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传达人物的感情,口吻。音容,笑貌的句子有

《论语》中传达人物的感情,口吻。音容,笑貌的句子有,第1张

音容笑貌

发音:yīn róng xiào mào 解释:①指死者生前的声音容貌和神情 ②谈笑时的容貌和神态用以怀念故人的声音容貌和神情 出处:《孟子·离娄上》:“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示例 :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拼音码:yrxm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英语:one's voice and expression

并没有问题

写作思路:主要写出《论语》带给你的启示以及你对《论语》的感悟。

例文: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人国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的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我心中的浮躁狂妄……今天,人类社会正处着急剧变化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唯有这样,中华民族精神才得以弘扬,国家才得以发展壮大!后有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是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白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哦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

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人民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进步的光辉点。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他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有更有意义。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现在,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棵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一)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 (三)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好像每次樊迟提出问题,孔子都以很浅显的话语敷衍他,觉得他“小人哉”好像有瞧不起他,觉得他天资不够,是这样吗? 这大概是因为孔子的个性比较直率,有什么就讲什么,因此批评别人的时候也非常直白。“小人哉”这句评语,大概是针对当樊迟的观点而言的。孔子对每一个学生都是这样,即便是对他心爱的弟子子路也是这么严厉的批评过。 而且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而受到冷遇,如果学稼、圃之事,“老农”、“老圃”比孔子更精通。(见《论语·子路》)这一点被用来指责孔子轻视体力劳动,实不尽然。孔子本身就“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从另一方面理解,可以说孔子的教育内容并非这些专门技能。孔子弟子曾子就曾说“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论语·泰伯》),“笾豆之事”是指行礼之仪式,“有司”是执掌此仪式的专家,这样说,并非曾子鄙视礼之仪节,而只是说这样的专门技能有有司管理,君子所贵之“道”则不在此。君子所贵之“道”,就是“成人”、“成德”的根本,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史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 而且,对于樊迟提出问题,孔子都以很浅显的话语敷衍他,觉得他“小人哉”好像有瞧不起他,觉得他天资不够,这点正好说明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确,樊迟是天资不够,因此孔子只给他讲最基本的道理,只教他“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这并不是说与孔子的循循善诱,有教无类有矛盾,只是说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来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910158htm

原文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会情不自已,若痛失所爱就会。”

注释

“曾子”,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46岁,以孝亲守信闻名。作《大学》。

“诸”,“之于”的合音。

“夫子”,此处指孔子。

“自致”,意即情不自已。“致”,尽心、尽力,此处指真情不能自已。

“亲”,爱也。通常是解作“父母”,亦可从,只是不如前者含义更广。

“丧”,丧失、死去。

评析

人有理性,通常不会任由情感不受控制地宣泄。但是当触及“亲丧”等情感痛点时,真情便会不能自已地流露。所谓“亲丧”,即痛失所爱,不一定仅指失去父母至亲。比如“颜渊死,子哭之恸”(1110),就是孔子因痛失颜渊而情难自已。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正因为人有情感痛点,所以才会有恻隐之心。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由此仁之一端,人才有可能进德修己,进而“止于至善”。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第一章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第二章《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看来未免言过其实,但是,在中国文化史上《论语》确实是最重要的一部书。所谓“千里滔滔水,源自滥觞时”,它是许多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所以有人说认识中国文化传统须从儒家开始,而认识儒家则须从孔子开始,认识孔子则必须从《论语》开始,而要在透彻地了解《论语》的思想的同时,仔细琢磨它的文学手法的自觉运用,我们会对它流传千载而仍有无穷魅力的经典地位更为信服。

一、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语言

《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弟子的言行、阐释深刻义理的一部书,它以当时明白晓畅的口语为主,同时吸收了书面语典雅洗练的长处,形成了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独特艺术风貌,是语录体的典范之作。在先秦诸子中除了老子的《道德经》可与之媲美,其他优秀的先秦诸子著作或是短小完整的说理文、或是长篇大论,都不像《论语》那样三言五语便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后人受其影响,也有不少语录体著作,较为著名的有朱熹的《朱子语类》、王阳明的《传习录》,但文学价值远不能与《论语》相比。因此《论语》中出现的许多含义深刻、令人回味的格言、成语,千百年来为人争相传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篇》)还有很多如吾日三省吾身、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后生可畏、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祸起萧墙、既来之则安之等不一一列举,语言简练却发人深省。

二、表现的形象化

形象化是文学的精髓,《论语》善于运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深刻的道理,阐释得明白、生动,甚至富有诗意。如孔子批评宰予大白天睡大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冶长》),因为宰予之前曾信誓旦旦要努力学习,因此孔子又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孔子用朽木和粪土之墙来说明人的不可救药,用宰予的行为教育学生不能轻信他人的表白还要看他的行为。当子贡询问孔子有一块美玉是保存起来还是卖了,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一语双关,把自己比做待价而沽的美玉。有些形象化的表达还非常富有诗意,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河水的川流不息来象征光阴的流逝,意味深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松柏来赞颂人的不屈精神,给后世文人无穷的创作灵感。

三、丰富的感情色彩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感动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情感力量。《论语》是记言的语录,谈的又都是做人、治学、治国的大道理,却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因为人物的语言总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先进》篇中有几章写孔子与颜回的感情,非常感人。孔子喜爱自己的弟子颜回,把他当作自己的知音,自己的道德学问的传人,他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不幸早逝,孔子伤心欲绝,顿足捶胸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弟子担心他哭坏了身子,劝他节哀,他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种表达深厚感情的语言比比皆是。孔子领着弟子周游列国,在匡地被围困的时候,颜回走丢了,最后好不容易才逃出来,孔子见到颜回,又惊又喜,说:“吾以女为死矣。”(回)曰:“子在,回何敢死!”两位夫子的言语中传达着热烈而深挚的感情。颜回深知老师对自己的钟爱、器重,自己死了,老师不知会怎样地悲痛,因此逃难时他一心要回到老师身边,见到老师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是颜回还是死在了孔子的前面,第二年孔子的另一个得意弟子子路也死了,孔子经受不住打击,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去世了。阅读这些对话,我们又怎能不为这其中包含的深深的师生之情所打动呢?这就是《论语》所蕴涵的动人的文学力量。所谓“发之于心,形之于言”,孔子也有发怒的时候,《八佾》篇记载季氏越礼使用八佾之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愤激之情,溢于言表。情之所至,甚至口不择言,孔子对殉葬的陋习极为憎恨,当时有人用人形陶俑陪葬,孔子大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遭到了孔子断子绝孙的诅咒。子贡问,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斗筲”是一种小的盛饭筐,不屑的语言批评了当政者的心胸狭隘和无能。有爱有恨,有喜有忧,嬉笑怒骂,《论语》表现了丰富的感情色彩。

四、个性化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论语》以记言为主,虽然简短,却能充分体现人物个性,所以《论语》的人物形象很鲜明。孔子本人和蔼可亲的神态、诲人不倦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都随其言谈而呼之欲出。孔门的几大弟子,语言各是一种风格,颜回的虚心虔诚、子贡的智慧巧妙、子路的莽撞冒失,无不与其精神气质相合。子贡在孔门弟子中智商很高,是一个明白事理、迎合实际的人,他当过官,不肯过穷日子,投机做生意发过财,赚过很多钱,但是孔子说他达不到仁的境界,《八佾》篇记载子贡可惜告朔祭礼上作牺牲的羊,觉得浪费,孔子就讽刺他说,你爱惜羊,我更爱惜礼。在孔门弟子中,子路的个性最为鲜明,他爱憎分明、豪爽成性,做事风风火火、说话冒冒失失,多次顶撞孔子,《子路》篇记载,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请孔子出来当政,孔子将从何入手,孔子说:“为政,必先正名也。”子路听了,放肆大笑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气得孔子大骂子路粗野:“野哉由也!君子于其不知,盖阙如也!”子路就是这样心无成府、口无遮拦之人,因此总受到老师的呵责。还有一次,孔子称赞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乎!”,子路听了很吃醋,质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子罕》)子路有勇力,又有军事才能,是以以此骄傲,于是又遭到了老师的一顿批评。子路就是这样,直来直去,心里藏不住东西。他还是个大方侠义之人,他曾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公冶长》)孔子深知子路的脾气,出于对学生的爱护,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教育他,子路虽然经常顶撞老师,却打内心尊敬老师。子路的顶撞和孔子的批评,为《论语》增加了很多趣味。

圣人孔子并不是道貌岸然、冷酷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他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是“最近人情,恭而安,威而不猛”的,除此之外,在《论语》中我们还看出了他的幽默、亲切、率真甚至是任性的一面。孔子对门人说的话,很多是燕居闲适的话,老实话,率真话,不打算对外人说的话,脱口而出的话,甚至破口骂人的话。《子罕》中子贡说:“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起来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买掉呢?”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幽默的回答表达了希望贤君能用他。有一次,他要出去做事说:“我难道是一只匏瓜么,怎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季氏》)当时有人认为孔子虽然很伟大、很博学,但没有什么可以成名的专长,孔子说:“我专做什么呢?做驾车的么?做射箭的么?那么我从事驾车好了。”(《子罕》)孔子也善巧言生风:“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固不知如之何他已矣。”《宪问》记公明贾与孔子谈论公叔文子的为人,公明贾说公叔文子总是在最适当的时候说话,真正快乐的时候欢笑,符合礼仪的时候才索取。孔子听后,将信将疑,觉得公叔文太伟大,又有些怀疑他是否真的能做到,于是冲口而出:“其然,岂其然乎?”毫不掩饰他的想法,当子路误认为他作了什么不正当的事时,他那对天发誓的样子:“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连说两遍,急于表明心迹,圣人的率真尽显无疑。《阳货》中说有一个叫孺悲的人去看孔子,孔子不愿见他,便让学生回话,说自己不舒服,不便见客。可就在学生转告孺悲的时候,孔子又是弹琴又是唱歌,这是孔子深恶痛绝乡愿的表示,孔子还曾经在极端气愤时大骂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宪问》)这是对原壤一人而发的,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这些话语都表现出了孔子幽默率真甚至是任性而为的一面。

五、情趣盎然的场景感

《阳货》第一章写孔子千方百计地躲避阳货,却偏偏狭路相逢,两个人的谈话也很性格化,文字不长但将阳货的盛气凌人、挖苦打击,孔子的尴尬无奈,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密切联系周围的环境气氛,写得很戏剧化。《微子》写楚狂接舆的高歌,对孔子的赞扬和劝告,使孔子非常感动,欲上前攀谈,他却一路小跑的走掉了。这段文字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隐士的飘逸形象,也给我们留下了回味咀嚼的余地。《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是为历代读者所喜爱的美文,写孔子与四个弟子畅谈人生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其言辞都能充分体现个性,而曾皙的形象描绘得最有情趣,三位同门侃侃而谈时,他始终在弹琴,轮到老师点将了,只见他随手一挥,“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充分展现了洒脱不羁的个性,而对美好蓝图的描绘,更是生机盎然,如一幅水墨画,令人悠然神往,以至于老师一声长叹:“吾与点也”,更是令人回味无穷。《论语》中很多这样的文字,一个个不很完整的小故事,一个个写人记言的小片段,都写得情趣盎然,耐人寻味,可以当作笔记小说来读。

最后,借助林坚在《〈论语〉的文学趣味性初探》中所说:“讲学语与文学趣味性的高度融合……常常借助于口语化、形象化的文学语言所造成的理趣、情趣和谐趣,使得行文风趣自然、生动含蓄,读来毫无枯燥、晦涩之感,在平易近人、娓娓动人的谈话中,领略了旨趣甚至是深奥的哲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73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