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简析
这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烈士而写的一篇感情深沉的记叙文。文中抒情议论的篇幅差不多和叙述一样多。全文共七节,以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时引发的悲愤的感情为线索,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学习这篇课文,应注意文章的记叙部分,了解文章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要透过作者对刘和珍事迹的叙述,看出刘和珍的为人。同时也不能忽略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要想想鲁迅先生除了对刘和珍这样的优秀表示痛悼之外,还表达了什么感情--有对杀人凶手的揭露,有对帮凶文人的愤怒,也有对庸人的悲哀,还有对苟活者的期望。
一、整体感知:
文章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共分为七部分,试着为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然后,看各部分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出文章层次来
二、指出各部分表达方式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一、二部分,叙中有议,以交代叙述为主;三、四、五部分以记叙为主,兼有强烈的抒情;六七部分,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依据文章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三、组织串连文章内容的是一条情感的发展线索比如作者一方面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而另一方面却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样的话散见于全文始末,试着找出来,理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第一部分:痛悼故友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第二部分:为文因由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部分:初闻噩耗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第五部分:死难细节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部分:启示后人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四、纪念刘和珍,那么鲁迅先生交代了刘和珍哪些事件?反映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写刘和珍的行事,按文章顺序有:
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2、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3、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4、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5、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6、“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7、中弹牺牲
对政府的愤怒,痛心与怒其不争,对刘和珍的哀悼,怀念与惜叹,可能还有一些隐晦的赞叹与欣赏。写一些东西的原因应该一方面是对于刘和珍君的个人感情使然,另一方面是对于政府的愤怒,对于某些国人的痛心,在枪击事件后只能在笔下抒发那种复杂的感情,同时希望敲醒某些人的良心,鼓励某些人能够继续走下去。
鲁迅对刘和珍的死是很悲愤的,为文就是要记念刘和珍,思绪滔滔。但是,不同于《朝花夕拾》,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就是不善的行为举止,也可成为带着诙谐的亲切回忆。本文是针对现实的批判和赞颂,战斗性就不能不渗透在抒情性之中。但是,作为杂文,鲁迅一方面追求的是深邃、犀利,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又不能尽情直遂,一览无余,藏匿锋芒,深化思绪于曲折的层次中,思绪在曲折的逻辑中出奇制胜地推演,就成了鲁迅杂文的一大创造。《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就这样带上了杂文的特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