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唐代〕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作品简介与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渔歌子的渔夫是快乐的。柳宗元的渔夫是孤独寂寞的。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这首《江雪》与其另作《渔翁》,都以渔翁“自寓”,反映了柳宗元在长期流放过程中交替出现的两种心境。他有时不甘屈服,力图有所作为;有时又悲观愤懑,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渔翁》中的渔翁,超尘绝俗,悠然自得,正是后一心境的外化。《江雪》中的渔翁,特立独行,凌寒傲雪,独钓于众人不钓之时,正是前一种心情的写照。
1中国古代渔翁的形象希望大家提供有关中国古代渔翁形象的诗词、散文
渔父 屈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淠喽锲洳ǎ恐谌私宰恚尾徊钙湓愣?f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ざィ烁柙唬骸安桌酥遒猓梢藻َ嵊В徊桌酥琴猓梢藻َ嶙恪!彼烊ィ桓从胙浴? 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人生,都有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
当时,楚国处在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在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下,屈原写下了《渔父》。 《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最后渔父扬长而去。
屈原最后用自己的行动作了一个结论——自沉于汨罗江。他自沉于汨罗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于理想的珍爱,对于操守的坚持,对于人生价值取向的执著——这样一种精神,我想我们今天仍然应该抱着十二分的崇敬。
杂歌谣辞·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了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G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诗写了一个在青山绿水之处自遣自歌、独来独往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前两句是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三四句甚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忽然“?G乃一声”,人在远方的“青山绿水中”。
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仕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志趣的客体化。这个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其背后还浮动着屈原和陶渊明的影子。
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幅江边雪景图。
诗歌营造了一个极冷的世界,而其中的蓑笠翁对此却凛然不惧。蓑笠翁的形象作为诗人的心灵映射,展现了柳宗元的形象,雪的世界也映射了柳宗元内心世界的清寒。
诗中的江水似乎寓意着诗人的生活环境,而孤舟明显象征着诗人孤独的特质,诗人只能在清冷的江水中漂荡、期待。作为政途的失意人,柳宗元知道自己的期待是无意义的,所以用“钓雪”来形容自己的作为,显现出诗人独特的孤独与冷傲。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求录用。 这首诗先写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震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再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渺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而无舟楫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卑不亢,十分得体,刻画了一个等待时机的渔翁形象。
溪叟 景云 溪翁居静处,溪鸟入门飞。 早起钓鱼去,夜深乘月归。
露香菰米熟,烟暖荇丝肥。 潇洒尘埃外,扁舟一草衣。
景云,唐代僧人。这首诗以白描手法传神地刻画出一位隐居溪边的老人,以明快的语言描述了溪叟的潇洒生涯。
首联咏溪叟居住的环境清静幽雅。上句着一“静”字,下句即以“溪鸟入门飞”反衬,以动写静,倍见其静、其幽、其雅,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
颔联咏溪叟行止的自由潇洒。 他终年以泛湖垂钓为乐,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独来独往,如孤云野鹤,闲逸逍遥。
颈联咏溪叟饮食。
2诗中的“渔翁”形象通常表达的情感作为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渔翁通常代表着两种感情。
其一,表达了作者清高孤傲的节操;其二,则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自得,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而有时候往往这两种感情掺杂在一起,我们很难明确地区分出作者到底偏向于哪种更多些。
不过无论如何,大都不出乎此二者。 前一种,毫无疑问,当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代表。
而第二种,举例子如下: 杂歌谣辞·渔父歌 (第三首) 张志和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掘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
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
这好象拍**,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
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
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
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
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
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
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张志和(约730~810),字子同,初名龟龄,唐肃宗诏令改为志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做过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事贬官,遇赦后退隐江湖,自号“烟波钩徒”。
张志和的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其词今仅存《渔歌子》五首,这五首词影响极大,这里所选的是五首中的第一首,此词是千古传诵的名作,清人刘熙载称:“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在青山绿水间悠然垂钓。画面优美,诗意盎然,抒写了远离尘世,热爱自然,淡泊名利,自由放达的生活情趣,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它表达出作者淡泊、澄洁的高情远意,值得细细品味。
上阙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下阙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