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一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朱世英)听颖师弹琴① 韩 愈 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② 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③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④ 作者 768-824,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 昌黎。贞元八年 (792)进士。曾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其后任监察御史等 职。贞元十九年 (803)因言关中旱灾贬阳山(今属广东)令。元和中,随裴度 平淮西,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终 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缢文,世称韩文公。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同倡古文运 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驱驾气势,雄奇壮伟,光怪陆离。虽有因避 熟求生、以文为诗、追求奇险而缺少韵味之作,但其木色则是雄厚博大,波澜 壮阔。有《昌黎先生集》,《全唐诗》存诗十卷。 注释 ①颖师:名颖,师是僧的通称。来自天竺,元和间在长安,以弹琴著名,李贺 有《听颖师弹琴歌》记其事。 ②相尔汝:关系亲密,互称尔、汝。 ③未省 (音醒):不懂。丝篁:丝、竹,即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④冰 炭置肠:冰极冷,炭(火)极热,指两种相反的情感剧烈冲击。 赏析 一开头即紧扣“听弹琴”展现音乐境界。前两句写琴声细柔宛转,仿佛小 儿女切切私语,谈情说怨。三、四句写琴声骤变昂扬,有如勇士冲锋陷阵,杀 声震宇。七、八句形容在一片和声泛音中主调高扬,怡似百鸟喧啾声中忽有凤 凰朗吟。九、十句摹写声调由高滑低,戛然而止,就像攀登险峰,在再也无法 升高分寸的时候突然失足跌落,直跌到谷底。以上十句,连用贴切生动的比喻, 把飘忽多变的乐声转化为绘神绘色的视觉形象,并且准确地表现了乐曲蕴含的 情境。诗人在运用不同比喻时还善于配合相适应的语音,更强化了摹声传情的 效果。例如前两句比以儿女之情,十个宇除“相”字外,没有开口呼,语音轻 柔细碎,与儿女私语的情境契合。三、四句拟以英雄气概,便以开口呼“划” 字领起,用洪声韵“昂”、“扬”作韵脚,中间也多用高亢的语音,恰切地传 达出昂扬奋进的情境。 以下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既对复杂多变的琴声起恻面烘托作用,又含 蓄地传达了自己的某种情感共呜,加强了全诗的抒情性。听琴而“起坐在一旁” ——忽而站起,忽而坐下,又忽而站起,——顾不得对“一旁”的弹琴者有无 干扰;仅五个字,便以形传神,通过听琴者情感波涛的剧烈变化,烘托了琴声 的波澜叠起、变态百出。写琴声由高滑低而用“跻攀分寸不得上,失势一落千 丈强”的比喻,并且“推手遽止之”,不让颖师再弹下去,而他的反应是“湿 衣泪滂滂”,表明正是这种情境触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 (816)因受谗言被降为右庶子以后。仕途“跻攀”,“分寸”之升,巳极艰辛, 而一旦“失势”,即“一落千丈”。由琴声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原是很自然 的。 此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各有独创性而异曲同 工,都是摹声传情的杰作。
参考资料: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授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阅读全诗详析诗歌内容: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三、赏析该诗:
简析: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二、三两句写乐声: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前四句先写琴,写声,后写人,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困山”以声写声,“芙蓉”则以形写声。
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巧妙过渡,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 篇2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明湖居听书》(刘鹗):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播放韩红《青藏高原》,请同学试着把听这首歌曲的感受说出来。
二、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三、解题
我国的古典诗歌很善于用巧妙的比喻来表现音乐。大致说来,有三种主要表现方式:其一是以声喻乐,即以自然界的声响来比喻音乐;其二是以形喻乐,即以视觉形象比喻音乐的形象;其三是以典喻乐,即以关于音乐的各种传说来表现音乐的效果。《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均综合运用了上述三种表现音乐的技法,但又各有侧重:白居易的《琵琶行》长于以声喻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长于以形喻乐,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长于以典喻乐。
李凭箜篌引运用通感直接描写音乐的句子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成功运用通感的典范,历来被人们称道。这两句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自然地将山崩地裂般的声音与乐声乍起的豪壮,凤凰的孤独哀鸣与乐声的幽怨,露滴残荷的形态与乐声的凄凉,兰花盛开露出笑脸与乐声的欢快愉悦等联系在一起。
这样,乐声抑扬顿挫,此起彼伏,富于变化,更能充分体现诗人的杰出艺术才华。
赏析:
《李凭箜篌引》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