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第一次会面时,弗洛伊德问荣格:“你如何看待移情?”荣格不假思索地回应道:“对精神分析而言,从始至终,移情无处不在。”弗洛伊德大为感叹,对荣格说:“那你已抓住了精神分析的核心。”
虽然移情如此重要,但荣格同样指出,移情不一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有的个案中移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的个案却截然相反。 认为移情是不可或缺的同样是错误的想法,它不可被强求,只能自发地发生 。为了阐明移情,荣格转向炼金术象征符号这种看起来非常遥远的东西,用这些意象来解释那些抽象的、隐晦的无意识现象。
一、
什么是移情?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移情与疾病的本质相连。 病人将一些产生于治疗之前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的现象就是移情 ,可以表现为“充满激情的对爱的渴望”,或是“对所有接近治疗师的人产生嫉妒”,又或者相反,是仇恨与对立的情绪。在更大的范围之内, 移情贯穿于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说,儿童早年中与重要他人形成的关系是他以后新的人际关系发展的客体表现,对新客体的看法和情感是在原有客体基础上建立的。
而在荣格那里,移情有着另一套解释方法。荣格强调,炼金术中“ 化合 ”的概念,一方面用来阐明化学结合的秘密;而在另一方面,它又成了“神秘联合”的象征,作为一个神话主题(“神圣婚姻”,神秘主义者与上帝的联姻),它代表了某种联合的原型,从此获得了精神性与内在性。“化合”在心理学中同样有价值:在对精神黑暗面之探索中扮演的角色,和它在对物质谜团的研究中扮演的角色是一样的。
而经典精神分析对无意识规律的研究已经发现,无意识内容总会投射到最先出现的具体人物和情境之上。一旦其主观性起源被个体认识到,很多投射最终会被整合回个体。有一些投射虽然与原初客体分离,但在心理治疗中随即转移到治疗师身上,尤其明显的是个体与异性双亲的关系似乎在治疗师身上重演。这种投射维持着原初的强度,形成了一种纽带,结果是“患者的神经症性适应不良如今转移到了医生这里”(也即弗洛伊德意义上的移情神经症)。这种纽带关系如此紧密,以至于几乎可以说它是一种“结合”了。当两种化学物质相结合时,二者都会被改变。在移情中发生的情况也正好如此,治疗师的心理也有可能会受到移情的影响,治疗师必须接受这一点:他同病人处于一种建立于共同无意识之上的关系之中,移情的精神感染实际上是他工作的宿命,于是病人就对他个人有了某种意义。
二、
为了更好地分析移情,必须对它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
荣格强调, 移情的主题 包括性欲冲动、权力意志(阿德勒意义上的),也包括其他形式的“本能欲望”,如支配欲望、对欲望的克服欲望。并不是纯生物性的,它同时还有着灵性的成分,因为人格系统的宏观调整,它被赋予了一些额外的意义。荣格举例为色情现象学的四段论:夏娃、海伦、圣母玛利亚与索菲亚,分别对应着生理欲望、审美欲望(阿尼玛原型)、被灵性化的信仰以及最后的纯粹智慧(永恒女性,某种对永恒、不朽、真理的欲望),可以理解为厄洛斯爱欲的升华,也可以是视为一种建构。
移情的动力 是什么呢?荣格认为,在性欲灌注的移情中(或者说是移情的性欲那一面),患者往往投射的目标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这往往就会引发**的问题。毫无疑问这一种移情隐藏着人类最怪诞、最怯懦同时也最神圣的情感,表现在神经症症状那份无可抗拒的力量及固执中,表现在患者对婴儿世界或对医生的绝望依附中。 这种无意识内容想要进入意识界,需要意识心灵表现出一种以能量丧失形式表现出来的缺陷 ,也就是说用于压抑无意识的心理能量一旦匮乏(各种形式的粗心大意、被忽视的职责、被拖延的工作等等,这些事情都需要心理能量消解,否则便会涌入潜意识;或者遇到新的心理发展,新的兴趣,同样也会消耗能量),无意识的补偿性内容就会活跃起来,移情由此发生,并往往以防御机制的方式出现。另一面而言,移情改变了治疗师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反移情”,尽管在一开始时他无法察觉。这让他们两个都要直接面对潜伏于黑暗中的潜意识活动,结果是产生了一些关于希望与怀疑、信念与恐惧的矛盾性交融。
那么,投射以及作为投射结果的移情又是如何发挥其心理防御作用的呢?因为无意识的存在,个体始终处于分裂之中,这种分裂在平常是隐蔽的,但无意识一旦开始活动起来它便会毫无疑问地破坏个体统一性的幻象。荣格指出,被无意识占有意味着被撕裂为很多人或事,即一种“分离”(他用炼金术中的“元素解离”来类比)。 此时机体为了克服这种“分离”,意图寻找到一种外在容器,实现某种化合来对抗分离 。只要病人认为有某个他人(他父亲或母亲)可以为他的困难负责,他就可以保留这个统一体的某些表象,维护自身的某种整合性,但这种“化合”这并不是真正的内在统一过程,一旦被认识到其虚假性病人便会重新从“一”变回“二”,变回复合的对立体。
病人意识与无意识的不协调对治疗师显然提出了挑战。荣格认为,真诚地参与,超越职业性的例行公事,这是治疗师的基本要求,他们必须走到其主体性可能到达的极限,病人才有可能跟着前进。当然,最终的目标还是让其意识到“这就是我本来所是”,让其复归到一个真正的和谐统一体之中,也就是荣格极为强调的“ 自性化 ”,克服神经症的内在分裂。
三、
荣格强调的是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对抗分离的移情。与荣格略有不同,后来的 客体关系学派关注点在于,从患者的移情中发现其与客体的关系模式,尤其是与治疗师的关系,本质上是其情感、幻想的外化 。他们不同于传统弗洛伊德学派过于强调强迫性重复(移情是被压抑的过去经验在治疗中通过行动的显现)的看法,而更强调潜意识幻想外化的即时性,不仅包含了对过去重要他人的态度,更包含了现在对治疗师的态度、对客体的态度,面向的是一种“处于当下的过去”,是通过幻想重建的动态现实(亚历山德拉•拉玛)。
而关于反移情,弗洛伊德时代的精神分析大多把它视为治疗的阻碍,治疗师应当以节制、中立和匿名的形式出现在患者面前。后来的海曼改变了这种思维定势,反移情也可以成为治疗师的工具,比昂则认为需要将欲望从情绪中剥离出来,可以理解为一种清醒的、节制的反移情。克莱因和客体关系学派在他们的基础上将反移情视为认知资源,可以为治疗师所用进而更深地体察患者的潜意识。
神经科学与生理学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分析移情与反移情的视角,从躯体化移情入手,我们可以发现治疗师的身体对患者的自由联想和幻想来说,起到一个强有力的催化剂的作用;同样的,患者的“精神的身体状态”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治疗师。这一切离不开镜像神经元的模仿功能,通过进入一种具身化的体验性维度来完成投射性认同的过程。或者也可以用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来理解:身体是社会互动的媒介,身体从其物理本质延展开去,抵达生物环境的身体乃至社会环境的身体,世界的意义也在身体的延展中生成。
我试着举一个例子:弗洛伊德在为少女杜拉做精神分析的时候,杜拉就产生了明显的移情,首先是将对父亲的爱慕、尊敬转移到了弗洛伊德身上,基于年龄、外貌特征而生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治疗进程;然而在后来又将对k先生的矛盾情绪转移到弗洛伊德身上,其表现为阻抗,最终迫使弗洛伊德提前结束治疗。这样的移情势必是以身体为基础的,试想如若弗洛伊德是女性分析师(或年轻分析师),那么杜拉就绝不会产生如此的移情,而可能会将对K夫人的感情转移到弗洛伊德身上。这也引出了咨询师性别对心理咨询影响的讨论,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事实上杜拉的治疗在移情的讨论中可以视为一个反例,因为连弗洛伊德自己也承认,在对杜拉的治疗中一度忽视了杜拉的移情,这样虽然在前期提高了效率,但同时也为阻抗埋下了隐患。
让我们返回荣格对移情的分析。一个问题在于,荣格寄予反移情的篇幅明显不足,且对于移情的分析相较于后来的客体关系学派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走出弗洛伊德的大框架。
此外,就这本《移情心理学》而言,阅读荣格最大的难点在于,怎样从其细碎且略显凌乱的文本中区分炼金分析与精神分析,又怎样将二者联系起来。正如他对炼金术中“化合”概念的阐发,也包括所谓的“黑化”、“白化”、“红化”、“黄化”的四大过程及其对应的分析阶段,对于荣格来说,炼金图谱并不仅仅是一重隐喻,它更能带来一些灵性的启发——尽管这种启发可能会给大众带来些许“伪科学”/神棍的印象,且可能会出现重神话学描述而轻临床轻实践的倾向(整本书中几乎只有一两处案例分析)。但不管如何,炼金图谱的分析与移情分析总归是共同构成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黑暗迷宫。
有的。而且我还可以告诉你,所有人都有面对感情,特别无力的时候。
这是很正常的情况。
要知道,没有人能做到,完美地解决所有问题。更何况,感情问题往往并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的,很多时候这是牵扯到包括你在内,将第二乃至第三方牵连其中。遇到极其无力的状况,是必然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完美的解决所有情感问题呢?这里往往会遇到三种问题
1每个人都会有心里倦怠期,很难长久保持很高的自我效能
2相互之间认知会出现偏差,沟通并不能做到完美
3立场不同的情况下,很多事情是无法达成共识的。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1为什么很难保持较高的自我效能?
首先相信你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发现有的时候,整个人就是会情绪很低落,我们常说的很“丧”。这是因为从心理上来说,人的情绪是处于波动状态的。负面情绪会不断的在你心中堆叠,总有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2为什么认知交流会出现偏差?
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你和他人的交流总是会有壁垒和不便的,越是在你面对情感问题的时候,你越是会发现沟通会变的更加困难。所以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你所面对的问题,并不会向你期望的方向前进,进而给你带来巨大的困扰。这种情况下,你会产生无力感就会很正常了。
3立场的不同又会造成那些困扰?
而沟通困难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你们之间的立场并不统一。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相信不少人都遇到年假的时候,去谁父母家这个问题。当你站在自己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有足够充足的理由,支持你的选择。可同样你的另一半在这个问题上,也具备充足的借口。往往到得最后,也没有获得统一。
相信在你的生活中,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往往这个时候你很难说,双方有谁做错了。可是结果却总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下格外让人觉得无力。
那么难道说,面对一些棘手的感情问题,除了坐看事情的恶化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当然不是,我经常说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没找对方法的问题。就像我们前面说到的,你有时会对感情问题感觉无力,这很正常。但是无力过后,怎么解决问题,走出无力的困境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面对感情问题特别无力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你无法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是不会让你产生无力感的。那么既然问题解决不了,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淡化问题呢?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你的心态却是主观的认知。
总结起来就是,当你不能解决令,你感到无力的客观问题时。你可以调动自己的主观认知,进而从心态上,摆脱无力的情绪。
想要做到这一点,你可以从三个方向下手
一学会调整自我效能
首先你要培养的是,面对困难时不会陷入无力的心态。
1学会转移注意力
不要让一件不开心的事,影响你一整天的心情。学会让自己的情绪,更加的自主和具有韧性。你越是专注于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对你产生的影响就越大。陷入心理上的“墨菲定律”,困于泥潭中无法自拔。
2树立坚强的自信
要坚信自己不会被任何外来的的打击,所击败和摧毁。我相信你在面对那些看起来解决不了的情感问题时,一定会产生很大的挫败感,失去了自信心。
如果你对自己都丧失了信心,那么就遑论解决问题了。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首先你自己就不能丧失信心,这样会使本来能解决的问题,也会解决不了。
二学会认清现实
面对那些情感中的无力时刻,你要明白,那些问题本质上来说,就是无法解决的。你越是因此而纠结,越是会感到无力。
1先要保持心态上的冷静
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首先你要克制自己的冲动情绪,学会冷静。无数心理研究表明,冲动的情绪会让原本简单的问题,变的复杂数倍。所以当你面对问题的时候,你不妨先学会冷静下来,这样会对你之后解决问题的进程,提供很大的帮助。
2做好自己的工作
就像前面反复强调的那样,许多感情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所以当问题发生后,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让问题恶化,就是对此最大的帮助。当你端正心态去看待问题的时候,情绪就会平和很多,不再为不可能的事情做多余的努力,就不会引发心理上的挫败感,自然也就不会陷入无力的深渊。
三学会转换立场
当然,仅仅靠出于自我安慰角度的树立自信,和自我要求上的心态控制。并不能彻底弥补你认知上的错位。因此仅靠前两点,你依然无法排解自我的负面情绪,长期积累还是会产生无力感。这个时候,你要学会转换立场来思考面对的情感问题。
1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当你发现面临的情感问题无法解决,又对对方的行为产生了不好的情绪。你不妨转换一下立场,将自己代入到对方的视角来思考问题。那就是如果你是他,会怎么看待这件事?他是处于什么原因,才做出这种选择?这种思考方式能够帮助你,很好的平和认知上的偏差。
2善于使用共情手段
心理咨询上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就是共情,所谓共情,不光指你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同时还要学会,如何让对方体会你的感受。当你们互相深入了解立场,理解沟通之后,许多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关于具体如何共情,受限于篇幅,以后我会再开专栏详细解释。
总之,你要明白的是。人与人之间,是一定会存在面对情感问题,感到无力的时候。所以你要做的是学会摆脱无力感和负面情绪,共同迎接光明的未来。而不是自怨自艾,在问题前选择放弃躺平。
心理防卫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由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依德(SigmundFreud),初度提及。又称为心理防卫、个人防卫机制、防卫机转。心理防卫机制的作用是维持人们在精神上的稳定,防止个人在心理层次上产生恐惧、悲伤、惊愕等不安的感受,是自我的一种功能,借助于它,自我可以摆脱由内心冲突导致的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度的冲动、情感和本能欲望,以保持内心的平衡。
它的形成是基于自我为了压制本我的欲望,解决自我和本我两者之间引发的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心理防御机制能够有效地维持个人正常心理健康状况,其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在人们的无意识层面中不经意间调解个人的心理状态,藉此为自己找出合理的方式,譬如是自我修饰和贬低他人等方法,提升本体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从而达到保障自己和避免受到损害。
当心理防御机制不起效用时,会导致心灵受伤和情绪变得不安宁;同时心理防御机制过度保护期间,即招致人们无法真实地接触自己的内心思想,逃避社会现实,加深问题的严重性,令矛盾进一步复杂化。
心理防御机制主要包含:否认、歪曲、反作用形成、转移、抑制、投射、摄入、仿同、升华、退化情感、幽默、利他、压制、预期、理智化、合理化、补偿、抵消、隔离、幻想、转化、解离等以上的二十二种常见的类型。本篇文章先来介绍前8种。
1否认(Denial),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同时也是较为单纯和基本的,属于逃避性质。在无意识层面当中直接不承认和否定某些曾经存在过的痛苦回忆,继而取得心理上免于受到伤害。
这种方法可以将个体从难以自拨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比如说,忽然接听到家人因意外去世的消息,当时人会立刻表露惊讶和拒绝接受现况。
2 歪曲(Distortion),将本来的事实以错误的方式去解读,不理会客观现实和曲解原意,改变成个人内心能够所接纳的看法,属于精神性质。强调虚幻的念头去维护自信心,严重者甚至可出现类似精神病的症状,幻听幻视幻想等,在无受到刺激的情况下,躯体作出反射,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
它包括不现实的夸大想法、满足欲望的妄想和持久性的妄想性优越感。譬喻,一名学生成绩明显欠佳,处于快要被学校劝退,却向周边朋友吹嘘自己即将拿优秀生的奖学金。
3 反向(Reactionformation),又称为矫枉过正,个体表现的行为与潜意识的思想方向彻底相反。其原因是基于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下,意识层面只可以表露出符合社会榜样。例如,某男生长期以来很喜欢某一女生,却在语言上对她冷言冷语,并时常捉弄对方,让对方深深厌恶。
4 转移(Displacement),在特定的条件下,把当时的内心某一种情感转移到另一时刻释出来,这种情感往往是不良的,对个人来说是沉痛和难受。比方说,在家庭中被父母斥责或校园内被老师批评,把内心仇恨的情绪宣泄在小动物或同学身上,乃至有攻击性行为。
5 抑制(Repression),当出现一件令人极为悲伤的经历,机体实在无法接受理解这观点,为了保护自身的意识形态免受残害,无意间不自发地将事件压抑到潜意识层面当中。这是一种机体自动性选择遗忘记忆,与否认不同,把事实的全部情况通通在意识删除,被压制的经历在潜意识中偶尔可浮现出来,通过口误笔误等方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从而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童年时期玩乐途中不小心杀害友伴,鉴于小孩内心世界的承受能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而把这惨剧转存至潜意识中,彻底遗忘掉,重新建立新的记忆历程。
6、投射(Projection),把个人主观的思想、本性、感情等特性,强制套在别人身上,忽视自身的错误行为,把焦点集中在别人身上,是一种攻型的机制。它是有显著的个人主观主义,对人对事抱有偏见。好比说,性犯罪者竟然认为是对方的挑逗行为,袒胸背故意勾搭男性,对她实施性骚扰与性侵犯。
7 摄入(Introjection),又称作内向投射,它与投射的功用恰恰相反,将通俗易懂的外界事件消化吸收,并参与构成自己的人格一面。从某些事物与某人的身上摄取其特点和爱好,藉此机会安抚心理上的痛苦和悲伤,是属于攻击性防卫。在心理异常的人当中,可引发出庞大的罪恶感,极为严重者可自寻短见来减轻内疚感。
举例,适逢父母其中一方去世,子女因在外地工作未能回乡探望父母最后一面,通过仿效父母的个性特质和生活方式,去降低未能尽孝道的愧疚感。
8 仿同(Identification),在潜意识层次中,不经意地汲取自己向来所瞻仰的名人,把对方的语言、举止、作风、态度、表情等优良之处加以学习,从而加强个人的综合能力,让自己一步一步地成长。仿同的效应较为多见于儿童身上,通过父母作为模板,透过他们的行为去学习。
如例,某男同学被一个高个子的男生欺凌后,在心理上居然不仇恨恶霸,反而主动积极参加施暴者的群体,这是反感性仿同。
怎么走出感情的痛苦?回答:情感痛苦的问题。有人说,是谁给的,只要有认知度的人都说是自己给的。为什么?因为痛苦不痛不痛苦是一种感觉,一种感受,别人一时很难走进你的心,只有你自己清楚痛与不痛苦,别人(对方)抛弃你,肯定你的缺点超越了你对她的好,他的新对象条件与态度都比你优秀和能力强,家庭条件更加适合她自己,对于她来说,你痛苦不痛苦与她关系不大。因此,对于自己喜欢的人移情别恋了非常痛苦如何走出阴影。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改变认知度。寻找自己的弱点,努力改进,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找对方(女朋友)好好谈一次话,作最后一次努力,谈话不要,只知道痛苦,而不去捥回,要懂得她是怎么想的,你如何做好,才有意义;第二、要懂得放弃。一个人要懂得,舍与得,是你的东西,就是你的东西,不能你的,你偷过来,拿过来,总有一天会失去,爱情更加如此;第三、一旦双方有了感情,要懂得维护。新老恋人也好、对象也好、新旧夫妻生活等,感情需要营养、培植,需要挠灌,持续增长和加油、加料、加味精,加调味品,这样夫妻生活、爱情生活才持续长久,才有生命力。第四、走出感情的痛苦方法很多。一是情感转移法。前答友说得对,外出旅游、散心、散步,练字、跳舞、听音乐,看电视**等,都是转移的方法;二是目标替代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立志找一个条件好、相貌、能力比她强的女朋友就好了。三是发泄法。把痛苦变成愤怒,到河边、海边去玩,如丢石子、玩沙子等。一切的一切都好起来了。
Ⅰ角色:工作者:策划活动的小组工作者:
志愿者:协助小组工作者提供资源、动员组织组员;
组员:小组活动的参与者,活动过程的增能者;
Ⅱ目标:
长期目标:掌握与异性特别是陌生人交往的技巧,增加自己人际关系的砝码,从而乐于且敢于拓展自己更广阔的人际关系。
短期目标:第一次活动目标:小组成员以及工作者互相熟悉,培养小组气氛,打破沉默。
第二次活动目标:发挥组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交流能力,培养其换位思考的能力,增强同理心。
第三次活动目标:充分认识非语言行为的发生,了解他人,学会聆听的同时表达自己的反馈意见。
第四次活动目标:增强组员间的信任度,培养其对周围人健康的认识心态并试着作出评价。
第五次活动目标:顺利结束小组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组员目标:利用实践活动,加强人际关系;利用课余时间,交往更多朋友;
Ⅲ活动所拥有的资源:
人力资源:两名工作者,两名志愿者,六名组员。
物力资源:道具、场地
财力资源:机构提供、社工或组员捐赠、社会捐赠、政府拨款、
Ⅳ工作者守则:
1真诚接纳每一个组员的长处和短处;
2积极促进组员间互助合作关系的培养;
3工作工程中要热情,要有 人情味和自律性;
4问题解决和决策过程中要体现民主精神;
5尊重组员自觉性、资源性;
6工作者和组员都要坚持保密原则;
VI:小组工作者契约
1、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小组成员
2、在工作过程中,组员自主参与活动,工作者不可强求
3、遵循服务对象自决原则,工作者要尊重组员的尊严,风俗习惯,防止家长作风
4、保密原则,社工对于组员讨论中涉及组员隐私的部分一律不得向外透露
5、安全原则,社工要注意保护组员的安全
6、当社工与社工辅助人员合作时,社工居于主导地位
7、社工与组员保持工作关系,反情感转移,关系不得越位;小组工作结束后,解除工作关系
组员活动守则:
1积极主动参与,配合社工活动;
2坚持收拾、保密原则;
3尊重社工劳动成果,支持其他组员。
一、永不联系,也不接受对方打扰 想要真正的放下对方,那么永远也不要联系对方,把对方的所有****,全部删掉;而且也不要接受对方打扰,只有跟对方有关的一切,都永远不要参与;做到无情无义,做到永远陌生;自然很快,就可以从伤痛之中走出来。 二、化悲痛为力量,让对方高攀不起 跟对方分手,心中会难过,会痛苦,一定是被对方伤害了,或者被对方抛弃了;所以在这个时候,难过和绝望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懂得化悲痛为力量,成就一翻伟业,让对方高攀不起;做一个让对方高攀不起的人。 三、在工作中求快乐,让自己不在胡思乱想 把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之中;在工作之中,去寻求一定的快乐,在工作之中,去寻求存在感,这样人生才会更加的幸福,生活才会更加的完美;不要总是无所事事,总是胡思乱想,那没有用,也没有价值。 放下一段感情最狠的办法是删除吗2 1、放下一段感情最狠的办法莫过于从这个城市中彻底的消失,即使在这个城市中,你有着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有着一份很好的工作,有着你们两个人共同的朋友,可是如果说你还在这座城市里面,你觉得到他的呼吸时,你会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且你也有的时候会通过朋友的口中得知他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也会让你很难受,那么我们就应该彻底的离开他,去一个陌生的城市让自己有一个崭新的未来,才会让你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放下这段感情。 2、放下一段感情最狠的方法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意志,让自己变得对于他产生麻木的心理,你说我们在与他分手之后,不要把他的****全部的删除,虽然说在刚开始的时候会让你感觉到很痛苦,可是慢慢的你就会发现,当你看到他有了新的另一半的时候,你也会心如止水,所以说没有必要选择逃避正视自己,正视你与他的'感情,才会让你能够真正的放下这段感情。 男生真心跟你处对象的表现 1、他无法容忍其他人说你的坏话 如果男生真心跟你处对象,就会在外人面前维护你的形象。他会非常在意对方,不能允许其他人说出你的任何一句坏话。哪怕人家只是无意提到,男人也会觉得非常地生气,迫不及待想要替你反击回去,让对方不敢再冒犯你。 2、他迫不及待想靠近你 一个男生真心想跟你处对象,就会迫不及待想靠近你,想要和你拉近关系。无论他是一个理性的男人,还是一个感性的男人,一旦爱上一个人时,就会想一直跟对方在一起。没有跟喜欢的人待在一起,他心里面会感到无比地难过,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会觉得自己失去了全世界。 放下一段感情最狠的办法是删除吗3 一、 放下一段感情最狠的办法, 1、 放下一段感情最好的方法就是忘 当你懂得去忘记你们过去忘记你们之间所有回忆的同时,那么你也是可以更好的去迎接新的感情,在忘不了的情况下,你就可以远离这个城市,远离和他在一起的这段生活所在地。 这样的你相信也可以让自己忘掉。 2、 不去想不去念,让一切都成为过去。 每一个人在情感的路上都不会走的那么顺畅,他们也是在不断的成长,不断的接触新的感情。 只有你足够优秀的同时,只有你不自我放弃的同时,你才有权利去重新爱一个人。 学会情感转移也是一种最狠的方法。 二、 学会放下不属于你的人 1、 学会放弃他所有的****,当你懂得去删除所有****的同时,在内心来说肯定也是想着去远离对方的。 刚放弃的那一刻或许你还有一些心痛,但是在时间越来越久的同时,你才会发现自己的脑海中早就已经不愿意去想那个人了。 2、 学会给自己放假。 想想那个人在和你相处过程中,根本不在乎你的感受,感情世界中他也不会顾忌,那么这样一个人,你想想对于你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 不属于你的人强行把他留下,何必呢? 学会释然,当你学会给自己放长假的时候,多出去转一转。 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以为他是你的全世界,当你们分手的时候,你感觉你的天都塌了。 放下一段感情最狠的办法, 对你来说一定要熟悉,因为人经常揪住过去不放,很多时候也是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痛苦。 放不下一段感情,在你内心来说不但会纠结,也就是会扎心,你回忆起来,我们之间在一起的过去,你很可能就会心思放空,有可能会泪流不止。 想想自己这么痛苦的生活,难道我内心还不能释然吗? 一个人孤独了才会感觉痛苦,将来也会感觉非常折磨。 要把自己的心收回来,你就可以利用上面最狠的一种办法。 人在不经历过,忙的时候往往不会强大,当你内心已经战胜自己,战胜这段感情的同时,你才发现自己的整颗心已经回来了,以后你也可以在面对感情的时候更加坦然。
你说的应该是“移情”吧?没听说过“情感移植”。
移情,就是把感情转移的意思,在心理学尤其是分析心理学、心理咨询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同于当代流行的习语“移情别恋”,因为移情别恋一般是专指爱情而言的。心理咨询认为,移情是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不自觉地把自己内心的感情投射到咨询者的身上,可能是爱慕、尊敬,也可能是怀恨、厌恶。分析心理学的移情,则是指所有的感情,即不仅指爱情,也指仇恨与憎恶等阴性情绪的转移。建立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上的心理治疗,无论是运用经典的精神分析还是改良的短程心理治疗,甚至是与精神分析学唱反调的行为疗法,心理医生们都无法回避或忽视移情现象的存在。一个有经验的心理治疗家,可以运用患者的移情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比没有移情的效果要明确而持久得多。
在欧美,心理医生在为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时,常以患者是否有移情现象来预测其成功率。有人说,没有治疗进程中的移情,就没有治疗的效果,这说明移情的重要性不亚于疏导和劝慰。
专门从事医患关系研究的专家指出:在患者与医生间建立的医患关系中,有三种模式,一是母婴模式,二是检疫站模式,三是支持模式。前者是对临危病人而言;中间是对卧床病人而言;后者则是对重复病人而言。但在不定期医患关系中,主要体现为行为与浅层心理的沟通上,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合作。当然,任何一种心理治疗,在治疗之初都要经历一个浅层交流关系,通过浅层的沟通,才能创造信任和依赖感,而信任和依赖是深入治疗的保障。
也许有人以为有了信任和依赖,病人就可以惟医生之命是从。但治疗实践表明,依赖感随着治疗的深入,会出现意想之外的麻烦——病人产生了无意识抵抗现象。具体表现可能是由听话、合作变成违拗和抗拒。他们可以把向医生许诺的保证全盘推翻,甚至与医生的指令背道而驰,致使初见成效的心理治疗前功尽弃。于是有些病人退出了治疗,也有些是医生在无可奈何之下宣布中断了治疗。其实,恰恰是这种抵抗引出了移情。
抵抗也是一种无意识的现象,就连患者自己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要与医生作对。表面上看来,抵抗是针对医生的,但实质上是针对他们自己的潜意识内容的。
精神分析学主张,所有心理症状都是潜意识内容为逃避监察,经过“化装”而通过症状表达出来的。为此,要想使心理症状消失,就必须把症状还原成潜意识的意义,而后再通过自由联想、催眠或梦境发泄出来。所以释梦、催眠疗法以及内心独白就成为精神分析疗法的三大组成部分。
移情现象实质上就是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情绪内容(对某人的喜爱恶憎等)转向医生,把医生当成发泄的对象。
通常,在咨询室里,医生最易受到的移情是“爱”,且多发生在青少年身上,这是可以理解的情况。因为青少年心里压抑的大多是关于情感的愿望,尤其是当他们的青春欲望与力量大量积聚而无法排解时。这种移情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患者本人对医生的好感甚至爱,自己也解释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一是明确地对医生有好感,主观意识上就喜欢医生。前者有较深的意识背景,后者则是浅显的感情流露。
在移情的建立和发展中,固然情感的发起来自患者,但医生面对患者的移情所采取的对应态度是十分重要的。没有经验的医生有可能回避,甚至不知所措,而有经验的医生却可因势利导,借以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不过,必须指出,顺应患者的移情,有可能使医生自己陷入移情中去。比如患者喜欢医生,医生也有意无意地喜欢患者,结果出现了“反移情”现象。这种反移情现象在现今的心理治疗中是屡见不鲜的。严格说来这是个医德问题、技术问题,但也应想到心理医生也是人,一个有感情的人,何况医生本身不见得就没有潜在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很严重的情节,遇到了相应的患者,反移情的现象便可以产生。
这就是为什么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一再强调,精神分析医生自己必须先接受精神分析,如果内在的情节太多,压抑太重,他们便不可能做心理医生。再者,在中外的心理医生群体中,都掺杂有这类分子,他们借心理治疗之机,行使个人的私欲,利用患者的移情,有意识地诱导患者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致使患者受到侮辱甚至伤害。尽管许多情况是处于患者的自愿,但医生的责任是无法推卸的。
如今的青少年中,患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者占体总的 5%-8% 左右,他们都需要进行心理调治。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怎么一回事?有些人还不十分清楚,纵然有些了解,但像移情这类复杂现象,对他们来说绝对是个谜。为此,在推广和普及心理卫生工作中,有必要把治疗中的移情问题提出来加以介绍和解释。具有这种知识后,既能使他们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也能起到一定的警觉作用。以防止误入移情的 “情网”,不能自拔。当然,作为医生,要学会利用移情促进有效的治疗,也能在关键时刻运用心理技术把患者投来的感情转移出去,比如“心理升华”、“关系合理化”和“情感移位”等。升华作用是指把感情化为进取的动力,使患者在学业、事业上获得成功;合理化作用是指把医患关系正常化为师生、亲子或友谊;移位作用则指把移给医生的感情,经医生之手再转位到更利于患者感情发展的人身上去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