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年2月12日,阿伯拉罕·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哈丁县一个伐木工人的家庭,迫于生计,他先后干过店员、村邮务员、测量员和劈栅栏木条等多种工作。1834年,他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才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当时,美国奴隶制猖獗,1854年南部奴隶主竟派遣一批暴徒拥入堪萨斯州、用武力强制推行奴隶制度,引起了堪萨斯内战。这一事件激起了林肯的斗争热情,他明确地宣布了他要“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而斗争”的政治主张。1860年他当选为总统。南方奴隶主对林肯的政治主张是清楚的,他们当然不愿坐以待毙。1861年,南部7个州的代表脱离联邦,宣布独立,自组“南部联盟”,并于4月12日开始向联邦军队发起攻击,内战爆发初期,联邦军队一再失利。1862年9月22日,林肯宣布了亲自起草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文献——《解放黑奴宣言》草案(即后来的《解放宣言》),从此战争形势才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北部军队很快地由防御转入了进攻,1865年终于获得了彻底的胜利。
此时,林肯在美国人民中的声望已愈来愈高了,1864年,林肯再度当选为总统。但不幸的是,1865年4月14日晚,他在华盛顿福特剧院观剧时突然遭到枪击,次日清晨与世长辞。
革命导师马克思高度地评价林肯说,他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倒退;……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
1831年6月的一天,美国南方城市新奥尔良的奴隶拍卖市场上,一排排黑人奴隶戴着脚镣手烤站在那里,他们都被一根根粗壮的绳子串在一起。奴隶主们一个跟着一个走了过来。象买骡子买马一样仔细打量他们,有时还走上前摸摸他们的胳膊,拍拍他们的大腿,看他们是不是长得结实,肌肉发达,将来干活有没有力气。奴隶主们用皮鞭毒打黑奴,还用烧红的铁条烙他们。这时,几位北方来的水手走了过来,他们都被眼前的悲惨景象惊呆了,其中一个年轻人愤怒地说:“太可耻了!等一天我有了机会,一定要把这奴隶制度彻底打垮。”
说话的这人名叫亚伯拉罕·林肯,后来他当上了美国总统,真的实现了这个伟大的抱负。
1809年2月12日,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间,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就在土沙地上和木板上写写划划,练习写字,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玉米饼子,一边津津有味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灯下常读书读到深夜。
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大力气活。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恳待人。他当乡村店员时,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还这几分钱竟追赶十几里路。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所以,他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林肯无论干什么都始终没忘记学习,他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刻苦自学,攻读历史、文学、哲学、法学等著作,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这时期,他对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积极从事政治活动。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林肯青年时期就痛恨奴隶制度,因为他当水手时,多次运货到南方,亲眼目睹了奴隶主的野蛮残暴和黑奴遭到的残酷折磨。他当了议员之后,经常发表演讲,抨击蓄奴制,在群众中很有影响。1854年美国的共和党成立,因为这个党主张废除奴隶制,林肯就参加了,两年后他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他在竞选演说中说“我们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度而斗争,直到我国的宪法保证议论自由,直到整个辽阔的国土在阳光和雨露下劳动的只是自由的人。”
1858年,林肯在参加伊利诺斯州参议员竞选时,发表了一篇题为《裂开了的房子》的演说,他把南北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比喻为“一幢裂开了的房子。”他说:“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林肯的演说语言生动、深入浅出,表达了北方资产阶级的要求,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群众的愿望,因而为他赢得了很大的声誉。
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林肯的当选,对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他们当然不愿意一个主张废除奴隶制的人当总统。为了重新夺回他们长期控制的国家领导权,他们在林肯就职之前就发动了叛乱。1860年12月,南方的南卡罗来纳州首先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接着密西西比、佛罗里达等蓄奴州也相继脱离联邦。1861年2月,他们宣布成立一个“美利坚邦联”,推举大种植园主杰弗逊·戴维斯为总统,还制定了“宪法”,宣布黑人奴隶制是南方联盟的立国基础:“黑人不能和白人平等,黑人奴隶劳动是自然的、正常的状态。”
1861年4月12日,南方联盟不宣而战,迅速攻占了联邦政府军驻守的萨姆特要塞。林肯不得不宣布对南方作战。林肯本人并不主张用过激的方式废除奴隶制,他认为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先限制奴隶制,然后逐步加以废除,而关键是维护联邦的统一。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北方政府根本没有进行战争的准备,只是仓促应战,而南方则是蓄谋已久,有优良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所以,尽管北方在多方面都占有优势,还是被南方打得节节败
退,连首都华盛顿也险些被叛军攻破。
北方在战场上的失利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许多城市爆发了示威游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战局。这时林肯才意识到,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废除农奴制、解放黑奴。
1862年5月,林肯签署了《宝地法》,规定每个美国公只交纳10美元登记费,便能在西部得160英亩土地,连续耕种5年之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合法主人。这一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隶主夺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迫切求,大大激发了农民奋勇参战的积极性。1862年9月,林肯又亲自起草了《解放黑奴宣言》草案。1863年1月1日正式颁布《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即日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解放的黑奴可以应召参加联邦军队。宣布黑奴获得自由,从根本上瓦解了叛军的战斗力,也使北军得到雄厚的兵源。内战期间,直接参战的黑人达到18.6万人,他们作战非常勇敢,平均每三个黑人中就有一人为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这两个法令的颁布是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战场上的形势变得对北方越来越有利了。
1863年7月1日到3日,双方在华盛顿以北的葛提斯堡展开了内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双方激战了三天三夜,北军重创南军,使南军损失了3.6万人,从此北军开始进入反攻,而南军只有防守了。
这年的7月4日,北军又在维克斯堡大获全胜。维克斯堡位于密西西比河上,是一个高出水面200英尺的悬崖,据守悬崖的叛军居高临下,可以用炮火直接威胁河上来往的船只。如果从下面攻打这个要塞非常困难。早在1862年末,格兰特就率军在海军的协助下几次攻打这个要塞,但都没成功。1863年4月,格兰特实行了新的进攻计划,先摧毁了要塞周围的各个据点,然后包围了维克斯堡。海军也来助战,从陆地和水上同时进攻,猛烈炮击要塞,震耳欲聋的炮声一直响了47天之久。7月4日,困守要塞的叛军弹尽粮绝,被迫投降,北军这一次俘虏叛军2.9万人。
紧接着,北方军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猛追击叛军,1863年4月3日攻占了叛军首都里士满。4月9日,叛军总司令罗伯特·李率残部2.8万人在阿波马托克斯小村向格兰特投降。历时四年的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南北战争被称为继独立战争之后的美国第二次革命。林肯成黑人解放的象征。但奴隶主却对他万分仇恨。1865年4月14日晚上,林肯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里看戏时,被南方奴隶主收买的一个暴徒刺杀。林肯的不幸逝世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震动,美国人民深切哀悼他,有700多万人停立在道路两旁向出殡的行列致哀,有150万人瞻仰了林肯的遗容。林肯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为推动美国社会向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美国人民的崇敬,在美国人的心目中,他的威望甚至超过了华盛顿。
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他出生贫寒,9岁时母亲去世,15岁才开始读书;24岁时他与人合伙做生意,却经营不善而倒闭,并因此负了15年的债;25岁时他的初恋安妮因病去世,这使他悲痛万分,此后经常出现情绪抑郁;32岁时他与玛丽托德**结婚,婚后时因妻子脾气暴躁而经常有家不归;35他时开始竞选公职,几乎输掉了每次的重大竞选;52岁时他当选美国总统,结果南北战争很快爆发,北军在人员、军备上都优于南军,却在战场中一再失手,本来计划打两年的内战整整打了四年,令林肯饱受煎熬;56岁时南北战争终于结束,林肯也再次当选总统,可他却在福特剧院看戏时被人刺杀……
林肯的一生是在接踵不断的磨难中度过的。挫折是他生活的主旋律,抑郁是他个人的大敌。但林肯还是挺了过来,直到最后一刻!
不光如此,林肯喜欢笑,因为笑是他缓解压力的药方,笑可使他从无尽的烦恼中获得片刻的休息。更重要的是,笑可以升华林肯的情绪,使他及周围的人从“苦恼人的笑”中获取智慧的提示。
一次,林肯与竞选对手道格拉斯进行辩论。道格拉斯在辩论中指控林肯说一套做一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两面派。待林肯上来讲话,他首先说:“道格拉斯说我有两张脸,大家说说看,如果我有另一张脸的话,我能带着这张脸来见大家吗?”他的话逗得哄堂大笑,连道格拉斯本人也跟着笑了起来。
林肯初任总统时,曾有一个议员取笑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林肯回应说:“不错,我父亲是个鞋匠,但我希望我治国能像我父亲做鞋那样地娴熟高超。”他的话立即博得人们的一片喝彩。
一天,林肯和他的大儿子罗伯特乘马车上街,街口被路过的军队堵塞了,林肯开门踏出一只脚问一位路人:“请问这是什么?”林肯的意思这是哪个部队,那路人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答道:“联邦的军队呀,你真是个他妈的大笨蛋。”
林肯说了声“谢谢”,关上车门,然后严肃地对儿子说:“有人在你面前说老实话,这是一种幸福。”紧接着他又说:“我的确是个他妈的大笨蛋!”
还有一天,林肯与国务卿威廉姆西华德、秘书约翰海前往新任联邦军波托马克军团司令的麦克累伦将军的寓所拜访(他是美国内战爆发后林肯任命的第一位军团司令)。仆人告诉林肯将军外出参加婚礼未归,大约等了一个小时,麦克累伦将军回来,却不睬林肯等人径直上了楼。又等了约半小时,仆人再次前去禀报,得到的却是一句冷冰冰的回话:“将军已经上床睡觉了”。
在回家的路上,西华德和海都对麦克累伦的傲慢行为感到愤慨无不,林肯却不以为然。他反而劝慰俩人不要计较细节,末了还一脸认真地说:“只要麦克累伦能为我们赢得胜利, 我情愿为他牵马。”
麦克累伦后来被证明是一个胆小如鼠的将领,林肯不得不撤换他。倒霉的是,林肯后来换上的几个将领也都不足胜任,直到最后换上了格兰特将军,才在前线捷报频传。可没多久,有人向林肯投诉格兰特将军在前线时常喝酒,对此林肯笑笑说:“我真想知道格兰特喝的哪一种酒,这样我就可以给前线的每一个将领送一瓶去。”
林肯喜欢讲笑话,每当他讲笑话时,他的脸会放光,他的眼睛会发亮,他的声音会颤抖,有时他还会手舞足蹈地先大笑起来。可笑过之后,林肯的情绪时常会立刻低落下来,一脸忧伤地望着众人。这,就是林肯的幽默性格
我在博客上看到的是这样 我觉得真的很对
1比较喜欢吃甜食。这些人的性格往往比较温和,在性格上多属于“黏液质”型。他们为人谨慎,在处世上比较保守,不愿意冒险。在地域上,上海、江浙地区的人比较嗜好甜食。甜食滋养出的“上海好男人”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女人若要嫁个“上海郎”那就里里外外都不用操心了。上海男人既会挣钱又精于家务,不足之处就是缺少那么一些男子气概。
2喜欢吃大米的人,经常自我陶醉,孤芳自赏,对人对事处理得体,比较通融,但互助精神差;喜欢吃面食的人,能说会道,夸夸其谈,不考虑后果及影响,但意志不坚定,做事容易丧失信心;而喜欢吃油炸食品的人则勇于冒险,有干一番事业的愿望,但受到挫折即灰心丧气;喜欢吃清淡食品的人则注重交际,善于接近他人,希望广交朋友,不愿单枪匹马。
3如果把饮食和民族联系起来,那你就会发现另一番有趣的现象。举个例子就拿面包来说吧,俄罗斯有种著名的面包叫作“大列巴”,其个头和分量就如同俄罗斯人一般“够劲”;而法国的面包通常做成一个个外形精致的面包圈、面包条。俄罗斯人粗犷豪爽,不拘小节,法兰西人浪漫柔情,情感丰富,这一点从他们制作的面包上就能清清楚楚看出来。美国饮食以快餐居多,尤其是像炸鸡一类的快餐更被美国人所钟爱。前文说过喜食油炸食品的人勇于冒险,这一点在美国人身上体现得很好。美利坚人喜欢刺激冒险的性格,同他们的饮食习惯看来确有关联。
食物和心理其实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关系,这一点从我们的平常生活就能看出来:形容女人埋怨男人对别的女人眉来眼去叫“吃醋”;我们心情愉快的时候总觉得心里“甜甜”的;我们伤心的时候流下的是“苦涩”的泪水。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都能找到相应的心情对应词。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看来一种饮食习惯也造就一类人。这话是不是多少有些道理?愿我们每天都能“吃”出好心情。
品牌忠诚是指消费者面对质量更好、价格更低、方便程度更高的竞争品牌时,一般仍会购买某一品牌的现象。品牌忠诚是品牌资产的核心,能有效降低营销成本,吸引大量新的消费群和遏制竞争品牌。提升品牌忠诚度是企业家和策划人所梦寐以求的。品牌忠诚的极致是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情感乃至引以为自豪,这时品牌已成了消费者的朋友和情感的依托。 要追求品牌忠诚的极致,除提供给消费者高品质产品、购买便利和优秀服务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满意外,还应十分注意在广告和品牌形象宣传过程中进行情感渗透。 2000年4月中下旬,黎明演绎的“纯净、你我、乐百氏”篇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隆重登台。随着“爱像水一样的纯净,情象水一样的透明”不断在受众耳畔响起,乐百氏水的情感诉求攻势丝丝入扣地渗入消费者心田,开始俘获消费者的爱。 乐百氏选择此时由“27层净化”的理性诉求转向情感诉求,充分显示了其对品牌攻心与广告诉求策略的独到理解。广告就其实质而言,是以说服为目的的信息传播形式,即通过有针对性地传播信息对消费者进行诉求,促成消费者接受广告主所倡导的观念并采取广告主所期待的行为——购买广告主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广告诉求可以诉诸于消费者的理性与情感,并由此而分为理性诉求与情感诉求这两大类模式。理性诉求主要是通过宣传产品的特质,特别是产品区别于并优于竞争产品的个性优势,向消费者承诺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比同类产品更多更好的利益来达到说服消费者的目的。简而言之,理性诉求大肆张扬产品个性、宣传竞争优势,着力于以逻辑力量打动消费者的理性。乐百氏的另一个产品乳酸奶的理性广告便是抓住了产品的个性特点“双歧因子”——其它产品所无法拥有的优势来展开诉求的。围绕这一中心,乐百氏奶以著名专家教授研制鉴定认可,权威机构检测,实事求是的例证等翔实可信的信息,雄辩地证实乐百氏奶调节肠胃、促进消化吸收的功效。大规模散发的说明书与深入说理的报纸广告,再配合电视广告壮大声势,立体化的信息冲击,丝丝入扣地打动了消费者,使其无法抗拒理性的力量而口服心服地信任乐百氏奶。长虹对自身高技术水平的宣传、小天鹅洗衣机7500次无故障运行等都是理性诉求。 乐百氏纯净水上市之初,就深刻认识到以理性诉求打头阵来建立深厚品牌认同的重要性,于是就有了“27层净化”这一理性诉求经典广告的诞生。“27层净化”获1997年第五届全国优秀广告作品评选“红棉杯”广告大奖赛影视广告金奖。通过“足足27层净化”这一独具个性的理性诉求,乐百氏水技术卓践、品质绝对保证的形象深入人心,给消费者很强的安全感,从而迅速成长为全国水市场的一流品牌。 然而,一个产品要在市场上谋求长久牢固的地位,单纯地依靠理性诉求是远远不够的。要维持并强化理性诉求的功效,尚需借助于情感诉求。情感诉求极力渲染美好的情感色彩,把产品塑造成人际或心理角色,传达商品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精神享受,给商品溶进优美动人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加强形象的审美性,促成受众对产品的审美观赏与接受。 如果说理性诉求获得的是消费者的信任的话,那么情感诉求获得的是消费者真诚的爱。理性诉求犹如磅礴而泻之瀑布,势如千军万马,力如雷霆万钧,显示着阳刚的冲击力。然而,理性诉求所筑起的防线会因消费者喜新厌旧的心理或竞争者提示的产品个性优势而趋于崩溃。情感诉求绵绵而来,虽不如理性诉求迅猛而来的立竿见影,但后续有力悠远长久 。 事实上,在市场上拥有领导性地位的产品莫不是通过情感诉求渗透来实现的。例如,我们前文说过的,可口可乐公司欧洲太平洋集团公司总裁约翰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可口可乐并不是饮料,它是一位朋友。”正因为可口可乐公司拥有远见卓识的经营哲学,奉行了成功的情感渗透策略,才使可口可乐成为一代霸主。在许多美国人的心目中,喝可口可乐就同中国人中秋节要吃月饼一样天经地义。可口可乐的诞生是美国建国以来一百件大事之一,是美利坚民族的文化。谁赶走这位“老朋友”,山姆大叔会为之发狂的。可口可乐推出新配方居然会导致游行示威大军,这决非是理性剖析可以阐明的,也绝非理性诉求所能达到的,唯有情感诉求才有如此无尽的魅力。情感诉求获得的是消费者天长地久的爱,这种感情联结剪之不断、挥之不去、赶之不走。可口可乐在中国援建希望小学,给灾区孩子送可乐,不正在让中国人喝可乐也象中秋节吃月饼一样自然吗?同样地,三九胃泰在宣扬疗效不凡的同时绝没忘记塑造“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形象;果珍不仅是“富含维生素的太空时代饮品”,还蕴涵着“冬天喝果珍一家人暖在心头”,祝福人间天伦之乐的立意;养生堂龟鳖丸是“100%纯正、功效卓著的保健品”,还是“献给父母的爱”;南方黑芝麻糊“一股浓香,一缕温暖”、“金龙鱼的家庭”、“丽珠得乐——其实男人更需要关怀”等都以情暖人心、温馨备致的情感诉求来感染消费者,从而在消费者心中占位,成为同类产品中的“大哥大”。 乐百氏水请黎明演绎的情感诉求广告显示了对目标消费者群的精确定位、高超不凡的创意和匠心独具的艺术魅力。瓶装纯净水的主要消费场所是户外,而年轻人是户外活动最多的。黎明的歌迷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再加上黎明在香港歌坛四大天王中相对比较年轻,有一个较好的国际形象,经常参加一些慈善活动,是国际教科文组织的亲善大使,故乐百氏在考虑了周润发、张学友、周华健、郭富诚等多位明星后,选择了黎明。而黎明当年主打歌曲《自动的爱情》中的“爱象水一样的纯净、情像水一样的透明”能引起渴望纯真情感的青少年的强烈共鸣,且与水有着天造之合,似乎就是为水广告而作词谱曲的。镜头中黎明潇洒转水的典型动作给广告平添了强烈的记忆点,黎明在街头教一群小朋友转水的场面,显得那么友好、亲切、其乐融融,看着、看着,一股温馨感和暖意在“你我”内心涌动。此时,乐百氏水已不仅仅是一瓶单纯的水,而是沟通“你我”的情感载体,“你我”能不对乐百氏产生由衷的偏爱吗? 情感是维系一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在商品社会中,情感甚至已经成为了维系人与商品之间关系的纽带。
如果品牌不仅与目标消费者建立了理性的关系,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关联,那么品牌本身就拥有了吸引消费者的基础。
导语: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每人都应怀揣一颗感恩之心。感谢生活、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朋友等,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 应该学会感恩。
1.1620年,一些饱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去北美新大陆寻求宗教自由。他们在海上颠簸折腾了两个月后,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里,在现在的马萨诸塞州的普里茅斯登陆。在第一个冬天,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活下来的人们生活十分艰难,他们在第一个春季开始播种。为了生存,整个夏天他们都在祈祷上帝保佑并热切地盼望着丰收的到来,因为他们深知秋天的收获决定了他们的生死存亡。
后来,庄稼终于获得了丰收。大家非常感激上帝的恩典,决定要选一个日子来永远纪念。这就是美国感恩节的由来。感恩节是美利坚一个不折不扣的`最地道的国定假日。在这一天,具有各种信仰和各种背景的美国人,共同为他们一年来所受到的上苍的恩典表示感谢,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
2、有些人说:“我讨厌我的生活,我必须做一点改变。”这些人必须改变的是他们不知感恩的心。如果我们不懂得感恩我已有的,那么,我们很难获得更多的,既是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那时我们也不会享受真正的乐趣。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命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的处理。这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感恩,是一种唱歌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3、曾有一个佛陀,乘船渡江,不想风大浪高,把船打翻了。佛陀像一片树叶般的在江中沉浮了许久,才筋疲力尽爬上岸来。到了岸上的第一件事,它不是责骂船家的无能让他丢失随身携带的一切,也不是诅咒恶风险浪差点要了他的命,而是跪在沙滩上遥拜师傅:“谢谢师傅!”有人不解地问:“你为什么不谢谢菩萨?”佛陀说:“原来我并不喜欢游泳的,都是师父每次强把我拉入水中,教我学会的。不是师父,我命今日休矣!”遇了难,不是责备任何一个人,而是心存感激,人生达到了如此的超然境界,遇事如此的豁然通达,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你痛苦和愤恨的呢?
成语故事:东郭先生与狼;农夫与蛇;衔环结草;陆绩怀橘遗亲、诸葛亮鞠躬尽瘁。
4、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
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治疗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来看你。它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
低智能动物尚且会感激别人的救助,人类难道不也应该有颗感恩的心吗?狗和鸟会长久地凝视你离开表达感激之情,可是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他们可能很快忘却你。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感激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之情弥散在天地见,世界也就因此有了温暖,有了亲切。因而我们应当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这份情感。
5、有一回,日本歌伎大师勘弥在一部戏里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当他要上场时,一个门生提醒他说:“师傅,你的草鞋带松了。”他回了一声“谢谢你”,然后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刚刚系紧的鞋带又弄松。显然他想以松垮的草鞋带子来表现一个长途旅行者的疲惫。有位记者到后台采访,亲眼看到了这一幕,他问勘弥:“您为什么不当场教那位门生呢?他还不懂演戏的真谛。”勘弥答道:“要教导门生演戏的技能,机会多的是。在今天的场合,最要紧的是教导他学会感激别人对自己的关心。”
6、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有记者问为什么时,他极为真诚的说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的确,人类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赐予的。对于这个世界,人类不可能有征服它的能力。相反,人类需要的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样人类才有可能生生不息的传乘下去。
被鲁迅骂过的人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曾与当时的一些文化名人发生过笔战,其中有一些与这些笔战有关的文章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而教材在涉及这些文化名人的注释中又简之又简,很不全面,基本上都是只介绍他们在与鲁迅先生笔战当时的任职等情况,致使现在的中学生对这些人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就停留在鲁迅对他们的态度及注释的那些简单情况的程度上。这些学生如果将来不学人文学科这样的学生恐怕还是大多数,那么这种情况将更加严重。于是,鲁迅先生对那些人的评价就很有可能成为他们眼中的定论,这无疑是不公平、不科学,甚至也不是鲁迅先生所愿意看到的。有鉴于此,我在此向读者朋友们简要介绍几位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被鲁迅先生“骂”过的文化名人,使大家对他们有一个更真实、更全面的认识。
梁实秋,看到这个名字,我们恐怕马上就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而他也是与鲁迅先生笔战时间最长的一位现代文化名人。二人的笔战,起初系由对文学的阶级性的不同看法引起,后又延伸到很多方面。留学美国,师从白璧德的梁实秋主张文学的人性论,而鲁迅却持相反的意见。可以说,论战之初,还主要在文艺思想的学术范围内,但渐渐双方都过火了,都在一定程度上掺杂进了强词夺理、意气用事,甚或抵毁谩骂,正是在此特定的氛围中,鲁迅先生才写下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而梁实秋也著文《鲁迅与牛》予以反击。梁实秋1949年去了台湾,成了台湾首屈一指的文学家、翻译家,曾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英国文学史》,并写下了数量可观的高质量文学作品,堪称卓有成就的一代文化名人。晚年的梁实秋虽离开大陆多年,仍思念故土,眷恋乡邦,但归乡之愿终难实现,只好把浓浓的乡思寄托在一篇篇文章之中。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1971年,他移居美国,并得到了长期居住证,却始终不加入美国国籍,因为加入美国国籍就必须宣誓忠于美利坚,他是不愿做到这一点的。如此民族情感,后人观之,除了深深敬佩,还能说什么 。
当然,笔者在这儿并不是否定鲁迅先生与这些文化名人论战的必要性与正确性,只是想说明,从鲁迅先生的有关文章中,我们只能认识到.这些文化名人的一个片断、一个方面,而以这一个片断、一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这不是没有过,而且还曾长期存在过,甚至现在也还存在).恐怕是很不恰当的,也不符合实事求是的辩证原则 。
陈西滢,即陈源。女师大风潮及“三一八惨案”发生时,他在《现代评论》的“闲话”专栏发表文章,貌似公正而实偏袒校方,甚至暗示此次风潮系由鲁迅先生等人“挑剔”而致,暗指他们是此次风潮的主使,引起鲁迅先生的极度反感,遂撰文反击,并在《记念刘和珍君》等文中讥之为“正人君子”。这是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化史上的第一次笔战,现在看来也是一场正义之战,无可挑剔。但如果我们因此就把陈西滢视为和段祺瑞反动政府一样的刽子手,可就大错特错了。他甚至不是段政府的帮凶: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他也曾明确指责段政府的行为:可是,如果我们不看陈西滢的原文。仅从《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来看,很可能会把他当作和段棋瑞执政府一样的刽子手,只不过是用笔杀人。女师大风潮之后,陈西滢应友人之邀出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一职,此后又赴英国任国民政府驻英国大使:1943年,曾与夫人凌叔华(现代著名作家)帮助意欲回国但受英政府多方阻挠而滞留异邦的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摆脱厄运,踏上归程。1945年。联合国成立并设立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第二年,他受国民党政府委派赴法国巴黎担任该组织的我国首任常驻代表;1965年,中法建交,台湾当局驻法大使降旗返台,而他奉命以联合国代表名义驻馆看守,顶着冬寒和断炊之苦,犹自顽守,直到被法国军警强行架出,仍拼命挣扎,以至血压升高,心脏衰竭,当场晕厥。此后陈西滢便“引咎辞职”,1966年退休,从此居住在英国伦敦,1970年病逝。
杨荫榆,钱钟书夫人杨绛的姑母。1924年,杨荫榆就任女师大校长,依附北洋政府,推行封封建色彩极浓的奴化教育,搞家长统治,把她和学生的关系看成是婆媳关系,禁止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特别是政治活动,引起学生的极度不满。1925年3月,因杨荫榆又禁止学生参加公祭孙中山的活动,使得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并最终因其开除学生而引发女师大风潮。风潮过后,杨荫榆辞去校长之职,居于苏州。她的侄女杨绛曾著文《回忆我的姑母》,介绍了她晚年的一些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她的为人。据杨文介绍,杨荫榆的 “四邻是小户人家,都深受敌军 (指日军引者注)的蹂躏”。她曾不止一次跑到日本军官那里,责备其纵容部下,迫使日本军官责其部下退还抢掠财物,从而引起日本兵的憎恨。“1938年6月1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里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人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看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看看此时的杨荫榆,想想如果我们仅凭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去评价她,会犯多么大的错误。
章士钊,这位鲁迅先生的同龄人,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就因提倡复古而与鲁迅交恶。女师大风潮期间,他担任段祺瑞执政府的司法总长与教育总长,《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学生“出校”的刘百昭即受他指使。后鲁迅又由于支持学生,而被这位教育总长开除教育部佥事一职。在这里,章士钊完全一副帮凶的嘴脸。但光认识到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认识到他的另一面。他早年就曾参加反清斗争,策划过暗杀清庭要员的活动,并与孙中山、黄兴等人过从甚密。1949年,作为国共和谈的国民党政府代表,章士钊识大体,顾大局,毅然留在北平,站在了人民的一边,此后便成为毛泽东的挚友。作为
爱国民主人士,他多次上书直言,甚至上书毛泽东。1971年,90岁高龄的他出版了百万言的四大卷《柳文指要》,可见其治学之勤,学问之深。1973年,受毛泽东、周恩来之托,他以92岁高龄之躯远赴香港,为祖国统一大业而奔走。如果说章士钊是一位近现代卓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恐不为过。
菟丝花与小女孩的故事 本文曾经获得“中国侨联杯”优秀奖和中国中央电台一等奖、中国作家协会推介文章等高层次奖项,并转载刊登在《美洲侨报》、《人民日报》等十多家刊物上,同时收入《中国孩子在美国》一书结集出版。是一篇很有时代感和代表性的真人真事作品! 小女孩说:你的文化,是你的脊骨,你一定要清楚地知道它、记住它,同时永远都不要忘记!当你忘记你的文化,你就忘记了你是谁! 有个小女孩名字叫叶明丽。她是我好朋友的独生女儿,今年15岁,我是看着她长大的。每年的暑假,她都会来我家住上几天,听我讲中国的故事。当她很小的时候,我给她讲嫦娥奔月,孙悟空大闹天宫等神话。稍大一点了,我给她讲一些成语故事。每次她都是似懂非懂地听着。近年,我给她讲中国的见闻,讲万里长城的雄伟,少林寺的功夫,华清池的传说等等。逐渐她的兴趣浓了,她懂事了很多。近几年更是无论多忙,都要来探望我,约定的那个日子,总是风雨不改,其中有一个原因:是要来看看我和她亲手种下的一棵北京小蜜桃。 那是几年前我到北京的时候,随便带回来的几个小蜜桃核。那一年的初夏,我和她一起蹲在后花园种下的。那时,我们一边讲故事,一边种下了从北京带回的种子。如今那棵树已经高过我了,每一年她都要和桃树合影留念,呱呱叫着看谁会长得快些。前几年,都是她比果树高出一大截。但去年,当她兴冲冲地跑到后花园的时候,就呆在那里了,可能是我施肥施得足吧,又或者这是大自然的成长规律,那果树竟然比她高出一个头了。只见她站在树前,用手在头顶比划着,转身对我叫道:“我的天啊!怎么会……”。跟着一个弹跳,离地三尺,又见她比果树高出整个头了,我迅速按下相机的快门,“咔”的一声,一个蹦跳的她,就让我拍摄下来了。她母亲见到相片,还笑她“男仔头”。 其实她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她五官标致,眼睛不算大,却有着一种充满智慧与灵气的迷人神韵。她伶牙俐齿,一头长长的秀发飘逸潇洒。她还能歌善舞,有着一般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的那股坦率、好动。但她也和很多ABC(对在美国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的俗称)一样,不会看、不会写中文。然而,她却在讲得一口相当流利美语的同时,也讲得一口标准广东话,少许国语(普通话)。她爱看中国**和电视节目,爱听中文歌。她曾经用英语译音来熟记那些中文歌词,以惊人的勇气和为人赞赏的胆识去纽约州立大学,参加中国同学会举办的卡拉OK比赛。这些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大学,她们之中有唱英文歌的美国学生、韩国学生、黑人学生,也有来自祖国大陆、香港、台湾的唱国、粤语歌曲参赛的中国学生。本来,她因为不会看中文,完全可以选择英文歌曲参加比赛,但她非要唱流行歌曲。参赛的前几天,她手上总拿着一张写满英文拼音的纸,反复地唱着“勇敢的中国人”和“十五的月亮”,这是她的两首候选歌曲,这两首歌她都唱得有板有眼,似模似样。彩排那天晚上,我这个大朋友,当然要上阵打气啦。结果却令我啼笑皆非,原来她竟然不知道这两首歌曲的内容。可能是由于她父母太忙,没有指导她选歌和解释内容,只是她自己从镭射影碟里,受其画面吸引也觉得旋律好听,便学唱了。当我为她解释这两首歌的内容后,她自己选择了“勇敢的中国人”作为她最后的参赛曲目。决赛结果,尽管她没有入选三甲,但却是赢得全场掌声最多的一个,她的台风和勇气是最高分的。那一年,她还未满14岁,我更为她的胆识、她的勇敢,她流于自然,发自内心的民族情感而惊叹。我为她还带着童音的歌声与激昂的旋律混合的效果喝彩。那晚,我的双掌拍得红通通,热乎乎,我在台下和她一起唱“……做个勇敢的中国人……”。 今年的夏天,她又来了。今次不是我给她讲故事了,而是她给我讲故事——讲她自己的故事。 这是一个周末的早晨,太阳刚刚升起,微风阵阵,伴着百鸟齐鸣,好一派初夏的早晨风和日丽的景象。一大早,她就把我叫醒,我照例第一件事就是提着相机为她和小蜜桃树合影。这一回,她不再同果树比高矮了,也不弹跳,而是双手交叉叠在胸前,轻靠树干,微笑着向我说了一声“OK!”我赶紧按下快门,留下了一个女孩亭亭玉立的倩影。我向着迎面走来的她说:“今次的‘甫士’(POSE姿势、样子)好斯文呢!”她回我一个微笑,跟着跑到和小蜜桃树相对的另一棵百年大树下,摆开两张沙滩躺椅。这时只见她盯着树干出神,这棵树已经年份很久了,也不知是谁把它种在这里,我只习惯每逢夏天都喜欢躺在它下面看书乘凉,非常写意。它很粗壮,要两个人联手才能环抱它。 一会,只听到她叫到:“阿姨,快过来看这是什么?”我跑过去一看,只见树干上寄生着一些幼小的植物,这些植物,绕着树干生长,有小小的叶,小小的花。我告诉她这些寄生物,叫做菟丝花,它只能靠着大树干才能生存,大树供给它营养,如果一旦离开了大树的支撑,它可能就会枯谢了。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它代表弱者。在台湾女作家琼瑶的笔下,它代表依附男人生存的弱女人,是贬义的;不要学它。她当时,似懂非懂地点着头,我也懒得再讲这小话题了,因为没什么意思。 我们迅速地将目光离开大树,背靠着它,在两张沙滩卧椅上各占其一,舒舒服服地躺着。婆娑的绿叶下投来一道道阳光,绿叶随着微风摇动,投下来的阳光晃晃荡荡,很像迪斯科舞厅的七彩灯球。我们躺在下面,有一种在摇篮里的感觉。在繁忙的都市生活难得有清闲去享受这种大自然的清新感觉,偶然偷得浮生半日闲来舒展一下,有一种如走入桃花源的感受。我双手枕在头下,静静等着她讲她自己的故事…… 我静待片刻,不觉有什么动静,睁眼一看,她连人影也不见了,小家伙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我也懒得理会,继续闭目养神,尽情地享受着躺在大自然下的那份清新和那种超脱感…… 突然,我眼前感到被一道金光笼罩着,我马上本能地睁开双眼,原来是这个调皮鬼,把一张闪着金光的奖状盖在我的脸上。我仔细一看,是一张由时任总统克林顿颁发的优秀学生奖,并附有总统奖学金,俗称“总统奖”。谁都知道这是一项殊荣,通常这个奖项每间学校只有一名,它不但是一项荣耀,而且还附有奖金。我即时兴奋地坐起来,原来轻松写意的感觉全都跑光了,我开始聚精会神地听她的故事。 “哎,你知道吗?颁奖那晚我也感到意外。”小姑娘喜滋地回忆着说:“因为我想不到会是我得到的。事前谁也不知道结果,是校长要在那天晚上给大家一个惊喜。当时同学们都在期望着,特别是全校前十名的优秀学生和她们的父母,当然包括我啦。哈哈……因为这是一个代表才能、勤奋、潜质和成绩优良的总括。我虽然希望得到,却并没有太大的信心,因为太难了。当校长在台上叫出我的名字时,我从座位上愣了半天,简直不能相信,直到身旁的同学推了我一下,我才从梦幻的感觉中站起来,脚步飘浮地在全场的注目下走上主席台。当我从校长手中接过这张有克林顿总统亲笔签名的奖状及一张银行支票时,全场学生家长都起立欢呼,闪光灯起码闪了20次,掌声在大礼堂内久久回荡……唔,我非常喜欢这种感觉。” 小姑娘手抱着双膝,举头望着天空,回味着那份喜悦,暂停了她的故事。我也不去打扰她,只是在想:奇怪,她就读的那间学校,位于一个高档住宅区,学生的比例,白种人占了90%那么多,通常这样的学校多少都会带些种族偏见,少数族裔或者黑人学生想在这个圈子里出人头地,就会增加了一道障碍,我不时听说在她学校的其他中国孩子投诉,时常被“鬼仔”、“鬼妹”欺负,甚至有被打骂围攻的情形出现。眼前的她何以能够出类拔萃、脱颖而出,遥遥领先于他们呢?疑问出来了就一定要弄清楚,这是我的习惯。 “喂!那你就要继续努力,不断地创造这种感受呀。”我推了她一下,把她从美好的回忆中召唤回来。 “嗯,我也这样想,我考虑下一个目标是‘西屋奖’《西屋奖》,现在叫“英特尔科学奖”是每年由美国各地高中11年级的学生参加的一个生物研究成果奖,得奖的学生经过两三年的研究,一旦入围或者得奖都会亲自到白宫接受总统亲自颁奖。每年这类获奖者,只属凤毛麟角近年来,华裔学生获奖的人数逐渐增多。”。她点着头沉思片刻,一副老练自负的神态。 “噢!我好像从来没有听你说被同学欺负的?听说中国学生通常都会被那些白人同学排斥,是吗?”我马上把话锋一转带出了我要了解的话题。 “是啊,你知道为什么吗?” “嗯,不知道。”我摇摇头。 “因为他们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呀。” 她答得很爽快,也答得很奇怪,因为一般人的常识是相反的,原因是如果你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就等于给自己划了一个圈子,永远不能融入白人的圈子与他们打成一片了。不信,去问一下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俗称ABC)。你问他们:“你是中国人吗?”保证十人有九人会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NO,我不是,我是美国人。”当我每每听到这种回答,就摇摇头,不想再讲什么了,心头马上掠过一些老华侨的心声,他们总是叹息着说:“在外国生活上两代,就等于将祖宗都卖了,下一代没有中国人的观念,甚至不承认自己的民族了。” 我沉思一会很认真地问她:“那么你被那些白人、黑人欺负过吗?” 谁知她把头一扬,非常自豪地说:“NO,倒是他们围着我团团转呢。” 我心想:小姑娘可能说大话,便装出一副轻视又不信任的态度,对她说:“我才不相信呢。”目的是故意激怒她。 “嗯,你不相信吗?”她双眼圆瞪,怒视着我。 我暗暗得意,她果然中计。 “那你有什么特殊本领吗?”我转为温柔地问她。 “我告诉你吧,因为我承认我是中国人。”她出乎意料地答道。 “那你要告诉我为什么呀。”我逗着她,于是乎她又开始讲她的故事了。 “你知道吗,一年级的时候我的确傻傻地跟着他们转的,到二年级的时候在一次文艺表演中,老师安排我扮演一个中国小女孩,那是一个很正面的角色。后来,表演的照片被拍下来放大贴在学校的墙上,连市内的教育报也大幅刊登了。从此,全校的同学都认识了我,并主动和我打招呼。那时开始我就觉得,做一个中国人有什么不好呢?从那时开始, 就有一群白人同学围着我,我算是他们的大姐大呢。不过,我可不是乖乖女呀,我也打架的呀。有一次,我的一个白人女同学被高一班的鬼妹欺负,大家来叫我去主持公道。谁知我到那里还未站稳,那死鬼妹就对着我大吼:‘Chinese(中国人)别多管闲事,滚回中国去!’我当时被气得头顶冒烟,二话没说伸手一掌打在她的嘴巴上,跟着用脚一挑她的肥腿,她一下失去重心,身子一歪,我乘势再推她一把,她来不及还手,就重重地摔在地上了。她可能做梦也想不到,我胆敢先出手打她,结果不去防备。初时,周围的人都愣了,因为她比我高大很多的啊。后来,她的同学清醒过来,就帮她进攻我。正当她们要动手时,我当时条件反射,本能地双腿叉开,两手握拳,活灵活现一个李小龙的姿势,大家再一次楞住了。我的朋友异口同声高呼:‘功夫、功夫……’结果对方被吓得退下了,因为刚才我出手那么快和准,如今又姿势加声势的,对方不知我什么底细,马上走了,结果是我意想不到地大胜而归。以后我在同学、朋友中就更有威信了。在那些美国人里面,中国文化别的都不看好,唯独最害怕和最感兴趣的就是中国功夫了。这要归功于李小龙,将中国功夫在美国发扬光大。那件事后大家都以为我真的懂功夫。其实我懂什么呢,只是我看中国**多了,脑海中留下了三两个招式的印象而已。想不到紧要关头倒真的派上了用场。事后当然免不了大家都被叫到校长室训话。结果双方都要向对方道歉。我道歉是因为我打了她,她道歉是因为她骂我并且言语中带搞种族歧视成分。校长还算识相。要不然我就会说连他也搞种族歧视了。您知道的, 这是美国人,特别是白人最怕背上的罪名呢。” “好,有种,我支持你。”我被她的故事感染竟兴奋地叫起来。 “您还想知道其他吗?”她慢条斯理地卖关子。 我笑笑点点头。 “我不喜欢我的一些中国同学,她们总不承认自己民族的优点,在白人面前,不敢介绍中国文化,就算别人问起中国的情况,他们都只会说:‘I Don t know, I am American (我不知道,我是美国人)。’要知道他们这样做是最愚蠢的。因为即使你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甚至一步也没有离开过美国,但黄皮肤黑眼睛,已经说明了你是亚洲人,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你硬不去承认自己是亚洲人,又绝对不是白种、黑种人,那你是什么?那不变成没有种、没有根、没有民族了吗?一个连自己是什么种族都搞不清楚或者不敢承认的人,在你心目中又有多高地位呢?!所以,那些白种人,甚至黑人、西班牙人不欺负你才怪呢。”她一连串地说到这里,顿一顿把头一扬,摆出一副挺老练的样子。 我望着她,顿时觉得她真的长大了。这时我把一个刚削好的苹果递给她,随口问:“那你真的没有讨好过他们吗?” “嗯,用不着。”她接过苹果,把即将出口的“谢谢”两字吞回去,迫不及待地吐出一连串宣言:“我们礼尚往来,一般生活礼仪、习惯,我都和他们一样,完全美国化,与他们没有一点区别。但我成绩好,有自信,经常参加社会活动,有礼貌,对人友善,老师对我好,我没有什么地方比不上他们的。而且我会大声承认:‘我是中国人,我爱吃中国餐,爱听中国歌曲,我和我父母沟通时会讲中文,而且讲得很好,我知道中国很多古老的和现代的故事。”她一口气讲了这么多之后,停下来一边把苹果塞入口中,一边抬高眼皮盯着我,等待我的反应。 “唔,很不错,还有呢?”我看着她那副神态,便故意这样逗她。 她马上像一个泄了气的气球一样,不再双目圆瞪,但也不再搭理我,只是轻靠在沙滩卧椅上,一手枕着头,另一只手把苹果送入嘴巴,过了好一会才似有感触地说:“其实道理很简单,假如在中国,有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很恭维地对你说:‘我是中国人,不是美国人。’你看着他,蓝眼,高鼻、金发,你本能地从心底里就不会认同他是同族,而且你会马上觉得自己在他面前一下子变得很高大,觉得自己的民族很伟大。这样你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做任何事都好像有种无形的压着对方的优势。反之,如果他正视自己的种族,发扬他自己民族的优点,大家和平共处,礼尚往来,你就会把他当客人,当朋友,并且尊重他,在互相不侵犯的原则下客客气气地相处。其实现在,我们在美国的中国人,就处于同样的位置上。只要你有自信心、不甘后人、发扬自己民族的优点,别人就不会小瞧你了,你说对吗?” 我点点头,看着眼前这个女孩,一种很难说出的感觉油然而生,只是感觉到她真的长大了。她早熟,肯思想,有理想,无论是在当今的中国还是在美国,这在同龄孩子中都是难能可贵的。 几天后我们的聚会期满,她母亲来把她接回家了。临别,她拉着我和她母亲的手跑到后花园,指着大树干上的菟丝花说: “其实世俗人不应该这样贬它”。她走后我在想,明年的今日,她应该更出色了。我预感到这小姑娘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为我们中国人争光的。 一个月后,我突然收到她一封厚厚的信,其中一段这样写道:“昨晚看到宗毓华将会被CBS电视台取消新闻主播职位的新闻报道后,有很多感触。一方面为她可惜,另一方面觉得这也是必然的结局,只是没想到这结局来得这么早。可惜,是因为她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可以攀上这个职位,至今,只有一个中国人,能够坐上这个新闻界的主导职位。而今日这个必然的结果,是因为她没有‘根’。她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她不喜欢自己的民族,不喜欢自己的同胞,所有亚裔团体活动,她都拒绝参加,华人组织颁给她的任何奖项,她都不亲自去领取。她与白种人结婚,她拒绝承认自己的种族。但尽管如此,在外国人的眼中,她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这样,她一旦被外国人排斥,她就没有了后援的力量了,不倒台才怪呢。看完这个新闻,令我联想到你家后花园那些依附着大树生存的菟丝花。我在想,世俗人不应该这样贬它,因为它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比喻,我们可以把每个人都比作那小花,大树是我们的民族、国家,我们只有不断地吸取自己民族的文化,巩固自己的根,结合外界的条件,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进步。否则纵使个人如何辉煌,也不会永久的。我觉得我们应该重新研究和评价大树与菟丝花的关系了……” 我捧着她的信反反复复地看了三遍,我觉得她的思想很独特、很有见地。她提到的宗毓华,我也的确为她可惜,她原籍江苏苏州,1947年出身于华盛顿,在美国成长,在华盛顿度过了她的童年,其父宗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驻华盛顿空军武官。她毕业于马里兰大学新闻系,的确很有才华。1994年,因为加州一个中国人充当科技间谍活动而被捕,她当晚在电视台面对美国的电视观众报道并评论说:“每一个中国移民都会是间谍,这些人分布在全美国各州,可能会是你的朋友、同事、邻居……” 她的报道播出后,马上引起全美华人的全面反击,轰动一时,但宗毓华始终不肯诚恳地向中国人道歉以及向全美观众澄清。这种恶语中伤,令华人社会对她一片嘘声,极为反感。现今,她被迫辞职,是因为她与搭档闹翻及在一次报道中中伤总统夫人所致。她这样被外国人踢下台,中国人当然坐视不理,更不会为她游行示威,这样她就变得相当孤立无助了。可能她自己不会这样认为,但外人起码是这种感觉了。 我站在窗前,细细品味着小姑娘的话,放眼远望后花园的菟丝花,心想:是的,真要重新评估菟丝花了,苍穹之下,万物之中,它的确代表着另一重意义…… 节选自《滚滚红尘美利坚》 作者:张詠霞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