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原文_翻译及赏析

李恒原文_翻译及赏析,第1张

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原名李宥,唐宪宗第三子,母懿安皇后郭氏。他是唐朝第12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以外),初封建安郡王,后进封遂王。812年,被立为皇太子。820年继位,在位五年(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年仅二十九岁。贞元十一年七月六日(795年7月26日)生于大明宫,初名李宥。长庆四年阴历正月二十二日,崩于寝殿,十一月,葬于光陵。死后諡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生平

早年经历

唐穆宗李恒,唐宪宗李纯第三子,母懿安皇后郭氏。贞元十一年(795年)七月,生于大明宫之别殿,初名李宥,初封建安郡王,元和元年(806年)八月,进封遂王。元和五年(810年)三月,领彰义军节度大使。元和七年(812年),惠昭太子李宁去世,左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欲立澧王李恽,但因李恽的母亲地位低而不当立,于是立遂王李宥为皇太子,并改名为李恒。

穆宗以前的唐朝诸帝多能将皇位传给儿子,高宗(武则天)还有二子(即中宗和睿宗)即位做了皇帝,穆宗的父亲宪宗另外也还有一个儿做了皇帝,即宣宗。穆宗以后的懿宗,有第五子即位为僖宗,第七子即位为昭宗。此前,睿宗的儿子当中,一位受命登基(唐玄宗),一位追认为帝(让皇帝李宪),三位获赠太子,已被旧史盛赞为“天与之报,福流无穷”。但穆宗一共有五子,其中竟然有三个做了皇帝,即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这在唐朝历史上绝无仅有。由于每个儿子即位后都把各自的生母追尊为皇太后,所以穆宗先后有三个皇后和他配享太庙,这在唐朝历史上也属罕见。穆宗于长庆四年(824年)正月死时,刚刚30岁,相对于他之前的唐朝皇帝来说,可谓最短寿的一位。这些情况透露出,在穆宗君临天下时,唐朝的皇位继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皇帝的人身安全也已变得毫无保障。所有这些似乎再次提示我们,穆宗时期的宫廷局势已经难以用常规来审视了。

穆宗出生前,其父宪宗已经有了长子李宁和次子李恽。排行老三的穆宗,却有一个势力强大的母亲,那就是宪宗为广陵王时于贞元九年(793年)娶的妃子郭氏——对唐室有再造功绩的尚父郭子仪的孙女。长子李宁的母亲是宫人纪氏,次子李恽的母亲竟没有留下姓名,在这一情况下,究竟是选择哪一位皇子,宪宗一直没有拿定主意。事情一直拖到他登基四年以后,到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宪宗心中渐渐地向长子倾斜了。此时的李宁已经17岁,平素喜欢读书,举止颇符合礼法,深受宪宗的喜爱。于是在大臣李绛建议早立储君以杜绝奸人窥伺觊觎之心时,他宣布了立长子为嗣君的决定。这次册立很费了一些波折,本来应该在春天举行的册立仪式,由于连续遭遇大雨,使时间一改再改,一直拖到了孟冬十月。这期间有多少来自穆宗母亲郭氏的阻力,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接下来的事情使所有人都感到无奈。元和六年(811年)十二月,刚刚做了两年太子的李宁竟然在19岁的时候一病而死。宪宗悲痛欲绝,出乎意料地为他废朝13日,并特别制订了一套丧礼,加谥为“惠昭”。李宁的死,使宪宗不得不为选立继承人再次陷入抉择。

此时,宫廷内外几乎都建议选立郭氏所生的皇三子李宥,最受皇帝恩宠的宦官吐突承璀则建议应当按照次序立次子李恽。宪宗也有意立次子,但是李恽因为母氏地位卑贱难以在朝廷上得到支持,而郭氏一系在朝野上下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立三子宥的呼声占据了上风,宪宗也徒无奈何,只好请翰林学士崔群代次子恽起草了表示谦让的奏表,于元和七年(812年)七月下诏立李宥为太子,改名为李恒。十月,举行了册立大典。

其实宪宗心里对这位太子并不满意,吐突承璀揣度皇帝的心意,也一直没有放弃为李恽的经营。宪宗这次立储事件,为穆宗日后的登基埋下了祸根,也为自己留下了祸患。

元和八年(813年)十月,在刚刚册立新太子整一年的时候,拥立太子的朝廷官员又上表请求宪宗立郭氏为皇后。自玄宗以后,后宫活着被立为皇后的只有肃宗的张皇后,那是因为她在平叛的特殊时期有特殊的功劳,宪宗将郭氏册立为贵妃已经是后宫最尊贵的角色,宪宗以种种借口拒绝了此番动议。此事以后,郭贵妃在朝野内外,广结党羽,包括宦官中的厉害角色神策军中尉梁守谦以及王守澄等人,他们暗中和吐突承璀等较量。

登基

元和十四年底,宪宗因为服用方士柳泌的丹药身体恶化,吐突承璀也就加紧了改立李恽的谋划。太子李恒十分紧张,曾经问计于他的舅舅郭钊,时为司农卿的郭钊嘱咐他,一定要尽“孝谨”之心,不要考虑其他的事。这说明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就等著宪宗死了。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宪宗暴死,梁守谦、王守澄等人立即拥立太子即位,这就是唐穆宗。吐突承璀和皇次子李恽被这突如其来的政变杀了个措手不及,一起被送上了黄泉路。

穆宗位居储君期间的惶恐不安,随着成功登基也就烟消云散了。他对扶植自己登基的一干人等给予了不同的赏赐,特别是把生母郭贵妃册立为皇太后,以报答她多年来的辛苦经营。与此相对照,他对父皇的亲信和宠臣则分别处以杀罚贬斥。正是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穆宗即位后,没有忘记把犯有自己名讳的地名等统统改掉。像恒岳(恒山)改为镇岳,恒州改为镇州,定州的恒阳县改为曲阳县。就这样,唐朝的又一代新君登基了。

穆宗即位时已26岁。对于壮年登基的皇帝来说,如果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这正是一个使人钦慕的年龄,太宗是28岁登基,玄宗也是28岁。如果想饱食终日、游乐享受,那也是无人可以比拟的时候。穆宗没有仿效太宗、玄宗的励精图治,而是纵情享乐,毫无节制。

尚在朝廷上为宪宗治丧期间,穆宗就毫不掩饰自己对游乐的喜好。当元和十五年(820)五月宪宗葬于景陵以后,他越发显得没有节制。很快,他就带着亲信随从狩猎取乐去了。到六月,皇太后郭氏移居南内兴庆宫,穆宗就率领六宫侍从在兴庆宫大摆宴筵。酒宴结束后,他又回幸神策右军,对亲信中尉和将领大加颁赐。鎏金刻人马狩猎杯从这天起,穆宗每三日来神策左右军一次,同时驾临宸晖门、九仙门等处,目的是为了观赏角牴、杂戏等表演。七月六日是穆宗的生日,他异想天开地制订了一套庆祝仪式,只是因为一些大臣提出自古以来还没有这样的做法,才算作罢。他在宫里大兴土木,修建了永安殿、宝庆殿等。宫苑内修假山倒塌,一次就有七位工人被压死。当永安殿新修成的时候,他在那里观百戏,极欢尽兴。在永安殿,穆宗还与中宫贵主设“密宴”以取乐,连他的嫔妃都参加。除此之外,他还用重金整修装饰京城内的安国、慈恩、千福、开业、章敬等寺院,甚至还特意邀请了吐蕃使者前往观看。

到了八月,穆宗又到宫中鱼藻池,征发神策军二千人将宪宗时期早已淤积的水面加以疏浚,九月初二池水开通后,他就在鱼藻宫大举宴会,观看宫人乘船竞渡。由于时间临近九九重阳,穆宗又想大宴群臣。担任拾遗的李珏等人上疏劝谏,认为:“陛下刚刚登临大宝,年号尚且未改,宪宗皇帝园陵尚新,如果就这样在内廷大举宴会,恐怕不合适。”穆宗根本不听。在重阳节那天,还特意把他的舅舅郭钊兄弟、朝廷贵戚、公主驸马等都召集到宣和殿饮酒高会。

十一月的一天,穆宗突然下诏:“朕来日暂往华清宫,至落日时分当即归还。”此时,正值西北少数民族引兵犯境,神策军中尉梁守谦将神策军4000人及八镇兵赴援,形势很是紧张,御史大夫李绛、常侍崔元略等跪倒在延英殿门外切谏。穆宗竟然对大臣们说:“朕已决定成行,不要再上疏烦我了。”谏官再三劝谏也是无效。第二天一早,穆宗从大明宫的复道出城前往华清宫方向而去,随行的还有神策军左右中尉的仪仗以及六军诸使、诸王、驸马千余人,一直到天色很晚才还宫。

对于穆宗的“宴乐过多,畋游无度”,谏议大夫郑覃等人一起劝谏:“现在边境吃紧,形势多变,如果前线有紧急军情奏报,不知道陛下在什么位置,又如何是好?另外,陛下经常与倡优戏子在一起狎昵,对他们毫无节制地大肆赏赐,这些都是百姓身上的血汗,没有功劳怎么可以乱加赏赐呢!”穆宗看到这样的表章感觉很新鲜,就问宰相这都是些什么人。宰相回答说是谏官。穆宗就对郑覃等加以慰劳,还说“当依卿言”。穆宗的这一态度使宰相们高兴了一阵子,但实际上他对自己说过的话根本不当回事,转过身,穆宗依旧是我行我素。

穆宗甚至觉得,经常宴饮欢会,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一天,他在宫中麟德殿与大臣举行歌舞酒宴,就很兴奋地对给事中丁公著说:“听说百官公卿在外面也经常欢宴,说明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我感觉很安慰。”丁公著却持不同的看法,他对穆宗说:“凡事过了限度就不是好事了。前代的名士,遇良辰美景,或置酒欢宴,或清谈赋诗,都是雅事。国家自天宝以后,风俗奢靡,酒宴以喧哗沉湎为乐。身居高位、手握大权者与衙门的杂役一起吆三喝四,无丝毫愧耻之心。上下相效,渐以成俗,这造成了很多的弊端。”穆宗对他的这番说辞也觉得有道理,表示虚心接受,但就是坚决不改。

穆宗这种近乎疯狂的游乐,到了长庆二年十一月才算有了收敛。原因是他有一次在禁中与宦官内臣等打马球时发生了意外。游玩中有一位内官突然坠马,如同遭到外物打击一样。由于事发紧急,穆宗十分恐慌,遂停下来到大殿休息。就在这一当口,穆宗突然双脚不能履地,一阵头晕目眩,结果是中风,卧病在床。此事一发生,宫外就接连有很多天不知道穆宗的讯息。而在此前一周,穆宗还率人以迎郭太后为名前往华清宫,巡狩于骊山之下,他即日就骑马驰还京城,而他前往迎接的郭太后则是第二日方还。

去世

任人策略 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唐宪宗李纯

母亲:懿安皇后郭氏

后妃

恭僖皇后王氏(王皇后),生唐敬宗。又称宝历太后、义安太后

贞献皇后萧氏(萧皇后),生唐文宗。又称积庆太后

宣懿皇后韦氏(韦皇后,本姓廉),生唐武宗。

武贵妃,生义丰公主

张昭仪,生淮阳公主

子女

儿子

长子 唐敬宗李湛,恭僖皇后所生

次子唐文宗李昂,贞献皇后所生

五子 唐武宗李炎,宣懿皇后所生

六子 怀懿太子李凑,母不详

八子 安王李溶(《新唐书》未载其母,《旧唐书》称其母为杨贤妃)

女儿

义丰公主,武贵妃所生,下嫁韦处仁,咸通年间去世。

淮阳公主,张昭仪所生,下嫁柳正元。

延安公主,下嫁窦浣。

金堂公主,始封晋陵公主,下嫁郭仲恭,乾符年间去世。

清源公主,太和年间去世。

饶阳公主,下嫁郭仲词。

义昌公主,为道士,咸通年间去世。

李恒的诗文宝地邻丹掖,香台瞰碧云。河山天外出,城阙树中分。睿藻兰英秀,仙杯菊蕊薰。愿将今日乐,长奉圣明君。——唐代·李恒《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宝地邻丹掖,香台瞰碧云。河山天外出,城阙树中分。

睿藻兰英秀,仙杯菊蕊薰。愿将今日乐,长奉圣明君。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班昭出身儒学世家,父亲班彪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在父辈的影响薰陶下,班昭学问广博,很有才干。十四岁时,班昭嫁于同郡人曹世叔。丈夫早年去世后,班昭清守妇规,举止合乎礼仪,气节品行非常好。

为兄请命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久居偏远的异地,年迈思念故土,上书朝廷请求回国。班昭为求把班超召回国,上疏和帝:”班超刚出塞时,就立志捐躯为国,时逢陈睦被害,班超以一己之力,辗转异域,幸亏有陛下的福德庇佑,得以全活,至今已有三十年了。当初跟随他一起出塞的人,都已作古。班超年满七十,衰弱多病,即使想竭尽报国,已力不从心。如有突发事件,势必损害国家累世的功业。

我听说古人十五从军,六十还乡,中间还有休息、不服役的时候。因此我冒死请求陛下让班超归国。班超在壮年时候竭尽忠孝于沙漠之中,衰老的时候则被遗弃而死于荒凉空旷的原野,这真够悲伤可怜啊!如果班超逝命丧异域,边境有变,希望班超一家能免于牵连之罪。”

奏章送上,和帝看后非常感动,就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班超得以告老返乡。

朝中大家

班昭的哥哥班固著写《汉书》,八表和《天文志》未完成就谢世了。汉和帝下诏让班昭到东观藏书阁,将《汉书》续写完成。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班昭为老师,称为“大家(gū)”。每逢各地贡献珍贵稀奇物品,就叫班昭作赋赞扬。

邓太后临朝听政后,特许班昭参与政事。班昭为政勤奋,邓太后非常满意,破格加封班昭之子曹成为关内侯,官至齐国的国相。

《汉书》刚面世时,许多人读不懂,同郡马融便拜伏在藏书阁下,跟随班昭学习《汉书》;后来皇帝又下诏书叫马融的哥哥马续接替班昭,完成《汉书》。

谏言太后

永初年间,太后的哥哥大将军邓骘以母丧为由,上书朝廷,请求退职。太后不打算批准,征问班昭。

班昭于是上疏说:“皇太后陛下美德盛行,秉承尧舜之政,广开言路,兼听狂夫、村民之见。臣下愚昧,得遇明主,敢不披肝沥胆,以报皇恩。

臣听闻最高尚的品德莫过于谦让,所以历代盛赞,神灵赐福。先贤伯夷、叔齐互让国君,天下佩服他们的高风亮节;太伯让位给季历,孔子再三称赞。因此他们美德盛传,扬名于世。《论语》说:‘能用礼让治国,从政还有什么可为难呢?’由此可见,推让的美德,影响深远。

如今四位国舅坚守忠孝,主动辞官归隐,如果以边关未宁而拒绝,日后国舅或有微小过失,只怕谦让之名不可复得,尽妾之愚见,陈言于此。妾自知言不足取,聊表虫蚁之心,以报皇太后之恩。”

太后听从了班昭的建议,同意邓骘等人的请求,于是邓骘等人得以辞官还乡。

著书女诫

班昭晚年,身患疾病,家中女子们又正当出嫁的年龄,班昭担心她们不懂妇女礼仪,令未来的夫家失面子,辱没了宗族,于闲暇时作《女诫》七章,以做勉励,书成后,对宫内妇女的教育很有帮助。

马融读后认为很好,让自己的妻子、女儿学习。

班昭丈夫曹世叔之妹曹丰生,也有才惠,对《七诫》不同意,写书反驳,文辞也很可观。

晚年经历

永初七年(113年)正月,班昭之子曹成出任陈留郡长垣长(今河南长垣县),班昭随其子到长垣就职。进入长垣以后,班昭追忆先贤,触景生情,仿班彪《北征赋》写成《东征赋》。

主要成就

续成汉书

班昭在完成汉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整理《汉书》、完成八表、传播汉书。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被牵连,死于狱中。《汉书》未成,稿本散乱。班昭继父兄遗志,在藏书阁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遗留下来的散乱篇章,并在原稿基础上补写了八表:《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等。除整理、续写《汉书》外,班昭在传播和普及《汉书》方面,也颇有贡献,曾教授大儒马融等诵读《汉书》。

主要作品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班昭著作有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谕、上疏、遗令等,共十六篇,其儿媳丁氏曾编撰成集,今佚。班昭作品存世有清·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九十六》收录的《东征赋》 、《女诫》等七篇 ,班昭曾为班固《幽通赋》作注,见于《文选》李善注中。

作品名称

散文 《汉书》八表、《女诫》、《为兄超求代疏》、《上邓太后疏》

赋 《大雀赋》、《 针缕赋》、《蝉赋》 、《东征赋》、《欹器颂》

班昭女性观

班昭提倡妇女要有“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其女性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强调男尊女卑思想和强调顺从。

班昭认为女人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处于卑微的地位,清醒自己的性别角色,由此出发,主张妇女应承担在家辛勤劳作,操持家务,侍奉丈夫等由性别角色而决定的社会责任。并对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作了具体解释。班昭强调男尊女卑的思想,由此认为女人的天地在于家庭,不必有才,如有也是“治内之才”,把妇女纳入儒家设计的有助于维系家庭人伦关系的体系。班昭又由男尊女卑思想衍生出女子对于男子绝对顺从的思想,并强调妻子除了要对丈夫顺从外,还要对婆婆顺从。

人物评价 范晔:(班昭)博学高才,(丈夫)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

徐钧:有妇谁能似尔贤,文章操行美俱全。一编汉史何须续,女戒人间自可传。

萧良有:班昭汉史,蔡琰胡笳。 凤凰律吕,鹦鹉琵琶。

刘克庄:为孟坚补史,班昭才学,中郎传业,蔡琰词章。

刘体信:班昭续成《汉书》,马融在当时,亦博学者,请伏阁从班昭受句读,其识见过后人远矣伟矣。

清溪徐曼仙畹兰:倾倒班昭续史才,十年别梦绕苏台。

康有为:以敬姜之德、班昭之学、秦良玉之勇毅、辛宪英之清识、李易安之词章、宋若宪之经术,列于须眉男子中,亦属凤毛鳞角。班昭的诗文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时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将行。乃举趾而升舆兮,夕予宿乎偃师。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怆悢而怀悲! 明发曙而不寐兮,心迟迟而有违。酌鞰酒以弛念兮,喟抑情而自非。谅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陈力而相追。且从众而就列兮,听天命之所归。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乃遂往而徂逝兮,聊游目而遨魂! 历七邑而观览兮,遭巩县之多艰。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镟门。既免脱于峻崄兮,历荥阳而过卷。食原武之息足,宿阳武之桑间。涉封丘而践路兮,慕京师而窃叹!小人性之怀土兮,自书传而有焉。 遂进道而少前兮,得平丘之北边。入匡郭而追远兮,念夫子之厄勤。彼衰乱之无道兮,乃困畏乎圣人。怅容与而久驻兮,忘日夕而将昏。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荆棘之榛榛。惕觉寤而顾问兮,想子路之威神。卫人嘉其勇义兮,讫于今而称云。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尚其丘坟。唯令德为不朽兮,身既没而名存。 惟经典之所美兮,贵道德与仁贤。吴札称多君子兮,其言信而有征。后衰微而遭患兮,遂陵迟而不兴。知性命之在天,由力行而近仁。勉仰高而蹈景兮,尽忠恕而与人。好正直而不回兮,精诚通于明神。庶灵祇之鉴照兮,佑贞良而辅信。 乱曰:君子之思,必成文兮。盍各言志,慕古人兮。先君行止,则有作兮。虽其不敏,敢不法兮。贵贱贫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时兮。修短之运,愚智同兮。靖恭委命,唯吉凶兮。敬慎无怠,思嗛约兮。清静少欲,师公绰兮。——两汉·班昭《东征赋》

东征赋

两汉 : 班昭

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时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将行。乃举趾而升舆兮,夕予宿乎偃师。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怆悢而怀悲!

明发曙而不寐兮,心迟迟而有违。酌鞰酒以弛念兮,喟抑情而自非。谅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陈力而相追。且从众而就列兮,听天命之所归。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

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时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将行。乃举趾而升舆兮,夕予宿乎偃师。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怆悢而怀悲!

明发曙而不寐兮,心迟迟而有违。酌鞰酒以弛念兮,喟抑情而自非。谅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陈力而相追。且从众而就列兮,听天命之所归。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乃遂往而徂逝兮,聊游目而遨魂!

历七邑而观览兮,遭巩县之多艰。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镟门。既免脱于峻崄兮,历荥阳而过卷。食原武之息足,宿阳武之桑间。涉封丘而践路兮,慕京师而窃叹!小人性之怀土兮,自书传而有焉。

遂进道而少前兮,得平丘之北边。入匡郭而追远兮,念夫子之厄勤。彼衰乱之无道兮,乃困畏乎圣人。怅容与而久驻兮,忘日夕而将昏。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荆棘之榛榛。惕觉寤而顾问兮,想子路之威神。卫人嘉其勇义兮,讫于今而称云。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尚其丘坟。唯令德为不朽兮,身既没而名存。

惟经典之所美兮,贵道德与仁贤。吴札称多君子兮,其言信而有征。后衰微而遭患兮,遂陵迟而不兴。知性命之在天,由力行而近仁。勉仰高而蹈景兮,尽忠恕而与人。好正直而不回兮,精诚通于明神。庶灵祇之鉴照兮,佑贞良而辅信。

辞赋精选抒情

〔清〕沈起凤《贫儿学谄》全文|赏析|读后感

〔清〕沈起凤

嘉靖间①,冢宰严公②,擅作威福。夜坐内厅,假儿义子,纷来投谒。公命之入,俱膝行而进③。进则崩角在地④,甘言谀词,争妍献媚。公意自得曰:“某侍郎缺⑤,某补之; 某给谏缺,某补之。” 众又叩首谢。起则左趋右承,千态并作。

少间,檐瓦窣窣有声,群喧逐之。一人失足堕地。烛之,鹑衣百结⑥,痴立无语。公疑是贼,命执付有司⑦。其人跪而前曰 :“小人非贼,乃丐耳。”公曰:“汝既为丐,何得来此”丐曰:“小人有隐衷,倘蒙见宥⑧,愿禀白一言而死。”公许自陈。曰:“小人张禄,郑州人。同为丐者,名钱秃子。春间商贾云集,钱秃所到,人辄恤以钱米; 小人虽有所得,终不及钱。问其故,钱曰;‘我辈为丐,有媚骨,有佞舌⑨。汝不中窾要⑩,所得能望我耶’求指教,钱坚不许。因恩公门下,乞怜昏夜者,其媚骨佞舌,当十倍于钱,是以涉远而来,伏而听,隙而窥者,已三月矣。今揣摩粗就,不幸踪迹败露。愿假鸿恩,及于宽典。”公愕然。继而顾众笑曰:“丐亦有道。汝等媚骨佞舌,真若辈之师也(11)。”众唯唯。因宥其罪,命众引丐去,朝夕轮授。不逾年,学成而归。由是,张禄之丐,高出钱秃子上云。

铎曰:“张禄师严冢宰门下,若严冢宰门下又何师 曰:‘师严宰。’ 前明一部百官公卿表,即乞儿渊源录也(12)。异哉张禄,乃又衍一支(13)。”

注释 ①嘉靖: 明世宗朱厚熄年号(1522—1566)。②冢宰:周代官名,为百官之长。后代因以为宰相之称。严公:指严嵩。③膝行:跪着用膝盖前行。④崩角。同奔角,意即叩头。⑤侍郎: 官名,唐以后为中央各部长官之副职,明清时官位至正二品。⑥鹑(chun淳)衣百结: 补钉很多的破旧衣服。鹑: 鸟名,尾秃,像古时敝衣短结,故用形容破旧的衣服。⑦ 有司: 此指官吏。⑧见宥(you又): 受到宽恕、赦罪。 ⑨佞(ning宁去声)舌:能说会道、巧言谄媚。 ⑩窾(kuan款)要:关键、要害。(11)若辈: 此辈,这些人。指丐。(12)渊源录: 家谱、族谱一类。(13)衍:蔓延、扩展。

赏析 乞丐,一般是指缺衣少食、生活无着落而靠向人乞讨钱食以维持其生命的穷汉。既然是乞讨,待人就非甘言谀词、趋承作态不可。唯有这样,才能邀人怜悯,得到些许赏赐。显然,乞丐的本色就是媚颜佞舌。

禄蠹,是指那些热衷于钻营禄位的人。君不见,后汉前宋,内省外督,大小衙门,纷纷扰扰,在封建社会这块土壤中,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孳生了多少这般人物!

禄蠹与乞丐,似乎两不相干。然而,小说却在诙谐的故事情节中将这两类人混然而归于一。

小说行文之大旨,要而言之,就是:一则通过某乞儿径投当朝宰相严嵩门下学道的叙述,将禄蠹与乞丐比而同之; 二则通过该乞儿学成之不易的渲染,表明严嵩门下禄蠹们行乞道术之高超非凡。

有话说,道不同则不相与谋。乞儿为学得行乞之门法以期赶上进而胜过其同辈,便向投谒严嵩之众官窃技。读者于一噱之后,大抵皆可悟得个中大意。严嵩及其门下均为钻营禄位之辈,不正是靠的甘言谀词、趋承作态以博得他人的欢心从而跻身官僚之列禄蠹们不也正是一帮一帮的乞丐吗穷汉们谋食乞钱,是钱食丐,禄蠹们钻营禄位,是禄位丐。

当然,两类乞丐行踪各异、甘苦不同。钱食丐穿闾里过街市,暑不避日寒不避风,难免肢体辛苦。禄位丐则登殿堂入广厦,绝无栉风沐雨之苦,纵有劳累,不过胁肩低眉弯腰曲膝,区区而已。

两类乞丐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既媚且佞。然而他们之间又有着不可抹煞的差别,那就是:论其“媚”其“佞”,禄位丐远比钱食丐高明。对于钱食丐来说,倘能乞得食果腹衣遮体,大抵志得意满,更无所求。因此,他们只要习得皮毛技巧就足可供运用了。而禄位丐则不然,他们非练就精到功夫,则难谋县令、府尹、侍郎、给谏的乌纱。禄位丐总是欲壑难填,乞得个小的,更觊觎着大的,这更决定了他们要使出浑身解数来锻炼其“媚”其“佞”。

小说手法最着力之处就在于烘托出禄蠹们谀佞功夫之高妙。某丐“伏而听,隙而窥”,以三个月的光阴方“揣摩粗就”; 经过绵绵一年之期的 “朝夕轮授”,才告学成。可见,严嵩门下客的谀佞功夫实在非一般乞儿所能望其项背。显然,对于这一帮禄蠹们来说,胁肩叩首、称爷呼娘,等等行径,只不过是一般功夫而已。甚者,吮疽舐痔,当亦不辞。更甚者,其必有是可推定的,其究竟就不可想知了。

谀佞功夫愈是高超,其人之品行愈是低下。严嵩门下客岂不是一群狗彘不如的 之徒!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严嵩又是何等货色不是昭然若揭了吗小说就这样引导读者在过目成趣之际进行思考的。

另外,小说对于人名的杜撰也包含着作者的匠心。两个乞儿,一个叫做“张禄”,一个叫做“钱秃子”,这不啻隐言廋语。 读者可以猜测:“张禄”学成媚佞道术后,其目标岂止在于“钱秃子”者流所乞讨之“钱”与食而已,他将瞄准“禄”位去行乞。有朝一日,这位鹑衣百结的乞儿定将青云得志、锦衣玉食,甚或出将入相,也未必没有可能。

受人阿谀者复阿谀于人,赐人禄位者复受赐于人。求官为官之道,不过是谀佞之道,乞儿之道。确乎如论者之所谓,“前明一部百官公卿表,即乞儿渊源录也”。小说将这样一个严肃的批判的主题,通过令人忍俊不禁的滑稽情节披露出来。寓庄于谐,嬉笑之中挞伐有加。这是该小说艺术魅力之所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5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