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业情感包括哪些

教师的职业情感包括哪些,第1张

教师的职业情感指教师对其所从事的工作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体现为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对待工作职责的情感。

教师的职业情感是从事教师职业的核心,它不仅是教师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对其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支配作用,即能使教师从自己的工作中体验到较高的成就感, 执著地追求教育理想, 自觉自愿地投入工作, 并从中获得精神满足和身心的愉悦。

(二)教师职业情感的构成

教师职业情感从总体上由对教师职业认识、热爱学生和自身发展三部分构成。

1、神圣的职业使命感。

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没有那个职业能像教师一样获得这样多的赞誉。古往今来,人们曾把教师比喻成“圣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辛勤的园丁”、“春蚕”“蜡烛”“托起太阳的人”等等。这些称谓表达了人们对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也反映了对教师职业理想道德人格的期待,并在实际中逐渐变成人们对教师职业实际的角色期望。教师不仅在学校中要“为人师表”,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期望成为“道德的象征”,“行为的楷模”。因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一般职业道德的要求,而成为了一种职业与生活合一的高度人格化的职业道德。这种人格化职业道德要求也是由教育的内在需要决定的。正如乌申斯基所指出的,“在教育中,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每位教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崇高职业使命与重大职业责任,具备高度的道德感和深刻的理智感,始终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性,倾注自己毕生的职业情感和操守。

2、热爱学生。

美国学者傅雷曼等认为,教师人格特质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它比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技术设备等都重要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是无数教师取得教育实践成功,赢得学生爱戴的前提,它是教师最具光辉的人格趋向和职业情感的本质体现,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在陶养职业情感时,要将“热爱学生”的情感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应当以一颗饱含热情的关爱之心,尊重、理解、包容和信任学生。教师只有真正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切实地关心和爱护学生,担负起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责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同时也才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升。

教室师职业道德的含义: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源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作用:人民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各种人才的培养者,对于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末来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劳动,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兴盛紧密相连。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着整个社会教师的利益,它对促进教师完成教书育人工作,陶冶学生的情操,推动社会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1、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所谓调节作用,指教师道德具有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活动能力;所谓教育作用就是教育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此基础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2、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

3、师德对涩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

  摘 要: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既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和促进着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而教育职场是教师职业道德赖以产生的实践基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因此,教师的道德成长要在教育职场中,在丰富的道德认知的学习和坚定的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不断进行有意识的道德反思,以达到实现自觉化的道德自我。

关键词: 教师 职业道德成长 教育职场

合格的教师不但要拥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学能力素质、仪表风度等,而且必须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一个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与行为,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既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和促进着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而教育职场是教师职业道德赖以产生的实践基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因此,教师的道德成长要在教育职场中,在丰富的道德认知的学习和坚定的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不断进行有意识的道德反思,以达到实现自觉化的道德自我的目的。

一、道德认知——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基础

道德是我们作为一个存在于社会中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要素,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促进。而在道德的内涵中,道德认知又是最基本的成分,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发展,是建立美好道德的基石。同样,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知既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基础。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知包括对教师道德的重要社会作用的认识,对教师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的认识,以及对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美丑、荣辱、是非的鉴别和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认知的发展贯穿于师德品质形成的各个方面,影响和支配着教师的道德行为。教师对道德认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是教师提升道德认知水平、促进道德成长的前提。但这种理解不能仅限于对文本知识的识记,教师要立足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具体、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去体会、去感知。

二、道德习惯——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关键

所谓“习惯”,《辞海》中的解释是,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是指经过不断实践,已能适应性的情况。习惯是一种惯性的行为、惯常的行为、常见的行为。据此,我们可以将道德习惯理解为:一种持续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它是个体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的一种倾向性的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的常规化,是不需要道德意志作用下的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行为方式。它是个体将他律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内化为自律的个体内在道德品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当教师的某种道德行为,经过反复的实践,成为教师的某种道德习惯时,这种道德习惯就成了教师自然状态的教育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进而成为一种教师文化。道德习惯的养成,大大简化了职业道德选择、职业道德判断等活动过程,使教师个体在面临某种职业道德情境时,能不假思索地完成符合某种道德规范和准则的道德行为①。表面上看,教师的道德习惯是一种道德行为的表征;内在的看,教师的道德习惯是一种道德观念、道德思维的反映,是良好职业道德的表征。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其实是教师道德观念的形成过程,教师道德习惯的行为方式,其实是教师的道德思维方式。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对实现道德观念的行为化、自觉化,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道德反思——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条件

反思是师德成长的必经之路。早在20世纪30年代,杜威就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界定了“反思”并阐述了反思性思维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反思性思维“把我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脱出来……使我们能够以预见指导我们的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或我们意识到的目的来进行计划,能够以深思熟虑和带着目的的方式开展行动②。”道德反思是指教师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经常对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省,并对不符合要求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严肃的字者和及时纠正。道德反思不仅能帮助个体接受和认同道德规范,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变外在的规范为内在要求,而且能促进个体反省、思考道德言行,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道德反思要求我们在掌握道德知识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剖析自己,不断抵制和消除外在不良诱惑的侵蚀,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因此,道德反思的过程即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道德认知,审视和慎思自己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获得教育教学体验;通过教育的结果和教育对象的反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重新审视。在这种反复的体验与持续的反思中,教师的教育行为日益完善。道德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调节心理活动,避免身心的不平衡现象,从而使教师人格品质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从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规律看,反思是实现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重要的标志,它表明个体道德心理的发展进入到自觉化阶段。

四、道德信念——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目标

古语云:“欲为经师,先为人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伦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品德要通过个人内心的信念来控制,品德并不是“简单的,一般生活的行为习惯,而是一个人按照自己的信念程度,凭着自己的意志审慎抉择之后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性习惯,道德习惯体现出品德的水平”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的道德信念的程度是标示一个教师品德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它在教师的品德结构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教育的前提之一是,“教师,尤其是那些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专门人士必须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优良的德行”④。道德信念的确立,既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又是师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的道德信念是教师对一定道德的真诚信仰,它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升华到一定高度后产生的,可以说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合金”。

教师一旦牢固地确立了某种道德信念,就能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道德信念来评价自己和别人道德行为的善恶。道德信念所具有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使其成为教师道德成长过程中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它能够使人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教师的道德信念一旦确立,不仅能以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自觉自愿地按照教师道德的要求,去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而且能以坚定的毅力去排除一切艰难险阻,使正义的道德行为从一而终,并取得良好效果。教师一旦树立了道德信念,就会精神充实,心明眼亮,奋发努力,无所畏惧,不为名利诱惑,坚持做符合教师道德规范的事,不怕别人的讥笑、讽刺和打击。相反,如果缺乏这种坚定道德信念,就容易胸无大志,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可见,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动机,而且必须将其转化为坚定的道德信念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才能形成教师稳定而持久的道德品质。

注释:

①和学新,王文娟师德修养是师德成长的本质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1,(3):7-11

②[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3

③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159-160

④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77-178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和学新,王文娟师德修养是师德成长的本质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1,(3)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道德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

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

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进而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职业劳动中,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以培养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所作为,有所前进,完成时代赋予教育任务。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多因素、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教师要实现自身道德品质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转变,就必须注意把握和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1、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知即对教师道德的认识及其在这一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等。这是师德修养的前提。行即行为,也就是教师把职业道德的理论认识付诸于行动,这是师德修养的目的。

2、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所谓动机,就是趋向于一定目的的主观意向和愿望。它是意识到了的行为动因,即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原因。所谓效果,就是人们行动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和后果,它是人的行为的客观记录。

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

 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师德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领域的特殊表现。对教师如何面对学生发挥示范作用,教书育人是十分重要的。来看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

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所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直接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光荣任务,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的思想素质怎样,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有直接影响,所以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和严肃的政治纪律。面对各种文化思潮,应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善于用科学的世界观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就必须切实加强政治学习,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并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特点、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经济现象,才不至于使自己在改革大潮中迷失方向。

  二、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

 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师德的崇高境界和核心,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在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体现。教师的工作是平凡和艰苦的,又是重要和崇高的,教师担负着为祖国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它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巨大的社会价值,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教师自身应树立不以“清贫”移教志的奉献精神,增强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就要立志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甘做人梯,不计地位,不计名利,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教育事业上;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就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承担起教学任务,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做到敬业、乐业,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奉献精神,完全以功利为目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就不可能真正承担起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一个教师若把教师职业看成是“骑牛找马”的跳板,或是以副业代替正业,就谈不上有师德修养。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

 所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使自己成为受教育者的表率。教师不仅是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者和塑造者。教师的人生哲学、治学态度和生活方式,对学生有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品行,必须自觉加强对自身的严格训练和严格要求,时刻注意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首先要做到遵守法纪,廉洁自律。教师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有任何违犯法纪的语言和行为,不做有损国格和人格的事情;其次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品行修养,不说大话、假话和空话,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时刻注意使自己的一言一行成为学生的楷模,永远不做与教师职业不相称的事情。另外还要做到仪表整洁,语言规范。端庄文雅的仪表,健康规范的语言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的言表风度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步态手势、服饰发型、面部表情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外在行为方式和特征。教师的言表风度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它要求教师语言文明,语音标准规范,衣着朴实整洁,举止稳重端庄,态度和蔼可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四、严谨治学、严格执教的优良作风

 “严谨治学、严格执教”是指教师要具有坚实的知识功底和对待科学与工作的严肃态度。作为教师,必须树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学习和获取知识方面,二是教师对待教学活动方面。

 教师在治学方面,必须做到勤奋学习,不断钻研业务,力求精益求精,努力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和业务能力。古人讲:“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趋势,还要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新兴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的一般情况。为此,教师必须用笃实的学风、顽强的意志去学习、探索和追求,不能有半点的虚伪和骄傲。

 教师在执教方面,必须做到严肃认真,严密谨慎。教师的授课应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课后耐心辅导。一方面保证把准确无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又要熟练运用教学的技能技巧,时刻注意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高标准、严要求,避免流于一般化和简单化。同时还要做到严格遵守校纪校规,按时上下课,不随意调课或请人代课。认真组织考试,不以任何借口或形式泄漏试题、错判试卷、更改成绩。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最低职业要求。

  五、热爱学生、平等待生的育人意识

 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师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

 热爱学生还要做到了解、尊重和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是实施教育的前提,尊重和关心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具体表现在:当学生受到挫折、处境困难的时候,应主动给学生以同情、关怀、体贴和帮助;对待学生的提问,要耐心细致,态度和蔼;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热爱学生还要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教师道德规范要求教师一视同仁,平等待生,反对偏爱一部分学生,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也有权利平等地得到这种爱,教师应用博大的胸怀一视同仁地爱他们,教导他们。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热爱学生的老师,一定会得到学生的热爱,他向学生提出的意见和要求,也一定会在学生的情感上产生肯定的倾向和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被愉快地接受。相反,那些不能感受到老师爱的学生,往往也很难接受老师的教育。

  六、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整体意识

 教育人的工作是艰巨复杂的,学校“教书育人”工作任务的完成要靠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任何人才的成长都凝聚着许多教育者的心血和劳动。如果没有一个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那么所谓正常的学校教育是很难想象的。

 教师作为学校集体中的一员,应当关心和维护集体的利益,树立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思想,并关心集体的发展前途。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应增强角色意识、参与意识,时常为改进学校的教育与教学工作提出看法、提供经验,而不是做一个满腹牢骚、空发议论的旁观者。

 学校教育是一种群体协调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教师间坦诚地通力合作。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团结互助、密切配合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于教学和学术问题,要以平等、诚恳的态度切磋琢磨,认真探讨,互帮互学,虚怀若谷,切忌“文人相轻”或相互抵毁,不做损人利己、有害团结的事情。每一个教师都应善于依靠集体,在集体中汲取知识和营养,善于博采众家之长,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劝告和指点,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利用集体创造的教育时机和条件,进行创造。

教师的职业道德

  1、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倡导“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教师要热爱生活,要有爱心,爱心。以对学生为例,爱心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的力量,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能够理解与宽容学生,关心与关爱学生;使学生能够在理智与情感交融的氛围中享受爱的滋养,实现快乐成长。端正态度,热爱教育事业。

扩展资料:

1、关心学生关心学生,关心是情感动机的主要因素。关心学生就是把学生放在胸膛里,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对学生的关怀体现在许多方面:当学生处于心理困境时,教师及时帮助解结;当学生出现身体不适时,教师及时帮助他们就医;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帮助及时清除障碍;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不便时,教师及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教师要努力做到:在学生需要老师的地方,就有老师。也就是说,对于学生的得失,冷暖、善与恶、喜与悲,教师不仅要记住,说在嘴上,而且要在行动上。

2、但是,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宽,思想活,对人生、思想、前途、事业、社会等,都有所思考,在考虑过程中,对什么是尊重也存有错误认识,若是对他们的设计,不管正确与否都全盘接受;充分尊重学生不仅可以密切接触老师和学生的感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的积极性,积极进取的理查。

然而,现在的学生有着广泛的知识、思维、思维、前途、事业、社会等,在思考的过程中,什么是尊重也有错误的理解,如果对他们的设计,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完全接受的,对他们所做的一切鼓掌,无论是否合适,都必然会传播学生的错误思想。真正的尊重应该反映评价个人性格的原则。

3、爱学生理解学生理解学生是知道学生心中的想法,相信学生的嘴说,明白学生的手做什么。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经验浅、经验少等因素,不时地或这或那样,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从童年到青年,从青年到青年,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

老师对学生,特别是以后进行的错误,看不到风能想到雨,不能生气,经常责骂,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同时,你应该知道,纠正错误是不可能仓促进行的。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细心、细致和不懈的支持。

4、关心学生必须信任学生,信任学生可以理解为信任,让人相信,敢于信任。首先,我们应该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我们应该以信任对待他们,以信任看待他们,以信任倾听他们,用信任的语言引导他们。

在对待弱势学生时,同样应该建立在信任的前提下,不能愤世嫉俗,不带偏见,学生会犯错误,应该冷静地让他坐下来,试着让他说话。然后利用形势来引导,最后让它醒过来。再次,在对待班干部时,要坚持不怀疑,用人不怀疑,充分调动全体阶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信任的土壤中健康成长。

一、爱国守法是师德教育的基础。这一条中要求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教师只有认识到、体验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崇高,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而树立献身教育的坚定的信念,才能做到言行一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处处为事业着想,呕心沥血,矢志不渝的为培养一代新人而默默的奉献自己的一生。

二、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它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教师要深刻的认识到教师爱岗敬业是教师对待本质工作的基本品质,是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职业的神圣使命,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且愿意为自己从事的职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出贡献。教师把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起来的人格与智慧的桥梁,教师的劳动铺就了一条学生的成才之路。总之,时代对教师寄予厚望,对教师赋予重任,教师要以国家和社会的大业为己任,珍视自己所承担的职责,爱岗敬业,乐于为之奉献自己的宝贵年华。

三、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它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另外要求教师既充分的尊重学生,又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防伤害学生心灵。

四、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它要求教师遵循道德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真正的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尊重人的教育,是爱人的教育,这就是教师的本质——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是师德修养的关键。它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注重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作为一种教师职业德性的基本内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内容,最突出的就是体现了教师对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无小事,事事见真理。

六、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它要求教师尊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素质。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承担着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新生一代的培养、各种社会所需要人才的造就等艰巨任务。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那么,我们首先要回顾教师职业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在实践中不断进取,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如果我们只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在时代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就会逐渐被社会所淘汰。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待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向上。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得到发展的学生都会给社会更大的贡献,会使社会的前进的步伐走得更快。

二、“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举一个自己的数学教育与教研的实例来说明。

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世纪的教师必须道德高尚,知识渊博,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终身学习和创新教育能力。终身学习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要求。终身学习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在深刻认识教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用的基础上,必须把终身学习看作是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一种人自身发展的需求。如果一名教师只满足现状,没有及时的跟上时代的步伐去为自己“充电”,那么,他(她)将是一个教师战线上的时代落伍者。作为一个专业教育者,教师应具有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不断改革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在现代终身教育的改革中,教师的学习首先是作为一种终身学习的形式而进行的,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有可能为孩子的一生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工作以来每天全部精力用在班级管理上和在教教科书上。到家已经很累了,总觉得没时间学习。多年来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的不快,已有的知识落后了,更谈不上教研工作。因此工作成绩平平。学了《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我豁然开朗,耳目一新。让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多了一盏指明灯。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并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不会被时代的浪潮淘汰,成为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弄潮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

一、不断地做好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 “ 经验 + 反思 = 成长 ”。 反思强化人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养成了很好的专业气质。以高标准进行反思性教学逐渐形成敏锐的专业判断力,使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我要克服一次性学习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使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成为我反思和提高的机会,在今后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努力学习,通过大量的自主学习,不断积累、碰撞、总结、反思,使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

二、积极参加教研交流;个人的教学观点仅停留在个人的层面上,客观上就会影响到我教学方法和水平的深刻性,影响到个人的进步。我常与数学组同伴交流,这样丰富了我数学教学的内涵,扩张了教学的效果,修正教学的偏差,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因此,我常在教研组中与同伴对话交流,再将学习到的东西重返教学活动中去,再进行实践,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观摩名师课堂; 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我常在网上听名师的课或外出听课,虽然非常紧张和辛苦,但“苦”中有“甜”,受益良多!名师们娴熟的教学技巧、充满智慧的课堂,让我羡慕,值得我学习,他们的数学素养、人格魅力,对数学教学的执着、认真,更值得我学习。聚焦课堂,走近名师,提升自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要求,才能更好的教好学生。

四、做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是发展之本、提高之策、进步之源、成事之基。在学习化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将是终身学习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更应当学会学习,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活水源”,这个 “活水源”就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只有教师学会读书,才能教会学生学会读书;只有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只有教师学会终身学习,才能教会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92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