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较高的政治素质
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要具有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自觉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
二、高尚的道德品质
医学生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塑造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它不仅直接决定着医学生今后的职业道德面貌,也是衡量其能否赢得患者和社会尊重的重要标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求医学生要始终牢记“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誓言,要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要自觉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和“患者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努力做到举止文明、热情大方、言谈得体、富有同情心、尊重和关心患者,并能够自觉抵制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
三、扎实的专业知识
医学作为一门科学,有着系统而丰富的理论体系。医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医学理论知识是医学生从事医疗工作的必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这就要求医学生珍惜宝贵的在校时间,付出百倍的努力,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精通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既是对在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医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的需要。
四、良好的身心素质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学生未来的职责和使命,这一职责和使命的实现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医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塑造应当符合当前社会准则和未来职业的要求。对于医学生来说,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较强的耐力,更要具有平易近人的个性,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承受挫折能力、自我调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医学学士论文
临床医学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致力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临床医学学士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 医学后期教育是指医学生4年级进行临床课程学习和实习的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过程,是由医学生到医生的过渡,随着社会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趋多元化,职业道德素质已成为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校医学教育的后期应始终做到医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培养具有良好医德的学生,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关键词 医学生 医德教育 医学后期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预防为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原则是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医疗行业社会风尚的关键一环。而临床实习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医学事业的状况和发展。因而在见习、实习阶段就注重培养他们高尚、严谨的医德医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文就临床医学生后期学习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内涵、途径和方法进行论述。
一、对医学高等学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又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要求医学生将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到新的高度。此外,在医学教育上,临床医学生的后期教育主要以临床见习和实习为主,这就要求学生,要尽快适应新的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成为以人为本,基础、临床、预防医学知识贯通的全面型综合人才。因此,医学生后期学习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脱离单纯的生物医学的思维模式,培养观察社会待人接物的人文素质,提高对患者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分析能力,学会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及心理变化出发,对疾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分析。
2高等教育的需要
在医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作为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广义的讲,高校(包括高职)阶段,是人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不仅是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的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各类意识形态,广泛接触世界多元文化。各种文化之间的混合与碰撞将加剧学生成长过程中选择与确立价值观的困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深化和拓展。[1]另一方面,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许多家长把培养子女成才片面地理解为掌握文化知识,而对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则不闻不问,这一切都要求高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能够缓解医患矛盾
目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部分医生的服务理念与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以医为尊”、“重病轻人”等水平上,服务言行就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交往中对患者不够尊重,缺乏人文交流与情感交流。而现代医学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感。对患者多一份关爱、理解、策略和技巧,是自己素质完善的展示,也是建立协调融洽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基石。因此,从实习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医学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对端正行业作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我国传统的医古文在医德教育方面从4个方面对医德教育内涵进行了总结:①对健康和生命的终极关爱;②去功利的人生价值观;③不拘成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品格;④审慎严谨、时时自省的行医作风。[2]现阶段,我国虽然对于医德没有具体的固定模式要求,但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结合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和医学类职业要求以及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在总结多年医德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探讨医德教育应具有的内涵。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三义”教育统领学生医德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贯穿医德教育的全过程,并置于指导地位,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
其次,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基本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正确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生。并具有敬业精神,能较深刻地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确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提高其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医学行为抉择能力。
第三,进行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医学生形成热爱人、尊重人、相信人、平等待人等品质,遵守社会公德,正直坦率、助人为乐,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医患、医护、同事间的关系。
第四,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学医的目的是对人的爱和关怀。使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病人、讲求公正、追求和谐、力行善美,具有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操守。[3]
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2006年全国医院管理年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医疗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注重思想、道德、作风教育和法律、纪律培训……使年轻医务人员既掌握扎实的医疗技术,又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和谐社会中,实现医者尽其能、患者医其患,医患共相依、雨水一家亲,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基本目标”。
三、医学生后期教育中医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培养人文品质。
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加强人文修养,引入“精神助产”法,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属性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4]社会呼唤人文精神,提倡以人为本,珍视和关注生命。对医生来说,人文关怀是其最基本的服务态度。医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后天修养的程度决定的。少数学生沉醉于当代社会的斑斓色彩之中,疏忽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他们或者尚未完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或者社会公德的自我培养留下了缺陷。“精神助产”的要义在于: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5]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所以作为未来社会的人道主义者,在校期间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断培养自己的“尊重生命、崇尚正义、爱岗敬业、心胸宽广”等人文品质。只有这样,患者在就诊时才不会感到治疗仪器的冰冷和自己的孤独无助。
2提高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完善榜样示范作用。
由于当今医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传统的“高”、“大”、“全”式的榜样示范法效果弱化,甚至引起一些学生反感,[6]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教师的态度、立场观点、言行举止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因素。因此,临床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带教过程中率先垂范,做到为人正派,光明磊落,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临床上对每个患者都要做到认真、体贴、和蔼;对患者一视同仁,对尊者不卑,对贫者不傲,不以职业之便拉关系、办私事,严于律己,洁身自爱。作为一名临床医学教师,治好患者和教育好学生是同样艰巨而重要的,但后者对社会的影响更深远。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良医,则可能造福一方;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庸医或贪医,则可能祸害一方。
3加强学校、临床医院的合作
学校方面。在学生进入临床之前,学校应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和医德观,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为他们的临床医德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学习中可以通过入学教育、思想品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制与纪律教育,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法制观。通过医学伦理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医德原则、规范、范畴的教育,阐明医德与医术关系。同时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在参观医院、见习、卫生调查等活动中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接受医德熏陶和感染,逐步懂得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还要有高尚的医德情操。
医院方面。医院作为医学生后期教学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对他们医德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中进行医德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开展床边教学,结合患者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和案例,从而促使学生在比较思考中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最终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医德育人环境,要健全医德教育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奖惩结合,保证医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总之,临床实习生后期教学的医德培养教育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应该结合卫生行业的特点,采用“立体、多面教育与集体影响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专业技能实习的同时,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坚守医学人文信仰,成为“懿德善能”、“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 静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职教论坛,2004(26)
2 季春元、邹 丽医古文中的医德教育内涵[J]卫生职业教育,2007(12):28~29
3 吴海峰、张明勇对医学生医德教育几个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3~1014
4 李凤英融医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4):106、108
5 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 董晓星、陈家麟论榜样示范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9):58
;您好,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中的传承、提升和培养是需要注意的,下面我将针对该问题进行详细介绍:
1 课堂教育:医学生首先需要接受到与道德伦理相关的课程教育,包括伦理学、医学伦理学、人文医学等方面,帮助他们加深对权利、义务、责任这些概念的认识,强化他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实践训练: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对患者生命和健康尊重的态度。可以实行一对一的师徒制度,把学生置身于患者之中,帮助他们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疾病的痛苦和恐惧。
3 倡导文化:通过开展宣传文化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学习和传承中来,促进学生们具备高尚思想品质,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还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措施,医学院校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警示他们不要忘记医德、明确行医基本原则。这些做法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共同发展。
。
一. 良好的医德
医学生刚步入医学院校,初接触医学及医学相关知识,对所见所闻好奇而有强烈的求知和接受欲望,并且接触社会中的不良影响较少。纯洁的就象一张白纸,好绘最新最美的图画。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医务人员正确的医德观念是在医学生时期形成的。
高楼大厦起于基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医务人员品行如何,与医学生时代接触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操守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医学生应该从现在开始重视医德打下坚固的良好的医德基础,形成正确的医德观念,以后才能从容面对纷繁复杂的医疗社会
钟南山院士曾说:医德是指导、规范医疗行为的核心。近些年,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处于一个失衡和重构的过程中,这也不可避免的在医务人员的思想认识上有所反映。医德素养是终生的,良好的医德观念能使我们受益终身。
二.优秀的专业技能
作为一个医学生,将来要成为医生的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业务上有着良好的功底,才有能力去解救患者。那就要求我们医学生在学医的阶段要打好扎实的医学功底,学好医学知识,才能在以后的行医过程中更好的去为患者服务,才能不断的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素养从而帮助更多的人摆脱病痛。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疾病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作为医生要紧跟着医学的发展,坚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让自身的水平不断提升。
三.良好的沟通能力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 《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
当前社会的医患关系紧张,很大程度上市由于医生与患者在沟通上出现了问题。加强医患沟通可以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及院方的信任,增加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患者最大限度的密切配合,使很多医疗纠纷得以化解或使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所以我们医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特别是在人际交往的时候。不能一味的重学习,而不在乎沟通能力的培养,因为医生毕竟是和人打交道啊。
同时对于医学生也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现代医学模式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提倡对疾病和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致病因素全面关注,给患者细致入微的心理支持与疏导。人文素养较低,就不能敏锐地感受到患者的心理需求,不会根据患者不同的情绪、心理反应,运用不同的语言、非语言沟通技巧使患者获得精神与心理上的慰藉。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把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会贯通,提高 “人性化服务”理念,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每个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品位的人格修养,能够真正理解、同情、尊重和关爱患者。
情感态度跟价值观的具体编写方式就是自己在情感方面的态度是怎么样的,自己在对待情感的时候,如果遇到什么问题会怎么去做,还有自己就是如何去处理那些没有办法割舍的情感等等,这些方法都是可以写上去的。
而且这些在个人的体现上都是不一样的。然后在价值观方面的话,就是自己怎么看待其他的一些东西,就是在看待金钱,看待社会,或者是看待整个生存环境是怎样子的一个认知都是可以写在上面的,然后价值观的话,每个人也不同,一个人有很好的价值观的话,是可以很好的去生存的。
所以说情感态度跟价值观就可以这样子去进行编写。
医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下:
一、较高的政治素质
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要具有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自觉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
二、高尚的道德品质
医学生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塑造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它不仅直接决定着医学生今后的职业道德面貌,也是衡量其能否赢得患者和社会尊重的重要标准。
做医生注意事项:
学医要先学做好人,做人要做正直之人。要有平等之心,对病人一视同仁。古有言;“富人出钱,穷人看病”也是说为医生活收费要看情况而收。只要是正直老实的穷人。可做义务。但现实中老实人不多。
医生要有合理收益。如果没有,医者何存。如医者皆一味奉献,贫困,医道何存。医生的心要好,同样病人也要有良心。这是平等共存的基本道理。也是所说的世间法。
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对于医生而言,更应该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医疗行业的技术进步非常快,医生如果不学习就容易被淘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理念和能力,才能适应医疗行业的变化发展,跟得上医疗行业的技术进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