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情表重点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蓐 :同“褥”,草褥子
二古今异义
至于:到。成立:长大成人。不行:不能行走。辛苦:辛酸苦楚。告诉:申诉。
三成语
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
四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今臣亡国贱俘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五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六文学常识
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
行方正之人
秀才:优秀人才
拜: 授官
除: 授予官职
2 高一必修三语文陈情表的翻译及重要文言知识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
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
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
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
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
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
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重点字词(1)重点解释 1 臣以险衅:灾难祸患。
险:艰险,祸患。衅:祸患。
2 夙遭闵凶:夙:早。 3 夙遭闵凶:闵凶:忧伤的事,常指父母之丧。
4 慈父见背:背弃我。见:助动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如:见告、见示、见教、见谅。 5 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6 祖母刘愍臣孤弱:怜悯,爱怜。 7 躬亲抚养:亲自。
8 终鲜兄弟:少,没有。 9 门衰祚薄:门庭衰微,福分浅薄。
祚:福气,福分。 10 晚有儿息:子女。
1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勉强。 12 茕茕孑立:孤单。
13 形影相吊:安慰。 14 而刘夙婴疾病:缠绕着(被……缠绕) 15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
奉:承奉。 16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后予以推荐。
17 诏书特下:特地。 18 拜臣郎中:授予官职。
19 寻蒙国恩:不久。 20 除臣洗马:除旧官,任新官,受职。
21 猥以微贱:谦辞,表示自己的谦卑。 22 臣具以表闻:详尽。
23 诏书切峻:急切而严厉。 24 责臣逋慢:逋:拖延,迟延。
慢:怠慢。 25 急于星火:比。
26 则刘病日笃:病重,沉重。 27 欲苟顺私情:姑且。
28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俯伏思量。(谦敬之辞) 29 犹蒙矜育:怜悯。
30 且臣少仕伪朝:再说了,而且。 31 不矜名节:顾惜。
32 至微至陋:极,其。 33 过蒙拔擢:提升。
34 宠命优渥:厚。 35 岂敢盘桓:犹豫不决的样子。
36 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 37 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
38 更相为命:交互。 39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这是因为。
区区:拳拳之情,形容自己的私情。 40 实所共鉴:明察。
41 矜悯愚诚:怜悯。 42 听臣微志:听任,请允许。
43 庶刘侥幸:或许。 44 保卒余年:终。
45 臣不胜犬马怖俱之情:禁不住。(2)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4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3)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向上。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像犬马一样。 3 则刘病日笃。
日:一天天。 4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在家外。 5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在家内。 6 躬亲抚养。
躬:亲自。 (二)使动用法 1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使……闻,使……知道。 2无以终余年。
终:使……终。 3 保卒余年。
保:使……保全。 (三)形容词作名词 1 夙遭闵凶。
闵凶:忧患不幸的事。 2 猥以微。
3 陈情表总结《陈情表》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 夙遭闵凶。
闵,通“悯”。2 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二)词类活用1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 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 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 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 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 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8 臣少仕伪朝。
仕:名词作动词,做官。9 历职郎署。
职:名词作动词,任职。10 谨拜表以闻。
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1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12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三)文言固定句式1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 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
“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四)被动句1 而刘夙婴疾病。 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着,被动词。
(五)省略句、判断句1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2 实为狼狈。
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3 本图宦达。
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4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宾语、主语。5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
②拜臣为郎中。③除臣为洗马。
省略句,省略谓语。 6 ①具以表闻之。
②拜表以闻之。 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六)状语后置句1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星火”作形容词“急”的状语,“于”相当于“比”。
2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七)成语1 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联合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无依无靠、举目无亲、形单形只。
2 茕茕孓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偏正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
近义成语:孤苦伶、举目无亲。 3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
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形,指身体;吊,慰问。
主谓结构。源出《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形影相吊,五情愧赧。”
近义成语:形单影只、孤家寡人。反义成语:门庭若市。
4 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薄,迫近。主谓结构。
源出《汉书·扬雄传上》:“恐日薄于西山。”近义成语:气息奄奄。
反义成语:旭日东升。 5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
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主谓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
近义成语:奄奄一息、朝不保夕、风雨飘摇、苟延残喘。反义成语: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生龙活虎、生气勃勃。
6 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
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主谓结构。
源出《左传·昭公元年》:“吾侪偷食,朝不谋夕”。 7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乌。偏正结构。
源出晋·李密《陈清表》。反义词语:老牛改犊。
8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
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联合结构。
结草,典故见本保注释。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
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近义成语:感恩图报。
反义成语:以怨报德、恩将仇报。 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左传·僖公十五年》 10 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主调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
近义成语:气息奄奄、朝不保夕。(八)重点翻译句1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 母孙二。
4 我要找高中必修一二的文言文的知识整理宾语前置:1皆口腹自役(归去来兮辞) 2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4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5童子何知(滕王阁序) 6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 7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8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9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10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状语后置: 1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归去来兮辞) 2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 3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去来兮辞) 4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 5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滕王阁序) 6奉晨昏于万里(滕王阁序) 7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8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9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省略句: 1稚子候门(归去来兮辞)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归去来兮辞) 3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滕王阁序) 4且臣少事伪朝(陈情表)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 2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 3纤歌凝而白云遏(滕王阁序) 4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定语后置:1都督阎公之雅望(滕王阁序) 2宇文新州之懿范(滕王阁序)判断句: 1南冥者,天池也。(逍遥游) 2《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 3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5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固定句式: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陈情表)啊!总算打完了!累死我了。
5 求语文人教版必修5 第二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去来兮辞》并序(一)通假字1乃瞻衡宇 衡通“横”2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二)古今异义1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家中亲属。
父母为“亲”,与父母有关的亲属为“戚”。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古义):知心话 (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2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 (今义):记恨,仇恨(三)一词多义1犹:①松菊犹存 还,仍然 ②民之归之,犹水之就下(《孟子·离娄上》) 如同,好像 ③周犹不勘竞,况郑乎?(《左传·襄公十年》) 尚且 竞:战争2将: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将要 ②将信将疑 且,又 ③暂伴月将影 和,与 ④出郭相扶将 扶,持 ⑤将功赎罪 拿,用 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将领,读为jiàng ⑦将进酒 请,读为qiāng ⑧呼儿将出换美酒 拿出,读为jiāng ⑨将恐将惧(《诗经·小雅·谷风》) 将信将疑 且,又 3引:①引壶觞以自酌 拿 ②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 ③左右欲引相如去 拉 ④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4绝:①请息交以绝游 断绝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③以小舟至绝壁下 不通,不连接 ④绝不相干 全然,绝对5委:①曷不委心任去留 顺从,随从 ②王年少,委国事大臣 委托 ③教化从来有源委 末尾 ④委命下吏 把……交给6言: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说 ②听其言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言论 ③驾言出游(《诗经·邶风·泉水》 动词词头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僖公九年》) 动词词头 (练习:请联系我们学过的《氓》写出同样表示动词词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词类活用1策扶老以流憩 名词用作动词,拄着(拐杖)2园日涉以成趣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在园子里3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4携幼入室 形容词用作名字,儿童,孩子5眄庭柯以怡颜 使……开心(五)特殊句式1被动句既自以心为形役2宾语前置(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3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农人告余以春及4省略句僮仆欢迎,稚子侯(于)门 省略介词《滕王阁序》(一)通假字1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预兆2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失3接孟氏之芳邻 接通“结”,结交(二)古今异义1所赖君子所赖君子见机 见机(古义):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 (今义):看机会,看形势2穷且益坚 穷(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穷困,经济拮据3阮籍猖狂 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 (今义):狂妄而放肆(三)一词多义1故:①豫章故郡 旧的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所以,连词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 特意,特地,副词 ④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名词2尽: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全,都,副词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 没,干,动词 ③则智者尽其谋 全部用出,动词3属: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属于,是,动词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名词 (联系《过秦论》中的“之属”“之伦”“之徒”)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归属4三: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三股,三条,数量词 ②序属三秋 第三,序数词③三尺微命 表长度,数词(古代汉语中的“三”和“九”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次)(四)词类活用1襟三江而带五湖 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衣带2徐孺下陈藩之榻 使动用法,使……放下3腾蛟起风 使动用法,使……起舞4屈贾谊于长沙 使动用法,使……委屈5窜梁鸿于海曲 使用用法,使……出走6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名词用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7尽东南之美 形容词用作名词,俊杰8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下,往下(五)特殊句式 1被动句 纤歌凝而白云遏 被歌声所阻止怀帝阍而不见 被朝见2宾语前置(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童子何知3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逍遥游》(一)通假字1北冥有鱼 冥通“溟”2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3此小大之辩 辩通“辨”4而征一国者 而通“耐”5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6旬有五日而后反 有通“又” 反通“返”(二)古今异义 1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古义):游动的雾气 (今义):动物的名称2海运将徙于南冥 海运(古义):海动 (今义):海洋运输望3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两个词 (今义):连词,常与“但是”连用4众人匹之 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多数人5腹犹果然 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的相符,亦可当连词用6之二虫又何如 虫(古义):泛指动物(大虫一般指老虎) (今义):虫子7小年不及大年 小年(古义):寿命短 (今义):①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旧俗在这天祭灶。②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很慢的年份。
(三)一词多义1志: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志向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③博闻强志 记住2名: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称 ②名之者谁 命名③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3置: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安放 ②郑人有且置履者 购置4穷:①若夫乘天。
6 广东高中必修所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据最新教学大纲要求) 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他的。)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勾践灭吴》,她的。)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愚溪诗序》)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愚溪诗序》)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难道。)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
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
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一、内容与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陈情表》是一篇抒发亲情的古代散文,其核心是要理解作者流露的感情,理解它的关键是要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处境,从而理解作者陈了那些情。学生已经学过《归去来兮辞》和《滕王阁序》,知道它们分别表达了回归田园的乐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情,本课内容中所抒发的亲情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但格调和笔法均有所不同。由于它与之前所学课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有借鉴意义,因而在本学科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本单元学习中有巩固、提高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品流露的情感,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掌握作品融情于事的笔法,其方法要多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悟。
二、目标与解析
1、目标定位:
①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②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③掌握融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④背诵全文。
2、目标解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作者进退两难处境的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功利心或实用主义作怪。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关键还要联系时代背景。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课文言字词和文化常识教学中,准备使用幻灯片,以有效利用时间来总结字词,介绍文学常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1、解题
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注释中没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提示: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点拨: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自然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蜀国灭亡后,晋武帝为笼络人心,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没有接受任命;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郎中,李密又未去应诏;不久,晋武帝又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又上表辞谢;晋武帝很生气,地方官催逼甚紧。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写了这篇千古闻名的《陈情表》。
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的高度评价将两篇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一、二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学常识、成语等方面。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一、二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一段中李密的苦情,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点拨:苏轼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默读第一段,设身处地的体会李密的不幸命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或者引导。
老师引导要点如下: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人生有三大不幸,第一就是“幼年丧父”。②孤儿寡母生活往往比较艰苦,如果再失去慈爱的母亲,那是更大的不幸。请思考一下,李密的母亲为什么要改嫁?母亲改嫁时为什么没带上李密?③祖母比李密大几岁?(从最后一段可知是52岁)那么,李密四岁时跟着56岁的祖母生活,试想象一下母孙二人生活的艰难程度。李密这一棵独苗“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又会使年迈的祖母如何操劳且提心吊胆啊!④如果叔伯和兄弟较多,李密家人丁兴旺,有亲戚们照应帮助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⑤如果家庭富裕,能请一些丫环和仆人来服侍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⑥李密“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而刘夙婴疾病,常在牀蓐”,李密只好“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二段中李密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点拨:默读第二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晋武帝为什么会“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呢?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皇帝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②一方面是皇帝生气、地方官催逼,另一方面是祖母一天天的病重。如果你是李密,你能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点评激励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一段 第一层、总起:命运不好,幼遭不幸。
第二层、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多病成人。
第三层、门衰祚薄,形影相吊。
第四层、祖母病卧,臣侍汤药。
第二段 第一层、总起: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第二层、孝廉秀才,辞不赴命。
第三层、郎中洗马,辞不就职。
第四层、诏书切峻,郡州逼催。
第五层、奉诏刘病,进退狼狈。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二自然段
1 找学生复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2 找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第二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研讨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三、四自然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回忆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化常识、成语。
点拨的目的是强化学生识别重点词的能力。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三、四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三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请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
①朝廷多次征召李密,官职一升再升,直至太子洗马,可以说是皇恩浩荡啊!李密呢?却是一推再推,辞不就职,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晋武帝可能会怎么推测李密的心理。
②李密猜测到晋武帝的可能的心理了吗?如果你是李密,你可能怎么给皇帝解释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四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李密想怎样解决“尽节”和“报养”的矛盾呢?他的想法是否合情合理?
②本段既能读出李密报养祖母的孝情,又能读出对晋武帝的忠情,试找出段中的有关语句做具体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段 第一层、孝治天下,况臣尤甚。(该层第一个词:伏惟)
第二层、少仕伪朝,不矜名节。(该层第一个词:今 )
第三层、过蒙拔擢,岂有希冀。(该层第一个词:且 )
第四层、但刘奄奄,朝不虑夕。(该层第一个词:但 )
第五层、更相为命,不能废远。(该层第一个词:臣 )
第四段 第一层、忠长孝短,愿乞终养。
第二层、臣之辛苦,人神共鉴。
第三层、矜悯愚诚,刘终余年。
第四层、生死效忠,犬马拜表。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第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找四名学生分别背诵课文的四个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理清全文思路,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1 理清全文思路,概括各段意思。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拨并明确。
第一段、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
第二段、忠孝难两全的狼狈处境。
第三段、从四方面打消疑虑,求得体恤。
第四段、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2 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点拨①:试将四个自然段的顺序调整一下,再与原文相比,体会说话效果是否有所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质疑,老师点拨明确。
第一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的凄切感伤,以使晋武帝对自己由恼怒严责化为同情怜悯。这叫做先动之以情。
第二段,先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有加的事实,“奔驰”一词绝妙的表达了作者急切希望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作者用二难推理使晋武帝既感受到作者的忠敬之心,又感受到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以此来打动晋武帝,再次动之以情。那么,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呢?作者留下了悬念。
第三段,首句即言晋朝“以孝治天下”的纲领,言外之意是自己孝养祖母既合情也合理合法,为下文“愿乞终养”给出理论根据。接着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打消晋武帝怀疑自己“矜名节”的顾虑;又强调自己的卑微和皇恩浩荡,说明自己绝无非分的愿望;最后强调自己不应诏的唯一原因就是祖母病重,大寿将终。这样就从可能的各个方面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求得晋武帝的谅解和体恤。
第四段,先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尽孝之日短,尽忠之日长,再提出“终养”的请求。接着,又诚恳的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希望晋武帝体恤;最后再次表达自己对朝廷生死必报恩的忠心。
点拨②:学习本文后,你学会了什么说话技巧?你在平时和别人的交往中,又体会到了哪些说话技巧?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三)鉴赏写作特色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明确。
1.陈情于事
2 生动精炼的语言
点拨:浏览全文,读出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语句;然后结合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四)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让学生阅读课后习题三的有关内容,说说对“孝”的看法。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最后明确,统一认识。
2 今天的我们,怎样做就算是尽到了孝心?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五)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
1晋武帝为什么要重用李密?
参考答案:第一、用怀柔政策收买人心,减小灭吴的阻力。第二、李密以孝闻名,晋武帝“以孝治天下”。
2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很可能有哪些?其中,哪些原因在文中没有出现?
参考答案:第一、确实有供养祖母的问题。第二、有怀旧思想,“忠臣不事二主”,且李密认为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有一点不服气。第三、伴君如伴虎,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
3在今天,如何理解“忠孝”二字?如果二者冲突时,,你很可能会怎么做?
本课小结:
作者将自己的心情、感受、愿望都凝聚于叙述之中,融情于事,表达了报养祖母的尽孝之情和尽节于皇上的尽忠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