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轻生的新闻不绝于耳,孩子们怎么了?是家长的问题,学校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崩坏了,那么他便无法获得正向的情感体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脆弱、冷漠、暴戾,便是关系崩坏的部分产物。也因此,部分教育人士提出一个理念,在教育中,好的社会关系胜过好的教育理念,而家庭教育尤其如此。一个人能否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以及自己和家庭、社会的情感关系,可以说,关乎到他是否能够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那到底什么是“社会情感技能”呢?
这些技能包括:认识并管理我们的情绪,学会关爱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做出负责任的决策,有建设性和有道德地处理具有挑战性的情况。它涵盖了小到如何辨别、面对伤心、失落,大到如何处理人生挫折,建立亲密关系、客观看待社会问题等等。
被称为“情商之父”《情绪智力》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与一位女性企业慈善家艾琳·洛克菲勒·格罗沃尔德共同创办了“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合作组织”。他们提出了社会情感学习(SEL )的理论。在根本上认识、认可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个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延伸至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
它想要传授的技能就是,个体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充分自洽地生活在社会中,并保持自我的健康发展。他们的主旨是:
家庭、学校和社区合作,共同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所有的孩子都成为终身学习者,并且有自我意识,有关怀心,与他人紧密联系,是负责任的决策者;
每个孩子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在民主社会里“积极地、有建设性地参与”的愿景,和“使基于实证的社会、情感和学业的学习成为贯穿学前至高中教育的重要部分”的使命。
简言之,社会情感学习理论,是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提倡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为孩子构建一个情感支持系统。
情感能力是一种建立在情商以上的、 可后天习得的能力。
自我意识、 激励、 自我调节、 同理心和处理人际关系,这五个因素是学习实用技能的基础,而情感能力决定我们学习到实用技能的潜力有多大。
我们的情感能力会显示出我们把自身潜能发挥出来的程度。 比如,“擅长服务客户” 的基础就是同理心。 同样,“诚实可靠” 的基础就是自我调节,“控制冲动” 和“管理情绪” 也是基于自我调节,而“擅长服务客户” 和“诚实可靠” 这两种能力都能让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
情感能力可分成几类,每一类都建立在一种常见的潜在情商之上。 如果一个人想要学会工作场所制胜所需的必备能力,那么潜在的情商也至关重要。
例如,如果一个人欠缺社交能力,他在说服或激励他人方面就会很吃力,在领导小组工作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办事不知灵活变通。 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意识,就会对自己的弱点视而不见,也会因为不了解自己的长处而缺乏自信。
人无完人,难免各有优势和局限,但是,我们会看到,促成卓越工作和事件表现的要素并不多,只需我们在某些能力方面足够强大。
在跟周围的人群打交道时,即是我们展现情感能力的时候,人与人之间最需要的是一种同理心,所谓同理心就是彼此的理解。
也就是说你用你的目光,你的情感智慧能力去发现对方的情感需求,找到他的情感需求并给予释放和给予的话,那么实际上你跟对方就形成了一个对接,形成了一个同理心。这也是情感能力的一种体现。
当我们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要能够正确理解把握自己的情绪变化及造成这种情绪变化的原因,这样不仅会增强对自己的认知性,同时能够增强自己改变能力。
一、什么是SEL?
多年来我们关注孩子发展,一直关注的是孩子产生不良行为以后如何解决。近年来有了一个非常积极的转变——即从干预走向预防。干预问题孩子就好比将救生圈扔给一个落水的孩子,希望他能够抓住救生圈而不要飘走,预防则好比帮孩子穿上救生衣,并教给他们生活必备的技能和工具,让他们在有困难时有办法应对。 SEL(Social and Emotionallearning,社会情感学习的英文缩写)就是一个给孩子穿救生衣的课程。SEL(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是1994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非营利组织“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简称CASEL)发起的。200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向全球140个国家的教育部发布实施SEL计划,目前项目已覆盖全球数万所学校。SEL的五大核心要素: 1、自我意识:识别和再认情绪,了解个人的兴趣和特长,保持适度的自信。 2、自我管理:调节情绪以应对压力,避免冲动,保持坚忍以克服困难,设定个人生活的或学业的目标并对进展进行监控,适当地表达情绪。 3、社会意识: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能够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了解并欣赏个体/群体的差异和共性。 4、人际关系技能: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并维持健康有益的社会关系,对社会压力有一定的抵抗能力,避免、应对和建设性地解决人际冲突,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寻求帮助。 4、人际关系技能: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并维持健康有益的社会关系,对社会压力有一定的抵抗能力,避免、应对和建设性地解决人际冲突,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寻求帮助。 5、负责任的决策技能:在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包括社会道德因素、个人伦理因素、安全因素等等,了解共他备选方案所带来的可能后果,对决策进行评估和反思。
以上SEL的五大核心要素,与我国教育部2015年3月提出的新时代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说法是非常符合的。
落到学校教育上,SEL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地说明两者关系就是,孩子是前行的列车,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就是两条铁轨,缺一不可。(注意:此处的学科不仅仅指的是语数英等课程,还包括各种琴棋书画的课程。)
二、SEL课程目前开展的现况
在美国,SEL课程已有三十年的发展,目前共有200多个教材版本。CASEL协会每隔几年都会对这些版本教材的实证研究进行排名。最新数据,排名前三的是《PATHS》,《第二步》,《关爱学校群体》。从90年代末开始,SEL就作为和数学、语文一样的基础学科,在美国全国50个州的幼儿园到高中进行普及。在美国,SEL课程已有三十年的发展,目前共有200多个教材版本。CASEL协会每隔几年都会对这些版本教材的实证研究进行排名。最新数据,排名前三的是《PATHS》,《第二步》,《关爱学校群体》。从90年代末开始,SEL就作为和数学、语文一样的基础学科,在美国全国50个州的幼儿园到高中进行普及。
目前国内SEL还处在起步阶段,传统体制内的学校还没有普遍开设这个课程,但已经有广州与上海的极少数学校已开始尝试将SEL课程的目标带入到班级管理与班会当中,不过因为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的课程体系。也有极少数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开始自行引进国外成熟的SEL版权做本土化改版,或者围绕SEL五个核心要素,结合国内教育的特点做自主研发,但受益群体非常有限,持续性、稳定性也比较差。因此,如何在传统体制学校内,设立一门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能像语文、数学一样可测评的课程,让孩子在一个系统学习中掌握社会情感技能,是一个艰巨与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种挑战不仅来自课程内容的空白,目前既没有教材,更没有参考资料,挑战还来自教师本身社会情感素养的缺乏。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即便这样,我也相信,作为教师学习SEL的基本理念,并运用于班级与学校管理中,一定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三、教师所需要具备的SEL的基本素养与技能
1、教师应具备自我探索的意识。
比如我的感觉是什么?我的情绪怎样?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哪些是我知道的?哪些是我不知道的?探索自我,用“周哈里窗”来看就是指“公开我”、“盲目我”、“隐私我”和“未知我”四个部分。我们穷其一生的自我探索,就是不断扩大“公开我”的过程。这是值得每个人终身探索的。怎样探索自我,对自己的了解更加丰富呢?答案是:从别人的身上去发现。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深刻的知道,孩子是灵动的,他们无时无刻都在用眼睛、耳朵和皮肤感受着我比如我的感觉是什么?我的情绪怎样?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哪些是我知道的?哪些是我不知道的?探索自我,用“周哈里窗”来看就是指“公开我”、“盲目我”、“隐私我”和“未知我”四个部分。我们穷其一生的自我探索,就是不断扩大“公开我”的过程。这是值得每个人终身探索的。怎样探索自我,对自己的了解更加丰富呢?答案是:从别人的身上去发现。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深刻的知道,孩子是灵动的,他们无时无刻都在用眼睛、耳朵和皮肤感受着我们。我们自己觉察到的,他们可以感觉得到;我们自己觉察不到的,他们依然感觉得到。从孩子身上看到我们自己,觉察我们自己,是教师必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对孩子产生敬畏之心。 要有意识的透过孩子的外在行为,洞察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有意识地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镜子,勇敢的走向自我探索之路。只有我们自己做到了,孩子才能够从我们身上习得,并逐渐发展出自我自我意识。
2、教师应具备持续学习的决心
学习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给心理输入营养的过程。平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学科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还有很多生活和社会信息,也是成为合格社会人的重要养料。因为这些养料的重要短缺,会让我们的心理不足以做好准备,走向复杂的世界和未来。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能力觉察和调整,“学习”成为了一个人终身要做的大事。作为教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多角度的看待世界,这不正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吗?因此,带着一颗终身学习的决心,充满好奇的与孩子们一起探索世界和未来,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和快乐呢?3、教师应具备情绪的觉察和表达习惯。人都是有情绪的。对于情绪的觉察和利用是作为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有人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掌控者,就毫不掩饰的将情绪发泄给孩子;有人认为成人要善待孩子,反而会刻意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让孩子知道。其实,这都是不正确的。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将真实的情绪状态呈现给孩子,带领孩子讨论情绪,寻求孩子的支持和帮助,这恰恰是在培养孩子的觉察情绪和同理的能力。作为教师,只有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才能觉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只有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人都是有情绪的。对于情绪的觉察和利用是作为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有人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掌控者,就毫不掩饰的将情绪发泄给孩子;有人认为成人要善待孩子,反而会刻意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让孩子知道。其实,这都是不正确的。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将真实的情绪状态呈现给孩子,带领孩子讨论情绪,寻求孩子的支持和帮助,这恰恰是在培养孩子的觉察情绪和同理的能力。作为教师,只有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才能觉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只有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更好的接纳孩子的情绪。真正的共情是“与孩子同频感受”,即“用情绪互动情绪”,“用行为引领行为”。具有较高情绪能力的人更容易与孩子一起工作,这是重要而必备的社会情感技能。
4、教师应具备倾听和接纳的能力。
你会倾听吗?怎样倾听,既能够听清孩子表达的意思,又能够体会到他们的感受,让他们更愿意说给我们听,这是教师最重要的社会情感能力。有人本认为自己很会倾听,但实际是带着更多的自我想法和评判与孩子互动,根本没有倾听到孩子想表达的真实信息;有人虽然听到了孩子的想法,却因为自己的想法充满了大脑,不能真正接纳他们的想法……只有真正的倒掉一些固有想法,才可能真正的将孩子的想法纳入,并找到新的思路。因此,用开放的心你会倾听吗?怎样倾听,既能够听清孩子表达的意思,又能够体会到他们的感受,让他们更愿意说给我们听,这是教师最重要的社会情感能力。有人本认为自己很会倾听,但实际是带着更多的自我想法和评判与孩子互动,根本没有倾听到孩子想表达的真实信息;有人虽然听到了孩子的想法,却因为自己的想法充满了大脑,不能真正接纳他们的想法……只有真正的倒掉一些固有想法,才可能真正的将孩子的想法纳入,并找到新的思路。因此,用开放的心去倾听孩子,用留有空间的大脑接受更多的想法,甚至是批评的声音,难道不是作为教师必须具有的能力吗?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更加信任的向我们打开心扉,才更加愿意与我们合作。
5、教师应具备目标和计划的思维方式。
目标即方向,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有多少时候,我们在向孩子发出指令或散发情绪的时候,都是无目标无意识的?因为不知道孩子会给与我们什么反馈,也不知道这样做带来什么结果。往往,无穷的焦虑和失控感就会袭来。如果教育孩子是一个大目标,作为教师,又该如何将大目标划分为细小的目标,落实在与孩子互动的每一言和每一行上呢?比如在应对孩子的作业问题时,如果我们从帮助、情绪和难度三个维度,评估和量化了每项作业,会发现之所以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写作业的目标是什么。作为教师,我们要解决的不是要不要写作业的问题,而是要帮助孩子看到作业对自己的价值,并指导他们制定属于自己的作业计划。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作业的主人,有能力面对更多的作业挑战。同时,如果我们与孩子互动的每个行为,都具有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实施方案,又哪来那么多的焦虑和失控感呢?
6、教师应具备分析和判断的多元化思路。有多少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真理?当我们陷入这样的主观思维模式时,也就丧失了对客观事件的分析与判断能力。那个“对与错”,“好与坏”的评判只属于我们自己。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但不是将他从自己的角度中拉出来,认同我们的角度。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拥有多元化的思路,为孩子呈现可能发生和遇到的各种情况和结果。当我们面对左右为难的事情时,不在于选择什么样的结果,更在乎的是选择前对所有可能的正向与负向结果的有多少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真理?当我们陷入这样的主观思维模式时,也就丧失了对客观事件的分析与判断能力。那个“对与错”,“好与坏”的评判只属于我们自己。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但不是将他从自己的角度中拉出来,认同我们的角度。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拥有多元化的思路,为孩子呈现可能发生和遇到的各种情况和结果。当我们面对左右为难的事情时,不在于选择什么样的结果,更在乎的是选择前对所有可能的正向与负向结果的预判。预判越丰富,遭到失败后的承受能力就会越强,冷静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试想,当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做事,之所以会让我们如此抓狂,是因为孩子做错了呢?还是因为我们对孩子分析和预判缺乏多元化呢?自己没有这样社会情感能力,又何谈包容和引领孩子呢?因此,教师怎样看事情,孩子就会习得。包容不是憋着,而是因为有更加多元的思路,让自己对事情多了更多的掌控感。
7、教师应有承担错误和责任的勇气。
我们害怕犯错吗?犯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有人害怕被他人否定,当犯错时,沉浸在挫败的痛苦中;有人不能接受全部责任的巨大压力,设法逃避或推卸责任。在与孩子工作的过程中,很多人因为孩子的错误而令自己感到无法面对,因此会生气,焦虑甚至崩溃。试问,这样又如何能教会孩子带着接纳的心态来面对错误呢?其实,造成错误的原因是复杂的,承担责任的人也可能是多个的。客观的看待问题的产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反思,承担属于自己的适当责任才是处理错误的正确方式。“责任“不在于怎么分,更在于分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思考,曾经一直以为是孩子的错,但有时我们也没有承担起预判、提醒和教育的责任啊!因此,教育者的勇于担当,给到孩子的则是承担的勇气和信心。自己没有,拿什么给孩子?
8、教师应具备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具备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理念没有方法,万事无法解决。我们总说关注于解决问题,但却不知道如何关注。社会情感技能课程,教给我们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型。当发生问题时,作为教师带着合作的心,与孩子共同面对问题,并寻找一个个解决问题的公式实践应用,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没有这样的能力,又怎能教会孩子这些方法呢?
9、教师应具备与家长和孩子同时工作的技能
给孩子的教育要同时给家长以教育,孩子、家长建立起家庭学习的共同团体,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亲子关系的稳定。但孩子和家长接收信息的路径是不同的。给孩子,要学会运用感受,给家长要学会提升理性。作为教师,懂孩子也懂家长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从孩子的学习作为切入点,带动家长的持续学习。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因此,一名好的教师要有同时与家长和孩子工作的技能,既懂孩子也懂家长,促进孩子与家长的合作,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也是重要的社会情感能力。
10、教师应具备清晰的边界感。
与孩子工作,既要给予,又不能过界。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理解,可以引导,但却根本没有改变每个孩子的能力。因此,学会建立边界,照顾好我们自己的情绪,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交还给孩子,让他们为自己做决定,或许才是我们作为教育者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与孩子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社会情感素养的支持,才能让自己和孩子幸福的享受成长中的酸甜苦辣。与孩子工作,既要给予,又不能过界。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理解,可以引导,但却根本没有改变每个孩子的能力。因此,学会建立边界,照顾好我们自己的情绪,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交还给孩子,让他们为自己做决定,或许才是我们作为教育者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与孩子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社会情感素养的支持,才能让自己和孩子幸福的享受成长中的酸甜苦辣。 以上所说的十大“教师素养”在我们接下来三天的课程中不但都有体现,而且还是学习和分享的重点。
四、正面管教与SEL课程
我之前学习过简快,学习过父母效能(即PET)学习过教练式父母,学习过非暴力沟通等等,当遇见正面管教时,我立马就被它深深地吸引,因为发现正面管教不但与我之前学习的理念非常契合的,而且正面管教在育儿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它非常落地,有一套学了立马可用、操作性非常强又非常有效的方法与工具,这在课堂中都会跟大家分享;二是它的课堂形式都是体验式的,通过体验我才将之前学的理论真正地从走脑到了走心;三是它具有坚定的理论基础,即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阿德勒与同时代的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巨头,是个体心理学维创始人,被称为“自我启发之父”。卡耐基的《人性的缺点》、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神经语言程序学NLP(大陆李中莹老师广为传授)以及后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感兴趣,比如短期焦点技术、合作对话、叙事疗法……等等都深受阿德勒思想影响,以至于有人说,“阿德勒思想像个公共的采石场,大家都可以从中挖掘到对自己有用的部分,而不用注明出处。”对此,阿德勒曾说,“我希望有一天大家能忘了阿德勒”,因为这就说明阿德勒思想已经成为共识了。关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我们在课堂会有所涉及。如果有时间,我也会在课堂上触及以上内容。对个体心理学感兴趣的可以看看阿德勒代表作《超越自卑》,以及阿德勒的学生德雷克斯的代表作《孩子挑战》。
以阿德勒和德雷克斯的理论为基础,四十多年前,美国教育家及心理学家简·尼尔森、琳·洛特女士将深奥个体心理学理论化为育儿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完善的一个教育体系。1981年,简·尼尔森出版了《正面管教》一书(之后又出版其它系列书),琳·洛特又创造性将正面管教的理念做成一个个的体验式活动,应用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实践。2010年大陆唯一的正面管教高级导师张宏武首次把正面管教体验式课程引入中国。值得注意的是,正面管教这个体系教的对像并不是孩子,而是大人,是教家长和老师怎么去教育孩子的,后者即由教师来设计目标、内容、流程的课程,也就是SEL课程内容了。当然SEL课程至今没有标准的教材与教育模式,这个我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我们有三天期的针对孩子的SEL课程,但这个三天期的课程不是针对学校里的孩子,而是像某个兴趣班一样的短期课程,所以很可惜缺少可持续性。如果学校的老师能在掌握基础技能的基础上开展这样的课程,我相会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情感教育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习者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习者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
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而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在教育过程中漠视、扭曲和阻碍学习者的情感发展,或者为了维护教育者本人的权威,随意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的行为,在未来教育中,都是需要被加以改进和改善的,就需要情感教育与理智教育共同开展。
扩展资料
情感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联系
1、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渗透而又互相独立,一起构成了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虽然它们各自的教育目标有所不同,但都涵盖了情绪、情感、意志、信念等子目标,都必不可少地存在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着发展个体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社会性情感的任务,劳动的态度与健康的心态是上述三种社会性情感的具体体现和综合表现。
2、情感教育与和谐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挫折教育等之间的关系
他们的具体目标和策略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关注于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状况,并把尊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作为实验的基本原则。情感教育是这几种教育形式的理性表达和理论总结,而这几种教育则是情感教育的不同模式。
3、情感教育与个性教育之间的关系
情感教育是个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和基本原则,而个性教育的深厚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以全面发展教育为基础的。因此,情感教育是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之一。
—情感教育
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全新的定位,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然而,不少教师对于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识出现模糊和偏差,为此,有必要对其内涵、达成的策略,以及与其他两个目标维度的关系谈些个人见解,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目前,许多书刊上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维度的阐述并不一致,有的只简缩成“情感”二字,有的表述为“情感与价值观”或“情感与态度”,我想这些提法是有偏见,对这个目标维度的真正内涵有误解,甚至弱化了其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从整体上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但从心理学上来理解,这三者的意义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具体表现为:1、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2、态度: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事物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指向,包括对事情的基本观点和采取的相应行动,具有较强的情感倾向性。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一种与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较为稳定和深刻的情感现象。3、价值观:是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人们判断客观世界的标准。罗克奇的定义是:个人关于行动的理想模型和理想的终极目标的信念。(1997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大辞典》第673页)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课堂就是素质教育的课堂,诸如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精神,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等,都是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内容的展现。这些素质是可以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培养的。1、使学生保持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孩子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一种重要的素质,它可以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得到发展,还可能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反之,则会使一个人不求上进,终身碌碌无为。义务教育的数学教育不企求所有的学生都热爱数学、为学习数学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它应当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如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向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引起他们的好奇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观察宽阔的生活情境,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发现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还可以通过列举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以及一些奇妙数学问题的例子,培养学生乐于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态度。2、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地强调数学学习的艰苦性,甚至特意制造困难与障碍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长期使学生屡次遭受失败的挫折,必定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更谈不上具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意志。我们应当关注两件事:一是向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二是让他们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是解决了相关的问题,或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或是解决了部分问题,或是得到了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为此,教学时所设计的问题情境应当尽可能提供一种“阶梯”式的问题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既有成功的体验,也有面临挑战的机会和经历,从而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3、使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价值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的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很多事物与活动都存在着数学;给学生创造的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的机会,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和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背景,适时介绍一些当代科技的数学应用、著名数学家事迹、经典案例、数学故事、数学名著等,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感情。4、使学生在探究、反思与交流中学习基本的思维能力、科学态度、理性精神是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责任。只要我们头脑里有这样的观念,就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创造很多机会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如,当学习新知识时,鼓励学生采用探索的方法,经历由已知出发、经过自己的努力或同伴合作而获得,而不是采用“告诉”的方式;当学生面临困难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所获得的经验,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学生对自己或同伴所得到的“数学猜想”没有把握时,要求并帮助他们为“猜想”寻找证据,根据实际情况修正猜想,而不是直接或否定他们的猜想;当学生有疑问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证据,以否定或修正他人的结论作为思维的目标从事研究性活动,即使学生的怀疑被否定,也应当首先对其尊重事实、敢于挑战“权威”的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现象或问题的讨论,对不同意见提出疑义,分析、寻找自我或他人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提出修改建议,使他们敢于和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尊重与理解他人意见,充分地与他人交流。健康、宽松、平等、民主、自主、自信的数学学习活动情境,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都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其他两项课程目标的关系1、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新课程致力于改变以前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强调知识学习过程、能力培养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过程的统一,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构建,这三个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课堂中的数学教学活动,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应当将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不能仅仅关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或是将其中的某一个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实现其余目标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2、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支持,有机整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通过一定的情景中的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这个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究过程来完成的,不需要也不可能设置专门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与体验,也离不开工科学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如单纯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来看,学生“能够熟练地做复杂的代数运算”、“能够证明繁难的几何命题”未尝不可,但从整体上考虑学生的发展,问题就产生了:这些技能的获得需要经过大量的操练,这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吗?这些知识是全体学生将来都必需的吗?从过程与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建构过程,忽略了过程与方法,许多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培养。三维目标的相互支持,使课程目标更具完整性和操作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