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高考作文素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第1张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近日,东南大学教授王珂的一段经历,引发网友热议。因受台风“山竹”影响,王珂老师准备乘坐的航班取消,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开学第一课,他从广州打车700多公里奔赴长沙机场,几经辗转,终于回到南京,赶上了第二天的课程,网友纷纷点赞其为“中国好老师”。而据了解,他已经坚持28年未调过本科生的课程。这份固执与坚守,让人看到为人师者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对教育、对学生的尊重与热爱。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9月10日教师节当天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领袖对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寄予厚望,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其中专门强调,“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有老师用一辈子备一堂课,有老师一辈子奉献给三尺讲台,有老师在学生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也有老师不畏艰难锐意攻克新知新学,莫不是源于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只有具备仁爱之心,以情动人、育人、化人,才能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更好地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培养出更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从坚守教师岗位三十多年、照亮大山深处孩子梦想的支月英,到危急时刻以身挡车救学生、自己却再也没能醒来的李芳;从76岁依然不愿赋闲在家、要发挥光与热给孩子们一些有益指引的王润田,到从“不想留”变成“不想走”的“90后”特岗女教师闫子轩,正是这些老师们,用仁爱之心共同绘就了人民教师的精神底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现实中,也有一些老师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有老师把师生关系变成“交钱上学、拿钱教书”的关系,甚至有一些大学老师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如此种种,莫不是失了仁爱之心,失了为人师者应有的品德。 

 当然,提倡仁爱,并不是否定严师。教育风格可以千差万别,但爱是永恒的主题。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当然,好老师也不是天生的,让更多老师拥有仁爱之心,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更好的教育引导。比如,在广大教师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那些感人至深的优秀教师事迹,宣扬那种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人间大爱精神等,我们就能更好地帮助老师们成长成熟,使他们成为学生喜欢和敬佩的好老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老师们具有仁爱之心,将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当作荣耀,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当作幸福,我们就能与更多好老师不期而遇,这是个人的幸运,也是国家的幸运。 

延伸阅读:其他优秀作文素材两篇

  中国节:我们内心深处的幸福密码

 只要是真正的美,一定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而这分喜爱会变成一份巨大的文化创造的动力。

 中秋节期间,受文明对话论坛的邀请,我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持了一场主题为“传统节日与当代价值”的国际学术对话。来自巴基斯坦的年轻外交官马里亚姆·萨伊德女士,对传统节日给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定义。她说,节日不仅是传承文化,而是人类追求艺术的极致表达。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让我眼前一亮。余音绕梁,几天来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头脑里。

 我们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这批人,成长在革命的岁月。在童年时代,日历牌上标为红色的节日除了春节,都是和革命相关的。即便是春节,那个时代也主张“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我至今记得,大年初一早上,父亲背着工具兜去单位上班的样子。

 那是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中秋节时,家里几个孩子各自分得了一块月饼。孩子们舍不得马上吃,要等到晚上和伙伴们一起看月亮时才吃。月饼的馅大都是五仁的。邻居的婶婶会烘月饼。一块块面团装进那刻着纹样的木头模子,倒出来就是一簇簇美丽的忍冬花纹。民间木工的工艺之美,在满街的和口号式的旋律中,深深地浸染了我的内心。

 年年中秋,年年月圆。中秋这个日子,和月饼和团圆一起,拼合成了记忆中一道深深的褶印。上世纪90年代,我在日本京都大学留学。说起来,中国重要的节日如新年、端午、七夕、重阳,在唐代大都传入了日本。但中秋节很特殊,尽管在唐代已有很多人在八月十五赏月玩月,但中秋节真正成为一个大节,却在五代至宋期间。所以,日本不仅宫廷节日中没有中秋,而且绝大多数日本人也不过中秋节,市面上也就没有月饼。

 有一年中秋,我特别想吃上一块月饼。忽然听人说,神户的中华街有月饼可买。于是我从京都到大阪,由大阪到神户,千辛万苦总算买到了一盒月饼。那时京都大学的留学生不少。这一盒月饼东家一块,西家一块,最后只剩下一块。当我们一家人站在楼上把月饼切成几块分着吃一起看月亮时,心中涌起的乡情,我这一生都不能忘记。圆圆的放在盘子上的月饼,饼面上是朴素的万福图案。

 什么是节日?汉字里面节日的“节”,思想含义很深。“节”本意取自竹节。我们生活在时间流中,从纯粹物理学意义上,每一天、每一小时长短是一样的。然而我们的生活需要对这时间之流做出切割。这切割的点就是节。节就是为无穷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出刻度,而不同的民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赋予这刻度以意义。八月十五这一天,本就是每年十二个圆月中的一个。但就是因为有了裹着五仁或枣泥,刻忍冬花纹或万福图案的月饼,因为有了“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丽诗句,有了从儿时到长大一次次亲人们欢会的记忆,它变得充满温馨,充满祥和气息,成了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与幸福紧密相连的时间密码。

 2008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被编入了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是顺应民心的适时之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社会整体在不断发展与进步。这是一个将我们投身于世界的时代,也是整个民族面对世界重新自我定位的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这一在共和国日历上出现的巨大变化,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它标志着生长于中国农业文明基础上古老的传统节日,被重新纳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领域,标志着中国文化发展走上重新自我认识之路。

 转眼10年过去了,回头看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如何呢?一方面,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到节日互相问候,主流媒体和商业、旅游业都努力围绕着传统节日做文章;另一方面,伴随城市化发展进程,传统节日最为依托的农村一天天在萎缩。由于与城市实际生活关联度小,节日传统存在空洞化的风险。如何维系节日民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民众的参与程度,在路径上,一定要以艺术为核心。

 《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终极表达。只要是真正的美,一定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而这分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是富有艺术创造力的民族。小小一团面,被造出形状五花八门、图案千变万化的月饼;薄薄的一张纸,会被剪成种类纷繁的美丽窗花。面对时代变化,只有发挥这份创造力,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才可能创造出为人民喜闻乐见、有强烈感染力的新的节俗文化产品——那应该是闻声而令人心从、润物细无声的产品,能够唤起民众对于节庆活动自发、自觉、自愿参与的产品。

 开贞起元,推陈出新,此其时也!

  爸妈,就送到这儿吧

 慈母手中的针线,老父怀里的橘子。送子之情,古今皆然。

 这个月,高校纷纷开学了,好些新生家长送孩子报到,把最重的行囊揽在自己身上。一组现场抓拍照里,有家长肩扛编织袋,脸上涨得通红;有家长单手骑自行车,腾出一只手拎箱子,堪比杂技;还有家长左提右拽,前胸后背都贴着大包小裹。这种阵仗,难免给网友们造成第一印象:可怜天下父母心,爹娘这一身重荷,都是沉甸甸的爱啊!

 然而,也有人质疑:家长这么“俯首甘为孺子牛”,会不会是溺爱啊?子女快成年了,咋还不让他们学着自立?

 开学报到,多是子女第一次离家远行。家长觉得孩子还稚嫩,或者不舍得分离,或者为增强仪式感,想多陪几天、再送一程,这种心情可以体谅。慈母手中的针线,老父怀里的橘子,送子之情,古今皆然。

 上大学往往不是简单的离别,而是亲子关系的重要节点。有一个段子说,上了大学的子女,就像发射到太空的卫星,让它回趟地面,太难了,只能通过信号联络;而它传回的信号,通常很简单——“爸,妈,该打生活费了。”还有就是父母踏上归途之前常讲的:“孩子,以后只能寒暑假才见了。”可见,上大学这件事,确实影响很大。父母借这个当口,用负重来表达心意,也合乎常情。

 但是,子女心里也要有数:爹娘这回替我负重,应该是最后的“成人礼”;从今天起,得学着自己背负人生的重担了。学习上,爸妈当然辅导不了,必须自己用功,对得起学费;生活上,切忌沾染恶习,也别大手大脚,如有余力勤工俭学,那是;至于将来找工作,更不能指望“拼爹”,而是得脚踏实地,凭真本事较量。还有各种大事小情,即便父母愿意搭把手,也应当尽可能谢绝:总给爹娘添麻烦,算啥英雄好汉?

 所谓成长,是积蓄能力、涵养志气的过程,让自身具备过硬的素质,去应对人生的历练。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路自己走,惟其如此,才是一个独立的、合格的、大写的人。学子们,别忘了曾经替你负重的人。请用学习和奋斗,让自己变得强大,尽早接过父母的行李,陪着他们向幸福前行。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决定1917年6月从南开中学毕业后赴日留学。在同学和师友的支持帮助下,他筹集到一笔最低限度的费用。当年九月,周恩来取道东北,乘火车到沈阳辞别了亲友,后经安东过鸭绿江,穿过朝鲜从釜山乘轮船到达日本。《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正是在这次东渡前写成的。周恩来在日本留学期间正值“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前夕,革命高潮迭起,1919年春天,他毅然弃学回国,投身祖国革命激流之中。回国前夕,和他同在日本的张鸿诰在东京为他饯行。席间张铺开了事先准备好的宣纸,请周恩来题诗留念。周恩来即挥毫将这首七绝题写在96公分长,30公分宽的横幅上,并在诗后写下“右诗乃吾十九岁东渡时所作”,“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书此留为再别纪念”等字句。同时他还写明书赠此诗也是为了“自督”,1919年4月,周恩来离开求学一年半的日本从神户乘船回国。

  

这首诗中表现了他济世之穷的远大报复。

最后两句是说自己读书多年,追求的是思想上的领悟(即破壁),而自己的救国思想即使难以实现也不失为一个英雄。当然,这是自励的话。

周总理1919年 4月,离日本回国。参加五四运动,是天津学生界主要***之一。9月,参与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入南开学校大学部(后改为南开大学)学习。

1920年 1月,在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中被捕。在狱中宣讲马克思主义。7月出狱。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

正是他胸怀大志,并且对革命道路的曲折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所以后来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最重要的***之一。

此答案选自 爱问知识人 lvfendaner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铃芽之旅》封印台词:思而复思,恐呼尊名,日久不见之神啊,祖祖代代之土地神啊。此山此河,承恩甚久,谨遵神旨,予以奉还!

这段草太关门的台词,日文原文念起来感觉更柔软、更尊敬、也更像是祷告,祈求神明的力量帮助阻止灾难。从铃芽能够代替草太、也只需简单念出“予以奉还”这点来判断,这段咒语不是必要的。

在最后一道门中,面对即将脱逃的蚯蚓,人类的力量在天地与灾难面前犹如螳臂当车,这次没有门锁了。草太只能再次向神明祈祷:我知道生命短暂,死亡可能随时会来临,即使如此,再一年、再一天,就算只是再一小时也好,我们都想要活下去!

真正关上门的,并不是强大的咒语或关门师的特殊能力,而是强大的人心,因为活着、因为想要与他人共度明日,一个个意念的凝聚让草太、铃芽和无数人的愿望能够上达天听。

剧情介绍

与新海诚诸多以虚构为主的作品不同,《铃芽之旅》的故事框架建构在日本百年来的重大地震灾难事件之上。影片中,作为闭门师的男主草太,通过封印隐藏在常世的地震力量——蚓厄——守护现实世界。

女主铃芽的“实习闭门师”追爱旅程,历经九州、爱媛、神户、东京和岩手等地,串起了1923年以来给日本造成沉重创伤的五次大地震发生地。对于灾难力量的封印,如同一场场盛大的安魂仪式,既是对往生者的告慰,也是对幸存者的安慰。

这种情感安抚,一方面通过封印叙事达成,另一方面也借助旅途中的温情叙事得以彰显。五个地震城市和五个封印仪式,分别贯穿着不同维度的温情叙事。

这句话是对的,**的技巧就是把**的内容快速的展现出来,不像电视剧那么长,他会击中它里面的经典快速地播出来,让人们很快的融入到里面理解。

一部**比较能打动观众的实际上就是比较贴近生活,实际的比如亲情,还有爱情等等。但这些都是一个需要剧情,另一个还需要演员演的比较好才可以。所以是否能打动观众,我觉得这两个方面还是非常重要的。

**就是一个造梦师,我们看**就是在荧幕前做一个梦,在这个梦中去体会别人的人生和生活。一些经典老**,由于拍摄手法的陈旧,叙事技巧的老旧,会让现在的观众难以如戏,这样就无法让你沉浸在**所营造的世界,所以你会没有和这些老**的共鸣。

有些**,如果它表达的情感是观影者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情感,那么观影者也无法如戏,比如二十多岁的人是很难去和描述黄昏恋或者中年危机的**发生情感共鸣,自由世界的年轻人也没法去共鸣体会当年铁幕之下的社会情感。

1885年19岁与卢慕贞(18岁)结婚,后育有三子

1891年24岁认识陈粹芬(18岁),后成为侧室

1894年28岁初次见到宋庆龄(1岁岁女婴)开始光源氏计划

1897年31岁流亡日本,认识浅田春(15岁女仆)

1898年32岁认识大月熏(10岁罗莉)

1900年34岁9月20日上午在神户市相生町加藤旅馆跟浅田春(18岁)OOXX/

1901年35岁向卢慕贞(34岁)提出离婚(当时似乎还没正式离婚,不过民国的民颁布于孙某死后,故忽略)

1902年36岁向大月熏(14岁)父亲提亲被拒绝/

1903年37岁8月与大月熏(15岁)订婚/

1904年38岁7月19日与大月熏(16岁)正式成亲

1915年49岁与卢慕贞(48岁)正式离婚与宋庆龄(22岁)结婚

片名:情书

英文名:Love Letter

导演:岩井俊二Shunji Iwai

主演:中山美穗Miho Nakayama -渡边博子/藤井树

丰川悦司Etsushi Toyokawa - 秋叶茂

柏原崇Takashi Kashiwabara -少年藤井树(男)

酒井美纪Miki Sakai - 少年藤井树(女)

类型:剧情/浪漫

片长:117分钟

发行:日本ヘラルド映画

上映日期:1995年3月25日

日本神户,渡边博子在未婚夫藤井树的三周年祭日上又一次陷入到悲痛和思念之中。博子在藤井树的中学同学录里找到了他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由于抑制不住对爱人的怀念,博子按着这个地址给远在天国的藤井树寄去了一封充满问候和思念的书信。

不可思议的是,不久博子竟然收到了署名为“藤井树”的回信。经过进一步了解,这个藤井树是一个年轻的女子,而且她还曾经是男性藤井树的同班同学,原来是博子从同学录中误抄了她的地址。为了多了解一些男友在中学时代的情况,博子继续与女性藤井树保持书信来往。而藤井树在不断的回忆中,竟逐渐发现中学时代那个和自己同名同姓的少男曾经对自己产生过一段真挚的感情……

《情书》是岩井俊二执导的第一部在**院公映的剧情长片,上映后立即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引起轰动。这部清新感人的《情书》已经成为九十年代最为脍炙人口的日本爱情文艺片。

《情书》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开始,通过两个女子书信的交流,以含情脉脉的笔触舒缓地展现了两段可贵的爱情。女主角博子对藤井树的眷恋,两个藤井树之间朦胧的情感,都没有由于藤井树的意外死亡而枯萎,而通过细腻感人的影象深深地印在每一个观众的心里,永远不变。

在精心描绘爱情的同时,岩井俊二还着意表现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追忆。《情书》正象普鲁斯特那本小说的名字,追忆着似水的年华。过往的爱情和青春也正是在主人公的回忆中才逐渐清晰、复活。与现实相比,影片中的过去更为明快优美。在那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中,漫天飞舞的片片樱花,暗生情愫的少男少女,都唤起我们的无限遐想。而《情书》中所构筑的那个美好的中学时代,可能也正是岩井俊二和很多人最为温馨纯洁的回忆。

同很多日本**一样,《情书》也反映了死亡。可以说《情书》的故事情节始终是围绕着生死而展开的,但与众不同的是,它并没有刻意去表现死亡的恐怖与残酷。男性藤井树的遇难,少女藤井树父亲的去逝都被淡化为一种哀思和怀念。而影片对女性藤井树的病危、抢救过程却着墨颇多,意在通过这种生死较量的情节衬托出生命的珍贵。

《情书》中对过去的追忆和有关生死的描绘都极具东方气质,含蓄优美、感而不伤地表达了影片的主题——珍惜有限的生命和宝贵的爱情。看到博子站在皑皑白雪中面对深山大声呼唤的时候,藤井树最后看到书卡背后画像而感动落泪的时候,我想有关生命和爱情的一切争论已没有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219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