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实现宏观量子纠缠,科学家找到了爱因斯坦口中的“鬼魅”

首次实现宏观量子纠缠,科学家找到了爱因斯坦口中的“鬼魅”,第1张

量子纠缠 ”,是一种只发生在量子系统中的神奇现象。两个纠缠后的量子,即使相隔数光年的遥远距离,彼此之间也可以在瞬间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速度超越了光速,忽视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量子纠缠这个现象首次暴露在世人面前,是爱因斯坦为了向世人展现“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提出的一个悖论“EPR佯谬”中,首次公开讨论量子纠缠的相关概念,但是这次爱因斯坦提到量子纠缠并没有深入去剖析这个现象的本质,而是用这个现象去展示“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

量子力学是一个不完备的理论,其实不只是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也不够完善。从数学上来看,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不相容,量子力学统一了除了引力之外的其他三种作用力,却无法解释引力的诞生,虽然科学家一直试图找到所谓的“引力子”,但是从广义相对论的角度来看,引力子其实没有必要存在。

对于爱因斯坦本人来说,他一直不满足自己的理论存在漏洞,他是广义相对论的提出者,也是量子力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爱因斯坦获得诺奖的理论“光电效应”就是量子力学的基础理论。

可是,随着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都不够完善,无法完美的解释宇宙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其中最让爱因斯坦放不下的就是“量子纠缠”,因为量子纠缠是目前最难以解释的“超距离作用”,同时纠缠后的量子相互影响的速度是超越光速的,量子纠缠的存在就像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漏洞,时刻提醒着爱因斯坦他的理论是不完善的,爱因斯坦也在后续的讨论中嘲讽量子纠缠是物理学中的“鬼魅”。

爱因斯坦一直没有放弃,在爱因斯坦的晚年,他一直在寻找着所谓的“大一统理论”,也就是可以统一四大基本力理论,通过这个理论可以去解释宇宙中的一切现象。

没有意外的是,爱因斯坦失败了,直到他去世都没有找到这样伟大的理论,并不是爱因斯坦不够天才,而是爱因斯坦的宇宙观和现在主流的宇宙观存在一定的差异。爱因斯坦设想的“万物理论”,是一个可以用一段公式解决一切的理论,但是从现在的量子理论来看,宇宙的本质是“不确定性”,微观的不确定组成了宏观的确定,所以想用公式去解决一切是不可能做到的。

随着科学的逐步发展,“大一统理论”的概念也在一步步改变,现在我们常说的大一统只是可以统一四种基本力的理论,就算是这样的理论也会存在一定的漏洞,因为任何科学理论从本质上来说都不是百分百正确的,新的观点会刷新旧的理论,人类的科学一直在进步,新的理论会不断出现来补充旧的的理论,所以爱因斯坦设想中的完美理论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几十年过去,科学家仍然不能完美的解释量子纠缠这个现象,但是关于这个现象的本质已经有了更加深入的 探索 ,比如现在科学家已经可以利用量子纠缠实现加密通信,这样的通讯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不会被破解,可以实现百分百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利用量子纠缠的特性在瞬间进行交流。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量子纠缠是一个只会发生在量子系统中的现象,但是目前科学家已经在宏观世界中拍摄到了量子纠缠的照片,甚至还在宏观世界的尺度下实现了宏观层面的量子纠缠。

上面就是科学家拍摄到的首张量子纠缠照片,两个相互纠缠的量子在照片中出现,这个只存在微观世界中的神奇现象首次露面,它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首张黑洞的照片,黑洞和量子纠缠都是人类理论中存在的现象,但是因为 科技 不够发达等很现实的原因,暂时无法对它们进行特别深入直接的 探索 ,两张也都不是直接拍摄到的,而是经过各种检测和模拟得到的照片。

2018年4月25日,芬兰的科学家团队首次实现了宏观层面的量子纠缠,两个15微米的金属铝鼓膜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情况下展现了30分钟左右的量子纠缠,这个实验证明了宏观中也可以出现量子纠缠现象,量子纠缠这个现象的本质在宏观世界中同样适用。

那么在宏观世界中,是否有量子纠缠类似的现象呢?答案是否定的,现实世界中没有量子纠缠这样的超远距离瞬间作用,但是有很多人认为,人类的 情感 和爱情或许和量子纠缠有一定的关系,和熟悉的人之间的“心灵感应”也有可能和量子纠缠有关。

郭德才( 研究员)

思维感传也叫“ 心灵感应” 。 思维感传就是两个“ 意识” 之间不用任何语言、 符号的直接沟通与交流。 这种沟通和交流有时很近, 有时却在一定距离上相互感觉。 这种现象对人类来说, 多数发生在孪生兄弟或孪生姐妹及亲属和恋人之间。 如在孪生兄弟之间, 当一个人经历痛苦的时候, 另外一个人立即就有感应, 甚至会有一模一样的痛苦。

据《 双胞胎心电感应》 一书记载:8岁大的理查德· 波尔斯被科研人员关在一个隔音的房间内, 并在他的面前放了一桶冰水。 在视线和听力范围之外的另一个房间里, 关的是他的孪生兄弟达米安· 波尔斯。 实验开始后查里德将手伸进冰水里的同时, 科研人员看到达米安呼吸频率监测仪上突然也出现了一个显著的亮点。 随后研究人员又让理查德打开一个硬纸板做的盒子, 突然一条巨型橡胶蛇朝他的头部跳起。 此刻, 又清晰地看到达米安的脉搏也在仪器上瞬间发生了变化。据英国2012年5月22日的《 每日电讯报》 报道:澳大利亚悉尼市的38岁男子布兰顿· 戈尔尼不久前因为持续头痛到医院看病, 医生诊断他的脑部没有任何病变。 于是医生劝他的同卵双胞胎哥哥克莱格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 结果令人震惊的是,在哥哥克莱格的脑中发现有一个直径约为4厘米的肿瘤。 最后经过10个小时的手术, 医生为克莱格成功取出了瘤子。 术后克莱格激动地对医生说:“ 是弟弟布兰顿靠心灵感应救了我的命。 ” 而致力于双胞胎研究的贾斯汀· 盖特医生说:“ 这样的病例非常罕见, 双胞胎中的一方为何能够感受到另一方的症状仍是个未解之谜, 这对于研究人类脑部疾病也是非常至关重要的。 ”

在我国北方城市沈阳和南方城市广州也发生了一对孪生兄弟远隔千里同发癫痫病的怪事。 据《 华商晨报》 报道:这两名分别叫大刚和小刚的孪生兄弟还在上学期间, 小刚在一次被老师叫起回答问题时,突然晕倒在地不醒人事。 很快哥哥大刚开始四肢抽搐、 口吐白沫, 出现了与弟弟相同的症状。 后来哥哥大刚到广州某大学就读, 而弟弟仍然留在沈阳做起了生意,但只要弟弟在家中发病不出5分钟, 哥哥就会像被无线电遥控一样在广州发病。

据2007年4月10日的《 钱江晚报》 报道:在1994年亚运会上, 为中国赢得了花样游泳、 进入亚运会以来第一枚金牌的蒋氏双胞胎姐妹同样具有奇妙的心灵感应。 蒋家姐妹从小就招人喜欢, 可同时养活两个孩子对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来说并不容易。 父母决定老二婷婷由姥姥看护, 老大文文则跟在父母身边。 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阻止不了姐妹俩与生俱来的相互感应。 每次只要妹妹婷婷生病, 很快文文就会莫名其妙地开始流鼻涕、 打喷嚏。 当她俩进入练花游后, 双胞胎的先天因素让她们在训练和比赛中有了更好的默契。 2004年,文文在训练中不慎将膝盖半月板撕裂, 不得不做手术治疗。 教练怕姐姐要做手术会影响妹妹的训练, 所以向婷婷隐瞒了这件事。 做完手术后的晚上7点, 文文慢慢感觉到伤口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 而就在此时, 在运动员公寓中的婷婷突然跑出来和领队说, 她的腿感到特别的疼痛, 说着说着, 竟然忍不住抽泣起来。令领队惊奇的是, 婷婷所指疼痛的地方正是文文手术的位置。日常生活中双胞胎考试分数相同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如在2001年的全国高考中, 江苏扬中市的童茳、 童葶孪生姐妹, 双双获得600分的好成绩。 在2004年的上海全国高考中, 双胞胎姐妹陈修文、 陈修明也考出了479分的同样“双胞胎” 分数。更令人称奇的是, 她们的单科成绩也像两人商量好似的非常接近。

据贵州卫视《 取证》 栏目在2012年2月播放的一期“ 解密心灵感应” 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国一个名叫珍妮的女子突然收到了美国军方签发的丈夫死亡通知书。 此后, 珍妮多次梦到丈夫在一个迷雾笼罩中的庄园里呼唤自己。于是, 她开始了漫长的寻找之路。 辗转数年后, 终于在法国的一个废弃庄园里找到了和她梦中一样堆满尸骨的地窖, 其中一具遗骸左手的无名指上有一枚刻着J&M的戒指, 而这个戒指正是她丈夫莫林的。

在历史上,心灵感应的例子有很多。 据《 汝南先贤传》 记载:东汉汝南郡有一个叫蔡顺的孝子,父亲去世后与寡母长期相依为命。 如每当有客人来访或发生某些大事, 但蔡顺此刻又没在家时, 母亲便会将手指放入口中轻轻吮咬。此时蔡顺不论离家有多么遥远, 马上就知道是母亲在召唤让他很快回家, 多年来此方法在他们母子身上屡试不爽。

在人类文明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始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感应更是常见。

早在20世纪的30年代, 悉尼大学人类学家埃尔金教授, 在对澳大利亚原住民长期调查时就发现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原住民在距离家乡相当远的地方工作, 突然有一天他对同事说自己的父亲过世了, 而他的妻子又生了孩子, 他急忙赶回家去一看, 果然是如此。 在埃尔金教授的调查中,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只不过是随着人类的理性发展, 心灵感应被压制在了多数人的潜意识之中。 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认为:心灵感应是意识的一种自然能力, 但也是一种已经被丢失的能力, 或者至少是一种被减退了的能力。我们必须承认, 心灵感应是随着人类科技、 工具的发展, 及人类过分依赖于那五种感官而减退的。 我们往往把语言的创造和发展看成是一种进步,但正是语言的出现也削弱了心灵感应的能力。 语言在现代社会的交流中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 但在削弱生物的某些本能上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在意识形态研究上独树一帜的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 谢尔德雷克, 20年来一直在这方面搜集资料和进行科学实验, 以证明人类的心灵感应可以从生物学角度得到解释。 谢尔德雷克认为:人类的心灵是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同时也在周围环境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与电磁场的存在一样, 心灵也有自己的场域, 当两个场产生共振效应时心灵感应就出现了。 但在一般情况下只有自己最亲的人才有可能与你在形态场发生心灵上的共鸣。 而这种场叫做人体的“ 形态共鸣场”。

如果对高等生物的人类来说,大家相信会有思维感传现象发生, 那么,在动物与人之间是否也有呢?早在上个世纪的中期, 国外有位名叫贝努亚的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50只蜗牛分成25对, 并将每对单独放在一起。 过了一些时候,他在每对蜗牛的壳上写上同样的字母, 然后将每对中的一只带到美国, 而另一只仍留在巴黎。 后来在商定的时间用电流刺激留在巴黎的蜗牛。 不可思议的是:就在同一时刻, 它那在美国的伙伴也表现出同样的“电流刺激反应”。前苏联科学家还用兔子进行过一次很残酷的心灵感应实验。 一位医学博士将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兔宝宝带到一艘潜水艇上, 而将兔妈妈留在岸上并在它的头部连上测试脑电波的电极。 当潜水艇潜入深海之后, 兔宝宝按计划时间被博士杀掉。 结果就在小兔死亡的那一瞬间, 兔妈妈的行为表现极为异常, 仪器上很明显地记录下大脑激烈活动的曲线, 这说明在动物之间确实存在有某种看不见的联系。

据2012年1月13日的《 科技日报》 报道, 英国著名生物学者鲁珀特· 谢德瑞克在其所著的《 探索不可思议的动物感知能力》 一书中记述了很多令人不解的动物行为。 谢德瑞克在书中写道:我的一个邻居是个寡妇, 她的儿子在一支商业船队谋生。 儿子每次从海上结束工作回家前, 为怕路上有事耽搁不能如期到家, 故从不告诉母亲具体的归期, 但是老妇人却总能提前知道儿子何时到家。 原来是家里养的那只猫咪, 每次在少主人到家前的一两个小时,就会坐在门前喵呜、 喵呜地大声叫个不停。 基本上猫咪的每次报信都不会让主人们失望。

在英国和美国进行的电话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宠物猫外,家养的宠物狗、鹦鹉、马,甚至雪貂、小羊和鹅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 心灵感应”事件。 其中50%接受调查的狗主人都称, 他们的狗狗拥有预测家庭成员归期的“超感能力”,而宠物猫的这一比例为30%。更为离奇的是, 一些动物甚至可以在很远的地方感知到主人何时会发生不测或者身亡。 据谢德瑞克的调查案例数据显示:在超过5000件类似动物心灵感应的案例里, 其中有177宗案例是狗狗遥感到主人的死亡或者正在受难。 他们的表现方式一般是哀嚎、呜咽或者发出类似哭诉的呜呜声。

如果说人类和动物有灵感、有思维,相信大家还能认识、理解。 但对于那些没有大脑的草木、 花卉, 你相信它们也有灵性和意识吗?早在1966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测谎专家克里夫· 巴克斯特一时心血来潮, 他将测谎器的电极接到了一株名叫“ 龙叶兰” 的叶子上, 然后他又拿起水杯向龙叶兰的根部浇水。 当根须吸足了水分以后, 巴克斯特却意外地发现:在自动记录仪上竟画出了如同人类在短时间内感情冲动时所表示出的一种锯齿波图形。 后来巴克斯特突然想到:如果我用火柴去烧龙叶兰的叶子, 仪器上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没料到他刚刚有了这个念头, 记录仪上的显示就开始不停地向上跳动。 在以后, 巴克斯特又和他的同事们在全国各地的许多机构, 依然用测谎器对包括莴苣、葱、香蕉在内的25种植物做了类似观察,其实验结果如预料的那样完全相同。另外, 巴克斯特还专门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将两棵植物并排放置于同一房间内, 然后让一名学生当着一株植物的面将另一株植物毁掉。 接着巴克斯特又让这名学生戴上面具后混在几个穿同样服装的人群中, 再让他和大家一样, 一个个地向活着的那株植物走去。 结果只有“毁坏者” 走过去时, 植物才在仪器上记录了极为强烈的恐惧信号。

而以上这些对植物的一系列重要发现就是生物界著名的 “巴克斯特效应” 。 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植物还具有非凡的测谎能力,并能够窥探到一个人极其细微的心理活动。美国纽约罗克兰州立医院的心理学家阿里斯蒂德· 埃瑟和纽瓦工学院的道拉斯· 迪安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将电极连在一种叫海芋属的植物上, 然后向受试者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并告诉他回答有些问题时不必都说真话。 但在实验结束后经与受试者沟通时发现植物早在仪器的图表上十分准确地揭示出了回答的所有谎话。

据彼得· 托姆金斯与克里斯朵夫· 伯得在1973年合作编写的《 植物生命奥秘》 一书中介绍:近几十年来, 许多生物学家都对植物这项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大量研究实验, 科学家们现已揭示了植物生命的诸多奥秘, 并用大量事实证明了植物确有意识、 思维及喜、 怒、 哀、 乐等各种情感, 而且对各种语言、 祈祷也都能有一定的反应。 目前, 这项研究已成为了一门新兴的生物学科——植物心理学, 现已有许多其它学科的有关专家纷纷加入了这一研究行列。 美国科学家马塞尔· 沃格尔在做过大量有关人与植物心灵沟通实验后指出:“用一般人的标准来衡量, 植物是瞎子、聋子、哑巴。而人是可以,而且也同时做到了与植物的感情沟通。”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教授高希武研究后也认为:植物确实有类似人类的感情, 它们在遭到伤害时, 甚至会迅速向周围的同伴报警, 提醒同伴采取防御措施。

在如今,世界上许多一流的科学家也都承认:任何一个有生命的细胞,都具有一定的心理特性。 著名物理学家波尔发现:人和动物、 植物的细胞确实能发射微小的无线电波。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赖特就曾说过:“精神是普遍存在的, 它不仅存在于生物及它们的细胞中, 而且也存在于原子、 分子和基本粒子之中。”西方哲学界、科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意识和质量、 能量一样重要, 是物质的一个根本特性, 在微观粒子中就存在着意识,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既有物质的一面, 同时也有精神( 意识) 的一面。而量子纠缠,可能就是微观粒子具有意识的最好证据。

所谓“量子纠缠”,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不论两个粒子间隔多远, 它们之间仍保持着强大的关联, 仿佛两个粒子能穿越“ 时空隧道” 具有神秘的“心灵感传” 。

1982年, 法国物理学家艾伦· 爱斯派克特和他的小组成功地完成了这项实验, 证实了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叫作“量子纠缠” 的关系。 在量子力学中, 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之间不管它们被分开多远, 都一直保持着神秘的纠缠联系。 假如说对一个在地球上的粒子进行扰动, 那么另一个粒子即使远在太阳系边缘的冥王星上或更远, 也会在瞬间感觉得到。 因此, 有些研究报告提出假说:认为人的大脑与某些生物的细胞, 也应是量子状态。 人脑与细胞内的量子可以和外界量子互相“ 纠缠”,甚至宇宙的各类信息只要频率高度一致, 都会清楚的反映到的人的大脑里来。 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莱恩· 约瑟夫森教授同样认为:如果存在心灵感应, 其工作机理就是“量子纠缠” 。

他在2001年的英国皇家邮政发行庆祝诺贝尔奖成立一百周年的邮票感言中说:“目前, 量子论与信息学和计算机学理论相结合后硕果累累。 这些发展, 也许可以解释传统科学中仍然无法理解的现象。 如英国人处在前沿的研究领域——心灵感应。 ”《 管子》里讲的“ 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 可能就是“量子纠缠” , 人与天地的微妙沟通也是“ 量子纠缠” 。 “量子纠缠” 目前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实验室所证实。 科学家认为, 量子纠缠这一神秘的现象, 是近几十年来科学界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虽然人们对其确切的含义还不太清楚, 但是对哲学界、 科学界和宗教界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0年年底,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正处于成就巅峰期,但他的情绪却陷入崩溃状态。他对科学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巩固了他的天才名声,比如最终帮他赢得诺贝尔奖的 不相容原理 (exclusion principle),这一原理证明了为什么原子中的电子不会都聚集在能级最低的量子态上——若如此,就会让原子不稳定。他还预言了一种质量小、不带电的粒子的存在——后来被称为 中微子 ——虽然当时还未经实验发现,但已然为理解一种被称作β衰变的放射过程照亮了前景。

然而,当粒子世界初具雏形时,泡利自己的世界却开始崩塌。他的一连串麻烦始于3年之前,他深爱的母亲因他父亲的不忠而自杀,过世时年仅48岁。不到一年,他父亲再婚,娶了一位20多岁的艺术家——和泡利几乎同龄。泡利鄙夷父亲的决定,并为父亲的新婚妻子起了个绰号,“邪恶的继母”。

泡利(右)在与荣格(左)的治疗过程中,开始接受荣格关于二元性的原型观念,比如荣格认为男性倾向于压抑他们女性化的一面(阿尼玛)(anima),而女性倾向于压抑她们男性化的一面(阿尼姆斯)(animus)。最终,这些兴趣引领泡利进一步 探索 物理学中的对称性。

1928年,泡利被任命为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教授,事业蒸蒸日上,但他却日益丧失希望。1929年5月,由于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他正式离开了教会,放弃了出生以来一直信仰的天主教。泡利经常前往柏林——因爱因斯坦、薛定谔、普朗克(当时荣誉退休,但依然活跃)等人在此任教、生活,柏林成为当时理论物理学的主要中心之一。在一次柏林之行中,泡利遇到了卡巴莱舞女凯特·戴普纳(Käthe Deppner),并开始跟她约会。当时她还有一个药剂师男友,但又被泡利所吸引。泡利向她求婚,尽管泡利远远不是她的梦中情人,出于某些原因她还是答应了。他们于1929年结婚。

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冲突不断。凯特对那个药剂师的兴趣并没有减弱,并继续和他见面。几周之后,她开始冷落丈夫。婚后第二年的大部分时间,泡利都在苏黎世度过,而她留在了柏林。1930年11月,他们离婚了。让泡利懊恼的是,凯特最终和那个药剂师在一起了。“如果她选了个斗牛士,我可能还能理解,但她选了一个这么普通的药剂师……”他哀叹道。

由于感情生活一团糟,泡利开始大量饮酒、抽烟,他成了酒吧的常客。惊人的是,他关于中微子的构想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即使生活陷入危机,他也能保持高度的专注与创造力。泡利的父亲决定进行干预,他建议泡利去找卡尔·荣格(Carl Jung)进行治疗。

泡利熟悉荣格的工作,因为荣格经常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做演讲。泡利接纳了父亲的建议,联系了荣格并约定见面。那时的泡利迫切地想让自己的精神状况重回正轨,希望治疗能起到作用。他渴望得到分析心理学创始人的亲自治疗,但荣格把他交给了自己的年轻助手埃尔娜·罗森鲍姆(Erna Rosenbaum)。荣格解释说,鉴于泡利与女性的问题,他最好先由一位女性治疗师来辅助治疗。罗森鲍姆的工作是记录泡利的梦,直到他有足够的信心自己写下来。

罗森鲍姆对泡利的治疗始于1932年,持续了大约5个月。之后,主动权被交予泡利,由他以一种自我分析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梦,这一过程持续了约3个月。最终,荣格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亲自担任泡利的治疗师。在接手治疗时,荣格已经有超过300个关于泡利梦的记录,这对形成治疗建议有极大帮助。除了分享梦境,泡利还坦露了他的 情感 波动、不稳定行为、酒精依赖,以及和女性打交道的问题。

为了 研究集体无意识 (collective unconscious) 对心灵 (psyche) 的影响 包括梦与幻想的作用 ,荣格一直在寻找能清晰回忆梦境的研究对象。20世纪30年代初,荣格的 共时性 (synchronicity) 概念 正处于酝酿期,这一理论建立于爱因斯坦的动态时空观之上,需要大量物理学知识做支撑。 而恰在此时,能清晰记忆梦境的杰出量子物理学家泡利出现了,这实属奇迹。

- Carl Jung -

最终,荣格直接或间接地收集了约1300个泡利的梦,并将其用于自己的研究(同时为病人保密)。结果,如学者贝弗利·扎布里斯基(Beverley Zabriskie)讽刺的那样:“ 相较于清醒时的人生和成就,荣格的读者都更了解沃尔夫冈·泡利的潜意识。 ”至于泡利是如何不厌其详记住那么多梦的,真是个谜。除了记忆力惊人,他一定还通过某种方式训练过自己。 那些梦为荣格雕琢其理论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当然,这不仅仅是个研究项目。 荣格真诚地希望能帮助泡利不断意识到内心被压抑的 情感 。 荣格 治疗的要点 在于向泡利展示,他以阿尼玛(anima)原型(archetype)为象征的 情感 性自我是如何被压抑,进而屈从于纯理智的。泡利认识到他的生活有多么失衡。经过两年的治疗,泡利的心理状态逐渐变得稳定——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他终于能够维持一段成熟的关系,并于1934年与弗朗西斯卡·贝特朗(Franciska Bertram)在伦敦结婚。大约同一时间,他决定终止私人治疗会谈。他感觉自己的心理状态更稳定了,并且减少了饮酒量——至少暂时减少了。

即使不再作为病人, 泡利余生一直保持着和荣格通信的习惯,其中包括分享自己的梦境。 在信中,他们一起推测梦的意义及其与原型的关联。对泡利这样一位拥有杰出数学头脑并忙于解开理论物理学最深奥难题的人来说,梦里出现各种几何元素和抽象符号不足为奇,比如对称排列的圆和线,而荣格会根据他的原型理论对这些元素和符号做解释。 数学、物理学元素充实了泡利的梦境,荣格又将其与远古的象征联系起来。 就这样,两位思想家在两个领域间建立了深刻的隐喻式联系。

泡利在给荣格的信中提到了他的一个 关于物理学大会的梦 。这个梦中出现了大量代表 物理中极化 (polarization)的例子(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两极分化),包括电偶极子(electric dipoles)(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平衡排布),以及原子谱线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分裂。荣格认为这个梦的象征意义可能代表了“自我调节系统中的互补关系,其中也包括男性和女性的互补关系”。

一句常被认为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格言是:“有时候一支雪茄就是一支雪茄。”作为一位物理学家,泡利时而梦到与物理学相关的内容,这不是很正常吗?难道偶极子不能只是偶极子,而非要代表男女的象征性结合吗?和弗洛伊德一样,荣格也认识到了这种可能性,因此在下结论时,他总是谨慎地避免武断。

- Carl Jung -

泡利的另一个梦里出现了一个叫作 衔尾蛇 (Ouroboros) 的古老符号 :一条蛇盘绕成一个圆环,口衔自己的尾巴。这一符号与道家学说中的阴阳概念有关,反映了循环往复的毁灭与再生概念,包括四季的轮转与自然的循环。这一符号也 展现出泡利等人在 探索 量子的性质时所涉及的旋转对称性 (rotational symmetry)。借用东方哲学中的一个术语,它也构成了 曼荼罗 (mandala) 的雏形

在泡利和荣格的合作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点,就是他们的言辞用语逐渐趋同。 多亏了泡利,荣格对量子物理学了解得越来越多,包括量子力学的概率特点以及观察者在其中的重要性。因为荣格,泡利完全沉浸在对神秘主义、命理学和古老象征主义的研究中。

从那时起,荣格开始完善他的 共时性概念 ,并准备以此为主题撰写一部专著。在泡利的帮助下,他希望将这一概念发展成一项被心理学界认可的重要原理。作为这一目标的一部分,他渴望创造出他自己的象征符号——四位一体(quaternio)——来代表自然界中的联系。荣格就这一主题安排了一系列报告。1950年,在准备讲座期间,他给泡利写了一封信,并附了一幅四位一体图,图中他对 因果律 一致论 (correspondentia)、空间与时间做了并列对照。它看起来像这样:

译者注

一致论指的是一种与赫尔墨斯主义中“一致律”(Hermetic law of correspondence)类似的非因果关联。赫尔墨斯主义中的一致律指“其下如其上,其上如其下;其外如其内,其内如其外”(As above, so below; as below, so above; as within, so without; as without, so within)。

1950年11月24日,泡利在抽空思考了荣格的图表后,回复并批判其将空间与时间分隔开的做法。泡利指出,爱因斯坦的革命将空间与时间合并成了一个单一实体——时空——而非对立的两极。因此,他提出了一个 改进图表 (荣格接受了,并进一步做了少许修改):

泡利对 能量(及动量)与时空的对比 ,和相对论版本的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所提出的二分法相吻合。 我们对时空的了解越多,对能量-动量 (与相对论中的时空相似,能量与动量在四维空间中也是实体) 的了解就越少,反之亦然。

不同于因果律的机械模型,泡利的因果性概念被称为“ 统计因果性 ”(statistical causality),后来也被荣格所采纳。 泡利认为,鉴于某些种类单个量子测量中的随机性,比如确定放射性样品是否在一定时间内表现出一次衰变,因果律应该涵盖概率与均值的观念。

只有当研究人员多次取平均值后,实验结果才可以预测。在同一封信中,泡利将共时性与超心理学家JB瑞恩(JB Rhine)的读心术研究联系起来:“正如你所说,你的研究和瑞恩的实验如出一辙。我也认为,这些实验背后的实证工作是有充分根据的。”

荣格对泡利的建议很感兴趣,并大胆提议,对共时性概念的内涵进行拓展,使其涵盖无精神因素的非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纯粹的物理交互作用。他没有具体指明量子纠缠,但那肯定也包含在他的扩展定义之内。

讽刺的是,就在荣格和泡利欣然接受瑞恩的研究结果时,荣格的对共时性概念的拓展却使其和瑞恩的研究结果出现差异。拓展后的共时性概念,即广义的非因果关系法则,鼓励人们去 探索 宇宙是如何通过对称性和除因果关系之外的其他机制交织在一起的。 泡利对此虽有所保留,但也意识到了荣格扩展概念的价值。他强调,在向物理过程进行扩展时,应该突破心理学术语,比如说,用原型来解释就不太合适。

他在1950年12月12日给荣格的信中写道:“更普遍的问题似乎是关于自然中不同类型的整体性、非因果性秩序,及其发生的条件。这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出于‘诱导’的——即由人类设计和进行实验的结果。”

1952年,作为 荣格与泡利合作的高潮 ,他们联合出版了《自然的解释与心理》(Naturerklärung und Psyche)一书。书中包含两篇论文,荣格所著的《共时性:一种非因果关系原则》(Synchronicity: An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以及《原型概念对开普勒科学观点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Archetypal Ideas on the Scientific Ideas of Kepler)。 他们的合著证实了 (对任何仔细研读过这本书的人来说), 泡利确是荣格研究所用梦境素材的提供者。 几十年后,该书的第一部分(荣格所著的章节)以平装本形式出版,并成为畅销书。在这本书里, 荣格那件关于圣甲虫的著名逸事作为一次“有意义的巧合”,被用来说明共时性

我治疗的一位年轻女性在关键时刻做了一个梦,梦中她得到了一只金色圣甲虫。她跟我讲这个梦的时候,我正背对紧闭的窗户坐着。突然我听到身后有声音,像一声轻叩。我转过身,看到一只飞虫从外面撞上窗玻璃。我打开窗户,并在它飞进来的时候抓住了它。这是在我们所处的纬度所能发现的最接近金色圣甲虫的生物——一只金龟子……

- Carl Jung -

对有科学头脑的人来说,这种逸事例证并不能帮助荣格佐证他的观点。任何分析过不同病人成千上万个梦境的心理治疗师,都会被这种简单的偶然性所限制,他们总会注意到梦境内容和生活事件之间在某一点上的巧合,比如与昆虫的不期而遇。事实上,荣格坦言,他所讲的 每个故事都有另外的诠释 ——他只是 希望他的读者留意到一种模式。 着力 强调广义概念上的共时性,包括物理学中的非因果关联 (比如量子纠缠和对称关系) ,将会为论证超越纯粹因果关系的必要性提供一个更有力的论据。

但就当时来看,除了泡利,几乎没有哪个科学家支持荣格对事件、梦和神话的结合。一位杰出数学家在匿名书评中总结道:“几个月以来,我仔细研究了他们的著作,如今已经清楚地知道,他们俩都彻底疯了。”

1957年8月,已经通信多年的泡利和荣格交换了最后的信件。那个月 泡利写给荣格的信是几年来最长的一封,信中有他对一个梦的长篇描述和对物理学中对称性的阐述。 荣格兴致盎然地回复了泡利的信,将泡利提到的梦诠释为对立面的调和,比如心灵与身体之调和的象征。荣格认为,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parity symmetry violation)类似于一个仲裁者——被称作“第三”(the “Third”)——在两个对称相反的实体之间选择其一。“第三”更倾向于心灵而非身体,打破了两者之间的对称性。荣格信件的其余部分深入探讨了他对不明飞行物(UFOs)的新兴趣,他总结道,这要么是真实的(来自太空),要么是一种有其自身原型的新型神话。

- Carl Jung -

为什么泡利和荣格的漫长通信结束于那次信件往来,即便泡利在那之后又活了一年多时间?即使是好友之间写信,有时也会出现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间隔。另外,正如我们从泡利对待其他物理学家的态度中所能窥见的, 泡利本质上是一个怀疑论者,他以批判态度检验所有教条理论,包括荣格的 。比如,他向波尔(Bohr)抱怨荣格学派的一些变幻莫测之处,“荣格学派比弗洛伊德学派思想更开阔,但因此也就不那么清晰易懂了。 最让我不满意的似乎是荣格对‘心灵’这一概念的情绪化又模棱两可的使用,而它本身甚至无法实现逻辑自洽。 ”泡利也开始怀疑瑞恩的方法。1957年2月25日,泡利给瑞恩写了一封信,而这封信在泡利去世后才被收到;信中泡利向瑞恩询问他听说过的一篇批判超心理学的文章。瑞恩被这封信惹怒,并向荣格抱怨,而荣格试图找到这篇批判文章,但一无所获。

进一步促使泡利与荣格决裂的是荣格对不明飞行物的痴迷。 泡利对这个问题很好奇,但未能像荣格所希望的那样投入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那段时间也是泡利和海森堡在统一场论方面加强合作的重要时期。另外,泡利被确诊胰腺癌之前的最后一年,体力也开始下降。因此,众多因素都可能导致这段长久又多产的对话的落幕。

致谢

本文物理学部分的翻译受到了阿莫、物离,以及Andromeda的帮助,特此感谢。如仍有疏漏或不妥之处,乃是编辑一人之过,请读者指正。

作者:Paul Halpern | 封面:Davide Bonazzi

译者:王两 | 校对:马小鸽

20世纪的科学被称为:不确定性的科学。而起点就是量子力学开始的。

量子力学颠覆了什么?

我们可以先从物理学的几大神兽说起。自从牛顿提出了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再经由法国的几位超级数学家的发扬光大之后,经典物理学一下子走到了颠覆,不仅统一了”天上“和”地下“的物理学,而且预测各种物理现象都十分精确,甚至只依靠纸笔就可以预言海王星的存在。

有个叫做拉普拉斯的数学家出版了巨著《天体力学》后,把这本书献给拿破仑。拿破仑看完就问他,

为何在书中一句也不提上帝?

拉普拉斯说,

陛下,我不需要那个假设。

拉普拉斯其实代表着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也叫做:决定论。决定论具体来说就是,相信宇宙完全是由因果定律之结果支配。所以决定论者一般都相信存在一个最终终极的理论,可以描述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其实,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人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最终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这其实就是决定论。这里多补充一句,决定论是不带任何贬义的,它是一种观念,任何人都有权力相信或者不相信。其实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坚定的决定论支持者,除了他之外,还有薛定谔,德布罗意等人。

当然,我们说到的拉普拉斯也是决定论的支持者,所以他开始开动脑,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也被叫做:拉普拉斯妖。拉普莱斯妖是和我们熟知的薛定谔的猫齐名的物理学几大神兽之一。关于拉普拉斯妖,拉普拉斯有这样一段描述,我简述一下大意:

如果我们把宇宙现在的状态视为过去的过以及未来的因。倘若存在一个智者,他知道宇宙中每个原子确切的位置信息和动力,那这个智者就能够使用牛顿定律来展现宇宙时整个过程,无论过去还是未来。

这里的智者就是拉普莱斯妖。说白了,拉普拉斯认为存在一个定律(牛顿定律),只要掌握宇宙中所有粒子的信息,并且能快速运算,那就可以知道宇宙的运行情况。

而量子力学颠覆的其实就是决定论。具体来说,我们要从量子力学的基石理论说起。1926年,海森堡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这个不确定原理具体来说就是:

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没办法同时确定下来的,位置的不确定性越小,动量的不确定性就会越大,反之亦然。

所以,海森堡认为,我们是不可能同时掌握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两个量的。而且观测自身就会对粒子产生影响。

发现了没有?不确定性原理和拉普拉斯妖是矛盾的,拉普莱斯妖的前提是能够掌握宇宙中任一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而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位置和动量是没办法同时测得的。所以,量子力学可以说从根基上撼动了决定论。这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等人一直和量子力学作对的原因,因为他们无法接受量子力学对于决定论的否定,爱因斯坦在和量子力学宗师波尔对决时,就曾说:

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

而波尔反击了一句,

爱因斯坦不要指挥上帝如何做

这里多补充一句,爱因斯坦是无神论者,这里的”上帝“指的就是决定论中最后的那个终极理论。

爱因斯坦曾给友人写信时,还多次提到了他的决定论信仰:

你信仰投骰子的上帝,我却信仰完备的定律和秩序。

所以,爱因斯坦反对的就是量子力学的随机性对于决定论的破坏。不过,事实上,对于决定论的破坏不仅仅是量子力学,只能说量子力学打开了一扇门,而后来的20世纪的各种科学理论都加入了打破决定论的队伍当中。

还有什么理论否定决定论?

我们来试想一个场景,有个沙堆,你这个时候一粒一粒沙子放下放,请问,你放到第几粒沙子,这个沙堆会塌?

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很容易的样子。实际上,它的复杂程度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力,其中每一粒沙子的受力都极其复杂,我们至今对此无解。

再比如:著名的蝴蝶效应,说的是一只蝴蝶在南美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个其实也叫做混沌系统,指的是在一个动态系统当中。只要初始条件发生一点点变化,就会带来整个系统长期巨大的链式反应。比如,下面的双摆,刚开始有一点点不同,轨迹就会完全不一样。我们就无法用数学对其进行描述。它就是一个典型的混沌系统。

无论是沙堆,还是混沌系统,其实都揭示出宏观状态下,也会出现不确定性的情况。这对决定论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实际上,混沌系统和沙堆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试想一下股市为什么那么难以预测?国际政治为什么那么难以捉摸?这两个系统内部的因子都是在相互作用的,并且会受到一点点影响就会千差万别。所以,股市和国际政治压根不可能用因果律来解释。20世纪的三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其实都是在研究如何克服不确定性的学问。所以,不确定性是无处不在的。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量子力学否定了的是决定论。决定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一套最终极的因果律,而量子力学则认为世界是不确定性的,而且20世纪的其他科学理论也都指向了不确定性。而后来的各种现象和实验结果也证明了量子力学的观点。

缘分,亦作缘份;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连结;是某种必然存在相遇的机会和可能,包括所有情感。爱情中,二人相爱的缘分是由很多巧合、很多阴差阳错、很多突然、一些偶然、一些必然组成的。后世缘喻为命运纠缠的丝线,它是出自一个宗教概念,儒家与道家并不突出缘分这个先导性,但是也会有机缘、机遇这一说法。

缘分是一种命运。人生的聚会也是一种缘分,有“性分”和“时遇”之说。

1宋吕南公《奉答顾言见寄新句》诗之一:“更使襟灵憎市井,足知缘分在云山。”

2明沉周《咏帘》:“知无缘分难轻入,敢与杨花燕子争。”

3沈从文《贵生》:“你我是穷人,和什么都无缘,就只和酒有点缘分。”

4梨园戏《入窑》:“是我俩缘份相牵又相伴。”在某一时刻的某一地点,两个或几个人相互同时看见对方。戈夫曼对相遇的界定:公共场合人们之间持续性的相互注意。

5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六回《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俊》李俊往常思念,只要去贵县拜识哥哥,只为缘分浅薄,不能够去。

缘分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

有缘的人,才会相遇,

无缘的人,才会擦肩,

缘深的人,才会相伴,

缘浅的人,才会分开,

这都是上天安排好的缘分!

关于缘分,

古人早就参透了,

缘来缘去,都是宿命。

只有上辈子相欠的人,

这辈子才会有缘遇见,

所以请珍惜与你有缘的人,

因为下辈子再也不会相见。

缘分,都是注定,

与你有缘的人,

穿越人海,也会相见;

与你无缘的人,

近在咫尺,也会擦肩;

每一次的相遇,

都是上天安排好的。

缘分,都是重逢,

前世相欠的人,今生来补全,

前世错过的人,今生来成全。

因为有缘,才能相见,

才能再续前世的缘分,

请你一定要好好珍惜。

缘分之本源是客观灵魂世界,

只有能量没有质量,只有数量没有大小,

只有空间没有时间,只有远近没有距离,

只有形态没有形状……

量子科学对多数人来讲,是一门深不可测的学科,因为量子的特性很诡异,它不但存在“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量子叠加”、“量子吸引”、“量子干扰”等特性、而且粒状的量子不遵循牛顿力学,波状的量子不遵循波函数。这让研究量子科学的物理学家们一头雾水,这是因为,量子科学,已经触及到了灵魂世界!

灵魂,即思想意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科学研究已经很透彻了、但是对于灵魂世界,才刚刚开始。灵魂就是传说中的不可分割的量子,独立而恒在的个体!

科学界对“量子”的定义存在偏差,量子不是传统物理学上的最小单位、而是一个客观上不可分割的独立个体单位,没有大小,因为大小是人的分别心创造的一个主观概念。

客观灵魂世界,只有能量没有质量,只有数量没有大小,只有空间没有时间,只有远近没有距离,只有形态没有形状……

2

灵魂的“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是量子科学的基本假设,后被无数的光量子实验证实的。光量子不是直线传播的,比如,爱因斯坦的小窗照亮整个屋子的实验,按照光的直线传播理论,光透过小窗只能照亮直射的一小片,而实验中用完全吸光板,放于小窗光线直射的地方,光还是照亮了整个屋子。光量子实验证明,光是以波状传输的,而观察光量子的时候,它又呈现为颗粒状。

在灵魂世界里,“我”无处不在,又在某处表现为“我”。当我的灵魂表现为“我”的时候,是我和我周围的人的意识聚焦在我身上,我就表现为有形的“颗粒”状态。当我表现不是我的时候,我的意识焦点聚集到周围人的身上,我的意识就“分身”到了周围人的意识体上,我就表现不是我了,而是一种无的“波”状。

3

灵魂的“量子纠缠”

因为灵魂就是量子,所以灵魂具备量子的突出特性:纠缠。什么叫量子纠缠?就是两个有关系的量子之间,一个量子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另外一个量子的改变,而且,两者的改变是同时同量发生的。比如,母女二人,女儿生了个孩子,女儿就变成了妈,而母亲则变成了姥姥。母亲是被动地同时同量地发生了存在状态的改变,这就是量子纠缠。

在灵魂世界里,灵魂与灵魂互相纠缠。比如,我产生一个想法,周围的灵魂都能感应得到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同理,周围灵魂的想法,也会引起我的灵魂反应,这个状况的发生是同时同量的。

当我做出一个动作的时候,可能不是我一个人的意识行为,而是受到了周围灵魂意识纠缠的结果,我的意识行为可能是被动的。我在“梦”中深刻体验到了别的灵魂对我的纠缠,导致我莫名其妙的行动,我自己的灵魂甚至控制不了自己的行动。现实人生中也是如此,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人不是为自己活着。一个人活着,时刻都在受到其他人的关注,即“量子纠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一起谈论一个人,大家都很想他的时候,他会突然出现,说曹操曹操到,原来这就是量子纠缠的结果。

这也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要多感恩少怨恨,你感恩别人,别人的灵魂能感受得到并会同时做出感恩的回向。相反,你去怨恨别人,别人也会做出怨恨的回向。

当周围的人感恩回向你多的时候,你的生命能量将会大大提升,身体健康,事事顺利;当你的怨恨回向多的时候,你的生命能量将会大大降低,身体发病,诸事不顺。

量子纠缠也很好地解释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有缘人终成眷属,有缘人终会见面,有缘人终会聚到一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4

灵魂的“量子叠加”

什么是量子叠加?就是一个量子同时存在于不同的地方或者存在不同的状态,另外一层含义,是当我们在一堆量子里观察一个量子的时候,往往观察到的不是一个量子的状态,而是多个量子的叠加态。

现实人生中,当我们情绪激动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的灵魂处于叠加态,这时候,我们往往失去理智,做出一些违背自己本意的事情,因为在那个时刻:我就不是我了,我受到了他人意识和心魔意识的叠加和控制。所以说,我们可以没信仰,但绝对要有正能量,善良和慈悲可以带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正能量的加持,避免负能量魔性灵魂的叠加。

灵魂的叠加,也印证了一句话:万物都是一体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少了分别心,对待身边的人和物就多了一些“自爱”,爱人者人恒爱之!也明白了别人的缺点恰恰是自己灵魂缺点的映射,就不会挑剔指责别人了。

5

灵魂的“量子吸引”

量子之间是有引力的,这种引力表现为量子吸引。1687年,牛顿提出匪夷所思的万有引力,引起了科学界不小的骚动,大家怎么也不能理解两个不接触的物体间会有吸引力。这个万有引力,其实就是物体内部的量子吸引所产生的。量子吸引力因量子能量不同而不同,而量子的能量取决于量子意识。

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吸引力法则已经被人类所认可。灵魂之间的吸引是互相的,恋爱中的男女最容易感受灵魂的“量子吸引”。当男孩特别想念女孩的时候,就产生了巨大的“量子吸引”,另外一个灵魂就会因“量子纠缠”而被吸引,并产生同样的感受。于是,两个灵魂在量子世界里就相会并叠加了,所以恋爱的最高级形态就是男女的合二为一,灵魂的叠加态!

明白了灵魂的“量子吸引”,会指导我们人生中为人处事要先吸引对方,而爱是最大的吸引力。我的灵魂给你发出去爱的吸引,你的灵魂会同时感应到并对我做出爱的回向。灵魂的量子吸引,也很好地阐释了宇宙吸引力法则的原理!

6

灵魂的“量子干扰”

量子干扰也是量子科学研究中的一大障碍,因为这种量子间的干扰,量子会瞬间改变它的状态,导致波函数坍塌。

灵魂之间的“量子干扰”又表现在哪里呢?比如,某甲的灵魂指导他从A地开车去B地旅游,某乙告诉某甲说不要去,去了会出车祸。这个时候,某甲的波函数表明他今天会开车从A地到B地,然后在回来的时候在C地发生车祸,然后辗转回到A地。因为某甲受到某乙的干扰,他就不去B地旅游了,他的波函数一下坍塌了,出车祸这个事实就不会发生了。但是某甲的更大的波函数还是照常运行,这就是灵魂的命运,会遵循一定的波函数。我们人生中会经常受到别人的干扰而中断我们的一些行为,这就是灵魂的“量子干扰”。正因为有了灵魂的“量子干扰”,人生才更加丰富多彩。

明白了灵魂的量子干扰,就能让我们多听别人意见,纠正自己的行为。但是,同时别人的干扰有时也会阻碍我们的成功。这就需要自己有一颗明亮自知的心,觉知自己的灵魂目标,并持之以恒地达成目标,过程中不受其他灵魂的干扰!

灵魂的量子干扰,也让我们明白了修身养性的目的,就是通过静观找到自己的灵魂属性,尽量不受世俗灵魂的干扰,做真正的自己。做真正的自己还真不容易,需要把自己的独立灵魂从叠加态中扒拉出来,并且消除灵魂量子干扰,斩断灵魂的量子纠缠。

难怪,一些大修行者都出家归隐山洞,斩断红尘纠缠干扰,而他们修成得道后,却发现自己与万物连接成了一体,还是摆脱不了灵魂的量子叠加!

愿读此文者,皆开悟见性。

愿转此文者,皆圆满人生。

愿赞此文者,皆神性具足。

愿以此文功德回向所有看过此篇文章的人。

对应原理是物理学的一条普遍原理。对应原理要求,所有的非经典的理论在适当的极限情况下,转移到经典理论。

例如,适合于速度v很大的相对论力学,在v<<c(光速)时应转移到牛顿力学,这就是说如果速度这样小而可取c→∞。时,相对论力学公式应自然地转移到牛顿力学公式。

又如量子理论在适当的极限情况下,应自然地转移到经典理论。例如,氢原子中各分裂的能级,在n很大时,就过渡成连续分布,和经典理论算出的结果相同。

而你所说的“情感对应原理”也许是作者对这个名词所作的一点个人发挥,把情感上的某种东西比作这个原理。因为我不知道你说的这本书,所以建议你对照前后文,再对照“对应原理”的概念去看看。我认为应该是作者遣词上的一种创新吧。

“量子纠缠”可以预测相隔甚远的一对量子的状态,即便二者远在天涯,其行为也相互关联

前沿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里最古怪的东西,因为它能产生“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在未来世界里,人类或许能通过量子纠缠来实现“瞬间移动”,将人体或物体从一处传送到另一处。

爱因斯坦生前常说,量子力学并非有误,它只是到目前为止还不够完备,还没有找出那些可以准确预测出事物的关键要素。

尽管爱因斯坦如此评价,波尔仍然不为所动。尽管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波尔则答复道:“别再告诉我上帝该怎么做了。”但在1935年,爱因斯坦认为他终于找到了量子力学的致命弱点。这事件诡异至极,它违反了宇宙中所有的逻辑,爱因斯坦认为这是能够证明量子力学不完备的关键——这就是“量子纠缠”。

波尔与爱氏之争

史上最怪、最不合理、最疯狂、最荒谬的量子力学预测便是“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是一种理论性的预测,它是从量子力学的方程式中得来的。如果两个粒子的距离够近,它们可以变成纠缠状态而使某些性质连接。出乎意料的是,量子力学表明,即便你将这两个粒子分开,让它们以反方向运动,它们依旧无法摆脱纠缠态。

要了解量子纠缠有多么怪异,我们可以拿电子的“自旋”作例子。电子的自旋与陀螺不同,其状态总是游移不定的,直到你观测它的那一刻才能决定。当你观测它时,就会发现它不是顺时针转就是逆时针转。假设有两个互相纠缠的电子对,当其中一个顺时针转时,另一个就逆时针转,反之亦然。不过奇怪之处是它们并没有真正连接在一起。

对量子理论坚信不疑的波尔和他的同事们相信,量子纠缠可以预测相隔甚远的电子对的状态,即便它们一个在地球,一个在月球,没有传输线相连,如果你在某个时刻观测到其中一个电子在顺时针旋转,那么另一个在同一时刻必定是在逆时针旋转。换句话说,如果你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观测,那么你不止是影响了它,你的观测也同时影响了它所纠缠的伙伴,而且这与两个粒子间的距离无关。两个粒子的这种怪异的远距离连接,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量子纠缠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当你对其中一个粒子测量时,也会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尽管二者之间没有作用力、滑轮或电话线之类的东西相连,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彼此沟通。这真是诡异至极啊!

爱因斯坦无法相信纠缠会如此运作,于是他说服自己:出错的是数学,而不是现实。他赞同纠缠态的粒子是存在的,但他认为有更简单的方式可以解释为什么它们彼此连接,而不必涉及神秘的超距作用。他坚信一对纠缠态的粒子更像是一双手套。想象把一双手套分开放置于两只箱子中,然后一只箱子交给你保管,另一只箱子则放置于南极洲,在你开箱以前就知道箱子里放着左手或右手的手套。

然后你打开箱子,如果看见左手的手套,在这瞬间,就算没人看过南极洲的箱子,你也能够知道那里装的是右手的手套。这一点也不神秘,你打开箱子,显然不会影响到另一只箱子里的手套。你身边的这只箱子装着左手的手套,而南极洲的那只箱子则装着右手的手套,这是在当初分装时就已决定了的。爱因斯坦相信,所谓的纠缠态只不过如此而已,电子的一切状态在它们彼此分离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波尔和爱氏,到底谁对谁错呢?波尔所拥护的量子力学方程式表明,相互纠缠的粒子即使相距很远,也可以互相连接;而爱因斯坦则不相信有鬼魅般的连接,而认为在你观察以前,一切就已经决定了。爱因斯坦称,粒子在被观测前就已经决定了自旋状态。

你对爱因斯坦说“那你怎么知道呢”,他会说“你测量它,就会发现那绝对的自旋态”。波尔则会说“但是那自旋的状态是由于你的观测所造成的”。当时,没人晓得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这个问题被认为是哲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1955年,爱因斯坦逝世前仍旧相信量子力学是个不完备的理论。

瞬间移动技术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里最古怪的东西。即使我们无法领会它,也不要问这是为什么,我们只能说,世界显然就是如此运作的。倘若我们能够接受世界原本就是如此古怪的事实,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这种“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来做些有用的事情呢?好吧,梦想之一就是实现“瞬间移动”,将人体或物体从一处传送到另一处,而不需要经过中间的空间。

什么是瞬间移动技术

美国科幻剧《星际迷航》总是在用“瞬间移动”方法,把人从一处送到另一处。不过这是科幻,量子纠缠能使梦想成真吗?事实上,瞬间移动的实验早就在非洲加那利群岛的海岸边进行了。“我们之所以选在加那利群岛做实验,是因为这里有两座天文台,这样的实验环境很棒。

”维也纳大学的实验物理学家安东·蔡林格(Anton Zeilinger)说。蔡林格的传送对象不是他自己或其他人,他试图利用量子纠缠来传送单一微小的粒子,在此例中是光的粒子,即光子。他先在拉帕尔玛的实验室中制造出一对纠缠的光子,将其一留在拉帕尔玛,另一个则用激光发送到140公里外的特内里费岛上。

蔡林格再追加第三颗要被传送的光子,让它与留在拉帕尔玛的纠缠光子互相作用。研究团队再将这两个光子的量子状态作出比较,神奇的事就发生了。由于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团队能够利用这项比较来将远方岛上的纠缠态光子转变为与第三颗光子相同的东西,仿佛第三颗光子瞬间超越了海洋一样。

“这就像是取出了原本光子的信息,然后在远方重建它。”使用这种技术,蔡林格已经成功传送了几十个光子。

未来量子技术应用

如果将这种技术继续发展下去会如何呢?既然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粒子所组成的,这项技术未来能否用来传送人体呢?假如你人在上海,却想去巴黎吃顿午餐,那么理论上,量子纠缠在未来可以使之实现。你只需要在上海把自己变成一群粒子,并使它们与巴黎的另一群粒子纠缠。

想象一下遥远未来的某一天,在上海,你走进一个透明的圆筒状扫描舱中,装置便开始击碎你的身体,将其分解成为基本粒子,并扫描每一个粒子;与此同时,位于巴黎的一个扫描舱也对其中的粒子进行扫描,列出上海与巴黎两组粒子的量子状态对照表,接着加入了纠缠效应。

随后,操作员将量子状态对照表传送到巴黎,在那边用这张表来重建你身体粒子的确切量子状态。由于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另一个你就在巴黎成形了。这并非是你身体的粒子从上海移动到了巴黎,而是量子纠缠允许你的量子状态可以在上海被撷取,于是你的复制品到了巴黎。在巴黎成形的那位的确是你,因为在上海测量所有粒子的状态时,就已经摧毁了原来的你。

就目前的技术而言,我们离人体“瞬间移动”还很遥远,但这样的展望仍然会引发我们的深思。显然,位于上海与位于巴黎两处的你是毫无差异的,因为根据量子力学,让你成为你的不是物理粒子,而是这些物理粒子中所包含的信息,而构成你身体的几百万兆个粒子中的信息都可以被传送。不过你或许仍然会问:巴黎那边的我真的是我吗?

量子黑科技量子植入技术量子能量波|微信公众号:新量子科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413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