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迁描写项羽

关于司马迁描写项羽,第1张

项羽本纪》完美地塑造了项羽的英雄形象。篇名本纪,实力传体,本 纪编年序事,而传体则是选择人物一生行事中最典型的事迹来组织文章。项 羽自叙七十余战,灭秦斗汉,事迹纷繁众多。司马迁只重点抓住巨鹿之战、 鸿门宴、垓下之战三个关键时机,描叙故事,塑造项羽的形象,写得有声有 色,流传后世,家喻户晓。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奠定了灭秦的盖世功 勋。这是项羽一生中最得意的战斗,也是司马迁刻画项羽形象最精彩的段落。 战前,项羽杀宋义夺军,大义凛然;战时,项羽勇冠三军,士卒感奋,楚战 士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大败秦军;战后,项羽召见诸侯,声威显赫, 被拥为上将军。这些都是重笔描绘,加以铺垫和夸张,集中刻画项羽之勇和 善战。鸿门宴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酒宴上的斗争扣人心弦。刘邦谦恭奉 承,项羽骄横自大,形成鲜明对比,司马迁把楚汉君臣聚在一起进行了夸张 的描绘,塑了人物群象来衬托项羽。在战场上,项羽是叱咤风云的统帅,在 政治上,项羽不过是一个短视的怅儒。他骄傲自大,头脑简单,厚重木钠, 重个人感情,轻信奉承。狡诈的刘邦利用项羽个性中的这些特点,大灌迷魂 汤,从而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通过这个场面的描写,司马迁集中刻画了项 羽的仁爱和坦荡胸怀。垓下之围,在四面楚歌声中,项羽从容不迫悲歌别姬, 这一儿女情长的描述,使项羽的形象更加丰满。最后,项羽在东城为部下表 演了一场精彩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而后单骑匹马突至乌江边上, 在“天之亡我”的慨叹声中自刎而亡。这是一幅苍凉而悲壮的画图,引起人 们的无限惋惜。至此,一个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但是项羽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他有许多缺点,也打过败仗,甚至在

个性中有着凶残的一面,他坑杀人以千万数,失去了民众,所以他终于是一 个失败者。但项羽的这些短处,在本传中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或略而 不载,却在《高祖本纪》、《陈丞相世家》、《淮阴侯列传》、《黥布列传》 等篇中补叙出来。刘邦数羽十罪,与群臣论项羽之败,集中描写了项羽的缺 点。即便在军事斗争中,项羽也只是一员战场猛将,不是一个有远见的战略 家,绝不是刘邦的对手。他在成皋之战中,与刘邦对峙广武,屯兵于坚城之 下,一筹莫展。虽有一范增,而羽不能用。范增走后,立刻陷入被动,竟不 断中了刘邦的圈套,疲于奔命。这些情节都记述于《高祖本纪》中。

历史没有公正可言,作者也是如此!“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汉争霸,玩的是套路。项羽只能算是霸王,他没有帝王之气!相比刘邦,项羽算是单纯了。然而,历史通常不会偏向单纯的人。谁会耍流氓,谁就是赢家,谁套路玩得好,谁才是最终的胜者!人间正道是沧桑,想想司马迁是为什么被阉割的!!!!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赞》中用“不自责”三个字评价项羽的过错,他认为项羽的过错在于骄傲自大,不从自己上找错误。

1、原文是“自矜功伐,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2、意思是“项羽居功自傲,过了五年,终于使自己的国家灭亡。自己死在东城,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已经是大错了啊!”

《项羽本纪赞》

赞语为司马迁在《史记》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

司马迁肯定了项羽继陈涉之后起兵反秦、推翻了秦王朝的历史功绩,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批驳了他的宿命论思想。

在《项羽本纪赞》中,作者既肯定了项羽的胆略与才智,同时也严肃地批评了项羽的残酷暴虐、刚愎自用。此种颇似于评论的“赞”的形式,乃司马迁首创,并被后世史书所沿用。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话是西汉的司马迁所说,他说的是古之圣贤,其实也是在说他自己,虽经历磨难,但这磨难却让这些人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司马迁,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的著作《史记》,被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文学成就可见一斑。而且《史记》的主要功能可不是供后人写诗作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写这本书可谓一波三折,历经磨难,历时14年才得以完成。包含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规模巨大,体系完备。

司马迁的太史令乃是祖辈传,他的父亲就是太史令,《史记》非司马迁一人编写,从他的祖辈就在编纂,司马迁子承父业,也担任大汉朝的太史令,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此时的司马迁心中毫无波澜,每日写书记史。但生活总是让人意外,司马迁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大的悲剧。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

汉武帝很愤怒,群臣也都在指责李陵的降敌事,唯有司马迁为李陵求情,以其兵少被抓,但斩敌很多,功过相抵。并推测李陵是委曲求全,以后会趁机回来。盛怒之下的汉武帝怎么听得进去。后来,公孙敖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司马迁没有从容就义,并不是他怕死,他还在心中想着他家世代未完成的使命,完成这本《史记》,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

腐刑加身后的司马迁,心态上和以往是不一样的,他开始从底层人民,从失败者的视角来观察问题。至此,我们开始理解了为什么司马迁会在《史记》总对项羽这位失败者浓墨重彩,项羽不是帝王,却在记载帝王的本纪里面,项羽乃是大汉朝的敌人,司马迁却鼓起勇气,把这位大汉朝的敌人写进《史记》,写成一个英雄,甚至乌江自刎那段,都写的那么艺术,项羽只带着几十人,就往来冲杀于几万大军之中。而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则是一个地痞无赖,这样的勇气,唯太史公独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崇拜项羽的非司马迁一人,但其他人几乎都是受到司马迁这本鸿篇巨著《史记》的影响。司马迁把项羽看作是一个悲情英雄,而认为自己同样如此,自己正义直言,却惨被汉武帝施以宫刑。为了完成《史记》,他忍辱负重,苟活于世!最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人也得以见到这本司马迁用生命来完成的巨作。

太史公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

所以在项羽本纪中,极力描写出了项羽的个人勇猛

但是英雄却不适合当一个合格的帝王

因为项羽心中还有情意在英雄末路之时,他首想到的是宝马与美人

这样的描写,更加突出了项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

而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枭雄

到了最后,项羽不过江东,更加突出了他的情义

虽然他儿女情长,但是最后依然选择与他的部下一般战死沙场

而项羽最后一句“天要亡我,非战之过”则就是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

隐含的说,项羽只能是一个有情有义,个人色彩浓厚的英雄,

而成不了一个称王称霸的帝王因为他连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搞不清楚,

用现代话说,就是没有政治觉悟这样的人,可以打天下,却是坐不成帝王的

司马迁的历史观其实主要就体现在两方面:力求真实和爱憎分明,在对项羽的记载中无疑第二项占了主要因素,一句“天要亡我,非战之过”就足以看出司马迁对项羽的偏爱但即使这样也保持着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这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00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