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康德 依传统把人的心理功能分为知、情、意三方面,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分别专门研究知的功能、意志的功能和情感的功能。
康德认为“愉快的东西使人满足,美的东西单纯地使人喜爱,善的东西受人尊敬(赞许),……在这三种快感之中,审美的快感是唯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美的特点在于不涉及利害计较,因而不涉及欲念和概念。
康德提出著名的“纯粹美”和“依存美”的分别,他提出理想美要以理性为基础,所以只有依存美才能是理想美。
他认为, 自然美和艺术美在评判上有分别 ,对自然美的评判,无需考虑它的“符合目的性”,但 对艺术美的评判 ,“由于艺术总要假定一个目的作为它的本源(即成因)”, 就要考虑表达与目的的统一问题 。
康德认为“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他提出审美快感的来源并不是单纯的感官满足,而是对审美心境的普遍可传达性的估计,普遍可传达性基于人类具有的“共同感觉力”。由这种“感觉普遍可传达性”里,康德找到一种审美趣味的经验性标准,这就是“美的标准”,也是“美的理想”。
由此,也引发康德对于美感的社会性的重视:“只有在社会里,人才想到不仅要做一个人,而且要做一个按照人的标准来说是优秀的人(这就是文化的开始),要被看作优秀的人,他就必须有把自己的快感传达给旁人的愿望和本领,他就不会满足于一个对象,除非他能把从那对象所得到的快乐拿出来和旁人共享。同时,每个人都要求每个旁人重视这种普遍传达。……对各种感受的估价高低,也要以它们能否普遍传达为准。”康德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美感的普遍可传达性,一个人的美感有无价值或多大价值,就要看这种美感能否普遍传达给旁人,供旁人共享。
英国经验主义派把“美的”和“愉快的”等同起来,审美活动只带来感官的快感;德国理性主义派则把“美的”和“完善的”等同起来,审美活动只是一种低级认识活动。…他拿经验主义派的快感结合上理性主义派的“符合目的性”,这就形成了他在美学领域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调和。
康德对艺术天才的观点是:天才与其说是见于形成审美的意象,毋宁说是见于把审美意象描绘或表达出来。他说“为着评判美的对象,所需要的是审美趣味;但是为着美的艺术本身,即为着创造这类对象,所需要的是天才”。可以看出, 康德的重点不在审美意象的形成而在审美意象的表达 。在艺术创作中,“知”不一定就保证“能”,首要的还是技术训练方面的本领,但是“能”却要有“知”为基础。他认为,艺术作品有无生命或灵魂,要靠它是否表现出“审美的意象”,而表现审美意象的能力特属于天才。
康德说“我所说的审美的意象是指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它能引人想到很多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感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借助想象力,追踪理性,力求达到一种‘最高度’,使这些事物获得在自然中所找不到的那样完满的感性显现”, 康德把审美意象界定为“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 ,惟其如此,它具有最高度的概括性和暗示性。由于具有最高度的概括性, 审美意象在作用上能以有尽之言 (个别具体形象) 表达出无穷之意 (理性观念内容以及其可能引起的无数有关的思致), 能引人从有限到无限,从感性世界到超感性世界;能使人感觉到超越自然限制的自由 。
康德所说的“审美意象”正是艺术典型,体现出艺术根据自然又超越自然,强调了艺术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歌德 谈到自己与席勒的分歧时说:“诗人究竟是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这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分别。由第一种程序产生出寓意诗,其中特殊只作为一个例证或典范才有价值,但是第二种程序才特别适宜于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特殊,并不想到或明指到一般,谁若是生动地把握住这特殊,谁就会同时获得一般而当时却意识不到,或只是事后才意识到。”这里指出的就是从概念出发与从现实出发的区别。
所谓“为一般而找特殊”就是从一般概念出发,诗人心中先有待表现的普遍性的概念,然后找个别具体形象来作为它的例证和说明;至于“在特殊中显出一般”则是从特殊事例出发,诗人先抓住现实中生动的个别具体形象,由于表现真实而完整,其中必然要显出一般或普遍的真理。所以,这个分别其实就是“用完全主观的方式写作”和“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分别。
歌德说:“我们一个从显出特征的开始,以便达到美的”,又说:“艺术并非直接摹仿人凭眼睛看到的东西,而是要追溯到自然所由组成的以及作为它的活动依据的那种理性的东西。”从此可见,说艺术要显出事物的特征,也就是说它应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必然规律,显出它们的理性。
“对天才所提出的头一个和末一个要求都是:爱真实”“一个特殊具体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变成带有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我的全部的诗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获得坚实的基础。”“艺术家在把握住对象那一顷刻中就是在创造出那个对象,因为他从那对象中取得了具有意蕴,显出特性,引人入胜的东西,使那对象具有更高的价值。”
“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
席勒 说:“理想的美尽管是不可分割的,而在不同的情况下却显出不同的特性:熔炼性与振奋性”
黑格尔 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肯定了思想性在艺术中的重要性,缺点是他的出发点是一般而不是特殊,是抽象的理念而不是具体的现实生活,是“为一般而找特殊”而不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这里“显现”与“存在”是对立的,显现的结果就是一件艺术作品。在艺术作品中人从一种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直接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人们常说艺术寓无限于有限。
他说:“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前一个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那外在形状的用处就在指引到这意蕴。”这是说艺术作品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黑格尔肯定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认为自然只是“自在”的,它认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而理念作为绝对精神,特点就在“自在自为”,自己认识到自己,关照自己,思考自己,为自己而存在。
黑格尔采取了“美是寓杂多于整一”的看法,石堆只是杂多,有生命的东西才见出整一(如马),使杂多成为整一的正是“生命”、“精神”或“理念”的通体贯注,即黑格尔所说的内在的观念性的统一。“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
别林斯基 说,一切最好的作品都“要在精神和形式上带有它那时代的烙印,并且满足它那时代的要求”。
“每个时代的诗的不朽都要靠那个时代的理想的重要性以及表现那个时代历史生活的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活的最长久的艺术作品都是能把那个时代中最真实,最实在,最足以显出特征的东西,用最完美最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从思想和情感互相消融里才产生高度的艺术性。”
“倾向本身应该不只存在于作者的头脑里,而是要存在于他的心腔和血液里,它首先应该是一种情感,一种本能,然后也许才是一种自觉的思想。”这里的“倾向”,是情与理的统一,是“理想”。它是“时代精神”或现实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教育的结果。
像黑格尔一样,别林斯基也是从理念出发,把典型看作体现一般理念的个别形象,他说:“对现实加以理想化就是把一般的和无限的东西体现在个别的有限的现象里。”这种典型化,是“为一般找特殊”,不是“从特殊见一般”。
别林斯基:“诗是对可能的现实所作的一种创造性的再现。”可能的现实不一定就是已然的现实,而是按必然规律来推测是于理应有的现实。这就不但把再现现实和抄写现实区别的很清楚,而且也把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区别的很清楚了。
美究竟在内容,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呢?别林斯基说;“毫无疑问,艺术首先应该是艺术,然后才能成为某一时代的社会精神和倾向的表现,诗作品不管塞进去多么美的思想,不管多么有力的反映出当代问题,如果它里面没有诗,也就不可能有美的思想和任何问题;人们在它里面所能看到的不过是意图很美而实现的很坏。”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一致归根到底还是内容与形式的一致。
别林斯基肯定了“生活永远高于艺术,因为艺术只是生活的一种显现。”他又说:“在诗里生活比在现实本身里还显得更是生活。”由此可见,现实高于艺术,是就现实作为艺术的源泉来说的;艺术高于现实,是就艺术抛开偶然,揭示事物本质把形象提高到典型来说的。这符合毛主席关于生活美与艺术美地位高低的辩证的论断。
别林斯基说:“没有典型化,就没有创作。”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首先是使我们想起人以及人类生活的那种生活。……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对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自然事物又暗示出人类生活而才显得美,这个观点由费肖尔父子加以发挥,后来成为德国美学界的“移情作用”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肯定现实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肯定现实高于艺术。认为艺术要凭想象,而“想象的形象比起感觉的印象来是暗淡无力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家“需要辨别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特征的能力”。
“人的生活充满美和伟大事物到什么程度,全以他自己为转移。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洞和平淡无味的。”
西方美学家大多数认为艺术的目的就在创造美,托尔斯泰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意见一致,否定艺术的目的在美说。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里唤醒亲身感受过的一种情感,然后运用动作,线条,颜色或用语言表达的形式,把那种情感传达出去,以便旁人也可以感受到那种情感——这就是艺术的活动。”
以身作则 情感育人师德师风主题征文
教师就是要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和同事在学术上不能有丝毫地保留。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以身作则 情感育人师德师风主题征文,希望大家喜欢!
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现在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10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
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老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
一、以身作则。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
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合格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合格的学生。
“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师不仅处处事事都应"严于"做到"身正为范",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来教育和感化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远大的理想、诚实谦虚的品质、勤奋好学的作风和礼貌待人的素养。孔子说过"其身正,不言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国教育史上对教师的根本道德要求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行一致,处处事事努力做学生的表率。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生在校学习,往往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化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
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师,就是一个富有强烈的人格魅力的人。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倍受学生的喜爱。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的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件事,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老师的言传身教,雕刻着孩子们的心灵,甚至影响人的一生。正如一位西方教育学家所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教育的本质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特点,决定了道德在教育中的力量和作用。
做教师,无小事。必须从小的细节做起,从言谈举止、衣着仪表到气质形象;从兴趣爱好到为人处事;从校规、校纪、社会公德到法律、法规,无一不体现着教师的道德水准和思想境界,而这一切教师都应做出表率。一名能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的教师,才是学生效仿和敬佩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只有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和道德追求;具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情操;坚守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道德规范;树立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道德形象,才能成为师德高尚的教师。
二、情感育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学生。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就是通过倾注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对民族、对人民的感情融汇于对学生的培养上,教师对社会的责任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是息息相关的,教师把自己的才智、精力、热情献给社会是从献给学生开始的,又落实在桃李满天下的伟业中。教师对学生感情的加深,一方面不仅会激励自己更加精益求精,而且会为了学生而更加注意锤炼自己的品德素养。
师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谦虚和无私奉献,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会促使教师把各种美好的道德在教学过程中以隐性的或显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是促使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感情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从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在呼唤和期待优质教育的今天,师德的力量决不可轻视。
师德的好坏从大的方面来说影响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小的方面来说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的,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严谨治学、勤于进取”、“热爱学生、积极育人”、“勇于科研、平等竞争”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良好职业道德。因此,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特别重要,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热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其得以全面发展,是教师成功的关键。健康的心理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总之,教师就是要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和同事在学术上不能有丝毫地保留。同时别人的进步也是促进自己不断努力学习的动力,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杜兰特所说“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师风需要每个老师的努力,都要从自身做起,培养良好的师德。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使自己的德能更上一层,使我们的学校办得更好。
生命自大自然中孕育而生,是艰难危险的,其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环境变化,都会使生命出现夭折。看看许多物种的消亡,就可以知道生命群体是何等的脆弱。就生命的个体来说,更显得弱小单薄,很容易受到伤害。不消说人类面临疾病、横祸等威胁。小生物在自然中活得更为艰难。但生命的力量又是令人震惊的,即使弱小的动植物也不例外。细小的种子珍惜了上天的赐予,不断努力,根拼命往下钻,芽使劲往上挤,就是在坚硬的石堆中也毫不畏惧,只为了接受轻风的爱拂,阳光的淋浴;一只小小的蚂蚁为了难得的生命不白白消磨,勤勤恳恳,忙忙碌碌;墙角的壁虎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可以毫不犹豫地舍弃自己的尾巴。这些毫不起眼的动植物不忍生命的白白消逝,努力争取享受生命的乐趣,进行了不屈的抗争。我们,自诩万物灵长的人类又岂能漠视生命的存在。
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崇高的,没有人轻易放弃生命。每个人心中都饱含着对生命的渴望,身体健全的人如此,身体不便的人同样如此。健康的人为父母给予的一副好身体而努力,残缺的生命为了对生命的执著而努力。当我们欣赏满天繁星,体验宇宙的神奇时,霍金正用他仅能活动的双指探索着宇宙中的未知物质;当我们泛湖上,在碧波清风中流涟的时候,哈森迈尔正在幽深的湖底探寻地底的奥秘;当我们翻开手中的书本,欣赏一篇赏心悦目的文章时,张海迪也许正在床塌上吃力地挥写她对生命的渴望;当我们驻足树林,望着那瑟瑟秋风中的枯叶飘落时,史铁生也许正沉浸在对生的遐想中。这些残缺的生命为了生命无悔而努力,因为他们知道生命不屈,生命可贵。
蒙田曾说:“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生命是宝贵的,失去了生命,我们将变得一无所有。但很多活着人总不珍惜活着的权利,他们随意对待自己甚至肆意践踏别人的生命:车臣爆炸、巴以冲突、美军“虐囚”、煤矿透水、房屋倒塌、失恋轻生、上网丧命……这些沉重的事件警示着我们:生命啊,多么贵;生命又是多么值得珍惜!
当你正在呼吸,当你正在心跳时,请记住:生命可贵,可贵生命;关爱生命,奏出动人心弦的最强音。
让生命之火燃烧起来
茫茫荒野,一望无际。当猿人走出森林,踏上征程时,他的心中是否茫然无措?前路漫漫,且不说有猛虎磨牙吮血,且不说有巨蛇贪婪的眼神,单是那寒风冰雨足以让他痛苦不堪。然而,一道闪电,划破长空,带来了生的希望。对,就是它,火!
火就是希望。人类有了火,便拥有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力量。用火驱赶猛兽,用火抵御严寒,人类得以生存;用火开辟土地,营建家园,用火煮熟食物,告别难以下咽的生肉,人类有了火得以发展壮大。不然,怎会有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高喊:“人,宇宙之灵长,万物之精华!”怎会有如此文明繁荣的地球?火,是人类的希望。
希望就是火。人生有了希望,便如同有了火的温暖,火的活力,火的气息。没有希望的人生就如一潭没有活力的冰水,冷冷冰冰,没有朝气,终日消沉,因为它没有火的存在。
是什么让司马迁忍辱负重,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寻访古迹,搜�柿希�挂�淌苁浪椎睦涑叭确恚�粘伞笆芳抑����拊现�独肷А贰钡摹妒芳恰罚渴窍M��恰熬刻烊酥�剩�ü沤裰�洌�梢患抑�浴钡南M�
是什么让一个矿井工人深埋地下却竭尽全力,求得生存?是希望,是求生的希望,如同一把火,将生命的潜力发挥出来,将人的本能挖掘出来,历经数十天折磨,依然意志坚定,不放弃,不退缩。
是什么让钟南山面对“非典”肆虐的攻击依然沉着?是什么让白衣天使们勇往直前,直面“非典”?是希望,是坚信必胜的希望,才会在激流中,在荆棘丛中不断前行。
希望的魅力在于即使遭遇逆境,也能激起你内在的潜能。
希望的伟大在于即使身遭不幸,也能鼓起你前进的风帆。
希望的力量在于即使失败挫折当前,也能激励你不断向前。
希望就像烈火,点燃你的生命,让生命在燃烧中得以体现,在发光发热中展现真正的价值。
那么,请点起你的生命之火,让燃烧的火光照出真正的自我,照亮你前行的道路,让生命在创造真善美中得到永恒!
不知何时,我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知何时,我嘤嘤哭泣。但四周依然朦胧,依旧昏暗……
我知道那湿润、泥泞的物体叫土;我知道我必须用幼嫩的叶破土而出。我用微弱之力往上顶着,一次次,我努力了,一次次,我失败了。终于,我看见了刺目的金光,听到了清脆的鸟鸣。
看着自己,满身朝气蓬勃的嫩绿,虽然很渺小,但我还是自得地笑了。可举目四望,只见纯白剔透的百合优雅挺立,只见娇艳玲珑的玫瑰散发幽香。我自卑地低下了头,我明白自己原来如此暗淡无光,如此渺小微弱,如此地微不足道……
我同青松翠柏一样释放着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使空气很清新,很纯净。可人们只是不停地赞扬苍翠的松柏,我不能受到青睐,得到的只是匆匆而过的余光。
秋天,纷飞的落叶透着一股忧愁,我也变得又枯又黄。我回忆过去:我用自己青翠的身体点缀着大地,衬托着花朵;我用自己微弱的身体净化空气,我把自己毫不起眼的身体,把自己的短暂的一生默默地奉献给了人类,可自己得到了什么?
这时,甜甜的声音在耳畔响起:“看,小草多可爱呀!生命力多顽强呀!”我心头一振,原来我也如一潭清水般浓郁清新,我也像鲜花翠树般为大地奉献,我也同样得到了人们的赞赏。一阵欣慰涌上心头,我的一生同样如此灿烂。虽然我在渐渐枯竭,渐渐消失,但来年的春天,我会依然翠绿,依然可爱,依然默默奉献,依然无怨无悔……
生命之歌
我想唱首歌,这是一首生命之歌。
2003年7月7日,4时30分。我从信箱里匆匆取出《新民晚报》,如同往日一样,虽然临近考试,可看报仍是我多年的习惯。视线划过一版、二版、……十五版。猛然,眼前一亮:伊朗连体姐妹欲做分头手术!伴着一声惊叫,这对姐妹花的照片映入我的眼帘,除了一部分头骨连在一起外,她俩和普通人并无任何区别,只是两双略带忧郁的明亮大眼睛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得知了她们已有29岁了,我又是一惊:她们哪来这么大的勇气?这手术可是九死一生啊!我真的替她们担心。面对死亡的威胁,姐妹俩都愿意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这又是多么美丽的心灵!
7月8日。取到报纸,我打破常规,直接翻到了十五版。据我推断,这则新闻应有连续报道。果然不出所料,整个版面几乎都刊登了这则消息。然而,醒目的大字标题让我新一凉:手术遇到麻烦!我感到似乎周围的空气凝固了,只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原来她们的头骨比预计的要厚,所以手术耗时要多一些,医生在切割时只能一毫米一毫米地进行。我简直比她们还要害怕,我能做的是,只有为她们祈祷,再祈祷。
7月9日。一到时间我就急急地奔下了楼,快速取出报纸,我迫不及待地翻到了十五版。“啊,怎么会这样!”我失声大喊,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报纸上却清清楚楚,写着这对姐妹花死亡的消息。顿时,鼻子一酸,我的脸颊上挂满晶莹的泪珠,姐妹俩的照片被放大后刊登在报纸上,然而她们那微笑却已成为一种永恒……连头姐妹在近三十年中克服种种困难,顽强生活的情景,飞速在我眼前闪过。如今,为了更灿烂的明天,她们付出了何等巨大的代价!
我真的想为这对姐妹花唱首歌,一支含着泪水唱出的美丽哀婉的歌,在为她们活出如此绚丽的生命乐章而骄傲的同时,祝福她们在去天国的路上走好。也许,这也是全世界知道这对姐妹的人心底里最想唱的歌,这是一首以死为代价的追求生命的歌……
当悠悠的春风吹绿了杨柳的枝丫,当甜甜的春雨润湿了小草眉眼的时候,竹林里以遍地是毛茸茸的尖尾巴____那就是竹笋他们偎依在清秀挺拔的竹子身边,尽情允吸雨水,努力长大,这时候,竹笋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人们可以把它做成各种佳肴,尽情享受,更多的竹笋则继续生长,一天一个高度,这时的竹子是勇于奉献的,更是茁壮成长的
夏神来临了,竹笋也长成了翠绿的竹子,这个炎热的盛夏,热的喘不过气来的人们找到了他们理想的小天地____竹林孩子们在这里做游戏,学生们在这里看书,老人们在这里乘凉,大家都感到无比的惬意,茂密的竹叶挡住了炎热的太阳,尽管自己被晒的发烫,他们也不会屈服,偶尔还给人们送上阵阵清凉的风这时的竹子是乐于助人的
秋天,树叶都枯萎飘落,花儿更是少见,地上的草,田里的稻,形成一片金**的世界,然而,在竹林里,仍然春意昂然,因为在这儿,无论仰望,还是俯视看到的总是绿色,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山上的果,田里的稻,都丰收了;而竹子随时都准备着牺牲和献出自己人们用他们编成竹筐,竹床,竹篓着时的竹子是无私奉献的
寒冷的冬天来临了,几乎所有的植物都屈服于寒冷的*威之下竹子虽然没有青松强壮,但它特要和青松一样跟风雪搏斗,它被大雪压低了,但没有倒下它被寒风吹弯了,但决不屈服,它终于战胜了严冬,这时的竹子是顽强不屈的
我爱竹子,它一直吸引着我,引导我不屈服的精神,引导我一直向前进
造物主创造了生命,使得世间有了活力。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繁衍,绽放了绚丽夺目的光彩。生命自产生起就是为了精彩而存在。
塞内卡说过:“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生命只有焕发光彩,方不辱没生命的意义。
历史长河中,无数英烈为了使生命变得精彩而做出了生与死的抉择。屈原为了使自己的生命变得精彩投入了泪罗江中;一代大侠荆轲,为了生命的精彩,高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血洒咸阳殿;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千古绝唱而流芳百世的文天祥,为了生命的精彩躺倒在蒙古人的大刀之下;“一腔碧血勤珍重”的鉴湖女使秋瑾为了生命的精彩,命丧清狗之刀下。无数的英雄儿女,不甘平凡,舍生取义,使生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生命需要精彩,精彩燃烧出生命的辉煌。
巴斯德说:“生命在最危险的环境中,方是真正的生命”。小草生长在瓦砾之中,才显出它生命的精彩;苍松矗立于绝壁之上,才显出它生命的精彩;骆驼奔走于沙漠之中,才显出它生命的精彩。只有精彩的生命才能在宇宙之中永生不灭。
生命有意义才会精彩,精彩的生命才会有意义。
凡高的一生融入了向日葵,把艺术的精华留给了人类,他的生命是精彩的;贝多芬的一生奉献给了音乐,用生命之曲唤醒人类,他的生命也是精彩的;马克思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他的生命也是精彩的;孔繁森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兰考人民,他的生命同样是精彩的……巴金说过:“寒冷寂寞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生命如果没有意义,那么尽早就结束它”。
小草把绿色献给春天,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清泉,把它的甘醇流淌入干渴者的心田,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红日,把它的温暖传递到严寒的隆冬,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
花开不是为了凋谢,而是为了结果,结果也不是为了终结,而是为了更生。生命亦是如此!
让生命精彩起来!
看见的,熄灭了,消失的,记住了,
我站在海角天涯。听见土壤萌芽
等待着彼岸花……
也许每一个人终其一生守护着生命的花开,也许那是凡高笔下那热烈奔放的向日葵,也许那是照亮夜空一瞬的明亮的烟花……但是花儿总是在生命的彼岸!时刻等待着我们的到来,等待着花开,等待着……
所以,我们称之为彼岸花。
卡夫卡曾经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设计了四种结局:或隐于石中,或被遗忘,或……但是有一种结局他没有设计: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来火种,大地上盛开出彼岸花。当它被神鹰啄食肝脏的时候我想他的心是快乐的,生命是圆满的,因为他们听得见花开的声音!
我想,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为了花开的那一刻。但是,我们的生命并不能够像曾罗米修斯那样充满传奇,用浓墨重彩的描绘,让彼岸花开满人间大地,人的生命还带着灵魂,灵魂需要出口,所以注定了不能够圆满。所以,我们在跨越生命的高度时,让灵魂飞翔,去听花开的声音……
在面对着初升的朝阳, 群飞的小鸟,浩翰无限的大海,我们感叹生命的美好,造物主的恩德。
在搀扶着已是夕阳暮年的老人,抱着初生纯净的婴孩, 在父母膝下承欢时,我也感叹人类的亲情的弥足珍贵。
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相濡以沫,携手走完人生历程的恩爱伴侣面前, 我们感叹着爱情的圣洁和坚贞……
我们的灵魂有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时,生命便悄悄地萌芽。花儿开在了我们的眼里,我们便把它深深地镌刻在心中,徐徐地散发着淡淡的香气,紧紧地扣着心弦,我们一回头:爱的天使站在树枝上,看着我们心中的彼岸花盛开着……
因为花开,所以幸福,因为幸福,所以生命有价值。为了生命,我们寻找爱,寻找人类美好的情感,等待花开的声音……
面对生命,彼岸花开。
哲学从古希腊产生,那么在古希腊语里边哲学这个概念的含义就是爱智慧的意思。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就可以发现了,就是说基督教是恨智慧,那么希腊语哲学是爱智慧,是不是爱智慧就没有痛苦呢?实际上爱智慧也是一种痛苦,那是另外一种痛苦。那么今天我们就想以此为引子来讨论哲学、爱智慧它产生于智慧的痛苦。当然不仅仅哲学作为爱智慧其中包含着痛苦,像我们这些学习和研究哲学的人其实也很痛苦,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是讲究实效的时代,哲学似乎离现实非常远,那么它已经变成了比较冷僻的远离社会生活的一个学科。为什么会这样?我感觉是不正常的。造成这样一种情况有很多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就在于我们对哲学的误解。哲学是什么?是哲学这门学科里边最基本的问题,但是很不幸啊,它也是哲学里边最困难的问题。难到什么程度?难到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答案,没有结论的程度。说起来很不好意思,哲学从两千六百年前也就是说公元前六世纪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六百多年了,它至少和许多学科的历史一样悠久,但是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弄清楚自己是什么。我想通常我们要学数学的同学,不会总是要去问数学是什么?学物理学也不会总去问物理学是什么。但是大家如果去搜索一下,去翻一翻讨论哲学是什么的著作和论文,远远比任何一个学科都要多。也就是说它在关注自己学科是什么的这个问题上陷入了困境。所以我们说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并不是说没有人给出答案,不是,实际上,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会给出一个他对于哲学的看法,结果就造成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这样一种局面,不仅哲学是什么,包括哲学的许多问题和理论都是这样一种局面。所以套用英国近代哲学家霍布斯一句话就是说“哲学几乎就是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一个战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一个问题没有一个理论,不是陷入到这个争论之中。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为了避免陷入到这样一种纷争之中去,我们想咱们从源头上,从根本上先来问一问当哲学产生的时候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实际这一点,我们随便翻开一个字典,里面都会告诉我们,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在希腊文里面,philosophia 本意就是爱智慧,philos爱,sophia智慧。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这一点大家觉得很平常。因为我们随便翻开字典就会看得到的。但是大家可能没有想到在这个很简单的词源背后其中包含的意义,也就是说当哲学诞生的时候,哲学家们并没有说哲学是有智慧,或者说哲学就是智慧的化身,他们只是说哲学是爱智慧。你像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他就曾经这样讲,他说“我认为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只有神才配享有它。我们人只能爱智慧”。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说智慧和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或者科学知识,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都有某种实用性和使用性。但是人们在热爱智慧的时候没有别的目的就是为了智慧本身。所以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他才会说了这样一句话:“一切学科都比哲学有用,但是只有哲学是一门自由的学科”。因为它不为了别的目的,它就为了它自身而存在。那么我们想,从哲学作为对智慧的爱,后来又转变成智慧之学。也就是说,哲学家们不甘心于仅仅是爱智慧。我想要是我们大家走上这条路也不会甘心只是爱智慧,我们都希望我们有智慧。
结果西方哲学就走了一条试图使哲学成为科学的这样一条道路,使智慧成为一门学问,一门科学的道路,我称之为哲学的科学情结。这一点从近代科学以来,尤其明显。因为它受到近代科学的鼓舞,一门一门学问都成为科学,都具有了某种普遍必然性,放之于四海而皆准。那么哲学认为我应该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我更应该是科学。但是实际上,从事实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到现在为止,2600年过去了,从近代开始,三四百年时间过去了,哲学并没有真的具有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的特征。为什么?我们讲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们误解了哲学的本性。因为,智慧与知识的区别在于它标志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人生也有涯、知无涯、思无涯,我们不可能在有生之年通达这样一个智慧的顶点,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爱智慧。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把哲学、科学和宗教作一个对比,来看一看哲学的性质。科学、宗教、我们说哲学恰恰处于两者之间。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诉诸于理性,建立在经验观察基础之上,它是对自然的认识,形成的是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那么宗教呢,它是起源于人类的终极关怀,它是试图超越一种有限性达到一种超验的理想境界的这样一种境界。那么在宗教看来,这样一个理想境界,这样一个超验的存在是认识所不能通达的,只能靠信仰。对比起来哲学居于其中。一方面我们知道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或者我们称之为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或者理论。所以它是诉诸于理性的。另外一方面,它也是起源于终极关怀,它要解决的是宇宙万物最深邃的奥秘,人生所能通达的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哲学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因为科学并不关心,或者关注或者它并不能够解决终极关怀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呢,宗教又缺少理论上的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哲学有它的有利地位。但是这个有利的地位恰恰也是它的短处所在。
我们想一想,科学对于它面对的自然可以形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而对那个终结关怀的,理想的、无限的那样一个对象,我们是不可能形成知识的。同时,哲学也缺乏宗教所具有的信仰这个方便法门。这样一来哲学就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它要通过理性去认识一个无限永恒的境界,但是,那个境界又是理性认识所无法把它变成一门科学来表达出来的。结果,哲学问题,就变成了一种没有终极答案,但人类又永远在追问的这样一种难题。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我们称之为问题,一类我们称之为难题。所谓问题,就是通常能够有答案,能够有统一答案的这样的一种问题,比如1+1等于2它肯定有个确定的答案。但是我们更多的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只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决方式,这类问题我们就称之为难题。哲学就是这样一类难题,而且是难题中的难题。那么,当我们用科学来衡量哲学的时候你立刻就会发现,它几乎没有一个问题不是充满争论的,几乎没有一种理论就是能够达到哪怕是相对的普遍必然性的。这样一来,批评哲学的人有了一项非常有利的致命的武器就是科学。维护哲学的人,多了一块去除不掉的心病。因为他们面对这个问题感到很困难,于是几乎所有研究哲学的人都在千方百计地证明哲学是科学,而至少哲学理论上是科学的,也许它现在不是科学,但是它将来会成为科学。实际我认为无论是批评哲学的人,还是维护哲学的人如果他用科学作为一个衡量标准的话,他其实就陷入了一种偏见和误解之中,他误解了哲学的本性,哲学是一门学问一门学科,但它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的一种科学。事实上我们想一想,我们是不是非要要求一切学问,一切学科都是要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学科呢?自然科学包括技术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都具有使用和实用性,它是服务于我们的,但是我们知道科学知识它是中性的,工具和手段总有一个服务的一个对象,一个目标。我以为,哲学就应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所有的知识我们所有人生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它应该承担起这项任务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哲学看作是广义的人生哲学。
那么我们可能会问,哲学问题既然是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带来的是痛苦,我们为什么还要追问这些问题?为什么还要追问这些问题?我明知道哲学面对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去放弃它,还仍然追求这个问题。让我们回到我们一开始讲的例子,就是伊甸园的神话。那么在伊甸园的神话里边,它讲的是亚当、夏娃因为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子所以有了死亡,被赶出了伊甸园,基督教把它看作是原罪。那么我们从哲学的或者文化的角度来讲,它并不是说人因为有了智慧就是有死的,而是说人有了智慧就意识到,明确地知道了自己的有限性。在这个意义上,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知道人终有一死,它是智慧的代价。智慧的代价。我们想当人类从自然中脱颖而出,割断了和大地母亲的脐带,他终于可以自由地、独立地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那么在他面前会出现一种什么情况呢?一方面,我们人类像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一样,像一块石头,一棵草、一棵树是一样的他要服从自然法则,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人是有限的,但另外一方面人因为有了理性,他就有了超越自身有限性的一种理想。于是在这个时候,在人的面前,就出现了绝对、相对、无限、有限、永恒、暂时、理想、现实、彼岸、此岸巨大的冲击。而在他们之间横着的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终有一死的人追求永恒,但追求永恒的人终有一死,这是人成其为人最根本的一项悖论。而哲学恰恰就由此而生,我们称之为终极关怀。我们想一想,当无限、永恒的太阳从地平线的远处升起的时候,人类能不能不去追求这个理想,不去热爱智慧,他能不能只是心甘情愿地只是做一个有限的自然存在物,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仅仅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而存在,而放弃对无限永恒理想的追求,这意味着你仍然还是自然存在物,你还不是人。所以我们可以把智慧的痛苦看作是人成其为人的洗礼。
那么我们想一想,终有一死的人追求永生,追求永生的人终有一死。也就是说在现实中我们不可能真正地实现我们的理想,但是我们又不可能放弃我们的理想,哲学问题归根结底最终就反映了这样一种终极关怀。也就是说它反映了人类理性,人类精神试图超越自身有限性通达一个无限自由境界的这样一个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还可以从伊甸园的神话引出另外一个话题,就是自由的问题。我们不考虑宗教的问题,我们考虑自然,通常我们说,人是自然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我们说最高级的阶段,迄今为止我们这一点还是可以值得骄傲的。但是如果考虑到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对自然的一种毁灭,比如我们说环境、环境危机等等,也就是说人类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对自然是一种毁灭,我们同样可以推出一个悖论,自然为什么会产生出一个自我毁灭的产物?我感觉我们可以有一种解释,那么我们把人看作是自然的最高阶段,他高在什么地方,自由。但人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一种有限的自由它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中去选择去筹划。那么,它的这种选择和筹划究竟会产生什么后果,并不是他都能够都预见到的。结果就会出现什么情况?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就是当我们进行自由选择筹划的时候,我们也要为它负责,我们要为它承担后果。而我们的自由不是上帝的自由,我们是人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你不可能预知到所有的情况,所以我们说自由本身,实际上就意味着冒险,我们任何筹划,任何选择都意味着冒险。同样当我们以自由的存在,当然是有限的自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对人来说,对于一个有理性的人来说,它就不仅仅心甘情愿地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它在这个世界上就寻找某种意义和价值。一个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世界是人无法忍受的世界。
但是究竟以什么意义,什么价值作为人生的目标?并不是人能够充分全面确定地意识到的。那么,以价值的方式存在,同样对人来说是一种冒险。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智慧作为一个理想的境界,它实际上是人为自身确定的一个价值取向,一个理想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在现实世界之上,营造了一个理想世界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样一个理想世界不仅仅是我们不可能现实地通达的,它只是我们的理想。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开放的境界,它是一个开放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哲学问题不可能有一个终极的答案,它都是我们试图要面对这样一些问题的时候,所提出的各式各样不同的解决方式。
那么,我们想怎么学哲学。你说你哲学问题是永恒无解,但是人类又不得不去追问的问题。它表现为一种智慧的痛苦,但确实又是人必须去经受的一种洗礼。那么我们怎么去学哲学?我想在座各位或许都有读哲学著作的经历,因为哲学不仅仅问题难解,哲学著作晦涩难懂是出了名的。很少有人说我看哲学著作像读小说一样。可是你要想了解哲学家们的思想就只有读他们的书,但这里边就有了一个问题,我想主要是语言的问题。我们只有一种语言,自然语言或者叫做日常语言,当我们用这样一些来自自然生活的语言来表达日常生活的时候,我们不会有困难,即使一个概念发生歧义它在不同的场合我们运用自如,不会产生什么困难。但是当我们要用表达日常生活的这些语言,同样要用它们去表达哲学问题,哲学对象的时候我们就陷入了困境。借用莎士比亚一出戏剧的名字,我们的语言就变成了“一仆二主”。它既要表达的是日常生活它没有问题呀,但是你要用它去表达那个无限永恒的境界,它就会陷入了困境。所以哲学家不是说他们不想有话好好说,他们不是说不会正经说话,并不是说都想故弄玄虚,我把这个东西弄的难得让大家都不理解才好,不是的。哲学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思想说得非常清楚,让大家都能够接受。可惜他做不到。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在阅读哲学家的著作的时候就面临的困难在哪儿呢?就是说他是千方百计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思想,而我们要借助他的思想去接近他所表达的对象。我想难肯定是难,但是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解决的办法就是明确哲学家所面对的问题,熟悉他所使用的概念,遵循他的思路,理解他的思想。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习哲学其实不应该说学。我们有时候说哲学不是学出来的,也不是老师站在这儿能够教出来的。它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它是一种思考。而这样一种哲学的思考,它是围绕问题而产生的。只有当我们把哲学家的问题当作我们自己切身的问题,或者把我们自己的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们才能真正进入到哲学思考的层面,才能够上路,进入到哲学蕴思的这样一条道路上去。公元前六世纪泰勒斯作为哲学的始祖,他留下了一句话,叫做“大地浮在水上”。这个英国哲学家罗素他在他的《西方哲学史》里边写到这里的时候发了一番感慨,他说人们感觉到学哲学就要进入到一个神圣的殿堂,劈头你面对的是这么一句话:“大地浮在水上”,不免让大家感觉有点泄气。说你说大地浮在水上,这算什么哲学呀?如果你从内容上来看,的确,我们今天是不是会认为大地浮在水上,这句话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但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就会问它要面对是什么问题,它以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在希腊哲学诞生之初它要解决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问题,按照亚里士多德,所谓本源就是万事万物从它那里来,毁灭之后又归到它那里去,一切都在变化,唯独它不变的东西。其实它产生于希腊一个很朴素的一个感觉,他看到自然界生灭变化,按照人们的常识,有生就有死,但是我们所面对的自然生生不已,循环不已,四季交替、草木枯荣,它没有变成没有,它始终存在。所以希腊人就感觉到奇怪,它认为在这个变化之中,一定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所以他们就要在自然中去寻找这种不变的东西。那么泰勒斯所说的“大地浮在水上”,要说的就是水是万物的本源。而在那个时候,希腊人在进行哲学思考的时候,不像我们今天随便拿出来概念就可以使用,随便拿出来哲学概念就可以使用。他们还没有从感觉经验中超拔出来,他们还没有形成抽象的概念,所以他们就只能用一种象征的方式来表达用水来象征表达那种流动的、变化的本源。我们想一想,泰勒斯面对的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今天就把它解决了?是不是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太阳系,我们这个宇宙就已经解决了万物究竟从哪儿产生?没有,这问题也是我们还在面对的问题。所以思考哲学家们的问题,思考他们的学说的时候,我们并不是仅仅关注于他所表达的内容,有时候关注它的内容是会很可笑的。但是你要关注到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你会发现他对我们来说也提供给我们一种借鉴,提供给我们一种选择。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说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哲学史。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并不存在于哪一个体系里面。它存在于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围绕哲学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里面。把所有这些东西综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幅开放的哲学图画。我们想一想,假如有一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那么无论你经过了多长时间,无论你经过了多么艰苦的探索,我们知道这个结果,我们直接把握的就是这个结果。但假如有一个问题,没有终极答案,只有各式各样的解决方式,那么你就会发现,所有这些解决的方式,就没有谁高谁低的区别。它们都是等值的,因为问题没有解决,你也没有解决我也没有解决。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亚里士多德,不可能掩盖柏拉图的光辉,黑格尔也不可能替代康德的位置,哲学家留给我们的就是一座一座的里程碑。在这个意义上他们都超越了时间,超越了历史。那么我们在学习哲学史,学习哲学的时候,无非就是把哲学家们思想的问题再思它一遍,把哲学家们走过的路再走一遍。那么当我们这样去通过我们的努力去走上这条思想之路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思想去思想哲学家们的思想,也就是思想和思想之间的对话。那么这样一种对话,就是通过读书的方式进行的。所以我们学文科的,学哲学的同学,我们不像学理科的需要实验室,我们也需要,我们的实验室就在这儿,我们的实验室就是自己的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说,哲学史上的哲学家思想既具有历史性,他们相互之间当然有继承发展的关系,但是就他们每一个人都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具有自己独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说,他们又都具有独立的价值,他们同时又具有现实性。你看起来几百年上千年,哲学家的思想,当我们读他们的书的时候,思考他们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只是对古典东西的一种爱好,我们还是为了把哲学进一步把它思下去,把它推进下去,去筹划、选择、开拓我们的解决办法。那么我们的解决办法当然要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你要用很短的时间把前人所思所想都把它思一遍想一遍在你所思所想的过程之中,哲学家们的思想就复活了。当然复活不是复古,其实他们本身就是活的,只不过是潜在的,通过我们的思考使他们获得了现实性。
那么我想作为一种智慧的痛苦,其实里边也包含着智慧的快乐。做人就是一种痛苦,但同时做人也有做人的快乐。哲学尽管不可能最终地解决这样一些问题,但是哲学的所有意义都包含在这种无穷的思考和探索之中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习哲学,爱好哲学,也就是说更多的人走向爱智慧这条道路上去。因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我们说现代社会是建立在一个现代化的分工越来越精细的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我想我们各个专业的同学都有,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在现代社会这个大机器上找到你的位置,并为这个位置付出你全部的精力。你会从事这种工作或者那种工作,或者这个学科那个学科,我们每个人从事不同的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等等相互之间共享我们的成果,只有当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集中在某个学科的二级学科下面的研究方向的分支某个问题上也许你花了一辈子精力,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你可以获大奖,你可以名垂青史,你有没有精力对所有学科都能够掌握?那是不可能的。这就引来了现代社会一个叫做专业缺憾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都是以牺牲和放弃其他能力其他爱好而把所有精力集中在某个学科,某个方向上来承担起这个社会的责任。所以我们叫做相互共享各自的成果。我们大家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它的理论肯定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入,但是他们的使用性越来越简化,越来越简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脑,计算机。我们经常使用的windows这个操作系统,我想windows有一个广告用语叫做所见即所得,其实它那个所见即所得的背后那个复杂理论和你那个所见即所得是风马牛不相及不可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不理解它的理论,拿过来就可以使用。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在现代社会之中,每个人处在一个位置,你在从事一个行业,一个专业,相互之间共享各自的成果。那么哲学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有一些人,专门研究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我们大家拿过来分享不可能的。我们想一想,我把哲学如果看作是广义的人生哲学,或者你就是说哲学是世界观的话,它需要的是思考,需要的是自觉,需要的是你自己灵魂在场。并不是拿过来就用,你必须自己去思考。所以我感觉,我们学哲学,并不应该只是专家才做的一项工作,我们不能说就是让一些专家去关注世界观的问题,让他们去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我们大家都不关心了。然后他们提出来的一些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拿过来就用,我们想一想人生之路总是我们自己去走的,那毕竟是我们自己的人生不是别人的人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哲学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哲学应该每个人都去作为一个爱好的问题。
实际上大家要想一想哲学问题和我们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不是和我们生活离得非常远。举一个例子,就我现在在演讲的这张桌子,其实从这张桌子可以问出许多哲学问题。你比如说桌子究竟从哪儿来的?它是由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叫做桌子不叫做椅子,使桌子叫做桌子的是桌子的材料呢?还是桌子的概念?如果说使桌子,我们知道构成桌子可以有铁的、塑料的、木头的、石头的各种材料,那么它一定是符合桌子的概念我们才叫它做桌子,但是桌子可以是生灭变化的,相对的存在,桌子的概念我们说是不变的,但是假如桌子都毁灭了,桌子的概念在哪儿?假如你说桌子是由桌子的概念来确定的,它以什么形式存在在桌子里面?再有我们对这张桌子可以形成我们关于桌子的知识,我们怎么来确定我们关于桌子的知识和桌子就是符合一致的?我们怎么来去对比我们关于桌子的知识和这张桌子本身?这些问题都是哲学里边,里边有些问题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你看起来简单不简单,它就是我们面前一张桌子,所以你看起来哲学问题离我们日常生活很远,其实它离我们很近。只是由于哲学家们思考方式上的。
那么哲学也走过它的弯路,使哲学越来越远离社会生活。你比如说我们有时候这样来讲,我们说哲学家他所理解的世界和我们日常人所理解的世界正好是颠倒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周围的这一切我们认为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哲学家就会告诉你,你周围这些东西都是假象,真实的存在是它的背后那个普遍一般的本质,它和我们日常人理解的世界都不一样的,这是古典哲学的一种思路。那么像西方哲学沿着这个思路试图通过一层一层抽象去把握这个世界。这条路最终被判定走不通的时候,哲学家又向下走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关于桌子和桌子的知识,这是在认识论有了主体、客体分别之后才会产生的问题,那么我们要追问问题可以向下回溯,回溯到还没有形成主体、客体区别之前,我们和桌子打交道。实际上想跟大家讲的就是哲学固然有它深刻、晦涩难懂的地方,但是哲学实际上和我们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大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具体的事务都可以和哲学有关,但这种关系不是我们说是一种知识的关系或者直接的关系,我们也不应该把哲学,好像是一切东西都可以纳入到哲学之中去了,哲学有哲学关注的对象。
第二期。《一拍即合》栏目成立于2012年8月,是由河南电视台、河南省收藏协会、河南省宝玉石协会共同策划,其中被爱消融的家是在第二期讲述,该栏目由情感专家、心理咨询师、律师联合组成的专业调解团队。
负面情感有什么
情感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正面情感与负面情感,那么生活中,我们的负面情感有什么呢下面就让我告诉你吧!
负面情感有什么 篇1(从0到1000,200以下为负面,200以上为正面)
Shame:(20)羞愧
羞愧的能量级几近死亡,它犹如是意识的自杀行为,巧妙的夺去人的生命。在羞愧的状况下,我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或者是希望自己能够隐身。
Guilt:(30)内疚
内疚感以多种方式呈现,比如懊悔,自责,受虐狂,以及所有的受害情节都是。无意识的内疚感会导致身心的疾病,以及带来意外事故的自杀行为。它也经常表现为频繁的愤怒和疲乏。
Apathy:(50)冷淡
这个能量级表现为贫穷、失望和无助感。世界与未来都看起来没有希望。冷漠意味着无助,让人成为生活中各方面的受害者。缺乏的不止是资源,他们还缺乏运气。除非有外在的帮护者提携,否则很可能会潦倒致死。
Grief:(75)悲伤
这是悲伤、失落和依赖性的能量级。在这个能量级的人,过的是八辈子都懊丧和消沉的生活。这种生活充满了对过去的懊悔、自责和悲恸。在悲伤中的人,看这个世界都是灰黑色的。
Fear:(100)恐惧
从这个能量级来看世界,到处充满了危险、陷害和威胁。一旦人们开始关注恐惧,就真的会有数不尽的让人不安的事来临。之后会形成强迫性的恐惧,这会妨害个性的成长,最后导致压抑。因为它是让能量流向恐惧,这种压抑性的行为不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Desire:(125)欲望
欲望让我们耗费大量的努力去达成我们的目标,去取得我们的回报。这也是一个易上瘾的能级,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欲望会强大到比生命本身还重要。欲望意味着累积和贪婪。愿望可以帮助我们走上有成就的道路。但是欲望却能成为到达比知晓更高层次的跳板。
Anger:(150)愤怒
如果有人能跳出冷漠和内疚的怪圈,并摆脱恐惧的控制,他就开始有欲望了,而欲望则带来挫折感,接着引发愤怒。愤怒常常表现为怨恨和复仇心理,它是易变且危险的。愤怒来自未能满足的欲望,来自比之更低的能量级。挫败感来自于放大了欲望的重要性。愤怒很容易就导致憎恨,这会逐渐侵蚀一个人的心灵。
Pride:(175)骄傲
比起其他的较低能量级,人们会觉得这个能量级是积极的。而事实上骄傲让人感觉好一些,只是相比其他更低的能量级而言。
骄傲是具有防御性和易受攻击性的,因为它是建立在外界条件下的感受。一旦条件不具备,就很容易跌入更低的能量级。自我的膨胀是骄傲自大的助推剂,而自我常常是易受攻击的。因此骄傲的演化趋势是傲慢和否认。而这些都是抵制成长的。
Courage:(200)勇气
到了200这个能量级,动力才显端倪。勇气是拓展自我、获得成就,坚忍不拔和果断决策的根基。在比之更低的能量级,世界看起来是无助的,失望的,挫折的,恐怖的,但是到来勇气的能级,生活看起来就是激动人心的,充满挑战的,新鲜有趣的。在这个能动性的能级,人们有能力去把握生活中的机会。因此个人成长和接受教育是可行的途径。对于那些能够打击能量级低于200的人的障碍,对进化到200能级的人来说则是小菜一碟。到来这个能级的人们,总是能尽数回馈足够多的能量给这个世界。而低于这个能级的人们则是不断地从社会中汲取能量,丝毫没有回馈。
人类集体意识能级停留在190达几百年之久,奇怪的是,在最近的10年里突然跃迁到了207。到2006年的测量结果又变成了204。2007年的测量结果为205。
Neutrality:(250)淡定
到达这个能级的能量都变得很活跃了。低于250的能级,意识是趋向于分裂和刚硬性的。淡定的能级则是灵活和无分别性的看待现实中的问题。到来这个能级,意味着对结果的超然,一个人不会再经验挫败和恐惧。这是一个有安全感的能级。到来这个能级的人们,都是很容易与之相处的,而且让人感到温馨可靠。因为他们无意于争端、竞争和犯罪。这样的人总是镇定从容。他们不会去强迫别人做什么。
Willingness:(310)主动
这个意识层次可以看做是进入更高层次的一道门。在淡定的层次的人,会如实的完成工作任务。但是在主动层次的人,通常会出色的完成任务,并极力获得成功。这个能级的人的成长是迅速的,他们是为人类进步而预备的人选。低于200能级的人,他们的思想是封闭的,但是能级为310的`人们则是全然敞开的。这个能级的人,通常是真诚而友善的,也易于取得社交和经济上的成功。他们总能有助于人,并且对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来。他们也乐意面对内在的状况,也不存在较大的学习障碍。鉴于他们具有从逆境中崛起并学到经验的能力,他们都能够自我调整。由于已经释放了骄傲,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学习别人的优点。
Acceptance:(350)宽容
在这个能级,一个巨大的转变会发生,那就是了解到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低于200能级的人则是没有力量的,通常视自己为受害者,完全受生活所左右。这个看法的根源是,认为一个人的幸福和苦难来自某个“外在”的东西。在宽容的能级,没有什么“外在”能让一个人快乐,爱也不是谁能给或夺走的,这些都来自内在。宽容意味着让生活如它本来的样子,并不刻意去塑造成一个特定的模式。在这个能级的人不会对判断对错感兴趣,相反的,对如果解决困难他们则乐于参与。他们更在意长期目标,良好的自律和自控是他们显著的特点。
Reason:(400)明智
超越了感情化的较低能量级,就进入有理智和智能的阶段。这是科学、医学以及概念化和理解能力形成的能级。知识和教育在这里成为资历。这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大政治家和高级法庭审判长的能级。爱因斯坦,弗洛伊德,以及很多其他历史上的思想家都是这个能级。这个能级的人的缺点是,过于关注对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区分。明智并不能让人走向真理。它只是能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和文档,但是缺乏解决数据和结果差异性的能力。明智本身是通往更高能级的一个最大障碍。在我们的社会中能超越这个能级的人凤毛麟角。
Love:(500)爱
这里的爱并非通常意义上各种媒体所描述的爱。通常意义上的爱,很容易就带上愤怒和依赖的面具。这种爱一旦受到挫折,立马就能转变成愤恨。引发愤恨的爱是来源于骄傲而不是真的爱。
这个500能级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是不变更的爱,是永久性的爱。这种爱不会动摇,它不是来自外界因素。爱是存在的基本状态。爱是宽容,滋养和维持这个世界的。它不是知性的爱,不是来自头脑的爱,它是发自心灵的爱。爱是总是聚焦在生活美好的那一面上,并且增大积极的经验。这是一个真正幸福的能级。
世界上只有04%的人曾经达到这个意识进化的层次。
Joy:(540)喜悦
当爱变得越来越无限的时候,它开始发展成为内在的喜悦。这是在每一个当下,从内在而非外在升起的喜悦。540能级也是拥有治疗和精神独立的能级。由此往上,就是很多圣人和高级修行者以及治疗师的能级。这个能级的人的特点是,他们具有巨大的耐性,以及对一再显现的困境具有持久的乐观态度,以及慈悲。到达这个能级的人对其他人有显著的影响。他们持久性的关注,会带来爱和平静。
在能级超过500的人看来,这个世界充满了闪亮的美丽和完美的创造。一切都毫不费力的同时发生着。在他们开来是稀松平常的作为,却会被平常人当成是奇迹来看待。濒死体验在他们的转变中特征性的出现,这也让他们体验到能量浮动在540-600之间的经验。
Peace:(600)平和
这个能量层级和所谓的卓越、自我实现以及基督意识有关。它非常稀有,一千万人当中才有一个人能够达到。而一旦达到这个能级,内与外的区分就消失了,感官被关闭了。在能级600及其以上的人的感知如同慢镜头一样,时空悬停了——没有什么是固定的了,所有的一切都生机勃勃并光芒四射。虽然在其他人眼里这个世界还是老样子,但是在这人眼里世界却是一个,和宇宙源头进化一起协同舞蹈的,不断浮动进化的流转。
这是一种非同寻常、无法言语的现象,所以头脑保持长久的沉默,不再分析判断。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成为同一个人,观照者消融在观照中,成为观照本身。能级为600到700之间的艺术作品、音乐和建筑能临时性的,把我们带到通常认为的通灵的和永恒的状态中。
Enlightenment:(700–1000)开悟
这是历史上所有创立了精神模范,让无数人历代跟随的伟人的能级。这是强大灵感的能级,这些人的诞生,形成了影响全人类的引力场。在这个能级不再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分离感,取而代之的是意识与神性的合一。
负面情感有什么 篇2负面情绪
(情绪)
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negative emotion),有时又称为负面情绪,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情绪,是因为此类情绪体验是不积极的,身体也会有不适感,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伤害。
简介
有些人会积攒一些负面情绪。如果在办公室里释放,如在同事面前唉声叹气、眉头紧锁、做苦瓜脸,负面情绪极有可能传染给同事,让办公室的气氛变得压抑。
抑制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得不到释放,也会让人憋出“内伤”,表情暴力。
负面情绪一旦产生,可以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或者户外活动,使自身处于一种大汗淋漓的状态,这也是一种放松自我的过程。也可通过想象、憧憬一些美好的事物,让自己能够身心愉快,而不是一味的抱怨。
当然,有些人对付负面情绪的方法就是睡觉,有一种睡醒之后万物又都是新了的感觉。而有些人就选择洗澡、泡澡、桑拿、按摩等生理享受来忘却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影响健康
英国心理学家研究对六万名成年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中近15%的人有心理问题,女性要比男性多。年龄较为年轻、有吸烟习惯的人、服用降血压药物者似乎较易有身心困扰,这些人往往收入也较低。跟踪8年后发现,有2367人死于缺血性心脏病、中风与其他心血管疾病。
心理学家指出称,一般人口中约有15%—20%的人有情绪障碍、心理困扰。过去的研究已经发现,这些常见身心困扰可能与冠状动脉疾病有关,但很少有人研究身心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是否有关联。心理学家总结指出,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医生从普通精神病患者中筛选病患,从而减少这些病患由心脏病和中风而导致的死亡风险。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许多中风病人的发病都与情绪激动有关,尤其是经常有生气、吵架、恐惧、焦虑、兴奋、紧张、悲伤、嫉妒等情绪的病人,常常在这些情绪的剧烈发作当中或之后出现中风的发作。经医学证实:这些情绪的经常刺激,能够引起大脑皮质和丘脑下部兴奋,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加,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上升,使脑血管内压力增大,容易在已经硬化、失去弹性、形成微动脉瘤的部位破裂,从而发生脑出血。
临床上,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警惕,即情绪突然低落可能是中风先兆。家里的老人突然“不想说话”或者连“刚刚发生的事情都不记得”,碰上这样的状况,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老人心情不好”或者“记性不好”。然而这些症状很有可能是“小中风”的前兆,如果不及时处理,极其危险。
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负面情绪,一但出现,需及时的进行调整。如果注意保持心情安静,控制不良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不良刺激,就有可能预防或减少中风的发病。平时可以多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多进行一些放松的娱乐活动,如学画、习书法、种花养鸟、下棋、欣赏音乐等来调整自己的负面情绪!
补充一些与题目相关的说明,
什么是负面情绪 怎么消除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也就是消极情绪,它是指在某种具体行为中,由外因或内因影响而产生的不利于你继续完成工作或者正常的思考的情感,其与积极情绪相对。消极情绪包括:忧愁、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憎恨等。
消极情绪的产生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的,产生的原因:对“应激源”产生的反应;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遭受了挫折;受到了他人的挖苦或讽刺;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等。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是相对而言的,面对生活的压力与历练,若积极情绪战胜了消极情绪即会促进人的进步,激发人性的优点使之为善;若消极情绪战胜了积极情绪即会阻碍人的进步,激发人性的缺点使之为恶。
负面情感有什么 篇3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negative emotion),有时又称为负面情绪,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情绪,是因为此类情绪体验是不积极的,身体也会有不适感,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伤害。
有些人会积攒一些负面情绪。如果在办公室里释放,如在同事面前唉声叹气、眉头紧锁、做苦瓜脸,负面情绪极有可能传染给同事,让办公室的气氛变得压抑。这负面情绪得不到释放,也会让人憋出“内伤”,表情暴力。
负面情绪一旦产生,可以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或者户外活动,使自身处于一种大汗淋漓的状态,这也是一种放松自我的过程。也可通过想象、憧憬一些美好的事物,让自己能够身心愉快,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当然,有些人对付负面情绪的方法就是睡觉,有一种睡醒之后万物又都是新了的感觉。而有些人就选择洗澡、泡澡、桑拿、按摩等生理享受来忘却负面情绪。
十大负面情绪解读
01不痛快:(discomfort)
不痛快的讯息:
不耐、烦躁、不安、操心以及轻微的困窘,这一切都透露出事情有些不对劲。或许你认为事情处理起来有些麻烦,也或许是结果未如你先前的预期。
不痛快的解决办法:
处理这种“不痛快”的情绪很简单:
运用各样技巧来改变你的“心理状态”。
确定自己所想要的。
改变做法。稍微改变先前的做法,看看是否会使你的情绪好些,或者是改变一下先前所订的目标。
02害怕:(Fear)
当我们觉得可能会受苦,特别是这种情绪很强烈时,就会产生“害怕”。
害怕的讯息:
人之所以会“害怕”,乃是对可能发生的事在心理上未准备好。
“害怕”的范围从最轻微的关切到强烈的担心、焦虑、恐惧、它其来有自,所传递的讯息也狠简单。 我们无须对“害怕”屈服,也不须过度悲观地“害怕”,当然更不须装作它不存在。
害怕的解决办法:
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到底“害怕”的是什么,然后作好心理准备,看看有什么办法来处理这一切。
03难过:(Hurt)
当“害怕”不幸成真,你就有可能会“难过”。
不管是在生活中或工作上,影响我们与他人感情最深的一种情绪就是“难过”了。
人之所以会“难过”,是因为内心认为自己失去了什么。
难过的讯息:
“难过”的产生,是因为自己的期望落了空。
难过的解决办法:
要好好想一想,到底自己是不是真有什么损失,很可能是你的认知出了问题,事实上别人并无心伤害你,也或许别人没想到会对你造成这等伤害。
好好想一想你当时的状况,自问一下:“我真有什么损失吗?还是我太早下定论或下的定论太苛了?” 心平气和地把你心中想说的话跟你那位朋友谈一谈,这可以消除你的“难过”或不解。
04生气:(Anger)
若是你的“难过”不去处理的话,就常常会扩大成“生气”。
“生气”的范围包括从轻微的不悦到忿怒、冒火、大发脾气不等。
生气的讯息:
一个人会“生气”,多半是因为有人触犯了他的原则,或者他根本是在跟自己“生气”,因为未能坚守原则。
生气的解决办法:
警惕自己是否有所误解别人违反了你的原则或规定,很可能是他的无心之过。
警惕自己,就算别人违反了你的原则或规定,并不表示你所订的规定或所持的原则就“对”的,即使你坚决这么相信也罢。
提问自己这个有启发性的问题:
“就长远来看,他这样做是不是真对我有什么帮助?”
“从这件事上我能学到些什么?我该用什么方法,把所持的原则或规定告诉那人,好让他对我真有帮助,而未来不再触犯?”
05挫折感:(frustration)
一直无法达成期望的标准或目标,就会导致“挫折感”。
“挫折感”的产生有很多管道,当你觉得周围好像被困住而走不出去,就算怎么努力也得不到所希望的,这时就会造成受挫的情绪。
挫折感的讯息:
当你觉得有“挫折感”时,是个很棒的讯息,表示你相信自己还可以做得比现在更好。
“挫折感”跟“失望”有些不同,“失望”代表著你想得到某些东西但却得不著,可是“挫折感”却有好的意思,它表示解决你问题的办法是有,只不过你现在所采取的不管用,若是想要达成目标,你就得改弦更张。
挫折感的解决办法:
知道“挫折感”是你的朋友,然后多动动脑子,想出一些能使你达成期望的新方法,你要如何弹性使用这些方法呢?
针对当时的情况加入一些新的资源。
例如:找个行家指点一番,请教他们要怎么做才能得到所希望的结果。
要以愉快的探究心情去学习,看看所学到的东西,如何在今天以及未来帮助你,如何减少你在时间上的耗费,并使你得著寻获的快乐。
06失望:(disappointment)
比“挫折感”更具杀伤力的一种情绪是“失望”。
当你期望得到什么却未能如愿,这时内心就会生出“失望”的情绪。
如果你不好好处理失望这种情绪,它可能带来毁灭性的伤害,因为它会使你的意志一直“消沉”下去,永远地失去所想追求的愿望。
失望的讯息:
我们之所以会“失望”,是因为所期望的目标未能达成、所想要的东西未能得到。
失望的解决办法:
遇有这种情形你就得修改自己的期望,使之合于当时的状况,随即拿出行动以实现这个目标,这是解决“失望”的根本作法。
从让你“失望”的这件事里学习,看看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然后好好检讨出对你有帮助的作法。 重新设定目标,使之让你更有兴趣去追求,并且让你能够很快得著进展。
想一想自己是否“失望”的早了些,经常我们会发现一时的挫折并不代表与成功从此绝缘,正如我常用的一句话:“上帝并非不给你,她只是在等待最佳的时机。”
如果你所期望的目标不实际,那么就免不了会“失望”。
就好像今天去到田里撒种,却想明天就见到果实一样。
07懊悔:(Guilt)
当你非常地“失望”之后,很可能这种情绪就会转化为“懊悔”。
人生里我们最想避开的情绪之一就是“懊悔”了,不过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的价值。
懊悔的讯息:
“懊悔”的产生,乃是因为违背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原则,要想日后不再有这种情形,我们必须拿出立即的行动。
人们面对“懊悔”的另一个极端现象,就是向它屈服,无助地承受它的挫折与蹂躏。
懊悔的解决办法:
“懊悔”可能是最管用的杠杆,因“懊悔”而改变了自己的行动就如同因痛苦而改变一样的有强大了威力。
08不中用:(Inadequacy)
当你因为经常触犯所持守的原则或规定,以致于心理上自责甚深,结果最后就产生了“不中用”感。
任何时候当我们觉得有些该做却做不来,这时就会产生自己“不中用”的感觉。
不中用的讯息:
如果我们动不动便用“中用或不中用”来衡量自己,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事实上,“不中用”还带有另外的讯息。
没有哪个人是样样都精通,当你觉得自己“不中用”时,那就暗示你需要更多、更有用的资讯、了解、策略、工具、技巧或自信。
09心力交瘁(Overload or Overwhelm)
当你觉得四周好像有数不清的问题,或者要做的事情比我们所想到更多,这时就会兴起“心力交瘁”的情绪。
心力交瘁的讯息:
当你有“心力交瘁”之感时,心里就会觉得痛苦、沮丧和无力,因为这时那些事对你来说已失去了积极的意义。
你之所以会“心力交瘁”,是因为想一下子就处理很多事情,想在一夜之间就来改头换面。在各种情绪中,没有那个比“心力交瘁”更伤害一个人了。
一旦你把第一件事情完成后,就会做得更起劲,因为这时你会觉得又重新有了控制能力,自然“心力交瘁”及“沮丧”的现象也会因而消失,在此情形下就能顺畅地运作,源源不断想出更多解决事情的办法。
10孤独感:(Loneliness)
大部份人最害怕的是与人脱节,那个情绪可称之为“孤独感”。
这种情绪乃使人有种与他人疏离、隔绝的感觉,不知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经验?我相信每个人在其人生中都必然有过。
孤独感的讯息:
当你有了这种感觉,就是意味著你得多多跟他人接触了,特别是在心灵上与人契合,否则即便是有再多的朋友,仍可能会产生“孤独感”。
觉得孤独也不是件坏事,它提醒你这件事:“我希望能有朋友,好让我能去关心他们,只是现在要决定的是,到底跟他们要建立何种关系,然后赶快拿出行动。”
到此就立即行动,跨出你的脚,伸出你的手,去跟想结交的人接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