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心理发育评定的实验原理是一种使心理现象数量化的心理学技术。根据相关查询信息显示,神经心理发育包括感知、运动、语言、情感、思维、判断和意志性格等方面,以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为物质基础,实验原理是一种使心理现象数量化的心理学技术,即行为样本的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
通过自由联想,患者固着于不成熟水平的心理机制的潜隐模式又再现出来,且相对较少伪装。自由联想的内容是患者个人体验中的那些事件和幻想。当患者在治疗联盟的分析设置里将这些内容讲出来时、患者也会渐渐把这些事件和幻想发生时所伴随的情感投注到治疗师身上。患者把原初指向早期客体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于是,在患者心中,治疗师一会儿是朋友、一会儿是敌人;或者一个好人、或是一个不能满足其需要并要给予惩罚的恶人;或者是一个爱的对象,或是一个恨的对象;就像其早期客体所经历的一样,要么恨、要么爱。此外、患者对治疗师的感情越来越像患者对正在谈及的那个特定的人的感情。更确切地说,这个人就是患者潜意识正在谈及的那个(些)被整合的人。这种现象就是移情阶段中典型的动力心理治疗性移情。
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动力学:
然而、随着患者未解决的童年期态度的出现,并经由幻想投射给治疗师而到起治疗作用。于是,治疗师就成了患者在幻想中合成的人物。这些人物代表了患者早期环境中各种不同的重要人物。那些早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客体关系再次被激活,并带着它们最初的部分动力。患者渐渐地就会按照自己真正是什么人来看待自己,他们会发现分析之前的自己弥漫着未实现、未表达、彼此矛盾的众多需求。通过对移情潜意识来源的分析、把移情作为精神动力性的治疗力量,是经典精神分析(以及后来的移情焦点治疗)的独特方法。将回忆和再体验这两个过程合并使用,就可以自然地使患者对自己心理功能的缺陷获得更深的领悟进而修通。
心理学空间网
我们将基于低级情绪信息(如具体的动作刺激、面部表情、简单语音等)所形成的共情形式称之为具身模仿共情,它可以通过感官系统直接感知,认知加工的自动化程度高,对这类情绪信息进行反应几乎不需要意识努力及后天太多的学习。
这类共情最初的表现形式为情绪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即感官情绪信息自动化地、无意识地在个体间传递的过程(严格说来,因为情绪感染不具有明确的自我和他人区分,因此研究者更多将其看做是真正共情反应不可缺少的早期阶段)。
这种能力在很多动物中都有体现,如当一只鸟受到惊吓时,该群体中的其他鸟立即起飞等。在人类发展的早期该能力也有所保留:刚出生几个小时的婴儿就会对其他婴儿的哭声感到不安,并产生更多的哭泣反应。那么,这种基于直接模仿的共情形式是如何形成的呢?
很多研究者认为,人们对他人行为、感觉和情绪的理解是通过激活自身与这些状态相应的神经表征来进行的,知觉和行为之间有着类似的表征编码形式。
心理学家们使用共享表征(shared representation)来解释这种现象,即人们对于自己进行过的动作和体验过的情绪会产生一个心理表征,而知觉到他人进行同样的动作和体验同样情绪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个心理表征,两个表征中重复的部分就被称为共享表征。
受其影响,Preston和deWaal于2002年提出了共情现象的知觉-动作模型(Perception-Action Model,PAM)。该模型认为,当个体知觉到他人的情绪,就会同时激活储存在大脑镜像神经系统中的共享表征,从而将他人的情绪转化成为自己的情绪,体验到他人的感受。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共情反应的发生完全是自动化的,个体很难仅知觉而不体验到他人的情绪。
虽然迄今为止尚没有广为接受的神经模型来描述镜像神经系统是如何引发模仿等功能的,但很多研究结果的确从不同侧面支持了该系统在初级共情中的诱发作用。例如,Carr等人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分别观察、模仿呈现的情绪化面部表情(如开心、发怒、悲伤等),结果发现都激活了颞上沟及额下回(传统上认为的镜像神经系统组成部分),表明对观察到情绪的内在动作表征是共情的前提。而且,该研究还发现脑岛在镜像神经系统和边缘系统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初步证明了这两个系统在共情过程中的网络连接特性。
Pfeifer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镜像神经系统的活动与共情形成之间的密切关系。他们在实验中让儿童被试模仿或者观察不同的表情,同时用fMRI扫描他们的大脑,然后用改编的人际关系反应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Index,IRI)测量它们的特质共情水平。结果发现,额下回、右侧脑岛、左侧杏仁核、左侧梭状回的激活和儿童的共情能力呈现显著正相关。
总之,以上这些研究可以初步说明,通过镜像神经系统与核心情感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了具身模仿形式共情的神经网络。
精神疾病和身体疾病是两个概念,精神疾病是由于人的思想的一些误区和外界的一些无形的影响(例如语言,情感,情绪)而身体疾病是由病毒,细菌侵入和身体自身调节机能紊乱造成的,你所说的这个人应该属于精神疾病但是精神疾病本身不会对自身造成伤害,即使再严重的精神病人他也会有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精神相对健康的人来说能自我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精神疾病也分好多种但是基本上临床表现都是情绪控制不稳定,把情绪夸张的扩大,或按相反的表达出来。针对你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和情感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会不会有感情’我回答你:会。 但是你所指的‘情感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肯定不是由外伤或疾病造成的,如果是外伤或疾病造成的损害那么这个人应该不会说话,没有意识了。
在研究神经递质对积极情感影响中,发现复合胺是积极情感的传递素,但产生过多会使人躁狂。
复合胺是大脑中的一种化学成份,影响着人的情绪和个性,同时也会影响人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
长期以来,医务工作者就知道压力会增加心脏病的可能性,以及低复合胺会增加心脏病的发病率。
现在,人们终于弄清楚了细胞机制,即动脉硬化症与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复合胺的互相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