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无一不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纵观这些试题,从选材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大多是选择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从试题类型设置看,一般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考查内容:读懂文章,能解释、说明、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意思,分析写作方法,明了作者的意图及感情,并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赏析。
题型特点:以主观题为主的综合题型,多数题目的答案要用文字来表述,答案不追求惟一性和标准性,要求“意思对即可”;同时各地的开放性试题也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新颖的题型,也越来越被重视。
命题规律:从命题规律来看,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考查:
1、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2、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
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4、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
5、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6、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文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8、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9、感受人物,分析事件,领会主旨。
10、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
这些是记叙文阅读命题的最为常见最为基础的角度,几乎所有的题型创新都不能离开这些角度,所以这也是记叙文阅读复习的基本内容。记叙文的阅读复习,首先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进而学习解题的思路与技巧。
一、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 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角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 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 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顺序 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 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
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 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 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 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 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间:夏夜。
地点:去赵庄的航船上。
人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等。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5、 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①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 ……(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题目的提示。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2)抓住重点语段。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 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与详略:要能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明确:记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裁。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无用的就不写;对表达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就详写,其余材料就略写。阅读顺叙文要认真分析每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准确概括出记叙文的材料(写了什么)和中心(为什么写)。
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西路军的渡江情况最能表现中心,所以详写;中、东路军的渡江情况与中心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④ 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
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3、结合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阅读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几点: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要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时在记叙中也夹一些抒情和议论。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这种感情的抒发可以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间接抒情是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使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表达方式就是记叙作用: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
引发读者的感情 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
议论文中抒情的作用是深化或升华主题,
多用在鼓动性或文艺性的议论中 ,
用于阐明观点或表明立场,
与议论相结合。
夹叙夹议的作用:夹叙夹议就是以记叙为主,在记叙中运用恰 当的议论。
“叙”与“议”的关系:“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深化。
叙述是为议论服务的,它要 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一般具有概括性,简明扼要的特点;
议是叙述点睛之笔,议要 恰到好处,
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使读者更能理解和品味出文章的主旨来。
记叙文的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文的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文章写得时候是有多种形式的,判断文章或段落采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下面是记叙文的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文的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1记叙
记叙,用文字叙述。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作用:①介绍人物的经历、事迹、交待人物的关系;
②交待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发展过程;
③概括事实事例,为文章的议论提供依据;
④联系故事情节、过滤转换上下文的意思。
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作用:①在议论文中用它交待论据;
②在记叙文中用它起注释作用;
③在新闻中,用它介绍背景材料,加强内容表达;
④在科学报告或教科书中,用它表述科学知识或事物。
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作用:①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提高战斗性;
②明确文章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
③贯通文脉紧凑篇章结构。
描写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
作用:①展现自然景色的风貌;
②展现人物的形态、举止、言谈及内心世界;
③展现人物活动的背景或具体环境;
④唤起人们的审美情绪,影响人们的感情,加深人们对客观事物美的感受,使作品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用:①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
②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
③渲染气氛,显示行文格调,贯通文章意脉。
记叙文的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21、叙述
叙述是作者通过一般性的陈述,介绍、交待人物、事件、环境及发展演变过程的表达方法。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叙述的作用是:
⑴介绍人物的经历、事迹、交待人物的关系;
⑵交待事物发的时间、地点及其发展过程;
⑶概括事实例,为文章的议论提供依据;
⑷联系故事节、过滤转换上下文的意思。
2、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它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具体、形象、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给人以亲临其境的真实感。
描写的作用是:
⑴展现自然景色的风貌;
⑵展现人物的形态、举止、言谈内心世界;
⑶展现人物活动的背景具体环境;
⑷唤起人们审美情绪,影响人们的感情,加深人们对客观事物美的感受,使作品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3、抒情
抒情,即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它的作用是:
⑴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
⑵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
⑶渲染气氛,显示行文调,贯通文章意脉。
4、议论,即分析评论客观物,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议论的作用是:
⑴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提高战斗性;
⑵明确文章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
⑶贯通文脉紧凑篇章结构。
5、说明
说明即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把人物的经历特点表述明白。
说明的作用是:
⑴在议论文中用它交待论据;
⑵在记叙文中用它起注释作用;
⑶在新闻中,用它介绍背景材料,加强内容表达;
⑷在科学报告或教科书中,用它表述科学知识或事物
记叙文的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3一区分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即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主要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二)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即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二具体分析各种表达方式
(一)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叙述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①介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
②介绍人物的经历与事迹。
③为议论说理提供依据。
1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的方式
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倒叙一般有必要的文字过渡。采用倒叙手法,或者是顺乎思路的自然,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诸如为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者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二)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作用: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从描写的对象上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从描写的方法上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我们需要着重了解的是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可分为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①肖像(外貌)描写
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它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如《卖炭翁》中的“两鬓苍苍十指黑”,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艰难,比如说,一个人“衣衫褴褛,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无情的皱纹。”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生活比较操劳、艰辛;一个人“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养尊处优,生活腐败;一个人“纯净的眼神”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心地纯净、无邪等。
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
一个满嘴粗话和一个满嘴“之乎者也”的人必然是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前者可能是一个对生活满腹牢骚,事事不顺利的人;后者可能是一个知识分子,略有些迂腐。我们知道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暴发户、一个屠夫、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他们说话都是不同的味道和腔调。语言描写也可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比如说,
一个人讲话结结巴巴,说明他或者紧张,或者心虚,或者害怕等等;最后,语言描写也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说话大大咧咧口无遮拦的人,一般都开朗外向;说话总是要仔细斟酌的人,必然是谨慎小心的。由此类推,因此,语言是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要道。
作用: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行动(动作)描写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修养等。心理学上说人的心理活动常常会通过一些动作来表现出来,比如说紧张的时候会绞手指,撒谎的时候常常眼神游离等等,从一些细微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当时的心里状态,在《变色龙》里,
奥楚蔑洛夫斯基就用脱衣服和穿衣服来掩饰自己出尔反尔的尴尬。为什么说动作描写反映个人修养呢道理很简单,吃饭乱扒的人和吃饭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有章有法的人,个人修养必然不同,叼着烟,翘着二郎腿的和那些危襟正坐的人必然不同。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④心理描写
我们下面看一段心理描写:
“刘宁不禁陷入了沉思:到底送不送这个礼呢送吧,实在是丢人,良心上觉得过不去;不送,孩子升学的事情到底怎么办才好”
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答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个心理状态概括出来:这句话属于心理描写,反映了刘宁当时对于是否送礼的矛盾心理。
因此心理描写是写出了人物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的心理。
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⑤神态描写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例如“他的脸噌地红了”、“芳芳的眼帘垂得低低的,一颗斗大的泪珠滑落”这样的句子都属于神态描写,神态的`变化可以反观到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比如“脸红”这一变化可以反观到“他”当时害羞的心理状态;“眼帘垂得低低的”可以看出芳芳当时的`悔恨和懊丧。
⑥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环境中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通常有四种作用:
①渲染某种气氛
②烘托人物性格
③突出中心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
1、人物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思路:
这是什么描写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1)表现了人物________的精神品质。
2)表现了人物________的性格特点。
3)反映了人物________的心理(或情感)。
2、环境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1)渲染_______的气氛,为下文_______作铺垫。
2)烘托文中人物________的心情。
3)抒发作者________的感情。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等。
6)突出某种环境特点,为中心(或表现人物的某种精神风貌或表达某个道理)服务。
(三)议论
记叙文在发表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
记叙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有:
①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②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③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
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四)抒情
它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是作者思想、观点、立场的流露,是作者对事物的审美与评价,表现着对所写事物人物的态度。它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用: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抒情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①直接抒情
就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
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上了最后一堂课后,在“我”充分感受到了这堂课的与众不同之后,在心底里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啊!这最后一堂课,我真忘不了!”表达了内心那种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阅读时只有把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深情。
直接抒情还可以直呼抒情对象,这样抒情显得更亲切、明快,更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黄河颂》这样的句子:“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
②间接抒情
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作者往往把情感依托于叙事、绘景、状物、说理,在叙事、绘景、状物和说理中抒发感情,也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理。在叙事描写议论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中去接受美的感染与熏陶。
(五)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中的说明,是为了把事情讲清楚,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一般不常考到。
城市变了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的祖国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城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城市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下面就听我来说说吧!
20世纪50年代:那时候新中国刚刚诞生,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很不好,生活条件很差。那个时候,马路都是石子和泥土混合的,路上都没有车,都是行人。小朋友做完作业后都聚在一起跳沙坑、踢蚕豆、踢毽子、打弹子、丢手绢······女孩子一边丢手绢一边还要唱《丢手绢》的歌呢!
60年代:人们的生活稍微好了点,可以凭票买东西了。有时光拿钱还买不到东西,必须凭各种票证。那是购物的票证,多的让人数不清。如:粮票、肉票、蛋票、糖票······真是五花八名,名目繁多。想想我们现在,只要有钱那样东西买不了?当时玩具都是就地选材的。比起我们,他们要聪明许多。
70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又好了许多,有的人不选择步行,而选择骑自行车。不过,凭票买东西还是执行的。大人们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变化,有人选择自己当老板,有人选择去厂里工作······而70年代的玩具是孩子们自己手工制作的,游戏的种类也比以前丰富多了。比如把吃完的冰棒洗干净晒干,一组一组的捆起来,做成洋手枪玩。挖知了、钩龙虾、条牛皮筋、跳绳、躲猫猫都是“家常便饭”。
80年代:凭票买东西已渐渐没了,生活条件也比较好了,可以听收音机也可以看电视了,只不过电视是黑白的。路也变宽阔了,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了。孩子们的玩具从短抢到冲锋枪,从喷水枪到电动枪,应有尽有。搭积木也成了“家常便饭”。
90年代:孩子们一出生就有各种电动玩具、智能玩具。抱个毛茸茸的玩具熊,听机器狗汪汪叫,看机器猫摇摇晃晃走路都是孩子们做高兴的事。
00年代:从黑白电视机转为彩色电视机。现在家长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每到周末,孩子们都会上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兴趣班等。宽阔的马路也被汽车们挤得水泄不通。电脑等电器成了家家户户都有的了。
你们看,城市是不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一、记叙文中的议论。
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下面分情况进行讨论。
1、议论用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
在文章开头作精要议论有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议论用在记叙文中间的作用。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然而能在记叙中恰当的穿插议论,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之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的作用。
这种议论一般是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是为了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发出号召,又是点明或深化中心思想。
二、记叙中的抒情。
就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抒情的作用如下:
1、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的散文中,能使文章充满抒情色彩。
2、在记叙、描写中穿插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者的思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避免偏离题意。
扩展资料
抒情方式是指抒发感情的形式,大致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类。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二、间接抒情。
1、因事缘情。
如唐代张籍的《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2、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3、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咏史抒怀。
如刘禹锡的《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抒情方式
-抒情
-议论
导语:判断文章或段落采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下面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写作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区分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即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主要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二)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即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二具体分析各种表达方式
(一)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叙述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①介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
②介绍人物的经历与事迹。
③为议论说理提供依据。
1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的方式
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倒叙一般有必要的文字过渡。采用倒叙手法,或者是顺乎思路的自然,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诸如为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者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二)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作用: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从描写的对象上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从描写的方法上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我们需要着重了解的是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可分为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①肖像(外貌)描写
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它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如《卖炭翁》中的“两鬓苍苍十指黑”,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艰难,比如说,一个人“衣衫褴褛,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无情的皱纹。”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生活比较操劳、艰辛;一个人“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养尊处优,生活腐败;一个人“纯净的眼神”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心地纯净、无邪等。
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
一个满嘴粗话和一个满嘴“之乎者也”的人必然是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前者可能是一个对生活满腹牢骚,事事不顺利的人;后者可能是一个知识分子,略有些迂腐。我们知道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暴发户、一个屠夫、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他们说话都是不同的味道和腔调。语言描写也可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比如说,一个人讲话结结巴巴,说明他或者紧张,或者心虚,或者害怕等等;最后,语言描写也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说话大大咧咧口无遮拦的人,一般都开朗外向;说话总是要仔细斟酌的人,必然是谨慎小心的。由此类推,因此,语言是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要道。
作用: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行动(动作)描写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修养等。心理学上说人的心理活动常常会通过一些动作来表现出来,比如说紧张的时候会绞手指,撒谎的时候常常眼神游离等等,从一些细微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当时的心里状态,在《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斯基就用脱衣服和穿衣服来掩饰自己出尔反尔的尴尬。为什么说动作描写反映个人修养呢道理很简单,吃饭乱扒的人和吃饭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有章有法的人,个人修养必然不同,叼着烟,翘着二郎腿的和那些危襟正坐的人必然不同。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④心理描写
我们下面看一段心理描写:
“刘宁不禁陷入了沉思:到底送不送这个礼呢送吧,实在是丢人,良心上觉得过不去;不送,孩子升学的事情到底怎么办才好”
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答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个心理状态概括出来:这句话属于心理描写,反映了刘宁当时对于是否送礼的矛盾心理。
因此心理描写是写出了人物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的心理。
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⑤神态描写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例如“他的脸噌地红了”、“芳芳的眼帘垂得低低的,一颗斗大的泪珠滑落”这样的句子都属于神态描写,神态的变化可以反观到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比如“脸红”这一变化可以反观到“他”当时害羞的心理状态;“眼帘垂得低低的”可以看出芳芳当时的悔恨和懊丧。
⑥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环境中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通常有四种作用:
①渲染某种气氛
②烘托人物性格
③突出中心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
1、人物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思路:
这是什么描写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1)表现了人物________的精神品质。
2)表现了人物________的性格特点。
3)反映了人物________的心理(或情感)。
2、环境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1)渲染_______的气氛,为下文_______作铺垫。
2)烘托文中人物________的心情。
3)抒发作者________的感情。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等。
6)突出某种环境特点,为中心(或表现人物的某种精神风貌或表达某个道理)服务。
(三)议论
记叙文在发表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
记叙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有:
①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②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③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
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四)抒情
它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是作者思想、观点、立场的流露,是作者对事物的审美与评价,表现着对所写事物人物的态度。它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用: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抒情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①直接抒情
就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
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上了最后一堂课后,在“我”充分感受到了这堂课的与众不同之后,在心底里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啊!这最后一堂课,我真忘不了!”表达了内心那种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阅读时只有把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深情。
直接抒情还可以直呼抒情对象,这样抒情显得更亲切、明快,更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黄河颂》这样的句子:“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
②间接抒情
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作者往往把情感依托于叙事、绘景、状物、说理,在叙事、绘景、状物和说理中抒发感情,也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理。在叙事描写议论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中去接受美的感染与熏陶。
(五)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中的说明,是为了把事情讲清楚,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一般不常考到。
1、记叙文中的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是点明主旨,或者深化主题,使文章的感情升华,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记叙文中的议论,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
2、记叙文中的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其作用都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记叙文中抒情的句子:
1、为远方而生活、而努力奋斗,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方式的选择。
2、惟有旧琴伴,莫葬烟花。烟花深巷烟花笑,烟花痴笑烟花巷。
3、忧伤,是生活中的绿叶,常常会在不经意间点缀着生活的美丽。
4、看着人潮涌动,我知道,总会像我一样迷路的人在寻找着不寂寞。
5、人生虽然短促,可是,留给生命的过程却很漫长,内容丰富无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