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思想感情有何特点?

屈原的思想感情有何特点?,第1张

屈原

屈原和渔父各自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洁白奉、积极用世,乃至宁死不折、以身殉国;一是渔父的不问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极避世、飘然自乐。

“道不同,不相为谋”,结果只好异途殊归,各行其志。总体说来,作者的意图和倾向是: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副,以副托主,赞扬屈原的崇高精神,贬抑渔父的消极态度。

从作者的态度来看,让渔父用“混世”反语来激励屈原,从而造成更强烈的对比,这恰恰说明了作者对屈原的崇敬,对同流合污者的憎恶,倾向十分鲜明。

作者没有单—地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而是别具匠心地为他设置了一个对立面,让渔夫与屈原分别代表两种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观,并让他们在江畔相遇,展开对话,这就使文章内涵全部熔铸在一个整体对比性构架之中。在这个构架中,至少包容着三个方面的对比关系:

一是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人世,渔父乐在出世。实质上一个足从社会着眼,目的在于济世:—个是从个人出发,意图在于全生。两相比较,谁积极谁消极,不言自明。

二是两种“入世”态度的比较。一个是明辨是非、高洁白奉,而且至死不渝;一个是是非不分、随波逐流,乃至混水摸鱼。两相比较,孰高尚孰鄙陋亦是不言而喻。

三是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用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万分;渔父消极避世、钓鱼汀滨,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枇高歌,欣然自乐。这两种情景的对比、诱惑,恐非意志特强者所难以自持:然而屈原却非但能够持志不移,而且锐意于以身殉国,这样,他那玉叮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叮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就在层层对比中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这首小令看似否定了屈原,表达了寄情山水的消极低沉的情绪,而实际上,确是迂回曲折地表达了一个饱经宦海浮沉、洞察世事春秋而又无处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的读书人的无可奈何而又悲愤怨恨的心情。

解析:

首先,作者借屈原表达了无比的沉痛:满纸辛酸无人解,反让小人得便宜,馋人高涨,贤士无名。那么这就是怀才不遇的第一层表现,要知道,作者在诗中是自比屈子;

其次:作者剑走偏锋,出奇不意,对中国文坛流传千古的文化巨人来一句“这先生畅好是胡来胡来”,一句转折道出无奈之下采取的战略:寄情山水诗酒之中,聊以麻醉自己的“尚存之恨”。应该知道,自孔子始,读书人只有在报国无门、雄才难展的时候才会选择归隐,寄情诗酒,李白就是一个明证,同时,对另外一个世界(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的向往,也恰证明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又难以改变,方有此叹。

缅怀和追思之情。每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的艾草香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缅怀和追思之情,表达了对古代先贤渐行渐远的忧思,诗歌开篇,以亘古的艾草等意象,营造了孤寂冷清、萧瑟苍凉的意境,奠定了悲愤的感情基调,勾起了对屈原的怀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07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