潜力(“灵感和心”)找到了运载工具:“船”与“车”。通过想像性、象征性的船的漂泊和车的漫旅,“我”完成了由寻找归依到自我确立即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全诗明显地标为两个部分,两部分都是写一种行旅状态,但两者的含意却有异。它们是同一主体的内心情感经验的两个不同阶段,连结起来才构成诗人的心灵历程。
在第一部分,“我”为现实境遇所驱迫,也为生存的真理所吸引,开始了他在宇宙中的航行。唯其尘世现实背弃人道,美好的生存愿望才成为“幻影和梦”。“幻影和梦”隐去了诗人的不愿道及的狰狞而丑恶的现实社会。一旦归化于宇宙(纵身大化),人的自由本质就凸现出来了。“我”一无羁绊地“在蓝天中荡漾”,任“阳光的瀑布”洗黑自己的皮肤。“太阳”是生命的创造者,但生命又可以把它视为仆役:“太阳是我的纤夫”。这出奇制胜的想像,不也从另一角度印证并强调了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的自由本质和存在价值只能在浩渺的宇宙背景中显现,当人在狭隘的现实关系中被抹杀,这样的对比又是可悲叹的。“我”在宁静而广袤的天宇中似乎很自由:“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但“没有目的”也是被遗弃被流放的结果,它透露了一个社会弃儿的无所为依的凄凉感。这种凄凉感在他不由自主地从清晨到黄昏,从黑夜又到黎明地上下左右历之遍以后,就益发的强烈了——
我到哪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并且在凄凉中还掺进了恐惧:“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碰击着/轰隆隆——雷鸣电闪”,——到处都存在对幼弱生命的威慑力量啊。联系作者当时的遭遇,这弱小无助者的无可奈何的哀叹实在是悄焉动人的。作者没有直接批评、忿然抨击某种社会政治,他只忠实于自我感受,一己要求地到一个幻想世界中去倾诉生存的渴望。这样的婉曲抗议,似乎更为发人深思。联系诗的题目看,幻想是生命的权利,也是能力,但生命的起码要求都只能是幻想,那么人类有时候面临的又是怎样的悲剧情境呢?
倔强的生命意志不会自行枯萎,幻想终归要找到一种寄托方式。在诗的第一部分里,“我”陷入了生的迷惘,灵魂孤独地漂泊,找不到归趋之所。而在第二部分里,“我”则已经在一个永恒的世界里找到了对象化的方式,这个世界就是艺术。也许现实世界太难于改变了,因为生命是一个有限的长度,不足以同历史承传和人性原在的恶合成的既存关系抗衡,所以不如致力于营造一个高于现实的理想境界,它是用人心中的美构筑而成的,它不会坍塌,它永世长存。浪漫主义的诗人都过分地鄙弃现实而钟情艺术,把艺术当作生活的范本,把艺术创作看成是实现和延长生命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方式,顾城亦然。他正是一个极富浪漫气质的诗人。他较少参与意识也缺乏参与能力,而更善于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津津乐道,认为那也是对人类有益的一种工作。他说:“万物,生命,人,都有自己的梦。……每个梦,都是一个世界。……我也有我的梦,遥远而清晰,它不仅仅是一个世界,它是高于世界的天国。……它,就是美,最纯净的美。……我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向着人类。”(《学诗笔记》)“我要用我的生命,自己和未来的微笑,去为孩子铺一片草地,筑一座诗的童话的花园,使人们相信美,相信明天的存在,相信东方会像太阳般光辉,相信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终都会实现。”(《少年时代的阳光》)他认为他命定地只能充当光明与美的使者:“我要做完我的工作,在生命飘逝时,留下果实。我要做完我命里注定的工作——用生命建造那个世界,用那个世界来完成生命。”(《诗话散页》〔之一〕)《生命幻想曲》的第二部分,就是他确认自己的使命的过程。
如果说,前一次的漂泊是被迫的,迷茫而没有目的的,心情是惕悒而悲凉的,那么,“我”的第二次漫旅则是以主动的态度、特有的方式和轻松明快的心绪,自如地加入生活和想像的二重世界。前面的“幻影和梦”,那是外在于自我的对象物,这里的“灵感和心”,则为生命自身的质素和能量。它“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也就是诗人用从生命中流淌出来的艺术去与世界、与人类对话。“我”受到了欢迎,也得到了解脱。“把希望融进花香”,意思是把美好的生活理想灌注到艺术创作中去,做为她的精魂。“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诗人有了自我创造的圆莹自足的艺术世界,就可以沉湎其中,以规避那个可厌的现实世界,一方面是对世俗生活的倦怠;另一方面是对艺术创造的自娱。但是对于理想的吟唱,对于美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TaylorColeridge,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国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古舟子咏〉(亦可称作〈古舟子之歌〉)(TheRimeoftheAncientMariner)一诗名家,其文评集《文学传记》(Biographia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见称,书中对想像(imagination)与幻想(fancy)的区别尤其著名。
一生作诗不缀,但中年时自称弃诗从哲,精研以康德、谢林为首的德国唯心论。他的“鸦片瘾”、他的个人魅力、他与华兹华斯的微妙关系,使他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中文名: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外文名:SamuelTaylorColeridge
国籍:英国
出生地:英国
出生日期:17721021
逝世日期:18340725
职业:诗人,文评家
代表作品:文评集《文学传记》诗作《古舟子咏》《克里斯塔贝尔》《忽必烈汗》
图书信息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9年3月1日)
丛书名:英国作家生平丛书
平装:122页
正文语种:英语
开本:16
ISBN:9787544611336,7544611337
条形码:9787544611336
尺寸:228x176x1cm
重量:240g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佩利(PerryS)
SeamusPerryisaFellowofBalliolCollege,whereheisTutorinEnglish,andaLecturerintheEnglishFacultyoftheUniversityofOxfordHeisauthorofColeridgeandtheUsesofDivis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editorofColeridgeInterviewsandRecollections(Palgrave,2000);andco-editor,withNicolaTrott,of1800:TheNew'LyricalBallads'(Palgrave,2001)HeisaneditoroftheOxfordjournalEssaysinCriticism
内容简介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讲述了:“英国作家生平丛书”由外教社从英国大英图书馆出版社引进出版。丛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莎士比亚等14位英国著名作家的生平故事,同时穿插介绍他们的作品,有助于充实读者对英国文学的认识。丛书的作者均为专业领域里有着较深造诣的学者,对史料的掌握系统全面,他们用生动的语言娓娓讲述作家生平事迹,点评具体文学作品,书末还附有供读者进一步阅读的书单,推荐了有代表性的文献,对英语专业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很有帮助。丛书内容风趣,插图精美,文字简洁,兼顾普及性和专业性,是学习和了解英国文学的良师益友。
作为评论家和诗人,柯勒律治享有很高的声誉,其可贵之处在于,复制旧文学样式的同时,能在诗中不断深入自己的文学观念、思想和人生价值观等。他致力于展示一个超自然的想象世界,强调与理性时代严重相悖的想象力与情感的作用,注重揭示人类心智与情感的最深处。无论他的诗歌创作还是文学理论观念,都值得我们深入品味与鉴赏。《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资料丰富,融诗人生平、创作主题、思想背景与学术争鸣于一体,是一本文学入门书,也是柯勒律治的研究者的必读文献。
目录
THEYOUNGESTSON1772-1794
THEPANTISOCRAT1794-1797
WORDSWORTH1797-1799
THELAKES1799-1804
MALTA1804-1806
LONDONANDTHELAKES1806-1810
MANOFLETTERS1810-1816
SAGEOFHIGHGATE1816-1834
CHRONOLOGY
FURTHERREADING
INDEX
ACKNOWLEDGEMENTS
名言
读书应当像石床的矿工一样,把“渣”甩到一边,只捡些纯净的宝石。
主张“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诗人是( )。
A柯勒律治
B雨果
C华兹华斯
D骚塞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主张“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诗人是华兹华斯。参见教材P101。
本题知识点:19世纪文学(一)概述,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他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被作为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 。
主要创作:
1、抒情诗: 《抒情歌谣集》、《丁登寺旁》。
2、 长诗: 《序曲》、《远游》。
3、 自传体叙事诗 :《革命与独立》。
4、诗歌:《露西》、《咏水仙》、《不朽的征兆》。
扩展资料
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在思想上有过大起大落——初期对法国大革命的热烈向往变成了后来遁迹于山水的自然崇拜,在诗艺上则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以至有人称他为第一个现代诗人。
他是诗歌方面的大理论家,虽然主要论著只是《抒情歌谣集》第二版(1800年)的序言,但那篇小文却含有能够摧毁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炸药。
他说,诗必须含有强烈的情感,这就排除了一切应景、游戏之作;诗必须用平常而生动的真实语言写成,这就排除了“诗歌词藻”与陈言套语。
华兹华斯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对以18世纪格雷为代表的“诗歌词藻”。
他进而论述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认为诗非等闲之物,“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它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护者,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威廉·华兹华斯
意思是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
浪漫主义者是就是指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具备乐观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奔放的激情、丰富的想象。
“浪漫主义”一词指一种文学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威廉华兹华斯
1.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生于律师之家,1783年他的父亲去世,他和弟兄们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萝西(Dorothy)则由外祖父母抚养。多萝西与他最为亲近,终身未嫁,一直与他作伴。1787年他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去法国,住在布卢瓦。他对法国革命怀有热情,认为这场革命表现了人性的完美,将拯救帝制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在布卢瓦他结识了许多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1792年华兹华斯回到伦敦,仍对革命充满热情。但他的舅父对他的政治活动表示不满,不愿再予接济。正在走投无路时,一位一直同情并钦佩他的老同学去世,留给他900英镑。于是在1795年10月,他与多萝西一起迁居乡间,实现接近自然并探讨人生意义的宿愿。多萝西聪慧体贴,给他创造了写作条件。1798年9月至1799年春,华兹华斯同多萝西去德国小住,创作了《采干果》、《露斯》和短诗《露西》组诗,同时开始写作长诗《序曲》。1802年10月,华兹华斯和相识多年的玛丽·郝金生结婚。
这段时间,华兹华斯写了许多以自然与人生关系为主题的诗歌,中心思想是大自然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源。1803年华兹华斯游苏格兰,写了《孤独的收割人》和记游诗。1807年他出版两卷本诗集,这部诗集的出版,结束从1797至1807年他创作生命最旺盛的10年。
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
“湖畔派”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为华兹华斯。他于1789年和柯勒律治合作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从拥护法国革命变成反对,于是前者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找慰藉;后者神游异域和古代,以梦境为归宿。两人的诗歌合集,题名《抒情歌谣集》,于1798年出版,《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两年后再版,华兹华斯加了一个长序,在这篇序中,华兹华斯详细阐述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主张以平民的语言抒写平民的事物、思想与感情,被誉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
他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对以18世纪格雷为代表的“诗歌词藻”。他进而论述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认为“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它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护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此后,华兹华斯的诗歌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描写自然风光、平民事物之中寓有深意,寄托着自我反思和人生探索的哲理思维。完成于1805年、发表于1850年的长诗《序曲》则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华兹华斯诗才最旺盛的时期是1797至1807年的10年。其后佳作不多,到1843年被任命为“桂冠诗人”时已经没有什么作品了。然而纵观他的一生,其诗歌成就是突出的,不愧为继莎士比亚、弥尔顿之后的一代大家。
2.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主张
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在思想上有过大起大落——初期对法国大革命的热烈向往变成了后来遁迹于山水的自然崇拜,在诗艺上则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以至有人称他为第一个现代诗人。
他是诗歌方面的大理论家,虽然主要论著只是《抒情歌谣集》第二版(一八○○)的序言,但那篇小文却含有能够摧毁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炸药。
他说诗必须含有强烈的情感,这就排除了一切应景、游戏之作;诗必须用平常而生动的真实语言写成,这就排除了“诗歌词藻”与陈言套语;诗的作用在于使读者获得敏锐的判别好坏高下的能力,这样就能把他们从“狂热的小说、病态而愚蠢的德国式悲剧和无聊的夸张的韵文故事的洪流”里解脱出来;
他认为诗非等闲之物,而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卫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这样崇高的诗歌理论过去何曾有过?但光有理论不足以服人,需要新的诗歌来体现它!
3.华兹华斯的诗歌
(1)抒情诗:《抒情歌谣集》、《丁登寺旁》
(2)长诗:《序曲》
4. 华兹华斯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
华兹华斯的小诗清新,长诗清新而又深刻,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新鲜活波的浪漫主义诗风。他的十四行诗雄奇,他的《序曲》(1805)首创用韵文来写自传式的“一个诗人的心灵的成长”,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开了一代新风。华兹华斯关于自然的诗歌优美动人,他的这类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寓情于境,情景交融这种风格的体现是作者通过对诗歌的题材、诗歌所用的语言以及对诗歌所用的格律、诗体和作者对诗歌词汇的选择体现出来的
5. 华兹华斯诗歌的艺术成就
他不仅创立理论,而且本人就实践理论。他与柯尔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这本小书所开始的,不止是他们两人的文学生涯,而是一整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对于中国读者,华兹华斯却不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名字。能读英文的人当然都看过他的若干小诗,如《孤独的割麦女》,但不懂英文的人却对他的诗没有多少印象,原因之一是他的诗不好译——哲理诗比叙事诗难译,而华兹华斯写得朴素、清新,也就更不好译了。原因之二是,他曾被评为“反动的浪漫主义”的代表,因此不少人未读他的作品,就已对其人有了反感。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他那类写大自然的诗在我国并不罕见,他的思想也类似老庄,因此人们对他无新奇感。但他是值得一读的。除了历史上的重要性之外,他有许多优点,例如写得明白如话,但是内容并不平淡,而是常有神来之笔,看似普通的道理,却是同高度的激情结合的。法国大革命就曾深深激动了他,使他后来写下这样的名句:
幸福呵,活在那个黎明之中,
年轻人更是如进天堂!
——《序曲》第十一章
他的山水诗极其灵秀,名句如: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他的爱情诗,如与一位名叫露西的姑娘有关的几首,也是极其真挚,极其动人,无一行俗笔,用清新的文字写出了高远的意境。他能将复杂深奥的思想准确地、清楚地表达出来,民歌体的小诗写得精妙,白体无韵诗的运用更在他的手里达到了新的高峰,出现了宛转说理的长长诗段。用这样的诗段他写出了长诗《丁登寺旁》,表达了大自然给他的安慰和灵感;接着又经营多年,写出了一整本诗体自传,题名《序曲——一个诗人心灵的成长》,开创了自传诗的新形式。在十四行诗方面,他将密尔顿的豪放诗风发扬光大,用雄迈的笔调写出了高昂的激情,例如这样的呼唤:
啊,回来吧,快把我们扶挽,
给我们良风,美德,力量,自由!
你的灵魂是独立的明星,
你的声音如大海的波涛,
你纯洁如天空,奔放,崇高……
这是过去以写爱情为主的十四行诗中罕见之笔,也说明两位爱好自由的大诗人如何心心相印!总之,华兹华斯诗路广,意境高,精辟,深刻,令人沉思,令人向上,而又一切出之于清新的文字,确是英文诗里三或四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只是他后期诗才逐渐枯竭,所作变得冗长沉闷,又使人无限惋惜。
6. 华兹华斯的诗歌对同时代及后世英国文学的影响
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因而英美评论家将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7. 选读:所选作品的主题思想、语言风格、艺术特色等
《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是华兹华斯抒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804年。据说此诗是根据诗人兄妹俩一起外出游玩时深深地被大自然的妩媚所吸引这一经历写成的,体现了诗人关于诗歌应描写"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这一诗学生张。全诗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写景和抒情。诗的开篇以第一人称叙述,格调显得低沉忧郁。诗人一方面竭力捕捉回忆的渺茫信息,另一方面又觉得独自漂游,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赏大自然所赋予的美景。他把自己比作一朵流云,随意飘荡,富有想象的诗句暗示诗人有一种排遣孤独、向往自由的心情。在他的回忆中,水仙花缤纷茂密,如繁星点点在微风中轻盈飘舞
The Daffodils
Written by William Wordsworth
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水仙花
我孤独的漫游,像一朵云
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
忽然见我看见一群
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
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
在银河里闪闪发光,
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
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
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
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
粼粼波光也跳着舞,
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
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
诗人怎能不满心快乐!
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
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
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
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
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
那是孤独之中的福;
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
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赏析:
《水仙花》是威廉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口语化的语言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一大特点。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流畅。这首诗歌强调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回忆的重要性。
诗歌前两节描写了诗人看到的美丽的自然景色。第三节描写了诗人的内心感觉:欢乐,平和。诗人运用了第一人称(浪漫主义的另一特点),他把自己比作一朵浮云,在这一片水仙花上俯视着它们。诗人还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The cloud wandered,the waves danced,但其重点还是放在水仙花上。他把它们写成“a crowd”,“a host”,“a company”,“They dance and toss their heads”,它们还会表达欢乐愉快(“glee”,“jocund”)的心情呢!
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强调了回忆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当他处于空虚黯然的心情(in vacant or pensive mood),这一簇簇美丽的水仙花就会出现在他的回忆中(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诗歌中的“inward eye”就是指他的回忆。它们帮助他度过了生命中的困难时期。当我们处在孤独与无助时,我们也可以回忆我们曾经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时光,让自己感觉好起来。
The Solitary Reaper
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O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No Nightingale did ever chaunt
More welcome notes to weary bands
Of travellers in some shady haunt,
Among Arabian sands:
A voice so thrilling ne'er was heard
In spring-time from the Cuckoo-bird,
Breaking the silence of the seas
Among the farthest Hebrides
Will no one tell me what she sings--
Perhaps the plaintive numbers flow
For old, unhappy, far-off things,
And battles long ago:
Or is it some more humble lay,
Familiar matter of to-day
Some natural sorrow, loss, or pain,
That has been, and may be again
Whate'er the theme, the Maiden sang
As if her song could have no ending;
I saw her singing at her work,
And o'er the sickle bending;——
I listen'd, motionless and still;
And, as I mounted up the hill,
The music in my heart I bore,
Long after it was heard no more
《孤独的收割人》
看,一个孤独的高原姑娘
在远远的田野间收割,
一边割一边独自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她独自把麦子割了又捆,
唱出无限悲凉的歌声,
屏息听吧!深广的谷地
已被歌声涨满而漫溢!
还从未有过夜莺百啭,
唱出过如此迷人的歌,
在沙漠中的绿荫间
抚慰过疲惫的旅客;
还从未有过杜鹃迎春,
声声啼得如此震动灵魂,
在遥远的赫布利底群岛
打破过大海的寂寥。
她唱什么,谁能告诉我?
忧伤的音符不断流涌,
是把遥远的不幸诉说?
是把古代的战争吟咏?
也许她的歌比较卑谦,
只是唱今日平凡的悲欢,
只是唱自然的哀伤苦痛——
昨天经受过,明天又将重逢?
姑娘唱什么,我猜不着,
她的歌如流水永无尽头;
只见她一面唱一面干活,
弯腰挥镰,操劳不休……
我凝神不动,听她歌唱,
然后,当我登上了山岗,
尽管歌声早已不能听到,
它却仍在我心头缭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