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说中的"逍遥"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

道家学说中的"逍遥"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第1张

  “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逍遥游思想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逍遥游的具体内涵

  庄子的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理解真正的逍遥游,需要理解逍遥游所描述的是一个经过深刻批判而进入与道合一”的高境界的动态过程。

  从“有所待”达“无所待”的精神境界

  《逍遥游》中庄子运用了许多寓言来表述逍遥游的内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现。首先,庄子指出,大舟靠着积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鹏只有“培风”才能翱翔,因此他们都是“有所待者”。再如,庄子认为宋荣子的思想仍然处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局限并没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内外”和辩“荣辱”的纷争,只是在这种纷争中不动心,因而不是真正的“无待”。庄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无待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指出了从“有待”至‘无待”的具体途径。这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结合体,是庄子主张的理想人格。在庄子看来,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摆脱一切外物之累从“有待”达“无待”体会真正的逍遥游。

  “无用”即“大用”

  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与“大树”之用的两段对话阐述了关于“无用”和“大用”的观点。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瓠,则瓠落无所容,非不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回以故事作为启发: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为事二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庄子对惠子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种大葫芦作为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庄子很注重事物的内在使用价值,“无用”是事物的外在价值,而“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思想特点

  庄子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游处于天地间,其精神与宇宙一体化,自我无穷地开放,向内打通自己,向外与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达到这种境界,物我的界限便可消除,时空的限制无复感觉。“游于无穷,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是个自由超越者,他从形相世界的拘限中超脱出来,获得大解放,达到“无待”的境界——心灵无穷地开放,与外物相冥合。如此,则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庄子对至人的描述,体现出逍遥游理想人格的一些特点。

  其一,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真实性。在庄子的思想中,构成人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时命之囿、哀乐之情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庄子理想人格所趋向的精神境界就是对这种人生困境的超脱,即摆脱各种精神纷扰,建立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这是真实和理智的。庄子通过对死生观念的超越,使死产生的恐惧、生带来的欢欣都不存在了。他主张喜怒哀乐应顺于自然,“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庄子同时还实现了对世俗事务的超脱,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态度。“芒然徨乎尘垢之夕卜,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总之,庄子理想人格认为通过精神修养可以实现对死亡恐惧的克服、世事纷扰的超脱、哀乐之情消融,从而形成安宁的心理环境,这在人的精神过程中是真实、可行的。

  其二,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理想性。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的本质内容是对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追求,因而具有理想的性质。“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就是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无待、无累、无患的“逍遥”。这是一种理想中的主观与客观无任何对立或矛盾的个人自由自在的存在,一种一切感性存在皆被升华为“道通为一”因而无任何人生负累的心境。显然,这种自由的理想——无人生之累——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而只能以想象的形态在观念世界里表现出来;这种“逍遥”心境的形成——一切感性、情感的理性、理智升华也不是一般的思维认识过程,而是一种特殊的、对万物根源“道”的直观体悟。庄子所认识和追求的自由——“逍遥”,是一种情态自由,庄子主要是从个人的无负累的心境状态、或逍遥自在的心情感受的角度来认识和描述自由的。这种感受只能以某种感性的、直观的形式显现;这种心境也只能是缺乏现实基础的、个人孤独生活的精神理想。“自由”离远古时代的人们还太远,然而庄子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自由思想,毕竟表明他发现了作为必然性的具体形态的人生困境,提出了一种超脱方法,描述了一种自由的心境或隋态,引领人们实现自我觉醒和自我超越。

  其三,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幻想性。在庄子的理想人格身上,还表现出一种异于世人的神奇性能,这使得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某种神话式的幻想性。《庄子》中理想人格的名号非常多,有“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德人”等,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的名号虽不同,但其精神境界所表述的内容是相同的,而且理想人格在饮食起居、行为功能等方面都表现出神异性。例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理想人格的这些奇异的性能表现了超脱世俗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一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有关。生活资料的匮乏,无法抵御的以水、火为代表的凶猛的自然灾害的侵袭,山川河海的阻隔,最后降临的更是人人皆无法逃脱的死亡,凡此种种,都是古代人们不能在现实中战胜,而只能通过幻想在神话中战胜的对象。庄子理想人格所具有的神异性能,正是这种感情愿望的反映。二与庄子思想的文化背景有关。庄子是楚国贵族后裔,与楚文化有很深的背景。庄子思想洋溢充盈的文学特质是浪漫多姿的楚文化的映照,理想人格的神异性能则是楚地巫风祠祀盛行、神话鬼说丰富的烙印。三与庄子的人生哲学本身有关。庄子人生哲学所追求的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精神自由,是一种情态自由,一种理想性质的心境,它本身因为缺乏具体的、用来作界定的理论概念,而难以得到更明确的表述和更深入的揭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借助超凡脱俗的神话形象来表达“道”的思想观念,描绘“逍遥”的精神境界。

  现实意义

  庄子逍遥人生观对世俗工具价值进行了批判,强调从宇宙的高度来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并且破除自我中心,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透脱出来,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异化了自我。这对扩展人们的思想视野,开阔人们的心灵空间,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价值观

  在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力得以极大的提高,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物欲的诱惑,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社会角落,以物质财富的多寡论英雄和成功,己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一种内心共识。人被外界的物欲所控制,遗忘了自身的自由意志和精神价值,出现了所谓的“精神匮乏危机”,因而,物质财富的增加不但没有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反而让人陷入一种物质欲望的怪圈,永远不知满足。在现代世界,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支配力量,改变着人的生存方式,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人的物欲和功利主义日益膨胀,人被外在的物质世界所主宰,遗忘了自身,更出现所谓的“文明危机”和“自然科学危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旧观念大冲撞,不少人“熙熙皆为利来,攘攘都为利往”,免不了权力诱惑造成畸型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竞争致使人们心理失衡,利益的趋动使私欲膨胀,沽名钓誉导致道德论丧。如何在功名利禄面前从容坦荡,如何保持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是全人类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因而,庄子轻视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在现代十分可取,有利于帮助人们缓解因现实的种种不济而产生的烦躁困惑甚至绝望,引领人们走出精神的泥潭。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表现的尊重和顺从自然的生命哲学,体现了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价值观。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功”,就是不讲功名利禄,有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而无更多的奢望。“无名”,就是忘记荣辱得失,褒贬由人。“无己”,就是忘掉自己,不计生死,超越自我,物我两忘。庄子认为,人如果可以摆脱世间功名利禄的束缚,不在乎自己的胜负得失,追求超然淡泊的自然生活,就可以“无所待”的过着逍遥的人生。

  在名利攻心、利益争夺的现代,庄子所追求的这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价值观都是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他为那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们开辟了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加美好的世界,引导人们从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解放,在心灵的某处寻找一块可以安乐和谐、自由自在的精神净土。此外,人们从《逍遥游》中可以领会到许多另类的生活旨趣,以超脱万物的姿态获得心灵的淡泊和宁静增强了人们生活的信念和乐趣。

  顺其自然,实现真我的生存观

  “道”是庄子哲学的基础,庄子的逍遥游体现了“道通为一”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我与万物为一”,在庄子看来,世界万物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每个人的实质也是一样的,高低贵贱、是非美丑的评价只是人们对世俗的偏见,说明了没能体会“道”的存在,自然之美。庄子在《逍遥游》中的抓住“无用之用”也体现了他追求真我,依据自身的实际状况,任其自然发展,实现自我生命的内在价值。这种思想对现代启示重大,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人们往往也蒙蔽了自己的本心,为了生存给自己戴上了虚假的面具,庄子的这种生存观告诉人们,人应该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抱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自然心态,摒弃世间的是非荣辱,顺其自然,便能感受真正的幸福。

  逍遥游达到的“道通为一”的境界除了告诉人们要保持自然本心之外,对人类现代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张也给予了启发。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即“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为一,因此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在一个宁静和谐的客观环境中体会纯真自由的精神境界。

  心之逍遥、精神独立的人生观

  古今中外自由一直都是人类一切活动所追求的精神内核,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将自由凌驾于现实之上,并以一种豪迈奔放的态度追求绝对自由的人,千百年来,庄子那种独具魅力的追求逍遥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世关于生活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为人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的人生之路。当今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们迷失方向进入了迷离的状态,所以人人都需要一种出生存困境的自我拯救方法,而庄子“心之逍遥”的生存境界给人们带来了一盏明灯,告诉人们要培养不为物累的独立风骨,用“心斋”、“坐忘”的方式来体“道”,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追求某种逍遥自在的境界。人存在于社会,受到社会制约,形体和肉体也许很难获得逍遥和自由,但是在精神领域,人们可以自己搭筑起一片自由空间,抵御外在的利益诱惑,从而体会怡然自得的逍遥游。

离玩仙一已经好久了。我个人仅凭印象,原版游戏情节说说我的观点。我也看过剧,然后有点分不清什么是原著有的,什么是剧加的了。您凑乎的看。

在我个人看来,赵灵儿是乖孩子,惹人怜爱,我喜欢她,可我更喜欢的是林月如,因为她愿意伴着李逍遥去寻找灵儿,她美丽(或许有点比不上灵儿),善良(锁妖塔你懂的),对爱情执着(不解释),有勇气(一样,锁妖塔的牺牲),她与李逍遥之间的感觉在我看来更为真实,更称得上是爱情。她甚至因为逍遥而改掉大**脾气,这对于当时娇生惯养的富家女是很不容易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不喜欢灵儿,灵儿的乖巧美丽的确是征服了我的内心的,可是她与李逍遥之间的爱情在我看来就没有很大的说服力了。

灵儿对于李逍遥而言,只是一个仙岛上的美丽仙女,他对她的感情更可以用爱慕这个词语来形容。因一时的惊艳相遇与面临灵儿姥姥生命威胁时娶下了这个温婉美丽的女娲后人,从此种下了情,种下了债。至于后来有了孩子后,李逍遥对灵儿的那种起初朦胧的情感则完全变成了责任。处于对姥姥的承诺和灵儿的责任,让他觉得陪灵儿回去找她母亲。毋庸置疑,李逍遥是一名正义且极有责任心的少年,正因为此,他才会走上保护灵儿寻母,乃至后来寻找灵儿的道路,从而结识了红颜知己林月如,并在种种经历挫折中成长,以至成为后来的一代宗师。

我一直是不相信一见钟情式的爱情的,我觉得感情是在长时间的积累下产生的,爱情是很细腻的东西,不存在马虎,不存在差不多,却又很朦胧,很唯美。林月如与李逍遥的相遇是从打闹开始,他们之间的爱情也正是在这种打闹中萌发并且茁壮。但我也不否认李逍遥对赵灵儿有情,但说这情尽是那般刻骨铭心的爱,过于片面了,那情包括爱情,可爱情并不是他们之间情的全部。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再有如你所说,逍遥失忆。那么灵儿和月如就该是平等的了。他们都有权利去争取逍遥的情感,不能说是月如自私。毕竟在开始的时候月如也并不知道逍遥和灵儿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至于悲剧结局,不得不说,仙剑就是以悲剧赚取玩家感情的。即使没有了月如,游戏也必定为悲剧收场。

联系仙二的剧情看,逍遥对月如也是有感情的,记得好像有NPC说过逍遥为了让月如苏醒,也是东奔西跑。想尽办法,若非深爱月如,他也没必要这样。处于朋友照顾好“植物人”的月如不就可以了?

我希望楼主能去尝试玩玩仙剑的游戏,因为仙剑原著的剧情和剧还是有差别的,尤其是仙三,当您玩过仙一的游戏之后,或许就会对月如改变看法了。当然,对于一个问题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歧总是会存在的。我仅再次强烈推荐您去打一便仙一的游戏。

仙剑奇侠传这款游戏占据了我内心不小的地位,我会一直一直支持下去的。

ps:给你找到了仙剧和游戏上的一些重大差别,希望您能仔细看下。

首先,电视剧中的灵儿竟是一直记得李逍遥的,李逍遥穿越时空去救灵儿时,灵儿的年龄才是个位数啊,怎么会懂爱情!竟然长大后遇到李逍遥就想嫁给他,这爱情来得过于莫名其妙了,照这一逻辑,相信很多女生都早有了想嫁的人了,谁的小时候没遇到过一些年轻叔叔给人安全感或是很帅或是对人很好或是救过自己。。。。。。

李逍遥来到仙岛上,让他娶一个如花似玉的仙女为妻,他干嘛还要推辞呢,这也太做作了,试想又可得美娇妻,又可得仙丹救婶婶,多好的事。李逍遥娶了灵儿后第二天就回去了,而且失忆了,也就是不记得了,他哪来的对灵儿生死与共的强烈爱情?

电视剧过于强化赵灵儿而暗化林月如了,其实照游戏里的戏份,林月如应该算是重头角色了,怎么拍的电视里面把赵灵儿打扮得那么漂亮,把林月如打扮地这么的。。。一般啊,根本不像是个林家堡千斤,看起来像是市井上的农家小姑娘,从头到尾都没一套像样的衣服,剧组好像只给她准备了两套衣服的样子,人家赵灵儿一无父母二无兄弟,身上的衣服却能一套一套的换个没玩,林家堡堂堂大**连买件好看点的衣服,梳个好看点的头饰的钱都没有?我一直好喜欢游戏里林月如的着装打扮,带着中国古代色彩却毫不掩盖其任性刁蛮的性格。电视里的形象真的是让我倒味口。

阿奴演得到是不错,但她可是爱逍遥哥哥爱得最真最纯的,怎么电视里就这么把逍遥的忠实爱慕者给扼杀了呢。

李逍遥在寻找灵儿的途中是在不断练武不断提升自己的,可电视剧里李逍遥打斗的场面几乎是没有,仔细去看看,哪次危险竟地不是逃了就是用什么奇妙的法子避了,根本连个小兵都没动过手,怎么一下子到后来就成了一代宗师,谁也打不过他了呢。我记得他唯一拔剑打了的就只有在对付那只蛇妖时与林月如一起随便耍了几套动作,这也太假了。

一上这些只是大概找到的仙剧和游戏的差池之处。如果您真的对逍遥,月如,灵儿的感情存在看法,真心的希望您能玩玩仙剑的游戏。

能回答您的问题,我很愉快。谢谢。

从原著党来说,李逍遥最后爱赵灵儿。

《仙剑1》是洮仙失恋时的作品,在创作灵儿的时候,他说:赵灵儿是我的妻子(爱情),月如是知己(感情)。如果真要分个轻重贵贱,那么赵灵儿一定居于林月如之上,毕竟洮仙和李逍遥都属于灵派。

扮演李逍遥的胡歌曾经说过:“世界上不会有灵儿那么完美的女孩儿,如果真要在赵灵儿和林月如之间挑一个。那我会选林月如,因为她大大咧咧”这就是古代人和现代人的三观差异了。在当时年代背景下,娶妻当如赵灵儿,吃到老玩到老的林月如是不适合娶回家的,李逍遥也是这么想的。当他看见灵儿的第一眼,他的心就饱满了。只不过后来失忆,所以便在两个女人间摇摆不定。

但是他至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我爱林月如”,不能说出口的爱便不算爱。

起初我觉得李逍遥是喜欢林月如的,因为我觉得李逍遥在林月如面前才是真正的他自己,大大咧咧无拘无束。到后来看了很多遍之后我觉得李逍遥喜欢的其实是灵儿,因为他对灵儿的爱小心翼翼,对她照顾的无微不至。不是有句话这样说:大大咧咧是友情,小心翼翼才是喜欢。可能李逍遥对林月如的喜欢是一种“兄弟”情,而对灵儿的喜欢才是爱情。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他们三个一起去取火灵珠的剧情。当时在赵灵儿和林月如中只能救一个,最后李逍遥选择救了林月如,因为他不想欠林月如什么,但愿意和赵灵儿一起去牺牲。我想他对灵儿就是生死与共的恋人,而对林月如就是志同道合的友情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255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