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亿的《少年游》的鉴赏

杨亿的《少年游》的鉴赏,第1张

●少年游

杨亿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

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

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杨亿词作鉴赏

此为咏梅之作。全词以写景始,以抒情终,通过风雪交加之际不畏风刀霜剑的梅花这一物象,抒写了作者别有怀抱的人生感慨。词中借景言情,即景发感,营造出一个深婉蕴藉、若即若离、空朦柔美的意境。

上片起首三句,点明地点江南,时令为严冬,刻划出风雪肃杀中的景象,为写迎冰雪而开的早梅作铺垫。此处既没有点破梅,又没有刻画梅,却从“水昏云淡”中、前村飞雪中,烘托出梅的“冰姿玉态”来,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后面三句,开始直接写梅花。“翠岭”,指位于粤、赣交界处的梅岭,据传张九龄为相,令人开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是称。“迢递寄归人”,暗用南朝宋人陆凯赠范晔的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下片具体描绘梅的“芳艳”,并风雨摧残的物象中寄托词人的惆怅和伤感,达到托物抒怀、借景言情的目的。“寿阳妆罢”,用寿阳公主梅落额上的典故。据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梅花妆》云: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曾经睡含章殿的檐下,梅花落到她的额上,成五出之花,怎么拂拭也留着花的印痕,宫中争相摹仿,于是有所谓梅花妆。“冰姿”二句,是作者对不惧风雪、冰肌玉骨的梅花的高度赞美。“等闲”一句写梅花遭到风雨的摧残,寄托了词人的升沉之感,芳菲缠绵之中,具沉郁顿挫之致。词人这里用一个“又”字表示自己同样人生旅途上历经风波;又用了“等闲”两字来表达其遭到摧残的“平白无故”。“更忍向、笛中闻”,是以情语作结,辞锯远,真味无穷,化用了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听黄鹤楼上吹笛》)的诗意。李白借笛中有《梅花落》的曲调,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段,写出当时冷落的心境,苍凉的景色中透露内心的悲凉。而词人则是风雨纷纷的现实中,感到名花零落的悲哀,悠扬的笛声中,不忍听到《梅花落》的曲调,表明自己为梅花受风雨摧残而伤感,情致极为凄婉。总之,全词借物言情,营造出若即若离、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味。

(1) 开篇他写,“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暮色烟柳笼罩的灞陵桥,在苍茫古意中参差。想这灞水石桥,经历了多少的朝代变迁,观望了多少的人间别离,依然在此年年岁岁,而时光流逝,只叹物是人非。上片写词人乘舟离别长安时之所见。“参差”二句,点明所咏对象,以引起伤别之情。回首遥望长安、灞桥一带,参差的柳树笼罩在迷的烟雾里。风光和景物还和汉、唐时代一样。词人触景生情,思接百代。“衰杨”三句,进一步写灞桥风物的沧桑之变,既“古”且“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细腰早已憔悴不堪了。时值霜秋,没有暖意融融的春风,杨柳已经不堪忍受,况复“几经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增强了表达效果。上片通过描绘眼中景、心中事、事中情的顿挫,写出了词人伤别中的怀古,及怀古心中的伤今。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本词紧扣富有深意的景物,以繁华兴起,又陡转萧瑟,有咏古之思和历史变迁之叹,但未触及历史事实,不加议论,只是通过描写富有韵味的景物和抒发离情别绪来突出感情的波澜起伏,虚实互应,情景相生,笔力遒劲,境界高远。

(2)一曲阳关,是指古琴曲《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所谱写。“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词曲宛转凄然,给离别的气氛更添了一层幽深与忧伤,几近断肠。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

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

翻译

去年送你时到了杭州郊外,雪下得异常得大

今年春天都要结束了,雪白的扬花都已经盛开,却还不见你归来

独自呆在家中,卷起草帘,看这当空明月,风也透过窗纱吹了进来

就象那笎姮娥一样

赏析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被朝廷派往杭州作通判。来到杭州,这里的湖光山色,市民与同僚对他的尊敬,僧人与歌妓对他人的崇拜,都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愉快,加上续娶的妻子和小小的儿女也使他感到惬意和温暖。因此,杭州真的成了苏轼的人间天堂,每一次因公而暂时离开杭州都使他依依不舍。熙宁六年冬天,他又被两浙转运使派到常、润、苏、秀等州赈济灾民,直到第二年入夏才回杭州。这首词就是苏轼有感于行役之苦而怀恋杭州及其家人而作。此词采用了“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家中的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他的思归之情,这也是唐宋“闺怨”诗词常用的写法。全词如下: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词人开始就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及其气候(氛围)。这里,词人把去年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详细地写出,说明“她”把这个离别的时间和当时的环境氛围记得很清,在她的头脑中印象深刻,从而强调了她无时无刻不在惦念远去的丈夫。“大雪似杨花”是一个比喻句,形象地把大雪喻为春天纷飞的杨花,从而描写了去年分离时的环境气氛。这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样,诗人是“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因为在大雪纷飞时不是出门的时间,可是公务在身的苏轼不得不冒雪出发,思妇也不得不冒雪相送。这样,“大雪似杨花”不但为诗歌增添了凄寒的气氛,而且暗示了思妇内心充满了忧愁意绪。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这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在写作内容上,点明时间、气候。“春尽”意味着时间又过去了一年。去年丈夫是冬天走的,当春即可还家,可是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同时,词人用“杨花似雪”暗示春天,不但与上句“雪似杨花”对举,突出了春天将尽的特点,而且化用了《诗·小雅·采薇》种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意。这样,使词的语言精巧,意蕴深远,含蓄有味,并在开阔意境中,那些纷纷似雪的杨花正好暗示了思妇纷乱的情思。

上片共六句,词人以思妇的口吻,诉说了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语言精巧,含蓄蕴藉,妙不可言。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盼归未归,思念与寂寞混合,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对酒卷帘邀明月”。这里,词人化用了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意,以此消解这无奈的寂寞与思念。然而,当卷起帘子邀请明月做伴时,可是“风露透纱窗”。那不解风情的“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纱窗,扑入襟怀。这里,思妇借酒“消愁”都难做到,真可谓比“举杯消愁愁更愁”还更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来,愁上加愁,倍增忧愁。

“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姮娥”即嫦娥。“怜”即爱,或者爱怜。这里,思妇邀明月不成,而愁绪满怀,可是,那明月却偏怜爱双双栖息在梁上的燕子,把它那光辉分明地,斜斜地洒在画梁上的燕巢。思妇在此时触景伤情,如今啊,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燕子双双栖息在屋檐的巢穴里,温馨而美满,就是月亮也格外关顾。而自己与丈夫分离,盼夫而夫不归,孤苦寂寞,还不如梁上燕子。这里,词人在写法上由物及人,通过思妇羡慕双燕、嫉妒双燕,不但表现出自己的寂寞冷落,而且更加表现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总之,下片词人着意刻画了**本想对酒邀月以安慰寂寥与惆怅的心理,没想到反而惹来了惆怅,心情更加凄清与寂寞。

此词艺术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比喻新奇

“飞雪似杨花”与“杨花似雪”两句,词人利用“雪”与“杨花”形状上的相似性,在词中构成互喻。词中的比喻之所以新奇,就在于语序颠倒,本体喻体互换,形成新的比喻句,从不同角度,运用相似的形式上描绘了不同季节的自然环境。这样,不但使词具有形象感,而且意境开阔,意蕴深刻,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二是想象别致

在词中,词人由物及人,通过物来表现人,倍增其人的凄清之感。燕子双双栖息而想到思妇的独处,这已是一种纤巧的联想。词人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怜”空闺独守之人。这样,不但把嫦娥这一特定意象情感化,而且这样来结尾,表现出思妇寄情于月而不能,触物伤情,升华了情感,也深化了思想,更给读者留下了审美的想象空间。

少年游·离多最是原文: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少年游·离多最是翻译及注释

翻译 离别跟这样的情景最为相同,二水分流,一个向西,一个朝东,但最终还能再度相逢。即使情感浅薄,好像是飘飘不定,白云行空,但仍可相逢在梦中。  可惜的是人的情意比行云流水还要浅薄而无定性,佳期密约,难以使人信从。认真回想,从前的种种。虽然多次令人肠断,但都与这次,截然不同!

注释 1解:懂得,知道。2行云:喻自己所思念的女子,用巫山神女朝云暮雨的故事。3可怜:可惜。4佳会:美好的聚会。5难重(chong):难以再来。

少年游·离多最是粗译

离多最终会是,东西的流水,最终相逢之情可解;浅情最终会像,无定的行云,仍然可在梦中相遇;只是人意可怜,比云水更薄,这样的佳会很难再遇到;细想从来,让人断肠处多,却不与这次相同。

少年游·离多最是赏析

 此词抒离别怨情,上片分写云、水,以水虽离多而终能相逢、云虽无定犹能到梦中,为下片反衬作好铺垫。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能翻进一层,说人意薄于云水。开篇先以双水分流设喻:「离多最是,东西流水。」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第三句却略反其意,说水分东西,终会再流到一处,等于说流水不足喻两情的诀别,第一层比喻便自行取消。于是再设一喻:「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似更妥贴。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梦神女「朝为行云」之典,谓行云虽无凭准,还能入梦,将第二个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语意翻复,有柔肠百折之感。

 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翻进一层,言人意薄于云水。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能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一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远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原是为了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结拍三句直抒情怀,语极沉痛: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此三句是抒情主人公内心世界直截了当的表露和宣泄,感情极为深沉、厚重,读来荡气回肠,一唱三叹。近人夏敬观评此词:「云水意相对,上分述而又总之,作法变幻。」作者在词中正是运用这种艺术手法,造成回旋往复的词境,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

少年游·离多最是赏析二

 离别和碰上薄情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痛苦。离别毕竟不是死别·,总有相会的时候,「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便是有感而发了。」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水往低处流,尽管千回百转,东西异向,而最终会汇流一处。以流水喻人之离情,这里取其终极于殊途同归的美好结局。尽管流水无情,可能暂时带去缕缕相思苦,耗费生命和时间,但词人以「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之「痴」,甘愿以痛苦的等待换取甜蜜的重温旧梦。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明知对方浅情薄意,言语无定似行云、一去杳无信息,也不加恨。因为,「犹刭梦魂中」暗用楚王与神女的典故,仍可在梦中相会。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一提。其一,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而造句上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行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而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行文精炼,同时形成一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其二,行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上有强弱之别,仿佛行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平列而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行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一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离死别;「这番」,指宁熙七年遭遇变故,身陷囹圄。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呢!而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自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少年游·离多最是粗赏

 细观全诗,着眼之处当属「人意」「佳会」。我们可以大胆猜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环境。作者正是意气风发的大好少年,远离家乡出外游闯,此间经历悲欢离合不可胜数,似乎早已不在意了。只是这一次是什么样的佳会:也许是巧遇知己,把酒言欢之后,最终要离去的不舍之情最重;又或是偶遇佳人,情意缱绻,难舍难分。 诗词作品: 少年游·离多最是 诗词作者: 宋代 晏几道 诗词归类: 抒情、离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08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