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是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人的相关内容。从整体水平上讲,人体自我调节主要靠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完成。由于神经调节机制的及时、迅速、准确,并且对包括内分泌腺在内的效应器具有控制作用,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管理职能,因而神经调节具有主导性作用。而本堂说课内容主要围绕其中一部分内容----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和神经元,这是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结构基础。对学生后续学习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调节的特点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这节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特别是新概念也多,内容篇幅较长,且含有较多实验和讨论,课标建议本节内容可分为6课时来进行讲解,且每节内容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不仅要掌握概念,建构起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也要在实验和活动中提高观察、分析、判断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实验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来得出现象和结论,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进行引导并展活动才能分析这类调节过程的规律性、达到学习知识和训练能力的教学目的。因此本节内容只选取了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和神经元。
二、说学情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通过上学期对生物学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的学习技能。并且之前学习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也为这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相似的学习方法。但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相对来说更加的抽象,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会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1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
2描述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特特征,说出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3通过观察示意图提高观察和概括能力;通过自主阅读提高自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神经调节结构基础的学习,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感,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和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而把在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作为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订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第一个环节,导入环节我会采用复习和创设情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导入。在授课伊始,在屏幕上呈现足球门将扑点球的视频,并且在这情境下结合视频提出问题,守门员此时的心情怎样他的心跳、呼吸频率可能会改变吗扑球时的动作怎么样让学生进行思考,特别是对守门员扑球反应发生的速度和效果等加以讨论,通过提问什么样的调节使得守门员在如此紧张和短暂的瞬间,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调节功能的基本概念。以此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神经系统。
2新课展开
其次是新课展开环节,这个环节当中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
(1)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相应部分的资料,走近模型或挂图来观察。
(2)教师在屏幕上出示挂图,结合课本习题让学生思考后进行集体交流和讨论,尝试自主说出神经系统组成的器官、描述脑和脊髓的位置和形态,描述出脊神经和脑神经的形态和分布。
(3)师生互动请学生描述后,教师可对脑、脊髓及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位置、形态做扼要介绍。介绍各部分结构的名称,要特别注意使用恰当的描述性语言,对学生进行纠正,同时做好示范。
(4)要求学生在观察后重点思考和讨论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形态和分布特征,是否适合作为调节功能的系统并进一步概括出教科书中71页所示的图示。
总结出神经系统的组成概括及其功能遍布全身的神经系统为机体的各种调节活动做好了结构基础。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神经元的组成:出示神经元的,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图示进行自主学习。
(2)神经元的功能:播放神经元受到刺激之后,冲动产生和传递的过程,引导学生边观察视频边思考问题,具体如神经元各个结构的功能是什么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传导的方向是什么随后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得出结论。
(3)神经元与神经节等:结合图示系统的帮助学生建构起神经元、神经节、神经以及白质灰质之间的联系。这样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不仅得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同时在整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探究思维、表达交流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3小结作业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会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的总结
元第十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人的相关内容。从整体水平上讲,人体自我调节主要靠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完成。由于神经调节机制的及时、迅速、准确,并且对包括内分泌腺在内的效应器具有控制作用,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管理职能,因而神经调节具有主导性作用。而本堂说课内容主要围绕其中一部分内容----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和神经元,这是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结构基础。对学生后续学习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调节的特点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这节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特别是新概念也多,内容篇幅较长,且含有较多实验和讨论,课标建议本节内容可分为6课时来进行讲解,且每节内容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不仅要掌握概念,建构起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也要在实验和活动中提高观察、分析、判断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实验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来得出现象和结论,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进行引导并展活动才能分析这类调节过程的规律性、达到学习知识和训练能力的教学目的。因此本节内容只选取了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和神经元。
二、说学情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通过上学期对生物学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的学习技能。并且之前学习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也为这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相似的学习方法。但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相对来说更加的抽象,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会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1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
2描述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特特征,说出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3通过观察示意图提高观察和概括能力;通过自主阅读提高自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神经调节结构基础的学习,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感,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和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而把在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作为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订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第一个环节,导入环节我会采用复习和创设情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导入。在授课伊始,在屏幕上呈现足球门将扑点球的视频,并且在这情境下结合视频提出问题,守门员此时的心情怎样他的心跳、呼吸频率可能会改变吗扑球时的动作怎么样让学生进行思考,特别是对守门员扑球反应发生的速度和效果等加以讨论,通过提问什么样的调节使得守门员在如此紧张和短暂的瞬间,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调节功能的基本概念。以此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神经系统。
2新课展开
其次是新课展开环节,这个环节当中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
(1)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相应部分的资料,走近模型或挂图来观察。
(2)教师在屏幕上出示挂图,结合课本习题让学生思考后进行集体交流和讨论,尝试自主说出神经系统组成的器官、描述脑和脊髓的位置和形态,描述出脊神经和脑神经的形态和分布。
(3)师生互动请学生描述后,教师可对脑、脊髓及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位置、形态做扼要介绍。介绍各部分结构的名称,要特别注意使用恰当的描述性语言,对学生进行纠正,同时做好示范。
(4)要求学生在观察后重点思考和讨论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形态和分布特征,是否适合作为调节功能的系统并进一步概括出教科书中71页所示的图示。
总结出神经系统的组成概括及其功能遍布全身的神经系统为机体的各种调节活动做好了结构基础。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神经元的组成:出示神经元的,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图示进行自主学习。
(2)神经元的功能:播放神经元受到刺激之后,冲动产生和传递的过程,引导学生边观察视频边思考问题,具体如神经元各个结构的功能是什么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传导的方向是什么随后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得出结论。
(3)神经元与神经节等:结合图示系统的帮助学生建构起神经元、神经节、神经以及白质灰质之间的联系。这样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不仅得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同时在整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探究思维、表达交流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3小结作业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会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的总结
人们能够正常地适应生活和环境的变迁,保持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全赖于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主要包括脑神经、脊神经、植物神经等。
接受外部刺激的器官,如皮肤、耳、眼等,称为感受器;对外部刺激做出相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分泌腺等,称为效应器。最重要的是连接感受器和效应器的神经系统,其中大脑起核心作用。所以,有人把大脑称作人体的司令部。在这里将主要讲述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其位置常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中枢神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意识、心理、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的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胚胎时身体背侧的神经管发育而成。神经管的头端演变成脑,尾端成为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的部分发展演变成为脑室,在脊髓部分演变成为中央管。脑在开始时是3个脑:前脑泡、中脑和菱脑泡,以后又衍化成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脑桥和延髓。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内许多神经纤维是有髓鞘的,它们聚集在一起时,肉眼观呈白色,称白质。相反,神经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肉眼观呈灰色,由大量神经细胞体和树突上大量突触组成,称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集聚组成的,具有明确范围的灰质团块叫做神经核。在脊髓中进行的神经活动,主要是按节段进行的反射性活动;但脊椎动物的许多活动都带有整体性,这有赖于脑与脊髓之间联系来完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出现了许多纵向走行的神经纤维束。在脑和脊髓的左、右两侧之间也有许多连合纤维,其中最粗大的是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胼胝体。
脊髓还保留着原来神经管的模式,灰质居中央管的周围,而白质围于灰质的表面。脊髓的背侧部分由胚胎时期神经管的翼板发展而成,主要接受感受器的传入信息。腹侧部分由基板发育而成,其功能是运动性的。脑干的颅神经核的位置按其感觉、运动的性质,基本上与脊髓的排列方式相似,但由于脑室的形状变化,当然,不如脊髓那样明显而整齐。脑干中的一些既非感觉又非运动性的神经核,如红核、橄榄核等,则位于脑干的不同部分。由于脑室及众多的神经束和传导束的出现,脑干的构造比脊髓要复杂得多(见表)。大脑及小脑的灰质主要分布在表层,分别称为大脑皮层和小脑皮层;而白质则在深层。
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像是一部容器巨大的信息加工器,加工的结果可以出现反射活动、产生感觉或记忆。例如动物遇到伤害性的东西,会逃避躲开,这是一种反射动作。在这个反射动作中,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信息,传入中枢,经过中枢的加工,再经运动神经传出,引起了肌肉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接受传入信息后,可以传到脑的特定部位,产生感觉,这一点在人类是可以根据主观的经验明确地报告出来的,在动物或许也有同样或类似的“感受”。有些感觉信息传入中枢后,经过学习的过程,还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留下痕迹,成为新的记忆。
中枢神经系统在完成上述功能活动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即协调与整合。协调指整体作用中的各个作用结合成为和谐运动的过程。整合是指把单独的、部分的活动变成为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在这里,输出不再与输入呈一对一的关系,可以是多个输入,转化成单个输出,或者相反。例如,当左腿屈曲时,右腿为了支持体重一般都是伸直的,而左腿屈肌是收缩的,伸肌却是松弛的。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与整合作用。
如果从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则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归纳成两类:主动作用与对抗作用。对抗作用就是对抗外界环境给予机体的刺激,力图维持机体活动的原先状态,在生理学上称稳态性作用。这对保持机体生理状态的相对稳定,对于各种生理正常功能的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各种先天的反射性活动,基本上都是属于这一类,如体温调节反射,食物引起的胃肠活动反射等。另一类作用并非由明显的外界刺激所引起而是由机体主动发动的,称主动作用,这在高等动物尤为明显,如猫向老鼠扑去,如人们随意想发动某个动作等。在这两种活动的基础上还可经过学习,获得新的行为。
中枢神经系统是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如呼吸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语言训枢等等。通常,一些简单的反射中枢范围较窄,如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腰部脊髓,角膜反射中枢在脑桥。但调节某一复杂生命活动的中枢,其范围却很广,如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分散在延髓、脑桥、下丘脑以及大脑皮层等部位,而延髓呼吸中枢是基本的,其余各级中枢通过影响延髓呼吸中枢来调节呼吸运动。可见反射中枢并非仅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一局限的孤立区域。即使同一水平的某一神经中枢内部各个神经元之间,也还有错综复杂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决定着这个中枢的机能活动状态。神经中枢的活动,可以通过神经纤维直接作用于效应器,也可通过体液途径间接作用于效应器,这个体液途径就是指内分泌调节。由于各种反射的神经中枢有确定的位置,故检查某一反射的表现或直接观察某些效应器官的活动,可以推测中枢的机能变化,用以诊断疾病或判断病情。如角膜反射的中枢在脑桥,用棉絮轻触角膜边缘,正常反应为闭眼,如角膜反射迟钝或消失,则表示脑桥损伤或昏迷;跟腱反射的中枢位于骶髓1~2节,叩打跟腱,正常应出现足向跖面屈曲,如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则提示相应中枢损伤。
在正常情形之下,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分工合作的,胼胝体是两半球信息交流的桥梁,完成各功能区的分工合作。 对大脑半球的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认识: 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每一半球上分别有运动区、体觉区、视觉区、听觉区、联合区等神经中枢。由此可见,大脑两半球是对称的。 在神经传导的运作上,两半球相对的神经中枢,彼此配合,发生交叉作用:两半球的运动区对身体部位的管理,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两半球的视觉区与两眼的关系是:左半球视觉区管理两眼视网膜的左半,右半球视觉区管理两眼视网膜的右半;两半球的听觉区共同分担管理两耳传入的听觉信息。 两半球的联合区,分别发挥左右半球相关各区的联合功能。 在整个大脑功能上,两半球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两者之间仍具有交互作用;而交互作用的发挥,乃是靠胼胝体的连接,得以完成。 在正常情形之下,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分工合作的,在两半球之间,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负责沟通两半球的信息。如果将胼胝体切断,大脑两半球被分割开来,各半球的功能陷入孤立,缺少相应的合作,在行为上会失去统合作用。 人类大脑的两半球,在功能划分上,大体上是左半球管右半身,右半球管左半身。每一半球的纵面,在功能上也有层次之分,原则上是上层管下肢,中层管躯干,下层管头部。如此形成上下倒置,左右分叉的微妙构造。在每一半球上,有各自分区为数个神经中枢,每一中枢各有其固定的区域,分区专司形成大脑分化而又统合的复杂功能。在区域的分布上,两半球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布氏语言区与威氏语言区,只分布在左脑半球,其他各区则两半球都有。 运动区(motor area) 运动区是管理身体运动的神经中枢,其部位在中央沟之前的皮质内,身体内外所有随意肌的运动,均受此中枢的支配。运动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呈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方式进行。 体觉区(somatosensory area) 体觉区是管理身体上各种感觉的神经中枢。身体上所有热觉、冷觉、压觉、触觉、痛觉等,均受此中枢的管理。体觉区位于顶叶的皮质内,隔中央沟与运动区相对。体觉区的功能与身体各部位的关系,也是上下颠倒与左右交叉的。 视觉区(visual area) 视觉区是管理视觉的神经中枢。视觉区位于两个半球枕叶的皮质内,交叉控制两只眼睛。由视神经通路(neural pathway)可以看出:每只眼球内视网膜(retina)的左半边,均经由视神经通路,与左半球的视觉区连接。这说明左半球的视觉区,同时控制左右两只眼睛。同样,右半球的视觉区也同时控制左右两只眼睛。视野(visual field)是指在眼不转头不摇的情形下目光所见及的广阔面;只有出现在视野之内的东西,才有可能看见。视网膜是光线刺激的感受器,其功用相当于照相用的软片。视神经(optic nerve)是传导视觉神经冲动的神经元。视交叉(optic chiasma)位于视丘之下,是视神经通路的交会点。视神经(optic tract)是两眼视神经冲动会合后通往视觉中枢的通路。 听觉区(auditory area) 听觉区是管理两耳听觉的神经中枢。位于两半球的外侧,属于颞叶的区域。每一半球的听觉区均与两耳的听觉神经连接,但与视觉区的特征又不相同。每一半球的听觉区,均具有管理两耳听觉的功能,其中一半球的听觉区受到伤害时,对个体的听觉能力只有轻微的影响。 联合区(association area) 联合区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神经中枢。在每一半球上均有两个联合区。其一是从额叶一直延伸到运动区的一大片区域,成为前联合区(frontal association area)。它的功能主要是于解决问题的记忆思考有关。其二是后联合区(posterior association area),分散在各主要感觉区附近。如:额叶的下部就与视觉区有关,此区域受伤会减低视觉的辨识力,对物体的不同形状,就不容易辨识。 大脑皮质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各皮质的功能复杂,不仅与躯体的各种感觉和运动有关,也与语言、文字等密切相关。根据大脑皮质的细胞成分、排列、构筑等特点,将皮质分为若干区。 现在按Brodmann提出的机能区定位简述如下: 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4区),是支配对侧躯体随意运动的中枢。它主要接受来自对侧骨骼肌、肌腱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冲动,以感受身体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感觉,并发出纤维,即锥体束控制对侧骨骼肌的随意运动。返回 皮质运动前区:位于中央前回之前(6区),为锥体外系皮质区。它发出纤维至丘脑、基底神经节、红核、黑质等。与联合运动和姿势动作协调有关,也具有植物神经皮质中枢的部分功能。 皮质眼球运动区:位于额叶的8枢和枕叶19区,为眼球运动同向凝视中枢,管理两眼球同时向对侧注视。 皮质一般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1、2、3区),接受身体对侧的痛、温、触和本体感觉冲动,并形成相应的感觉。顶上小叶(5、7)为精细触觉和实体觉的皮质区。 额叶联合区:为额叶前部的9、10、11区,与智力和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 视觉皮质区:在枕叶的距状裂上、下唇与楔叶、舌回的相邻区(17区)。每一侧的上述区域皮质都接受来自两眼对侧视野的视觉冲动,并形成视觉。返回 听觉皮区:位于颞横回中部(41、42区),又称Heschl氏回。每侧皮质均按来自双耳的听觉冲动产生听觉。 嗅觉皮质区:位于嗅区、钩回和海马回的前部(25、28、34)和35区的大部分)。每侧皮质均接受双侧嗅神经传入的冲动。 内脏皮质区:该区定位不太集中,主要分布在扣带回前部、颞叶前部、眶回后部、岛叶、海马及海马钩回等区域。 语言运用中枢:人类的语言及使用工具等特殊活动在一侧皮层上也有较集中的代表区(优势半球),也称为语言运用中枢。它们分别是:①运动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44、45区,又称Broca区)。②听觉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42、22区皮质,该区具有能够听到声音并将声音理解成语言的一系列过程的功能。③视觉语言中枢:位于顶下小叶的角回,即39区。该区具有理解看到的符号和文字意义的功能。④运用中枢:位于顶下小叶的缘上回,即40区。此区主管精细的协调功能。⑤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6区,即中央前回手区的前方。 返回 大脑半球深部结构 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是大脑皮质下的一组神经细胞核团,它包括纹状体、杏仁核和屏状核(带状核)。 纹状体又包括尾状核、豆状核两部分。纹状体是丘脑锥体外系重经结构之一,是运动整合中枢的一部分。它主要接受大脑皮质、丘脑、丘脑底核和黑质的传入冲动,并与红核、网状结构等形成广泛的联系,以维持肌张力和肌肉活动的协调。 内囊:内囊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和丘脑之间,是大脑皮层与下级中枢之间联系的重要神经束的必经之路,形似宽厚的白质纤维带。内囊可分三部,额部称前肢,枕部称后肢,两部的汇合区为膝部。 大脑半球内的白质为有髓纤维所组成,也称为髓质。它分为三类。 连合系:即两侧大脑半球之间或两侧的其他结构之间的纤维束。主要的有3个连合纤维:胼胝体、前连合、海马连合。 固有连合系:固有连合系为大脑半球同侧各部皮质之间互相联合的纤维。 投射系:投射系是指大脑皮质、基底神经节、间脑、脑干、脊髓等结构之间的连接纤维,如内囊的纤维,视放射的纤维等。 嗅脑:位于脑的底面,包括嗅球、嗅束和梨状皮质。 边缘系统:由皮质结构和皮质下结构两部分组成。皮质结构包括海马结构(海马和齿状回)、边缘叶(扣带回、海马回和海马回钩)、脑岛和额叶眶后部等。边缘系统不是一个独立的解剖学和功能性实体,它是管理着学习经验、整合新近与既往经验,同时为启动和调节种种行为和情感反应的复杂神经环路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枢神经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脑和脊髓,主管全身感觉运动和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等,也可比喻成指挥中心。中枢神经受损影响肢体活动。中枢神经受损,多数是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及外伤等导致的,一旦损伤,及早诊断早期治疗,减少神经系统的损害,适当活动肢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