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表达了苏轼的什么情感

江城子表达了苏轼的什么情感,第1张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梦幽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罔。

注解:

  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 茫茫:空虚渺茫的样子 思量:想念 

  轩:有窗槛的小室 短松罔:指坟地在遍植松树的小山冈上。

今译:

  十年了,生者与死者音讯杳茫,不去想她,也难把她遗忘。她的孤坟在遥远的千里之外,我到什么地方诉说凄惨悲凉。假如相逢她也不会相识,我已灰尘满面鬓白如霜。

  夜里在幽静的梦中忽然回到故乡,她正在小小的花窗前,慢悠悠地打扮梳妆。我们对视良久说不出话来,只有泪水流了千行万行。我知道那年年令人断肠的地方,一轮明月照耀无边夜色,几株短松笼罩荒凉山冈。

讲析:

  这是一首追悼亡妻的诗句,写于熙宁八年(1075)作者在密州作官。这时他的妻子王弗死去已经十年。苏轼在这十年中官职经常调动,四处奔波,衰老得多了。这一夜梦见亡妻,给他带来了难忘的悲伤。

  上阕用白描(原意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纯用墨色线条勾描物像,不着颜色。这里指文学作品的一种描写方法。文字平白如话、不加渲染烘托。)的手法,写尽亲人死别的幽恨。

  词的开头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交待了妻子王弗已经死去十年之久,这是感情悲痛的直接叙述,其中包含作者无限伤感之意。"不思量,自难忘"这句表达了对亡妻的真挚,深沉的感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接着写自己距妻坟墓的遥远。正是在"自难忘"的思念上作者由自己的被贬的凄凉孤寂的处境,联想到亡妻的"孤单",也沉痛地感到千里阻隔到坟前一诉衷肠的可能都没有。因此说"无处话凄凉"。接着作者又勾画了当时自己的形象:"尘满面,鬓如霜"几笔就把自己因迁徙的奔波而灰尘满面,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发已如霜的潦倒情形跃然纸上。以至使爱妻"纵使相逢"也"应不识"了。这样左右思想,极度悲伤积思成梦是完全合乎实际的。为下阕写梦中所见的喜悦和醒后的悲哀打下了基础。

  词的下阕写梦。"夜来幽梦忽还乡"这一句写梦中回到了家乡,是下阕的引句,整个下阕由还乡展开。"小轩窗,正梳妆"写作者梦中归乡所见亡妻似乎仍是十年前的仪容,正凭窗对镜理红妆。他们十年死别,一旦"重逢"本来该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是"相顾无言"。代替话语的只是滚滚的泪水。这无言的"相顾"泉涌般的泪水,蕴含着的感情是任何语言难以表达的。最后三句又从梦中所见写到醒后的悲哀,表达对妻子永远不忘的深情。但是,他没有直接地说出,而是根据想象,描绘了那只有"明月"和"短松"相伴的千里孤坟;并且断定,那就将是他年年悲痛欲绝的地方。这就使作者的感情得到了形象化的表现。

  这首词用白描的手法,语言自然,不加雕琢,既有对死去的妻子的怀念,也有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这阕小令是三月所写,兰溪在黄州东南,写的是雨中的南方初春。

  五千年来有些意象在中国人眼中总是无比的凄楚与忧伤,比如长长短短的雨,比如杜宇,比如黄昏,比如飞过鹧鸪的青色天际。

  词的上半阕写景,大的背景是子规鸣叫着的细雨蒙蒙。照一般看来,无边的暮雨中杜宇泣血,自然是一切忧伤得说不出。可是苏东坡偏偏就把它写成了一首愉快清丽的歌,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兰芽在山中茁壮成长,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在绵绵的细雨中,有杜鹃在清啼。

  后人对苏东坡的评价是豪迈,因为他极少因外物的悲而悲。在我看来,倒不如说他是通透旷达,正是因为永远置身事物之外去体味事物本身,所以得到的快乐与感言多于或异于常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词的有我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将自己的情感带入事物中,便是泪眼看花花不语,而此词中苏东坡却跨越了触景伤情或是因情伤景,到达王国维所言的无我境界。因此此词大背景的凄凉便成了新凉,杜宇的叫声也清亮了起来。

  下阕词是抒怀。"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典自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白居易想表达的是红颜易老,良时不返,偏偏苏东坡反其道而用之,劝说世人莫要因为自己韶华已逝而心灰意冷,唱黄鸡催晓的悲伤调子。

  谁说人生不可能再年轻?门前的流水尚可以一辈子朝西,又怎么可以唱那些黄鸡催晓的悲伤歌曲?这是苏东坡的人生哲学,老又如何?依然可以左牵黄右擎苍,努力进取。谁说人不似花,再无少年时?青春可以永驻,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只是岁月本身。

  苏东坡善于直抒胸臆,不假比兴,所以读之觉显露直白。他的词大多源于他的生活经验与人生感悟,看似不经意地脱口而出,实则是真正超脱的思想心情。

北宋的仕人很多都有学习佛学的背景,例如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都有学佛的经历,在北宋那个开放的环境中,苏东坡学习佛学也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 冯梦龙的《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苏东坡是浙江净慈孝光禅寺的五戒禅师的转世。尽管是小说,那也可以看出苏东坡与佛学的缘分。 1、苏东坡与佛印禅师 苏轼最好的一位佛学朋友是佛印禅师,他们俩流传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他们经常斗嘴,以苏东坡大学士的才华,却是常常输给佛印禅师。这里看见它们的三个故事。 一屁打过江 有一天苏东坡在家参禅有所悟,作了一首五言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放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诗句含义深刻,很有禅的意蕴。所谓八风就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就好像是八种境界风,能够吹动人的身心。而苏轼说八风都吹不动他的身心,于是得意洋洋地让仆人把诗句送去金山寺给佛印禅师。 禅师看过后,微微一笑,在宣纸背后写了两个字「 ”放屁”,然后让仆人带回去。 苏东坡看到「 ”放屁”两个字,心中疑惑、不解、受辱、愤怒,各种情绪交织着。他急匆匆地渡江来到金山寺找佛印禅师理论。当他见到禅师时,拿出宣纸,质问佛印禅师为什么写「 ”放屁”两个字来侮辱他。 佛印禅师哈哈大笑:「 ”居士不是自称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 ”屁”字就把你吹过江来了?”苏东坡明白了佛印禅师的意思,空口说说跟真修行是两回事,他尴尬不已,只好苦笑。这个故事后来传成苏东坡「 ”一屁打过江”。 佛与牛粪 有一次,东坡到金山寺与佛印一起坐禅。坐了一个时辰,东坡觉得身心通畅,内外舒泰,便忍不住问禅印:「 ”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 佛印看了一下东坡,点头赞道:「 ”像一尊佛。”东坡非常高兴,佛印随口也问东坡:「 ”你看我的坐姿如何?”苏东坡揶揄地说:「 ”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并不动气,只是置之一笑。 东坡高兴地回到家,告诉苏小妹说:「 ”我今天赢了佛印禅师!”苏小妹颇不以为然地说:「 ”哥哥,其实今天你输了。佛印禅师心中有佛,看什么都是佛,所以才看你也是佛;而你心中只有牛粪,所以才看禅师是牛粪。” 僧与鸟对 「 ”鸟”这个字有一个意思,在中国俚语中颇为不雅,《水浒传》中的李逵就经常用「 ”鸟人”来骂人。苏东坡想用这个字跟佛印开玩笑。苏东坡说:「 ”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例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 ” 佛印说:「 ”这就是我为什么以「 ”僧”的身份跟你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2、苏东坡与佛学 苏东坡真正深入研究佛学是在「 ”乌台诗案”后,他被贬到黄州的时期。 刚到黄州的他,极度消沉,终日无精打采。经过一百多天的御史台监狱生活,他受尽非人的折磨,如今即使远离京师,他也有时会因为后怕而从噩梦中惊醒。 他不再轻易写诗作文,也不敢跟亲友通信,只是别人写信来的时候,他不得已才回信,他还会在信中嘱咐对方,不要把信展示给别人看。 他需要疗愈精神的伤痕,需要抚慰心灵的苦痛。他选择了佛学这条心灵拯救之路。他阅读佛教的经典,学习禅坐的功夫,修炼定和慧。所谓有求皆苦,有求即是代表有欲望,在佛教的理念中,欲望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根源。人一旦到无求无欲的状态和境界,自然就没有了烦恼和痛苦。 苏轼借着佛学去治疗内心中的创伤,让他从痛苦的状态中走了出来,摆脱了痛苦的束缚,心态更加平和地面对过去,更加平和地面对人和事。 由于他对佛学的深入研究,把他的妻子王润之和妾王朝云都引导成了虔诚的佛教徒。 3、苏东坡的人生之苦 苏轼一生其实都有很多的苦,一方面是官场上带来的苦。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无常的苦痛,他前后三任妻妾都先他而逝。 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苏迈,可是她只活到二十七岁就病逝,那年苏轼三十岁,时年儿子苏迈才六岁。十年后,他在密州任太守,写了一首令人哀毁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情感特别的丰富和细腻,所以他开怀时可以写出豪迈的词,他悲伤时可以写出催人泪下的词。 他的第二任妻子王润之活到四十六岁,病逝于京师,那时苏轼五十八岁。王润之是虔诚的佛教徒,弥留之际留下遗言,要用她那本来就不多的积蓄,请画师绘制佛像,表达她对佛的敬仰。后来,苏轼果然照办,以此来悼念亡妻。 苏东坡还有一位小妾王朝云,她十二岁进入苏家当侍女,因为她的聪慧,能歌善舞,又有文学修养,很能体会苏东坡的心境,能够进入他的精神世界。苏东坡被贬黄州,惠州等地时,她一直跟在他的身边。在黄州她给苏东坡生了一个儿子,可是,在苏东坡去汝州上任的途中,因为是夏天,这个儿子因为中暑而夭折。这对苏东坡和王朝云两人都是严重的打击。 王朝云从此潜心学佛,成为虔诚的佛教徒,以救济心灵的苦难。当苏东坡被贬惠州之时,她也一起来到惠州。当时惠州疗疫流行,朝云不幸染病,很快就病逝了,时年三十四岁。 跟随苏东坡一生的三位女人,都在年纪轻轻的时候离他而去。而苏东坡如果没有佛学出世精神的基础,这些人生的打击或许让他无法承受。有了佛学的思想,使得他的痛苦有了一个排遣的方法。 4、结语 尽管苏东坡学佛,而他的根本是儒、佛兼修的,他的主要精神还是儒家的入世精神,他还是心怀天下,希望做出一番人生事业的,立功、立德、立言乃是他核心的人生追求。 在他临终之时,他的好友钱世雄问他:「 ”端明平生学佛,此日如何?”他回答说:「 ”此语亦不受。”他无意于去西方。 飞仙时空传播儒道佛国学传统文化。

    正如苏轼自己所云,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实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因此苏轼的诗词风格多样,他写戏谑讽刺诗、启人灵思的山水诗、荡气回肠的爱情诗,写轻松愉快、惹人大笑的诗,也写在新政下农民苦不堪言的抗暴诗。他若不是疯狂得不顾利害,便是义愤填膺不能自制,因为他知道,只要是他写的诗,很快就会传到京师。而这些诗词的确在后来差点给他带来杀身之祸,但苏东坡对自己所看到的,还是“如蝇在喉,不吐不快”。这就是苏东坡,遵从自己的内心,尽情地抒发自己,不管到底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在美丽如画的西湖,他写下了最能表现西湖美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有句谚语,说西湖是“睛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在东坡眼里,西湖就像美女西施一样,无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的美丽。也正是因为苏轼以西子比西湖这个新颖贴切的比喻,使得杭州西湖又得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美丽的别名:西子湖。苏轼一生到过三处西湖:颖州、杭州和惠州。但是他对杭州的西湖却独有偏爱:“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有关西湖的诗词,苏轼还写有很多,但最有名的就是这一首。

      在密州任太守时,苏轼写出了第一首气概雄浑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狼。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表达了苏轼渴望能上前线建功立业的愿望。但苏轼在密州也不都是如此豪放的,正如他在《蝶恋花密州上元》中所写到的“寂寞山城人老也”写出了这个偏远山城上元节的冷清。这与在杭州时的繁华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苏轼在情感上是孤独的,才会让他陷入对过往旧事的回忆之中。在熙宁八年,也就是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日夜里。苏轼梦见自己和已逝去十年的妻子王弗重又相聚,于是,思念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写下了悼念亡妻的名篇《江城子乙某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沉痛的悼念亡妻的词。每每读来,都会陷入与苏轼一般的深切悲痛之中。这是怎样的深情啊!

      又是在密州,熙宁九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通宵畅饮,大醉,不禁想起了不能见面的弟弟子由,他又写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虽是为怀念苏辙而写,但表达的纯粹是苏轼个人一种貌似通达、实则饱含郁愤的情绪。尤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化悲怨为旷达后对所有不能团聚的亲人们的美好祝愿,拨动了的一代又一代后人的心弦。以至于南宋的胡仔评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以说,在密州任太守的三年中,苏轼在词创作上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如果说在杭州是苏轼诗的成熟期,在密州的三年,则是苏轼词的成熟期。

(未完)

词的上半部分以问句开头,问的是明月、青天,把人的思绪一下子牵引到无变的天空和仙境中,意境深邃。“不知天上宫阙”几句,暗含了词人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徘徊不定的思想。“我欲乘风归去”几句,有对仙境的想象也有担忧,体现出诗人的矛盾。“何似在人间”,则是词人给出的最后答案,还是人间更值得留恋。

词的下半部分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人间的人与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上写月圆人不圆的遗憾,实际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作者的感悟,我们不能左右悲欢离合,只有珍惜眼前、积极乐观。

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作者对兄弟苏辙的劝勉和对天下人的祝福,充满昂扬乐观的感情色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028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