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之所以吸引我的是这特别的书名,是那加在“教育”之前的定语——“爱”。什么是“爱”?同学的爱是友谊的涓涓印痕;老师的爱是我们成长的见证;父母的爱是亲情无偿的演绎。这就是爱。
接触到意大利著名作家埃·德·阿米琪斯的这部作品,我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部洗涤人心灵的书籍,它的魅力无法抗拒,是无可争议的“爱”的典范。在小主人翁安利柯四年级这一学年中,从开学第一天到告别,点点滴滴,每一个小小的故事,作者都以细腻的笔触把爱抛洒得淋漓尽致,体现出那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使教育更加崇高,而教育,也使爱在升华。是啊,把饱含着爱的教育给予孩子,那么孩子们得到的这种教育必将转化为对爱的理解,自然而然地,他们也一定会明白如何去付出爱。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循环啊!
爱,如空气,无形之中在我们心里灌输了它的含义。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这本书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是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真挚的爱,爱是教育的根本。如果人生就是一场戏,那么“爱”就是其中的主角,每一个平凡而又难忘的瞬间都应该给它来个特写。尽管我没有多余的胶卷,但它确确实实记录了我成长的经历,每一张都洋溢着爱的氛围,都是爱的结晶。
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
作品提要
弗雷德里克原本是一个善良正直、心怀抱负的外省青年,来到巴黎求学,希望能有一番作为。但在巴黎上流社会虚荣奢靡、尔虞我诈的风气熏陶下,他荒废了学业,变得情操低下,周旋于各式女人之间,最终导致事业与感情一事无成。
作品选录
五
……
弗雷德里克根本不懂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怨恨和胡话。他更加厌恶巴黎了。第三天,他乘第一班列车动身去诺让。
一幢幢房舍很快消失了,田野逐渐展开。他独自坐在车厢里,脚搁在长椅上,回味着近来的事件和他经历的全部往事。他想起了路易丝。
“她从前爱我,这个女孩儿!我错了,没有抓住这个幸福……算了。别再想了!”
五分钟后,他又想:
“可是,谁知道呢?……以后,为什么不可能呢?”
他的幻想,一如他的视线,深深投入隐隐约约的天际。
“她天真烂漫,是个乡下姑娘,几乎是个蛮子,可又那么善良!”
他越朝诺让走,她离他越近。穿过苏顿牧场时,他同从前一样瞥见她在杨树下,水洼边割灯心草。诺让到了,他下了车。
随后,他胳膊肘支在桥栏上,好再看看他们在一个艳阳天散过步的小岛和园子,旅行和野外的空气使他头昏眼花,近日情绪的波动令他浑身无力,但他感到几分激动,心里想:
“她也许出去了;要是我马上遇见她就好了!”
圣洛朗教堂的钟声响了。教堂前的广场上有一群穷人,还有一辆敞篷四轮马车,本乡惟一的一辆(供举行结婚时使用)。突然,在结白领带的市民的人流中,一对新婚夫妇出现在教堂的大门口。
他以为产生了幻觉。可是,不对!这正是她,路易丝!披着一块白纱,从她的红头发一直垂到脚跟;这正是他,戴洛里耶!身着绣银线的蓝礼服,是省长的官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弗雷德里克躲在一幢房子的屋角,让队伍过去。
他满面羞惭,一败涂地,被压垮了。他回到火车站,重返巴黎。
出租马车车夫说,从水塔到竞技剧场的路上筑起了街垒,因此他取道圣马丁城关。在普罗旺斯街的拐角,弗雷德里克下了车,朝大马路走去。
正值五点钟,下着霏霏细雨。一些市民站在歌剧院那边的人行道上。对面的房屋门窗紧闭。窗口没有一个人影。在宽阔的马路上,龙骑兵们伏在马背上,挥着出了鞘的马刀疾驰而过;帽盔的饰鬣和身后扬起的大白斗篷,在煤气灯光下掠过;薄雾中,煤气灯随风扭摆。人群望着龙骑兵,沉默不语,惊骇万分。
一队队警察突然出现在冲锋的马队间,赶着街上的人往后退。
但是,在托尔托尼咖啡馆的石阶上,老远就可以看见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杜萨迪埃,他岿然不动,好似一根女像柱。
走在队伍前头的一名警察,三角帽压在眼睛上,用剑威胁他。
于是,杜萨迪埃朝前迈了一步,高呼:
“共和国万岁!”
他仰面倒下了,双手交叉在胸前。
人群中发出一阵恐怖的号叫。警察用目光环顾四周;弗雷德里克一怔,他认出了塞内卡尔。
六
他四处漫游。
他领略过大型客轮上的悒郁;帐篷里一觉醒来时的寒冷,风景和废墟引起的惊愕,好感消失后的辛酸。
他回来了。
他出入社交场,又有过几次恋爱。但是,对初恋的绵绵回忆,使他觉得其他的爱情索然无味。接着,炽烈的欲望熄灭了,感觉的菁华失去了。思想上的抱负也变小了。
岁月蹉跎;他忍受着精神的闲散和情感的迟钝。
将近一八六七年三月底,在夜幕降临的时分,他独自待在书房里,这时走进来一位女人。
“阿尔努夫人!”
“弗雷德里克!”
她抓住他的手,轻轻把他拉到窗前,一边端详他,一边翻来覆去地说:
“这是他!果然是他!”
在昏暗的暮色中,他只依稀看见她的眼睛,罩在遮住她面孔的黑花边小面纱下。
她把一个石榴红丝绒小荷包放在壁炉边上,然后坐了下来。两人相视而笑,但讲不出话来。
终于,他向她提了许多关于她本人和她丈夫的问题。
他们住在布列塔尼的偏远地区,以便节俭度日,清偿债务。阿尔努几乎长年有病,如今好像是个老人了。她女儿嫁给波尔多一户人家,儿子当兵驻扎在莫斯塔加内姆。随后,她抬起头来:
“可我又见到您了!我很高兴!”
他没忘记告诉她,听到他们落难的消息后,他曾跑到他们家去过。
“我知道!”
“怎么?”
她在院子里瞥见了他,就躲了起来。
“为什么?”
于是,她用颤抖的声音,间隔好久才说出一个字:
“我害怕!是的……怕您……怕自己!”
听到这番表白,他快乐无比,心儿扑通扑通地跳。她又说:
“原谅我没有早些来。”
她指着绣满金棕榈叶的石榴红小荷包说:
“这是我特地为您绣的。里面有相当于贝勒维尔地产的那笔款子。”
弗雷德里克谢谢她送的礼物,同时责怪她专门为这跑一趟。
“不!我不是为这件事来的!我一定要来看看您,然后我就回去……回到那边。”
她同他讲起自己的住处。
这是一幢低矮的房子,只有一层楼,花园里栽满大黄杨,两条植有栗树的林荫道一直通向山丘的高头,从那儿可以俯瞰大海。
“我常去那儿,坐在一张长凳上,我管它叫做‘弗雷德里克长凳’。”
接着,她贪婪地看着家具、小摆设、画幅,好把它们存在记忆里带走。女元帅的画像被一幅帘子遮住了一半。但是在黑暗中呈现出来的金色和白色,仍然引起了她的注意。
“我好像认得这个女子。”
“不可能!”弗雷德里克说,“这是一幅意大利的古画。”
她说她想挽住他的胳臂,在街上兜一圈。
他们出去了。
店铺的灯光,不时照亮她苍白的侧面;接着,黑影重新包裹住她;他们在车流、人流和喧声中走着,只关注自己,什么也听不见,正如在乡间落叶覆盖的地上同行的人。
他们互相叙述往昔的岁月,工艺社时期的晚餐,阿尔努的癖好,他拉假领尖头和往小胡子上挤油膏的样子,还有其他更隐秘、更内在的事情。第一次听到她唱歌,他多么陶醉!在圣克卢过生日那天,她多么美丽!他向她提起奥特依的小花园,剧院的夜晚,马路上的一次相遇,以前的仆人,她的黑人女仆。
她对他的记忆力感到吃惊。可是她对他说:
“有时,您的话又回到我的耳畔,好像遥远的回声,又像风儿送来的钟声;我阅读书中描写爱情的段落时,恍惚觉得您就在眼前。”
“爱情描写中,凡被人指责言过其实的东西,您全让我体验到了,”弗雷德里克说,“我理解维特为什么不嫌恶夏绿蒂的涂黄油面包片。”
“可怜的亲爱的朋友!”
她叹了一口气,沉默良久后说:
“不管怎样,我们曾深深相爱。”
“可是谁也不属于谁!”
“也许这样更好。”她又说。
“不!不!我们本来会多么幸福!”
“噢!有您那样的爱,我想是这样!”
这爱情该是何等深切,离别这么久后依然存在!
弗雷德里克问她是如何发现他爱她的。
“有天晚上,您吻了我手套和袖口之间的手腕。我心里想:‘他爱我呀……他爱我!’不过我怕相信这是真的。您态度矜持,那样可爱,我把它当作一种不由自主的持久敬意来受用。”
他无怨无悔。以往的痛苦得到了酬报。
他们回到家里,阿尔努夫人摘下了帽子。搁在一张蜗形脚桌上的灯,照亮她的白发。这对弗雷德里克犹如当胸一击。
为了向她掩饰这份失望,他在她膝下席地而坐,握着她的手,开始向她倾吐绵绵情意:
“我觉得,您这个人,您最微小的动作,在这个世界上具有超人的重要性。随着您的脚步,我心潮起伏,好似尘土的飞扬。您对我的魅力,宛若夏夜的目光,周围芬芳馥郁,暗影轻摇,银白洁净,茫茫无际。对我而言,您的名字里包含着肉体和灵魂的快乐,我一再呼唤您的名字,尽量用嘴唇亲吻它。除此之外,我想象不出别的东西。我想象中的阿尔努夫人,正是您平日的模样,带着她的两个孩子,温柔,严肃,美貌绝伦,心地那么善良!这个形象使其他一切形象黯然失色。我岂止想想而已!在我心灵深处,始终有您悦耳的嗓音和明亮的眼睛!”
她不胜欣喜地接受对一个女人的这番爱慕之言,她已经不是这个女人了。弗雷德里克被自己的话陶醉了,竟然相信了这些话。阿尔努夫人背对着光,朝他俯下身来。他感到她的气息轻拂他的额头,她的整个身体隔着衣服迟疑地触到他。他们的手握紧了;她的高帮皮鞋的鞋尖从袍子下边略微伸出;他快晕过去了,对她说:
“看到您的脚,我心都乱了。”
她感到羞耻,站了起来。接着,她纹丝不动,用梦游者的古怪语调说:
“在我这个岁数!他!弗雷德里克!……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被爱过!不!不!年轻又有什么用?我才不在乎呢!我瞧不起她们,所有来这儿的女人!”
“噢!难道有人来!”他讨好地说。
她笑逐颜开,想知道他今后会不会结婚。
他发誓说不会。
“当真?为什么?”
“因为您。”弗雷德里克说着把她紧紧搂在怀里。
她没有挣脱,身子向后仰,半张着嘴,两眼朝天。她蓦地把他推开,一脸绝望;他央求她回答他,她垂下头说:
“我多么想使您幸福。”
弗雷德里克猜想阿尔努夫人是来委身于他的;这激起他比以往更强烈的、疯狂热切的欲望。可是,他有某种难以言喻的感觉,一种厌恶,好似 的恐惧。另一种担心,以后会腻烦的担心,使他不敢轻举妄动。何况,这将添多大的麻烦!一方面出于谨慎,另一方面不想贬低自己的理想,他转过身去卷一支香烟。
她凝望着他,惊叹不已。
“您多么高尚文雅!只有您才这样!只有您才这样!”
钟敲了十一点。
“已经十一点了!”她说,“再过一刻钟,我就走。”
她又坐下来,但她注视着挂钟,而他继续抽着烟走来走去。两个人再也找不出话来说了。分手之际,总有一刻我们所爱的人已经不再和我们在一起。
终于,指针过了二十五分钟,她缓缓拿起帽子的系带。
“别了,我的朋友,我亲爱的朋友!我永远不会再见到您了!这是我身为女人的最后一次活动。我的灵魂永远不离开您。愿上天把一切祝福都赐给您!”
她像母亲一样在他前额上吻了一下。
不过她好像在找什么东西,然后向他要一把剪刀。
她取下自己的梳子,一头白发披了下来。
她狠命地齐根剪下一绺长发。
“留着吧!永别了!”
她出去了,弗雷德里克打开窗户。阿尔努夫人在人行道上,做手势叫一辆路过的出租马车过来。她上了车。车子消失了。
于是一切都结束了。
七
这年快入冬时,弗雷德里克和戴洛里耶坐在火边谈天,他们再次言归于好了,他们的天性注定两人永远相聚相爱。
弗雷德里克简略说明了他与当布勒兹夫人闹僵的原因,她后来改嫁给一个英国人。
戴洛里耶没有讲他是如何把罗克**娶到手的,只说有一天,他妻子同一个唱歌的私奔了。为了稍稍洗刷耻辱,他过分热心于省里的政务,结果名誉受损,被撤了职。后来,他当过阿尔及利亚的殖民长官,一位帕夏的秘书,一家报馆的经理,广告掮客,最后在一家实业公司的诉讼事务所当职员。
至于弗雷德里克,他挥霍了三分之二的家产,只得过小资产阶级的生活。
随后,他们互相打听朋友们的情况。
马蒂侬如今是参议员。
于索奈身居要职,掌管所有剧院和整个报界。
西齐笃信宗教,是八个孩子的父亲,住在祖辈的城堡里。
佩勒兰先后沉迷于傅立叶主义、顺势疗法、灵动桌、哥特艺术和人道主义绘画,最后成了摄影师;在巴黎所有的墙壁上,都可以看到他身着黑衣、头大身小的肖像
“你的至友塞内卡尔呢?”弗雷德里克问道。
“不见了!我不知道!你呢,你热恋的阿尔努夫人呢?”
“她大概在罗马,和她当骑兵中尉的儿子在一起。”
“她丈夫呢?”
“去年死了。”
“啊!”律师说。
接着,他拍了一下额头:
“对了,那天,在一家铺子里,我遇见了那位善良的女元帅,手里牵着一个她收养的小男孩。她是某个乌德里先生的遗孀,如今非常胖,块头很大。变得真厉害!她过去腰身多么纤细!”
戴洛里耶不隐瞒曾趁她绝望之际对此亲自做过核实。
“其实是你允许我这样做的。”
他不打自招,补偿了曾对阿尔努夫人图谋不轨所保持的沉默。不过弗雷德里克会原谅他的,既然他并没有得逞。
弗雷德里克对这个发现多少有些恼火,但他佯装一笑了之;提起女元帅,他又联想到瓦特纳兹**。
戴洛里耶从来没有见过她,也没有见过其他许多上阿尔努家去的人;但他对雷冉巴尔记得非常清楚。
“他活着吗?”
“勉强活着!每天晚上,十分准时,从格拉蒙街到蒙马特尔街,他拖着脚步来到一家家咖啡馆前,身体虚弱,弯腰曲背,心力交瘁,一个幽灵!”
“那么,孔潘呢?”
弗雷德里克快乐地叫了一声,求临时 的前代表告诉他牛犊头的奥秘。
“这是从英国进口的。为了戏谑地模仿王党分子每年一月三十日举行的典礼,一些独立党人每年举办一次酒会,在酒会上吃牛犊头,并用牛犊的头盖骨盛红酒喝,举杯祝贺斯图亚特王族的灭亡。热月政变后,恐怖分子组织了一个完全一样的团体,这证明胡闹的事层出不穷。”
“我觉得你对政治失去了热情。”
“这是年龄使然。”律师说。
他们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
两人都虚度了年华。一个曾梦想爱情,另一个则梦想权力。什么原因使他们没有梦想成真?
“也许因为没有走正道。”弗雷德里克说。
“对你,可能如此。我呢,正相反,我错就错在为人太直,不考虑许许多多次要的事,而这些事比什么都重要。我太讲逻辑,你太重感情。”
接着,他们责怪机缘、环境和他们出生的时代。
弗雷德里克又说:
“过去我们在桑斯时想做的人可不是这个样子。那时你想写一部哲学批评史,我呢,想写关于中世纪诺让的大部头小说,主题是我在弗鲁瓦萨尔的著作中找到的: 布罗卡尔·德·费内斯特朗日老爷和特鲁瓦的主教,是如何攻击厄斯塔什·德·昂布雷西古尔的。你记得吗?”
他们追忆少时往事,每说一句话,就互相问道:
“你记得吗?”
他们仿佛又看见中学的院子,小教堂,会客室,楼梯下的练剑室,学监和学生们的面孔,一个名叫昂热马尔、用旧靴子做鞋套的凡尔赛人;米尔巴先生和他的红颊髯;教几何图形和教绘画的两名教员,老是争执不休的瓦罗和絮里莱;那个波兰人,哥白尼的同乡,总带着用硬纸板做的行星系图,一位巡回讲学的天文学家,讲一堂课的报酬是在食堂吃一顿饭;接着,一次散步时的酩酊大醉,他们第一次吸的烟斗,发奖仪式,假期的欢乐……
一八三七年的暑假,他们曾去土耳其女人那儿玩。
被大家这样称呼的女人真名叫佐拉依德·土耳克;许多人以为她是穆斯林,一个土耳其女人。这给她的房子增添了诗意,房子位于水边,城堡围墙的后面;即使在盛夏,房子周围也有荫凉;一个窗口摆着一盆木樨草,旁边有个金鱼缸,一看就知道是她的家。一些穿白色短上衣的**脸蛋上敷着脂粉,戴着长长的耳环,见有人走过就拍窗玻璃;晚上,她们伫立在门口,用沙哑的嗓音轻轻哼着歌儿。
这个使人堕落的场所,向全区投射出神奇之光。大家用拐弯抹角的话称呼它:“您知道的那个地点,——某一条街,——在桥下。”四邻的农妇为她们的丈夫胆战心惊,市民太太们为她们的女仆忧心忡忡,因为专区区长先生的厨娘在那儿被人撞见过;自然,这是所有青少年暗中心向往之的地方。
有个星期天,正做晚祷的时候,弗雷德里克和戴洛里耶预先烫好了头发,在莫罗夫人的花园里采了一些花,然后从通往田野的边门出去,在葡萄园里绕了个大圈,再从渔场往回走,溜进土耳其女人的房子,手里始终捧着一大束花。
弗雷德里克献上他的花,好像一个恋人把花献给未婚妻。但是,炎热的天气,对未知的惶恐,一种内疚,甚至一眼扫过去看见那么多女人供他使唤的快乐,都使他激动万分,以致脸色变得煞白,他待着不动,讲不出一句话。女人们笑了,看见他那副尴尬相十分快乐。他以为她们在嘲笑他,拔腿就逃;因为弗雷德里克有钱,戴洛里耶只好跟在他后面走了。
有人看见他们出来。这事惹出了麻烦,三年后还没有被忘记。
他们啰啰唆唆地互相叙述这件事,补充对方的回忆;讲完了以后,弗雷德里克说:
“这是我们最美好的经历!”
“对,也许吧?这是我们最美好的经历!”戴洛里耶说。
(王文融译)
注释:
阿尔及利亚港口城市。
赏析
故事的开篇,福楼拜简练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以简洁的笔触交代了男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中学毕业坐船回乡省亲的经过。在船上,弗雷德里克邂逅了他的终生至爱,同时也令他痛苦万分的美丽纯净的女人——阿尔努夫人。痴情的弗雷德里克对阿尔努夫人一见钟情,不能自拔。在这里作者既交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主人公日后的伤感结局埋下了伏笔。
弗雷德里克生于外省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母亲莫罗夫人出身贵族世家,但家境早已没落;父亲在他还没出生时就已经去世,莫罗夫人只能靠微薄的遗产度日。“虽然每周接待三次客人,不时还在家里摆酒席,可是点多少根蜡烛,都是预先计算好的,而且她还经常眼巴巴地等着收地租。她像掩盖恶习一样瞒着这份拮据……”因此儿子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对儿子的前程,莫罗夫人是雄心勃勃的”,她的儿子学习优秀,得过优等奖,以后“也许能当上参议员、大使、部长”等。弗雷德里克对文学感兴趣,喜欢写诗,有时候又对音乐充满 ,甚至想创作交响乐,但很快又迷恋上作画。他对好多事情都兴致勃勃,但是他意志薄弱,耽于幻想,缺乏自信,虽然有着巨大的热情但都未付诸实施,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有愿望没有行动,结果年华虚度,一事无成。
戴洛里耶,弗雷德里克的挚友,是一个有野心的人物。他有着自己的野心抱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和弗雷德里克不同,戴洛里耶总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锲而不舍,他起先研究形而上学,后转向研究社会经济学和法国大革命,想从政发达。他是一个充满心机的野心家,企盼自己有一天可以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会不择手段;如果需要的话,他甚至可以毫不犹豫地出卖最好的朋友。
弗雷德里克背负着全家的希望,带着满怀的梦想来到他向往已久的巴黎攻读法律。然而,这个多情而纯洁的外省青年根本不喜欢法律,他的所有的热情和精力就只是为了适应巴黎社会的奢华生活。在上流社会虚荣奢靡、尔虞我诈的风气熏陶下,他不但荒废了学业,连情操也变得极为低下: 为了满足 去玩弄交际花萝莎奈特;在好奇心的驱使和金钱的诱惑下,他大胆地去“爱”天真无邪的少女路易丝;为了实现跻身上流社会的目的,他费尽心机,极力讨好贵妇当布勒兹夫人……他忙于交际应酬,在女人的裙裾之间穿梭,用俏皮话博得女人的欢心。在和漂亮女人接近交往的过程中,他的才华,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总能让平静的阿尔努夫人心潮澎湃,眼圈发红;精心准备的言谈举止,总能让当布勒兹夫人对他另眼相看;他的大胆的谎言,使得天真烂漫的路易丝为他神魂颠倒。他,成了一个情场的老手。
虽然弗雷德里克在感情上别有用心,但也有过一段难以忘怀的真实感情,那就是对阿尔努夫人的持久真实的爱。弗雷德里克对她心醉神迷,难以割舍。装作不经意地碰一下她的带着手套的手指,他都会幸福一个晚上。哪怕是和她谈话聊天,看她做针线活,他都会兴趣盎然,表现出无穷的兴趣和耐力。有时只是因为她的一个眼神或者是一句话,他都会幸福一夜或者痛苦几天。阿尔努夫人的温柔、美丽、贤淑以及情趣的高雅,都令弗雷德里克神魂颠倒。他总是徘徊在她家门口,但是却又可望而不可即,令他备受折磨、痛苦不堪。他通过阿尔努夫人认识了交际花萝莎奈特,并很快成为她的座上常客。萝莎奈特快活,妖艳,善于交际,也做作,趣味低俗。虽然弗雷德里克有时非常讨厌她,但却以占有她为荣,把她当作一个玩物和精神空虚时的临时驿站。他不爱傲慢自私的当布勒兹夫人,只把她当成进入上流社会的跳板,最后冷冷地和她分了手。当弗雷德里克回到家乡,试图寻找一直热恋着他的少女路易丝时,路易丝却已另嫁他人,成了他的好友戴洛里耶的新娘。带着满心疲惫,几多忧伤,他选择了远离家乡。
在经历了一番风雨之后,弗雷德里克挥霍掉了他的大部分财产,爱情、事业、理想,都像梦一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灰飞烟灭了。当他和阿尔努夫人再次重逢时,已经物是人非。岁月蹉跎,弗雷德里克失去了目标,没有了抱负,过着孑然一身、清贫潦倒的生活;阿尔努夫人也早已破产,住在偏远的地方,为偿还债务过着穷困落寞的日子,青丝早已变白发。美人依旧在,只是容颜改。那份沉甸甸的曾经让弗雷德里克无法放下的感情,又一次在他复归平静的心中激起层层波澜,甜蜜与苦涩,幸福与辛酸,是如此遥远而又仿佛昨天。两人在经历人世变迁之后真实感情的表达,给人颇多的感慨与无奈, “往事不堪回首”。一缕白发,一个背影,劳燕分飞各西东,给作品蒙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
弗雷德里克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他代表了当时法国社会一代人的精神史,是他们情感经历的一个典型缩影,是当时法国社会多余人的典型。福楼拜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把主人公性格的塑造和他命运的描写,同社会变革和重大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情感教育》反映了1840年至1867年间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法国社会生活,特别是1848年的革命,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错综复杂、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社会画面。革命爆发时,弗雷德里克在街头目睹了群众反抗金融贵族的集会,受革命热情的感染,采取支持革命的态度,并积极为报纸写文章,甚至要参加议员竞选。当六月起义被镇压时,他退缩了,躲在枫丹白露与萝莎奈特游山逛景,尽情享乐;当路易·波拿巴政变的时候,他更是往返于萝莎奈特和当布勒兹夫人这两个女人之间,忙得不亦乐乎。他由个人幻想的破灭而心灰意冷,对国家大事漠然置之。福楼拜通过弗雷德里克的失败经历,巧妙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社会对年轻人的不良影响,揭示了那个使一部分资产阶级青年意志涣散、贪图享乐,乃至最终成为社会废物的时代。
小说的结尾,弗雷德里克和好友戴洛里耶,在经过离离合合之后言归于好,两人相对坐在火边回忆往昔旧事。一个梦想得到爱情,另一个梦想拥有权力,都以失败收场。当繁华落尽一切如过眼云烟时,他们总结一生,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 两人都虚度了年华。福楼拜让书中的人物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既实现了自己一贯奉行的客观主义,也给读者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
(赵广全)
《爱的教育》(原名Cuore,直译为心)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恩利科的眼光,从4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记载了小学生恩利科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恩里科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例话。自1886年该书诞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里,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来,始终畅销不衰,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连环画、影响遍布全世界。
《爱的教育》是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儿童小说,它通过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写的日记,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本书讲述了无数个发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它告诉我们的小读者: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与尊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儿童的纯真与情趣。
http://baikebaiducom/view/71483htm
叶永烈
简介
笔名: 萧勇、叶扬、叶艇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40年8月30日
民族: 汉族
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11岁起发表诗作,18岁起发表科学小品,20岁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1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此后,多年从事科普创作,受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关心,并对叶永烈作了两次批示:“调查一下,如属实,应同上海商量如何改善叶永烈同志的工作条件。”(1979年1月6日)“我看要鼓励科普创作,这项工作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1979年3月4日)
http://baikebaiducom/view/34108htm
适合教师读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几本较为经典的推荐:
1《教育的艺术》:作者约翰·杜威,是一本集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于一体的经典教育著作。本书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艺术过程,提出了一些有关教育的基本原则。
2《一位老师的随笔》:作者于海涛,讲述了一位老师的成长历程和教育心得。本书温情而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真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启示。
3《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教师读的书,但是它的绝妙语言、深刻寓意、正面价值观等,给每一位教师都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和思考。
4 《教育家的修养》:作者江烽,是一本较中国特色的书籍,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进行梳理和阐发,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修身养性、潜心育人的思路。
以上几本书籍精彩纷呈,通过阅读它们,教师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提升自己的教学思维,提高自身素养。
什么意思,说明白点!
“豆瓣网(wwwdoubancom)”,上面有很多图书推荐和书评
《审美与鉴赏》
下面是复制的
怎样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第一章 审美基础·理论篇 美的概念
美是冉冉升起的朝阳;是深情的落日;是含苞待放的春花;是含蓄沉思 的秋果;是母亲摇篮里孩子睡梦中浮上嘴角浅浅的微笑,是流淌在祖国大地 上的永不止息的长河的波涛;是香山秋日燃烧的红叶;是朱自清《荷塘月色》 中冷凝下来的荷的清香
你可以列举出成百上千美的事物,但这种列举只是说出了什么是美的, 而没有回答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困扰着历史上的哲人学者。千百 年来,他们各自根据对美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关于美的定义。每个人都能对 此发表些看法,但任何一种关于美的定义好像又都没有能被所有的人接受。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一书中记载了苏格拉底同希庇阿斯关于美的 对话。希庇阿斯是古希腊的诡辩家,以专教诡辩为职业。苏格拉底是古希腊 有名的大哲学家,知识渊博,机智而善辩。苏格拉底非常讨厌希庇阿斯的庸 俗浅薄。一次苏格拉底以讨教的形式向希庇阿斯发起诘难,对希庇阿斯所说 的关于“美是什么”问题的解答进行反驳。最后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道出
一句谚语:“美是难的。”
“美是难的”的判断确实道出了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的艰难和漫长的道 路。人们对美是什么,它的本质是怎样的曾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讨论。据不 完全的统计,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定义就有十四五种之多。列夫·托尔斯 泰考察了 18 世纪中叶以后 150 多年间 80 位美学家、艺术家关于“美是什么” 的回答,最后发现“美”这个概念,对于那些“只讲不想”的人来说,是那 么明白易懂,而要给它下定义,各学派的学者都无法取得一致的意见。
在古希腊,公元前 6 世纪的时候,有一哲学流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一
派的成员大多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们认为“整个天体就是一 种和谐和一种数。所以他们把美看成是和谐的结果。“美是和谐”的见解对 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许多美学家仍从不同的角度论证这个命题。
另一种观点认为“美即有用”。最早表达出这一观点的是古希腊大哲学
家苏格拉底。他说:“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 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这种观点表达了美与功用的联系的一方面。 是这种观点合理的一点吧!
还有一种观点是柏拉图提出来的。他认为,美是对“神明的理式”的分
享。这一派认为“神是美的来源”。这种观点不仅影响了中世纪欧洲的美学 思想,而且一直延伸到 20 世纪的西方美学界。实际上,这派对美的解释等于 什么也没说,因为说“美来自神”,而我们没有任何人从神那里回来过,美 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也无从知晓了。
18 世纪法国文艺批评家布瓦洛认为:美是与真、善的统一。而美在于完 善是 18 世纪法国哲学家沃尔夫的观点,他说:“完善的外形,或是广义的鉴 赏力为显而易见的完善,就是美。”
此外还有:美存在于观赏者心里;美是物体的一种性质;美是关系;美 在于自由鉴赏,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观点。这些观点大都是哲学家根据自 己的哲学观演化出来的,是他们的哲学观在美学领域的表现,都不同程度地 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在美学领域里著名的还有那句“美是生活”的论断。这是 19 世纪俄国革 命民主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比较地说,这种观点比以前的观 点更加丰富,更加深刻。但也不是很完善的。普列汉诺夫就曾批评他:“不 够了解关于生活的慨念在历史中是怎样发展的。”
马克思在并非论述美的时候提到: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从而引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形象表现”。但是由于马克思并没有专 门地对美进行论述,而只是在有关问题上提到或是涉及到了美的问题,所以 论述也并不是完备的,这样一来,美学界对马克思的话也有不同的解释,并 没有完全统一起来。美的概念是与人类社会同时诞生的,是在人类社会的发 展背景中发展的。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变化,这就是美学的历史。
了解一点美学的历史,不仅对于弄清“美是什么”的问题有好处,而且, 你就会知道,在美学领域也有一个“哥德巴赫猜想”。
人的审美活动是以美的客体为对象,以人为主体进行的实践活动。人们 在审美活动过程中,会萌发美感。美感发生时,常伴随强烈的情感反应,使 人产生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舒畅、满足;同时美感发生时,具有愉悦性, 美的客体会使人赏心悦目。
当你登上北京香山的鬼见愁极目远眺时,北京市的壮丽景象尽收眼底, 你感到心旷神怡;当你观看芭蕾舞《天鹅湖》时,被美丽的神话意境吸引, 被优美的舞蹈、悠扬的舞曲所陶醉。
美的感染力
好的艺术品都能打动人心,引起美感,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和感染作用。 而艺术作品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小说、戏剧、音乐、绘画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凯勒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
海洋。” 高尔基说:“我爱书,每一本书都为我打开了一扇面向新世界的窗户。” 这些精辟的格言,说出了书籍(当然不一定仅是小说)的价值和作用,
它对人生有重要意义,那些有艺术性的作品就更是以动人的形象启动读者的 思维,引起想象,触动情感,使人陶醉。
作家古华在“文革”的极左狂潮下,偷偷留下了一部《红楼梦》。他每 天劳动之余,除了吃饭睡觉,就提心吊胆地读《红楼梦》。陋室外不时响起 武斗的冷炮声,批斗大会上传来的呼天抢地的口号声,欢呼某条“最新指示” 发表的鼓乐声、鞭炮声。但古华透过“大观园”,仿佛看到了游动在中国大 地上的封建幽灵,无所不在的封建幽灵这种潜在的认识,在被他后来改 变为**的小说《芙蓉镇》中已有体现。作家谭元亨说:“我还是爱书,书 里面有我的甘甜苦辣,有我的毁誉荣辱,有我生命的基因、链条甚至可 以说,我的一生都将要靠书连接起来。唯有书,才能使我生命之火事业之波 永不泯灭”,在“文革”中,他被押在学校的钟楼里,居然找到了《约 翰·克利斯朵夫》。周围是“杀!杀!杀!杀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的狂 呼声,他想到死,但是书给予他活下去的勇气。他说:“我总忘不了《约翰·克 利斯朵夫》最后的一节:克利斯朵夫背负着一个孩子要涉过一条大河,孩子 太沉重了,他要背不动了,但他知道,他背的正是未来沉重的现实,在 我也是一种未来,我深信生活会偿还我的,这是书与生活同时给予我的启示。 于是我活下来了。书告诉我活下来,而我活下来也终于写出了书。”
书感染了谭元亨,他从艺术的形象中悟出了真理,在感知、理解的心理
过程中,产生了认识的飞跃。谭元亨深刻地谈出自己的体会:“书,也同生 活一道,告诉了我关于人的尊严,人的天性,人的情感,人的权利,人的一 切。我才有了那种宏博的人道主义激情,才敢于对一切不公正的、丑恶的、 罪孽的东西宣战。我才成为了我——一个不同于别人的我。”
传说有个小偷在火车上偷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偷回去看完
全书十分感动,最后鼓起勇气向报社写了一封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是 作品的感染力量,使小偷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萌生了除恶从善的愿望。
当然艺术的感染力也会有消极影响。比如有些学生看武侠小说入了迷, 天天想练成奇功,甚至到山林古刹去拜师,河南少林寺就接待过这类少年来 访者。有的少女看了《红楼梦》没能正确理解书中的进步意义而多愁善感如 林黛玉,书本身没有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书中学到正面的东西。
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同样是很强的。音乐的特点是幻想,这正符合人们的 心理状态,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处于未知之中,所以音乐特别能影响人,吸引 人。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教育适当,节奏与和声比什么都深入人的 心灵,比什么都扣人心弦。人人知道,当我们的耳朵感受音乐旋律的时候, 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起变化。”的确是这样,当你听到轻松抒情的音乐,例 如广东音乐《柳浪闻莺》、《雨打芭蕉》时,你就会感到愉快,当你听到贝
多芬或莫扎特的乐曲,你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当你听到《义勇军进行曲》、
《大刀进行曲》,你会产生一种力量。正因为音乐有巨大感染力,国外很早 就存在“音乐医学”的概念了。近代将音乐用于医学的是克梅特。他在 1846 年发表了《音乐对于健康和生活的影响》论文,论述了音乐的防病作用。特 别是对于精神疾病患者,音乐的感染力会使病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当今不 少国家都有音乐治疗机构。
艺术的感染力不限于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摄影、雕塑等等,都 有各自的魅力,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自 己的全部才智融于作品中,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精品才能打动别人。郭沫若 在构思《地球,我的母亲》时说:“《地球,我的母亲》是民八学校刚好放 了年假的时候做的,那天上半天跑到福冈图书馆去看书,突然受到了诗兴的 袭击,便出了馆,在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把‘下驮’(日本的木履)脱了, 赤着脚踱来踱去,时而又率性倒在路上睡着,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 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这在现在看起来觉得有点发狂,然在当时却 委实感受着迫切。”可见,一首美的诗歌的诞生,正是创造美的作者在思维 活动中倾注了全部感情的结果,这样,美的感染力也就强了。
在《情感教育》小说中,福楼拜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弗雷德里克·莫罗,透过他的人生遭遇及其精神状态的幻想及毁灭,表现了人生、社会、思想、财富等多方面的共存和矛盾,充分将人类的异化塑造出来。
《情感教育》主题思想:浪漫主义的情感幻想,是导致浪漫主义的法兰西青年堕落与精神幻灭的元凶。
在《情感教育》中,福楼拜主要描写了小说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一生当中所经历的种种事件。弗雷德里克的人生是十分曲折的,他先后遇见了几个非常具有魅力的女子,包括阿努尔夫人、交际花罗莎纳特,以及贵妇当布赫兹等,虽然经历了种种爱情,并且邂逅了许多优秀的女子,但是弗雷德里克依然无法抹去自己意识当中关于阿努尔夫人的深刻印象,甚至最后失去了进入上流社会的可能性。弗雷德里克在轰轰烈烈的爱情和苦恋当中耗尽了自己的一生,在慵懒以及清贫孤苦的窘境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在《情感教育》中,弗雷德里克是并不是一个坚强的人,从他的内心精神状况上看,他完全陷入一种人生的幻想当中。因为没有办法走出自己爱情的幻想以及失恋之后的痛苦世界,所以他才会在社会活动当中显得冷漠。实际上,弗雷德里克因为对爱情和恋人阿努尔夫人的放不下,才会无法融入当时的社会之中,他为了内心世界所谓的爱情作出所谓的抗争和各种保护,最终这些精神幻想都走向了毁灭。无作为的弗雷德里克·莫罗的精神幻灭,表现了个人对社会的抗拒,以及对于天真幻想的捍卫。
弗雷德里克精神幻灭的人生经历基础
弗雷德里克的精神幻灭首先是由其一定的人生基础形成的。弗雷德里克出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有着非常细腻的感情,也因此他在巴黎学习法律的时候,因为其丰富而细腻的感情而更钟情于文学。弗雷德里克之所以会对爱情痴迷、对虚无的人生感到无法释怀,与他对沉迷于感伤文学、华尔兹舞曲、绘画等,是有着深切的关系的。这些感性的艺术对弗雷德里克的意识形态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弗雷德里克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迷恋于贩卖绘画作品的商贩阿努尔的妻子,也就是阿努尔夫人。阿努尔夫人虽然对于自己的丈夫,绘画商贩阿努尔并没有深厚的感情,但是她仍然恪守着身为人妻应该遵守的道德。在小说《情感教育》中,阿努尔夫人是弗雷德里克精神幻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福楼拜在小说描述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阿努尔夫人实际上已经被弗雷德里克所感动,并对其也产生了爱慕之情。但是,她无法放下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所以在法国爆发二月革命的时候,为了照顾自己的孩子,阿努尔夫人毅然放弃了和弗雷德里克的约会。而弗雷德里克放弃了参加二月革命的机会,则充分表明了他已经逐渐被心中的爱情迷住了自己的心性,把爱情作为自己的一切。这也是弗雷德里克人生出现幻想的一个重要的动因。
因为对阿努尔夫人的迷恋,所以弗雷德里克完全陷入了执着当中,以至于他并没有重视自己身边一直钟情于他的露易丝。露易丝对于弗雷德里克也曾经有过迷恋,但是因他被自己内心对于爱情的幻想所束缚,所以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当年恋慕自己的淳朴女子露易丝嫁给了自己的老同学戴罗利。弗雷德里克的爱情状态是狂乱的,因此他最后要面对的就是内心爱情幻想的毁灭。这种幻灭是浪漫主义式,象征着人的精神堕落。
弗雷德里克精神幻灭的实质:浪漫主义的堕落
《情感教育》中的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最终走向于幻灭,主要是在其巴黎求学期间所累积的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影响。弗雷德里克本来是前往巴黎学习法律,但是他对于法律的这种理性的学科并没有表现出比较多的兴趣,反而对文学艺术、绘画艺术以及音乐等感性的艺术产生了关注。虽然弗雷德里克并没有在感性艺术方面进行钻研以及精进,但是他的性格当中的感性或者感伤的元素受到了这些感性艺术形式和精神的浸润,从而逐渐产生了一种对爱情执着的浪漫主义精神。这种性格上的影响,实际上并不是弗雷德里克在巴黎的时候才萌发的,而是在其家庭生活期间就已经逐渐产生了的,而巴黎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其与生俱来的感性性格进行发挥,最终才让弗雷德里克走向了浪漫主义的痛苦和无尽的幻想之中。
弗雷德里克和阿努尔夫人之间的无疾而终的爱情,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阿努尔夫人恪守作为人妻应有的道德伦理,但是从实质上看,是弗雷德里克对于根本不合理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弗雷德里克没有屈从在社会的伦理道德框架下,但是也正是如此,他才会用心地爱上阿努尔夫人,最后又再次被世俗的道德伦理嘲弄和遗弃。弗雷德里克此后相处的几个女性,如交际花罗莎纳特,都只是他发泄欲望的对象;而露易丝这个淳朴的姑娘则无法唤起弗雷德里克重新回到现实世界的勇气。可以说,弗雷德里克内心始终走不出和阿努尔夫人无疾而终的爱情的痛苦,他终其一生还是在期待阿努尔夫人重新和自己在一起,这种浪漫主义的幻想,让弗雷德里克走向了浪漫主义的堕落,最终在虚度一生当中迎来了自己幻想的毁灭。
小说中,弗雷德里克本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本可以拥有非常优越的生活,选择一般中产阶级家庭子弟的职业道路,加上他本人在巴黎修读过法律知识的,是可以选择平淡而富足的人生的。但是他却因为自己的个性和幻想而导致个人逐渐陷入到浪漫主义的堕落当中。弗雷德里克身上有着19世纪法国中产阶级子弟特有的浪漫,这种浪漫既是法兰西青年人特有的魅力,同时也是他们人生脆弱的软肋。无可否认,弗雷德里克对于阿努尔夫人的爱情是真切的、诚挚的,并且是发自内心的。但是他却没有正视社会的现实,没有看到巴黎上流社会的虚伪和狡诈,所以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他发现虽然他对爱情抱有的执着,但最终也只能付诸东流,他的内心充满着痛苦和悔恨。但即便如此,弗雷德里克内心仍然为阿努尔夫人,一个已经不可能和他在一起的女子保有一席之地。正是因为弗雷德里克内心爱着这样的一个幻想,所以他始终无法开始一段新的爱情,最终只能在爱情的失意当中逐渐自甘堕落,让自己原本的意志随之瘫痪了。
弗雷德里克精神幻灭的定位:游离于社会的孤独者
在小说《情感教育》中,弗雷德里克常常去参加巴黎上流社会的各种交际的场所,甚至是去参加一些政治活动。在福楼拜的笔下,弗雷德里克的社会交际活动都有比较详细的描写。但是无论是在名媛名流穿行的上流阶层的舞会当中,还是在二月革命的政治场合里面,弗雷德里克从来都不归属于任意一个场合,他一直都是游离于人群之外的孤独者,这也是其精神幻灭的社会角色定位。弗雷德里克从来都没有在现实的社会当中真正地活着,他一直都是沉浸在自己爱情的失意以及对期盼阿努尔夫人重新回归到自己身边的幻想当中,而冷眼看着整个法国社会的更迭以及变化。而热烈并且亢奋的社会碰撞着弗雷德里克这个冰冷的孤独幻灭者,形成了剧烈的精神世界对比。
弗雷德里克受到精神幻想和幻灭的影响,因而在各种聚会当中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内心当中都是沉浸在自我世界的慵懒,没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没有找到自己精神寄托。甚至弗雷德里克的内心世界认为世界已经在绝望的边缘当中踽踽爬行,可以说,在弗雷德里克的思想中,他对于物欲横流和追逐权力的现实社会是充满厌倦和厌恶的,这也是他选择沉浸在幻想当中,一直成为游离于人群之外的孤独者的主要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弗雷德里克是把现实的物质世界和虚幻的精神世界进行了分割,他有着独立的精神意识领域,并和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极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并不能够通过某种具体的方式进行调和,因而出现了内心世界的矛盾不可调和的状况。弗雷德里克始终游离在社会和人群之外,这种精神上的矛盾和压力,也最终让其产生了幻想以及幻想的破灭。
弗雷德里克越是对世俗世界的物质以及意识形态产生质疑和否定,其对于阿努尔夫人的这段感情也就更加执着,并产生了坚决的捍卫心态,进而把浪漫的爱情作为生活的全部,最终成为了爱情的信仰者,也迷失了他自己独立清醒的意识,习惯了依赖幻想来让自己存活下去。弗雷德里克产生了一种近似病态的爱情价值观念,把爱情理想化,没有独立和客观地审视自己和阿努尔夫人之间的爱情,从而慢慢地变得为爱去幻想和痴狂,最终内心世界扭曲。
而作者福楼拜也在《情感教育》当中制造了一个悲伤的结局,那就是阿努尔夫人在20年后重新找到了陷入了贫苦和幻想中的弗雷德里克,但是弗雷德里克并没有接受她,阿努尔夫人留下了一绺已经斑白的头发给弗雷德里克做纪念。弗雷德里克拒绝了阿努尔夫人,充分表明了他20年前执着追求那个内心的阿努尔夫人,不过只是其脆弱的幻想而已,归根到底,是弗雷德里克内心浪漫主义爱情信仰的形象化,从来弗雷德里克爱的也只是他自己而已。发现这一点的时候,也就是弗雷德里克精神走向了幻灭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弗雷德里克的人生已经沧海桑田,而被蹉跎的一生是他内心卑微精神幻灭的殉葬品,再也无法从头来过。
福楼拜通过《情感教育》来表达他的美学理想。他从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和叙述技巧几个方面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规约,用精彩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叙述技巧写出了平淡,写出了平庸,写出了美。
从福楼拜开始,作品中现实的“真相”开始变得不确定了,而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情感教育》这部作品中。它从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和叙述技巧几个方面都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规约。
就情节、人物和叙述手法的创新而言,《情感教育》具现代性,能体现福楼拜的美学理想。左拉在赞颂这部作品时,对其受到读者冷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些读者抱怨《情感教育》的故事戏剧性不强,缺乏“动人心弦的事件”和“戏剧性的变化”;人物都是失败者,都是平庸之辈,向命运低头的“英雄”;觉得作品冗长乏味,感觉不到作者苦心经营力图表现出的那种看似平淡但却意味深长的肺腑之情。其实,读者指出的“缺点”,却正是该部作品的现代性之所在,《情感教育》作品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正是其特殊的现代性特征。
一、弱者的“真实”
《情感教育》中的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是一个平庸的、性格非常复杂和矛盾的人物。他时而勇敢,时而懦弱;时而诚实,时而说谎;他既爱慕虚荣又注重友情;既悲观又富有幻想。他梦想美好的爱情,梦想当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画家、法学院教授,但这些梦想最终都没能实现。爱情幻想是主人公幻想世界的中心。但主人公在这一幻想过程中始终是一个疑虑重重、不自信和被动者的形象。小说一开始,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便流露出一种悲观情绪。他向朋友戴洛里耶表示,他不会去寻找他所需要的女人,因为“即便找到了她,她也会拒绝我的,我是个苦命的人。”
可他又一直幻想阿尔努夫人成为自己的情人,与他远走高飞;但同时他又确信,任何实现这一幻想的尝试“都是枉费心机” 。他疑虑重重,屡屡退却。“他梦想与她(阿尔努夫人)一起生活,亲昵地用‘你’称呼她,用手久久地抚摸她两鬓的头发;或者跪在地上,双臂搂住她的腰肢,从她的眼里吮吸她的灵魂。但是,他拿不出行动。他怨天尤人,责怪自己的懦弱,被欲望搅得坐立不安,就像在囚室里打转的俘虏。”
弗雷德里克的爱情幻想交织着希望、怀疑与失望,他行动上的优柔寡断。其实小说一开始就暗示了弗雷德里克的被动性,这种被动性贯穿了整部小说:“1840年9月15日晨6时左右,停泊在圣贝尔纳码头的蒙特罗城号轮船即将启程,轮船终于起航了。商店、船坞、工厂林立的两岸,好像两条宽大的带子,飞快地向后滑去。有位留长发的18岁青年,胳膊下面夹着一本画册,一动不动地待在舵旁。”
轮船的动态与弗雷德里克的静止不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情感教育》展示的是一个平凡的梦想者平淡无奇的生活经历。弗雷德里克也羡慕上流社会,他常常去一位大银行家做客,虚荣心还驱使他去追求银行家的妻子。
福楼拜笔下的弗雷德里克不是英雄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反英雄的人物。小说结尾时,主人公弗雷德里克和好友戴洛里耶对他们的一生做了这样的总结:“两人都虚度了年华。一个曾梦想爱情,另一个则梦想权力。”弗雷德里克这个人物反映了现代人的一种新的人生态度,一种具有怀疑特质的态度。他不再像于连一样的英雄人物那么自信,而是对现实持怀疑的态度,也因此显得更有血有肉, 更贴近现实。
二、平淡的“真实”
《情感教育》中既没有那种催人泪下的悲壮场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甚至也没有司汤达那样细腻的心理分析。福楼拜的作品不再有明确、统一的故事情节,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情节规律(起始、发展、高潮、结局)。因而要概括《情感教育》的故事情节并不容易。
《情感教育》中的画家佩勒兰在谈到创作秘诀时也表明了类似的观点:“一切都存在于自然中,一切都是合理的,一切都具有造型美。关键在于把握住色调,如此而已。”
《情感教育》表现一种的色调,就是以弗雷德里克为代表的一代法国年轻人的彷徨、无聊和绝望。
烦闷或无聊笼罩着整个《情感教育》。小说一开始就展现了天气和整个生活气氛的无精打采,而大学课堂的气氛和中学一样让弗雷德里克“感到同样的无聊”。
小说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弗雷德里克和阿尔努夫人的初次相遇发生在小说的开始,而他们再次见面的时间(主人公和读者急切盼望这一时刻的到来)却是40多天之后(小说相隔30多页之后)。而且,令读者感到失望的是,他们见面之后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为了寻找突然消失的阿尔努夫妇,弗雷德里克想到了一个叫雷冉巴尔的朋友,他认定这个人一定知道他们的踪迹,于是跑了很多的咖啡馆和酒吧去找他。这个无足轻重的情节占去了几页的篇幅。一系列动词的使用表达了弗雷德里克急于找到雷冉巴尔的迫切心情(“他跑到舒瓦瑟尔街”;他朝着没有门铃的门“用拳头猛捶,又喊又叫”;得知雷冉巴尔刚刚离开一家酒铺,他便立刻冲到街上;他“三口两口吃下一只奶油球蛋糕,跳上一辆双轮轻便马车”;“他终于一跃而起”)。但与此同时,种种变故或不巧使弗雷德里克迟迟无法接近自己寻找的目标。弗雷德里克一直渴望见到阿尔努夫人,但这一时刻总是姗姗来迟。于是,他在咖啡馆里观看别人“没完没了地打台球,喝下无数杯啤酒”。
作者用了十多页的篇幅来叙述在萝莎奈特家举行的晚会,但整个晚会期间,同样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发生。如果说,传统的故事结构一般都遵循“开始——发展——高潮” 这样一个模式的话,《情感教育》的情节结构则呈线性状,也就是说任何情节都没有高潮或完满的结局。主人公弗雷德里克在各方面的屡屡失败从一定程度上就表明了这一结构的特点。
弗雷德里克与阿尔努夫人的爱情故事是《情感教育》的情节主线,那么,可以看出,这个故事的起点和终点就像一条直线的两个端点,只有距离之差,没有质量上的区别。小说的开始展示了弗雷德里克乘船返回家乡的情景。蒙特罗城号轮船起航,象征着主人公幻想之旅的开始。在这次航行中,他遇见了他的梦中女神阿尔努夫人。从此,他开始梦想成为她的情人,但这一梦想始终没有结果。小说结尾时,弗雷德里克远行而归。此时的主人公已不再是小说开始时那个充满幻想的年轻小伙子,而且已过不惑之年的他,12经历了生活的沧桑,不再有任何理想抱负、任何激情,阿尔努夫人的突然出现,则又重新点燃了他的希望和梦想,他的心跳开始加速,但就在他马上要实现多年的梦想时,他又一次退却了,他的爱情梦想因此将成为永久的梦想。因为当阿尔努夫人摘掉帽子时,灯光照出了她的白发。白发不但意味着他的偶像已经失去昔日的青春美貌,而且还让他产生了恋母的恐惧心理。
细节描写
《情感教育》以情节为基础的结构被摒弃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在福楼拜的笔下绽放出让人诧异的光芒。福楼拜在对小说的处理中放弃了典型化生活事件的处理方式,将平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挖掘出来,让其蕴涵着丰富的一如史诗般的内容。福楼拜对细节进行大量描写。枫丹白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皇宫,福楼拜在对它进行描写时使用大量笔墨,作者对皇宫富丽堂皇的建筑和周边的景物是这样描写的:
“这天一大早,他们就出发去参观宫殿。从栅栏边上的门走进去,正面是一面一览无余的正墙,有五座尖顶式样的阁楼,在院子的尽头是一座呈现出马蹄铁般造型的楼梯,两座更显得低矮的房子坐落在院子的两侧。路面上深碧色的苔藓和浅褐色的地砖远远的融合在一起,宫殿就像一件旧铠甲呈现出铁锈色,带着王者站定自若的风度,还有一些武士般悒郁威严的气概。”
福楼拜将一卷精美的图画展现在读者眼前,用自己的画笔在这幅图画上渲染和谐肃穆的色调。这幅精致的画卷随着主角罗莎耐特和弗雷德里克的视线向远方伸展和转移。他们看见弗朗索瓦的游廊、教皇的起居室、王妃君主的房间以及皇帝颁布逊位书的精致的桃花心木桌,另外还有一个个房间被鹿廊分隔着。这是一段立体感很强的环境描写,显然是要将1848年发生的二月革命传递的喧哗和不安抛开,那些带着亚历山大大帝王多次战役、普塞克像和奥林匹亚各个神像的图画将读者引领进古希腊神话传说的遥远梦境中。
福楼拜对创作的科学态度让小说的细节呈现出“真实性”的感觉。福楼拜在创作时要求对现实生活进行描写时需要详实准确的进行表述,小说要具有理性的科学化,追求事件的普遍性。在《情感教育》这样以历史作为题材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学习和查阅了大量论理史和政治史,这些书籍为他描写一代人的经历提供了详尽的历史材料。从小说对于欧仁苏病情变化的大段描写中, 能够看到一个严谨专业的解剖学家给我们关于动作、声音、呼吸、脸色等有关病情变化的反应提供着准确而又全面的细节描写。福楼拜在创作这一情节时对孩子抱着极大的同情心,虽然这样, 但在对孩子病情变化的描写中并没有将感情渲染进叙事的行文中,也没有选择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就像一个解剖学家一样科学客观地将病情的细节一一表述出来,小说细节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已经达到严格甚至苛刻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能把他当成一位严谨的科学家。福楼拜对艺术有着执著的追求,他一直对存在肤浅表象的现实主义抱有反对的态度,他要求对于事件的描述要具有精确性和科学性。对于有着特殊性的细节描写,福楼拜认为精确性在理念上并不是机械的,是一项追求真实性的艺术行为,这种关于细节的描写有着超强的表现力。
《情感教育》在绝大部分叙事时虽然也在使用全方位的视角, 但这种全知全能已经在向着中性化的方向发展。《情感教育》小说文本中存在着“内聚焦叙事”和“不定式”,在描写阿尔努和弗雷德里克第一次见面时,人称上,不断地在“她”和“他”之间切换,在频繁的切换中,读者也融人其中,让人分享述说着的心理和视觉感受,显然福楼拜在描写这段时费尽心机。
作者经常打破故事连续性的叙述,在一个情况没有完全交代清楚时述说其他内容,给读者在逻辑上造成“跳跃”的意识,这种跳跃像诱饵,引发读者阅读的渴望。片段间拼接没有过度的痕迹,从而产生蒙太奇的效果, 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拓展了小说的空间。福楼拜不但在局部描写上比较“跳跃”,在整体构思上也运用“跳跃”的手法,取消人物的行动力,让物代替人来联系故事。除了故事情节上跳跃的处理手法, 福楼拜还擅长“空白的表述方式,例如弗雷德里克拜见阿尔努夫人,被告知没在家,当他再看见阿尔努夫人时, 发出“啊”的声音,在简短的声音后和解释补充之间形成断裂,制造变化的大段描写中, 能够看到一个严谨专业的解出“空白”效果,这增加了读者对故事情节的猜想,扩展了思考的空间,为之后人物间关系的微妙变化进行铺垫。除了“空白”外,福楼拜的作品经常出现对话过程中无语言交流的现象。
在文本的结尾,沾第部第六节,福楼拜运用大段的“空白”来处理弗雷德里克的经历,这段描写与前面的节奏有所不同,相比之前叙事的缓慢,突然节奏加快,用帐篷、大型客轮、社交场等几个地点, 用索然无味、充满心酸和惊愕的情感形容词,把经历情感和教育变化后一个情感迟钝、精神闲散的弗雷德里克勾勒出来,这段“空白”化处理让人们对杜萨迪埃死后弗雷德里克的生活一无所知。
福楼拜在客观上对叙事节奏的加快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弗雷德里克生命的烦废,也让人们读懂了福楼拜对弗雷德里克精神空虚的留白思索。
在《情感教育》里,作者写了三位主要女性有关联的细节,乍看上去几乎有随意撷取,作者淡淡道来,无意借题发挥、比如唐布罗士夫人进入房门时爱在门槛上站一站的习惯,萝莎妮在游枫丹白露宫时每走过一面镜子总要停下来顾盼一番,理理云鬓的举止,都不着一字地画出了她们各自的社会地位和个性气质。
而阿尔努夫人的那只银搭扣的小盒子更有着无所不备的表现力。这只小盒子本是阿尔努送给妻子的信物,后来他又转送给情妇萝莎妮,最后因为破产,他又把它送进拍卖市场,为唐布罗士夫人购得。这只盒子最初出现在弗雷德里克踏进巴黎社交界的时刻,最后又在他一事无成、心境颓唐的末路上出现。这样二只普通的小盒子,平常得简直令人不屑一顾,福楼拜却瞩意甚深,用它把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联结起来,记载了善良被欺骗,真情被玩弄,人性被摧残的现实,使它成为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这位入世未深的青年;“情感教育”的教具。
《情感教育》的最后一章,就表面看,这一章实在平淡得很,只是久别重逢的两位朋友的对话,没有出人意料的情节,也没有铮铮作响的警句,但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人物的活动中体现了环境气氛,透露了阴郁的时代感。两个年青人,在爱情和事业上各做了一场大梦,青春耗尽,两手空空,这就是他们所接受的情感教育。作者用直观的方法准确地把握住故事中人物的情绪脉搏,通过他们感伤的归宿道出了自己对时代的认识,点明了作品的主题,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福楼拜竭力地避免自己的主观感情影响人物,完全听凭作品的人物性格按生活的内在逻辑发展。他放弃了作家中心论的主张,一切让形象来说话。
只能默默的去暗恋着你,遥远的思念着你,我只愿你快乐,哪怕是为了我,不是高山没有高山的品格,不是大海没有大海的胸怀,云游云的寂寞,风有风的自在,你会明白,一颗心已经足够将你的喜怒哀乐盛载!
《情感教育》主人公弗雷德利克·莫罗出身于外省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40年去巴黎上大学。旅途中与画商阿尔努夫妇相识,对阿尔努夫人一见钟情,回巴黎后想方设法跟她接近。阿尔努夫人稳重端庄,不滥用感情。莫罗由于得不到阿尔努夫人的爱情,又和交际花萝莎妮媾和,有了一个孩子。从此他陷入双重恋爱中不能自拔。
与此同时,他和各种政治倾向的人物交往,终于学业荒废。后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只得蛰居家乡。直到1845年得到叔父的一笔遗产,才重返巴黎,做股票投机生意。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他狂热了一阵;但到六月革命时,他的政治热情已经完全消失。为了跻入上流社会,他又去追求大银行家唐布罗士的妻子,但遭失败。他不得已返回家乡,想去找过去一直迷恋着他的女子路易丝,但她已嫁给他的朋友戴洛立叶。小说以他和戴洛立叶在炉边一起回忆无聊虚度的一生而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