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心理学中什么是情感目标 中学教学所要预期达到的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单方面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学生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培养。在本世纪初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很多一线教师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实践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还不够重视,本文主要对新课标中情感目标的实现进行了探究, 旨在促进新课标的顺利实施。
一、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内涵
在新的中学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再是知识与能力的陪衬、附属,而是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既体现了中学教学认知与情意的统一,也凸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情感目标主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要素,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它们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情感学习与形成或改变态度、提高鉴赏能力、更新价值观念、培养高尚情操等密切相关。
新课标中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 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态度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有乐观、积极进取、敢于求实创新的人生观, 热爱生活、学习、工作, 热爱自然、社会, 对社会有责任感、义务感,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等。态度教育对学生有终身的价值, 它有利于人的潜能释放、创造奇迹、实现自我, 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新课程目标中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共同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素质。
二、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 除了能处理在科技社会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文字、观念、数学等相关的知识能力外, 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勇于创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有对文学精粹的渴求心, 能愉快地聆听优美的音乐等。所以, 情感目标在教育中显示出了重要的地位。通过情感教育, 要调节和协调人的情绪, 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 达到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情感目标的实现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够在中学教学中正确体现其情感目标呢?以下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1、要转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念。传统教育中, 教师权威的绝对化、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冷漠化, 阻碍了情感的生成, 在教师的权威下, 学生不能自主、自由地表达。若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与学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和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基础上, 学生就能成为自己思想、情感、意志的主宰, 就能感知自身对他人的意义, 结合自身经验体验智者、仁者的思想情感, 借助文本完成审美体验, 唤醒人性的真善美, 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就会自然生成。
2、要合理设计教学的情感性。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情感目标的设计环节,教师在备课教案中要体现出情感目标的设计。但这种目标大多是知识目标的附带物,因此要求教师要认真领会教材内容,从中找到能体现情感目标的内容。
3、教师要具有关怀学生的意识。在以言语为主要中介的师生交往中,学生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 在很大程度>>
问题二:幼儿园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它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情感教育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每个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人在接触现实的时候,对现实中的对象和现象总是持有各种各样的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产生着不同的情绪、情感、并逐步地演变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幼儿情感的发展对其以后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大的,特别是幼儿情感的个别化即幼儿情感的某种倾向性,对幼儿将来的个性形成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期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我们幼儿园的教师来说,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中,在幼儿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各种交往中,都可以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上的“单一”概念,确立整体意识。
长期以来,幼儿情感教育未被人们所重视,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技巧传授,轻能力、习惯、兴趣、情操的培养。以往,我们在设计、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时,多是单纯追求各学科教学的工具性效应,忽视了在品德、情感等方面应该达到的目的。例如,在“认识春天”的教育活动时,多半限于让幼儿掌握春天的气候特征和动植物的变化,使幼儿感觉衣服的增减等,这样孩子们所获得的只是知识。在更新教育观念后,在组织教育活动时,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注意了情感教育,如春天到了,带小朋友到户外春游,观察春天的景象以及池塘里的蝌蚪的变化,并根据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启发幼儿:“小朋友,春天到了,池塘里的蝌蚪也出生了,它们的妈妈是谁呀?为什么它们长得跟妈妈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知道春天里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接着,我又用拟人的手法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会怎么样?”孩子们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小蝌蚪伤心地哭了,”有的说:“没有妈妈照顾,小蝌蚪会生病的。”这时,我便说:“让我们帮帮小蝌蚪的忙吧!”孩子们的情绪明显高涨,有的说:我们帮它找妈妈;有的说:我把它带回家照顾它;有的说:我们要爱护它,让它感受到我们的爱。孩子们说了很多各种各样充满爱心的想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既领略了知识世界的内容,又进入了情感世界,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关心他人和同情、帮助弱小者的品质的熏陶。
二、对幼儿要爱严结合,循循善诱,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无爱便无教育。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年龄越小,作为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爱”的情感交流越发显得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从情感、行为等方面去了解幼儿,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对待幼儿要爱,但热爱不等于溺爱、迁就、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忽松忽紧,而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尽管是极其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及时予以肯定,这可增强幼儿战胜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注意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有目的的活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只有>>
问题三: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三者有什么关系 认识、情感与意志是人的心理的基本过程。这些过程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首先,意识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的意识活动是受目的支配的,目的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认识活动的结果。人的认识越丰富、越深刻,他的活动目的就越自觉,越有可能制定出周密的计划,采用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意志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又反作用于认识活动。意志坚强的人,有更强的奋斗精神,不畏艰难困苦,不懈探索,这为不断深化认识,排除障碍,实现目的提供了保证。其次,意志和情感是密切联系的。情感和情绪是人的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它有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之分。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和鼓舞人的意志行动,消极的情感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例如,当一个学生成绩优异,受到表扬和奖励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他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并在学习上积极克服困难,反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放弃学习。意志不仅受情绪的影响,而且它对情绪也能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谓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意志对情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1、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与认知过程相联系
2、认知过程通过形象或者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绪情感通过体验来反应客观事物情绪情感会影响人的认知过程,而人对事物的不同认知也会影响情绪情感
3、意志与认知的关系:认知是意志的前提意志具有目的性,人的目的性不是凭空产生而是认知活动的结果,意志能影响认知过程,人在进行各种认知活动时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克服困难则需要作出意志努力
4、意志与情感的关系:首先,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其次,意志可以影响情感的发展,使情感服从励志
问题四:调控情绪目标中要提高哪些能力 情绪调控能力是情绪智力的重要品质之一,这种能力能及时摆脱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的初步情绪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对自己情绪中那部分对人对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加以适当调控,如孩子对任性、执拗、侵略性、攻击性等偏颇情绪的适当调控;另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适当地调节情绪,并常常鼓励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境。概括来说,就是既有控制,又有宣泄,把情绪调控在一个与年龄相称的范围内,以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是比较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幼儿情绪的易激动性(易于爆发 )、易感性(情绪易于为周围事物所左右)和易表现性(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的一致性)。情绪调控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不一定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其发展更多是教育培养、教育环境影响的结果。情绪调控同知识系统与认知能力一样,是种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而它的学习又不同于认知教育,它更多地强调感受、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强调情感经验的积累。所以,从教育途径上,应更多地考虑周围情境的氛围以及整个教育方式的自然性。 家庭是以骨肉亲情为纽带形式的特殊社会组成形式。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特殊的情感关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情感习得的启蒙学校,是人类情感最美好最丰富的资源所在地。从个体情感发生上来看,儿童情感起源于父母的抚爱和家庭温馨氛围的熏陶,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是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幼儿在家庭中,尤其在父母面前更容易表达其情绪和情感,不论愉悦还是忧伤,高兴还是愁闷,随时随地都会表现出来。这说明某种程度上儿童在家庭中其情绪是不受抑制的,是自由奔放的,原因就在于特殊的家庭情感氛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亲情使父母与子女之间有较高的亲和力,孩子的情绪表达(主要指不良情绪)一般不会招致惩罚或其他严重后果。而在社会氛围中儿童情感表达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无端地发泄情绪容易受到惩罚或得到不好的评价,如教师的批评,伙伴们离他而去。其次,孩子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免不了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有时又因惧怕惩罚或因权威人物如教师在面前而控制着,孩子往往把积压的情绪带回家里,向父母发泄,从而使他(她)的情绪得到某种微妙的平衡。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即孩子常因一些琐屑小事而跟父母过不去,大哭大闹,恐怕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家庭在孩子情绪调控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创设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实践和自然感受的体验中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是帮助幼儿形成初步使绪调控能力的重要保证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情感共同体,每个家庭都有其特定的情感氛围,表现为家庭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典型的、占优势的情绪状态。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处理好父母之间的关系。“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表现得愉快、喜悦、乐观向上,这不仅能使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培养幼儿初步情绪调控能力的前提。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家庭关系>>
问题五:幼儿园亲子游戏中班情绪情感培养目标 5分 亲子游戏一般都以培养亲子感情,增进亲子关系为目标。然后也要看具体的,体谅父母之类的呀,感恩呀什么的都可以做为目标。
问题六: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同认识活动一样,仍然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不过反映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认识活动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包括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它们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联系。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3、情绪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
问题七:情感交流的定义是啥? 20分 现在多特指社会交际或工作中的一种人际交流,较为认可的概念: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它有三大要素即:①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②达成共同的协议;③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
对三维目标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
秦立富
一整天都在看老师们发的文章和交的作业,发现很多的老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上还存在很多疑惑,大都没有跳出旧的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目标的窠臼。
新课程改革,其中最明显和给老师们冲击最大的就是三维目标的提出,而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看似很好理解,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无非是旧的思想教育目标的简单扩大化,这样理解就太窄了。
那么如何来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呢?我谈一下个人的拙见。
作为国家的教育课程,其中国家意志的东西是不可能删除的,所以我们肯定,情感态度价值观包含着旧课程当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方面。
但是作为历史这样的一个人文学科来讲,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以古知今,服务人生。
我们的教育当中给学生的是学生将来发展的基础,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更包括道德基础和价值观的基础,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为学生将来的全方位的发展打下基础,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用本着为学生终生服务的态度,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因此我们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时候,也要从的多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地去理解。
如果只是把它理解成为简单的思想教育的扩大,就会限制我们的视野,而没有更高的立体的视野,我们有效的历史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老师们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看成是分散的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或者认为知识与能力是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达到的方法。
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它是一个东西的三个维度,通俗一点说就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我们不能将他们割裂开来,变成三个叠加的面,而是要把握他们之间的联系,作成一个立体的稳固的三棱体。
我们在平时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从这三个维度来加以考虑。
一个知识点,可能三个方面的目标都有,也可能只有其中的两个,也可能只有其中的一个。
既然很多知识点都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那么一节课中不同的知识点可能就有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样的情况我们如何来处理呢?我们要把握该课的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核心的思想。
教科书的编写者在编写的时候之所以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节课当中,是有他们的原则和思考的,而且这一节课和整个单元的目标甚至整个模块的目标都是密切联系的。
我们老师在备课(备教科书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决不是全部)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体会教科书编写者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教科书的编写者要通过这节课的内容希望学生得到的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然后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延续编者的想法,或者有自己的理解。
我们举例来说明:《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主要是讲了三个制度,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综观这一课,我们可以提炼出该课的核心点,就是一个词:稳定。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禅让后期,早期的禅让遗风已经不复存在,围绕禅让出现激烈的争斗,为了维持一个稳定的局面,不能再实行不论何姓都可以做王的禅让制,而只让一个姓的人来当。
虽然只有一个姓的人可以当君主,但是同姓之间的众多子嗣也会因为争夺君主而起争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嫡长子继承制的分封制就应运而生了。
随着分封延续,大宗小宗日益增多,为了维持稳定的局面,宗法制也开始出现。
而围绕这些制度产生的礼乐制度,以及孔子等人的思想中的等级观念,同样都是为了服务与稳定这个目标。
那么此时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很明显了。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正是这样稳定的局面,才保证我们中国的发展,保证了我们在古代世界里的地位。
夏、商、西周的这些政治制度是我们的创造,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再进一步联系现在,和谐社会的提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等提法,这些理论在学生的心目当中就不在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理有据的必须。
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我们旧教材当中的,诸如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他们自己的统治等这样的目标相比,高低立现。
我们要更好地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首先需要老师们教育理念上有一个大的突破,真正把学生看成是有血有肉的,有独立思想的人,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多给他们一些真善美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学生终生发展受用无穷的。
可能若干年后,具体的史实学生已经忘记了,但是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东西却会一直在对他起着作用。
其次,老师要在专业上不断加强。
新课程下,对历史的学习是民主的,老师讲授的实际上是自己理解的历史。
而历史专业的功底很大程度上又影响着老师对历史的理解,而做为指导者的老师不论在理解上还是在史实上是要高于学生的。
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只有不断加强对历史专业的学习,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更高的层面上找到内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才能更好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1结合你的学科特点谈谈你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目标概念。
它全面、正确地概括了教学目标的内涵和外延,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审阅和描述了教学目标的合成与区分、作用与地位、达成与效力。
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知识和技能,是三维目标的核心,它具有相对的显现性,知识的丰富或贫乏,技能强或弱,对于学生而言,是客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对于教育者而言,在教育测量和评价中易于操作。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显然是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最大优化。
因此,放置在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订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根据听、说、读、写等内容,把握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把握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融为一体,循序渐进,交替上升;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确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是,在教学实施中,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受到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包括学习习惯、学习过程等行为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是伴随着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产生的行为、意志和倾向,是三维目标的灵魂。
知识技能的习得,有赖于建立在良好的方法和一定的过程中之中。
良好的方法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包括经验、习惯等,是个人宝贵的财富。
学习不同的知识技能,应具相应的方法和过程。
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方法。
如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要养成学生阅读诗歌的爱好和愿望;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等。
要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语言;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留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建立跨学科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拓宽学习语文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知识和能力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和主观判定与取舍,具有行为意志的倾向性,相对隐秘性。
往往不能就使用一种模式或手段进行测量,属于世界观、价值观的范畴,即语文学科而言是思想性、人文性。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教育。
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并努力学习,克服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如在学习《我与地坛》一文时,人应该在杨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要通过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内容,引导学生具有同情心和爱心,具有批判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建立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意识。
2教学实践中你是如何处理过程与结论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我是教语文的,现就我在实践中一点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参与、培养、发展的过程。
那么,如何能拨动学生情感的弦,让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以情诱情。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如能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我在课堂上时刻注意情感陶冶,如一声亲切的称呼,一道期待的目光,一个充满爱意的微笑。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心灵情感相互沟通、相互感染的过程,教师是影响学生最积极、活跃的因素。
因此,教师一踏进教室就应精神饱满、面带微笑,用和蔼慈祥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让每位同学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的情感表现和投入,对每一位学生给予一份信任,用自己敬业爱生的精神潜移默化的感染他们。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爱与他有关的事物。
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
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以情感人,以情动情”,二者共振才能使情感共鸣,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寻找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多说鼓励、表扬的话语,少训斥,少批评,这无疑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以境孕情。
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不应长时间站在讲台上,高谈阔论,而应走下讲台,融于学生周围。
另外还可免去一些“规矩”:如在注意力基本集中的前提下,不必个个正襟危坐;举手不必有统一的姿势……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以孕育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师要甩掉“师道尊严”的架子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自己是“组织者”、“指导者”的位置摆得很正,却很难真正做到“参与”与“合作”。
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把腰“弯一弯”,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师生进行着愉悦、真诚地合作,使整个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是非的裁决者”,而是学生中的一员,是他们的朋友,是和他们一起探索知识奥秘的合作者。
三、以知促情数学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是伴随认知过程的情感发展的过程,同时情感的发展也必将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的情感因素,构筑学生的情感基石,达到知情结合、情理交融的教学境界。
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使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反之,则使情绪紧张,苦闷,影响认知的发展。
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的作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愉快的事。
四、以实践动情激发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创造了富有情趣的教法,这些教学方法也常使学生兴趣盎然,从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收到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
学习 ,生命的能量就会在这样的呼唤下爆发释放,惊喜和奇迹就会在这样的呼唤下孕育、诞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实际生活中抽出语文问题,善于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抓住典型例题,进行引申扩展,编拟出将课本知识隐匿其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如此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的。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从而形成学语文呢、用语文的良好意识,也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3谈谈你在教学中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的三大目标之一,语文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在精讲细读中,使学生认识真、善、美。
语文学习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把握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例如学习《荷塘月色》,让学生在发福反复的阅读中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哀愁以及荷塘月色的宁静美;学习《沁园春长沙》,在发福反复的诵读中学习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学习作者作为无偿借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
二是在激扬文字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涵养。
文字文本是作家思想的载体,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
学习《过秦论》,在反复的诵读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排比、对比等动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排比句式中所传达出的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从而使学生懂得“仁义不施,攻守之势义演异焉”的道理,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三是在博览群书中,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读唐诗度读宋词,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壮美,读四大古典名著,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凡有所读,必有所获。
4用自己的课例或案例说明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1)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授学生以“渔”;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2)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
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重视交流与互动。
(3)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
那么最重要的是重视情境创设与榜样的力量。
让他们在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之,我认为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5谈谈学习本主题(可以针对整个主题或其中的一个问题)的体会、收获以及意见
新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课堂教学对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进行的整体的、统一的、全面的素质教育。
其核心目的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也是对人的价值和濳能的承认和尊重。
体现了教育要以人为本,教学要尊重个性差异的现代教学理念,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体现了人文性、探究性、实践性、情感性,要求师生在平等、互动、和谐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和增强技能;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和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教学把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培养充满个性特征的个体活动及良好的思维品质放在第一位,以激励鞭策为手段,以学生的有效思维、活动为核心,以训练表现为主线。
更能调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充分重视了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评价与表现,具有更多关注社会、留心生活、先进实用、强化素质的特点。
新课程教学中要把握好“三维”目标的实施,要着重调好课堂教学中的“实”与“活”;“承”与“新”两对教学艺术。
一、“实”与“活”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追求“双基”的落实,“求实”、“求稳”是其主要特征。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有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学生学得太“死”,太封闭。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各项潜能的发展,即生动活泼的生命发展过程。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倡导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我们采用了如:让问题进课堂;让合作学习进课堂;让多媒体技术进课堂;让民主的师生关系进课堂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实”与“活”是一对矛盾,相生相克,相辅相成。
求“实”,不是搞“死”,求“活”,不是搞“乱”。
求“实”不能以丧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代价,不能以压抑学生的愉快体验、积极思考为代价;求“活”,不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活动形式的花样翻新。
而是追求学生脑力劳动的适度紧张,思维活跃,体验加深,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二、“承”与“新”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精讲多练也不会过时,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一定量的训练。
当然,多练的“多”要有一个合适的度;至于讲授法,也会永远使用下去,讲得太多太滥固然要改,但该讲的不讲也不行。
我们要很好学习、理解新课改的支撑理论,同时也要了解民族教育教学的优良传统,拿“死记硬背”来说,过分的做当然不好,但必要的“死记硬背”还是需要,我们在小学背的一些优美的古诗词,不求理解,背下来可以终身受用,如果以为我们如今拥有巨大的信息贮存和传播能力,记忆力就不用了,那将是很危险的。
所有专家都认为,应该从幼年开始就训练记忆力,而且在学校中取消一些被看作让人厌倦的传统训练是不当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创新也离不开继承,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创新为方向。
这是辩证法。
对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也需要讲一点辩证法。
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也不能守旧不改,要敢于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大胆突破,这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摇篮;也要不断反思,沿着渠道找方,善于总结,这是提高自己水平最有效的途径。
只有这样才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才会不继发展,才会有创新的后劲。
新课程课堂教学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学生的质量和发展,我们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既热情倾注,又冷静面对;既大胆前行,又稳妥探求,保证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落实。
第一,情到浓时,因势利导。
教师选择视频材料和文本素材的目的就是能引起学生共鸣,那么在共鸣之时,老师要做的不是突兀的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是因势利导,使这种情感升华并能直截了当的影响学生自己的行动。
就拿隋老师的课例来说,我觉得整体水平很高,如果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顺畅性上提点自己的看法,反思后我觉得可以这样:钱老的观影视频材料选择的很贴切,那么在观影任务后,学生的情感也达到了一个很强的共鸣——钱老的爱国情怀感染着每位学生 ,中国的人才危机着每位学生的神经。这时可以进一步抛出问题:那么作为一名有担当中学生,你打算怎样以你的实际行动表达你的爱国情怀?引导孩子们,作为中学生的他们最重要的就是踏实学习,立志成才,因为,少年强则国强!
第二,情要有力,理要通俗。
情感的共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和渗透的有力铺垫,情感的抒发要有力量,有力度,但是道理的渗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过空过大。
我曾经了解了一些初四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大多数孩子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考上高中,获得更好的人生跳板;也有孩子觉得自己的出身贫寒,缺乏信心;也有孩子觉得自己考不上高中,想放弃学习。因此针对部分同学出现的负面情绪,在讲人生价值时,我特意选取了一段视频,是《超级演说家第二季》中获胜者刘媛媛关于《寒门贵子》的演说。
刘媛媛说:“当我们遭遇失败的时候,不能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为出身上,因为,家境不好并没有斩断一个人成功的所有可能……”“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坚。它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没有一点点人间疾苦……”。
视频播放完后,班级里有了短时间的沉默,我没有打破,因为我相信总会有某句话语还回荡在他们的耳际。稍许片刻后,我告诉孩子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当我们失意时,当我们想放弃时,当我们迷茫时,我们都要相信梦想,相信努力的意义,相信遗憾比失败更可怕!趁还来得及的时候,不要给自己的初四留下遗憾,不要给自己的青春留下遗憾!整堂课下来学生们的情绪是饱满的,我没有喊口式的教学,而是由小道理中渗透着大智慧,引发学生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自己实际行动的思考。
第三,情感教育,重在传递正能量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作为教师,我们应教会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社会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在价值观的引导过程中注重传递正能量,使正确的理念无痕的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在讲《独特的民族区域自治》一节时,我很自然的引出了当时学生关注且有教育意义的中日之间冲突事件,特别渲染了船长詹其雄的故事。
“詹其雄事件”告诉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面对国家和领土完整的问题时,是毫不含糊的,是不会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牺牲祖国和民族的利益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坚定回答。
学生被詹其雄朴素的言行感动,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学生们表达了对詹其雄的钦佩之情和中国人应该不卑不亢,不做有损国家尊严的事的态度,并针对社会上不理性的行为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有感知,有内化,有升华,可见正能量的影响是深远的。
思品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最终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实践中的,有位意大利教育家说过:“我们看了,我们忘了。我们听了,我们不记得了,我们做了,我们终身难忘。”在初中思品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方法,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情感的熏陶和无痕的渗透中达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