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器乐作品中《蓝色多瑙河》的认识?

浅析器乐作品中《蓝色多瑙河》的认识?,第1张

《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来它传遍世界。是诗人卡尔·贝克的诗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柔和顺,犹如矿中闪闪发光的金子,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给作曲家带来了灵感,使《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就如这条美丽的河流一样,跌宕起伏,奔流倾泻,最后又回到充满诗情画意的宁静中……”,并享有奥地利“第二国歌”的美称。

《蓝色多瑙河》采用维也纳圆舞曲的典型结构,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及结束部分组成。序曲以轻缓的小提琴震音作背景,由圆号奏出引人遐想的音乐主题。它使人眼前浮现出:晨光映照的河岸,水中的森林倒影,静静流淌的多瑙河等一幅幅美丽生动的图画。随后,乐队奏出轻盈、欢快的圆舞曲节奏,为第一圆舞曲的出现做好了准备。

第一支圆舞曲为单二部曲式,A段音乐犹如奔流的多瑙河自然而流畅。

B段主题轻松、明朗、欢快。

表现了“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的景象。

第二圆舞曲为单三部曲式,A段音乐形象明朗、乐观。

B段转至bB大调,具有抒情的歌唱性。

音乐正如原歌词中所写,“双唇好像玫瑰,正向着我们微笑,美好的春天女郎,披上彩色的外套”,“露水是她的眼泪,小鸟歌唱在树梢上……”。然后再现A段。

第三圆舞曲用对比鲜明的两种音乐素材组成单二部曲式。A段主题优美典雅,富于想像力。

B段主题生动活泼,富于流动性,使乐曲的旋转感进一步加强。

第四圆舞曲节奏较为自由,音乐形象由外在的歌唱变为内心的感受,单二部曲式。A段主题十分优美:

B段主题欢快,热烈。

第五圆舞曲可以说是第四圆舞曲的音乐延续发展。单二部曲式,A段主题舒展柔情。

B段音乐随着旋转的加快而愈加热烈,形成全曲的高潮:

结束部较长,它先后再现了第三、二、四、一圆舞曲的部分,最后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第二圆舞曲》。贺红玲是《梦中的那片海》里的角色,根据查询《梦中的那片海》剧情简介得知,贺红玲文工团拉的歌曲叫做《第二圆舞曲》,是小提琴版本。《梦中的那片海》是由付宁执导,叶京总策划,徐兵、周鹤洋编剧,杨晓培总制片,肖战、李沁领衔主演的青春励志情感剧。

哪一种拍子的音乐给人以摇晃旋转的感觉如下,圆舞曲或音译为“华尔兹”,是一种三拍子的旋转舞,它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兰得勒舞”。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滑行、旋转,动作轻松优美,情绪活跃欢快。十八世纪末叶开始流行于欧洲,现在它已是通行于世界各国的交谊舞。圆舞曲的旋律幽雅流畅,含有旋转的律动。 伴奏部通常每一小节一个和弦,第一拍是强拍,奏和弦的低音,第二、三拍是弱拍,在较高的音区奏和弦的其他音。圆舞曲的结构通常包含两个或三个段落,构成二段式或三段式。包含两个段落的圆舞曲,第一段是圆舞曲的基本主题,第二段是第一段的继续发展和收束。包含三个段落的圆舞曲第一段也是圆舞曲的基本主题,第二段可以是第—段的继续发展,也可以出现和第一段形成对比的另一个主题,第三段则是第一段的反复。 这种形式的圆舞曲,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套曲,就是把三、四首二段式或三段式的圆舞曲连缀在一起,加上引子和尾声,成为一首大型的圆舞曲。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以写圆舞曲著称,有“圆舞曲之王”的称誉,他的作品大多是这种套曲形式的大型圆舞曲。旋律优雅绚丽,妩媚动人。 节奏灵活多变,并具有浓厚的奥地利民间音乐色彩和鲜明生动的生活形象。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是由三首小圆舞曲组成的。其中第一首圆舞曲包含三个段落,旋律优美酣畅,上下起伏,具有旋转舞的律动;第二首圆舞曲包含两个段落,旋律轻盈幽雅和第一首圆舞曲形成对比;第三首圆舞曲也包含两个段落,旋律更为灵活,具有跳荡的节奏和前面两首圆舞曲形成另一种对比。 第一首圆舞曲是降B大调,中段是F大调,第二首圆舞曲是降E大调,第三首圆舞曲是降A大调。所以相互之间除了主题的对此外,还有调性色彩的对比。第一首圆舞曲的前面有短小的引子。每首圆舞曲之间共有短短的过渡。起着转调的作用。第三首圆舞曲后面还有长大的尾声,在尾声中,第一首圆舞曲的主题又出现一次,前后互相呼应。 这样。三首小圆舞曲就结合为一个整体,成为圆舞曲套曲。波兰作曲家肖邦写过十四首圆舞曲,其中有些是华丽的音乐会圆舞曲,有些则是以圆舞曲节奏为基础的音诗,也可以说是诗化了的圆舞曲而不是风俗性的舞曲。他的。《升c小调圆舞曲》就是一首“圆舞曲诗”,是一首浮想联翩、思潮起伏的动人诗篇。 乐曲包含三个不同的主题:第一个主题把叹息一般的音调和放慢了的圆舞曲节奏交织在一起,表现一种忧伤的情绪;第三个主题速度最慢,悠长的歌唱性旋律,表现出倾注着深情的思虑和怀念;在这两个主题的后面,都紧跟着快速度的第二个主题,也就是具有旋转舞的律动的圆舞曲主题,好象是对忧伤和怀念的安慰和宽解;最后又重复着第一个主题和第二个主题。 在这个作品中,第二个主题很象分节歌中的副歌。在分节歌中,每段歌词都是以副歌结束的。而在这首乐曲中,每个部分都是以第二个主题结束的。除了器乐作品的圆舞曲外,声乐作品中也有很多圆舞曲体裁的歌曲。比如花腔女高音演唱的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 圆舞曲是舞剧和歌剧中常用的体裁。法国作曲家古诺的歌剧《浮士德》第二幕第四场的圆舞曲,描写了一群学生和姑娘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在这首圆舞曲中合唱和管弦乐伴奏都同等重要,合唱的旋律和管弦乐的旋律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复调的关系。。

不给你分类了,给你写下我最喜欢的一些,绝对都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巴赫:

马太受难曲,非常空灵、神圣的感觉

贝多芬:

悲怆奏鸣曲也很值得听啊,特别是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慢板,听完整个心都澄澈了,很温馨很宁静

还有暴风雨奏鸣曲,我最近就在练这个,很有戏剧性,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翻江倒海的感觉,让人热血沸腾

莫扎特:

小星星变奏曲,就是咱们小时候唱的小星星的变奏,很干净很纯粹,仿佛回到了童年

第40号交响曲,你一听就觉得据熟悉,莫扎特一如既往的明快!

李斯特:

第2号匈牙利狂想曲,就是猫和老鼠里有一集猫弹琴的那个,如果你找出那集动画片来看肯定觉得更有趣!

钟,大家最熟悉的了,不多说

肖邦:

肖邦是我最喜欢的!

肖邦练习曲里有几首就很好听,分别是

“离别”(发自内心深处的哀歌,是肖邦的满腔惆怅的凝聚)

“黑键”

“革命”(极宏大极澎湃)

“竖琴”(最高音构成了主旋律,纯净安详,像是山野中飘渺而来的歌声)

“蝴蝶”(很欢快)

“大海”(让人热血沸腾的曲子啊,有几次我心情压抑的时候弹这个,自己都快弹哭了)

另外肖邦的叙事曲也很不错,第一叙事曲最有名,不过我更喜欢第二叙事曲,非常有戏剧性,开头恬静安详,像是淡淡的田园回忆,然后急板如排山倒海而来,肖邦失恋的苦闷、内心的挣扎瞬间喷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爽死了!第一次听可能会吓一跳

第一钢琴协奏曲也很好,还有肖邦的夜曲真的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说不出来哪个更好了肖邦的很多圆舞曲也建议你听听,比如华丽大圆舞曲、一分钟圆舞曲

柴可夫斯基:

第一钢琴协奏曲莫属,史诗般的宏大,我以前只听一遍就把主旋律深深记住了!

天鹅湖里天鹅之死的那段,想想就知道多唯美多哀婉了,让人心碎啊

施特劳斯:

皇帝圆舞曲,非常明丽辉煌的一个曲子,感觉天地之间洒满了金色的阳光!

拉赫玛尼诺芬:

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很厚重的感觉,好像回到了古堡追溯曾是取得辉煌

肖斯塔科维奇:

第二圆舞曲,棒极了,带着俄罗斯民族音乐惯有的既欢快又厚重的色彩,让人禁不住想舞起来

圣桑:

天鹅,这个我觉得你应该听过,纯美安详

门德尔松: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个挺耳熟能详的曲子,好听

简介:

第一圆舞曲前半部分的主题选自上述轻歌剧中的《松露麻菇二重唱》欢快、优雅、轻歌曼舞的形象有声有色的音乐,是形容剧中国王和女王言归于好的大团圆场面,后半段简短、流畅,跟前面相映成趣。第二圆舞曲三部曲式,扣人心弦的抒情旋律充满诗情画意。第三、四圆舞曲也是二部曲式。结束部先出现活跃的新主题,然后再现前面有些小圆舞曲的段落,在兴高采烈的气氛中结束。

创作背景:

《南国玫瑰圆舞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80年的一支圆舞曲。它是根据施特劳斯本人所作轻歌剧《女王束带里的手帕》的选曲改编而成,同年10月1日在维也纳首演。后来还曾被改编成钢琴曲。

《蓝色多瑙河》,作者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家。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这是一首典型的圆舞曲风格的管弦乐作品。音乐华丽、明快、活泼,通俗易懂。

1866年,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贝克之约,根据卡尔·贝克的诗作《蓝色多瑙河》的意境写成了充满维也纳乡土之情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

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作品,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1867年,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二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其中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部乐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引子分为两个部分。乐曲开始,小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徐缓的震音,如黎明时平静的多瑙河水微波荡漾,圆号吹出一个充满希望的音调,好似晨曦拨开了多瑙河上的薄雾,黎明到来。音乐生机盎然,安谧宁静。第二部分是序引的小高潮,这个由木管乐器演奏的活泼清新的动机,配以典型的圆舞曲律动,如河水拍岸,生机勃勃,使人振奋。

随后,是第一圆舞曲。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轻快的节奏、明朗的旋律如多瑙河水畅流不息,它歌唱着美丽的蓝色多瑙河,歌唱着洒遍春晖的奥地利人的故乡。第一段的主题素材来自引子的动机。第二段由小提琴和木管在高音区断奏,充满喜悦,活泼而轻快。

第二圆舞曲是三部曲式。第一段旋律起伏、跳跃,给人以朝气蓬勃的美好感受。中段的音乐婉转而柔美,小提琴奏着主题,竖琴用琶音伴随着,好像阿尔卑斯山麓的青年们在热烈、欢快的舞蹈间隙,窃窃私语,互诉衷曲。

第三圆舞曲是二部曲式。第一段饶有新意,典雅而高贵。反复以后,对比性的第二段曲调生动活泼,富于流动性和旋转性。

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第一段由木管乐器和小提琴弱奏出优美动人、舒展柔情的旋律。然后,在热闹的打击乐器的伴奏下,欢腾、热烈的对比乐段使全曲达到高潮。

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圆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规模较大,第三圆舞曲、第四圆舞曲及第一圆舞曲的素材—一再现,最后全曲在疾风骤雨式的节日狂欢气氛中结束。

  《拉德茨基进行曲》,又名《拉德斯基进行曲》,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创作的。拉德茨基是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从1815年至1831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拉德茨基积极维护奥地利帝国殖民统治,曾率领军队侵略邻国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北部任总督多年。从德、奥出版的历史书看,拉德茨基被视为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意大利则认为他是一个侵略者。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茨基的威风。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对这支曲子所歌颂的人并不感兴趣。后来,由于此曲曲调十分动听,具有英雄的性格,演出时能获得较好的剧场效果,人们也就渐渐地忘记了拉德茨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喜欢起这支曲子来。

  1987年的新年音乐会,当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欢快的旋律响起时,听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时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很有想象力地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从此以后,每当音乐会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响起时,这个音乐家与听众水乳交融的鼓掌场面就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

  一、安东尼·德沃夏克生平

  安东尼·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1841-1904),捷克作曲家,生于一个小旅馆主和肉商的家庭,十六岁时进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后入布拉格临时剧院(后改建为国家剧院)乐队拉中提琴,并正式开始创作。首次为音乐界所注目的作品是表现爱国热情的赞美诗《白山的子孙》。 翌年,辞去剧院乐队职务,到教堂作管风琴师,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创作,后结识勃拉姆斯。勃拉姆斯大力推荐他的《摩拉维亚二重唱》,使其在世界上流行。他还与汉斯·里希特、汉斯·封·彪罗、柴可夫斯基等人保持着诚挚的友谊。曾被邀九次访问英国 ,旅行德国、俄国,并亲自指挥作品的演出,倍受欢迎。 1891年任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配器和曲式教授。同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荣誉音乐博士学位。1892年被邀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此间,他写了最著名的《新大陆(第九)交响曲》。回国后,继续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任教和进行演出活动。1901年升任院长。他的室内乐、序曲、交响诗、歌剧和歌曲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

  二、德沃夏克交响曲的艺术特点

  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结构坚实、牢固。另外,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旋

  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因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单纯地发挥技法。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德沃夏克的管弦乐法,并不反映当时的潮流,虽然没有华丽绚烂的色彩,却显得十分朴实可爱。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管弦乐法遭到当时某些乐评家的误解。实际上,德沃夏克的交响曲不但能充分地发挥各种乐器的特性,而且在乐器的组合运用方面,更具有无穷的妙味。

  三、第九新世界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

  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四、全曲赏析指南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

  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 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第三乐章 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 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

  第四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作于1866年。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贝克约请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合唱队写一首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关于《蓝色多瑙河》的创作,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约翰·施特劳斯回家时换下一件脏衬衣。他的妻子发现这件衬衣的衣袖上写满了五线谱。她知道这是丈夫灵感突现时记录下来的,便将这件衬衣放在一边。几分钟以后回来,她正想把它交给丈夫,却发现这件衬衣不翼而飞。原来,在她离开的瞬间,洗衣妇把它连同其他脏衣服一起拿走了。她不知道洗衣妇的居所,就坐着车子到处寻找,奔波了半天,也没有下落。在她陷于绝望的时刻,幸好一位酒店里的老妇人把她领到那洗衣妇的小屋。她猛冲进去,见洗衣妇正要把那件衬衣丢入盛满肥皂水的桶里。她急忙抓住洗衣妇的手臂,抢过了那件脏衣,挽救了衣袖上的珍贵乐谱,这正是约翰·施特劳斯的不朽名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867年,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二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这部乐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徐缓的震音,好像是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 在这个背景上,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第一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

  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 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

  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 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 接下去的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圆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圆舞曲、第四圆舞曲及第一圆舞曲的主题,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这首歌诞生于“多瑙河的女神”之称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惊愕交响曲

  惊愕交响曲 1791年,海顿离开故国到伦敦上演他的音乐作品。十八世纪伦敦上层的**贵妇是音乐厅的常客,以欣赏高雅的交响乐来显示她们的“高雅”。其实她们并不懂交响乐,每每在交响乐队演奏时就打瞌睡。海顿见状颇为不悦,也可怜她们的无知。他对人说:“我一定要写一部‘惊醒音乐’,让她们从梦中惊醒来听我的音乐。”

  这消息很快传了出来。当这部新作就要演奏的那天,大家都想见识一下到底是什么奇货,音乐大厅座无虚席。音乐会开始了,听众池鸦雀无声。令人陶醉的美的旋律在进行着,反复时演奏得更轻。贵妇们听着催眠似的音乐,觉得与以往的作品大同小异,不足为奇,又开始昏昏欲睡。

  刹那间,乐队全奏,暴发出强烈的和弦与定音鼓的猛击声,酷似惊雷忽起。这一下可不得了,把那些沉沉入睡的贵妇们吓得惊慌万状,丑态百出。有的被吓得从座上跳起,有的直奔门外,都以为是地震了。然而,音乐却又安安稳稳地进行下去,直到第三、第四乐章的演奏结束。那些贵妇们被“惊醒”后,都不禁相互大笑起来。当时海顿见状感到很快活,“这下她们可上当了!”

  这一乐章的“巨雷”,只不过是场玩笑而已。从此,人们便将这部作品称作《惊愕交响曲》。

  这部曲子在当时受到英国听众的热烈欢迎,其中的第二乐章往往被要求单独重奏一遍,因为它不但有着令人惊奇的设计,而且拥有一种内在的美和魅力、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1986年,100名歌手在首体同声高唱《让世界充满爱》,这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笔。不久前,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事件的始作俑者郭峰,他兴奋地回忆起17年前的许多动人故事。

  挑战“三个流行歌手不能同台演出”的惯例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流行音乐总体上是不能接受甚至是排斥的,有关部门曾有硬性规定:“三个流行歌手不能同台演出”,这使得流行乐手们始终没有当众举行音乐PARTY的机会。

  1986年初,北京天寒地冻,郭峰的内心却被一团火焰燃烧着。只有22岁的他,实在无法认同当时大环境对通俗歌曲的评价:通俗歌曲(那时流行歌曲被称为通俗歌曲)只能表达小情小调,根本无法表达有内涵的大主题。血气方刚的郭峰在心中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作出一首充满凝聚力的歌曲,改变乐坛的这种偏见。

  当时,正值国际和平年。而围绕这个主题,当年有两首合唱曲最为引人瞩目——一首是迈克杰克逊、麦当娜等美国众明星演唱的《WEARETHEWORLD》,另外一首则是由罗大佑主创、港台众多明星演唱的《明天会更好》。一天,中国录音录像总社一个年轻的女编辑受香港举办世界和平演唱会的影响,向郭峰做了个提议:“他们敢做60名歌星的演唱会,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做一个百名歌星的演唱会,献给世界和平年?”这个建议和郭峰的想法不谋而合。

  当时,郭峰手中正巧有一首刚刚做出的《走向明天》,于是在这首歌曲的基础上,郭峰、陈哲、小林临时组建了一个主创小组。在创作过程中,王健和孙铭也加入进来。在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和东方歌舞团的支持下,《让世界充满爱》的前期录音马上就可以开始,但麻烦也就来了:陈哲对这首歌的填词始终没有确定,甚至于在录音前最后一天的夜里,陈哲还在录音室的地板上填词。在录音当天,百名歌手陆陆续续走进录音棚的时候,已经感觉被逼到墙角的陈哲这才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多数歌手是凑热闹的心态

  当年的崔健特别郁闷——在第一届孔雀杯全国通俗歌曲大奖赛中首轮角逐就被淘汰出局,因为那个时候人们还很难接受他那个唱法的歌曲。可是,《让世界充满爱》却主动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由他作为领唱之一。这一决定让这个在大赛首轮就被淘汰的歌手大吃一惊。

  随后,常宽、张伟进、付笛声、韦唯等人也都接到了郭峰的电话。郭峰回忆说:“当我把这个消息通知给他们时,每个人都非常兴奋,都十分痛快地答应了。他们当中除了当时的一些流行音乐的唱将之外,多数歌手都来自东方歌舞团。说实话,当年大家参加的心态多数是凑热闹,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没什么事做。同时也是想给中国流行音乐出口气,翻翻身。”

  在《让世界充满爱》录音之后不久,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举办了一场名为《让世界充满爱》的大型音乐会。郭峰认为,这是文化部门第一次对流行音乐破例,足以说明在当年对流行音乐的认可。

  歌手乘公交车、骑自行车云集首体

  1986年5月里的一天,首都体育馆座无虚席,大家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由篮球场地改造的舞台。被一盆盆鲜花围绕,由一幅幅水粉画印衬的舞台,构成了当时最时髦的演出现场。在这种氛围中,《让世界充满爱》的前奏音乐响了起来。韦唯、程琳、杭天琪、付笛声、蔡国庆、崔健、孙国庆、常宽等当时最出名的一百名歌星从两侧登上舞台。他们手拉手,肩并肩,本来偌大的舞台在他们的身影中消逝。这场震撼当时乐坛的百人合唱,在内地流行音乐史上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尽管现在看来,那时候的服装太土气,那时候的舞台太过时,那时候的演出动作太干涩,然而我们大陆的流行歌坛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

  另外,在1986年的这次演出中,除了属于东方歌舞团的歌手坐团里派的车去首都体育馆,其他演员多数都是挤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过去的,相比现在的明星大腕们,只要出门哪怕是几十米远的超市都恨不得开自己的私家车去,简直是天壤之别。

  舞台上全是“工人装”

  1986年,全国最流行的装束就是上身皮夹克、下身牛仔裤。当时比较时髦的男女都以这个打扮为荣。“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作为代表那时最高流行音乐水平的演唱会,自然也把这个装扮作为了演出服装。结果,包括韦唯、程琳、崔健在内的一百名当时最出色的演员上身均着夹克,下身大都穿牛仔裤。红、黄两种颜色的夹克整齐地铺满本就不大的舞台。现在看上去不禁感叹:“这身打扮要是放在现在,那绝对是来自一线工人阶级的演出队伍,充满了力度。”

  不过,这里面有个人到是蛮特别。她就是以《小螺号》等歌曲红遍内地的程琳,这位当时的歌坛“大姐大”不“循规蹈矩”地穿牛仔裤,而是着一身文静中渗透着活泼的红格裙。她站在舞台的中间位置,着实抢眼。还有一个人,也不能不提到,那就是现在已经走入军旅的蔡国庆,那时候只有20岁的蔡国庆,清秀、单薄,虽然大家都着统一的服装,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在他身上体现得恰到好处的男性之美。如果说,F4被称作现在的花样男子,那么1986年的歌坛,这个称号就一定属于蔡国庆。遗憾的是,曾经参加录音的田震,因故没有参加首体的演唱会。

  崔健边唱边跳“太空步”

  虽然这个演唱会是一百名歌星同台演出,但是流行歌曲的先行者们都毫不吝啬地张扬着自己的个性,比如说崔健,当唱到《让世界充满爱》的第三部分时,站在第三排的崔健丝毫没有理会周围的歌手,聚精会神地配合着旋律走起了“太空步”。和崔健有一拼的还有一代舞王陶金,25岁的陶金在整个演唱过程中都在跳着优美的舞,似乎这对他来说,不是一个演唱会,而是在打造一场优美的舞蹈。 刚刚在1985年底得了一个内地通俗歌曲大奖的常宽当时站在领唱的位置,演唱时他常常极其陶醉地闭上眼睛,伸出双臂,这个动作在当时非常前卫。而当时也走摇滚路线的孙国庆则留了个特别有意思的朋克头,虽然现在看来,这发型有一种卡通的味道。

  很多人都以为在演唱会上,郭峰应当站在百名歌星的行列中和他们一起引吭高歌。其实不然,郭峰从1995年才开始开口唱歌,当年他只是个音乐制作人。所以当天作为歌曲主创人员的他在场地的最右边弹钢琴。郭峰说:“当年给百名歌星伴奏的乐手们现在都成了大腕儿,鼓手陈进现在是麒麟公司的老总,键盘手王笑然是中录公司的老总,当时的吉他手是张勇。”

  百名歌星名单(按姓氏笔画序):

  丁武,于佳易,于海燕,于静燕,马晓艺,马凌彦,王兰,王虹,王迪,王立森,王洁实,王路明,方逊,方智,方霆,方霈,韦唯,毛阿敏,田鸣,田震,庄鲁迅,吕邦银,吕仰平,傅迪声,刘谷,刘岩,刘欣如,刘巍巍,刘建国,朱桦,成方园,任雁,牟杰,牟玄甫,华欣,迟飞飞,托雅,孙国庆,孙英华,乔姗,乔晓彬,杜雷,吴晓芸,吴晓虹,吴晶晶,刑岩,劳俊浩,时延燕,许丽娟,陈莉丽,陈梅荣,应楠,宋明华,李征,李泰波,李爱萍,李方方,李玲玉,张暴默,张世柱,张伟进,张燕妮,张海波,张青,张晶,张宝国,张彤,张锡瑾,张波,张静,尚凤琴,郑绪岚,周峰,岳娜,岳彩帼,姜浩东,孟地,赵金华,赵雅林,赵刚,赵大为,赵丽,林静,柳培德,胡晓晴,胡斌,胡月,胡寅寅,胡佑山,胡平,相青,郭容,郭鸣凤,祁竺蕾,徐小燕,徐明,索宝丽,贾燕,黄红英,黄强,崔健,常宽,梁竹,曾咏贤,程伟,蒋强,紫沙莉,蔡其平,蔡国庆,蔡金梁,谢莉斯,霍永承

  童声合唱: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

  指挥:孟大鹏

  演奏:东方歌舞团录音公司乐队

  歌曲:大海啊故乡

  词曲:王立平

  演唱:郑绪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52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