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为素材创作的。
《小白菜》是一首流传在我国河北等地的一首民歌小调,它以非常优美的音乐素材和洗练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天真的农村贫苦幼女的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一个失去亲娘而受人虐待、孤苦无依的女孩悲伤痛苦的心情,也是对旧社会不合理的家庭关系的控诉。
《小白菜》此歌为六节歌词的分节歌曲。曲式结构为一段体,中国五声性徵调式。全曲只有十二个小节,通过简朴而生动的歌词、级进下行带有哭泣性质的音调,以及逐层下旋的旋律发展手法,深刻地表现了一个失去亲娘而受人虐待、孤苦无依的女孩悲伤痛苦的心情。
宛转思念、孤苦无依的情绪得到了进一步的渲染。加强了歌曲凄凉、辛酸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河北梆子乐队分文乐(弓弦乐器及管乐器)、武乐(打击乐)两大块,俗称文场和武场。两者时分时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却又分工合作,各有侧重。相比之下武乐又比文乐在整出戏中占的比重又多些。文乐主要是伴奏唱腔及根据剧情发展演奏一些曲牌,但所有这些离不开武乐的配合;武乐除了在文乐演奏里紧密配合外,还在武戏中担任主要的伴奏任务。我们分别看一下这两大块的构成。
一、河北梆子文场的乐器有板胡、笛子、笙、琵琶、三弦、中阮、大提琴各一件,二胡、中胡若干件,唢呐一般是由笛子演奏者和板胡演奏者兼职,根据时代特点现在一般有条件的院团还加上了电子合成器。文场主要是伴奏唱腔,吹腔曲牌,演奏过门,用来烘托剧情,丰满人物。特别是在唱腔伴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演员在唱段中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同时在一些庆典场面、祭奠场面配以大型曲牌来渲染气氛,表达情绪。
最初在传统的戏曲乐队伴奏中,板胡、笛子、笙、被称为河北梆子的三大件。在文场中主要是板胡领奏,板胡的主要作用是带领整个乐队为演员服务,利用“托腔保调”来使演员更好的表现剧中人物。“托腔”,是指为烘托演员的演唱的一种方法,一方面要求演奏者演奏的唱腔旋律的长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要与演员保持一致,与演员在演唱中的起伏、“气口”、滑音、特别是人物情绪要相互吻合,否则,就难以体现剧种的风格特色,难以营造剧中的音乐形象,影响演员的正常发挥及演出效果。另一方面,板胡演奏者还要带领乐队充分运用技巧,全力“随着”演员来完成演唱,并使其演唱起来既舒服又自然,又能很好的体现演员的演唱水平。板胡可以在剧中情境、人物行动及舞台调度允许的情况下演奏出一些花样一来显示水平,二来给唱腔添彩。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板胡、笛子这两件乐器是最有特色的两件主奏乐器,他们各自的独特演奏技法与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最鲜明的体现了河北梆子的特色。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是古代八音乐器之一(即:金、 石、丝、竹、跑、土、革、木,抱即笙) ,在古时已广为流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音乐的繁荣,旧笙得到改良,新笙不断出现,如二十一簧、二十二簧、二十四簧、二十六簧、三十七簧圆笙、二十七簧方笙、三十六黄、半音笙、中音笙、低音笙等等,成为民族乐队中很重要的一种既能演奏旋律,又能演奏和声的乐器,是河北梆子乐队中重要的伴奏乐器,起着‘粘’‘溶”各种乐器和烘托唱腔的作用。现在二胡、琵琶也被选作河北梆子文场的主奏乐器与领奏乐器。由此,河北梆子文场乐器增加到五大件。随着现代戏剧的诞生和新编传统剧目的上演,中西乐器混编的管弦乐队也给河北梆子的乐队注入了新鲜的养料,各专业演出团体组建了相应的混编中小型乐队,这加大了音乐感染力,丰富了人物的音乐形象,也是戏曲音乐唱腔更动听,更丰满。
二、河北梆子的武场有板鼓、大锣、铙钹、小锣、梆子五件基本的乐器组成。河北梆子武场,是伴随着河北梆子的诞生而成长起来的。它虽来源于山陕梆子,但却扎根在河北大地,与河北地方的花灯会、吹歌会相结合,吸收了昆曲等剧种的精华,并经前辈乐师们不断提炼和创造,逐渐演化为现在的演奏形式。河北梆子的锣鼓点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有着独特的演奏风格,为北方地区许多剧种以及京剧所引用。如京剧的马腿、流水、串子、双飞燕(又称“九锤半”)等,都来自河北梆子。传统的河北梆子武场乐器由板鼓、大锣、铙钹、小锣、梆子五件基本的乐器组成,以严密的合奏形式和锣鼓经路数来进行表演,使各种打击乐器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性并形成有机的组合体,从而演奏出既有相当的规范性。板鼓,属打击乐器,常与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它还有“单皮”(一面蒙皮)和“班鼓”(过去戏班专用)之称,是我国戏曲乐队中的指挥乐器,板鼓构造独特,音色清脆。随着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便世代相衍,流传至今,广泛用于昆曲、京剧、评剧、越剧、汉剧、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陕西梆子、山东柳子等地方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也可以独奏(如苏南吹打中的快板鼓)。它在伴奏或合奏中,常常居于指挥和领奏地位。在京剧音乐中,凡人物出场、角色演唱、剧情变化,除用各种打击姿势及各种击音进行指挥外,它还与拍板一起为唱腔打节奏,给锣鼓演奏增加花点,以及烘托舞台气氛和人物形象。
随着戏曲艺术不断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戏曲及新编大型历史剧目,加进了大筛锣、大钹、哑钹、定音鼓、小军鼓等中西打击乐器,这是对河北梆子这一传统剧目的音乐伴奏的重大改革,从而更加丰富了打击乐的艺术表现力和烘托力,在表现人物的情感方面和渲染气氛方面都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是配合了演员的表演,增加了艺术表演力。戏曲中的念白和各种动作,无不需要打击乐的配合,这样更突出了念白的节奏感和动作的音乐美感。比如:有武打情节的打出手时,用打击乐来烘托满台长枪飞来飞去的场景,使这个武打程式更形象传神,更具艺术色彩,更加动人心魄。 二是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传统戏曲舞台上经常见到是一桌两椅就代替了很多场景,没有空间来搞大的布景或是实景制作,而往打击乐完全可以表现一些特定的情节和场景。如:用堂鼓和大锣边就可以表现人物上下船;用一个叫“水底鱼”的锣鼓点就让千军万马行万里路等等。三是起到控制节奏的作用。在场与场的衔接处及节奏的变换处,都要靠打击乐来控制,使其节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打击乐虽然不能演奏旋律,不善于对人物的思想做深入细致的展现,但它却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功能。它通过节奏、音色、强弱、快慢、高低、长短的变化对比来表现舞台上的矛盾冲突,渲染舞台气氛,加强节奏感和终止感。强化人物性格,夸张人物形象,起衔接音乐唱腔,伴送人物上下场,配合舞蹈、配合表演,统领整个舞台的节奏和风格变化。
文场和武场之间紧密结合,相互制约,又相互依托,演唱者在文武场的引导和伴奏下,可弥补艺术上的欠缺,同时也会因为巧妙的伴奏获得圆满的艺术效果,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提高京剧鉴赏能力。 2欣赏并学唱现代京剧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3通过《唱脸谱》等戏歌,让学生通过京剧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京剧的行当及京剧表演形式。
教学难点:《甘洒热血写春秋》最后一句唱腔。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欣赏《苏三起解》伴奏(准备:各种乐器)
师:请大家仔细听有哪些乐器(京胡、京二胡、月琴、板、大锣、铙、钹)。
生:区分京胡与京二胡、铙与钹的不同。
提问:你对京剧还有哪些认识(教师补充讲解)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三四百种戏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是一门把高度艺术化的声音、动作、脸谱、服饰和音乐融在一起的综合艺术,被称作“东方歌剧”,它也是第一个走向国际舞台的,代表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所以它是中国的国粹。
提问:你们知道京剧的源头在哪吗为什么叫京剧
清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帝祝80大寿。后又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演变为京剧。因为最后在北京形成所以称为京剧。
2京剧行当与表演形式(准备:课件)
(1)京剧行当
师:京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它把不同性格、性别、年龄及身份的人物划分成四大行当,你们知道是那四大行当吗
生:生、旦、净、丑(原来有末,后来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
师:在每个行当里,不同的年龄职业的人物又有不同的行当名(课件――京剧人物行当,教师随课件作口头讲解)。
①生(男性正面人物):老生戴胡须,小生清秀,武生等。
分别介绍各种角色的代表人物(诸葛亮、许仙、林冲等人)。
师:一般判断老生的标志是什么(胡须,京剧的行话中也叫“髯口”)
表演体会:学生一起学捋胡子的动作。
②旦(女性正面人物):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欣赏旦行)。
对各种角色所代表的人物形像作一些讲解。
表演体会:学生一起学圆场、亮相动作。
③净(性格鲜明的男性配角),是一个学术名词,俗称“花脸”。正净(黑头\\铜锤)所扮演的角色多为朝廷重臣,唱、念、做派要求雄浑、凝重。副净(架子花脸)以做功为主,重身段工架。武净(武花脸)以武功为主。介绍不同的色彩所代表的意义,如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者。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者。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者。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④丑(诙谐、滑稽或反面人物),属于喜剧的角色行当,又叫“小花脸”,分文丑、武丑、丑婆(欣赏丑行扮相的剧照)。
(2)京剧的表演形式
师:在我们平常所看到的京剧表演中,通常是以什么表演方式来表达剧情的
学生:唱、念、做、打(互相讨论)。
师: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生:唱――唱歌;念――念白;做――舞蹈的形体动作;打――武术或翻跌的技艺。
①唱
师:京剧把“唱”“念”“做”“打”都融合在一起,在不同的剧目和场次中,这四大功夫各有侧重,但“唱”是京剧重要的表现手段,有求演员有一定的唱功。下面,我们来欣赏《玉春堂》中《苏三起解》选段落,听完后说说各唱腔的特点。
青衣唱腔特点:假嗓、高、亮、清丽、柔美。
学唱小嗓腔:“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②念
在一个唱段中,唱不是单独运用,经常与“念”配合,互为补充。
欣赏感受――《拾玉镯》中,刘媒婆与孙玉姣的对话,让学生感受京剧中的念白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是否一样。媒婆是京白,玉姣是韵白。
生:讨论回答。
师:很自然,京剧的念白分为京白和韵白,京白基本是京腔京味,韵白更讲究韵,是一种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语调,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它们与唱腔协调,相互衔接。它在推动剧情,刻画人物,揭示思想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表演体会:模仿《拾玉锣》中刘媒婆与刘玉姣的对话,体会京白、韵白。
③做
师:人们常说京剧表演中“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就是说,他的表演动作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和动作。讲究以实找虚,比如舞台上没有门,但是演员通过表演却使观众看到了门的存在。
共同回忆《拾玉锣》开门片断并模仿,体会京剧中做的舞蹈化的动作。
表演体会:下面,请大家看看老师表演的动作是在做什么
老师表演喝酒,乘马等动作,让学生猜猜看是在干什么老师表演后,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
生:即兴表演
④打
师:京剧的“打”,不是武术表演,也不是杂技,而是提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段。
欣赏感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京剧《华容道》的片段,我们一同来欣赏演员的精彩表演。介绍“把子功”和“毯子功”、“水袖功”“甩发功”“手绢功”等。
3学唱现代京剧《甘酒热血写春秋》
(1)欣赏《甘洒热血写春秋》
介绍现代京剧并欣赏《甘酒热血写春秋》唱段。
师:请大家注意一下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在服饰、化妆、时代方面的不同有什么不同。
总结:现代京剧它在化妆、服饰、唱腔等等方面更符合我们现代人的特点、唱起来更上口。
(2)学唱《甘洒热血写春秋》
这段表现的,是侦察排长杨子荣胆大心细、足智多谋、勇敢献身的英雄气概。现在,咱们就再欣赏一遍这段表演,
学生学唱:今日同饮庆功酒,壮志未酬是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4拓展(播放《唱脸谱》伴奏音乐,同步切换脸谱画面)
现代京剧使传统京剧又有了一个辉煌期。近年来,有一种以京剧为基础创新的音乐体裁――戏歌,颇受关注,如从各种人物脸谱入手以赞美京剧艺术出神入化的《唱脸谱》,信乐团的《北京一夜》、刘晓的《北京的桥》、《说唱脸谱》等,虽然加入了抒情性风味,但仍然保持京剧风格。
择曲欣赏:西洋歌剧《普兰朵》表现中国唐朝的故事,我想有一天,我们京剧也能演绎经典的外国题材,让京剧艺术走上世界,让世界艺术走入京剧,让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国京剧,使其成为一棵繁茂的常青大树,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
“戏剧是对真实的一种群众性的和共同的感受,就是通过整个观众厅和舞台上的人们来表现对真实的一致的、共同的感情。”戏剧的表演者能够让观众看出这出戏曲主角的悲欢以及表现就是最大的成功。
那么,本期豫剧文化一起了解一下王善朴。
王善朴,豫剧表演艺术家,出生于1929年,河南省清丰县古城乡唐营村人,10岁人清丰县抗战第二剧团,师从陈玉才学文武小生,1947年加入冀、鲁、豫边区四分区新青年社,1953年调入河南省歌剧团,后转入河南豫剧院三团,并先后担任三团副团长、党支部书记、团长等职。
王善朴先后主演几十台剧目,其中如《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李双双》、《朝阳沟》、《人欢马叫》、《朝阳沟内传》等,均誉满全国。王善朴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以二本嗓为基点兼容大本嗓演唱,形成宽厚明亮,坚实有力,情感饱满,深沉真挚的演唱风格。
笔者最为欣赏王善朴在《朝阳沟》中高度生活话的表演,但又没有脱离戏的本质,达到这样的效果,是需要以很深的艺术功力为根基的。
从艺70年,曾在《朝阳沟》、《人欢马叫》、《小二黑结婚》等200多出戏中扮演主要角色,拍摄过《朝阳沟》、《人欢马叫》等**,是《朝阳沟》中“拴保”的扮演者;他是国家一级演员,是“豫剧现代戏第一小生”是享受特殊津贴的专家,曾接受过党和国家四代***的亲切接见。
他广收博取,与音乐工作者合作,对豫剧男声唱腔大胆改革创新,反复实践,为豫剧男声唱腔的创新发展作出了显着贡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称为“豫剧男声唱腔的一个里程碑——善调”。并成为豫剧现代戏中第一个小生。
王善朴是着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他创立的“善调”在梨园行里广为流行。“善调”指的是王善朴独有的艺术风格,他的戏路宽,古典戏、现代戏均擅长。
200余个戏,一戏一格,绝不雷同。特别在男生唱腔的改革创新上,走出了一条让后人不得不认真思考合效仿的成功之路。他扎扎实实地向老艺人学习,向豫东红脸王唐玉成学习,向豫西王二顺,李小才学习。同时又博采众长,向京剧、评剧、歌剧学习。
由此,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深沉细腻,朴实无华,音色清新,韵律委婉,吐字清晰,真假声结合运用自然,声情并茂的演唱特质。成为豫剧男声唱腔的一个里程碑。如今,“善调”已成了一种独特的演唱风格。
结束语豫剧六大名旦都是女子,而在男子中王善朴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名旦了,其创造的善调如今还是备受世人的关注与喜爱,同样是他留下的宝贵财富。
传统戏曲中如何运用气息-气息的运用方法
戏曲演员不但要有一个好嗓子,而且还要练习好气息,掌握好气息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把戏唱好,才能唱出优美的旋律和韵味,给观众以美的听觉享受。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气息的运用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唱论中的部分论述
练唱者必重气息。古代唱论中说气要用得深沉——“出音如笙,呼也响,吸也响”,意思是说,呼吸要用得精巧、配合、默契。练气者宜静心,要练得能禁寒避暑,即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使歌者能够在任何困难条件下都可适应,并能发出美妙、洪亮的声音。
所以,旧时梨园名家在出台之先,会如打坐般活动呼吸,让全身血脉周流,气息才能通畅。并同时试着振动嗓子,免得候场过久把嗓子闷住了。
又如,关于气息的运用,在唐朝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即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的说法。所谓“自脐间出”,即是指运用丹田气息。而运用丹田气息时,必将腰部挺直,则开口发声,小腹自然收回。
若先收缩小腹,则精神紧张于腹部,声音反停于胸间,不能运用自如。当然,丹田气息是否运用得当,在发声时可将双手自掐两肋,如声出时两肋发涨,则是用上了丹田气息。
再如,元朝芝庵的《唱论》中也说:“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口气……”对于“爱者有一口气”,我们可以理解为:无论唱一段或一出戏,都须要用一口气唱下来。
即:无论唱任何腔调,必须合理利用气口;即便是换气,也不能等到完全气竭再换气。这些,都是运用气息的法则。旧时梨园名家提倡用气要迂回曲折,要有运转吐纳的技巧,才能使唱腔抑扬顿挫、委婉起伏、动人心弦。而且,这些运用气息的法则,又都必须结合戏曲唱段的字音、词义、感情、表演等融合使用。
气息与情感的有机结合
要想表达好戏曲中的各种情感,就要学会用“气”功,用得不当,脸上就没有戏。
运用“气”功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噎、贴、憋、横、沉、扇”等。例如:表现“惊讶”时,就要运用沉气,把气下沉于胸部,叫做“沉于胸”,表现“大吃一惊”时,也要运用沉气,但要把气沉入脐部,叫做“沉于脐”,而表现“恐惧”时,则要把气“沉于肾”。
只有把气用对了地方,眼睛才能有神,声音也才会有情感。对于在这方面的感受,京剧老前辈李洪春先生有很精辟的说法,他说:戏曲表演有13字的诀窍,即:“喜、怒、悲、欢、忧、思、酒、醉、颠、狂、疯、泼、荡”。
忧——用砸气,把气往下砸。
思——用憋气,将气停于胸中。
喜——派正气,气要放得正、用得稳。
怒——气在胸中转圈圈,越怒,气转得越紧。
疯——左右贴气,将气紧贴两肋。
泼——提气后将气分向两肋。
荡——气往上冲,直奔两肩。
悲——用喘气,如悲痛已极,眼泪欲落时,可用“贴气”方法(运气往眼睛前面贴),把泪收住。
欢——气要充满前胸。
酒——(微带酒意)用喷气,把气从胸中喷出来。
醉——气要取中,自然松弛。
颠——(神经失常)要来回换气。
狂——(狂傲)要上下抽气,横憋。
气息的运用与保存
传统戏曲中的气息运用,往往能够做到吸气时外部看不见,气吸得深、吸得自然,唱起来喉咙不使劲,发声自然。歌者要养成在一开始唱任何一句或一字时轻轻呼气的习惯,使声音由轻到重。
这样,可以收到锻炼横膈膜呼吸的效果,呼吸轻就必须使横膈膜的动作缓慢,因而有助于达到呼吸运转自如、提高肺活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声音由轻到重,不伤嗓子,使它经累、持久。
这一办法练久了即使不用主观控制、有意识地向口腔外呼气,也能得到较响的声音。刚开始练习时,宜慢速,待熟练以后,掌握了由轻到重的声音,呼吸过程缩短,就不会影响到演员唱快速的音调。
处理好气、声、字、情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是传统戏曲中的一项审美要求。而气息的运用与控制,被看作是发声与歌唱的基础。传统戏曲中,演唱要求用气取自“丹田”,并使用各种不同的呼吸方法。
这些方法的正确运用,不但可以保证声音圆润、行腔自然,而目还能为在演唱中表情达意带来方便。传统戏曲中的气息,气主要储存在小肚子里。如气在嗓中,唱时易哑;在胸中,则不够用,且两者都不能持久。储存在小肚子中,气最长,力量最足,声音结实,也唱得高。
;就音乐剧这个类型来说,剧情更重要。剧情好比是脊梁骨,音乐、表演、舞蹈以及其他声光舞美,都是为了剧情服务的,就像肌肉神经皮肤等。但是有些戏的剧情有毛病,只是因为音乐很棒才获得欢迎的事情的确有。这就像一个人,虽然脊梁骨不是很强很结实,但是因为外面的服装打扮很华丽,照样也能很受欢迎,是一个道理。而且即使是这样的戏,也不是说剧情一塌糊涂不堪入目了,还能靠音乐取胜,必须是剧情基本逻辑和表达的内涵都及格了才能靠音乐挽回一些分数的。
咏叹调是歌剧中主角们抒发感情的主要唱段。
意大利歌剧一直是巴洛克时代歌剧的标准,意大利脚本长期流行。本是意大利人的著名作曲家罗西尼、贝里尼、威尔第、普契尼等人使用母语意大利语写歌剧是不足为奇的。不过,无论是在伦敦谋生的德国人亨德尔,还是在维也纳生活的莫扎特都用意大利语的脚本写歌剧则充分说明了,歌剧确实是意大利语的天下。
歌剧有两种传统的演唱形式:宣叙调和咏叹调。宣叙调是不带旋律结构的演唱部分,通常用于交代剧情;咏叹调是带旋律结构的唱段,通常用于表达角色感情。
咏叹调是歌剧中主角们抒发感情的主要唱段,它们的音乐很好听,结构较完整,能表现歌唱家的声乐技巧,因而我们经常会在音乐会上听到它们。
《蝴蝶夫人》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茶花女》的咏叹调“为什么我的心这么激动”和罗西娜的咏叹调“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等都是咏叹调的杰出代表。另外,二重唱、三重唱和多人重唱在歌剧中也很普遍。每一种歌唱方式都辅有乐器伴奏,有时也会有合唱团伴唱。
歌剧的诞生
歌剧的结构,通常包括序曲、间奏曲、合唱、重唱、独唱等。歌剧中主角的独唱,又分为咏叹调、宣叙调,还有小咏叹调、咏叙调、卡伐蒂娜、浪漫曲与小夜曲等。
歌剧首先出现在17世纪的意大利,后来才逐渐传播至全欧洲。虽然随着歌剧的逐渐流行和歌剧“黄金时代”的到来,不少德语、法语、英语和俄语歌剧相继涌现。
但这些语种的剧目从整体上讲难以与意大利语歌剧相匹敌,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大部分著名歌剧及唱段都是意大利语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