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爱就有痛苦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舍卫城里有一位婆罗门居士,他所钟爱的独子死了,使他深受打击,因而丢下工作,茶不思饭不想,常常到他儿子的坟前思念悲泣,几乎就要崩溃了。
这天,这位婆罗门居士漫无目标地走着,正好来到祇树给孤独园,就进去拜见佛陀。
佛陀见他精神萎靡,魂不守舍的样子,便问他原因。
婆罗门居士将他失去爱子的事,悲伤地向佛陀诉说了。
佛陀听了,回答婆罗门居士说:
「正是这样啊,居士!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瞿昙!怎幺这样说呢?瞿昙!你应当知道,如果有了爱,就有快乐啊!」
佛陀再三地说,婆罗门居士再三地反对,然后不满地离开了。
婆罗门居士走出祇树给孤独园,看到一群人正在路旁赌博,心想:赌博人大多比较聪明,我来请他们评评理。
结果,那群赌博的人都同意婆罗门居士的看法,认为如果有了爱,就有快乐。婆罗门居士听了很满意,点头离去。
这件事,在市井小民的茶余饭后里传开了,还传进王宫,到了波斯匿王的耳里。
波斯匿王也质疑佛陀的教说,就去问末利皇后。
末利皇后是虔诚的佛弟子,深知佛法,所以回答大王说:
「是啊,大王!正是这样啊,大王!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末利!当弟子的,一听到传言中老师怎幺说,就附和了。沙门瞿昙是你的老师,所以你就跟着附和。」
「大王!不相信的话,你可以自己去问世尊啊,派人去也可以。」
于是,波斯匿王派一位名叫「那利鸯伽」的婆罗门,去问佛陀。
佛陀告诉那利鸯伽婆罗门说:
「那利鸯伽!我问你,如果有一个人,他的母亲去世了,或者父、兄、姊、妹去世了,是不是会哀伤崩溃呢?所以,可见得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从前,这舍卫城里有一对恩爱的新婚夫妻,只是不久后,夫家家道中落,为娘家所嫌弃。有一次,妻子回娘家,娘家的人逼她改嫁,丈夫知道了,不愿意妻子被夺,结果,丈夫杀了妻子,然后自杀殉情。那利鸯伽!从这件事也可以知道,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那利鸯伽婆罗门将佛陀所说的,带回去禀报波斯匿王,证实了末利皇后的说法。
这时,末利皇后更进一步地为国王作了解说:
「大王!你爱你的儿将毘琉璃吗?」
「爱啊!」
「大王!如果毘琉璃有个三长两短,那你会怎样呢?」
「末利!如果毘琉璃有个三长两短,我会愁戚、哭泣、忧苦、烦恼、懊悔。」
「大王!所以,有知有见、全然正觉的世尊会说:『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大王,同样的,你的爱臣尸利阿荼、爱女婆夷利、爱妃雨日盖,或者领土迦尸与憍萨罗有了无常变化,你也会愁戚、哭泣、忧苦、烦恼、懊悔的,由此更可以证明:『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大王!你爱我吗?」
「爱啊!」
「一旦我有个三长两短的,大王会怎样?」
「末利!那我一定会愁戚、哭泣、忧苦、烦恼、懊悔。」
「大王!想想这些情况,就不难知道确实是『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了。」
「太精彩了,末利!太不可思议了,末利!世尊智能的洞察与所见,是多幺地深彻啊!
来吧!末利!帮我把礼敬前净身用的水拿来。」
于是,波斯匿王起身,漱口、洗手脚,整理衣服,露出右肩,向佛陀所在的方向合掌行礼,然后三称「礼敬世尊」。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二一六爱生经》、《中部第八七爱生经》、《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三经》。
二、爱,依所爱的对象,可分为对自己的「自体爱」,以及对自身之外的「境界爱」。其中,「自体爱」是由「自我感」的我见、我执所推动,而「境界爱」则是「自我感」所延伸的「我所」类。一般所说的爱,如故事中所举的例子,都属于「境界爱」的「我所爱」,相对于「自体爱」的深潜难察,这是比较粗显易觉的。
三、不论是对「自体」的「我爱」,亦或对「境界」的「我所爱」,两者都与「自我」紧密关连着,不离「主宰」、「控制」的特性,所以,一旦所爱的对象发生变化,痛苦就跟着来了。
四、佛陀未出家前,有着宫廷优渥的生活,不会没有爱的暂时满足之愉悦经验,但是,佛陀更深彻地洞察了爱的主宰本质,以及诸行无常的真理,而说有爱就有痛苦。
五、故事末后,《中阿含第二一六爱生经》说,波斯匿王归依了佛、法、僧伽,这与《中部第八七爱生经》、《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三经》所说不同。若从印顺法师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的举证,了解到波斯匿王对佛法「其实是信心微薄」的(第七○页),因而对波斯匿王的归依三宝之说保留,而采用了《中部第八七爱生经》的说法。
六、在佛化家庭中,夫妻间不妨可以像末利皇后一样,互相提醒「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时」,也是一种不错的关照与心理准备。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细分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您问的“深爱却无法得到的情感”,就是其中的求不得苦。即使如愿求得情感,也无非是爱别离苦的前提,将遭受生离和死别的痛苦。因此,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离苦得乐,不求,就远离了求不得苦。
单从因缘的角度看,这种求不得的情感,其因是您前世曾辜负过他或她的深情,如是因,如是果,在佛学中常被称为“情债”。想从中解脱,有个方法,就是诵经诵咒或念佛回向给前世的那个,愿他与您解怨,放下情执,早日觉悟。也回向自己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放下情执。如此修行一段时间,就会从情执中解脱出来,如获新生。
爱情是什么样的东西,有甜蜜、有苦涩,世人常为爱所困,苦苦追寻,又决然放手,如果说凡夫俗子还不能参透爱情的真谛,那在佛教思想中,得道高僧的爱情又是怎样的呢?会是一帆风顺,夺目绚丽;还是朴实无华,平淡柔情。佛教四大高僧,所经历的爱情皆是刻骨铭心,并用事实结果,告诉了世人爱情真实的模样。
一、弘一法师:爱是什么,爱就是慈悲!
弘一法师作为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盛名远扬,而在遁入空门之前,弘一法师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书法、绘画、作诗、填词、篆刻、歌唱、演戏,可以说弘一法师在每一行皆有着不俗的成就。在日本留学之后,弘一法师与诚子相恋,结为夫妇,可当弘一法师毅然决然的走上出家之路时,世间再无多情才子李叔同,唯有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与诚子最终的诀别只停留在一句“叔同,什么是爱情。”和“请叫我弘一,爱,就是慈悲。”此后的弘一法师就断然离别了诚子,没有才子的佳人只得是望着弘一法师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就像张爱玲评价到的是:“我从不认为我是一个高傲的人——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原来在弘一法师的爱里,爱情只是一场慈悲的大爱。
二、宗萨仁波切:尽管投入爱河吧!
宗萨仁波切,一个风趣幽默的灵魂,在他20多岁的时候,遇到了令他倍感温柔的爱情,在伦敦求学时,那个性格自由奔放的荷兰女孩,以她迷人的外表给宗萨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只管去投入爱河吧,谈恋爱一定是一件很棒的事,宗萨仁波切视她为上师之一的爱情来的激烈又热切,这个如阳光一般的女孩用她的方式,让宗萨仁波切体会到了那苦涩爱情的滋味。“这个女孩是无时无刻不欢喜快活着的,她给予我珍贵的教导,我必须视她为使我觉醒的上师之一。”这是宗萨最真切的表达,原来爱情还可以这样浪漫。
三、大迦叶尊者:我若寻到心之归所,必来接你!
大迦叶尊者在遭到家人的逼婚后,被迫与素未谋面的妙贤结婚,可婚后两人都一心向佛修道,便并未发生夫妻之实,只是存有夫妻之名。大迦叶尊者欲离家修行,便许诺妙贤:“我若寻到,必来接你。”在大迦叶遇到佛陀之后,便毅然决然的将妙贤接来了身边,并如约照顾妙贤的生活。原来一心修道也能修成正果,原来爱情的承诺也能有始有终。
四、一行禅师:深爱而又不困于情!
我遇见她的时候,她只有二十岁,那个时候我二十四岁,我们在彻悟寺院里,我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艺术家和诗人,她是漂亮的比丘尼,但只是当她静静地站在那儿时,我便深深的爱上了她,是一见钟情的感觉,是清风拂过面颊的感觉。一行禅师的爱情始于一段妙不可言的一见钟情,作为现代著名的佛教禅宗、诗人、学者,一行禅师的爱情坚定,又精美到没有一丝破坏,即使深爱,也能不扰心、不困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只要彼此安好。原来一见钟情也可以这样坚定,沉稳到逐渐成熟。
爱情是美好的,可以晶莹剔透,而太过痴迷的爱情又是痛苦的,是执着与痴迷的痛苦,过痛的爱情就没有原本美好的模样,四位高僧的爱情无不告诉世人,挚爱的种子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
1、果然能把爱情看破、放下了,你决定超越六道轮回。
2、世间人带着感情这个爱是假爱,靠不住,为什么?
3、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4、刹那便是永恒,一切皆为虚幻。
5、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那你我的相遇又是前生怎样的缘分?
6、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7、凡事都是有定数的,不能强求。
8、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9、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一得闻佛名,决定成菩提。
10、坐也禅,行也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11、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哪里?就是爱欲不断。
12、握紧拳头,你的手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
13、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人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14、一切皆为虚幻。美好的爱情,浪漫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
15、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6、藉由爱,都走上救赎之路。使人离苦,得圆满,便是大慈悲,亦得已自度。
17、错爱,是喜欢却不合适的鞋,穿了脚疼,扔了心疼。
18、我们曾是三生石上的旧精魂,千年相伴,看尽人间尘缘,悲欢离合,生死轮回。
19、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20、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21、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22、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23、爱情是一种遇见,遇见是一种缘分,佛又说五百年的修行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24、将生命结束在爱人面前,瞬间的痛苦,永恒的幸福,无法抵挡的诱惑。
25、若是有缘,时间空间都不是距离;若是无缘,终日相聚也无法会意。
26、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27、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说的话都靠不住,不要当真,你要当真,决定要上当。
28、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29、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30、好的爱情是你通过一个人看到整个世界,坏的爱情是你为了一个人舍弃整个世界。
31、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32、前生500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我愿用千万次回眸,换得今生与你相遇!
33、慈悲跟世间所讲的爱情是一桩事情,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
34、爱情与慈悲在事相上没有两样,在起心动念上不一样,一个心迷,一个心觉。
35、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6、万物于镜中空相,终诸相无相。
37、它会变化,爱到最后会变成怨家、仇敌,所以那种爱是假的,不可靠。
38、你们只有思之苦,无姻之缘,未看破红尘方为上岸。
39、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0、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41、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42、一生多情愁,来回多紧锁,燃烧的福祸,忘记你我。
43、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44、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45、百态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红尘方为上岸。
46、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47、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同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的擦肩。
48、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
49、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50、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51、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
52、真正的爱情要双方你情我愿,有因有缘才能成就,不是自己想要就要。
53、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54、五百年前结缘来,前生注定非今日。我叩首:若非今日是何日?
55、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56、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57、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58、愿十年渡,百年枕,千年缘。
59、爱情本就不该了无生趣,爱情是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情。
60、生活即是爱情,生活才有趣。
61、缘是前世修来的因果,于是,相识是缘至,相忘是缘散。
62、承诺只怕锦书难托,一念执着,换三生迷离烟火。
63、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一、佛教对夫妻感情的论述:
1、佛教对人间男女、夫妻间的爱情、婚姻,并非一味否定。《杂阿含经》卷三六中,佛谓贞祥贤良妻,居家善知谚《别译阿含经》卷十二中,佛称妻为最亲友,说夫妻应“异体同心”。佛陀并非劝所有的人出家断爱,而教导善生、玉耶女等在家弟子恪尽人道。
2、大乘、密乘还以爱情、婚姻为菩萨随顺众生而度化的重要方便。《大乘方便经》中,佛陀自言他宿世曾为树提梵志,常修梵行,清净离欲,然被一女子钟情,贪恋不舍,树提乃以悲愍心遂其所愿,与之成婚,经十二年,还复出家,命终上生于梵天。佛言:我于尔时为彼女欲暂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
二、佛教对爱情的论述:
人类的性爱具生物性和社会性,可分为生理、感觉、心灵或精神三个层次,由喜爱对方的容貌、风度和性感而产生,出于心灵、精神的需要,出于或包含有对对方心灵美的喜爱、欣赏、爱慕,和在相互关系中、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感情。
当我们在谈爱的时候,伴随它的还有一个字,叫情。但是这两个字要想更好地理解,从词性上首先要把它拆开。一个是爱,一个是情,绝大多数人爱情里没有爱,只有情。
基于佛法的基本定义来说,“情”是情绪,一个竖心边加一个青草的青。那心里长了草是什么?是杂念。
当放在生活里面,情是什么?
情是我们的感受。有感而生情,是我们的情绪、喜好。所以当爱“着于情”的时候,就成了情绪,就开始千头万绪,连绵纠缠。所谓剪不断理还乱,这就是情执,由爱情进入情绪,最后产生执着,形成情执,而情执就导致了苦难的发生。
那什么是爱?
繁体字是个“受”字头,中间有个“心”,下面一个类似朋友的“友”,没了“心”就是“受”,感受的“受”,接受一切、忍受一切、承受一切。但是有“心”的时候,他就是鲜活的,被称为“爱”。
再简单一点,什么是爱?
用自己的心接受一切,把所有人当朋友一样对待,可以称为爱。在传统文化里面谈两个人夫妻之情、男女之间相处之道有很好的词,叫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彼此像朋友一样,把他放在你的心里面。真的朋友间是可以接受彼此的不好,去欣赏他的优点,而且为对方去付出,又不过度干涉。我们往往是陷于情执,最后导致的是因占有而发生的过度干预,最后把自己拖入了苦难的地狱。而从来没有过真正简单的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真正的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包容对方、接纳对方、用心地陪伴对方。
关于爱情我们可以做到、也应该做到的是付出爱、享受情,而不是占有爱,困于情,这是本质的区别。
——摘自七非先生社群答疑解惑
1、佛教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指:喜,怒,哀,乐,爱,恶,欲。
2、《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因此一般地说,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