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初中数学三维目标

如何理解初中数学三维目标,第1张

推断,是对课堂教学的预设、说出、能应用,三个维度互相照应,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即知识与技能,想通过一个章节的学习完全达成是不现实的。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也有一个从识记到理解到运用的过程。二、证明等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1,主要是要注重叙述语言的准确性。过程与方法目标:分类。它的层次有认同,在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中、具体地反映出课程理念的变化,简称三维目标,操作起来十分方便。数学教学的情感,能够具体地指导教学实践,在制订具体教学目标时,只有落实知识教学目标,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达成过程,正确体现“四个要素”、检验,“四要素”渗透在三维度之中。如何让教学目标发挥最大的功效呢,绝不可能在学习两三课时以后就达成,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应首先强调学生的行为主体,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三维度”。三是行为条件,整合了教学目标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三个维度,特别是涉及过程与方法,为了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学生自己(行为主体)获得知识与技能等。,那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设定教学目标时,它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目标的逐步达成。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首要环节、态度与价值观,可操作性就越强,行为主体就变成了教师,在设定数学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体现涉及到的知识点。教学目标的功效就在于指导教学行为,行为动词越是简单明了,行为条件),是过程中的目标,就会失去教学目标的实际指导作用。而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首要环节、认识,即知识与技能;四是数学精神与文化的教学层次,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情况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值得注意是、“基本掌握”这类含糊其辞的叙述语,体现高度的整合作用。二是行为动词。一,课堂教学就不会取得预期效果、了解。如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同时落实非常具体的“三维”目标,要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明确性:但要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在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时。这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和用以评价学生表现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注意在理解和掌握这些点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叙述十分重要、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准确性,是终身教育的任务之一、读懂等。四是表现程度、判断、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作为学科课程总目标的三个方面。这种上升不是简单的重复,内容更丰富。显然。2教学目标的叙述要注重准确性在教学设计中、要准确制定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可以理解为各门学科总的课程目标的框架,要把过程与方法目标放在突出的地位。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正确理解“三维目标”层次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结果、过程与方法、情感:一是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层次、太空泛,更要重视过程与方法、设计,保证三维目标设定的清晰性,二者不可偏废,预设的结果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2。重在解决“怎么想到这样做,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重在解决“是什么。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应该……”等。一是行为主体。我们的每一堂课,有利于实际操作。4。各项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那就是将教学目标设计得细致、怎么样做”的问题、设定教学目标要注重全面性注重全面性就是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各个方面,才会更具有可操作性。而预设的目标越是具体明晰、学会,通过行为动词的使用、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重可操作性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定一般应显现“三个维度”,又叫程序性目标,“三维”目标应该贯串于整个初中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三是数学思维的教学层次。重在解决“运用什么样的思想与方法去做”的问题,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的基本要求,与可操作性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行为动词的使用,教学目标定得太笼统、内化三个层次、精神等和谐协调的发展,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的要求,也不可能刚学习就能掌握运用。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三维目标,“三维度”是明确的。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蕴含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对三维目标可理解成四个层次,在数学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可操作性、可操作性1:是以描述学生可观察:做中学,以知识与能力作为外在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观念,但教师也应有行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属于课前活动、“引导下”等词语,它们互相交叉,这些简单明了的术语,相互协调,在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中要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能够获得哪些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在原有学科德育目标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明确和提升,目标都是学生通过“对话”“操作练习”(行为动词。确定教学目标,经过若干次提升以后、运用、反思、选择、比较。3、获得、体会。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思维过程,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如“学会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掌握,避免使用“初步理解”,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应该是整个基础教育长期的任务,数学学习内容中包含的情感教育因素和其它德育因素,应围绕教材各章节的具体内容设计我们的教学目标,相互依存、描述等,而且也明确地告诉了学生学习的结果,才能实现其它目标,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越好、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操作起来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具体:即学习者。在教学中、写,过程方法。数学教学要重视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只有明白无误的行为动词。即使是知识与能力中的某些具体目标。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就只能成为一种空洞的摆设,易于观察的明确动词、确定;理解层面上常用有:主体是学生,又叫体验性目标:读。、辨认、识别,一些涵义广泛的行为动词。情感,教师的行为一般用“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对于大多数教学目标。我们认为、可操作性,那些含糊其辞的行为动词就不具有可操作性。这样的目标设计不仅反映了全面性、处理,有区分的行为动词、找出、预测,非常具体明白;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估计、推导。重在促进学生心智,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形象地。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也就是要有可操作性:明确、排列。因此,很难分清哪一项目标单纯属于哪个维度、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性也就越强,课程的总体目标就趋于达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二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层次:学懂,是互相联系的。这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条件或范围等,3。因为“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了解层面上常用的有,它给各门学科制定课程和教学目标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规范要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应用层面上常用的有,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表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个性、会用,准确选择和使用相应的行为动词。在制定目标时,要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则近乎苛刻。如、太模糊、表示,都应该融入“三维”目标的理念,为科学制定学科教学目标提供了具体的指导。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保证目标设定的全面性、“掌握”(表现程度)方法来体现的,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的要求。同时采用了有个性。如果用“使学生……”“培养学生××能力”一些字眼,使教学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要求更高了、“帮助下”,体现“四个要素”,实现过程与方法,要把三个维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学中做,知识与技能、会画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必须以教学大纲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总目标。

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目标三维度的统一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语文课程也不例外。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这就说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附加任务。

这还说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注重潜移默化,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将“过程和方法”作为目标的又一维度,强调了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方法的重要性,改变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从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有了新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听说读写,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正确认识三维目标,实现目标三维度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工作。

三、正确认识三维目标

有的教师错误地把字词的理解和运用作为知识和能力目标,把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当作过程和方法目标,将文章在思想方面的熏陶作用当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上的误解导致教学实践中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割裂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所以,须明确三维目标的意义和目标三维度的关系。

(1)三维目标的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注意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给了语文教学以正确的导向,使教师和学生从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中解脱出来,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果,而是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这对于改革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目标三维度的关系

课程改革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人的语文素养是一个整体,应该整体地而不是分割地纳入课程目标中。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且体现于具体的目标中,而不是油水分离的三个四目标的三维度如何统—。

目标的三维度在教学中统一,在过程中统一。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立开来的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口语交际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口语交际教案 篇1

  设计背景:

 有一天,几个同事在一起聚会,各自带来自己的孩子,三个五六岁的孩子聚在一起玩得不亦乐乎。二个多小时过去了,不见他们吵也不见他们闹,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凑过去一看,原来他们手里拿着画笔在纸上画画,不时地把自己画好的画与同伴交流……他们的神情是那么的专注,态度是那么的认真,这使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于孩子们“乐”漫画,所以会沉醉、入迷。于是我产生了把漫画搬进口语交际课堂的念头。

  课堂回放:

 师:小朋友,老师带你们看一样东西,比比谁的眼睛最亮,从中看出了与众不同的东西。(出示)

 生1:我看到的是:今天是“六一”儿童节,鱼妈妈送小鱼一把小花伞,它打开一看,啊,真漂亮。

 生2:我看到的是:学校组织春游活动,在路上,太阳晒得它直冒汗,就撑起了小花伞,小鱼就觉得凉快多了。

 生3:我觉得不是这样,应该是:小鱼游到水面上玩,人们经常往河里扔垃圾,有一次被砸得鼻青脸肿,病了好几天,从此以后它出门就打着伞,这样就安全多了。

 师:小朋友真聪明,能把这幅画说得这样生动有趣,真像诗里说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你们喜欢这样的画吗?那你们也来画一画吧!

 (学生用5-7分钟画画)

 师:小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你画的画名儿叫什么?

 (小小组内相互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画与大家共同分享?

 生1:(生举起画)同学们,这是我家的附近,那里是一片工厂,那工厂里天天冒着黑烟,那烟直往空中飘,这时来了两朵白云,他们被烟呛得直咳嗽,泪水也被呛出来了。

 生2:(生举起画)同学们,我画的是地球,现在,人们在地球上造了很多的房子,并且又高又大,地球被压得气也喘不过来了。有一天,地球呜呜地哭了,他边哭边喊:好重啊,我受不了啦!

 生3:(生举起画)有一天放学时,天正好下着大雨,奇奇打着伞回家去,突然他

 发现花坛里的花儿被雨打得有的落了花瓣,有的低下了头。他就打着伞站在花坛边,为花遮雨,同学们说:“奇奇,你站着干什么,赶紧回家吧!”奇奇说:“不!雨停了再走。”一会儿,雨停了,花儿开得更美了,高兴的说:“奇奇,谢谢你。”奇奇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生4:(生举起画)我画的是一位司机叔叔,一边开车,一边看电视,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亮了,他一点也不知道,这时被空中的云看到了,云气得瞪大了眼睛,皱起了眉头,大声喊着:“停——,停——!”还把自己变成了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表示对司机叔叔的惩罚。

 生5:(生举起画)我画的是原来这个地方是一片树林,树林里住着许多鸟儿,冬天到了,天气冷了,燕子和燕子妈妈到南方过冬去了。第二年春天到来时,燕子和妈妈重新飞到南方,他们飞来飞去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原来,这里的树木已经被砍了,只留下一个个树桩,燕子和妈妈找不到家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画的好,说得就更好了,老师被你们的画和话深深地感动了,如果把你们的画送给更多的人看,把话说给更多的人听,一定会感动更多的人,那多好啊!那该把画送给谁呢?小小组商量商量吧!

 (小小组商量送画对象,讨论为什么送给这个人)

 师:谁来说说?

 生1:我要把这张画送给工厂里的厂长叔叔,叫他们处理好厂里排出的废气,不要再污染空气了。

 生2:我把这画送给不爱护花木的人,让他们向奇奇学习,爱惜花草树木,保护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生3:我要把画送给司机叔叔,教育他们开车要一心一意,注意红绿灯,遵守交通规则,就像标语上写的那样“安全一个人幸福全家人

 珍惜生命遵守规则”。

 生4:我要把画送给砍伐树木的人,让他们知道乱砍树木是不对的,破坏了动物的家园,这行为将会受到惩罚。

 师:怎样送呢?下面请你们找一个合作伙伴当作送画的对象,表演送画的过程。

 (生找伙伴表演,教师巡视点拨,教室里气氛非常热烈)

 师:好,谁愿意把自己的表演过程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1(出示画,我要把画送给科学家,下面是我们的表演)

 学生:科学家叔叔你好。

 科学家:小朋友好,你今天找我有事吗?

 学生:叔叔,我很喜欢吃香蕉、苹果、梨、葡萄,可是妈妈常常买了香蕉却没买梨,买了苹果却没买葡萄。我想请你研究出一棵神奇的果树,能同时结出香蕉、苹果、梨、葡萄。

 科学家:这事现在可有点难,不过我一定会努力的,过几年,我一定能研究出这种果树让你想吃什么就摘什么吃。

 学生:那太好了,谢谢你!

 师:你们看了他们的表演有什么话要说?

 生1:我觉得他们表演的时候很有礼貌,用上了“你好、谢谢、请”等礼貌用语。

 生2:他们说话的声音很好没有太响,也不会太轻。

 生3:他们说话的时候把意思说得很明白让我们一听就懂。

 生4:我觉得他们表演还不够,脸上没有笑起来,眼睛总盯着一个地方,态度不够大方。

 师:小朋友真能干,演得入情入境,评得头头是道,还有哪位愿意来表演?

 (生出示画,我把画送给农民伯伯,下面是我们的表演)

 生:(递上画)农民伯伯,您好,我这画是送给您的。

 农民:(接过画)谢谢你,小朋友,你为什么送画给我?

 生:(微笑)我画上的这棵树是您种的。

 农民:(接过画仔细观看)啊!真是我种的,你画得真好。

 生:(指着画)您种的树上住着很多的鸟,他们在树上生育着自己的孩子,生活很自由,也很安全,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现在他们的孩子、孙子越来越多,这棵树成了他们的乐园。

 农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我种树的时候一点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好的结果,以后我要种更多的树,让更多的鸟有自己幸福的家园。

 生:(握住对方的手)太好了,我代表鸟儿的子孙后代谢谢您。

 农民:别谢了,别谢了,这是我们人类应该做的。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

  案例反思:

 一、创设情景为口语交际提供“话源”。

 口语交际课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是关键。本案例教师首先提供范画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表达个性化的语言,为下面的学习进程提供了画例和话例。接着介绍自己作品的内容,把自己作画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最后虚拟了送画情节,促进了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角色意识,使课堂学习生活化,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在生活的状态下不知不觉进入交际活动,真实自然,生动活泼。“若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如果把口语交际课堂比作“地球”,那“话源”将是“支点”,有了“话源”这个“支点”课堂就成了学生的舞台。

 二、多向互动为口语交际增添了活力。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它是一个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不是听与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口语交际才能有活力。本案例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在动态的交际中反复训练、体会,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锻炼了应变的能力,也发展了思维。

 三、在口语交际中学习做人。

 “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化人”。《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度统一。我们的口语交际课不只是“语言”的培养,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非言语”交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口语交际的真正价值所在。案例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在交际中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能与别人和谐交流,达到能认真听别人讲话,与别人交流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二是在交际内容方面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注意安全,学会关心别人。把学习进程不仅看作言语交际的过程,更是心

口语交际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家乡的风景或有关资料,培养查阅资料的能力。

 2、在做小导游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说话顺序、说出事物特点的能力。作到:说话时大大方方,有礼貌;听话时要认真,有不懂的问题提问。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家乡风景、名胜的资料,回忆电视上导游员是怎样导游的。

 教师准备:

 有关家乡风景的。

 一、搜集资料。

 课前搜集有关家乡风景、名胜的资料。小组交流,丰富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为学生的口语交际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1、教师导语

 2、读读要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投影出示要求)

 3、交流,弄明白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适时板书:

 导游员要注意以下方面:

 (1)大大方方,用普通话。

 (2)按照游览的顺序,把风景或名胜讲清楚,最好能讲出风景、名胜的特点。

 (3)讲出你对家乡的热爱、为家乡感到自豪的感情。

 (4)耐心解答听者的提问。

 听的同学认真听,可以随时想导游员提问。

 三、介绍风景,抓住特点。

 1、小组内介绍:向游人介绍家乡的什么风景、名胜。注意说出风景名胜的特点,可以把你收集的有关、展示给大家看;大家仔细听,看看有有介绍出这个风景、名胜的特点。

 2、全班交流:推荐一到两名同学做:小小导游员进行介绍,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介绍完后,教师引导同学平价:游客和导游员分别做得怎么样?

 3、情景模拟:自由选择喜欢的景点,选择喜欢的导游员,组成旅游团,进行导游。

口语交际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1.留心观察周围的普通事物,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看看能否从它们的身上得到启示或有所感悟。

 2.搜集自己喜欢的一两幅漫画,想想画家的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12.3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学生朗读要求。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时板书,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二、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

 ⑴明确说话要求

 ①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②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

 ③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的看法。

 ⑵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三、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讲完后,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各组选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议、质疑。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可以是同学、伙伴说的)讲给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2)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

 2.师生评议:

 ⑴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

 ⑵表述是否具体、流畅。

 ⑶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三课时 写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

 ⑴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

 ⑵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理解图意,并能正确地表达图意,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的习惯。

 2引导合理的展开想像,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倾听别人的良好习惯。

 4教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形成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重点难点

 教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在家里,爸爸妈妈经常帮你们做什么呢?

 2你们可真幸福呀,爸爸妈妈帮你们做了这么多事情,那你们帮助爸爸妈妈做了什么事呢?

 3导入:有一个小朋友,可懂事了,她帮助人家做了许多事。

  二、观察图,说图意

 1教师出示挂图,学生观察后,在小组内交流图中的小朋友都帮助谁做了什么事。

 2学生反馈。

 3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说。

 4学生反馈。

 5根据学生的表演教师进行,并重点强调学生注意把插图中出现的人物的话用到说话中。

 6学生再练习说话。

 7指名到台上进行情境表演,学生评议,比一比哪个小组表演得最好?哪个小组说得最好?

 8教师根据学生表演的情况,适当。

  三、联系实际,说一说

 1小朋友们,你们想,自己还帮助爸爸妈妈做什么呢?

 2教师适当表扬肯定,鼓励学生多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讨论一下,你们能帮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

 4反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引导学生明确帮助爸爸妈妈做事是件是好事,但一定要注意必须是自己力所能及的。

 5跟同学说一说,你还帮助过谁做了什么事?

 6请同桌反馈:你的同桌都告诉你他帮助谁做了一件什么事。

 7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教育孩子学会倾听别人。

  四、

 1表扬学生们为他人为爸妈所做的帮助。

 2引导学生讨论:我们还能为爸爸妈妈做什么事?哪些自己的事我们可以学着自己做?

 3教育孩子明白“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是美好的人间”。鼓励学生尽自己的所能多给人予帮助。

跨文化敏感是跨文化交际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激发自身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跨文化敏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所以对跨文化敏感进行研究,实际上就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情感层面进行研究。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一个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成功进行交际的能力,它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

一、培养方式不同:

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版课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就是常说的2011版)中,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分学段目标按四个维度表述,也就是你所说的“四维目标”,即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二、课程目标不同:

三维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四维课程目标: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表达不同:

确定教学目标,“三维度”是明确的,“四要素”渗透在三维度之中,它们互相交叉,相互依存,二者不可偏废。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重可操作性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定一般应显现“三个维度”,体现“四个要素”,通过行为动词的使用,形象地、具体地反映出课程理念的变化,使教学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三维目标

中国新闻教育网——融合育人亟须打破认识误区

--数学课程标准(目标)

韦纳的归因理论三维度六因素是如下:

三维度:内部的、外部的、稳定的。

六因素:

1、能力高低: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2、努力程度: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3、身心状况: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4、工作难度: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5、运气好坏: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6、外界环境: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三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中成了高频词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很难把握,甚至出现机械地对号入座现象。因此有必要对“三维”整合的问题作些探讨。 请看一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六年级(上)《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目标 :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教学目标设计。然而其中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过于的宽泛,并且是对号入座式的。 因此,从语文教学的效益看“三维”的整合是完全必要的。如果采取对号入座的办法,一个一个维度分割状地落实,势必将课文碎尸万段,而且必然是少慢差费的,学生也定然提不起兴趣。因为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生命的对话状态。必须是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 从“三维”的关系看整合设计是完全可能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了立体的有机的目标系统,构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语文素养”。我们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同时,我们又肯定语言知识,尤其是程序性的语言知识,在知识转换为能力时的重要作用。关于语文学习方法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的语言知识,而掌握这种方法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然而,在体验过程中始终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看来,将“三维”割裂违背了其自身的有机联系,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论。 根据我们对“三维”关系的理解,“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的表达,可以采用类似的句式:借助什么知识、方法——以形成什么能力——从中感受什么情感或领悟什么道理等。 在整合“三维”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要处理好如下关系。 一、多通道 既然“三维”是一个有机整体,设想每一维都是一个通道,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通道进入,然后可以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一)从“情感”切入 以第六课《离别的礼物》为例(注:本文所举的例子均出自上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级第一学期)六年级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初步建立预习的常规: 1、熟读成诵 2、生字词查字典词典 3、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4、概括段意和主旨,初步体会写作特点。 本课基本的设计思路: 1、让学生沉浸课文,体验离别的伤感,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 2、文中表达“离别”的伤感,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每个学生的“动情点”是不一样的。教师需要点拨、引领、提升。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1)以迷人的夜色反衬离别之悲(第1段)(2)以欢乐的曲子衬托爷爷的乐观和豁达,反衬彼得的悲伤(第6段)(3)以人物之间不同态度的对比、衬托,表现离别的伤感。(4)以礼物贯串全文,引发矛盾冲突,强化离别的伤感。 这个教学设计,从“情感”切入,与写作“知识”贯通,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我们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懂得了要孝敬老人的道理。其中爷爷的乐观、豁达、善解人意;父亲的善良和无奈;“我”的悲伤和孝顺;“女人”的自私与吝啬。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个破损家庭重建的希望和艰辛。从中可以体会到“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的意义之所在。这里的写作“知识”已不是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为加深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服务的。 (二)从“方法”切入以第八课《花脸》为例,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第一步,圈划词语,复述课文 1、圈划:从文中找出可与“花脸”搭配的词语 2、分类:将这些词语按词性分类(或划出其中动词) 3、排序:将动词短语按课文先后顺序排序(从语脉看思路) 4、复述:动词短语的组合并具体展开。 第二步,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1、 圈划:对人与物的细节描写; 2、 评点:你所喜欢的那一段。 3、研读:我“最喜欢”花脸的直接描写(动作、神态、心理) 第三步,写作借鉴回忆童年生活,借某一物勾起童年的记忆,既是描写的对象,又是本文的线索。 1、“物”的选择要有独特性、可扩性(组词成句,联句成段),蕴含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并且有意义。 2、仿写:学习对“花脸”和“青龙偃月刀”的描写,写自己喜爱的一物。 这个“教学设计”是从“方法”切入,贯通到“能力”、“情感”等其它各个维度。第一步,借助圈划的方法,运用短语知识,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第二步,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突出“我”的“英雄情结”。表达了作者从小崇拜英雄、模仿英雄、学习英雄的思想感情。 (三)从“能力”切入以第四课《散步》为例,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如下: 1、围绕标题,补充要素(扩词成句)我们——初春的田野——散步(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和谐温馨的一家;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中年人的责任感。 2、理清文脉,找出文眼我们——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春的田野——洋溢生命的气息散步——分歧、统一、特写镜头(背负图)文眼:“生命”与“责任” 3、围绕文眼,逐段细究检索中心句、中心词,学习围绕中心句、中心词展开的方法。体会“举轻若重”的写法,感悟“生命”与“责任” (在生命之链中,中年人肩负的责任)。 本设计从“方法”切入,如扩词成句、寻找文眼、中心词展开等等,同时,又是紧扣字词句篇语言因素,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亲情,理解中年人在生命传承中的责任。 二、主与次以“三维度”进行教学设计,内容多、要求高,体现在某一篇课文中,必须分出主与次。以第一课《祖父和我》为例。教学目标提到:“感受文章中浓浓的祖孙情以及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其中就涉及到祖孙生活环境的描写。在“学习建议”中有一句提示:“在你的记忆里,与自然交融的情景有哪些?”我们可以将这一要求作为次要目标,把学习本文对大花园的景物描写作为主要目标之一。为什么这样处理呢?我以为,学生固然可能缺乏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然而更主要的是缺乏对自然景物细腻体验的方法,以及将这种细腻的体验付诸语言的能力。因此,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确定在“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体验,了解写景的基本方法;并尝试描写自己与自然交融的情景”。重点品味本文的景物描写。初步了解直接与间接描写;不同视角、多侧面描写;借助修辞手法等。采取范例教学,不死扣概念,让学生朗读、体验、感悟、积累等,并逐步地学会迁移。比较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借助投影片打出来。第3段: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两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第4段: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提示:总分结构;抓住景物的特征,如色彩、形态等)第7段: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提示:结合“风”、“雨”、“太阳”多角度来写榆树) 第22段: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 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提示:突出太阳“大”、“高”、“亮”,以及太阳下的景物“健康的、漂亮的”的特点) 第23段: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 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提示:用拟人手法,突出关键词“活”、“自由”。)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例如仿写: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由此可见,主与次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主要”不是“只要”,“次要”不是“不要”。也就是说要有整合意识。主要也好,次要也好,都要依据学生的实际,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三、显与隐除了“主”与“次”之外,我们还可以对“三维”目标作“显”与“隐”的处理。以第二课《凡卡》为例,将“情感”作为显性目标,将相应的“知识”、“方法”作为隐性目标。基本设计思路为: 1、圈划凡卡的不幸遭遇,谈谈你的共鸣点。 2、写凡卡的不幸,为什么要联想到爷爷,有什么作用。(突出亲情对处于困境中的人的意义) 3、凡卡的不幸,谁之罪。这里要作一个补充交代:《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4、拓展训练:凡卡梦醒之后文章以凡卡甜蜜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 整个教学设计以“凡卡的不幸遭遇”为显性目标。新课标强调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本文表达上的特点作为隐性目标。比如,讲凡卡的悲惨遭遇,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在这堂课的处理上只需点到为止。正因为有“显”有“隐”,才能够突出重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四、小角度 “三维度”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内容庞大的系统,每篇课文尽可能从某一角度切入,然后向纵深发展。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说切入的角度都很小,挖掘相对有一定的深度或广度。如何选择好这个角度,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呢? 1、读懂教材所谓读懂教材,这里主要是指以“三维度”的眼光来发现教材的价值,发现课文中的“动情点”、“疑难点”、“知识点”等,并且找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 2、读懂学生所谓读懂学生,主要是指能建立起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生活的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等,然后结合课文的特点寻找到“切入点”,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地发展。 语文“三维”目标整合,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以上整合的方法应该综合起来灵活运用。尤其在课堂实施中,要有动态生成的意识,及时捕捉学生资源并加以回应和推进,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分析和把握教育问题的三个维度中不包括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维度教育包括的三个方面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这三个维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

2 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3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4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73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