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治下最保守、最封闭、最僵化的凝滞时期,文化事业特别是**业遭到了修正主义当局严苛的管制,如何通过审查便成为苏联导演们最为关心的事情,而必杀技则是在影片中加入催泪桥段并请到勃列日涅夫亲自过堂审看。勃氏这人,虽极权在握但感情外露哭点极低,稍加煽乎便会泪如雨下——一旦总书记挤出几滴浑浊的老泪,谁还敢让此片不通过?于是乎,“勃列日涅夫同志哭了”便成为斯时苏联导演们压箱底的速效救心丸。
《唐山大地震》看完就想起了这个典故,华谊兄弟的宣传策略相当对路,对此片主攻两大看点:一是号称撼天动地的特效场面,为此还拉来了IMAX垫背;二就是据称充斥在影片中的哭点。发哥替《孔子》站台时说“不哭不是人”,这回冯小钢炮则直接把不被《唐山大地震》感动的人与血洗幼儿园的连环杀人犯做了类比——当然,**处于宣传期,相关主创就好比野兽处于发情期,没事找抽才能上新闻头条,**就是一锤子买卖,吸引眼球是当下第一要务。
哭了吗?估计砍幼儿园的家伙也会看哭,这是人之常情,孟亚圣说人有五心,这“恻隐之心”要能修炼没,那是灭绝师太的级别——这种人估计也不会掏钱去**院。《唐山大地震》根本不是类型片意义上的灾难片,无论跟史实改编的《泰坦尼克》还是幻想意*的《2012》比起来,《唐山大地震》都只是隔靴搔痒,类型片意义上的灾难片一定是孤胆英雄拯救大众的模式(好莱坞就这样一次次的拯救了全人类),《唐山大地震》倒是彻底阉割了高、大、全的银幕英雄,放在现今的国产片谱系里,不能不说是冯导的一步妙招(参看《惊天动地》)。
原著小说本来就是写地震之后的《余震》,影片的主体内容和英文片名都符合这一叙事主干,但是原著中锁定生还女儿心灵废墟的叙事重心被巧妙的转移到了苦大仇深的母亲身上。徐帆饰演的母亲遭受到了夫死女丧的人伦惨剧,还背负着谋害亲女的沉重心理负担,一背就背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却也符合中国民众的心理认同。其实《唐山大地震》无形中勾连起了中国**史中最悠远的通俗剧传统——从《孤儿救祖记》开始,“家族变故+伦理救赎”的套路就横亘在中国**人的创作意识(归根结底是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中,再辅以些许**作为大众娱乐消费品本就必须带有的感官触动,第一代导演郑正秋所总结的“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正是此种创作套路的不二法门,《唐山大地震》无非是契合了这一深层的国人文化心理,并在视觉规模上将其发展壮大而已。
所以,不要期望在《唐山大地震》中看到一部荡气回肠的国人心灵史,新时期以来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也只是聊胜于无的故事背景点缀(但对于植入性广告来说这点至关重要)。徐帆饰演的母亲苦熬了三十二年,拒斥物质享受,拒绝重建家庭,像极了旧社会服丧守孝的贞节烈妇,而宁要残缺(断臂)儿子也不要(奇迹般)健全女儿的情节亦呼应着千百年来中国男权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当儿子带着媳妇、孙子来陪母亲过年时,儿子用霸权的语气强行拆散了妻儿,媳妇从始至终就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女性;再回想起奶奶、大姑差点夺走儿子,以及一对儿女最终双双致富的情节,徐帆版的母亲真跟高鹗笔下守得“兰桂齐芳”的李纨有一拼了。
《唐山大地震》是匆忙的,就像是交待了一部国产长篇家庭伦理剧的梗概,但这也足够了,从契合中国最广大观众观影心理的层面来说,《唐山大地震》几乎是完美的:苦情戏的路数,大团圆的结局,比起《史莱克4》和《奠基》来,《唐山大地震》对中国观众的渗透才是全方位的(前两者在二三线城市几乎不会引起什么波澜)。我不推崇《唐山大地震》,但要我给父母推荐影片,我还是会推荐这部《唐山大地震》——而且会给我妈备上一包纸巾。
在以市场为指针的**创作环境中,观众就是导演的“勃列日涅夫”,中国观众是单纯、善良的,只要能让他们结结实实的伤心痛哭一回,五亿票房绝非痴人说梦(当然也不能缺乏与主流意识形态的默契配合)。
我们的父辈遭受了那么多苦难,让他们(特别是灾难亲历者)在**里重温然后解脱一把,也算是尽了**人的孝道。
单以票房而论——“勃列日涅夫同志”哭了,《唐山大地震》笑了。
偶尔是不是压力的的时候也想发泄一下,想找部悲伤或者感人的**大哭一场。我本人就有很多次这种时候,经常夜晚一个人的时候网上找找资源,至今为止让我从头看到为的感人**归《我爱你》莫属了。
这是一部韩国**,主角是四位老戏骨,可能对我们中国观众来说有点陌生,不过这四位都是在韩国地位非常高的演员,甚至不只成为演员,应该是艺术家。
四位古稀的老人,两端黄昏的恋情,与传统的韩剧不同的是,这次没有亮眼的俊男美女,但四位老人家的爱却更值得我们赞叹。没有复杂的背景,也没有纠结的人物关系。两对老人在生命的后半段,依然对爱情抱有力量。
这部影片除了讲述爱情方面,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养老问题还存在不妥。
这部影片还有大家的综艺女神宋智孝参演,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资源来看看。
1、《忠犬八公的故事》
这部**简直是挽救哭点高的必杀武器,真的是谁看谁哭,看一次哭一次的类型。
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讲述一位大学教授收养了一只小秋田犬,取名“八公”。之后的每天,八公早上将教授送到车站,傍晚等待教授一起回家。不幸的是,教授因病辞世,再也没有回到车站,然而八公在之后的9年时间里依然每天按时在车站。
2、《熔炉》
该影片改编自发生在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中的性暴力事件。
影片中的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充满了无奈,不光是影片中的悲剧,现实中又有多少黑暗让人无力。
3、《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明明是一个辛酸又残忍的故事,却拍得像童话一样漂亮,看的时候会笑,可看完却泪流满面。
每每在松子觉得人生完了的时候,却又站了起来,这个为爱而生的病态女人,你可以嘲笑她的失败结局,却无法否认其一生走过的绚烂。
4、《岁月神偷》
没有做作的煽情,没有痛彻心扉的悲伤,以小弟的视角朴素地讲述了香港60年代普通家庭的故事。
岁月把我们至亲至爱的东西一件件偷走,除了一声叹息,我们只能一步一步走下去,难一步,进一步,遇到大风大雨就咬牙撑过。
5、《入殓师》
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
“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棺材)是由他人决定的。”入殓师就是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对待死的敬意,犹如对待生的真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