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不是不想说话,只是没那么需要和人说话。”——被误解的内向者
性格内向者容易被误解,通常他们在人们的眼中是这样的:
沉默寡言、孤僻、害羞、故作神秘
不喜欢跟人争执和竞争,但特别注意细节
行动力迟缓、思考缓慢不轻易发表意见
说话轻声细语、时刻揣度对方的反应调整自身状态
在心理学上,性格内向是指气质中指向性的一种,这样的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常指向于内。
在艾森克个性问卷中,就把典型的内向性格描述为: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
他们保守,除非挚友,否则总是与人保持一定距离。总是罗列出一些列计划,以保证做事按计划来,不凭一时冲动,日常生活既规律又严谨,遵循传统伦理观念。
极少有主动进攻行为,或多或少有些观念和情绪上的悲观。本人容易焦虑、紧张、易怒还有抑郁,也因此导致睡眠不好。
总而言之,性格内向者具体表现出来的,跟个人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基本上是属于中医里的“气虚”体质。
而与此相对应的外向者又是什么样的性格与行为呢?
外向者的性格特征,与内向者完全相反。
长期以来,速度、竞争和魄力等外向性格者的优势,都是社会追求的主流价值观。
在促进社会高速发展,创造巨量物质财富的实际需求下,外向者的种种行为、语言、情绪、判断都更能让人和社会感受到前进的激情,改天换地的魄力与魅力,从而广受欢迎。
而他们的种种成就,也让性格内向者们承受着莫大的压力,一度以性格内向是一种缺陷为标签,小心翼翼的,暗自生活在性格外向者主导的社会环境中,身心都备受考验。
二、内向型性格+外向型性格=两类完全不同的能量获取方式,各有优势
至此,你可以看出,性格内向者与性格外向者,无论从外在行为还是思考模式,都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从日常最明显的个人社交生活来说一说。
从本质上来讲,人的社会交往是一种主动性行为,是基于自身动机和目的,主动展开的一系列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和沟通。
但是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内向的人总是倾向于从内心获得能量,更喜欢在安静沉默中独立思考、自我反思,所以他们更适合远离外部社会,才更有利于他们探索万物和获得内心的宁静。
与此相反外向的人是通过人际社交、参与或开展双向互动等方式,来获得新的个体能量的。
所以通俗点说就是,你总能看见内向者安静如鸡,一副岁月静好毫无变动的样子,其实内在的她/他一直在静态中蜕变着。
而外向者从来都如火如荼,来去如风,哪里热闹哪里必然有她/他的身影,有时聒噪的让人受不了。
正是这样动态活跃的性格和深度社会交往,给外向者源源不断的输入能量。
三、为性格内向者正名:尊崇自己的天性,性格内向者根本无需社交
“宁静生活的单调与孤寂能启发创意的思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所谓内向和外向,其实是两类完全不同的能量获取方式,各自有各自的优劣势。
只不过,相对于外向型性格,内向型性格的人更容易遭受误解而被定义为不合群,平白遭受很多委屈,一些内向性格的人会被贴上“内向者不擅长社会交际”的标签。
为了摆脱这一标签,一些性格内向者就逼迫自己尝试着参与社交,想改变自己在人群中的印象。
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内向者根本不需要社交。
正如我们前面讲过的,一个人如果能清晰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征,就会尊崇自己的原始天性,以正确的方式让自己获得能量和舒展,而不是刻意为难自己去迎合外部世界的刻板印象。
最初的问题:用简单的语言来说,内向和外向是什么
用简单的语言,
这是一个外向的人。能轻易打开心扉的人。大多数人都喜欢他,因为他很随和。随时随地都可以吃,因为它很受欢迎,所以是一种逍遥自在的食物。他们的出现使气氛高涨起来!
这是一个内向的人。很难敞开心扉。不适合到处都是,因为很难和凌乱打开。人们觉得它很无聊,因为剥开它要花很多力气。可是,开了门的人,就像享受天上的果子一样。甜、涩、酸,口味丰富,富含抗氧化剂。一旦打开,就很难抗拒。不那么受欢迎,昂贵,总是由医生推荐,但被一些容易相处的人取代!只有少数人真正欣赏这种水果。:)
注:只要这两种水果健康,我都喜欢。世界需要它们,但腐烂的香蕉和腐烂的石榴都对你没有好处!
编辑:在大量关于中间性格的评论之后。
这是一个中间性格者。这既不是小孩子的游戏,也不是火箭科学。而且,你不可能一次就把所有的东西都吃完。它需要一点耐心,也需要一点技巧,不要把果汁压开,洒得到处都是。人们可能也会发现由于种子的缘故很难吃。有不同的品种,但要看你的运气,你能找到甜的还是淡的。它的存在总是架起一座桥梁,让你感到难以接受,也让你感到沮丧。人们一年四季都喜欢吃这种水果。所有的季节。
目前在国际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把性格分成五种类型,分别用A、B、C、D、E来表示,通常一般人都会占到其中的两种或以上。这就说明,其实并没有哪种人是属于纯粹意义上的内向或外向,只是更倾向于哪种而已。同时,也没有哪种性格绝对好或绝对不好,重点的是内心健康就好。
性格上的外向与内向客观评价而言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如何凸现优势。
外向者的能量来源于外部世界——如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形形色色的人们、不同的场合和事物。他们是精力的挥霍者,他们对社会的展示较多——他们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内向者的能量多来源于自身内在世界——如思想、情绪和观念。他们善于保存精力,但他们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并体验到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觉,由此他们需要限制自己的社会交往,以免被过分消耗。他们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如果能善加控制内心的力量,平静之中不失深邃,深邃之下不失澄澈。发挥这份力量,便能够做到波澜不惊,更能拥有海阔天空。
当然,也有人喜欢选择下班后先和朋友们喝上一杯,然后回家独自遛狗。
心理理论中,所有关于人类性格的描述,都是基于一个维度的。这个维度的两个极端是 100% 的外向、和 100% 的内向,但几乎所有人都处于这两个端点的中间。
性格划分往往也不是非此即彼,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是同一性格光谱中的不同倾向,而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的一面,只是有些人外向的特质比较显著,有些人则相反。
(一个现象的思考:
在中学生的晚自习上,有时候班主任特别严厉地要求——要求教室里保持安静,这种鸦雀无声,丝毫不允许出声的状态对性格极外向的孩子而言,是一种特别不舒适的环境,于是我们发现有个别孩子会选择在独自写作业的时候,带上耳机。通过耳机的声音给自己创造一份相对适应舒服的感觉。
这种时候,我们更需要停止干涉、批评、命令,而更多去给予支持理解。)
生活中离不开“内外相融”,内外向人的共同努力与融合,能擦出多么炫丽的火花。
人们用内向和外向来对人的性格进行分类,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了。但这两个词变成重要的心理学专业术语,然后又变成妇孺皆知的日常用语,当归功于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在心理分析史上,荣格的影响仅次于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依德,甚至有人认为,他在丰富我们关于人性的知识方面,比弗洛依德的贡献更大。
荣格认为,内向性和外向性是人类性格中最基本的方面,而且,许多哲学思想上的分歧均源自这两种倾向的相互冲突。他是一个对东方思想很感兴趣的人,他说,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外向性的,而东方的思维方式则刚刚相反。这是把这两个词用于不同的人羣的比较之上了。当然,内向和外向的说法,还是在单个的人身上用得更多一些。当我们描述一个人的个性时,首先考虑的便是他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荣格认为内向性格的人有这样的特征:他把他的心理能量向内释放,也就是说,内向者的兴趣所在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他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和行为。而外向者则把心理能量或者说兴趣指向环境中的一切。从这些差异我们可以看出,外向的人对环境的变化比内向的人要敏感和迅速一些。
对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优劣判别,专家们的意见有一些不一致。弗洛依德认为,外向性格是健康的象征,而内向性格者具有精神病的倾向。他指出,向内释放心理能量意味着自恋,而向外释放心理能量则表明此人有可能达到真实的、客观的心理宣泄,并且能一步步地走向成熟。但是,荣格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内向和外向根本没有优劣之分。另一位著名的研究个性的心理学家艾森克则从大脑的生物学性质上来谈内向和外向性格的差异。根据他的观点,内向性格的人的大脑皮层非常敏感,因此,即使是不太强烈的外界 ,也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反应。
所以为了保护自我,他们会逃避周围的世界,控制自己的愿望或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减少自己与他人的交流,也就同时减少了产生冲突和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而性格外向者的情形则相反,他们的大脑皮层相对来说不那么敏感,所以他们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得到更多的 ,藉以克服自身大脑皮层的迟钝性。如果艾森克是对的,那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从纯生理角度看,内向者比外向者要“聪敏”一些。
专家们说的相互矛盾,谁是谁非难以分辨。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向者与外向者其实是各有短长。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极端的内向和极端的外向肯定都不是好事。从统计学上说,这两类人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人是处在内外之间的某一处,或者稍偏内,或者稍偏外。很多性格内向的人对自己不满意。他们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希望自己能外向一点、活跃一点;他们并不知道,有许多性格外向的人对自己也不满意,也找心理医生,希望能变得稳重、成熟一些。所以对自己不满的原因可能不是因为内向或者外向,而可能是别的更深的原因,如童年经历中所受的一切创伤等等。
内向与外向是性格的一个维度,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内向和外向是一个连续体,内向和外向处在这个连续体的两端。在实际生活中,这个连续体的两侧我们都会用到。就象有的网友问:“为什么我有时候开朗爱说话,而有时候却不喜欢说话呢”
其实这就是在一个场合用了偏这一侧的东西,另一种场合用了偏另一侧的东西。我们会有一种天生的倾向于这一侧或是那一侧的偏好。如果我们更倾向于外向的一侧那我们就是外向的人,倾向于内向一侧就是内向的人。有人偏外向一侧的多些,那么他的外向性就明显些;有人偏内向的多些,那么他的内向性就明显些。同样,也会有人正好处在这个连续体的中间,也就是他的偏向各占50%。
外向和内向性格,显而易见从字面上理解,从行为上外向的人更注重于与外人的交流,而内向的人注重的是与自己内心的交流,所以外向给人的感觉就是性格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给人一种这个外向的人以后一定是一个人才的感觉
内向的人行为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怎么不喜欢说话,有点自卑、阴暗、软弱等等,给人的感觉都是负面的形容词,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从认识上来讲:外向的人注重的是广度,而内向的人注重的是深度,外向的人喜欢刺激的事情,而内向的人喜欢那些能够让自己深入体验的事情
从认识上来讲:外向的人注重的是广度,而内向的人注重的是深度,外向的人喜欢刺激的事情,而内向的人喜欢那些能够让自己深入体验的事情
从实际情况上来讲,外向或者是内向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爱因斯坦”小时候还是个内向的小孩呢,最后不也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从实际情况上来讲,外向或者是内向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爱因斯坦”小时候还是个内向的小孩呢,最后不也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有时候,性格的标签会协助咱们了解自己,但有时候只会让咱们抱残守缺。所以我的认为,与其给自己贴上“内向”或许“外向”的标签,把自己的性情看作固定的东西,不如用生长的观念看待自己的性情,去体验、承受和拥抱更多可能性
有时候,性格的标签会协助咱们了解自己,但有时候只会让咱们抱残守缺。所以我的认为,与其给自己贴上“内向”或许“外向”的标签,把自己的性情看作固定的东西,不如用生长的观念看待自己的性情,去体验、承受和拥抱更多可能性
成长和改动是可能的,假如你和外界不断触摸,去体验不同的东西,去突破所谓性格为咱们设定的最佳舒适区,去结交不同的朋友,也许你会发现,你有超出了内向的丰富性,那些包含在你自我中的另一面。那时候,你到底是一个外向的人,还是一个内向的人,也许压根就没那么重要
成长和改动是可能的,假如你和外界不断触摸,去体验不同的东西,去突破所谓性格为咱们设定的最佳舒适区,去结交不同的朋友,也许你会发现,你有超出了内向的丰富性,那些包含在你自我中的另一面。那时候,你到底是一个外向的人,还是一个内向的人,也许压根就没那么重要
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没有绝对的好坏,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缺点,哪一种性格的人也不可能做到人人都喜欢。
外向性格的人一般比较活泼,喜欢运动,交友,给人的印象比较阳光,积极向上,所以他们在社交场合一般如鱼得水,而如果从事销售,业务等职业,他们在职场也能混得风生水起。
而内向性格的人一般不善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他们喜欢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不喜欢从事社交活动,他们一般朋友不多,凡是能和他们做朋友的,都是比较相知的,他们都比较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这段友情,不会轻易把好朋友删除。
外向性格的人有个别人会过于跳脱,所以给一些人的主观印象觉得这个人不靠谱,因此有些人在某些时候更愿意去相信那些内向性格的人,觉得他们做事更加的踏实,在职场上也容易服从管理。
但是那毕竟是少数人,内向性格的人更适合做一些稳定的,不需要东奔西走的事情,但是他们一般不具有开拓精神,而外向性格的人,更善于开拓业务,懂得积极进取,所以内向型的性格,有相当多的人更适合做下属,而外向型的人更适合做业务型的工作或者管理人员。
内向型的人看起来虽然表面比较沉闷,但是只要你和他能聊到一块,他表现的比外向型的人更加的火热,内向型的人,其实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比较丰富的,不过这种性格也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偶尔会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对感情一般比较执着,所以一旦感情受挫,很难从失败中走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