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因为荷叶有一种无法抗御的扩展蔓延的力量,所以才有如此惊人的扩散蔓延速度。 小题:“季荷”荷花颜色红淡、花瓣繁多、迎风弄姿、异常逗人,使荷塘呈现西湖景象,填补了作者未见西湖莲花的缺憾。 小题:静静吮吸荷香,感受“池花对影荷”的妙境,从而使自己在耄耋之年有一种生命再新之感。 小题:CE |
小题:主要考查对文句的理解,以及前后句子的关系。考查对长句内容的理解,对关键语句的把握。问题集中在原因分析,所以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东西。要把握住第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在文段中所起的统领作用。“荷叶遮蔽半个池塘”是因为它“一夜之间,就能出来几十枝”,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荷花有一种无法抗御的扩展蔓延的力量。只回答为“一夜之间,就能出来几十枝”。它只是表面原因,不是根本的。回答时要抓住有效信息,突出对第一句话的理解。另外组织语言也很重要。 小题:主要考查对信息的筛选以及重组语言的能力,突出对散文的深层理解及对情感的理解。具体内容加以概括,抽象内容加以阐发。抓住重要信息,去伪存真,两相比较,则可见“季荷”的独特之处。从荷花外形特征到给作者带来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两方面入手。概括时不全面。信息中应包括文本信息和情感信息两方面。容易回答荷花外形特征,却容易忽略荷花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小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和鉴赏能力。从概括分析中去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或寄托的情感。在辨析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的基础上重点是体悟作者的心境,抓住问题中的“趣味”二字。作者所表现的是一种从“荷韵”中感到欣慰的情感倾向。只是回答“静静吮吸荷香,体验‘池花对影荷’的妙境”,而忽略作者的审美感受。回答这类题目时要尽量考虑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小题:主要考查对作者创作风格的把握,以及在选材,构思,语言等表达技巧的鉴赏。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的基础上,联系背景知识进行分析。第一选项集中在对原内容的理解。第二项集中在对表现技巧的鉴赏。第三项主要从语言分析。第四项主要在对作者情感倾向的理解。第五项主要是创作风格的把握。《荷塘月色》比较。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另外描写重点,基本表现手法,审美情趣都不一样。 总之,阅读经验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步骤的具体操作质量往往依赖于正确有效的阅读经验。而阅读经验的形成确实要求一定数量的阅读和思考。一定的阅读两可以培养起较好的预感;而经常性的思考可以锻炼思维,激发潜能,同时我们在一定的阅读训练重可以通过对自己答案的反复比较思考中,纠正自己的思路偏差,修整和完善自己的思维。 |
1、 种荷--盼荷--赏荷
时间 荷花生长情况 作者的心情
第一年 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事与愿违(失望)
第二年 仍然没有露出荷叶 完全灰了心
第三年 细弱单薄、可怜兮兮的五六个叶片 微有希望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第四年 接天莲叶 映日荷花 心中狂喜
3、 是彻悟生命的智者。一般来说,生命的凋零总是给人凄凉、萧条之感,作者笔下荷花的凋落却是一幅生动细腻、柔和宁静的美丽画面:月下荷塘,流水脉脉,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深感了生命的快乐。离去时如此宁静安详,如此飘逸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4、 想到作者、顽强奋斗的人等等,自拟。
原因: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茂密的荷叶、红艳耀目的荷花也正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尽显风韵,成了作者眼中的一道风景。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这是一段虚写的文字,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寄予了对残荷的美好的祝福,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体现。它朴实得不能再朴实了,但感情却是深沉而厚实的。我们读这段文字,不仅能感受到一位老人对荷的美好祝福,更能感受到老人的厚重与踏实,它正如清水中的莲,朴实庄重,韵味十足。
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夏日,在清澈的池畔,伴随着一股股飘来的清香,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自然美景。这是散文《清塘荷韵》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清塘荷韵》叙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友人从湖北洪湖捎来几颗莲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复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为壮观。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为壮观。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的哲理,从"生存的力量"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情景交融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你看,从莲子入水的那一天起,作者的心境与它的命运就息息相关。从此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眼。第一年、第二年,虽引颈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切盼奇迹的出现。在第三年虽在投莲子的地方长出几片圆圆的绿叶,但细弱单薄,作者在怜惜之余仍希望不减。直到第四年,一夜之间,冒出几十支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此时狂喜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在这一系列的描述中,写景是为了衬托人的心情,抒情是为了烘托景物的变化。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全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作者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此时,达到了"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粹之迎,互藏其宅"的境界。
动静结合又是这篇散文的另一特色。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时候,作者善于把"动"的感受融和到"静"的景物中,使物象成为人活动的延伸。如莲子在水中静卧一年二年甚至三年,到了第四年,一下子绿透了全池塘,红染了半边天,真是不动则已,一动则令人惊叹!这一动一静的反差契合显示出自然界中难以抗拒的求生力量,也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又如在池塘畔,四周静得人们可尽情地吮吸缕缕的清香,即使一片莲瓣落入绿肥红艳的水中,也未打破宁静,真静得出奇!但一旦小白波斯猫跃入水中,随着"扑通"的响声,不仅人从静倚中惊醒,连水中的月亮也被搅得支离破碎。作者抓取人与物瞬间动静转化的细节,不论是虚拟或是实写都描写得飞动跳跃,反映了物对人的心理所产生复杂的影响,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荷韵
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
清塘之荷 生命之韵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八十六岁高龄时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它清新俊逸,脱尽浮华,行文平易晓畅,直白中蕴蓄着哲理,情感朴素真挚。细加品读,如同品尝陈年佳酿,芳香四溢,韵味悠长,让人回味,令人叹服。
一、恋荷之情韵
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流露了对荷花的极其喜爱之情,面对楼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数亩清塘,努力寻找30多年前残存在记忆里的荷花“碎影”,心里总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因此,每次看到清清池塘“总觉得是一块心病”。清波荡漾,绿柳拂水,荷叶田田,莲花迎风,这是季先生对楼前数亩清塘的殷切期盼。这种期盼之情便十分自然地转化为“种荷”的举动。作者生怕“千年不烂”的洪湖莲子不发芽,就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种了莲子,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一位髦耋老人的率真情感跃然纸上。可是,第一年、第二年,虽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切盼奇迹的出现。到了第三年的春天,投下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这好像使作者见到了满塘的希望。但碧波荡漾的楼前清塘依旧只是那几片水浮莲似的荷叶,仍然让作者度过了“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以上这些文字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尽情渲染和铺张。为接下来描写满塘的荷叶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到了第四年,“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荷叶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此时狂喜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作者描绘种荷、盼荷、赏荷的过程,其实正是作者恋荷情感的自然流露。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全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中作者为我们创设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其景、其情值得我们反复玩味,体验。
二、绘荷之风韵
荷花是“花之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然而,荷花在季先生的笔下,却另有一番风韵。它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静卧一年二年,甚至第三年也只有孤零零的五六个叶片,但是到了第四年,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速度,都是惊人的快。”这不正是荷花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吗?“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茂密的荷叶、红艳耀目的荷花也正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尽显风韵,成了作者眼中的一道风景。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而面对莲瓣的凋落,作者也精心描绘:“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读这段文字,我们好像在欣赏一个十分精彩的画面,月下荷塘,波光粼粼,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整幅画面生动而细腻,柔和而宁静。它似乎在启示我们: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面对生命的消逝,它却是如此的平静,走得如此的飘逸,如此的洒脱。荷花是彻悟生命的智者。由此,我们亦可领悟到季老那种豁达超然、充实丰厚的人生境界。
三、显荷之神韵
荷,清新自然,淡雅出俗。而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凝练、自然清新,可谓深得荷之神韵。在描写月下荷塘的情景时,作者“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看“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动静结合,细致入微,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宁静、安详、柔和、清新的画画。这里没有刻意地修饰,也没有过分地夸张,就在信手描写中十分自然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之美。再看文章最后对残荷的描写:“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一下子从夏天转入了秋天”。“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这是一段虚写的文字,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寄予了对残荷的美好的祝福,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体现。它朴实得不能再朴实了,但感情却是深沉而厚实的。我们读这段文字,不仅能感受到一位老人对荷的美好祝福,更能感受到老人的厚重与踏实,它正如清水中的莲,朴实庄重,韵味十足。此外,古诗句的熟练运用,如写荷塘荷花盛开场面时,运用了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月下荷塘之幽静,运用了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等。这不仅增加了散文的意蕴,而且使文章更具有一种清新淡雅的诗意之美。
三毛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亩田。
心中有幽香,何处不莲台?在我的心里,也有着一方荷塘,那是属于我自己的心之荷塘。在那里,我避开车马喧嚣的红尘俗世;在那里,我注一池清水,植一方心荷;在那里,聆一曲莲之心语,听一支荷风舞动;在那里,赏一池荷花盛开,嗅一缕荷香幽幽……
——题记
邂逅荷塘,一池心荷
我曾无数次地想象,自己大概就是一个走在路上的羁旅,在现实生活中某一个地方,一定有着我的一亩塘。所以,我时时在寻觅着,寻觅着那方属于我的原乡。也在想着,若是寻到,总会在一个适当的季节,选个适当的日子,一叶扁舟,顺流而下,只为抵达梦绕魂牵的地方。
朦朦胧胧,浅睡小寐之际,一个声音,似乎从遥远的地方传来:荷花开了,你还不回来看看吗?恍然间,竟有了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慌乱,自己竟分不清是梦还是醒,这个悄然入耳的声音,已经不止一次地出现了。难道我是一个迷了路途的人?恍惚中,我觉得自己真的就是从遥远的荷乡流落至此。亦或,在某个地方,真的有着我的一方荷塘吧?
于是,我终于决定到荷乡去寻觅我的那一方荷塘,去看一看我的那一池心荷。
当我终于站在那里的时候,心里满是暖暖的欣喜。
追逐了多少个年年岁岁,寻觅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我的荷塘,我来了……
只为这一个声音深情地呼唤,只为了这一季花开的执着等待。我踏着细碎的步子,披着一路风霜,于这个六月,我终于邂逅与你,我的荷塘。哦,你这幽幽荷塘,真的就是我的原乡吗?难道这里真的就有我那心里的一亩莲花?望着这这满是田田叶片的荷塘,心里总是在疑问着。
我来了,于这夏日的晚风里,邂逅你这无边的优雅,和脉脉的温情。那一淙淙流淌的池水,如一支支动听的曲子,氤氲了天空中那轮千百年来一直守望着你的月光,也静逸了繁星闪烁着的夜空。
荷叶田田,荷花婷婷,荷香淡淡,犹如一缕缕心音,直抵我的心扉。
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微风吹来拂起阵阵波纹。一望无际的接天莲叶,如一蓬蓬绿色的小伞,疯长着,张扬着。一朵朵映日荷花,袅娜着,摇曳着,芬芳着。荷花淡紫的茎干探出头来,擎起一团红的,白的,粉的莲花,亭亭玉立。绿色的荷叶,仿佛高大的荷叶伞,遮盖着**的花蕊。那丝丝的黄瓣,仿佛轻盈的霓裳羽衣。红的,白的,粉的荷花,是那样的纯美,又是那样的娇娆多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蓝天,白云;碧水,绿叶,这一切,刻下的又何止是无边的风情呢?莲心不染,哦,这素淡的一颗心,这纯洁的一片情,就像这幽幽荷塘里的濯濯莲花,于这碧绿的无垠里盛放着璀璨的光芒。
我迷恋着你,于是寻你而来,只为抚平你眉心那抹久远的忧伤,为你弹一曲心荷淡淡的香。
时光流失,我辗转徘徊,为了这一季的等待。就像那江南雨巷结满轻愁的丁香女子,我的心情也染上了丝丝缕缕的惆怅。满池菡萏,伊人不见,唯有这一幽幽清香顺水流淌,经年不断。
独自漫步于你空蒙迷茫的眼神里,我不禁轻声地问着:你沉默了千年的心事,可否带着我的心跳?烟雨楼台里传唱了千年的笙箫歌舞,可否带有你的'欢颜?蓦然回首之间,身后留下的竟是一串串无尽的留恋。
若此,我愿是千年前的一个采莲女子,守着一方水塘,低首采莲,含羞弄莲,淡然置莲,酿几坛荷花佳酿。然而,我不知道,在我之外,是否还会有人为这满池的清荷而流连,而驻足,而和我共赏这一池清荷,共醉这一坛佳酿。然后一起吟唱荷花的诗句,临摹荷花的风韵?
或许,我们都是这里的过客。在这一场温婉的梦中,我领略了莲的禅韵,读懂了莲的心事。其实,那一池清水,那一朵莲花,终其最后,还是要回归平淡,回归简约。就是因为你的简约,你的洁净,才会衍生许许多多的美丽而纯洁地传说,才会有咀嚼出韵味幽深的诗句。
亦或,你只是我的原乡,只是我疲累之时小憩的港湾。你把缱绻的风情,风化为一莲幽梦,深深地埋藏在这一方荷塘之中,寄托于这一朵幽莲之上,任凭时光变迁,惟愿一颗缠绵的心事缓缓流淌……
恍然,我的耳畔传来悠扬的乐曲,似温柔的呼唤,伴随屡屡荷香而来;有如泉水叮咚,淙淙有声,蓦然撞入我的心扉。这一刻,我才醒悟,这携带了千年的姣姣月光,这幽香了千年的一方荷塘,竟然写满了浓情诗行,和不老的美丽传说。
荷塘月色,千年诗韵
荷塘清幽,月色溶溶。
站在池边,走在这月色笼罩下的荷塘,走在这荷塘边的小径上,看着荷花,嗅着荷香。心里却在想着,这荷塘,这月色,会不会还是千年前的荷塘?如果是,那么,千年前的采莲女子又在哪里?
忽然,一阵笑语喧哗,原来是一群年轻人,一群充满青春气息的大学生。他们笑着,闹着的当儿,拍下了自己的快乐时光,也拍下了自己青春靓丽的倩影。望着他们满是活力的笑靥,仿佛看到他们那没有被世俗尘埃所污染的心灵,不禁想着:这群年轻人,会不会是从《采莲赋》里走来的?于是,我的目光走进了遥远的画面,走进了风光旖旎的不老传唱……
其实,《采莲赋》就是一幅蒙太奇的特写镜头,它把我们引入一个风花雪月的美景中:全篇以描写河中红莲开始,只寥寥数语,便直逼绿水清波中的荷花。其白描手法更加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继而,镜头逐渐延伸,画面逐渐扩大,一幅夏日采莲图徐徐展开:“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这两处传神之笔,将一艘水波荡漾的画船缓缓地摇到我们面前。于是,整个画面流动了起来,活泛了起来。接着,一群美丽的妙龄少女出现了,她们芳龄正盛,青春正美,正值豆蔻,如此传神妙笔,给人美不胜收之感。再用“浅笑”,“敛裾”等词汇,好像蜻蜓点水般,妙处全在那漫不经心的荡漾涟漪之中。最后他们在悠闲快活的泛舟之时,少女唱起深情款款的歌谣,成了画龙点睛般的一抹亮色。碧玉小家女的形象若隐若现,翩然而出。真的是“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恍惚间,竟使人产生错觉:莲花亦脸色,脸色亦莲花;衣亦荷,荷亦衣;衣香荷香,浑然一体。一幅沉香满天的莲花图,在这些魅力的少女点缀之下,形成以一幅幅浑然天成的风花雪月之美景。
于是,不由也想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我仿佛看到那采莲女子身着杏红衣衫,头上乌黑的云鬓旁斜插着一支梅花簪,袅袅婷婷,走到南塘,低头采莲,弄莲,置莲,这一连贯的动作无不临摹着女子的缠绵情感。于是,眼前出现这一场景:藕塘深处,细碎的波纹中,蓬勃着的碧绿莲叶中间,盛开着红、白、粉、蓝各种颜色的莲花,间或有绿色的莲蓬探出头来。一叶扁舟,悠悠然在水中缓行着,俊朗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在默默地传着各自的情愫。船儿慢慢地来回荡漾着。那女子细细的腰肢,犹如这春末夏初好时节的莲花,叶儿正嫩,花儿正红。哦,这一对恋人啊,是多么让人心动。
风,轻轻地吹拂着;水,微微的荡漾着。那一池的涟漪,环绕着满池的荷花,像是在呢喃着对莲的依恋。那朵朵莲花,在一片蛙的浅唱低吟中沉静地娇羞着,羞涩地玉立着,和这一片景色相依成韵,辉映成画。
忽然,仿佛看到那位瘦了宋词的女子,缓缓地从藕塘深处飘然而来,浅唱低吟着: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正值豆蔻的她,可否想到她以后颠沛流离的日子和多舛的命运?
走在着荷塘曲折的小径上,恍惚间觉得这就是当年朱自清先生日日走过的荷塘。我在体味着他当日走在这条小径上的情感,也在享受着他独处的妙处——路上只一个人,一个人走在这苍茫的月下,以一个自由自在的心情,受用着这无边的荷香。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出水的田田的叶子中间,点缀着白的、粉的、红的荷花,在若有若无的和风吹动下,缕缕清香在作者的心中,仿佛是遥远的地方传过来的歌声似的,荡澈着心扉,让心柔软起来,让情缠绵起来。
原来的我,从不相信一见钟情之说。然而,只是这一瞬间,看到你——我的荷塘,钟情,这个极俗气极滥情的词,便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头。荷塘,宛若我生命中的一场艳遇,在爱的土壤中潜滋暗长。
蓦地,耳边传来这一缕歌声,抬头望去,原来是那群大学生:
“只为你转身的一个凝视,我就为你祈盼一辈子,只为你无心的一句承诺,我就成了你的影子。我是你五百年前失落的莲子,每一年为你花开一次,多少人赞美过莲的矜持,谁能看懂莲的心事……”
听着这缠绵悱恻的歌声,仿佛觉得,那一份曾经有无法预约的期待,或许已经近在眼前……
心之莲花,一莲蓝梦
转眼,来这里已经有段时日了,享受着这里仙境般的静逸中,却带着不可忽视的喧嚣与繁华的嘈杂。我沉醉于此,也迷恋着于此,这是我心里久违的最美风景。这风景美丽到简单,那是简单的叶,简单的花;简单的人,简单的事。可是,有时又感觉着叶非叶,花非花,梦非梦。
借着朦胧的月色,置身于这一如梦幻般的地方,也时时在想,生命中,有一些遇见,即使偶然,也总是难以忘怀。一次回眸,一个凝视,或许都是一种缘分,或深或浅。因为性格的原因吧,我颇喜欢这种感觉。更喜欢这里洁净的花,平时常听到“莲心不染”,大概就是说荷花是极为清爽干净的花儿。它的干净,是任何一种花都没有的。所以才会有“出淤泥而不染”之说吧。又或许是另外一种原因,让我对这种花儿有了一丝怜惜……
一次空间回访,我在好友高山流水的日志里看到一首名为《莲之城》的小诗:
你是一朵清莲,
孤傲沉静,在亦真亦假的追逐中,
浅笑释然。
你不该闯入我的城,
又留给我旷世的冰冷,
至此,
一座城,一抹莲,
一世怨。
若有来世我亦为莲,
萋萋在你迷恋的湖面,你能否看到我,
前世的婆娑今世的泪眼?
……
当我读着他这首诗的时候,曾经被诗文中弥漫的忧伤打湿了眼睛。心里想着,是一个有着什么气质的女子,让他有如此难以解脱的情怀?他们,又是有着怎样缠绵的故事?大概,这个女子有如莲一般的清新淡雅、纤尘不染的脱俗气质吧。否则,怎么会令这潇洒男儿有着如此缱绻的情怀、绵绵的悠思?
于是,便知道他的心又飞到那遥远的地方去了,他又在想那个清荷映月般的女子了。
所以我在想,人世间的一些情缘,到底是缘还是劫?竟让那些痴情的人们无奈之中带着伤感;思念之中带着纠结,最终却冲不破世俗的界定。
他的家乡正是江南水乡,那里的万亩荷塘,每到荷花盛开的季节,那该是怎样的美丽?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形容大概是再恰当不过了。我也在想象着,他的那一池清荷,在微风吹拂下,又会散发着怎样的清香呢?
曾经看到这样的一句话,雪小禅说:你心里要有一朵莲花。
当我看到这句充满着禅意的话时,心里是赞许的。是哦,她说得对极了。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那么一朵莲花在盛开,每一朵莲花也都涂抹着不同的颜色,绽放着不同的风姿,芬芳着不同的香气,蕴含着不同的韵味……
那么,我心里的莲花是怎样的呢?我想了许久,蓦然醒悟:我心里若是开有一朵莲花,一定是一朵蓝色的莲花。这朵蓝色的莲花,静逸地散发着幽幽的香气,即清澈又妩媚,即洁净又超尘;带有不动声色的娇娆,又恣意张扬着独有的跋扈;从容中带着大气,豁达中带着温婉。
莲花如梦,我的心之莲花,当属这一莲蓝梦。这一幽莲的心事,是何等的斑斓璀璨!
在我的莲梦里,一定有着那个自诩为天上痴情种,不食人间富贵花的风流男子。我被他如水的禅心,冰洁的情怀所感动,所迷恋。他三十年的人间繁华,历遍了红尘情劫,受尽了情感纠葛。玉树临风间,诗酒酬红颜。他用一生的风流才华,缱绻着满腹他的经纶,演绎着他不老的诗篇。
伫立在光阴的渡口,我在打捞着那段三百年前的旧事。仿佛仍然静静地坐在他的渌水亭边,聆听着他的《饮水词》: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粱。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
望着满湖的清荷,心里盛满了光阴的故事。光阴,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而光阴这个词,又总是让人的心里有怅然若失的感觉。
此时,我就像置身于时光的隧道里,又看到了迷茫中的自己。犹豫,低沉,迷茫,徘徊……之后,终是阳光明媚的朗朗蓝天。
平时总是看到有人这样写着:“静坐红尘”,或者是“与时光对视”。此时的我,大概就是这样。就这样在这氤氲的光阴里,与自己对望着,与光阴对望着,交流着。我仿佛看到,那逝去的光阴,那远去的风景,那缠绵的心情,一个个光阴里散发着沉香的故事,伴随着缕缕荷香不期然地闯入心头……
季羡林的清塘荷韵主要内容:
《清塘荷韵》主要内容是写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成长动态,重在表现莲荷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作者由此得到的欣慰与希望。《清塘荷韵》的作者是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清塘荷韵》叙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友人从湖北洪湖捎来几颗莲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复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为壮观。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八十六岁高龄时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文章清新俊逸,脱尽浮华行文平易晓旸,直白中蕴蓄着哲理,情感朴素直挚。细加品读,如同品尝陈年佳酿,芳香四溢韵味悠长,让人回味,令人叹服。
季先生是学问家里少见的多情之人,甚至可以说多愁善感,他的散文,悲情远大于欢意。他喜爱动物花草。
“经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惹起万斛闲愁”——马缨花慰寥寂寞,二月兰同其痛苦,牡丹、香橼振奋精神,枸杞、夹竹桃凭添诗意,二十岁与兔子,八十多岁与老猫、喜鹊经历同样的悲欢离合。
清塘荷韵中的季荷之韵是指顽强的生命精神,豁达的生活态度,美好的生活愿望。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八十六岁高龄时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文章,清新俊逸脱尽浮华行文平易晓畅直白中蕴蓄着哲理情感朴素真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