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一段文言文

翻译一段文言文,第1张

我自从儿时开始收集书籍四十年,不少于三万卷。乙酉年躲避兵灾到剡这个地方,只带了几本书在身上,而剩下的书都被兵士们所抢走,每天撕了当柴火,或者扔到江里,或者藏到衣甲里用来防避飞箭流矢,四十年来的积累,都在一天里失去。这是我家书的命运,谁会比这更加的悲惨呢(这个是我的理解,大概意思是这样,不可能像书里的那么标准,见谅,希望你对你有所帮助)

1 张岱的文言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空与云层,远山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和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我)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名,(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我回来岸边下船时,船夫自言自语说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呢!” 《白洋潮》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渐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译文 (按照)旧例,(我)在三江镇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道:“今年暗涨潮啊!”年年(都)像这样。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一起。海塘上有人呼喊着看潮,我迅速前往(海塘)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我)站在岸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岸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点,(浪花)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像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渐渐又靠近了一点,(潮水)喷出的泡沫溅起的水花,蹦跳起来像百万头雪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头敢落后,拼命争先。又靠近了一点,(浪潮)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就像)将要拍打着岸而上。

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岸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的浪花),看潮人的脸都被打湿了。

(潮水)迅速向右旋转翻滚,被白洋山一挡,潮水好像十分愤怒,水花四激,好像大炮把雁荡山瀑布打碎了,像漫天大雪在飞舞,看的人心惊目眩。(我)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惊目眩,坐了好长时间,神色才恢复平静。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山在这两座山之外,(但)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

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

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

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

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同上)至老,手不释卷。

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

(《陶庵梦忆三世藏书》)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

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家传》)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

耀芳“教习小蹊,鼓。

2 海人与山客辩其方物的文言文翻译

孙绰子曰。海人与山客辩其方物。海人曰。衡海有鱼。额若华山之顶。一吸万顷之波。山客曰。邓林有木。围三万寻。直上千里。旁荫数国。有人曰。东极有大人。斩木为策。短不可杖。钓鱼为鲜。不足充脯。玄中记曰。百岁之树其汁赤如血。千岁之树精为青羊。万岁之树精为牛。

是这段文字吗?我译一下:

孙绰子说:“海边的人跟山里的人争辩各自的物产优劣。海珐礌粹啡诔独达扫惮激边的人说:衡海里有条大鱼,额头像华山的顶峰那么大,一口能吸光万顷海面的水波。山里人说:邓林有棵大树,树围有三万寻那么粗,树干笔直向上有千里高,枝叶向旁边遮蔽了好几个国家。有个人说:东极有个高大的人,砍了这棵大树做拐杖,嫌太短不能拄着;钓了这条大鱼做菜,不够做肉脯的。《玄中记》说:生长百年的树它的汁液红得像血;千年的树精能变化作青羊;万年的树精变作牛。

3 日月溯 张岱 文言文翻译

《日月湖》是描写清初宁波月湖风光的一篇佳作,景中寓情,议中含情,情景交融,感情腾挪跌宕,时间上古今跨度大,空间上角度跳跃快,这一切均源于作者内心的激荡澎湃。

张岱将湖光水色之美、家国兴衰之叹、人生起落之悲以及浓浓的怀旧情结都汇聚在《日月湖》之中,可谓“纳须弥于芥子”,方寸之中蕴蓄无限。《日月湖》是一个消亡的时代的风华,是小品文的极致,是一朵藏在浩瀚书页之间、凋谢零落的花。

原文

宁波府城内,近南门,有日月湖。日湖圆,略小,故日之;月湖长,方广,故月之。二湖连络如环,中亘一堤,小桥纽之。日湖有贺少监祠。季真朝服拖绅,绝无黄冠气象。祠中勒唐玄宗《饯行》诗以荣之。季真乞鉴湖归老,年八十余矣。其《回乡》诗曰:“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归老,不为早矣,乃时人称为急流勇退,今古传之。季真曾谒一卖药王老,求冲举之术,持一珠贻之。王老见卖饼者过,取珠易饼。季真口不敢言,甚懊惜之。王老曰:“悭吝未除,术何由得!”乃还其珠而去。则季真直一富贵利禄中人耳。《唐书》入之《隐逸传》,亦不伦甚矣。月湖一泓汪洋,明瑟可爱,直抵南城。

城下密密植桃柳,四围湖岸,亦间植名花果木以萦带之。湖中栉比者皆士夫园亭,台榭倾圮,而松石苍老。石上凌霄藤有斗大者,率百年以上物也。四明缙绅,田宅及其子,园亭及其身。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故园亭亦聊且为之,如传舍衙署焉。屠赤水娑罗馆亦仅存娑罗而已。所称“雪浪”等石,在某氏园久矣。清明日,二湖游船甚盛,但桥小船不能大。城墙下趾稍广,桃柳烂漫,游人席地坐,亦饮亦歌,声存西湖一曲。

译文

宁波府城里面,靠近城南门的地方,有个日月湖。日湖是圆形的,稍微小点,所以叫“日湖”;月湖是长形的,面积稍大,所以叫“月湖”。两个湖连在一块就像一个圆环,中间隔着一道湖堤,小桥像纽带一样跨在上面。日湖边上有贺少监(贺知章,做过少监的官职)的祠堂。贺知章的塑像身着宽长的朝服,一点都没有黄冠(戴黄帽子的人,指诗人)的架势。祠堂中刻着唐玄宗为他写的《饯行》诗,表示他的荣耀。贺知章请求回鉴湖老家养老,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的《回乡》诗说:“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才告老回家,不算早了,当时人却称他是急流勇退,世代相传。贺知章曾经拜访一个卖药的姓王的老者,求延年益寿的方法,拿一个珍珠送给他。老者看见卖饼的人路过,就用珍珠换了饼吃。贺知章不好意思开口,非常懊恼悔恨。老者说:“吝啬的毛病没有除去,长生的办法从哪来呢!”于是把珍珠还给他走了。这么说贺知章只不过是一个追求富贵利禄的人了。《隐逸传》写进《唐书》,也算是很不伦不类了。月湖一湖浩荡的湖水,明亮闪耀惹人可爱,直通南城。

城下面种植的桃树柳树密密麻麻,不满在湖岸四周,中间也种植了名花果木来穿插。湖中麟次栉比的都是官人们修的园亭,楼台都已倾斜破败,而松树石头依然苍翠悠久。石头上的凌霄藤有像斗一样大的,大概是活了百年以上了。四明一代的官宦世家,田宅留给后代,园亭自己享用(意思是死后埋葬于此)。喷泉树木石头,大多暮楚朝秦(经常变换风格),所以园亭也姑且这样,就像驿馆衙门。屠赤水娑罗馆也只剩下娑罗一个了。所谓的“雪浪”等石头,在其中一家的园林里面很久了。清明时节,两个湖里的游船非常多,但桥太小所以船都不大。城墙下走得稍远一点,桃花烂漫柳树成荫,游人席地而坐,一边饮酒一边唱歌,有一首歌被录入《西湖》里面。

4 日月溯 张岱 文言文翻译

宁波府城内,近南门,有日月湖。

日湖圆,略小,故日之;月湖长,方广,故月之。二湖连络如环,中亘一堤,小桥纽之。

日湖有贺少监祠。季真朝服拖绅,绝无黄冠气象。

祠中勒唐玄宗《饯行》诗以荣之。季真乞鉴湖归老,年八十余矣。

其《回乡》诗曰:“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月湖一泓汪洋,明瑟可爱,直抵南城。

城下密密植桃柳,四围湖岸,亦间植名花果木以萦带之。湖中栉比者皆士夫园亭,台榭倾圮,而松石苍老。

石上凌霄藤有斗大者,率百年以上物也。译文:宁波府城里面,靠近城南门的地方,有个日月湖。

日湖是圆形的,稍微小点,所以叫“日湖”;月湖是长形的,面积稍大,所以叫“月湖”。两个湖连在一块就像一个圆环,中间隔着一道湖堤,小桥像纽带一样跨在上面。

日湖边上有贺少监(贺知章,做过少监的官职)的祠堂。贺知章的塑像身着宽长的朝服,一点都没有黄冠(戴黄帽子的人,指诗人)的架势。

祠堂中刻着唐玄宗为他写的《饯行》诗,表示他的荣耀。贺知章请求回鉴湖老家养老,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

他的《回乡》诗说:“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才告老回家,不算早了,当时人却称他是急流勇退,世代相传。

贺知章曾经拜访一个卖药的姓王的老者,求延年益寿的方法,拿一个珍珠送给他。老者看见卖饼的人路过,就用珍珠换了饼吃。

贺知章不好意思开口,非常懊恼悔恨。老者说:“吝啬的毛病没有除去,长生的办法从哪来呢!”于是把珍珠还给他走了。

这么说贺知章只不过是一个追求富贵利禄的人了。《隐逸传》写进《唐书》,也算是很不伦不类了。

月湖一湖浩荡的湖水,明亮闪耀惹人可爱,直通南城。城下面种植的桃树柳树密密麻麻,不满在湖岸四周,中间也种植了名花果木来穿插。

湖中麟次栉比的都是官人们修的园亭,楼台都已倾斜破败,而松树石头依然苍翠悠久。石头上的凌霄藤有像斗一样大的,大概是活了百年以上了。

5 张岱硚园文言文翻译

砎园,水盘绕萦回其中,而充分利用了水,但是园子的布局安排又仿佛没有水。主建筑寿花堂,以堤、小眉山、天问台、竹径为界。曲折悠长,这是利用了水。

内宅部分,以霞爽轩、酣漱阁、长廊、小曲桥、东篱隔离开,非常幽深,这也是利用了水。

砎园面对着庞公池,以鲈香亭、梅花禅房截断,显得安静而闲远,这又是利用了水。

砎园沿着城墙一带修筑,以贞六居、无漏庵、菜园及邻居小户遮护,幽静而安闲。对水的利用也算到极致了。而水的神色意旨还是归于庞公池的水。庞公池,别人抛弃,我则充分利用,使之专一地映衬砎园,仿佛眼睛再也不看别人,衷肠不为他人所牵转,嘴不应答别人。卧龙山蜿蜒游动,多次曲折而欲亲近庞公池水,而庞公池水仿佛都不看它一眼。人家都说砎园善于用水,而最终得水之大力。我祖父在的时候,砎园极其华丽。有一次两个老人在园中盘桓赏玩,其中一个说:竟然是蓬莱仙居一样啊。另一个老人啐他说:那边哪有这样好。

6 墨语生花,薄翼无暇

这似乎不是标准的文言文,没有正规出处,翻译过来也没什么深奥内涵。

我认为大概意识是:墨汁画出花朵,薄薄的羽翼没有瑕疵。干净的水才能看清楚,谁家有人离世?

但其实这两句话说的非常拗口,也有很多语法错误。以上翻译,只是为了能通顺。下面是详解:

1、墨语生花

墨:油墨,墨汁

语:是指说话、谈论,这里不能翻译成说话,只能翻成画出。

生:草木生长

花:花朵

2、薄翼无暇

薄:与“厚”相对

翼:翅膀

无:没有

暇:空闲,闲暇。如果翻译成空闲,根本就不通。我想这里作者可能是想用通假字,代表“瑕”,因此我翻译成了:瑕疵。

3、净水方物

净水:干净的水

方:在古汉语中有八个意思,没有一个用在这儿合适的。因此我之后勉强翻译为:方能。

(1)规矩方圆,引申为正直

(2)面积用语

(3)方向

(4)天圆地方,地的代称

(5)方法,方式

(6)两船并行

(7)比拟

(8)正在,将要

物: 察看

4、殇逝谁家

殇:指未成年就死亡

逝:死

谁家:就是谁家。

所以,这句话可能是网络小说作家写的。。。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深究。

7 古今方物的意思

“不可方物”作为成语,在一般词典中很难找到,但是,近年书刊网络中却时有出现。至于它的意思,恐怕多数人只能根据上下文猜测,难以说出一个所以然,对其来源亦不甚了然。请看以下数例:

①对伊朗女人最初的美好印象源于《倚天屠龙记》里面美艳不可方物的波斯圣女黛绮丝和善解人意娇俏可人的小昭,但更直接的美丽观感是《小鞋子》里面那个有着一双忧郁坚忍的大眼睛的小女孩,她们身上都有着亚细亚女性最古朴的善良、隐忍(《南方都市报》2001/11/29)

②据《美丽和劳工市场》的说法,经济学家选出若干男女——相信是相片——分为“美艳不可方物”(striking handsome)、漂亮、平庸、一般(plain)及丑陋,交由一组“研究员”评分,二年、三年后再由同一组人对同样的“模特儿”评分,那些“研究员”一见钟情即年年得高分者当然被视为最漂亮,余此类推。

(《北京现代商报》2002/5/25)

③此时金庙已脱去了夜晚的神秘,安详地倚附于面如平镜的一汪绿水之上,在阳光反射下,显得明艳不可方物,其全景一览无余。(人民网2002/12/10)

④只是,由一个美艳不可方物的少女到饰演别人阿妈,搭档由石修、周润发、刘德华变成了刘家耀、于洋,真的是岁月不饶人。(《羊城晚报》2004/10/1)

⑤那一片雪地白茫茫,静若处子,雪白且冷,可你会在夕阳西下之时看到雪红,雪地和树林被染成了胭脂一般的水红,美艳不可方物。(《南方都市报》2005/1/18)

⑥看在客户的面子上我去相亲了,没想到红藻长得非常漂亮,用句文学语言来形容,真是“美丽不可方物”。(《新闻晨报》2005/6/10)

分析可知,“不可方物”是用来赞美人或事物的,多用来描绘人物(尤其是女性)的美丽,也可以用来赞美景物或别的事物,与“美丽绝伦”“美轮美奂”“倾国倾城”等词语义近。感 彩都是褒义,流露出一种惊叹的语气。

事实上“不可方物”这个成语在我们民族语言中有悠久的历史,最初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国语·楚语下》:“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韦昭注:“方,别也。物,名也。”“方物”指分辨事物的名实或名分。

据说历史上有一个时期,人和神住在一起,无法分别谁是人谁是神。(参看季镇淮《司马迁》一书的解释)《后汉书·张衡传》亦有“人神杂扰,不可方物”。《辞源》收了“方物”,

有两个义项,其一是土产;义项二为辩别名分。但并未收入“不可方物”。后来这个成语引申为(美好的)程度不可用天下万物来比方。《清史·文苑传》中有对袁枚的评价“所为诗文,天才横逸,不可方物”。这个新义在语言学上也是有理据的。因为“方”在古汉语中可表示“比”(比方、比拟、比较等)的意思,《明史·海瑞传》中有嘉靖皇帝说的一句话:“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可方比干”就是可以与比干相比拟。“物”可表示除自己以外的物和人,有时侧重指他人。如“物议”“待人接物”。《荀子·劝学》中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的“物”是包括人在内的。但这个成语一直没有推广开来,以至于各种成语辞典均未收录。至于今天“不可方物”被广泛使用和流传,与有力者当为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他在《倚天屠龙记》中写赵敏“艳丽不可方物”。由于武侠小说在各类书刊中属于“强势读物”,“不可方物”的成语由此流传开来,成为带有文学色彩的大众词汇,近年来使用逐渐频密。人们常常以“美艳不可方物”“艳丽不可方物”等形式连用,就是受金庸小说影响的证据。

今天,凡一切美好事物觉得无与伦比,对作者或民众有强烈的冲击力,均可用“不可方物”来形容,而最多的则是用来写美女。

我们家三代人藏书达三万多卷。我祖父对我说:“所有孙子辈中只有你喜欢读书,你想要看的书,可以随意拿去。”于是我就挑选高祖、曾祖、祖父所校订过以及先辈遗留下来的书籍,汇集成册后请求收藏,祖父很高兴,让人给我抬走二千多卷。天启五年(1625),祖父去世了,我刚好去了杭州,这些书被叔叔们和兄弟们,门客、工匠、奴婢们胡乱拿取,积累三代的藏书一日之内尽失。

我从幼时开始藏书有四十年,共收藏书不少手三万卷。乙酉年(1645)为了躲避战乱到了剡溪,随行所带的书不多,没有带走的书惨遭清兵占据,每天被撕毁用来引火,并且被抬到江边,把书籍藏到盾甲里来抵挡流矢飞箭,我四十年的苦心孤诣毁于一旦。这是我家书的命运,有谁比这更悲惨呢

我于是感叹古今藏书之多,没有超过隋朝和唐朝的。隋朝藏书值得赞许的地方,是把藏书殿分为三等,以红琉璃、琉璃、轴来区分。书殿中绣有飞仙的帘慢从殿柱轻垂下来。皇帝来到藏书室,只要踩动隐藏的机关,绣有飞仙的锦慢就会上升收起,书橱就会自动打开;皇帝离开大殿后,一切恢复如初。隋朝的藏书总共三十七万卷。唐朝时把书库搬到东宫丽正殿,设置修文、著作两院学士职位,有通籍才能够出入。太府每月供给蜀都麻纸五千张,供应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每年供给河间、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千五百张兔皮做毛笔,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发放。唐朝的藏书共计二十万八千卷。我大明朝的秘书不计其数,单就《永乐大典》就堆积了几个藏书库。这样看来我的藏书只是九牛一毛,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陋室铭》

唐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宋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卖油翁》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卖炭翁》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黠鼠赋》

轼夜读,有鼠方齿,击床而止之。既而复作。使童子烛之,有囊中空,中嘐嘐之声,出于中。童子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齿也,何为死耶?向为何声,岂有鬼也?”覆而出之,鼠堕地疾走,虽有敏也,亦手足无措。

《狼》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及走,(狼)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悬诸树而(明)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疑虑徘徊)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帅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孔孟论学 》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尚书》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样很有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很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致连打仗的杵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来呢?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25)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乏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处志之。乃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

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足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

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

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

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

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

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

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

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1 初中文言文中故的解释以及例子

①事故;变故。《孟子·滕文公》:“今也不幸至于大故。”《报刘一丈书》:“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②缘故;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旧;旧的;原来的。《墨池记》:“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④旧时;从前。《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⑤老朋友;旧交情。《垓下之战》:“若非故人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

⑥衰退;衰老。《琵琶行》:“暮去春来颜色故。”

⑦死亡;去世。《红楼梦》:“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个儿子。”

⑧故意;特意。《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⑨还是;仍然。《孔雀东南飞》:“大人故嫌迟。”

⑩通“固”,本来。《促织》:“此物故非西产。”

⑾所以;因此。《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初中的话楼主你应该掌握“故”的以下几种意思

1事故

2旧时的

3。的原因(什么什么的原因)

4从前

2 初中文言文中“故”的不同理解(表出处)

用作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有时用“是故”“以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2用作副词。

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3 初中语文所有古诗、文言文

6龟虽寿 曹操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过故人庄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0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1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 花。12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14如梦令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5观书有感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6山中杂诗 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7竹里馆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8峨眉山月歌 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9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0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乾。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1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2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23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24约客 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5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如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数百年。26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7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8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29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30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1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32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33长歌行 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34夜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5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36望洞庭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7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8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9秋词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0鲁山山行 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41浣溪沙 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

4 初中文言文成语故事

盲子失坠

原文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木盾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曾子杀彘(曾子烹彘)

出处

选自《礼记》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②。”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⑥。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也⑾。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画龙点睛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荒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眼这见在。

5 跪求初中全部古文 古诗词典故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技,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 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祥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

6 语文: 求初中文言文常出现的虚词的翻译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

(《狼》) 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

(《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

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

译为:他的,他们的。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 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

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5、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这(种)。

例: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6、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

(《狼》) 7、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

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之1、代词A、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们)。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之:代孔文子)。B、指示代词,译为“这”“此”。

诲女知之平(之:代这个道理)。2、助词A、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水陆草木之花(表领属关系,译为“的”)B、用在主谓短词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何陋之有?D、凑足音节,无义。

怅恨久之。3、动词:译为“去”“往”“到”。

吾欲之南海(到)辍耕之垄上(去、往)。则1、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2、就是,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而连词1、表顺接A、表顺承关系,译为“然后、就、便”。

斫而为琴弦而鼓之B、表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学而时习之C、连接状语和谓语,译为“着”地。

匣而埋诸土D、表顺承关系,可不译。贵人过而见之E、表修饰,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译为“地”。

漫漫而游F、表并列关系。泉香而酒冽2、表转接,相当于“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焉1、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且焉置土石?2、兼词,相当于“于之”。必有我师焉(焉:在里面)3、语气词,用于陈述句后。

寡人反取病焉(焉:啦)4、用于句尾,表停顿,相当于“啊”“呀”。有子存焉5、形容词、副词词尾。

“……的样子”。怡然自得焉6、句末助词,无义。

因以为号焉其1、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

其实味不同(它们的)。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其中的”。

其鸟昏与庸无以异也。

1 有警示的文言文,要超短,有警示,三分钟之内要就可以背完的,快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柳河东集》

如果嫌这个长,还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上善若水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后一则可能有点牵强,凑合吧。

2 文言文求翻译

翻译: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出处:《阿房宫赋》

作者:杜牧

创作年代: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善于击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与宦官嬉戏终日,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曾在长安洛阳有兴修宫殿的庞大计划。

后因平卢成德节度使借口“以兵匠助修东都”想趁机夺取洛阳,才作罢。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就写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本文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享乐,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希望唐朝的统治者不要只图自己奢侈享乐,重蹈覆辙。但是杜牧的忠告没有使统治者更改。两年后,王死,半个世纪后,黄巢起义后唐王朝与秦王朝一样归于灭亡。

-阿房宫赋

3

陈氏义门谱绪

从来树之大者。固其根本流之远者。 其泉源。承先启后。而因端竟委。宜加详也。陈氏之派演於有女为 。稽古重华。以大孝承帝天之庥。以元德受唐尧之禅。尊居九重。富有四海。宗庙飨之子孙保之。难商均不肖。禅位于禹。而虞思衍商均之祚。夏禹封虞思于虞。商汤封虞遂于陈。至周武王。又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复封诸陈。以备三恪。三代以来。谨守候服。作宾王家。传二十五主。而灭于楚。且鲁庄公二十二年。陈公子完。抱器奔齐。闻韶而契圣心。占兆而配姜岳。厚施之报。历十一世。而田和迁齐康公於海上。代齐有国。传七主。而灭于秦。自秦而汉。以及晋宋。虽无茅土之诈。当有爵禄之颁。如陈平子昂等辈。代不乏人。迄至霸先仕梁。继梁而超。鼎峙六朝。传五主。而灭于随。后主陈炀公之子。陈叔宝。于弘农元年。逃居东海。生有七子。长子陈释公。流落江西。数传而陈伯宣。肇家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大湾丘。高坎堰居住。嗣是而支分派别。瓜绵椒衍。齐聚几十辈。合 数百口。而且物随人化。百犬同槽。 封义门。表其里居。有自来也。然族繁不及备载。特详一派之传。以志世系。一世陈伯宣。二世陈檀三世陈旺四世陈机。五世陈感。六世陈兰。七世陈青。八世陈仲。九世陈崇。十世陈 。十一世陈锡。十二世陈恭。十三世陈宗臣。十四世陈及。十五世陈思洪。十六世陈宝至今二十世陈根于明太祖洪武三十六年。因西蜀土广人稀。饮命移雨广人民。以填四川。我根祖偕二弟远根。三弟万根。奉旨入川。分手判袂于涪州 石。题诗为记。诗曰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君追散入西涯。 石上首相聚。风浪河边柳更斜。从此今日分别后。一家改作千万家。我根祖来至潾阳。卜居于羊市镇。仙人湾。凡粟地沟。桶景场。大屋嘴。罗家沟。水井湾。花石堰。兴隆湾。高湾沱湾。八甲湾溜。官东坝。咸水沟。斗口坝。旧屋湾。桂花湾。石老公。松柏滩。永家坝。登子坝。石子坪。大石坝。石稻场。杨家桥。凤凰嘴。白鹤林。皆其所创业垂统者也。娶祖妣高氏大。生五子。长伯玉二伯周三伯元四伯宽五伯重。景太元年。根祖率伯周伯元回湖广。不复来川。所遗留于四川者。伯玉伯宽伯重三房后嗣。各有流传。而伯周伯元之后无可考。谱中有名存。而莫详其所自来。亦莫详其所终及者。大约系伯周伯元之裔。不究其实。不敢强解。伊古以来。代远年湮。使前无所传。则兹无所考。若今无所记。则后无所宗。彼葛 犹能庇根本。 羽尚且宜子孙。物亦有然。而况于人乎。兹因兴隆湾为汇聚地方。以妥先灵。体报本追远之意。为收族敬宗之行。爰萃族众。谨遵老谱。并详后人。历述木本水源之遗。永祖德宗功之谱。庶亲者无夫其亲而子子孙孙世守勿替矣。

4 在文言文中 那个字有警示,警告的意思

1 警 《左传·庄公三十年》“王以警于夷”

《左传·终军传》“边境时有风尘之警”

2 儆 《尚书·大禹谟》“降水儆予”

成语“惩一儆百”

《后汉书·郭伋传》“并部尚有卢芳之儆”

3 憼 通儆

4 誋 《淮南王·谬称》“目之精者,可以消泽,而不可以昭誋”

5 戒 《左传·宣公十二年》“军政不戒而备”

6 诫 《史记·鲁周公世家》“作此以诫成王”

7 ……

还有,我不知

5 翻译下面的文言文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自”:从。

“世”:代。

“是”:这。

“乡”:行政区域单位。

“积”:累积。

“于”:到。

“岁”:年。

“生”:生活。

“日蹙”:一年比一天窘迫;“日”,名词用作状语;“蹙”,紧迫,减缩。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殚”:尽。

“竭”:穷尽。

“号(ho)呼而转徙”:哭喊着辗转迁徙

“顿”:困厄。

“踣”:倒下。

“触”:接触,冒着。

“犯”:触犯。

“呼嘘”:呼吸。

“毒疠”:有毒的疫气;“疠”,疫病。

“往往”:常常。

“相藉”:互相压着;“藉”,坐卧其上。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曩”:往昔,从前。

“室”:家。

“焉”:语气词。

“非……则……”;不是……就是……。

“徙”:迁徙。

“尔”:语气助词,罢了。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写悍吏逞凶,两语是“互文”。

“悍吏”:凶暴的官吏;“悍”,蛮横。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叫嚣(xiāo)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意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叫嚣”,呼喊喧闹。“乎”:于,在。“隳突”,冲撞毁坏。

“哗”:吵嚷,喧哗。

“虽”:即使。

“宁”:安宁。

“焉”:语气词,啊。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恂恂”:心有顾虑的样子。

“其缶”:那个瓦罐。

“弛”:放松。

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谨”:谨慎小心。

“食”:饲,喂养。

“时”:按时。

“焉”:之,代蛇。

“退”:归家。

“甘”:味美。

“食”:吃。

“以”:而。

“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齿”,人的年龄。

译文

自从我家住在这个地方,三代人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这六十年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然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四处狂喊乱叫,到处骚扰毁环,气势汹汹,惊骇乡里,就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啊。我心中惦记,起身看看那瓦罐,蛇还在里面,我又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喂养蛇,到时候把蛇送上去交了差。回家后我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长出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

6 三世因果文的原文

三世因果经,又叫三世因果文,其目的是借劝人向善之名进行佛教化缘。

此经是中国人所编撰,这一点是人之的共识。其主要讲:一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样为自己造一个好命;三是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干坏事的因果循环报应规律。

读诵此经我们要明白:因果由多种因素组合,既不可能简单对账,也不会一成不变。原文如下:富贵皆由命。

前世各修因。有人受持者。

世世福禄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善男信女至诚听,听念三世因果经。

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语实非轻。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

前世修来今世受,紫袍玉带佛前求。黄金装佛装自己,衣盖如来盖自身。

莫说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处来。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铺路人。

穿绸穿段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有食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

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不舍半分文。高楼大厦为何因,前世造寺建凉亭。

福禄俱足为何因,前世施米寺庵门。相貌端庄为何因,前世花果供佛前。

聪明智慧为何因,前世通经念佛人。贤妻美妇为何因,前世佛门多结缘。

夫妻长寿为何因,前世幢幡供佛前。父母双全为何因,前世敬重独孤人。

无父无母为何因,前世忤逆不孝顺。多子多孙为何因,前世开笼放鸟人。

养子不成为何因,前世皆因溺婴身。今生无子为何因,前世填穴覆巢人。

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买物放生灵。今生短命为何因,前世宰杀众生身。

今生无妻为何因,前世偷奸谋 。今生守寡为何因,前世轻贱丈夫身。

今生奴婢为何因,前世忘恩负义人。今生眼明为何因,前世施油点佛灯。

今生瞎眼为何因,前世指路不分明。今生缺口为何因,前世吹灭佛前灯。

今生聋哑为何因,前世恶口骂双亲。今生驼背为何因,前世讥笑拜佛人。

今生拙手为何因,前世造业害旁人。今生曲脚为何因,前世拦路打劫人。

今生牛马为何因,前世欠钱不还人。今生猪狗为何因,前世皆因骗害人。

今生多病为何因,前世酒肉供佛前。今生无病为何因,前世施药救病人。

今生坐牢为何因,前世作恶害别人。今生饿死为何因,前世糟蹋五谷人。

毒药死者为何因,前世毒物毒众生。伶仃孤苦为何因,前世恶心侵算人。

今生矮小为何因,前世鄙视各用人。今生吐血为何因,前世酒肉念经文。

今生耳聋为何因,前世闻法不信真。今生疯癫为何因,前世买肉供佛前。

今生臭气为何因,前世污香供佛神。今生吊死为何因,前世劫案在山林。

鳏寡孤独为何因,前世狠心嫉妒人。雷打火烧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

虎咬蛇伤为何因,前世多结冤仇人。万般自作还自受,地狱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不信吃斋多修行,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来今世受,今世修积后世人。有人毁谤因果经,后世堕落失人身。

有人受持因果经,诸佛菩萨作证明。有人书写因果经,世代儿孙家道兴。

有人顶带因果经,凶灾横祸不临身。有人讲说因果经,生生世世得聪明。

有人高唱因果经,来生为人受恭敬。有人印送因果经,富贵荣华报来生。

有人顶礼因果经,事事件件皆称心。有人传道因果经,来生后世智慧兴。

有人深信因果经,同生西方极乐人。若问前世因果事。

迦叶布施获金光。若问后世因和果。

善星谤法地狱因。若是因果无处应,目莲救母是何因。

三世因果说不尽,上天不亏善心人。三宝门中福好修。

一文喜舍万文收。与君寄在坚牢库。

世世生生福不休。

7 文言文《 捕蛇者说》的翻译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幸:这里是形容词。

翻译:我这件差事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缴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

永州的郊野有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上有白色的斑纹,它碰过的草木全得枯死;(若)咬了人,就没有医治的办法。但把它捉了来,风干以后制成药饵,却可以治好麻风、手脚麻痹、脖子肿和癞疮等恶性疾病;还可以消除烂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它的人,(准许)他们用蛇抵应缴的租税。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这件差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专享这种好处有三代了。我向他打听,他却说:“我爷爷死在捕蛇上,我爹死在捕蛇上,我接着干这件差事十二年了,险些送了命也有好几次了。”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好像很悲伤。 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件差事吗?我打算告诉主管人,免掉你这件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姓蒋的(一听)更觉得悲苦,眼泪汪汪地说:“您是可怜我,让我活下去吧!可(您不知道,)我这件差事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缴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要是我过去不干这件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从我家三代定居在这个村子,算起来,到现在有六十年了,(这些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困苦。地里的出产缴光了,家里的收入用完了,(大家)哭着喊着,四处逃亡,又饥又渴,常常跌倒在地,(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吸着有毒的瘴气,死者遍野,尸骨成堆。从前跟我爷爷住一块儿的,如今十家中连一家也没有;跟我爹住一块儿的,十家中没剩下两三家,跟我一块儿住了十二年的,如今也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死光就是逃荒去了。可我靠着捕蛇独自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一到我们村子来,就到处乱闯乱嚷,吓得人们哭天叫地的,甚至连鸡狗也不得安宁啊。我提心吊胆地爬起身,看看那瓦罐子,我的蛇还在里面,这才安心地睡下。我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的时间把它交上去。回来后,心满意足地吃我地里出产的东西,来过完我这一辈子。其实呢,我一年里冒生命危险只有两次,其余的日子却能高高兴兴地过,哪里像我的邻居们天天都这么难熬呢!如今即使死在捕蛇上,比起我那些邻居的死已经晚多了,又怎么敢怨恨这件差事呢?”

听了这些话,我更加悲痛。孔子说:“横征暴敛比老虎还要凶狠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是真实可信的。唉,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所以我为此事写了这篇“说”,我期待着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了解这种情况。

8 我国古代三世说是什么,求解

1指夏商周三皇时期。

2指祖、父、子三代。

如“奋三世之余烈”,

进而指经历三代皇帝替换的时间,如“已历三世”,或指第三代,《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3泛指长时间。

这种用法三不做实指,而是取华夏哲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以三表示一个大的不定数,如“三生三世永不渝”。

4指《春秋》公羊家主张的历史演变的三个阶段,即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 康有为据公羊家言曾提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参见《大同书》。

5佛教道教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

6指《黄帝针灸》、《神农本草》和《素女脉诀》三部古医书。

7三世情缘的三世指前世、今生、来世。与3有关联,不过这是实数。

1 求介绍班固的文言文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傍贯《五经》,上下洽通,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著文诵诗,长大后,就博览古籍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班固)没有固定的老师,不拘泥于章节字句,明白大意即可(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

班固认为汉朝兴盛,有尧帝的命运,便辅佐帝业到了第六代,史臣才开始追述历朝臣子的功德,自己写下本纪,编于皇帝的后面,位于秦始皇,项羽之列太初年以后没有了记录

2 扬雄传班固全文翻译

翻译: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

扬雄小时候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为人简朴,悠闲自在,很少特别的喜好,对于富贵不急求,对于贫贱不悲伤,不求品行端方有志气来要求名满天下。

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扬雄曾经喜好辞赋。

此前,蜀有司马相如,作赋很壮丽典雅,扬雄心中佩服他,每次作赋,常把他作为榜样模仿。 又惊讶屈原文才超过相如,却至于不被容纳,作《离骚》,自己投江而死,为他的文章感到悲伤,读时没有不流泪的。

认为君子时势顺利就大有作为,时势不顺就像龙蛇蛰伏,机遇好不好是命,何必自己投水呢! 便写了一篇文章,常常摘取《离骚》中的句子而反驳它,从竖山投到江水中来哀悼屈原,名为《反离骚》。 起初,扬雄四十多岁时,从蜀来京师游学,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为他的文才感到惊奇,就召来把他任命为门下史,推荐扬雄待诏,一年多后,上奏《羽猎赋》,拜为郎官,任黄门给事,和王莽、刘歆并列。

哀帝初,又和董贤同官。成、哀、平年间,王莽、董贤都作了三公,权力超过人君,推荐的人没有不提拔的,但扬雄三代不升官。

到王莽篡位,论谈者用符命赞美其功德而被封爵的人很多,扬雄仍不被封侯,因年纪大而渐升为大夫,他就是如此淡泊势利。 当时人都瞧不起他;只有刘歆和范逡敬重他,而桓谭认为他无与伦比。

桓谭说:“现在扬子的书文义最深,论述不违背圣人,如果后来遇到逢时的明君 ,再经历几个贤明的人的阅读,被他们称道,那么必定超过诸子了。” 原文: 扬雄,宇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

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雄尝好辞赋。

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

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

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

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

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徒官。

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

於时,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桓谭曰:“今杨子之书文意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明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此文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汉书·扬雄传》: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

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 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又是西汉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学家、思想家两种身份。

《汉书·扬雄传》载其“年七十一,天风五年卒。”(下引本传,不再出注)天凤为王莽新朝年号,五年即公元18年。

其生当在汉宣帝甘露元年,为公元前53年。 是一个跨世纪的人物。

扬雄一生历官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新朝王莽四帝,又是一位历经两朝,历官四代的耆宿。 他文彩焕然,学问渊博;道德纯粹,妙极儒道。

王充说他有“鸿茂参圣之才”;韩愈赞他是“大纯而小疵”的“圣人之徒”;司马光更推尊他为孔子之后,超荀越孟的一代“大儒”。 作者简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与其弟班超一同撰写《汉书》,后班超投笔从戎,班固继续撰写,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

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3 求介绍班固的文言文

固字孟坚。

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

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傍贯《五经》,上下洽通,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

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著文诵诗,长大后,就博览古籍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班固)没有固定的老师,不拘泥于章节字句,明白大意即可(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 班固认为汉朝兴盛,有尧帝的命运,便辅佐帝业到了第六代,史臣才开始追述历朝臣子的功德,自己写下本纪,编于皇帝的后面,位于秦始皇,项羽之列太初年以后没有了记录。

4 急求《高中文言百段阅读训练》中第89篇《班固》一文

翻译:班固,字孟坚,九岁的时候就能撰写文章、吟诵诗赋。

到他成年的时候,就已学贯古今;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观点,没有不通晓的。他没有固定的老师,读书时也不逐字逐句的考证,只是明白大意就可以了。

性情宽容能服人,不因为自己有才能就瞧不起他人,那些儒生们就很敬佩他。 他的父亲班彪去世了,班固就回到了家乡。

之后班固认为父亲写的关于前朝的史书还没有完成,于是潜心研究,想把父亲的遗作完成。可不久有人向显宗报告,诬陷班固擅自篡改国家的史书。

于是有圣旨发到了郡里,把班固关进了京兆府的监狱中,把他家的书全部抄走。在这之前,扶风人苏朗用假话妄谈图谶之事,他因此下狱而死。

班固的弟弟班超害怕班固被郡中地方官追究拷问,不能自己为自己辩白,于是快马加鞭到了宫中上书给皇上,有幸得到了皇上的召见,班超把班固写史书的意图上奏给皇帝,郡里也把班固写的史书呈给了皇上。显宗觉得很惊讶,就把班固召到宫内的校书部做官,又升任到兰台令使的职务,和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世祖本纪。

其后他升为侍郎,管理校对典籍藏书。班固又写了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的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呈给了皇上。

皇上就又让他完成他父亲所著的书。班固对他的手下人不加管教,他的手下人不遵守法度,小吏们感到很恼火。

当初,洛阳令种兢在路上行走,班固的家奴扰乱种兢的车辆马匹,小吏持椎大声向他呼喊。班固的家奴借酒醉而叫骂,种兢大怒。

只是因为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只好怀恨在心。到窦宪的宾客都遭到逮捕审问时,种兢因为旧恨而抓了班固并把他关了起来,班固于是死在了监狱之中。

他死的那年有六十一岁。皇上下诏谴责种兢,种兢处罚了主其事的小吏而唐塞过去了。

原文: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一]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二] [一] 九流谓道、儒、墨、名、法、阴阳、农、杂、纵横。 [二] 《谢承书》曰:“固年十三,王充见之,拊其背谓彪曰:‘此儿必记汉事。

’”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合,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曰:[一] [一] 奏,进也。

记,书也。《前书》待诏郑朋奏记于萧望之,奏记自朋始也。

将军以周、邵之德,立乎本朝,承休明之策,建威灵之号,[一]昔在周公,今也将军,《诗》、《书》所载,未有三此者也。[二]传曰:“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豫在视听之末,私以蝼螘,窃观国政,[四]诚美将军拥千载之任,蹑先圣之踪,[五]体弘懿之姿,据高明之执,博贯庶事,服膺《六艺》,白黑简心,求善无猒,[六]采择狂夫之言,不逆负薪之议。[七]窃见幕府新开,广延群俊,四方之士,颠倒衣裳。

[八]将军宜详唐、殷之举,察伊、皋之荐,[九]令远近无偏,幽隐必达,期于总览贤才,收集明智,为国得人,以宁本朝。则将军养志和神,优游庙堂,光名宣于当世,遗烈著于无穷。

[一] 号骠骑将军也。 [二] 唯苍与周公二人而已。

[三] 司马相如喻蜀之辞。 [四] 蝼螘谓细微也。

[五] 千载谓自周公至明帝时千余载也。先圣谓周公也。

[六] 《淮南子》曰:“圣人见是非,若白黑之别于目。”《左传》曰“求善不猒”也。

[七] 负薪, 也。《三略》曰“负新之诺,廊庙之言”也。

[八] 《诗》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言士争归之怱遽也。

[九] 尧举皋陶,汤举伊尹。 窃见故司空掾桓梁,宿儒盛名,冠德州里,七十从心,行不逾矩,盖清庙之光晖,当世之俊彦也。

京兆祭酒晋冯,结发修身,白首无违,好古乐道,玄默自守,古人之美行,时俗所莫及。扶风掾李育,经明行著,教授百人,客居杜陵,茅室土阶。

京兆、扶风二郡更请,徒以家贫,数辞病去。温故知新,论议通明,廉清修絜,行能纯备,虽前世名儒,国家所器,韦、平、孔、翟,无以加焉。

宜令考绩,以参万事。京兆督邮郭基,孝行著于州里,经学称于师门,政务之绩,有绝异之效。

如得及明时,秉事下僚,进有羽翮奋翔之用,退有杞梁一介之死。凉州从事王雍,躬卞严之节,文之以术艺,凉州冠盖,未有宜先雍者也。

古者周公一举则三方怨,曰“奚为而后己”。宜及府开,以慰远方。

弘农功曹史殷肃,达学洽闻,才能绝伦,诵《诗》三百,奉使专对。此六子者,皆有殊行绝才,德隆当世,如蒙征纳,以辅高明,此山梁之秋,夫子所为叹也。

昔卞和献宝,以离断趾,灵均纳忠,终于沉身,而和氏之璧,千载垂光,屈子之篇,万世归善。愿将军隆照微之明,信日昊之听,少屈威神,咨嗟下问,令尘埃之中,永无荆山、汨罗之恨。

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

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

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

5 游华山记 东汉班固的文言文翻译

东汉班固《白虎通义》言:“华山为西岳者,华之为获也。万物生华,故曰华山。”华山之阳,黄河东流;其阴,坐拥秦岭。险峻奇绝,冠绝五岳。

余于庚寅年庚辰初五,携友自长安经临潼共访华山。

时初到,日已过午,饱餐于山下野店,遂由索道至北峰。倚擦耳岩,经奇绝苍龙岭,复行四五里,至五云峰。漫山苍葱,尽目遥望,群峰险峻,尽收眼底。余曰:夜宿五云峰。对曰:妙哉!遂至客房,稍事休整,发往西峰。

攀悬崖,入小径,若蜀中栈道,峻拔迂回,幸悉置槛,吾等安然辱之。过金锁关,后至西峰之巅,沉香劈山救母所在,众欣然。复折返五云,时已夕照,三人行,如毛细雨微撒,溪时远时近,松柏苍然。隔岸阴森者,空旷寂寥之谷也。

6 文言文班固转的翻译文章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着文诵诗,长大后,就博览古籍,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任用亲戚为骠骑将军辅佐政务,打开东阁之门,广纳英雄。当时班固只有二十岁左右,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班固以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告班固私自改作国史,有诏书下至郡署,收捕班固系押在京兆狱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署考逼,而不能自我表白,于是急驰至京都赴皇宫向皇上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着书的内容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甚感惊奇,召班固到校书部工作,任命为兰台史令。皇帝又命令他继续往下写,完成先前所着之书。

班固自从任郎官后,便渐渐被皇帝所亲近。当时京都正修建宫殿,修缮城墙,疏通护城河。可是关中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们还希望朝廷迁都至长安。(班固)于是上了《两都赋》,赋中盛赞东都洛阳规模建制之美,以此回击主张西迁者不符合实际的、浮夸的论调。

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要求和汉和亲,皇帝下诏讯问众官。参与议论的人,有人认为“匈奴是多变善诈之国,没有归向汉朝之心,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发表议论说:“汉朝建立以来,历经数世,经历多年,总是和夷狄有兵戈纠缠,尤其是曾侍奉匈奴。安抚抵御的途径也不一样,或者行文道来与他们和好,或者用武力来征伐他们,或者以谦卑的态度来迁就他们,或者使他们臣服然后招徕他们。虽然屈申没有定规,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不和他们打交道的。匈奴使者来两次,然后我们派使者去一次,(这样)既向他们表明了我汉朝持旨在于忠信,而且又让他们知道圣朝礼义是有常规的。拒绝他们,(我)不知道这样做的利(在哪里),和他们打交道(我)也未听说它有什么害处。假设匈奴逐渐强大,能够发动战乱了,在那时再想同他们交好来往,将怎么来得及呢?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这才是兼顾了眼前和长远的计策。”

班固后来因母丧而辞去官职,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班固为中护军,参加议论军事。北单于听说汉朝军队出征,派遣使臣在居延塞议和,想重修呼韩邪单于与汉朝友好的事,去朝见汉朝天子,请汉派大使。窦宪北上,派遣班固摄行中郎将事,率领数百骑兵和匈奴使者都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庭,班固抵达私渠海,闻听匈奴内部发生骚乱,便返回了。等到窦宪破败时,班固受连坐而被免官。

班固不教育诸子,他的子孙们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苦恼。当初,洛阳令种兢曾在街上行进,班固家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吏卒吆喝槌打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等到窦氏家族及门下宾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致使班固最终死在狱中。

7 班固《扬雄传》的全文 翻译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士。他的祖先有一个叫周伯侨的,因为他是庶子(不是世子)最早被分配到晋地的扬这个地方居住,于是就以地名作为本家的姓氏了。但是现在也不知道周伯侨是谁的后代。扬这个地方在黄河于汾水之间,周王朝衰落时候扬家有称侯的,号为扬侯。到了晋国六卿争权夺势,晋国中的韩,魏,赵三家兴起,而范中行,智伯瑶两家被消灭的时候,扬侯受到了这三家胜利者的压迫,被迫逃到楚国的巫山,于是居住在那里。到了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扬家溯江而上,居住在巴江岸边。而扬家的扬季这个人做官做到了庐江太守。汉朝元鼎年间,为了躲避仇人扬家再次溯江而上,居于岷山的南面叫郫的地方,占有了田地一廛,建了房宅一区,世代就以农桑为业。从扬季到扬雄,五代单传,所以扬雄在蜀地就只有这一支家族了。

扬雄少年好学,不进行写作,只进行对文字的整理和注解的学习和研究,博览群书,没有不了解的。为人很腼腆和不修边幅,不善于高谈阔论,喜欢默默的思考,清净很少作为,没有什么欲望,不求富贵,不介意贫贱,不高傲的装作名士,以求世间的褒奖。家产不过十金,没有儋石(很少的粮食)的储备,也过得很淡然。自有大度的神情,不是圣贤的书绝对没有兴趣,如果遇到了不顺心的人,就算是富贵之人,也不委曲求全。所以喜好辞赋。

早先的时候,蜀国有司马相如,写的赋特别大气雅健,扬雄心中特别仰慕,每次写赋,经常以之为模仿对象,后来又看上了屈原的文章好于司马相如的,屈原最后不容于世,写《离骚》后,投江自杀,对他的文章很是感慨,每次读到《离骚》,都要流泪感动。认为君子遇到了好时机就应该横行于世,遇到了不好的时机,就应该象龙蛇那样蜿蜒藏身,能不能得志那是命中注定的,何必自杀殒身呢!于是就写赋专门辩驳《离骚》的文章,从岷江投到河里以吊唁屈原,名之为《反离骚》:另外又比照着《离骚》写了一篇新文章,叫《广骚》:还有比照着《惜诵》以下到《怀沙》的楚辞文章,写了一篇《畔牢愁》。

汉哀帝时,丁,付和董贤三位大臣掌权,那些个跟从他们的人们有的马上鸡犬升天,最高的升到了二千石的(郡守)位置上。这时候,扬雄刚刚创作《太玄》,不参与他们的献媚行为,很淡泊的安然处之。。有的人嘲笑他不识时务,而扬雄写文章驳斥他们,创作《解嘲》。

扬雄的赋,用的是讽的笔法,以此类推,用词靡丽,鸿篇巨制,竟然使读者不能追加一字,最后结尾进行对读者劝诫的时候,阅读者已经身临其境,忘记了文章本身的劝诫讽刺的意味。以前武帝喜好神仙之说,司马相如敬上《大人赋》,打算讽刺武帝,武帝却因这篇文章产生了更加不切实际的幻想。反倒弄巧成拙,实际结果并不理想。他的文章又像是那些俳优(宫廷戏子一类的人物)淳于髡、优孟之类的人,不是正式法度所承认的,所以他们的赋也就比不上君子诗赋主要以劝解为主的文章了,于是扬雄也就不再创作赋了。

扬雄见到各位社会士子各自抒发自己的观点,大多数都是诋毁圣人的,认为很不正常。他们用词诡异,阻挠正事,就是一场小的辩论,也要涉及先贤圣典,使别人承认见识鲜少承认失败,但是这样一来胜利者自己的错误也就没人提醒了。后来司马迁记载六国历史,编写楚,汉到当前的历史的时候,也是不和圣人相同,司马迁的历史评判标准也不同于经典。所以有人问扬雄这是怎么回事呢,扬雄就以法来辩解,并且创作十三卷书,按照《论语》体裁,称为《法言》。

8 求文言翻译 释之为廷尉——班固《汉书》

后来任命他做了廷尉。 此后不久,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

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

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

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

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

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616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