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助人为乐?

什么是助人为乐?,第1张

我们常说“助人为乐”,可是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这么不识好人心呢”

“为什么你总是享受帮助而不想着回馈”

“什么帮我,不过是你显摆(或控制)”

“明明是我帮他,怎么最后这事儿变成我的了?”

再回想一下,有没有哪些“好心帮倒忙”的经历?

助人成长,是一项负有很大责任的工作,也是一个“良心活儿”。要干好这个良心活儿,不光得有满怀善心暖意、积极主动投入,更得练好“帮助”这个基本功,让自己的帮助达至专业水准——不仅愿助,而且善助。

“帮助”,看似一个简单的概念,对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却是极其深刻的。

无论是作为助人者为他人提供帮助,还是因请求他人帮助成为受助者,某人在其中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内心活动往往会反映出其如何看待自我价值,而这会影响其看待他人的视角。因此,观察某人在帮助关系中的表现,有助于了解这个人内心世界的需求。

中国文化强调“有求必应”,这反映了我们的文化中含有对他人关心、关爱的价值观。但究其深意,每个人对“应”的理解会大有不同,由此引发的结果也会迥然不同。

一些人会先把“应”的优先级放在立即关注和响应的过程层面,然后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地选定合适的帮助方式,并进行真诚的沟通,给自己和他人都创造舒服的空间——我们会在很多年轻人身上看到这种情况,这种处事方式渗透了他们的日常交往。另外一些人,无论是作为助人者还是受助者,把“应”放在只以结果来衡量的层面上,“帮上忙了”似乎会皆大欢喜;若结果不好,一方可能会自责,而另一方可能会抱怨,由此“帮助”反而会对双方的人际关系造成损害。我们在控制欲较强的父母身上看到更多的往往是第二种情况,尤其是在他们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相处时,这种“冲突”随处可见。

事实上,夫妻之间、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对于帮助他人的限度的争论也大多源于对“应”的理解的差异,其背后是每个人心智的差异。

助人是一个既常见又复杂的过程。它是一种态度、一套行为方式、一种技能,是社交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它也是我们所说的团队合作的核心,是高效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更是组织变革的关键要点。

要想完成好“帮助”这个动作,需要遵循下列原则:

原则1:只有当给予者和接受者都做好准备时,帮助才会有效

有时,即使人们并没有发出请求,也会有人主动提供帮助,此时,是否乐意接受帮助也会成为一个问题。如果有人忽然主动提出要帮我忙,我就会很自然地想一下他的初衷是什么,同时还要应对感到处于下风时的感受。是的,被帮助的人常常会因为自己需要帮助而觉得“没面子”,这就是一部分人不愿意求助的原因。

我可能在别人主动提出要帮忙时,才会忽然间意识到自己确实需要帮助;抑或我认为自己实际上能应付得了,完全不需要帮忙,别人却觉得我需要,这种感觉更糟。

所以,

技巧1-1:在主动提供、给予和接受帮助前检视你自己的情绪和意图。

当你内心并不想要提供帮助,而是把帮助视为一项工作或者在竞争中打败对手的手段时或许并不是提供或者接受帮助的好时机。这种情况下,即使提供帮助,也不会感觉到快乐,不是吗?

技巧1-2:了解你自己提供帮助和接受帮助的意愿。

毋庸置疑,在帮助关系中人们要遵守礼尚往来的文化准则。如果你发觉自己并不想帮助他人或者接受他人帮助的话,就要在最开始避开这样的情境。一旦处在这样的情境中,你就要遵守文化准则。

技巧1-3:当别人拒绝你的帮助时,不要感到被冒犯。

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野餐,我看见一个三岁小孩端着一个盛满食物的盘子时,刚想伸手帮他就被他的爸爸严厉地阻止:“让他自己来,他得学会自己做。”帮助的每一种情境都是不同的,很多时候,帮助不是多余的就是不当的。

原则2:当帮助关系的双方感到彼此平等时,帮助才能奏效

技巧2-1:请牢记,需要帮助的人往往会感到不自在,所以要主动询问受助者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怎样的帮助对他们最有利。

如果你这样做了,受助者就会感到自己对情境有一定的掌控力,因此会更愿意接受帮助。从始至终都要不断确认受助者是否需要帮助,而且要避免因过度关注你自己的意愿(而非受助者的需求)而帮助过度。

比如,看到一个需要扶起来的人,不妨先问一句:需要帮助吗?您看我是扶您起来还是拉您起来?

当我们提出选项,掌控权就自然而然地转移给了对方,会让对方感到控制感。消除了情绪上的抵抗,才可能会让帮助的结果如我们所愿。

技巧2-2:如果你是受助者,要找到适当的时机给助人者提供反馈,告知他哪些行为非常有帮助,哪些没有。

请牢记,帮助是一种人际关系,你作为受助者如果能够提供指引和信息,助人者就更能帮上忙。

比如我们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妨多提供一些信息,比如我想要达到什么目标,为什么要达到这个目标,因为很可能对方会提供超出我们之前预期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地就说,我想要A或者B。

原则3:当助人者扮演了恰当的帮助角色时才会产生有效的帮助

技巧3-1:如果没有事先确认,永远不要以为你知道对方究竟需要哪种类型的帮助。

即使是别人主动请求帮助或者你已经很清楚他需要什么,在进入专家或医生角色之前都要与对方确认你所理解的是不是他想要的。我将三种基本类型的助人者角色明确区分开来:①能够提供受助者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或专业服务的专家;②能够诊断受助者的问题并能提供“诊疗方案”和服务的医生;③能够激发受助者一起探索以确定需要做什么,并与之建立互信关系的过程咨询师,这种角色可以让所有的信息都浮出水面。

在帮助情境的早期,无论是有人请你帮忙,还是你觉得他人需要帮助并准备提供,最好的方式都是先扮演过程咨询师的角色。如果没有获得足够的信息,你是不可能确定你的专业知识或者诊断能力是否真的与这个情境的需求相契合的。扮演过程咨询师可能只是几分钟,也可能贯穿整个帮助过程,但要想真能帮上忙,就一定要从这个角色开始。

谦逊地问询,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至少在这个过程中,对方会感受到你的关注和在意,这就非常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

技巧3-2:在帮助过程的不同阶段,都要不断地确认你所扮演的角色是否仍然有帮助。

不要以为之前有效的方法会一直有效——情境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你也要相应调整你的角色。

比如之前的问题都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这一次可能情况不同,我们都要从头开始,不断调整需要扮演的角色。

技巧3-3:当你感觉助人者没帮上忙的时候,要敢于给予其真实反馈。

原则4:你的每句话、每个举动都是一种干预,会决定帮助关系的未来发展

技巧4-1:作为助人者时,要从对双方关系的影响角度去衡量你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

这句话,这件事是不是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是不是有利于完成”帮助“这件事?

技巧4-2:如果你是受助者,也应当意识到你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在传递信息。

你要对自己的行为保持觉察并考虑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你有意识到他人在帮助你吗?对他人的帮助你心存感激了吗?你是在拒绝他人的帮助吗?你实际上是在否定他人的帮助吗?你给予助人者及时的反馈了吗?

技巧4-3:在给予反馈的时候,你要努力去描述事实,将判断减到最少。

”开会时,你应该表现得强势一点“就是一句判断,而”我意识到你开会的时候总是沉默怪眼“就是一句描述。我们要学会多描述事实,少下判断。

技巧4-4:尽量减少不恰当的鼓励。

在构建帮助关系时,鼓励(即正面强化)应该是看上去最合适的方式。但是,如果不是小心把握,鼓励有可能很快演变成一种高高在上的评价和羞辱。我的计算机咨询顾问会鼓励我做所有尝试,当他称赞我已经熟练掌握的一些技能时,我发现自己就会感觉很烦——我不过就是敲了下回车键,他也会大声说“太棒了”,这让我内心感到不爽。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我在哪些方面需要他的认可不得要领:我其实在一些基础操作方面已经很熟练了,想要得到认可的是那些新掌握的技能。他越是在简单操作上表扬我,我就越难以全力以赴地学习他想让我掌握的新技能。他没有关注到他这种类似生搬硬套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而我也没能适时地打断他,告知他我的感受。

技巧4-5:尽量减少不恰当的纠正行为。

当助人者明知受助者要采取的行动或者建议是错误的时候该如何处理呢?助人者的难处在于是选择立即指出错误(会被看成一种惩罚和伤害尊严的行为),还是在稍后的反思环节里再指出来,或者干脆听之任之。如果是马上就会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像实习司机要把车开到人行道上这样的情形,助人者当然要立即制止。但是,像学习使用计算机和练习网球击球等情形,若受助者错误百出但无伤大雅,助人者就可以放手让对方去做,不需要每次都纠正。如果受助者能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其自尊感就会提升。我发现在扮演教练这类角色的时候,询问对方是否需要我帮他指出问题会很有效。

原则5:有效的帮助始于单纯式问讯

技巧5-1:你一定要从某种单纯式问讯开始。

无论帮助请求多么清晰,在做出响应之前应先停下来反思一下,再决定以何种方式回应。

技巧5-2:无论帮助请求听起来多么熟悉,都要把它视为一个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全新的请求。

做到单纯式问讯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你尽可能多地超越你基于过去经验的预判、预见、预设以及预期。

做到单纯式问讯的核心是一个看似古怪的概念——“发现你的盲区”。如果你只是为了测试一下自己的“先见之明”或者不同的假设而提问,受助者会感知到并顺着你的思路叙述,于是就无法说出他的真实顾虑。为了能发现你的盲区,从而尽可能减少问题的倾向性,你就必须反问自己,什么是你真的不知道的。

原则6:受助者才是问题的拥有者

技巧6-1:在与受助者建立起互信关系之前,助人者要小心自己对受助者的事情过度关注。

助人者最容易落入的一个陷阱就是问题本身带来的“诱惑”,尤其是当助人者是处理这类问题的专家时。在这种情况下,助人者想停留在过程咨询师的角色上全神贯注地通过单纯式问讯去发现自己的盲区的难度会更大。

正所谓当你手里有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不要为了解决问题,而去解决问题。

技巧6-2:助人者要不断提醒自己,无论这个问题与自己所了解的问题有多么类似,它都是别人的问题,不是自己的。

原则7:你永远都不会找到所有答案

技巧7-1:分享你在帮助中遇到的问题。

“我卡在这个点上了,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帮你了。”这就将权力归还给了受助者,同时再次表明这是受助者的问题,需要他一起解决。分享问题是谦逊的问讯的另一种方式。

所以,助人为乐,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值得练习的技术活。

适合于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而且增强幸福感

雷锋同志的助人为乐精神,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由于太过熟悉,一些人认为无非是做做好事、帮帮别人,并无什么可贵与伟大;另有一些人认为助人为乐凭良心,这样做是对别人的一种“恩赐”,不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别人也不应强求。

然而,在当下,如果深入地去读雷锋的精神世界,理性地去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就会恍然大悟:弘扬助人为乐精神,不仅更适合于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而且是每个人增强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扩展资料:

幸福就是为别人奉献,就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我们的前辈用汗水、奋斗和实践换来的这种可贵理念,不知从何时开始,与人们的观念、生活渐行渐远。

而在追求提高“幸福指数”的过程中,由于人们获得的物质、名利,总是与期望有差距,所以许多人总是觉得“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这原因,关键在于我们许多人树立的只是为自己的幸福观,而缺乏的是为他人的幸福观。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当代人应多从助人为乐中体验幸福

帮你找了两篇改改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是人类文明绽放出的灿烂花朵。我走在这条文明之路上,快乐而自信,健康而成熟。

早在很小的时候,我就与“助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因为每当见到别人有困难时,我便会情不自禁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了别人,我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不管是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会竭尽全力去帮助,哪怕自己受点委屈也不在乎。我以助人为乐,同学们都开心地称我为“互助能人”。

瞧!又有人需要我帮助了。原来,是学习上经常有困难的韦文磊呀!

我快步走到他的面前,关心地问:“韦文磊,你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他红着脸说:“这题我不会。”“让我试试吧!”我看了看,原来是写“漫不经心”的近义词,我知道是“心不在焉”呀!不行,不能直接告诉他答案,要不然,他还是不会呀。应该怎样指导他呢?我眼珠子骨碌一转,一拍脑门,“有了!”

“怎么写呀?”韦文磊听到我的叫声,急切地问。

“别急,别急!让我来教你吧!”

“你先想想‘漫不经心’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我指着这个成语说。

“这我知道!”韦文磊拍拍胸脯自信地说,“就是做事,心不放在上面嘛。”

“对啦!你再把带有这个词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试着换个词。”

听到了我的建议,韦文磊像变了个人似的,高声朗读了五遍,然后小声地嘀咕着:“毫不示弱……不……还是‘漫山遍野’?肯定不是……唉!”他又垂下头,叹着气转过来,羞红了脸:“於筠,我还是不会,你就教教我吧!”

“好吧!”我耐心地对他说,“‘漫不经心’里面有个‘心’字,所以这个近义词里面可能有 ‘心’字。你说,心不放在上面,这件事还能做好吗?”

“不能!”

“对呀!这个成语里也可能有个‘不’字。”我看看他,他望望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摇摇头。

“唉!还是直接告诉你吧!”我故意把语调拉大,“是‘心不……’”

还没等我说完,他便兴奋地大叫起来:“哦!我知道了,原来是‘心不在焉’呀!”看着他“多云转晴”的样子,我欣慰地点了点头,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这不,一会儿工夫,他就把作业写完了。看着他快乐的身影,我也非常开心。

我不仅在学习上帮助同学,在生活上也热心帮助别人。像同学忘带文具主动递上文具;同学穿错衣服,主动把自己的衣服换给她……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有一次,一位六年级大姐姐生了重病,我“狮子”大开口,把自己平时辛辛苦苦攒到的100元全捐了。

在我的帮助下,许多同学的困难都解决了,许多同学的成绩也大大提高了!而我,则乐在其中。

俗话说:“施比受更有福。” 我想,我就是那个有福之人吧!走在文明之路上,我快乐,我幸福!

帮助别人是一种幸福

什么是一种幸福呢?可想而知,答案很多。有人说,给予是一种幸福,它给人温馨与喜悦。有人说收获是一种幸福,它让你领悟到收获后的喜悦与激动。而我却说帮助别人是一种幸福,它是最真挚的心灵体验,将永远温暖着你的心。

记得在一个寒冷的下午,北风呼呼地吹着。虽然我已经穿成了一个“小熊”,但终未能抵御严寒。北风仍然无情地吹着,透过我层层外衣,直逼我那单薄的身体。时不时的还有几片干枯的叶子轻轻飘落。走在大路上的我,已经冻得直打寒颤了,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安静,只有我踩在雪地上的吱吱声。

“唉!瞧这破天儿,冻死人了。说冷就冷。”只听一个人抱怨道。“唉呀!糟了!今天下这么大的雪,张爷爷一个人,怎么扫?反正我也没什么事,帮忙去!”

也不知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持着我,使我一口气儿就跑到了学校。一进门,就看见张爷爷在那拿着把似乎已经很破旧的扫把,在扫雪…… 张爷爷,张爷爷!我急忙跑过去。“怎么了?有什么事儿吗?”他很关切地问道。“噢,没什么,我想帮您扫雪!”我注视着他说。“谢谢你了!不过真的不用了,你看天多冷啊!”他笑了笑。 我还是执意要扫。我找来一把扫把,一把似乎比我还大的。接着,我便开始了艰难的扫雪工程。我干的很卖力。但效果却不是很好,不一会儿,我就出了一身汗。眼看着张爷爷已经从这边扫到了那边,而我却原地不动。心里也自然不是滋味。这一切,张爷爷也都看到了,但他却仍然很感激我…… 夕阳已经落下,晚霞也渐渐退去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将和我们告别了。他对我说。“孩子,快回家吧!别让家人等等急了!”我冲他笑了笑,走了。 走在路上忽然觉得特别暖和,风停了……总之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今天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其实很简单:帮助别人就是一种幸福

乐于助人,这是一种朴实的中国传统美德。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别人给予的帮助。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将不再会看到别人得不到帮助时焦急的脸胧,我也会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

有一次劳技课,老师让我们带一些安全标志。有一个同学忘记带来了,可是,我带了许多。我拿出标志放在桌上,然后埋头做自己的事。我一眼瞥见了一个同学,那个同学不停地在其他人的座位上游走,好像挺着急呢!最后,他失落的走回座位,低头小声的说着什么。问了别人才知道,那位同学忘记带安全标志了,没有人愿意借他。他的眼圈微微泛着红,看到他满头的汗珠,我想:我自己有这么多,反正也用不完,到最后还得丢掉,倒不如用多余标志的帮助那位同学,让他免受老师的批评。

这样想着,我站起身来,本能地将手中的标志剪开一半,走到那位同学的座位上,说:“你没带标志,老师肯定会批评你的,我带了许多,给你一些,这样老师就不会批评你了。”我一边说一边将手中的安全标志递给他。他接过标志,脸上的焦急化为激动,连连说着感谢的话。

上课了,老师让没带安全标志的同学站起来,全班没有一个人站起来,老师满意的笑了,我的心里也美滋滋的。

从这件事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帮助别人快乐的是自己。

助人为乐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都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他人的关系,而生活,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助人为乐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90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