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这个词的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后来被引申为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每个人付出得越来越多,产出得越来越少这样的现象。可以看作是某程度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努力的“通货膨胀”。
1、内卷产生的原因。“内卷”一词最早走红于几张名校学霸的。有的人宿舍床上铺满了一摞摞的书,有的人甚至边骑车边端着电脑写论文。当所有人都用这种方式学习的时候,如果你不努力不上进就会被淘汰。因此出现了很多迫于形势的、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的竞争。 当这样的模式成为一种制度时,为了自身的利益,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配合”这样的竞争模式,极少人会选择与体制对抗。
2、内卷产生的影响。2020年12月4日,“内卷”入选《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可以看出“内卷”引发的焦虑不是某个人、某个家庭、某个集体的个例,而是整个社会普遍存在,引起公众关注的现象。当前的语境下,内卷更多地表达一种消耗精力的死循环,是毫无意义并且自我消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想自己是被落后淘汰的一个,所以即使主观上很排斥,也还是继续这个过程。
3、正确看待内卷。整个社会的“内卷化”加重了每个人的焦虑,带来无休止叠加的负担,却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与获得,这不仅让人深思:我们究竟为何“内卷”? 不是说奋斗是没有意义的,而是要正视自己,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而不是看到其他人做什么就盲目跟风。
我们是内卷人,我们喜欢趁别人不注意悄悄拔尖,然后突然惊艳所有人,别人下课我们刷题,别人睡觉我们复习,别人在玩,我们学习。我们的口号是“宁愿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同学”。
——内卷人
我们或许在不觉中被裹挟着进入无处不在的各种竞争,一份已经按要求进行完成的作业,在得知身边的人写的字数多于自己几千字,于是重新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去图书馆借阅喜欢的书,以及为了这场竞争不得不看的资料。书堆摞起,喜欢的书压在最底下,自己的步伐被自己不感兴趣的活动打乱。寝室里总会响起一些声音:“你们看见班级群的信息了吗?参加活动就有一分综测”,“太好了,我抢到了”,“我刚刚在复习,没看见信息,要是早点知道就好了”。错过一分综测,感觉就像被人甩开了很远。
问题一部分导引
问题一:你对于当代大学生普遍“内卷”的现象有什么看法?
我的观点可能和网上的其他人不太一样,我认为大学内卷是一件好事情。当然我这边指的是大学里的内卷,并不是工作中的内卷。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内卷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有很多人会把内卷跟努力这个词相混淆。
案例1):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对于很早之前,互联网人才是很稀缺的,所以你只要略微懂一点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就能找到一个非常不错的工作,拿到几乎上万元的月薪。但是,由于这个行业比较卷,一下子就涌进来很多的从业者,那么由于供大于求,最后使得企业的招聘标准越来越高,而薪资也变得越来越低,这就是你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你自己的价值变得越来越低。
过多的投入,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案例2):还有再给大家打个比方,比如说你的公司本来的工作时间是955,早上九点上班,下午五点下班,一周工作五天时间,但是由于内卷的出现。有些同事他可能就自愿留下来996。那你看到这么多同事,他们都留下来996了,自己也不好意思这么早下班,就被迫延长了工作时间。但是,大家要注意,就是你的加班主要是给老板赚钱,他榨取了你的剩余价值,比如说你得给他赚了1000块钱,他会从你给他赚的这1000块钱中拿出100块钱作为对你的回报。
现如今的毕业生求职反馈
以上这两种现象才叫做内卷。下面来说一说我对大学里“内卷”现象的看法。
第一个观点,我认为大学里的“内卷”并不是真正的内卷。在大学里的学习,其实是称不上内卷,我认为这叫努力会更合适一些,因为你知道你自己是在为自己的前途去奋斗,比如说你的同学早上六点钟七点钟起来就去抢自习室的位置,你们会觉得这是内卷严重的现象吗?或者觉得他是一个勤于奋斗的人,但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本来你是早上八点钟起床才会去学习,但你看到别人都是早上六点起床,你自己也会潜移默化的被带动起来,跟着六点去学习,所以这个其实是一件好事情。
第二个观点,我认为大学内卷其实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拿我们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些大学生来说,他们那时候就处在毕业就马上包分配工作这样的阶段。那你整个大学其实就不需要特别努力,说白了就是玩,反正毕业以后国家都会包分配工作,就不用这么辛苦去找工作。因为当时,大学生其实是属于精英教育,能上大学的都是很少很少一部分人,你只要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以后就没什么人跟你竞争,那考上大学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很好的工作。那我们看看现在,上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基本上都已经变成了大众教育,基本上大家都能上大学,这也就有了我们刚才说的,因为这个领域的人变多了,有竞争力了。所以才会出现内卷,但我们再反过来想想,就之所以我们现在能体验内卷,这也是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的表现。如果我们放到以前,像我们这些学习成绩比较差,比较差一点的大学都读不了,直接工作去了,哪有机会参与到现在大学的内卷中来。
第三个观点,我认为能感受到内卷氛围,那你肯定不是普通人。如果你目前感受到内卷感受到压力,那就说明你还是一个比较上进的人,说明你会看到边上的人这么努力,并且自己也会随之努力。只有这样,你才会感受到这种内卷的现象,如果你天天在宿舍打游戏,追剧,刷微博,那么你几乎连这种卷的感觉都体会不到,所以如果你面临这种内卷的压力,说明你是在走上坡路。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内卷的来源:内卷的来源是因为一种恐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内卷的定义是指过度竞争造成的无意义内耗。这场内卷之战,仿佛引起了无数学生、家庭、社畜的情感共鸣,但也无限放大了每个人的焦虑。
不知道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声音,“你好认真呀”,“你怎么这么拼”,“你就是内卷源头”,“你怎么这么卷,还让不让我们其他人活了?”。当内卷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后,内卷两个字仿佛成为了一个戏称,越来越多的言语施压,以及开始针对那些身边努力学习工作的人,甚至还有些标语横空出世,“宁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别人”。我们面对外界各种嘈杂的声音的时候,该如何应对呢?
问题二部分导引
问题二:对于当代大学生普遍“内卷”的现象,该如何应对?
首先我们看一下大数据分析目前大学生是如何应对内卷现象的呢?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我认为我们应该这样面对:
第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一定要做好职业规划。就是知道自己毕业以后到底想干些什么。比如说你毕业以后想要去考公务员,那像大学里的奖学金,学生活动,学生干部,这些经历对你来说就并没有特别重要,你就不用硬着头皮去评奖学金,去搞学生干部。因为公务员考试,笔试面试,完全是不能透露你任何的个人信息,对于你大学的这些奖学金也好,活动经历也好,对你来说就没有那么的重要,当然我也不是说上面提的这些荣誉不重要。而是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公务员的笔试面试的备考上,只有这样呢,才能更好的去规避其他方面的内卷。你如果毕业以后想去大厂工作上班,那你就得在业余时间多去参加实习活动,多锻炼一些技能。你如果想要读研读博,那你就在学校多跟着老师做项目,多发些论文。只要当你把这些职业生涯规划做好了以后,就能避免参与到别人的内卷中去,同样的,别人也不会参与到你的内卷中来。
第二,正确对待内卷,不要混淆内卷和努力的概念。首先请明确,努力不等于内卷,努力是努力,内卷是内卷。我休息我玩的时候你看不见,你学习就是学习,我学习你不学习,难道我就要被称为内卷吗?拜托,我学习和努力都是为了提升我自己。你们其他人都没有任何关系,难道自己躺平不努力,别人努力就要被称为内卷吗?你是慌了,还是看到别人努力的成果羡慕了?当你被别人贴上内卷标签的时候,我觉得你可能只是当时遇到了自己的瓶颈,在突破自己的瓶颈,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一直在做,一直爱做的事情,变成了一个需要竞争的事情,然后这种恐惧感可能会导致你忍不住的去努力,长时间被认为是内卷,慢慢的就会对自己的努力产生怀疑。但是我要跟你说:努力,是一件可以不需要担心别人好不好,是只关注自己好不好的一件事情。
第三,分清自己到底是想要结果还是在乎过程。我完全理解现在很多大学生担心自己被内卷,但我觉得你其实要去思考一件事情,就是你在你学习以及生活的整个过程当中,你到底是以结果论,还是以过程论。如果你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得到了愉悦感,你就不用去担心人家是不是做的比你好,那你就不存在被内卷。但是,如果你只担心结果跟人家对比自己的成就是否更突出的话,那你就很有可能被内卷。
第四,真正的去喜欢,不要给自己营造被绑架感。其实我觉得判断一件事情的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就是你到底足不足够喜欢他,看你这件事现在是否会不自觉的给自己营造一种绑架感。就好像现在很多年轻人说我们是没有事业自由的一群人,但是我们要去思考的是,到底是有人真实的在绑架我们,还是在我们面对工作、事业、爱情的过程当中,我们给自己营造了一种被绑架感。那如果是有被绑架感这种感觉的话,那你要反省的就是你到底足不足够喜欢,哪怕是学习环境让你觉得不喜欢,那也是不喜欢。只有真正的喜欢,才不会觉得这件事是你人生的枷锁,生活的累赘。
第五,找到自己真正在意的东西。当你感觉到自己被内卷,你不可能劝别人不努力,这对别人不公平。我觉得打破内卷现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自己去思考,你在这一路的学习当中,你最想获得的是什么?如果单纯是绩点的话,你就不要把所谓的什么过程,什么努力,这些太当一回事,因为你的目标很明确,你就是要更多的绩点,那你就不存在内卷了,是不是?如果是想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话,那我觉得你要内卷起来,你要比别人更努力。当你感觉自己被内卷的时候,往往不是因为别人比你更努力,而是别人让你感觉到了自己能力的瓶颈和天花板。所以,这两个东西如果能清楚的话,我觉得内觉这种心理负担其实很容易被解决的,而且我觉得人绷到一根弦上,真的要稍稍微休息一下,因为人在紧张状态和被内针的状态是很难有任何创造力的。
最后,放平心态,不要沦陷到内卷的漩涡中,正大光明的去努力。你也不会希望自己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被别人安上一个内卷源头的称号吧。为了自己的目标去努力,正大光明的去获得。把野心写在脸上,从来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反而很有魄力。请理性对待内卷,过度执着于卷或者不卷,不知不觉其实你已经被困住了,不要总想着去窥探别人,放平自己的心态,一切按照自己的节奏,更不要去绑架那些努力的人,贩卖焦虑造成自己的情绪内耗。做事情也没有必要偷偷摸摸藏掖着,生怕被别人看到,自己的关注点偏了,又怎么能够静下心来去完成事情呢?
别去管别人怎么想,最重要的是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怎么去做,“做自己”永远是应对内卷最好的方法。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场内卷之战中真正突围,在这个网络焦虑横行的时代保持独立的自我。
他人的节奏总会和自己不一样,那些盲目背上的包袱就丢掉吧,离开这场漩涡,不要轻易乱了脚步,坚定的去追寻自己的目标,希望所有迷茫中的你们能拨开内卷的一幕,感受阳光,奔走在自己的热爱。
有人说:随着互联网的“流量泡沫”涌入整个社会,人类开始进入疯狂“内卷化”时代,教育、工作、生活、甚至是婚恋,无一幸免。
有人将“内卷”的表现归纳概括为以下七点:
2021年,“内卷化”带来无休止叠加的负担,却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与获得,这不仅让人深思:我们究竟为何而“卷”?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说过:永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这世上,真正能成事的人,并不是投入最多时间“内卷”的人,而是那些能找到最佳解决问题途径的人。
如果你对博弈论感兴趣的话,你会发现,所有相关问题其实有一个神秘的共通之处,这个共通之处既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也会成为隐藏着的合作障碍。
一、 博弈论到底是什么?
博弈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团体)在平等的对局中的决策、行动,以达到共赢局面的理论依据。
博弈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但它真正作为一个原理的诞生,是在1928年,这一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
自20世纪以来,博弈论得到西⽅商界、经济学界、军事领域、社会学界的⼴泛应⽤。它可以帮助不同利益的决策者建⽴起能够⾃我规范、⾃动运作的合作关系。
小到家庭失和、邻里矛盾,大到公司合作、国家外交这些问题大都可以通过博弈论的策略找到最优解。
天道未必酬勤,但天道一定关照能找到最优解的聪明人。
所以,如果你想摆脱内卷,就必须先搞明白问题背后的底层逻辑和最优解。搞定这些,下一个拥有开挂人生的人可能就是你!
二、 80%的问题都可以
在博弈论中找到最优解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早高峰堵车的时候,每个车都按规矩乖乖的排队,很快堵塞就会被舒缓。但是,如果有一辆车等不及想违规从公交车道挤过去,那么这条街道的车辆就会全部开始你争我抢起来,最终结果就是整条街越来越堵,守规矩的,不守规矩的,所有人都会迟到。
这一现象在博弈论中被称为“囚徒的困境”模型。
20世纪50年代早期,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阿尔伯特·塔克借用“两个小偷的故事”解释了这一模型。
警察抓住了两名涉嫌抢劫的小偷,但是只有他们非法持枪的证据,这种情况只能被判2年。于是一个警察想了一个巧妙的招数去瓦解小偷团体。
他先到小偷A的羁押房间,对他说如果B认罪,B只会被判刑4年,但A就会被判刑20年。又说:如果你先认罪,你就可以因为证词争取无罪释放。
走出A的羁押房间后,警察又用同样的话术去找了B。最终结果是——两人纷纷认罪,都得到了4年的判刑。
这一故事是“囚徒的困境”最经典的案例,被后人用在无数的警匪片中,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程度。
其实,除了“囚徒的困境”模型之外,在《博弈论与生活》中,作者还提出了另外6个困扰我们生活的困境——公地悲剧、搭便车、懦夫博弈、志愿者困境、两性战争、猎鹿问题。
所以,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将近80%的问题都可以用博弈论模型来分析解决。
三、 “内卷”,
就是一个典型“囚徒的困境”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内卷”这个年度热门话题,或者应该称之为年度热门现象。
“内卷”这个概念最早是来自格尔茨水稻农业原地不动、未曾发展给出的结论性概念。我们现在所谈论的社会意义上的“内卷”与格尔茨的经济学概念并不相同。
关于“内卷”这一热词,牛津大学教授项飙给过一个很全面的解读:整体环境的恶化是不断加速且不可挽回的;而个体没有能力与环境抗衡,最终只有顺应环境变化,加入到内卷的行列中。
假设一个部门所有人目标都是完成手头工作和KPI,等待工资到手。有一天部门领导灵机一动,开始制定鼓励员工每天加班半小时制度,新员工A急于表现,率先表示自己可以加班1小时,于是员工BCD纷纷被迫开启下班后“摸鱼”一小时模式。
所以, “内卷”其实就是“囚徒困境”的现实实践。
在“囚徒困境”模型下,当一个制度建立,制度覆盖下的人群大多数会被迫选择迎合制度,而当这一制度并非最优解时,那么,所有人的迎合都会变成无效迎合。
于是,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人累死累活,起早贪黑,整体效益并不会有可观的增量。
陷入“囚徒的困境”的“内卷”之后,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职场还是生活,都是一种无声息的虚度与浪费。
兰·费雪教授在《博弈论与生活》通过一整章的内容解释了“囚徒困境”,即: ⼈们常常从⾃⾝利益出发,⽽选择放弃最佳合作策略,从⽽陷⼊⻓远利益受损的局⾯。
那么,如何破解“囚徒困境”呢?
作者在书里提供了解决这一困境的三种方式: 改变态度,诉诸善意的权威人士和能够自行运作的策略。
改变态度:如果我们都认为在合作中作弊是不道德的,就能避免许多社会困境。
诉诸善意的权威人士:所谓“善意的权威人士”大多只是一个迷思。
一旦有了权力,就几乎无可避免地会谋求私利。所以,我们需要让外部的权威人士来促成合作并守护公平。
能够自行运作的策略:开发出能够自行运作的策略,如此一来,只要合作一开始,就不会有作弊的机会。
四、 问题最优解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
兰·费雪教授认为,人们常常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放弃最佳合作策略,从而陷入长远利益受损的局面。
在《博弈论与生活》这本书提出了以博弈论为理论支撑的5个建立“合作关系”的方法。
沟通——协商——联盟——承诺——理智与情绪。
1沟通
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沟通。博弈论研究者认为。只要双方愿意且能够沟通,理性通常也能让他们达成协议。
沟通顺畅至少会减少一半的时间成本。
经常会看到一些八卦新闻:早已没有感情的夫妻双方,因为一些小利益双方不肯妥协,耗了一年又一年,离婚官司反复上了热搜,却久久不能得到妥善解决。
阻碍他们离婚速度的,不是离婚冷静期,而是双方对于沟通的逃避。这种逃避导致双方不仅要付给律师大笔金钱,还必须承受长达几年的情绪上的压力。
2协商
协商的两大利器,就是威胁和承诺,两者间的选择要看当时情境而定,而且对方必须相信才会有效。
兰·费雪教授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小例子,当孩子开始调皮捣蛋的时候,如果爸妈只是大吼:“再不住手,我就把你宰了!”
小孩可能不会对此感到威胁,因为他很明确的知道爸妈会打他屁股,但不会真的宰了他。这是一个不会成真的威胁,所以,大多数孩子理都不会理。
如果爸妈把话术换成:“再皮不准吃冰淇淋了”或者是“听话,我给你买冰淇淋吃”。大概会有很明显的效果。
3联盟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夫妻,同事,或者是商家和消费者,只要便于协调双方策略,都是联盟关系。
兰·费雪教授认为,人们常常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放弃最佳合作策略,从而陷入长远利益受损的局面。
所以,想要一个合作双赢的局面,必须要要将合作双方看做一个必须信任的联盟关系。
在这一基础上,各方协商出策略,彼此信任,信守承诺,这些行动可以让所有人跳出社会困境,最终实现双赢局面。
4承诺
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让人在缺乏信任的情况下,仍然对组织保持忠诚?答案只有一个——承诺。
兰·费雪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在各方无法或不愿沟通的情形下,最可靠的方式就是建立起能够自行运作的协议。
这个协议必须是一个纳什均衡,各方只要独自逃跑就会承受损失,因此不得不合作。
2003年,华为面临前所未有的低谷期,任正非甚至计划以75亿美元的价格把华为卖给摩托罗拉,但却因为种种困难,没有最终实现。
然而,也是在这最严重的低谷期,任正非摸索出一套“一种不用上市就能获得融资的方法”,开始走华为自己的“野路子”。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通过承诺激发团队的创造活力。任正非将管理模式从上下“命令——服从”式,调整为“全员参与”式。这一政策的调整,为华为带来巨大的集体能量。
5理智与情绪
理想状态下,只要各方能以真正理性的态度,从协商中追求自身的利益,就能为所有人找到独特的最佳方案。
但人是独立复杂的个体,没有人可以做到完全的理性,所以,在合作中,情绪必须要列入我们日常计划、行动的考量之中。
把快乐和其他情绪上的奖励或惩罚列入计算,看起来在某些情境中,纳什均衡就真的能将我们锁定于某些解决方案,达成合作。
五、 十大效能最大化的博弈论要诀
兰·费雪教授在多年的博弈论研究中,总结出10个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些策略旨在调整合作和冲突之间微妙的平衡,值得每个人投入心力,了解其原理及如何应用。
1赢就守,输就变
不论先前选择合作策略或自私自利的不合作策略,只要结果出炉时你是赢家,就不要改变策略。
但如果输了(常常是因为其他人和你同时选择不合作),就马上采取另一种策略。
2带入新的参与者
如果本来是两方对峙的局面,就让它变成三方制衡的情形。这对于合作时促成平衡的效果很有效。
就算明明知道新加入的会是个不合群的家伙,也仍然可能改善整体情形。
另外,新的参与者也可以指“受信任的第三方”,负责管理担保物或是执行违约条款。
3建立互惠形式
最重要的一种合作动机,就是知道未来还可能再次碰头,所以要试着通过直接、间接或社交网络的方式,建立起这样的情境。
4限制你自己的未来选项,让自己一旦背叛合作,就会受损失
这是最有效的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确有合作意愿的方式之一。
例如定下特殊条件,只要自己(或他人)违反合作承诺,名声就会大大受损;或采用破釜沉舟的方法,规定合作之后就不能再回头。
5付出你的信任
这是另一个让别人觉得你的承诺可信的做法。
只要你真心付出信任,就能得到回报,想合作也就容易许多。
6定下特殊条件,双方如果想单方面背叛,就会承受损失
当然,这就是一个纳什均衡。如果问题的合作解决方案恰巧是纳什均衡,那么问题就解决了。
7使用补偿给付,来建立并维持合作的联盟
补偿给付可以是金钱,或是社交上或情感上的奖励,或干脆就是贿赂。不论是哪一种补偿方式,重点在于联盟成员如果叛逃或加入其他联盟,就会承受损失。
8注意七大困境,考量各参与者的利益与成本,让困境不复存在
当然,这说来轻松,做起来困难,否则早就世界大同了。但无论如何,这是正确的努力方向,而且值得一试。
9分摊各种货品、责任、工作、惩罚等,让人人都觉得结果公平
“觉得公平”是很强烈的动机,因此务必保证过程透明,让结果看起来公平,人人满意。
10将团体化整为零
所有证据都显示,小团体内部的成员比较容易合作,但偏偏小团体与小团体之间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小团体的***如果能善用上面的九点要诀,就有助于团体间的合作。
人类一切的关于劳动与关系所作出的努力,都是为了获取幸福感。而幸福感的获得来自问题的真实解决。
所以,无论你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走出“内卷化”才能真正拥有更优的未来。
公号新规,只有“设为星标”,才能收到每期推送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