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诗人写同一事物但不同意境的诗

【急】诗人写同一事物但不同意境的诗,第1张

太湖石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

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

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

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

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

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

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在。

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

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

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

太湖石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

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

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

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照镜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

岂复更藏年,实年君不信。

对镜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三分鬓发二分丝,晓镜秋容相对时。

去作忙官应太老,退为闲叟未全迟。

静中得味何须道,稳处安身更莫疑。

若使至今黄绮在,闻吾此语亦分司。

问菊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欲讯秋情众莫知,

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

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

解语何妨片语时。

簪菊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瓶供篱栽日日忙,

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

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

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

拍手凭他笑路旁。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野菊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

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

紫云新苑移花处,不敢霜栽近御筵。

别常征君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儿扶犹杖策,卧病一秋强。白发少新洗,寒衣宽总长。

故人忧见及,此别泪相忘。各逐萍流转,来书细作行。

寄常征君

年代:唐 作者:杜甫

白水青山空复春,征君晚节傍风尘。楚妃堂上色殊众,

海鹤阶前鸣向人。万事纠纷犹绝粒,一官羁绊实藏身。

开州入夏知凉冷,不似云安毒热新。

把酒问月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关山月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段宥厅孤桐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凤皇所宿处,月映孤桐寒。

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

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

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

题僧房双桐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鉴赏作品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松竹--不屈、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意象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 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他不禁莫名其妙地埋怨起大雁。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雁序”:飞雁的序列。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还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 队形。汉代焦延寿的《易林·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所谓“断鸿”,是失群孤雁。柳永的《乐章集·夜半乐词》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张久龄云:“孤鸿海上来。”

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南宋·文天祥《念奴娇》) C、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南宋·文天祥《金陵驿》)

鹧鸪

  A、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燕子

  A、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B、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南宋·文天祥《金色陵驿》)

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唐·骆宾王《咏蝉》),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巳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 况,喑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宋·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月亮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A、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 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特别突出一个“孤”字。诗人运用音响(猿啼、秋声)、色彩(沧江、青苍)、动景(急夜流、纷纷木叶)、静景(明月、林山晚暮),烘托出月照孤舟的意象,将漂泊之感、故人之思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B、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青山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A、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B、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 “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 C、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宋·林逋《长相思》) D、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和惆怅。唐代诗人钱起在考场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的范例。根据考官的要求,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影,悲风拂过一川江水、几座青山,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其省净的画面,画面中隐藏着一颗哀怨的灵魂,一双追索的眼睛。“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开放式结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梅。” A、 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被诗化、典型化。这枝寒梅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所以,王维独问“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与“今夜曲中闻折柳”一样,“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战土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有思乡的情调。 B、 唐人的咏梅诗,大多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至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品格吟风日盛。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后者的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他赞美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以后的咏梅诗,都只是宋人流风余韵的发扬。

菊花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战国楚·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则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是借菊花来寄寓诗人崇高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莲花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 A、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这里虚实相生,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B、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其他有关“莲花”的诗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古辞《江南》)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四首》)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竹子

  A、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绿竹筠》),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郑板桥《新竹》),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B、 高风亮节。 “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刘兼《新竹》)。 C、 顽强生命力。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D、 表现忠诚。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等等。

青松

  青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古人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因此常常被看做有刚正节操的象征。 “愿君学长松,慎勿做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三国·刘桢《赠从弟》),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 17、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其他如: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南宋·李清照《声声慢》)等,大体上也是表达这样的情感。

A、柳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 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B、普普通通的杨柳易勾起人从未明确意识到的感触与联想。诗中**“不知愁”登楼赏景,触“柳色”而生离愁别绪:“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 C、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诗人们喜欢以柳入诗,原因大概在此吧。 

另外,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还有: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骏马”喻志向{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以“杨花”写离情{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以“青草”喻离恨{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以“雨打芭蕉”写离愁别绪{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降唇》);以“乌鸦”表现凄凉的氛围{如“枯藤老树昏鸦”(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宋·秦观《满庭芳》)。还有“青苔”、“长江”、“青鸟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深积淀的体现。学习古诗词是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初中古诗对比阅读教学,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古诗对比阅读教学1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深积淀的体现。学习古诗词是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比较阅读法”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恰当、合理的比较引导学生透视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规律。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光课内的就有六十首,且这些古诗词内容涵盖面广,涉及到许多历史知识和典故,还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来理解。因此,在教学这些诗词时采用比较阅读,既可减少教学时间,又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1 把同一作者相同风格的诗词作比较 如学习李清照的词《武陵春》和《醉花阴》,这两首词都抒发了作者对故去丈夫的无限思念与忧愁之情,体现出哀婉动人的风格;但在写法上却略有不同:《武陵春》重在通过描写人的心理活动抒情,尤其是“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用奇特的比拟,假设的情景写出了词人的愁绪之深之重,与春天的美好形成鲜明的对照。《醉花阴》重在通过写景抒情,“薄雾浓云”、“玉枕纱橱”、“暗香盈袖”、“帘卷西风”等词句无不烘托出“愁永昼”、“凉初透”的秋季萧瑟氛围,塑造出“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的女主人公形象。

2 把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诗词作比较 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和《浣溪沙》,这两首词风格迥异,《江》粗犷豪放,《浣》清新祥和。《江》的上阕记叙出猎情况,下阕抒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尤其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比起同为豪放诗派的范仲淹更为奔放洒脱;《浣》的上阕描写乡村之景,下阕记叙寻茶之事,“簌簌衣巾落枣花——牛衣古柳卖黄瓜——敲门试问野人家”无不流露出自然的生活情趣。

又如:诗圣杜甫《春望》一诗集中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诗人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见花落泪,闻鸟心惊。诗人的另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为平复叛军而喜,为收复失地而狂,为结伴返乡而歌),两首诗一忧一喜,一首是忧极而惊,一首是喜极而狂,正反对照,突出诗人与祖国人民共呼吸,共命运的崇高人文情怀。

还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饱经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离。因而她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

3 把不同作家同一主题的诗词作比较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o采薇》)。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在教《石灰吟》和《墨梅》这两首古诗时,可紧紧抓住两首古诗中一个非常传神的“留”字,让学生明白了这两个“留”字都是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石灰吟》中诗人愿意像石灰那样不怕磨练,洁身自好,敢于粉身碎骨,是为了把清白永留人间。《墨梅》中诗人借墨梅的不畏严寒、清香四溢的特性,表达自己对贞洁自守的高尚品格的向往。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多元化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

也有一些不同的作品描写了同一种事物,却有不同的神韵。如对春草的描写: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几句诗都是写草,但草的深浅、情态各不相同,把这几句诗比较来读,学生就会得到作文启示,原来同一事物可以写得这么多彩多样。

同是送别诗,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种少年刚肠的离别。王维在《渭城曲》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李白的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4 把同一词牌名的不同作家的诗词作比较 如晏殊的《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和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晏殊身处北宋繁华稳定时期,官居高位,内无衣食之忧,外无家国之患,自然在所描写的少女乡邻生活——“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嬴,笑从双脸生” 中流露出生活的快乐与轻松;辛弃疾却面临南宋风雨飘摇的战乱时期,奸臣排挤,朝廷无能,内忧外患,在所描写的军营战斗生活中,为国戍边的豪情与壮志难酬的愤慨同存——“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 古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比较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比如“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望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总之,教学活动中,古诗词教学无疑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美国比较文学家韦勒克认为“比较是所有的批评和科学都使用的方法”,学生通过“比较”,可以拓展诗词阅读的视野,更加深入地领会诗词意蕴。初中生如经常采用比较法阅读,有利于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刻地理解读物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初中古诗对比阅读教学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为此,我在教古诗文时,在“朗读”“理解“背诵”“延伸”这四个方面上作了大胆的尝试。

一、朗读

首先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从开头的导读到课文,再到注释,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读。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

2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特别是教古诗,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二、理解

多读是理解的基础,这样就能逐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主要用下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

1理解作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文。体会作者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古诗文及作者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文作好铺垫。了解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作者的文风。 (2)介绍作者的评价。(3)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

2理解文本。这是学习古诗文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节的教法是灵活多样的,首先还是让学生认真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在小组内提出解决,解决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分析解决,老师作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面”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再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味古诗文的美。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这样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就会产生共鸣,进一步理解作品的主题。

三、背诵

“诵”过关了,“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定要背诵,并且要当堂背诵。平时还在早读和晚读课中,让学生进行练习背诵。

四、延伸

指导学生参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语文学习时空。古诗文鉴赏虽然重在本身,但不囿于一篇,推及其他,联类比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温故而知新,可扩大阅读和拓宽视野,可映衬对比,加深认识,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古诗文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鉴赏古诗文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我们古诗文教学的目标,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初中古诗词思想感情的几点感悟

 诗歌既然是用来表情达意的,那么其中一定蕴含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读者只有反复认真朗读,仔细用心品味,领悟意象寓意,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从而感知诗人的情感。

 摘 要 在古诗词学习中,许多学生对古诗词的思想感情难以把握,特别是有的古诗中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领悟起来更加困难。为此,本文对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分类归纳,以期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诗情,提高分析和理解古诗词中思想感情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 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惜别;忧伤;伤感 诗这种文学样式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而诗歌的情绪感情是借助语言描写来表现的,偏重于抒情言志。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读者只有反复认真朗读,仔细用心品味,领悟意象寓意,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从而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中,对诗歌情感的准确感知,有一定难度。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既然是用来表情达意的,那么其中一定蕴含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初中阶段所学八十余首中国古代诗歌,就其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包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说到忧国忧民,当然首推杜甫,如《春望》里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忧及人民的情感在字句之间显露无遗。

 又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用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激动着所有读者的心灵。

 此外,白居易的“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等诗句,都饱含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之感、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念!

 2、包含渴望建功报国,满怀雄心壮志的思想感情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包含这一类思想感情的诗句也很多,像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李贺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在这样一些诗句里,我们读出了作者豪气勃发,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以陆游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为例,诗人年老了,只能僵卧在孤村,看来只有哀叹人生苦短,去日无多了。但诗人却说自己“不自哀”,这是为什么呢这会儿他在想些什么诗人用诗句告诉我们他想的不是个人的命运,而是祖国的前途。此刻,他“尚思为国戍轮台”。想的还是希望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远戍轮台,本来不是七十岁老翁的事情了,但因为一向怀有的收复失地的`愿望没有实现,所以风雨之夜,就耿耿于怀。这“尚思”两字,表现出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使诗句放射出爱国主义的光芒。

 3、包含惜别之情的诗句

 所谓男儿志在四方,从古至今,有多少男儿辞亲远游,就有多少临别或慷慨或依依的惜别的诗篇。这些惜别的诗篇有的只字未提送别,但笔端却饱含着悠悠不尽的情思,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的则一洗离别悲酸之态,于惜别中寓劝勉,独标高格。如“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的在依依惜别的情谊中,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总之,古诗中的别离之情被诗人细细酝酿,最终将珍惜与祝福酿成了陈年美酒,烟雨中,柳丝下,让惜别之情如此的回味悠长。

 4、包含游子思乡怀人的情感的

 正是有别离,也就有了奔走他乡的游子,总会在某个时候,或月明之夜,或泛舟之时……他突然就会想到那个叫“故乡”的地方,想到在故乡日日悬望他的那个人,于是,思乡的诗句喷涌而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个愁字,也许早就染白了游子的黑发;“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拭不干的泪,流成了乡思的河;“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大雁若解寄书,怕不累折了双翅;还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有“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归乡的路到底有多长多远,他凝成了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将游子的羁旅愁思延续了千年万载。

 5、包含悲愁的思想感情的诗句

 含愁的诗词涉及内容极为宽泛:壮志难酬;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总而言之,大到国破家亡,小到个人命运遭际,引发愁绪的事情太多太多,而诗人将愁捕捉之后,留下的诗句也格外引人愁思。如亡国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如家破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范仲淹的“将军白发征夫泪”,如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不管是愁为何来,愁之一入诗,直教人读来或扼腕长叹,或黯然魂散。

 6、包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悠闲之乐的诗句

 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中,包含归隐之情的主要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饮酒》(其五)。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样的诗句表现了田园劳作不辞辛劳,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在这份满足中,他慨然写到:“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自己归隐园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自得其乐之情在短短的诗句中完全彰显。 7、包含热爱祖国山河、赞美自然美景的情感的诗句祖国山河壮丽瑰奇灵秀多姿,引中华儿女尽折腰。雄关古道、峻岭险峰、飞瀑流泉、幽林虫鸣……指点江山处,尽皆美景逼人,诗人叹赏之情激荡心间,泼墨走笔,于是就有了“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瑰丽空灵;有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奇壮丽;有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雄伟秀丽;有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景象宏大;有了“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空濛萧然。品味这些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句,我们会深深感到在或秀丽或雄浑的自然景物中蕴藏着无穷的生机活力。这种生机活力,是属于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文明古国的。正因为有了这份生机活力,诗人们的诗歌才能如祖国的山川河流一样长久。

 8、表达男女相思之情

 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闺中思妇之忧的。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中就大胆写出了君子对淑女的渴慕与执着追求。又如《兼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艺术地吟咏出主人公与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与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还有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对男女相思之情进行了深情吟唱。

 9、生活杂感类的诗句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类情怀,诗人杂感类的诗句在初中阶段涉及到的也特别多,往往是诗人因事因物突然萌生的感悟。有昔胜今衰的感慨;有借古讽今的情怀;有青春易逝的伤感……这些诗句中往往凝结了诗人对生活对自然独特的感悟,蕴含一定的哲理。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就借古之赤壁之战成就周瑜一世英名,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曲折地借史事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如朱熹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告诉我们诗歌创作贵在创新求变,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流人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提醒世人,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才能才思不断。这样的诗句还有:“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沉舟侧畔,病树前头万木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等等。

 综上所述,诗词是情感的载体之一。诗人在诗中传达的情感有欣喜、欢快、向往;有哀怨、憎恶、忧愁;有忧国忧民、有悼古伤今等。虽然,一首诗传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并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但是,只要我们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诗人身世等多读、多看、多思,再加上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那么,我们终会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感受到诗人的情怀。

 读诗、品诗、悟诗,让我们走进了诗人,走进了他们的悲欢离合。遨游诗的海洋,我们亦能感受到诗因有诗人感情浸润而隽永;诗因有情而有了灵气与生命;诗因有情而活泼泼的从古人的笔下跳出,撼动了千万读诗人的心灵,千年万载永流传。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

 [2]《宋词鉴赏辞典》

;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

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歌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563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