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红楼梦》第一至八十回,概括贾宝玉、林黛玉二人的情感关系变化

阅读《红楼梦》第一至八十回,概括贾宝玉、林黛玉二人的情感关系变化,第1张

《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它通过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由盛到衰的客观描写,真实地再现了清代康乾时期广阔的社会画卷。而作为绾毂全书的一根主线.作者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描写,却又使《红楼梦》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上,涂抹上一种理想主义色彩,具有崇高的美学意蕴。无疑,宝黛的爱情描写是《红楼梦》最富神韵的地方。曹雪芹以饱含情感的笔墨,多侧面地展示了宝黛二人刻骨铭心、哀婉动人的爱情生活,给后世留下了一曲优美动人的爱情绝唱。其中,廿三回所写的宝黛“共读西厢”就是最为精彩的片段。

小说此回写宝玉一日闲散无聊,便携着一本《西厢记》来到沁芳闸桥边坐着阅读,在这暮春时节,潇湘馆中的林黛玉忽感桃花飘零,恐为污泥所染,便提着花锄到沁芳闸“葬花”,于是,宝玉和黛玉在此相逢,黛玉忽见宝玉手中拿着一 本书,便问是什么书宝玉见闻.慌得将书藏于身后,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后被黛玉索逼不过,只好将书递出.黛玉见是《西厢记》,内心喜不自禁,坐在石上翻阅,一会儿就沉浸在戏曲的艺术境界中。当黛玉读完后.机敏的贾宝玉便借《西厢记》中张生所说的两句话“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城倾国貌’,”向她挑情逗爱,倾吐内心的爱慕之情。黛玉因顾及少女的矜持,不觉怒嗔宝玉,说要告诉舅舅,舅母去,后见宝玉向她告饶的窘态,遂又转嗔为喜,也借《西厢记》中红娘所说的话来嘲笑宝玉是“苗而不秀的银样蜡枪头”。

无可否认,“共读西厢”所展示的宝黛爱情画面是极为优美的,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它却又是宝黛爱情的一首序曲。因为,在宝黛二人进人大观园之前,《红楼梦》对他们的生活场面虽有多处描写,有的甚至也写的极为精彩,诸如十七回的“林黛玉误剪香囊袋”,十八回的“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但即是表现他们二人天真无邪,斗嘴赌气的孩童生活,其中并没有夹杂着任何爱情成份。而廿三回所写的“共读西厢”却不同,它预告了宝黛表梅竹马的生活已告结束,那充满着理想憧憬的爱情生活正式降临,很明显,紧接着廿三回以后所写的宝黛生活场面,如“情中情因情感妹妹”,“诉肺腑心迷活宝玉”等,无不是他们爱情自身发展中真情流露。

在宝黛二人进入大观园生活伊始,小说就描写了“共读西厢”这场戏,显然是作者的精妙构思。小说在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已初步为我们展示了大观园这个古典园林建筑的面貌。这里山水相依,曲径通幽,雕梁画栋,亭台栏干,有着一种非常优美 和谐、宁静的气氛。正是大观园这种如诗似画的典型环境.才使宝黛在步入大观园生活之初,就迅速地孕育了那种追求精神愉悦,具有较高审美层次的男女爱情。无疑,大观园这块“沙漠中的绿州”,对催化宝黛爱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它还使二人的爱情在以后的自身发展中.仿佛经过一层滤化.显得纯洁、美丽、动人.从而震撼了千千万万人的心灵,无庸置疑,“共读西厢”这首优美的爱情序曲,一开始就奏出了一种不同凡响的音调,它所呈现的宝黛爱情的审美意向是显而易见的。

在宝黛“共读西厢”这场戏中,最有趣味的就是他们以曲词挑情逗爱,以试真情,之句乎 **听了微道:“这倒记不得,只记得‘既见君子,不我退弃,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二人亲亲挑逗,两个母亲那里知道,只道他们谈论书中的典故,一毫也不防缣,遂由他兄妹: 人说说笑笑。

曹雪芹借鉴了才子佳人小说这一细节描写,井加以艺术的创新,这首先在于,他改变了诗作为青年男女挑情逗爱的媒介,而大胆地运用了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收到了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西厢记》自明至清,可以说一直被封建统治者视为“*诲之书”,清乾隆,最高统治者就直接谕文内阁“严行禁止”,可见此书在统治者眼中,就如“洪水猛兽”,然而,曹雪芹《红楼梦》中为我们展示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初次爱情生活,就是“共读西厢”。这种高妙的艺术构思.无论是对宝黛二人叛逆性格的形成,还是他们的爱情所表现出来的反封建礼教的深层思想意义.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从《红楼梦》的描写来看,宝黛的爱情觉醒,显然也与《西厢记》具有直接关系。《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与在前的才子佳人小说所表现的青年男女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具有很大差异。宝黛在爱情萌发之前,曾经历着一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童年友情生活,,又接触到《西厢记》这种优美的戏曲,书中所描写的张生和莺莺对爱隋的执着追求,无疑直接启示了宝黛内心深层的朦胧的爱的意识,可以说,宝黛的爱情觉醒与《西厢记》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具有直接的关系。 宝黛《共读西厢》之所以在《红楼梦》中描写得如此优美动人,与作者在艺术上精心处理也有很大关系。《红楼梦》是一部诗意小说,这不仅表现在小说的审美意义上,而另一方面,正在于把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移植到小说的创作中。中国古典诗词大都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至唐代的几百年间,充份与中国儒道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份。唐世佛教之盛,宗派之多,佛典繁浩,僧侣无数已是唐代士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实。早在初唐,宋之问贬衡阳就曾到韶州参谒六祖慧能,有《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一诗。(《全唐诗》卷51)盛唐王维号称“诗佛”中岁好佛,宴坐蔬食,有《能禅师碑》一文,为研究慧能重要史料。(《全唐诗》卷128)裴休一生奉佛,公余之暇与僧人讲论佛理,曾迎黄檗希运禅师至州治的龙兴寺,有《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一文。(《册府元龟》卷927总录部·佞佛)即使以道、儒著称的诗人李白、杜甫,也有习禅之举。

  由於唐代文士普遍有习禅风气,因此以禅语、禅、禅典入诗的情况相当多,这种以禅学内涵或语言入诗的情形,后人统称之为以禅入诗

  禅宗与白居易的闲适诗

  中唐之时,禅悦之风风靡士林,一大批文人领袖如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均与禅僧过往甚密,“或师或友”。在禅宗受到士大夫们狂热礼赞之时,中唐诗歌也出现了深刻变化。“诗到元和体变新”,“诗到贞元、长庆,古今一大变”,这个“变”是变“雅”为“俗”,“就世俗俚浅事做题目”,经俗事,绘艳色,以“遣时日,销忧懑”。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到创作目的,整个诗坛呈现出鲜明的通俗化倾向,传统儒家文学所强调的诗的典雅庄重的品格被淡化乃至消失了。

  盛唐时,杜甫、顾况等写有一些通俗化作品,但杜甫、顾况的通俗化主要源于社会变迁中纪实题材表达的需要,“凡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观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知其世,”并非是对通俗化审美的自觉追求。中唐诗坛在通俗化审美倾向方面则有了高度发展,文人之间以俗趣相尚,如元祯《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诗云:“翰墨题名尽,老阴听话移。”句下注云:“乐天每与予游,从无不书名屋壁,又尝于新昌宅听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或审美思潮的变化往往直接影响到一个时代的文学演变。中唐诗坛之所以走向“俗化”,呈现“俗”的风格特征,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一时期创作主体的在审美追求上倾向“以俗为美”所造成的。而禅宗,一般认为其代表了佛教的世俗转向,它抛弃经典仪轨,教义朴素,“行往坐卧,应机接物皆是道”,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成佛理想,把出世之佛完全变成了世俗化的佛教。禅悦之风既然风靡此时的士林,那幺,禅宗的世俗化特征必然会对士大夫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并在其文学创作中有所表现。白居易是唐王朝盛衰转型期新兴庶族的诗歌大家。在他身上,醒目而自然地混合着功利的、道德的、肉体的、享乐的、宗教解脱的等等各种层次的人生追求,这使他成为一个真正能代表士人实际精神面貌的诗人典型。我们以白居易为例看看禅宗人生观如何与中唐士人们的生活、创作相互协调。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感伤、闲适几类,这表明他清楚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划分为截然不同的几个方面,努力在外在政治和内在精神世界之间进行协调。白居易任左拾遗时,曾激烈地以诗干政。中唐士大夫并非没有政治抱负,他们身上因袭着儒家传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希望从根本上参与对政治法律秩序和文化秩序的整治,以图重振国势,实现中兴之梦,因此,他们也曾积极地干预现实,锐意进行改革。这一点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便是写民生疾苦,“救济人病,裨补时厥”的讽谕诗的创作。然而,改革并不顺利,政治的腐败没落,不仅使他们难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反而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频遭挫折和打击,“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同时被贬为偏远之地的的司马,饱尝迁谪流离之苦。白居易自己也因武元衡事,被贬为江州司马,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封建官僚所能做的只是维护现存社会秩序,老实承认自己只是行政机器中的一员。政治生活方面已固定了一套行为准则,个人精神生活方面还苦苦寻求出路,即个人存在的意义问题。原来用以说明个人存在意义的政治秩序、社会理想,现在都变成了与个人存在不相干的东西,个人存在的意义只能向自身寻求答案。佛教恰恰是以生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的生命解脱为根本旨归。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是清净光明的,将生死解脱归结为人的本心自性的觉悟。人之所以不能超脱、自由,在于“目前有物”,用知解、功利的眼光看待世界。在禅宗这里,强调了对人的“自性”和对世界真存面貌的追求,人生态度就不是为出世而消极的随缘说法,而是出世而入世,以超然心态入世,以平常心为道,“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不为物拘,任随自然。“平常心是道”是马祖道一提出的,白居易或师或友的惟宽、智常、如满都是马祖弟子。《旧唐书·居易传》说:“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到,“平常心是道”所蕴含的忘却世情、不为物拘,任随自然已成为白居易人生观的构成因素。白居易用“平常心是道”来平息内心的焦灼与矛盾,泯灭外求的欲望,卸下心上的重负,“还原”自己普通世俗人的“本来面目”,以把握当下,及时行乐来身体力行普通人的生活情景。他的闲适诗将这一种心态表现得尤其鲜明。

  白居易的闲适、感伤、杂律诗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和讽喻诗同样具有极强的世俗性特征,但关注点不同,讽谕诗是以客观社会现实为对象,体现诗人的“兼济之志”,是对杜甫写实精神的继承;而闲适、感伤、杂律待是以个人为中心,表现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体验和情绪情感,体现他的“独善之义”。 这类作品是中唐诗歌的主流,也是白居易后期作品的主流。秋雨夜眠是诗人们常写的题材,杜甫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有《秋雨夜眠》,两相对照,盛、中唐诗人不同的情怀就十分清楚了。杜甫面对秋天的风雨是悲壮地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自己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想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想到天下的寒士,其博达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令人景仰。白居易的《秋雨夜眠》则是这样写的: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这首诗刻画出了一个闲适老翁形象。窗外秋雨淅沥,老翁安然睡美。夜已经过去,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红于二月花的美丽霜叶,一夜之间被秋风秋雨扫落,对此岂能毫无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诗人的知足保和、怡情自在之心态跃然纸上。《秋雨夜眠》中的老翁心无所虑,淡泊闲散,是一个普通的世俗的人,一个享受着生活的人。观白居易闲适诗作洋洋几百篇,不过都是充分表现士大夫的世俗面、人情面,展现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精神状态,思想活动,特别表现了士大夫文人对于精神愉悦、心境闲适的努力追求。可以说,《秋雨夜眠》中的“老翁”是几百篇闲适诗中反复塑造的形象。“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三年请俸禄,颇有余衣食;乃至童仆间,皆无冻馁色。行行弄云水,步步迁乡园,妻子在我前,琴书在我侧。此外我不知,于焉心自得。”……诗中人物都是知足保和的,触境怡情而不是触境伤情,是闲适诗作的基调。白居易在诗中反复表白“同出天地间,我岂异于人”,“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强调自己是世俗社会的普通一员,而不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国之栋梁。普通人的生活,也就是知开乐命,任随自然的生活,“性命苟如此,反则成苦辛,以此自安分,虽穷每欣欣”,在平凡生活中寻求解脱和内心平静,获得人生的“实在感”。

  但是,尽管白居易做着“自适”的努力,但其心中并不曾真正安宁清闲过。例如他在六十七岁那年写的《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这首诗表面写的是与挚友“闲饮”的情景,内里却包容着极为深沉的人生感慨。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如果不能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内心的焦灼、悲凉是用什幺方法都不能真正解脱掉的。白居易在他的闲适诗中不厌其烦地强调自己是个普通人,表白自己的生活如何怡然自在,正是他时时不能忘怀自己的真正身份,需要提醒自己,说服自己的表现。总之,白居易的闲适诗,从一个特定的方面记录和表现了白居易和他那一代文人的心志情怀与尴尬处境,至于后人说庸俗说鄙俚说旷达说情切,对此诗人似乎并不介意

  禅宗对王维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以其独特的风格,标志着山水田园诗鼎盛时期的到来。而在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群体中,王维又因其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1]而被代宗誉为“天下文宗”(《代宗皇帝批答手敕》)。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以一颗深入禅道的心,在其山水诗中去精心描绘自己所观察、所体悟到的一切。那悠悠白云、那潺潺溪水、那皎皎明月、那寂寂春山、那深林返照、那涧户落花……无不让我们欣赏到一种美感,领略到一种禅味。

  王维的许多山水诗,诗与禅高度融合,既有幽静的气氛、优美的画面,又有空灵的色彩、灵动的神韵。正是这种诗禅合一的山水诗为他赢得了“诗佛”的称号,使他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王维晚年归隐辋川所作的山水诗集《辋川集》更是字字入禅,是山水诗禅趣化的佳作。我们要认识王维,不能不看其山水诗,看其山水诗,不能不看到禅宗对王维的影响。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王维思想上的转变过程。

  在晚年,王维曾经在一首诗中写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赵松谷《王摩诘全集笺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卷十四P208《叹白发》,版本下同,简称《 笺注》)诗中充满了伤感与无奈,也透露出了意志的消沉。但是,早期的王维却并非如此。

  在早年,王维主要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流露出一种昂扬向上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我们从王维青壮年时期所作的许多奋发昂扬的诗篇中,可以感受到他那种昂扬的进取心以及不可掩饰的政治热情和远大抱负。如他的《老将行》一首: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取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会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

  诗中既对老将后来“自从弃置便衰朽,事世蹉跎成白首”的遭遇深深感到惋惜,又对他“犹堪一战立功勋”致以深深的敬意。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立业的政治热情。又如《<少年行>四首》(《笺注》P201)之一: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表现了王维以身报国的高昂精神。其他又如《观猎》、《从军行》、《陇西行》等等,都充满了一种豪情,他把“济人然后拂衣去,肯做徒尔一男子”(《不遇咏》《笺注》P89)当作自己从政的一种理想。

  在《献始兴公》(《笺注》P67)中,王维拥护张九龄“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的开明政治,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提拔,不过时间并不长。王维在被授为右拾遗后仅三年(公元736年),张九龄失势。李林甫开始执政。这是唐朝政治的一大历史转折。从此,唐朝从开国以来基本保持清明状态的王朝政治,开始变得黑暗和腐朽。李林甫的执政措施可以说是与王维在《献始兴公》一诗中所讴歌的那种君子从政之风处处相反。他“公器假人”,结党营私,凶险机诈,口蜜腹剑。《旧唐书·李林甫传》中说“林甫面柔而有狡计,能伺候人主意。故骤厉清列,为时委任。……而猜忌阴中人,不见于词色。朝廷受主恩故,不由其门,则构成其罪。与之善者,虽厮养下士,尽至荣宠。……耽宠固权,己自封植。朝望稍著,必阴计中伤之”。而《新唐书》也说李林甫“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这就使得正直之士被逐,而阴险小人被重用的现象。作为一个正直之士,王维看到强盛的唐王朝日益腐朽与黑暗,其内心的失望与痛苦可想而知。何况李林甫又是“自无学术,仅能秉笔。有才名于时者尤忌之”。在这种政治背景之下,又作为张九龄一手提拔的旧人,王维实际上已被孤立,陷入了一种“举世无相识”的窘境。在《寄荆州张丞相》(《笺注》P95)一诗中,王维痛苦的写到: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感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鸟,何由寄一言。

  在诗中表现了对张九龄深深的知遇之恩以及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之情。由于小人当政,王维在政治上可以说是“有心报国,无力回天”,从而产生了一种无所归附的失落心理。在《酌酒与裴迪》(《笺注》P144)一诗中,他说: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人情的翻覆、世事的变幻,使得王维感到现实的艰辛坎坷。在这首诗中,王维的语气是消沉的。既然不能建立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那么,只有独善其身,去“高卧且加餐”了。对他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选择。

  现实的种种无奈,,使得王维一步步去靠拢、去接近佛禅思想。在早期,可以说是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使他走向仕途之路,但现实却不允许他实现这种理想。他只有接受佛禅思想,以此获得心灵的解脱。因此,他开始退居辋川,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特殊生涯。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笺注》P94)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早秋山中作》)(《笺注》P145)

  “既遂寡性欢,又恐负时累”(《赠从弟司库员外絿》)(《笺注》P16)

  政治上既不得意,只能在佛禅之中找到平静,在山水之中寻求乐趣。在自然山水之中,王维的心情是放松的,这里没有政治上的那种压抑、那种虚伪奸诈,有的只是自然的一切:青山绿水、清风白云……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适意。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王维政治上的压抑感得到了某种缓解。可以说,自然山水是他心灵的憩息地,是他的避风港。

  其实,王维并不是晚年才接受佛禅思想的。“莲花梵宇本从天,华省仙郎早悟禅”,王维的家庭就是一个佛教思想非常浓厚的家庭。其母崔氏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素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笺注》P249)。而王维“事母崔氏以孝闻”,这表明他不可能不受到他母亲的影响 ,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了。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王维拜在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俯首受教”(《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笺注》P359)。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维与神会禅师相遇于南阳,并与其辩论数日。“于时王侍御(指王维)问和尚言:若为修道为解脱?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王侍御惊愕云:大奇。曾闻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说。乃为寇太守张别驾袁司马等曰: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寇太守云:此二大德见解并不同。王侍御问和尚,何故得不同?答曰:今言不同者,为澄禅师要先修定以后,定后发慧,即知不然。今正共侍御语时,即定慧俱等。……王侍御问:作没时是定慧等?和尚答:言定者,体不可得。所言慧者,能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有恒沙巧用。即是定慧等学。”因此王维进一步接受了佛禅思想。应该说,这时儒家思想在他心中还占有较大地位。只是在经历仕途坎坷、官场污浊以及自己的好友孟浩然和曾提拔过自己的张九龄均于开元二十八年逝世,他的儒家思想已经淡化。安史之乱(公元755年),王维不幸被掳,后来虽凭诗减罪,但遭此变故,在精神上始终是一种极大的打击,精神上的负担与失意,使他更加笃信佛禅思想。《旧唐书·王维传》中说王维“兄弟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采”。又说王维“在京师日饭数十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这说明他已经彻底接受佛禅思想了。

1 关于释怀的古诗句

关于释怀的古诗句 1关于释怀的古诗

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说古今也惘然,玉阶风卷帘,空为挽华年,谁将月下盟,抛对水中言。伤心千古事,盛风对影眠;星斗初露夜,又是一潭秋!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有关“释怀”的古诗词

释怀诗

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暗香

不恋世间佳丽地,

独上寒山称骄子。

狂飙过尽绝胜处,

凌寒飘香九千里。

霞光照彻万仞山,

节烈垂尽千秋史。

生来爱斗三冬雪,

报春报得万民喜。

疏影

世间何处寻奇葩?

一剪寒梅凌天涯。

仙客对此欲归俗,

农夫叹绝忘桑麻。

流芳千载任风雪,

独呈丹心报中华。

谁道三冬无春色,

冰山高处万里霞。

李迪牡丹图

花后无语荒草肥,

焉知天外无惊雷?

囊括涯内群魔乱,

难忍鼠辈称强贼。

冲天一怒寒星落,

十万义士遥相随。

长驱直入九万里,

枪林弹雨夺金魁。

3描述人心情释怀的诗词有什么

1、《将进酒》 作者:李白 原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翻译: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来不会再往回流。

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那一头的白发,早晨还是青丝到了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人生得意之时就要尽情的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无酒空对皎洁的明月。

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两黄金花完了也能够再次获得。且把烹煮羔羊和宰牛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需要也应当痛快地喝三百杯。

岑勋,元丹丘,快点喝酒,不要停下来。我给你们唱一首歌,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算不上什么珍贵,只希望能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都是孤独寂寞的,只有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设宴平乐观,喝着名贵的酒纵情地欢乐。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只管把这些钱用来买酒一起喝。

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皮衣,把你的儿子喊出来把这些东西都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尽的长愁!2、《清平乐·红笺小字》 作者:晏殊 原文: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翻译:精美的红格信笺写满密密小字,说的都是我平生对你的爱慕之情。鸿雁飞翔云端且鱼儿游戏水里,这番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

在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遥远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桃花般的人面不知到何处去了,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3、《过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 原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苏轼 原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翻译: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4指对过去的一切都已经释怀的诗句有哪些

1、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宋代:辛弃疾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译文

平生所经历的事情千头万绪,都像过眼云烟般的消失了。近来我的身体非常孱弱,就像入秋的蒲柳,过早地衰老了。如今,对于我来说,一天做点儿什么事儿最为适宜呢?那就是饮酒、游览、睡觉。

今后料理家计的重任就由你们承担了,到了官府催缴租税的期限,你们就及早交纳完毕;家中的出入收支,你们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妥善安排。我老头子也是要管一点儿事情的,那就是管竹、管山、管水。

2、行香子·秋与

宋代: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译文

昨夜霜降寒风骤起,梧桐叶落纷纷,我无处回避自己衰老的面容。秋风问我为何这样,我没有说话,只是用手在空中书写。人老了,有时沉醉有时沉病有时慵懒。

早晨来到院子里,感叹时光荏苒,岁月流逝,默默催人老身患一身病。如今万念俱空,把所有心事,都换作千杯酒来饮。哪管它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3、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宋代: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译文

我已经很衰老了。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怅。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对世间万事也慢慢淡泊了。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在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云气会翻飞,狂风会骤起。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而已。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个朋友。

4、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宋代: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译文

深秋霜降时节,水位下降,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酒力减退了,才觉察到微风吹过,让人觉得凉飕飕的。破帽却多情留恋,不肯被风吹落。

重阳节如何度过,只借酒消忧,打发时光而已,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发愁了。

5、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宋代: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

这里曾是历代帝王建都之所,周围树木葱茏繁茂,山环水绕,云蒸霞蔚。可是,四百年来的繁华隆盛已像梦一般逝去,使人感叹。那晋代的帝王将相,早已是一杯黄土,被历史遗弃。

绕着江岸尽情地游行游赏,登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往事悠悠,早已不值一问,不如早回头。往事如烟,就像这槛外无情的江水空自东流。

5让人释怀的古代诗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寂寂梨花,淡淡其华,

轻轻飘散,随风入画。

在世如莲,净心素雅,

不污不垢,淡看浮华。

醒时只愿朝花笑,醉时只愿对花眠。

从今不问人间事,只作人间不老仙。

身居旷野暗香埋,

蝶舞花娇伴青苔。

逝水千年君子客,

幽香自赏自释怀。

不怨春风不自嗟,

自将愁恨掷天涯 。

衔冤抱屈男儿事 ,

一笑抽刀斩乱麻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洗净凡尘铅华梦,

世间万象本为空。

试问菩提当何如?

随缘随遇亦随风。

是木非鱼亦名鱼,

悟禅明理悉天机。

色即是空空即色,

虚还实来实还虚。

一盏一沏壶,

品味世间苦。

粗茶淡水里,

顿悟人之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310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