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有哪些?,第1张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关的事物内容构成了小学生情绪的主要内容。此外,儿童在班集体的地位以及与同伴之间、老师之间的关系,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等,都会引起小学生负面的情绪体验。

小学生的社会性情绪也在不断发展。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感的不断发展也在丰富着小学生的情感世界。

(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随着儿童进入小学,在集体生活和独立学习生活的影响下,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逐渐提高。虽然与成年人相比,小学生的情绪仍然具有很大的冲动性,还不善于掩饰、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他们的情绪已开始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逐渐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以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情绪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日益增强,冲动性和易变性逐渐消失。

(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小学生的情绪与学前儿童相比,不但在内容上丰富多彩了,而且其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了。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归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情绪体验逐步深刻,愤怒的情绪开始逐渐减少,并更加现实化。

  一、小学生的心理主要特点:

  (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二)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三)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四)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五)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生身体发育的一般特征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7岁至11~12岁。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正处于两个生长发育高峰之间的相对平稳阶段。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3千克,胸围平均每年增宽2~3厘米。男孩身高的生长高峰年龄为12岁,年增长为66厘米。女孩子身高的生长高峰年龄为11岁,年增长为59厘米。男孩体重增加的高峰年龄为13岁,年增重为55千克。女孩体重增加的高峰年龄为11岁,年增重为44千克。从发育时间看,女生不仅发育加速期比男生早1~2年,而且身高生长高峰期和体重增加的高峰期,也比男生提早1~2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男、女生的生长发育期出现提前的趋势。

  小学生的骨骼骨化尚未形成。骨骼系统的许多软组织、椎、骨盆区和四肢的骨骼还没有骨化,骨骼组织含水分多,含钙盐成分少,使骨骼硬度小、韧性大,富于弹性,易弯曲变形。因此,要特别注意孩子坐、立、行、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的培养训练,尤其要防止驼背的产生。

  小学生的肌肉发育呈现两个特点:第一是大肌肉群的发育比小肌肉早;第二先是肌肉长度的增加,然后才是肌肉横断面的增大。因此,小学生能做比较用力和动作幅度较大的运动,如跑、跳、投、掷等活动,而对他们小肌肉运动精确性要求比较高的运动则很难做好,也不能提出太高的要求,特别是手部活动,由于小学生的腕骨尚未完全骨化,不能长时间连续地书写、演奏乐器和做手工劳动。在小学阶段,家长要注意配合学校帮助孩子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矫正错误的用笔姿势,防止写太小的字。

  伴随着心脏、肺、呼吸肌、胸廓形态发展的同时,小学生的心肺功能也相应增强,血管发展的速度大于心脏的发展速度,血液的循环量加大,新陈代谢加快。但小学生的心脏容积小于成人,脉搏频率远超过成年人,且心脏每搏输出量比成人小,心脏搏动频率大约每分钟80~90次,因次要注意不让孩子开展过分剧烈的运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以防损害心脏。孩子的呼吸频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一般而言,6~9岁的儿童,男孩为23~24次/分,女孩为25~26次/分,到了10~13岁,男女孩都为19~20次/分,而14岁以后基本上和成人一样,每分钟16~18次。与此相关的是,孩子的肺活量大小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且体育锻炼的情况也直接关系到肺活量的大小,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小学生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逐步完善。儿童到了6~7岁时,脑重约1280克,已接近成人脑重的90%,以后增长缓慢,9岁时约1350克,到了12岁约1400克,基本

儿童心理发展的划分类型

 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特别是大的质变,也就意味着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形成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殊的质,阶段与阶段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发展虽有阶段,但阶段与阶段之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 ;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1)以生理发展为划分标准。最典型的是柏曼(L Berman)关于以内分泌腺作为分期标准的意见,如胸腺时期,(幼年时期)、松果腺时期(童年时期)、性腺时期(青年时期)。

 (2)以心理性欲为划分标准。

 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具体划分如下: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早期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3)以种系演化为划分标准。

 施太伦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把儿童发展分为:幼儿期(6岁以前)是从哺乳类动物到原始人类的阶段;意识的学习期(从小学到13岁)是人类古老的'文化阶段;青年成熟期(14~18岁)是近代文化阶段。

 (4)以智力或思维水平为划分标准。

 皮亚杰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operation)即内部化的智力操作或动作];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5)以自我的矛盾为划分标准。

 埃里克森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第一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2岁);第二阶段,自主性对羞怯或疑虑(0~4岁);第三阶段,主动性对内疚(4~7岁);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7~16岁)。

 (6)以活动特点为划分标准。

 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直接的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摆弄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本的学习活动(7~11岁);社会有益活动(11~15岁);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岁)。

 (7)以生理年龄的自然阶段为划分标准。

 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六个重大时期:乳儿期(出生到1岁)、婴儿期(1到3岁)、学前期(3到6岁)、学龄初期(6到9岁)、少年期(9到12岁)、青年初期(12到18岁)。 ;

小学生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有情感体验的内容日益丰富;情感表现的深刻性逐步增加;友谊感逐渐发展;情感的动力特征明显;高级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情感稳定性明显增强;情感自控力不断增强等。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在集体生活和独自学习活动的锻炼和影响下,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开始发展起来。虽然小学生的情绪仍然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但他们的情绪已开始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和平衡性日益增强,冲动性和易变形巧梁友逐渐消失。而且小学生尚未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因而其基本情绪状态是平静而愉快的。

小学生的情绪与学前儿童相比,不但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而且其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研究发现,同样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如愤怒,小学生对其的体验比学龄前儿童要现实得多。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感也在不断深化,例如在评价他人时,亦不再局限好坏之分,而是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他人,评渣缓价事物的好坏。这表明小学生情绪的深刻性正在不断地增加。

人的情感发展的五个阶段:

一、吸引。在第一个阶段,男女双方初次交往。这时候,维系两人的是各自最初的吸引力,也就是外表、谈吐等外在因素。

二、确定。在第二阶段,你的情感又发生了转变,从一开始感觉到相互吸引转变为对感情不能确定。你不能确定眼前这个约会对象就是你与之共度一生的那个人。此阶段所面临的挑战是:你必须承认这种不确定是一种正常现象,你不能被这种感觉所左右。

三、排他性。在第三阶段,随着你逐渐明确自己的感情,较之前两阶段,你会更加喜欢你的约会对象,于是就会产生一种孝槐渴望:我觉得就是他了。我只想与他单独约会。你想与之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你渴望为之付出感情,也期盼收获爱情,在你们的世界里,你不允许有第三个人存在。

四、亲密性。进入第四阶段,你开始品味真正亲密接触。你们彼此间已经建立起足够的信任,也因此放松警惕,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与情敌竞争而紧绷着弦。随着了解更加深入,你们已经介入了彼此的生活。

五、订婚。经过亲密无间的第四阶段,了解到彼此的真面目,这时,如果你仍然想和这个人结婚,那么就先订婚吧。订婚,对于你们下一步建立家庭、在一起共同生活极有好处。订婚阶段可以为你们的感情打一个良好的基础。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六七岁到十二三岁之间,属于小学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如下。

一、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学校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儿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汇总习得知识、技能,掌握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学习是小学儿童的社会义务。

二、教和学时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简接经验为主。

从习得直接经验为主向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一个发展过程。小学低年级倾向于通过直接抽象的方式学习物理经验,小学高年级已经能够运用抽象逻辑,多重抽象来获得数理逻辑经验,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学习和认知活动超越直接经验向掌握间接经验的变化的转折期。

四、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五、积极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在童年期,儿童的记忆发展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尝试记忆的效果和保持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的策略。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有:

1、复诵策略。指有意识的重复、诵读、诵习所要记住的信息。

2、组织策略。指把所要识记的材料,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等进行识记。如何组织记忆材料,如归类、可按概念、也可按功用、颜色、图形等;

3、系统化策略。指对记忆材料进行信息加工,将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 组成知识系统以帮助记忆的策略。

4、巧妙加工策略。指要识记的刺激信息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需要运用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等加工方式,使其变成活生生的“意义”如记忆外语生词、电话号码、分辨常见的易混汉字和错别字等。

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这种过渡要经历一个演变过程,从而构成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是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其四诶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其二是从具体想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是四诶的主导类型发生巨变的过程。其三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之间,即小学中年级阶段。

2、思维形式的发展。指思维的逻辑形式,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思维形式的发展是为了揭示思维发展的规律性,这里主要谈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词语概念的发展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1)概括能力从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概括水平分为三个阶段。直观形象阶段,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形象抽象水平,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 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初步本质的抽象水平阶段,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地接近科学概括。

(2)词语概念的发展。将儿童掌握词语概念特点划分为八种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可从中解读出小学儿童掌握词语概念的发展趋势。

第一不能理解实验要求,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属于该类,这一类人的数量随年龄的提升而迅速下降。

第二功用型和具体形象特征描述。发展变化趋向呈钟形曲线。这是明显的发展过度形态。

第三包括本质定义和接近本质定义。属于这种类型的儿童岁年级增高而呈明显上升趋势。

(3)推理能力的发展。推理是由一个或多个判断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小学儿童简接推理能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三段论法是较为典型的演绎推理形式,如凡是画家都是艺术家, 齐白石是画家,所以齐白石是艺术家。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形式,已有的研究将童年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分为下三个水平:运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能够对通过言语表达的事实进行演绎推理;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即根据命题中的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的推理出结论。

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归纳推理能力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利用概括词语的方法研究小学儿童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小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简单的归纳推理;因素多,归纳难度大,归纳推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根据两个对象的一定关系,推论出其他也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事物。它是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过程的综合就是先从个别到一半,再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过程。发展特点如下:存在着年龄阶段的差异。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演绎和归纳整理。

3、新的思维结构形成。这个时期的认知结构与幼儿期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新的思维结构。其主要特点之一是掌握守恒。即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也就是儿童的认知能力不会在因为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能够达到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把握本质的不变性。

童年期儿童逐渐掌握各类概念的守恒,一般而言,掌握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期间、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7-9期间,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在四九岁-10岁期间,容积守恒要在11-12岁期间才能掌握。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方式有三种,恒等性、可逆推理、两维互补推理,以皮亚杰的液量守恒实验为例。

4、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幼儿认知具有自我中心特点,童年期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表现出脱离自我中心的变化过程。皮亚杰著名的三山实验揭示了幼儿的认知存在着自我中心现象,即指幼儿仅从自己的角度表征世界,认识不到他人的表象与观点的不同于己,并认为自己的体验和想法就是他人的体验和想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儿童与环境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两部分。

1、自我评价能力。一是包括多个方面,身体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程度等,这些都是儿童自我评价的重要方面。二是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和同学的作用最重要。其三,自我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喜欢自己的儿童,情绪最快乐;对自己评价不良的儿童,经常产生悲哀、沮丧的消极情绪。其四、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血液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等都有密切关系。

2、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学习能力,控制攻击能为,协调人际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用体现在个体对自身发展你的能动性影响。学者罗滕伯格通过延迟满足研究儿童自我控制行为。延迟满足是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要求学会等待。他们要求被试者完成实验任务,并给予奖品。给可供儿童自主选择的有两种奖品:一种是当时即可拿到的小奖品,另一种是第二天可以得到很好的奖品。结果发现,6-8岁的儿童中有三分之一,9-11岁中有二分之一,而12岁-15岁几乎全部愿意等待。

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研究表明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有如下三类:认知和策略,如果儿童能够将注意力从奖品上移开,去做其他感兴趣的事情,将使儿童的等待变得轻松容易;榜样的作用,让两组儿童观察两种榜样,一组被试者的观察对象总是选择及时得到微小的满足,这种榜样的作用趋势观察者倾向于放弃的自我控制;另一组被试者的榜样总是选择延迟满足得到的大满足,这组观察者多倾向于等待。家庭教育,父母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宽松而又民主的教育类型,可使儿童形成容易抗拒诱惑的自我控制能力,独裁型、惩罚型或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法,会剥夺合同练习自我控制的机会和动力,而使其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二、道德发展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综总和。道德大战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知道行为的发展过程,道德内涵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1、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人的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八廓移情、情感共鸣、内疚、羞愧、良心等,。婴儿期就会出现移情、共鸣表现;幼儿期表现出内疚和羞愧感;童年期随着认知的发展,道德情感日益丰富,并影响着道德行为。

2、道德认知的发展。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知。皮亚杰对儿童弄道德认知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他提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得到普遍认同。

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12岁儿童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他啊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3、道德行为的发展。是以习得的道德标准为指导的行为。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多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发展方面。

(1)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条件:一是道德动机的发展,由服从向独立发展,由具体实物的给予为动机向以社会需要为动机发展。二是逐渐形成能设身处地地位需要帮助者着想的能力。三是具备亲社会行为能力。掌握有效的帮助人知识和技能。

(2)攻击行为。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主要表现在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对让他人权利的侵犯。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主要指儿童与同龄伙伴的交往。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非常重要的途径。同伴经历与同龄人结合的伙伴关系对他们的人格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1)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小学儿童的归宿感从家庭向社会同伴转移,从同伴中得到友谊,支持和尊重成为他们的必需精神寄托。如果在同龄集体中被孤立,那将是他们最大的精神创伤。

(2)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在于同龄伙伴的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也了解他人的各种特点;学会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解决策略;学会如何坚持个人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学会在同伴交往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解决策略;学会如何坚持个人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学会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并产于利用各种信息决定自己对他人应采取的行为等社会交往能力。

(3)同伴交往有益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从同伴的评价中了解有关自我的信息,在与同龄伙伴得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社会形象和地位。

(4)同伴交往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同伴的社会交往、共同游戏等活动,要求儿童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服从权威,完成任务,要求善于团结协作,助人、谦让,这些都会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

2、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儿童的同伴交往使每个儿童处于复杂的关系系统中,在这种关系中,儿童各自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共分为3种

(1)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学习好,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乐于助人,善于交往并易于合作;

(2)不受欢迎的儿童。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精神,唱出一些不良主意和恶作剧。

(3)受忽视的儿童。表现为退缩、安静,有依赖性或顺从型,既不为同伴所喜欢,也不被同伴做讨厌。

对学校适应有较大困难者是不受欢迎的儿童,也就是被拒绝的儿童。从三个方面去帮助:

一是对其直接干预,干预的办法是发展他的优点和长处,创造条件来发挥他的优势,引导集体接纳,指导这回交往策略和人际交往技能;榜样示范。行为训练;

二是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提高学习成绩会提成个体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容易提高同伴的接受性。

三是发挥班集体的帮助作用,改善集体环境即改善人际氛围。

四、友谊的发展

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辊系。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

1、友谊对童年期儿童的重要性。意义在于朋友为儿童提供学习上的相互帮助,社会交往中的相互支持,情感上的共鸣,提供解决问题金和困难的力量,增加快乐和兴趣等,童年期的友谊会为以后的人际辊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儿童对友谊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3-6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这个阶段的儿童尚未形成友谊的概念,认为和自己一起玩的就是好朋友。

第二阶段6-9岁,单向帮助关系。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友谊是指朋友的活动行为与自己一致或对自己有帮助,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9-12岁,双向帮助关系。这个阶段的友谊具有相互性,即双向版主,但有功利性特点,被称为顺利时的合作,但不能共患难。

第四阶段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这个阶段的儿童之间相互信任和忠诚,相互分享和帮助,兴趣一致并相互倾听,共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排他性。

3、影响选择朋友的因素。选择朋友是一种相互关系,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朋友也具有不同的倾向性。影响择友的因素比较复杂,各年龄阶段主要择友因素的转变也是渐进的,具有动态性。这里已有研究为依据,只谈影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择友的主要因素。

相互接近。客观条件使儿童具有较多的接触机会,如座位靠近,近邻,双方家长为朋友等。年幼儿童大都以这类因素结交朋友。

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接近。以儿童自身特点为主要因素选择朋友,他们相互有好感,在学习和行为特点方面具有某种趋同性。

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择友中注重学习特点,行为特点以及品质特征和心理协调。依据这类因素择友者,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五、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又是任职最长的教师。家庭及其人际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重要而又深远。

1、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儿童入学后,父母与儿童的交往关系就会发生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

第二,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父母关注儿童教养的主要内容发生了变化,父母对幼儿教育关注的重点是游戏,生活自理能力,情绪和兴趣,对小学阶段儿童关注的重点改变为学习,同伴关系,情绪和兴趣。

第三,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父母控制6岁以前,各种事情额主要决定权在父母;共同控制6-12岁,在许多事情上,儿童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儿童控制,12岁以后,儿童具有相当的判断能力,能够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

2、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表现在父母对其行为的共同调节,即父母从幼儿期对其行为的单方面控制和调节为主逐渐转变为由父母和儿童一起做决定。

3、家长的素质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共同调节的教养方式向家长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为童年期儿童的发展与幼儿期相比,其心理发展和需求都出现了新的特点。

六、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

儿童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

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日常生活中,为了健康的生活,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自己以及家人,尤其是正在成长发育的婴幼儿或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因此也需要多去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下文分享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1

 第一阶段:乳儿期(0~1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这一阶段的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感表现为一个人对他周围的世界,特别是他的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可以通过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以关心和爱护婴儿的需要而培养出来。当一个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时,儿童就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感;当父母的信念发生矛盾或父母在照料儿童的方式上不一致时,儿童就会出现恐惧和不安,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婴儿期(15~3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羞耻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让我来做”成了这一时期儿童的主流话题。儿童渴望自主,渴望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父母应允许儿童自由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对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表示认可和赞扬,以帮助他们形成自信心。相反,如果这个时期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干涉过多,甚至支配儿童的一切活动,儿童将对自己的行为或自身产生羞怯感,从而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

  第三阶段:学前期(3~6、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日益增多的语言和运动能力使这一时期的儿童把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他们的家庭环境之外,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个体未来在工作、经济、生活上所能取得的成就,都与儿童在这一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

  第四阶段:学龄期(6、7~1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本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活动和依赖的重心已由家庭转移到了社会。学龄儿童与学前儿童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开始体会到勤奋与成功的关系,并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在这一时期里,同伴在衡量儿童本身的成功或失败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能成功地完成各种任务和从事社交或集体活动,儿童就会获得一种胜任感而避免自卑感的产生。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在以后的社会中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有较好的适应性。

  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存在着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危机,此时青少年个体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自我同一感或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埃里克森在此阶段提出了一个“社会心理的合法延缓期”的概念,认为随着青春初期的到来,青少年往往感到自己没有能力持久地扮演一种社会角色和承担社会义务,感到要做出的决断太多太快,因此在做出最后决断前,需要进入一种“暂停”期,以便延缓眼前必须承担的义务,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如果青少年没有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同一性,那么他们就会产生角色混乱,表现为在生活中不能选定一个正确的角色,不能确定自己是谁、干什么等。角色混乱的青少年常常焦躁不安,对社会所赞赏的角色表示蔑视和敌意。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埃里克森认为,形成自我同一性的、走向社会的青年,未免太全神贯注于自己是谁,以致不能担当起此阶段形成亲密感的任务,可能产生孤独感。只有建立同一感才有可能形成亲密感。所以,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就是努力获得亲密感,体验爱情和婚姻的实现,从而避免孤独感。在埃里克森看来,发展亲密感对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作用。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60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这一阶段的个体已建立家庭,其兴趣扩展到下一代。这里的繁殖不仅包括人的繁衍后代,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或特征。因此本阶段的个体既要生育、抚养和指导下一代,又要不断工作以创造事物和思想,这样才能富有创造力,否则将出现人格的停滞。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0岁以上),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在这一阶段,进入老年期的个体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如果对自己的一生作肯定和满意的回答,就能够完全接受自我,获得一种完善感。反之,个体就会充满焦虑和失望,对死亡产生恐惧感,也会努力去发现一种自我整合。

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2

 儿童年龄段划分标准,主要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1、胎儿期:是指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娩出之前,称之为胎儿期;

 2、新生儿期: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之内;

 3、婴儿期:是指一岁之内的孩子;

 4、幼儿期:指1-3岁的孩子;

 5、学龄前期:指三岁到上学之前;

 6、学龄期:一般是6-12岁;

 7、青春期:12岁之后到女孩18岁,男孩21岁之前,都被称之为青春期。

 以上七个时期是儿童年龄段划分的标准。

 6-12岁正处于儿童期,也称为学龄期。

 儿童心理特征具有如下几个方面:

 1、青春期之前,该阶段的智力发展是最快的,而思维感知注意力等也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对事物充满热情,情绪外露较直接,波动大,好奇心强。

 3、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得到发展。逐渐形成个性品质以及道德观念,喜欢模仿。

 在儿童期,常出现学习无能与问题行为这两种心理障碍。因此,在该时期,要以学习为主导,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开阔创造性的思维,以及注重培养儿童道德与个性。

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3

 1、认知特征:

 进入学龄期的孩子,其认知特点开始由具体转向抽象,由肤浅转向高深,逐渐发展,即使到了11岁以后,孩子的认知仍然带有很大的具象性;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不像婴幼儿那样,可以进行有规则的学习,父母们可以通过正性反馈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建立学习的信念和态度;

 除了课本学习,家庭原则也要规则化,不能随意性处理孩子遇到的问题,要让孩子们知道遵守规则和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比如打游戏,不但要让孩子们知道仅有“大力出奇迹”是不够的,还要逐步让孩子们掌握对游戏规则的充分理解,以及策略性应对的方法,大道理的说教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不但是无效的,还会扼杀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行为特征:

 孩子们因为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他们的行为通常具有“盲目冲动”的特点,而且很依赖“权威人物”;

 比如老师,在他们心中,老师已经取代了父母的重要地位,他们对小学生活既感到新鲜,又不习惯,一时可能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很难做到专心听讲;

 我们现有的小学教育是有偏差的,比如,孩子们的教材和教育方法是快餐式的,试图让孩子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大量所谓的知识,这样会很快“消灭”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目前大多数的“阅读障碍症”患者大概率起源于此时;

 父母们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比如,让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鼓励孩子们在横向层面融会贯通;

 比如,试图让孩子找出乒乓球与篮球和足球等有什么不同?家里的狗和猫有什么区别?钢琴与吉他的区别是?学校那种填鸭式的死记硬背会扼杀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3、个性特征:

 每个孩子都如同每片树叶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父母们要发现孩子的潜势潜能,以及理解和接受孩子们之间个性化的差异;

 隔壁小明如何如何,那是在打击自己家孩子,摧毁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孩子说“隔壁小明爸爸妈妈如何如何”,那你该如何回应?

 孩子的第一起跑线,不是各种无用的“知识”,而是孩子的父母们,掌握知识很不重要,技能永远是第一位的;

 发现自己孩子的兴趣,并培养呵护、鼓励激发孩子的兴趣是父母们的首要任务,这个年龄段也是孩子们最容易产生自卑的阶段,当发现孩子弓腰行走时,就应该敏感地意识到孩子有了自卑心理,这需要引回到正轨上来;

 4、情绪情感特征:

 情绪情感既跟学校的班级生活有关,更与孩子们在家庭中培养的“自我服务意识”有关,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未能树立“自我服务”的意识,那孩子进入学校后,会发现自己四处碰壁、处处受挫,吵架不行,打架也不行,落后别的孩子一步又一步;

 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必然会易激惹、情绪难以自控,厌学情绪浓厚,只会跟家人发脾气,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有些家长会误以为这是孩子不适应学校生活造成的,其实不然,这跟“第一起跑线”有密切的直接关系的,那些沉迷网游的孩子们,几乎没有一个有自我服务意识的;

 5、自主意识特征:

 跟婴幼儿相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自主意识逐步增强,自我意识也更加明确,他们不但能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还很在乎他人的语言评价,尤其是“权威型”人士的评价;

 比如老师,有些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所谓“好感”,要求家长给老师送礼,这种现象既与自主意识有关,也跟家庭教育有关,更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有关;

 针对这种现象,父母们首先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并不比他们的老师缺少知识和修养,也要让孩子们意识到,这是一种不体面的行为,对没有送礼的孩子们而言,既不公平,也不正义;

 如果有老师因为没收到礼物而刻薄对待孩子的话,可以告诉孩子这是很猥琐的行为,实在不行,可以调班调校;

 如果孩子的自信心来自外部的帮助,而非源于自己内心的话,孩子会迅速失去这种自信心,他们将重拾起自卑,这对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很大的障碍;

 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把其中的道理掰开告诉他们,会更有助于孩子们顺利走完目前的小学阶段,迎来青春期初高中的学习生活。

幼儿情绪发展是指个体情绪发展的一个阶段。情绪在幼儿阶段的发展过程及规律性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扩展,幼儿情绪种类不断丰富,情绪体验不断深刻。其发展特点:情绪日益丰富和深刻化,引起情绪体验的动因增多,情绪逐渐分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转化为指向事物的内在特征;情绪的稳定性逐步提高,随着脑的发育和语言的发展,幼儿对情绪的控制能力逐渐发展,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减少;社会性情绪产生并发展,幼儿最初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

一、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

1易变性,即小儿的情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支配,如遇到不高兴的事易哭闹,稍加劝导又破涕为笑,所以,这时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此外,小儿的情感也易受他人的感染,倘别的孩子大声叫嚷,他也大声叫嚷;别的孩子表现害怕,他也害怕。随着小儿生活经验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儿情感的稳定性就逐步增长起来。

2冲动性,即小儿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如当小儿第一次看到墙上的电插座后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虽然大人因危险而不让摸,把孩子支开,但是小儿却大哭大闹,执意要去触摸一下。

3反应不一致,即同一刺激,有的小儿可以反应强烈,有的则无反应。2岁开始,小儿的情感表现日渐丰富、复杂,如喜、怒,初步的爱与憎等。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与情感,如见人害羞、怕黑等。

二、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一)情绪的丰富化

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

(二)情绪的深刻化

随着思维水平的提高,对事物的理解从表面、肤浅到本质,情绪由指向事物的外在表面,转向指向事物的内在特征。

(三)情绪的稳定化

幼儿初期情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作用下,幼儿情绪的冲动性降低,情绪的易变性减少,稳定性提高。

(四)情绪的自控化

幼儿初期儿童对于自己的情绪丝毫不能控制和掩饰,完全表露于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内部言语的逐渐发展,幼儿逐渐开始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表现。

(五)情绪的社会化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情绪表达日益社会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4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