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作者对世俗功利冷酷现实的批评情感。根据查询相关公开资料信息显示,作者通过薛宝钗这个世人皆爱的形象,揭露了世俗理想的背后,是极具功利冷酷的现实,在揭开薛宝钗这个大家闺秀动人之下的无情,作者的理想和精神得以升华。作者写了宝钗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和平的性格,又展示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一针见血地写了性格中的弱点。
曹雪芹用一生心血写就的《红楼梦》成就了伟大,感动了世人。他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淡淡地写出了他心中的美,写出了美的毁灭,留给世人的是深深的悲叹和无尽的思索。从表面看来《红楼梦》主线结构只是为了诉说一段缠绵凄美的爱情故事,其实它纵多交错的线索中蕴含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怒和对人生的哲理思索。它所展现的人生理想在现实社会中的破灭以及人性的毁灭,那一幕幕,那一桩桩,无不让人震憾!围绕这一中心,作者把一大批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不同的生活遭际推上了历史舞台,结合封建社会极其复杂、错综的典型生活环境,为后人创作了出了许多有血有肉、有哭有笑,让人难忘、令人思索的精典人物形象。这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有许多至今争议很大,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今天我们以“《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分析”为题,就是要谈谈我们对薛宝钗这个人物的一点理解。
《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是多侧面的、复杂的。作者“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写作模式,写出了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即她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中慧质、恬淡、宽厚、豁达大度、博学、迎合奉承、城府很深、冷酷无情是具有代表性的。下面是我们对她的性格的具体分析:
一、 慧质
她天资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有广泛的涉猎。连以“杂事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
二、 恬淡
曹雪芹写宝钗极力突出其朴互淡雅的形象。如第八回对其住所环境的描述“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还有四十回写蘅芜院:“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己。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俗话说“观人行,知人性”,从一个人的爱好就可以看出几分该人的性格的。宝钗不喜欢涉及是非,不喜欢争风出头,所谓“藏拙守愚,安分随时”,想来和这有极大的关系的。
五十五回王熙凤说她“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有人用这种明哲保身式的处世之道说明宝钗的虚伪和世故。然而宝黛也是不喜出风头,不喜有涉是非的。三人同样了解世俗的浊恶。为何宝玉、黛玉成了正统的叛逆,可宝钗却成了正统的信徒!显然,这在常人看来都是很难理解的。其实,宝钗这种态度和她的生活环境有关,薛家是商人和官宦的结合。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她深知这种环境中各种关系的复杂和斗争的激烈,因而只能选择一种逃避的方式让自己的心灵有片刻的清静,但是在旁人看来这就是明哲保身。
三、 宽厚
第七回讲宝钗的“热毒”后紧接着说“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甲戌侧批: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不知何如治之。)意思明显是说 ,宝钗比黛玉,凤姐要宽厚。
林黛玉对于后进贾府的宝钗,一直存着戒心。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数,尽管黛玉一次次挖苦讥笑宝钗,可是宝钗却“浑然不觉”,从未心存芥蒂。后来黛玉自己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论口才,宝钗不比黛玉差,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开一个“负荆请罪”的玩笑,就搞得宝玉、黛玉二人面红耳赤的。然而看到“宝玉十分羞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
从上面这些都可以看出她待人的宽厚,为人的真诚。
四、 豁达大度
史湘云要开社做东道,但是缺钱不好办事,宝钗资助她办了螃蟹宴;林黛玉的药需要燕窝,但是又不便和贾母凤姐张口要,宝钗从自己的月钱中拨出银两;邢岫烟的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她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如此等等,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援助。不但如此,她非常小心不把这些事张扬,给当事人留足体面。在戴着有色眼镜的评判来看,宝钗做这些全是为了拉拢,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然而,宝钗为何不在拉拢了人之后大胆地在其它事务上面下决断,当第二个“王熙凤”或“贾探春”。相反却依然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她根本就看穿了世事,不愿意去淌这滩浑水.她和林黛玉都是世俗的反叛者,不过,林黛玉是以一种极为激烈的斗争方式来硬拼,而宝钗只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面对。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宝钗的豁达大度。
五、 博学
宝钗天资聪慧且十分博学,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也很精通,她对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涉猎,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
⑴ 文学方面:
第十八回,宝玉奉元春之命以“怡红院”为题赋诗,宝钗叫宝玉将“绿玉”改为“绿蜡”,并讲了“绿蜡”一典的出处——唐朝韩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独无烟绿蜡干”,成为宝玉的“一字师”。在这里突出了宝钗的学问,她所引的唐诗虽是眼前现成的句子,但该用的时候想得起用得上和想不起用不上,就是一个重要的区别,也可以说学问的高下。如果说韩翊的咏芭蕉句还是“眼前现成的句子”,那么姐妹们认为比较生僻的训诂名物,宝钗却也比别人知道得多些。比如第七十八回,黛玉,湘云联句,湘云对自己所联“棔”字不知是何树时,宝钗对“棔”的解释——朝开夜合的”。
宝钗不仅熟悉一向被视为正经学问的诗词,也熟悉一向不被视为什么正经学问的戏曲。比如在第二十二回,她向宝玉介绍《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时说“这出戏铿锵顿挫,那音律不用说是好了,那词藻中有一曲〔寄生草〕极妙……”这一番说明薛宝钗既懂音律,也懂词藻,宝玉听了她介绍〔寄生草〕之后“喜的拍膝摇头,称赞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薛宝钗有文学鉴赏能力,也有文学创造能力。第十八回,元春省亲的时候,众姊妹兄弟一起做诗,惟有宝钗和黛玉的诗被元春称为“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第三十九回,她做的咏螃蟹诗,众人看毕说是“食螃蟹的绝唱”,姐妹们“偶填柳絮词”的时候,宝钗一阕不落套的《临江仙》又拔了头筹。
宝钗虽常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来开导别人,不赞成女子读书作诗,但她自己却既善写诗又善论诗。她在论诗中提出很多独特的艺术见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第三十七回,宝钗对如何作诗,发表了很多好的见解,从中可看出她是主张诗“立意清新,命意新奇”;不主张因作诗限韵而束缚人的做法;认为诗是不能照搬生活,特别是咏物之作,贵在“寄兴写情”;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而要翻出新意来,要“各处己见”“不与人同”“别开生面”,但还反对过于新巧的,的这些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
⑵ 艺术方面:
在书本学问之外,宝钗还精通绘画。第四十二回,宝钗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连所用的绢和纸料等她都很清楚,并口授了四十四样画具、颜料以及调制颜料用的器具,有名称很专门的画具,例如“蟹爪”、“须眉”等,也有最平常的碗碟、风炉、沙锅,品名数量清清处处,多么专业呀!据宝钗的话看来,宝钗不但对于画的艺术有了很成熟的理解,而且她的说话乃是经验之谈,不是凭空想象。其中有生姜、酱,黛玉还嘲笑她说是要炒颜色吃,宝钗解释说是“那粗色碟子保不住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预先抹在底子上烤过了,一经火是要炸的”。在这里,林黛玉和薛宝钗形成对比,更突出了薛宝钗的学问,宝钗简直成了靠绘画为生的老画工。
⑶ 医药方面:
宝钗医药方面的知识也很丰富。第八回,宝钗劝阻宝玉喝冷酒。第二十八回,王夫人说不清一种药丸的名字,宝钗想是“天王补心丸”,一猜就着。第四十五回,宝钗评论黛玉常吃的药里人参肉桂药性太热,主张代之以每天早上一两燕窝粥,采用食补疗法。第七十七回,王夫人给凤姐配药,需上等的人参,宝钗劝阻王夫人说市上买到的人参没有好的,是用“芦泡须枝搀匀”了冒充的,她不仅知道一点儿医药理论,而且对于药材市场的制假也这么清楚。
⑷ 宝钗的治家理财本领:
宝钗自父亲死后,就不以读书为业,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留心家计,使她懂得了人情世故,也锻炼了自己的管家能力。
《红楼梦》中“理家“情节,千万不能低估薛宝钗的作用。薛宝钗在待人接物上豁达宽厚、端庄稳重;而在驾驭奴仆上,由深谙”使之以权,动之以利“的道理,因而博得贾府上上下下人物的称赞,就连脂粉队里的英雄、管家奶奶王熙凤与她比起来也有距离。尤其在所谓“小惠全大体上”,提出以“小惠”调动园中管事婆子们的积极性的建议,这样既可以节省开支,又不致使若大的贾府失了体面。
六、 迎合奉承
宝钗自小面对复杂的社会,过早地料理家务,使她变得虚假矫作、世事洞明,小说中多处表现了她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这也成了她的主要特征。
贾府的主要当权派和头面人物,包括已经挤进封建统治阶级最高层的贾妃,宝钗能透彻细微地了解她,投其所好。在“省亲应制”一节,写她最会揣摸贾妃的心理。元春归省要诸姐妹赋诗一首时,宝钗赋“凝晖钟瑞”,她的这一首在“颂圣”方面显得特别卑屈,特别谄媚,尤其是那一句“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渐何敢再为辞”,这种奉承迎合既明显又含蓄。在贾妃把“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之后,薛宝钗就窥测出贾妃不喜欢“红香绿玉”四字,悄悄告诉宝玉,贵人不喜用“玉”字,把“绿玉”改为“绿蜡”。后来有一次,元春送出个灯谜“宝钗听了,近前一看,并不新奇,但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早猜着了。”元春是贵妃,宝钗不是可以经常与她接触,富有才略且精通“关系学”的宝钗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方法来奉承讨好贾妃,争取这个“穿黄袍”的表姐对她有一个好印象。
贾府权利结构的顶端是贾母,因而宝钗想方设法,看准时机,对这个“太君”进行迎合、讨好。但她的这种迎合、讨好显得十分自然,简直看不出任何做作的痕迹。因为她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因而绝不是象凤姐奉承贾母是的那些“世俗取笑”,而是一种识趣的、不着痕迹的高级的奉承讨好。第22回,贾母捐资为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何戏,喜吃何物”时,她“深知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着贾母喜好说了一遍”。贾母当然喜欢她“识趣”,更加喜欢她会搔到“心痒”。宝钗还当面奉承过贾母,宝钗道“我来了这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她再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除去直接奉承贾母外,间接的也讨好了凤姐,一句话夸了两个人,结果是引得这位老祖宗眉开眼笑,心投意合。
在贾府的权利结构中,内政的总当权派当然是宝钗的姨母王夫人。这一点,宝钗是很清楚的。为了讨好王夫人,在金钏悲剧事件中,宝钗的奉承讨好被表演得淋漓尽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杀人凶手王夫人心里不安。薛宝钗却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她不仅在语言上讨好王夫人,还在“行动”上也讨好王夫人,她主动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给死者装裹,宝钗“主动”拿出衣服是同情金钏吗?不是,是为了讨好王夫人。宝钗这样地为姨母“分忧”,让王夫人觉得没有“罪过”,消除“不安”,这在要什么有什么的王夫人看来,在当时,人世间恐怕再没有任何礼物比宝钗这份“精神礼物”更需要,更合心意了。
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淑女的形象,她的言行举止,做人准则无不透露出极浓的封建气息,她本身是封建礼教的忠实支持者,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与其责备宝钗趋炎附势,迎合奉承,倒更应该把锋芒指向传统的礼教,它才是本源,对自然人性进行了扭曲、毁灭。
七、 城府极深
这里,我们来研究一下“滴翠亭戏彩蝶”情节,这是一个典型的,很能表现宝钗性格和灵魂的情节。当时,宝钗去潇湘馆找林黛玉,但见宝玉进去了,为了避嫌,便转身回来,扑蝶到了滴翠亭,无意偷听到了小红和坠儿的对话,宝钗生怕自己“躲不及”而惹来“没趣”,于是急中生智,信手拈来的使了个“金蝉脱壳”之计。这一“绝招”来得那么突兀,又自然又难测高深。从整个情节来看,宝钗当时并没有具体明确的“嫁祸”意图,不能说是“存心嫁祸于人”,因为一则宝钗此来并非专门扑蝶,而是邀林黛玉饯花的,二则宝钗编谎的目的主要在于摆脱与自己的关系。但至此我们对薛宝钗也“不能不存下戒心”,宝钗客观上的“嫁祸”行为,并不是老实善良的人偶然作出的反应,而是城府极深的人的一种必然的心理活动。这里反映出薛宝钗很有心机,在瞬息万变中,颇能随机应变、挥洒自如。
第一百零九回,宝玉想要夜里梦见黛玉,要在外头睡,因为袭人说不放心,所以宝玉便让袭人跟着自己睡,宝钗听了却说:“她是跟惯了我,还叫她跟着我罢,叫麝月、五儿照料着也罢。况且今日她跟着我闹了一天,也乏了,该叫她歇歇了。”乍一看,宝钗还真是体贴下人,真让人感动,但“她是跟惯了我,还叫她跟着我罢”,这里确是如此不通,宝钗嫁来多久,难道袭人跟了宝玉十几年,还不及跟她惯?其实宝钗是有意把宝玉和袭人分开。而后来麝月成了宝玉的妾,袭人却嫁给蒋玉菡,也是这个原因。袭人在宝玉心中的位置,宝钗是很清楚的,她怕袭人分了宠去,麝月只是宝钗的一枚棋子,她知道这个人威胁不到她。这一招,足见宝钗极有心机,城府很深。
八、 冷酷无情
薛宝钗姓薛,“薛”与“雪”谐音,所以“金簪雪里埋”“丰年好大雪”“山中高士晶莹雪”都与这有关,难怪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向尤氏姐妹介绍宝钗时说:“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里出来的。”所谓“雪”,据辞书解是“空中降落的白色结晶体,多为六角形,是气温降低到零以下时,天空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换句话说,“雪”就是“冷”的象征。《红楼梦》中宝钗的意象便是雪。雪总是和冷联系在一起,接触薛宝钗就常常有一股冷森森的感觉。她的姓不仅与“冷”有关,而且她的衣食住行等也都与“冷”脱不了关系。薛宝钗生性不爱调脂弄粉,平时只穿“家常”的旧衣裳,“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在第四十回,贾母和众人游大观园到她的住处蘅芜苑时,“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宝钗吃的“冷香丸”,方子要用春天的白牡丹花蕊、夏天的白荷花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冬天的白梅花花蕊,这四种名花都是寒凉之物,而且“白”又是冷色,它们的花蕊更是增加寒凉性。方子中还用雨露霜雪、蜂蜜、白糖、黄柏,这些也都是寒凉之物,所有的都突出一个“冷”,故名叫“冷香丸”。正如“冷香丸”这一副药,薛宝钗也是“冷”的。薛宝钗的“冷”与她的为人处世哲学有很大关系,正所谓“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薛宝钗不会刻意地同谁好,当然也不会同谁翻脸,她的这种“冷”可以用“无情”来形容。所谓“无情”并不是说薛宝钗象“电脑”一样没有人的情愫,而是说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她有的只是不近人情的,甚至是冷酷无情的“情”。
《红楼梦》中,宝钗对宝玉的感情,虽然书中有很多“比通灵”“绣兜肚”,特别是三十四回,宝玉被打伤,她去探望时,也会“眼圈微红”“送疗棒疮药”等这样的情节,但平心而论,这些都是宝钗在日常生活上对宝玉的关心,都没有越过表姐弟之间的情谊,他们之间的情不可能与宝黛有一致之处而产生过爱情,黛玉爱宝玉,她从自己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出发,使自己的爱情化为一股叛逆的热量,鼓动宝玉更坚定的走自己的叛逆道路,并且也一直与宝玉并肩作战;而宝钗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她以“仕途经济”规箴贾宝玉,要他攻读时文,“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在《红楼梦》中,仕途经济与功名利禄,对宝玉来说,那是水火不相容的,宝钗在这一方面对宝玉是极为不满的,她与宝玉在人生道路问题上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如果说宝钗爱宝玉,那为什么要违背宝玉的心愿,只从自己的封建思想出发,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宝玉,以期达到封建社会对仕子的要求呢?所以,在正常的感情领域里,宝钗对宝玉是无“爱情”的,从这个角度说,这是“无情”的一层意思。
如果,把“情”的含义扩大一点,理解为一般的思想感情,那么,宝钗心肠的冷漠也可以用“无情”来概括。
在第三十二回,在金钏投井事件中,把金钏被迫死的责任完全推给“糊涂人”的死者自己,看看这时的薛宝钗多么的冷酷无情,还有那种“大不了多赏他几两银子”的口气,不用说她那打死人命如同儿戏的哥哥薛蟠,甚至连那么心很手毒的王熙凤都要望尘莫及。第六十六回,薛姨妈告之宝钗尤三姐自杀,柳湘莲出家后,宝钗听了并不在意,还发了一通“前生命定”的议论。她那位“呆霸王”的哥哥,带着小厮四处寻找,甚至还为之哭了一场。三姐自杀湘莲出家,宝钗全不在意,这次比对今钏的冷漠态度更令人难以理解,柳湘莲救过薛蟠的命,而且与薛蟠是拜把兄弟,宝钗不管尤柳死活,想到的是建议薛蟠宴请酬谢经商的众伙计。次日,薛蟠请客,酒席描写极平淡乏味,薛蟠提起柳湘莲的事,长吁短叹,伙计们也不过随便喝了几杯。在这里,薛蟠与众伙计的人情味与宝钗的冷酷无情形成了对比。薛蟠设宴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宝钗的铁石心肠。
对待至情至性的个人情感,宝钗也能做到“无情”。
宝钗在理智与情感的对峙中,她总能理智战胜情感,呈现出“无情”的风范。“结婚是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以“金玉良缘”“弃黛选钗”是荣国府当权者贾母、贾政等人衡量再三的唯一选择。因为,当时的“荣宁两府也都萧索,不比先时光景……人口日多,事物日盛,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划的竟无一人……”贾府迫切需要为宝玉选择一贤内助——既能带来财富,又能劝导宝玉走正路,一场由封建家长亲手导演的婚姻轰轰烈烈的上演了,世事洞明的她,早已看出宝黛之间的爱情,尤其是宝玉对黛玉的情,但她仍能置此于不顾,置自己的感情于不顾,木偶般的被操纵着,任由家长将骗婚者的嫁衣披在自己的身上,无奈地同演着“掉包计”,没有发出一点声息。当她们成婚后,宝玉以众所周知的方式怀念黛玉时,她总能理智地处理类似的事情。她所想的也只是如何使宝玉考取功名,无奈宝玉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留给宝钗的只是凄凉。
薛宝钗是一个善于自制、城府很深的人,在通常情况下,她总能理智地、冷静地控制自己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但是,这并不等于她个人就没有感情,或者任何时候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她也有藏不住、守不牢,一时失态,偶尔忘情的时候,“失态”之于“常态”,当然是矛盾的,但同样都属于薛宝钗。如在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那一节,作者交待了袭人手中五色鸳鸯的针线活计,花样精美色彩鲜亮,引得“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转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扮演了在宝玉床前刺绣,并赶蚊子的角色,这对平日自重的宝钗实在是一种忘情失态。还有“滴翠亭扑蝶”情节,彩蝶的出现,诱发了宝钗的“童心”,“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如此兴高采烈,天真烂漫,对于宝钗说来倒真是罕事,足见她忘情、失态几乎到了不能自制了。
在薛宝钗的形象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的趋炎附势、城府极深、冷酷无情。作者的赞美与批判、肯定与否定,不是平行的,而是交融的,批判中寄于一定的同情,赞赏中给予一定的贬谪。宝钗就是如此一个矛盾体,正因为矛盾所以才活了起来,才值得人们去细细的品位欣赏。
就薛宝钗这个形象而言,今天我们的认识同作者的意图恐怕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封建时代的作家具有现代人的觉悟,去明确地、自觉地批判她身上封建正统的道德规范和安分随和的人生态度。然而在小说关于薛宝钗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全部具体描写中,我们却看到了她丰富生动的形象和内心世界。从她的“会做人”可以感受到中国封建的宗法社会相沿已久的思想道德习惯等怎样地渗透在她的心灵和仪态之中,从而认识到她的悲剧的社会原因。
曹雪芹不知道封建社会这个概念,但是他对当时的浊恶社会是反感的,厌弃的。他对这个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众多的人物形象所体现的主题已经非常鲜明的表露。但是,对单个形象如薛宝钗、林黛玉等,其塑造的真实本意已经无从考究。因此对她形象的争议,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将长期存在,我们在这里只是说出对这个人物的一点看法,希望大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的看法能客观、全面。大家的集思广义终有一天会还薛宝钗这个形象一个真实的面目
艺术形象
薛宝钗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像的创新性。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历代所引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林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人物刻画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性格特点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风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训,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得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作者原诣
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点。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像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像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薛宝钗的悲剧虽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像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二艺术形像。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薛宝钗的形像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
博学多识
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为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执行者和殉道者这一基本点之外,她的性格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像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在这些地方,作者对她是赞赏的。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像的创新性。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前边所引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风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训,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得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点。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像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像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薛宝钗的悲剧虽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像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二艺术形像。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薛宝钗的形像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
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为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执行者和殉道者这一基本点之外,她的性格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像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在这些地方,作者对她是赞赏的。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薛宝钗在宝、黛、钗爱情婚姻中的态度和作用,历来是分析宝钗这一形像的重要内容。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钗、黛是一对情敌,有人甚至认为,宝钗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费尽了心机;是她“欺骗了宝玉,害死了黛玉”,爬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她简直成了破坏宝黛爱情的元凶和杀害林黛玉的刽子手了。
我们从作品的描写中,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和艺术的真实。
在二人关系的开始阶段;她们之闻确实是颇为紧张的;在宝黛青梅竹马,情甜意密之时,突然来了一个“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的薛宝钗,这对林黛玉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威胁;特别是当有了“金玉良缘”之说后,黛玉更感到宝钗是她的一个实力雄厚的情敌。所以,她利用—切机会处处对宝钗投以充满敌意的、锋芒毕露的讽刺,总是警惕地暗中窥探宝玉和宝钗的动静。书中多次写到,宝钗和宝玉说话时,黛玉不是及时地来到,就是在背后偷听了去。例如“识通灵”“认金锁”的时候;宝玉看宝钗腕子上的香串时;还有一次,贾母传宝黛二人吃饭,二玉因闹了别扭,黛玉竞一人先走了。宝钗使劝宝玉陪黛玉一起去吃饭;宝玉当时说了一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事后,黛玉多次在宝玉、宝钗面前重复这句话,可见二人的谈话都被黛玉背后偷听去了;这种情况书中还不少。可以这样说,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黛的亲近,倒是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关于这,书中有多次明确的描写。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但这并不是说宝钗对宝玉毫无感情,她对宝玉是有爱憎之意的;且时有流露。但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严重束缚,使她连黛玉那样痛苦曲折地表达自己伤感情的勇气也没有,在她看来,婚姻大事完全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婆之言,如果表现出任何一点主动的意图和行动,都是伤风败俗的可耻勾当。薛蟠说她爱上宝玉的话,因太伤了她的廉耻;气得她“整哭了一夜”。事实上,宝钗对宝、黛二人的亲厚,往往表现出一种局外人的超然态度。当宝钗听到有人开他们二人的玩笑时,常常添上几句凑趣;有时自己也开他们的玩笑,并未表现出拈酸吃醋的形景。这就是钗黛和好前、她们在爱情问题上的态度。
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之外,这一对“情场冤家”终于和解了,而且是以黛玉主动认错,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而导致和解的。有人认为,这是阴谋家薛宝钗的胜利,幼稚的林黛玉上了当。果真是这样吗?请读渎“秋雨夕闷制秋雨词,金兰契画剖金兰语”那一回吧。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作者写出了二人友情的建立和发展,就十分明确地排除了对宝钗形像——同时也即对作者的艺术构思——的误解,宝钗不是拨乱其间的小丑,更不是破坏宝留爱情的元凶。她和黛玉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这样,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扼杀宝、黛爱情的真正元凶——封建统治者。
最后,在薛、林二人当中,贾府统治者选中了薛宝钗,黛玉因此“泪尽而逝”。那么,能否据此断言,这是薛宝钗阴谋诡计的胜利,而林黛玉是阴谋下的牺牲品呢?前边的分析已经作了否定的回答。事实上,贾母等人所以选中了宝钗,是喜欢她“品格端方”,“稳重和平”,而决非她玩弄了什么阴谋诡计的结果。如果把宝玉与宝钗的婚姻说成是宝钗煞费心机造成的“金玉良缘”,恰恰否定了封建礼教戏害青年的幸福和生命的罪恶。事实是,婚后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宝、黛、钗三者的爱情婚烟纠葛,到头来都是一场悲剧——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信奉者的双重悲剧——尽管二者的意义不同——却都是悲剧,真是所谓“干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婚姻悲剧的意义正在这里,它所批判的封建礼教的罪恶的深度也正在这里;这个悲剧;并非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而更是一个社会悲剧,时代悲剧。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意义,并不亚于宝、黛二形像。
性格特点
贾宝玉性格特点是:非责任非使命非献身的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非文化非社会非进取的性灵主义,天真的审美喜悦式的泛爱论与唯情论,充满了对死亡、分离、衰老等的预感、恐惧与逃避的颓废主义,善良、软弱、又对一切无能为力的消极人生态度。但又有几分人类本性自然而生的天真可爱。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宝玉对玉钏儿和莺儿的体贴喜悦,虽然不无公子哥儿式风流,不也还有几分孩子气的纯真吗?三十六回立刻“试分定情悟梨香院”,看到了龄官与贾蔷的感情方悟到少女的感情非自己一人所能垄断独占,昏得出奇、痴是出奇、娇纵得出奇,却也率真得、本来面目得出奇。去掉了种种伪饰或教化之后,谁没有过这种幼稚和荒唐,这种疾迷和遗憾。
林黛玉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薄命佳人。她聪明美丽、多愁善感、天真率直,不谙世事、孤标傲世、追求真爱、至死不渝,却又纤弱多病,活像一朵在秋风中不胜哀愁而摇摇的木芙蓉。在那种重权势、重钱财、重封建礼教的宗法社会里,她这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子来到贾府,寄人篱下,身不由己,虽有老祖宗贾母的爱抚慰藉和贾宝玉的情投意合,但前途末卜,人生渺茫,精神上有沉重压力。所以她很早就哀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病情渐重,处境更加艰难,她预感到寿命不久,发出了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的悲吟。因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弱点即超常的自恋情绪是造成黛玉早亡悲剧的内在根源。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是:外表冷漠,内心炽热。你看她《柳絮词》的结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真是一副雄心勃勃的样子。在对待贾宝玉的关系上,薛宝钗也是表面上温柔沉默,佯装不知有「金玉良缘之事,实际上内心深处早就萌动着爱情。你看她看见袭人在为宝玉绣五色鸳鸯兜肚,就油然产生艳羡之心,终于情不自禁地拿起来替她代刺(见第三十六回),这不是天机泄漏,爱情在爆发吗?一句话,宝钗的内热外冷的心态,恰似一朵含苞未放的牡丹。
“会做人”的确也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赞她“会做人”。
现在对宝钗的看法大致是:端庄贤惠,识大体,但是被礼教等条条框框束缚住了灵魂,相比于黛玉而言少了些灵气,是个十足的冷美人,在红楼梦中,她的目标是要坐上宝二奶奶的位置,她的大部分言行都是为此服务的,因此又有人说她城府很深,心机很重。
宝钗有着这样的性格的原因来源于其独特的家庭环境:父亲逝去,哥哥不成器,母亲难以独自支撑整个家族,所以宝钗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便多了些稳重和世故,有些事情她必须懂,必须做,有些东西她必须抛弃。那么在她心里还是否存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呢?应该是有的,比如滴翠亭扑蝶就将其天真烂漫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只不过在那份黑暗的封建家族统治下,正如鲁迅所说:我们年轻时是有梦的,只不过到后来大都忘了。宝钗也一样,出于那样的家族环境下,她需要承担的责任是很重的,对于理想,美好爱情的向往她肯定有过,只是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罢了。
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宝钗其人其事,自己感悟出来的是便最好的,最真实的,没人能给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分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