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飞将军”李广的性格特征及悲剧的原因

谈谈“飞将军”李广的性格特征及悲剧的原因,第1张

  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述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皇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排挤,终于导致李广含愤自杀。李广是以自杀抗议朝廷对他的不公,控诉贵戚对他的无理。太史公也通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在人物传记方面的杰出才能。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马迁最擅长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着力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如写他以百骑机智地吓退匈奴数千骑,受伤被俘而能飞身夺马逃脱,率四千人被敌军四万人围困,仍能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等等。通过这几个惊险的战斗故事,突出表现了李广的智勇双全。尤其是对李广的善射,作者更是不厌其详地精心描写,如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等。这些精彩的片断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丰采。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往往笔端含情,在这篇《李将军列传》中更是倾注了对李广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权者的愤慨。作者的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如写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但却能封侯拜相;写卫青徇私情而排挤李广。在这两段文字中我们都可感受到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李广愤而自杀的消息传出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写全军与百姓的悲哭,自然也包含了作者个人的悲痛,我们可以想象,太史公写到此处时一定也是眼含热泪的。

  此外,如侧面衬托,反面对比,剪裁之精当,结构之起伏以及语言之精炼流畅、生动传神等等,都是这篇传记文学杰作的突出特点。

  随着这篇杰作的问世,李广的英雄形象也就渐渐铭刻在人们的心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佳句就生动地表达了后人对这位一代名将的景慕赞佩之情。

  最后,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篇末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历史上一直流传着李广难封的一个典故。可见,李广这个人比较具有作者色彩的人生经历。

具体的原因我没有深入了解,但李广和霍去病都是西汉孝武帝时期的有名的将才,除了他们两人之外,还有一个叫卫青的。卫青和霍去病在后来都因为出色的功绩最后都在朝堂上谋职,但是李广却一直没能被封侯。

说起来,霍去病其实比李广更加的有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对这个人多多少少的有一些了解和听闻。但李广这个人,你若是不提起,很难再回忆起他。

而我个人认为之所以李广更受到广大的诗人们的欣赏,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首先第一个他能够和诗人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因为我们都知道能够最后名垂千史的诗人,大多都是仕途不顺,难以考取功名,甚至于过得特别的曲折坎坷的人。

而恰恰是在这种情况下,李广的人生遭遇会更加引起诗人们的感慨和同情。他们会像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一样去看待李广这个人,将他写进自己的诗中,不是在写他,而是在借他写自己。诗歌其实是一个非常个性化思想的体现。

第二点就是李广他的一个悲剧英雄的色彩,其实能够更加的吸引到一些人的关注。悲剧所能带给人的就是让人疼痛,并且铭记。所以选择这样一个人,更能够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

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幸福,但几乎所有人都遭受过挫折。

历史上,一直就没有少过那些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士卒们。在我们国家数千年的历史上,历经过无数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或许最不缺少的就是有能力的人了。但是,这些有能力的人有时候,却不一定能够得到相应的重视,或许有些人,在还没有被上层人物发现时,就已经在战争中牺牲了;又或者,这些人,逐渐地成为了一方人物,手握重兵,打得赢敌军的千军万马,挡得住敌军的冲锋陷阵,但是,却打不过自己朝堂上的阴谋诡计,最后不得不含恨放弃心中的抱负,放下手中的兵权。

说起来,想必历史上最令人遗憾,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就是南宋时期的岳飞将军了。岳飞在南宋被金兵打得毫无抵抗之力时,硬是带领着宋朝的人马,扳回了一些局面,但是,不论他的功劳如何,最后却被大奸臣秦桧害死了,而且是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其赐死。这段历史,说起来一直都是让人非常痛恨的。而像岳飞这样,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或者说就算功劳很大,却没有被重视的将领,其实还有一个,他就是西汉时期的李广李将军了。

但是,要说起来,刘广的不被重用,也是有原因的,就其战绩来看,其实也并没有很出彩,官位也很一般,而且在最后连一个侯爵的爵位都没有得到。这样的局面,如果说只是没有被皇帝重视的话,倒是有失偏颇,毕竟,这件事情也不能全怪当时的皇帝,李广自己身上肯定也是有着一部分原因的。而且,在当时差不多的年代,还有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个真正战功赫赫的战将与他对比,在战绩方面,不禁有些相形见绌。不过,非常奇怪的是,后世的诗人文人们,反而是更加地推崇李广,而不是卫青霍去病,这是为什么呢?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如此被后人推崇,其实不是因为他的战绩有多么耀眼,也不是因为他的个人能力有多么强大,主要还是因为他的遭遇令人同情,他的个人性格令人敬佩。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在汉武帝的时代,汉朝的武力军队已经是空前强大了,而且杰出的将领也并不少见,这其中首推的就是卫青、霍去病了。而如果说李广的话,能成为一个将领,而且统帅三军,其能力不能说没有,只是比较起来比较逊色而已。但是,说起来,他的能力其实和战国时期的廉颇很是相似,都偏向于防守,在攻击方面能力不足。

说起来,李广领军时,也曾经多次打退前来攻城的匈奴大军,但是在大规模作战时,他的成果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没什么成果,当然了,这与其当时的军队人数更少也是有着一些关系的,但是应该说还是个人能力的影响更大,同样的情况,卫青、霍去病可以带着数百随从,杀入匈奴大军的中心,并且全身而退。所以说,李广的能力不在于大规模的主动进攻上,而是偏向于防御的守城。或许,这也就是他在汉景帝时期受到很多褒奖的原因之一吧。朋友们也知道,汉景帝就是一个偏向于守成的皇帝,他不需要开疆拓土,能守住就够了。但是,汉武帝和汉景帝不一样,汉武帝明显是更加的有野心有魄力,侵扰汉朝数数百年的匈奴,在汉武帝手上被打得七零八落、惶惶不可终日。而这样的皇帝,可以说,李广受到冷落被丢在一边,完全是可以预见的。

相比于当时更有攻击能力的卫青和霍去病,这李广被逐渐抛弃,说起来并不是因为他的功绩不够,就是因为他攻击能力不足,所以不受汉武帝喜欢。古人曾说“李广难封”,在汉武帝的统治下,这样一个将领,确实是很难受到重用甚至封侯拜将的。但是,在古人看来,李广是攻击不足,可是他数十年的领军生涯,也足以让他封侯了。而且令人遗憾的,不仅是他郁郁而终的一生,在他死后,儿子因为和卫青的矛盾被霍去病射杀,孙子被扣上投敌的罪名导致满门抄斩。都说皇家薄情,李广这样的结局,自然是让后人无比的同情和佩服了。

其次,李广此人,能得到后人的推崇,倒也不仅仅是因为悲戚的身世,其个人性格也是有一部分影响的。李广生平,最是不畏强权,从来就不会去做一些苟且之事,不然也不至于被汉武帝一直嫌弃。而且其做事,从来都是大丈夫气概,敢作敢当。面对匈奴,虽然他偏向于守城,但是,在与匈奴作战时也从来没有畏惧过什么,身先士卒,勇猛异常。对外勇猛,对内,对他自己的手下士卒们,也都是非常的爱惜,非常的尊重。这些性格特点,自然也就成为了后世的人们追捧他的原因之一。而从后世推崇李广的诗句或者文章看来,其中的大多数,也都是一些怀才不遇的人,他们对李广的遭遇,在某种程度上,倒是能够感同身受。况且,纵观整个历史来看,我们似乎都是更加推崇或者说同情悲情人物的,所以像李广、岳飞、文天祥等人,才会因为失败而受到敬仰吧。

这件事情的起因,相信某一个人脱不了干系,那就是司马迁,正是因为《史记》上面司马迁对于李广这个人物精彩的描述,使得后人对于李广这个一生充满着悲剧色彩的名将感到了一丝敬佩。

有人会说,司马迁不是号称最正直的史学家吗?他难道会在这件事情上掺入过多的个人色彩,事实告诉你,还真的会,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像与这个人没有当过皇帝,但是司马迁给他的转纪成为本纪,本纪就是皇帝的纪传,关于项羽的那一段描述被称为《项羽本纪》,司马迁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械人,郑某些方面,他仍然有一些自己的情感,为什么他会选择对于李广这种不吝啬笔墨的这种描写呢?

大家是否还记得司马迁这个人为什么会受宫刑,没错,司马迁跟李广的孙子是好朋友,也许是二者之间关系太近或者是司马迁对于这段事情感到愤慨,因此在实际上面对于李广这位老相信有着很多的笔墨描述,而对于霍去病,卫青,汉武帝的亲戚感到了一丝愤慨,甚至还在某些历史片段里面加入了yy的成分,比如说使劲,上面有一段描述描述的是获取并进攻的时候,然后在实际上面司马迁不多不少的加了一个字,幸,根据史学家对于这个字的描述判断出来。司马迁是猜测和具备卫星与汉武帝之间有着那样不可描述的关系……

当然,今天的主题并不是这个。我们是说为什么在唐朝,边塞诗人会选择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李广身上,而不是卫青霍去病这样功成名就的人身上。

其实过多的就是一种对于自身的那种遭遇上的同情,这一点跟司马迁本身对于李广的描述有着不可避免的关系,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说到李广这个人,大家第一个印象就是这个人很能打仗,而且战功很多,但是犯的错误也很多,而且跟上面的关系处理的不好,最后导致了这个人一生未封侯,他战功的肯定,即便战功赫赫,即便是已经历经很多年,与敌人作战,但是没有得到他人的肯定。

对于这些边塞诗人而言,他们之所以有时间去写诗,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他们已经赋闲在家,或者是此时此刻已经无仗可打,怀才不遇,无法建功立业,这就是成了他们的写照,因此在历史书上面不断地翻阅之后,他们发现李广这个人跟他们实在太相像了。

并且,唐太宗李世民在为自己的身份进行镀晶,也就是古代的皇帝,通常会选择一些神话传说或者是自己的祖先是圣人,烘托自己天子身份高贵。君权神授的这种思想,因此他在寻找自己祖先的时候破格的将李广作为他的祖先供奉了起来,并且特别的设立了庙宇,这一下子李广的身份就水涨船高啦,写李广等于就是对当时大唐王朝最高统治者身份的肯定,为什么不去写呢?

当然说卫青和霍去病在当时整个唐朝不受待见这一点,不尽然。很多人都以一种荣耀,作为自己未来军功的最高荣耀,封狼居胥,霍去病和卫青两个人虽然在历史上面,尤其是在《史记》里面对于二人的描述有些含糊糊,但是他们的军功却是实实在在的,并且这两个人成为了击破匈奴主力,把匈奴王庭往北迁移的最大工臣,因此当时在大唐王朝很多,那时候仕途正顺的人就希望能够建立像卫青,霍去病一样的那种功勋,是在真正与游牧民族对战的人里面,更多的人还是愿意选择去相信。卫青和霍去病的,大汉王朝的两位战神啊!他们的功绩,无论历史如何转载,无论历史对于二人如何的抹黑,都没办法泯灭,这才是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396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