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权--品评书谱》第12讲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12讲,第1张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12讲

寿终正寝

关于孙过庭享年的解读依据是陈子昂的《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祭率府孙录事文》两篇祭文,而起关键性作用的依据则是陈子昂在《祭率府孙录事文》一文中的“所恨君者,枉夭当年”这句话。以往解读孙过庭及其《书谱》者多据此认为孙过庭命运很不顺,一生很悲惨,年轻轻地就死了,即孙过庭死于中年。《书谱》一书也没有写完,只写成了序。经我们考证,孙过庭在仕途上的确很不顺,但一生活得很开心。以教授书法为职业,潜心研究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是一位长寿之人,活了七十二岁,寿终正寝。完成了书法理论巨著《书谱》一书,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什么同一解读依据,却能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结论呢?我们说,差异就出在对“枉夭当年”这四个字的解读上。

如何解读“枉夭当年”这四个字,是解读孙过庭享年,孙过庭生平以及如何评价孙过庭的关键。现在让我们对“枉夭当年”这四个字作一番解读,看看解读差异具体出在了什么地方。“枉”有这么几种意思:①弯曲或歪曲,比喻错误或偏差;②使歪曲;③冤屈;④白白地。“枉夭当年”之“枉”,当属第一种解释,意思是发生了不应该发生的事。“夭”,夭折。夭折有两种意思:①未成年而死;②比喻事情中途失败 。“枉夭当年”之“夭”,当属夭折的第二种解释,意思是正当事情的中途之时人走了。“当年”也有两种所指:①指过去某一时间;②指处于身强力壮的时期。“枉夭当年”之“当年”,当属第二种解释,意思是正在干事情的得力之时。“枉夭当年”这四个字是在说孙过庭的死,问题是,是在直接说孙过庭的死呢?还是通过孙过庭所从事的事业去说孙过庭的死?这是问题的关键,这也正是得出对孙过庭享年两种不同的解读结论的差异所在。

我们说,“枉夭”一词用于孙过庭绝对不是指孙过庭未成年而死,而是指孙过庭的死不应该,处于干事情的得力时候而死。“当年”一词与“中年”一词,既有相同与相似的地方,同时也有不同与差异。“枉夭当年”中的“当年”,若指人的自然生命的时间段划分,“当年”就是“中年”。人们对年龄段的习惯划分大概是这样子的,十五岁以前为少年,十五岁至三十岁为青年,三十岁至五十岁为中年,五十岁以上为老年。这样的划分也是一个大概的划分,实用中还有更细一些的分法。由此可知,“中年”就是三十岁到五十岁这个年龄段。由此得出,孙过庭死于中年时间段,寿命不是很长,当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只是“当年”的一种指代,只是“当年”与“中年”相同的一面。“当年”还有另外一种指代,“当年”与“中年”还有不同的一面。“中年”只可以指人,而不可以指事。 “当年”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当年”既可以指人的年龄段,还可以指这个人所从事的事业的发展的中期阶段。“枉夭当年”中的“当年”如果指事,即所指的就是孙过庭所从事的书法事业的发展正处于发展阶段。孙过庭书法事业发展的这一阶段,所对应的孙过庭的年龄段,就不一定是孙过庭生命年龄中的“中年”了,而对应的则是孙过庭这个时期的实际年龄。

孙过庭被免官时年龄为五十六岁,过去的人不像今天的人这么长寿,五十六岁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不应该是“中年”,而应该是“老年”。难道陈子昂搞错了,陈子昂连这点常识都不懂吗?我们说,道理虽是这么个道理,但事情却不像道理这么简单。我们想想看,孙过庭被免官,这标志着他仕途生命的结束,但这又同时标志着其书法艺术事业的开始。书法艺术之路很长,而且以后的事实表明孙过庭用了十六年的时间,在书法事业上的确做出了成绩。陈子昂对这一情况不能不清楚。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变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将“当年”看成是指孙过庭所专志投入的书法事业的发展的中期阶段,按照这个意思去解读,孙过庭去世之时不正是孙过庭书法事业的“当年”吗?现在我们再来看“五十六”岁这个年龄,能说这是孙过庭的“老年”吗?显然不能。如此看来,陈子昂在《祭率府孙录事文》一文中“枉夭当年”一说还是挺合适的。顺着这个意思再往下看,《祭率府孙录事文》一文中谓“忽中年而颠沛”,《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再称“老有所述”这些便顺理成章。试想,如果将“当年”理解为“中年”,那么《祭率府孙录事文》一文中只得称“忽老年而颠沛”,《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一文中也只能接着说“更老的时候有所述”,这是符合了将“当年”一词当“中年”一词解释的时间逻辑,但就不成之为祭文了,这就成了笑话了。陈子昂称孙过庭书法事业的发展阶段为“当年”,以此叙事抒情,既符合事实,也合情合理,对于祭祀死者则更显意义。

以往的学者却不是这么认为的。对《祭率府孙录事文》一文大都未加详尽分析解读,仅凭一般阅读感觉,见到文中有“枉夭当年”句,就认为这是在说孙过庭的生命年龄,就认为孙过庭死于“中年”,“枉夭当年”就成了判定孙过庭早逝的依据。在这个问题上启功先生当属典型代表,启功先生在他的《孙过庭<书谱>考》一文中,就是如此得出了孙过庭“寿仅中年”的错误判断的。启功先生的身份很特别,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一届主席,是人们想象中的书法权威人士,他的文章的影响力和影响面很大,很多人接受了他的结论,也就不再看原文了,并以此为依据继续写文章传播这一错误观点。我们说,这是启功先生于中国书法理论研究上所犯的一个不该犯的错误。

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一文中说:“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这说明孙过庭客居于洛阳。孙过庭以“书法座主”为职业,具体工作是研究书法艺术和书法艺术思想理论,教授书法,为什么要选择洛阳客居呢?原因可能有这么几点:一是孙过庭家居陈留,距洛阳路途近,来往方便。二是当时的洛阳是大唐的陪都,与长安的地位并肩,高宗在位的大半时间是住在洛阳的。晋时就有“洛阳纸贵”之典故,洛阳是文化人的又一个聚集地,洛阳的文化氛围当适合孙过庭的职业。三是孙过庭虽是一个当过官的人,但孙过庭的官太小,长安城中的大官太多,政治书法名人也太多,洛阳对孙过庭来说就有一个好处,可以避开当时的一些政治书法名人,对自己的书法发展应当更有利一些。

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一文中有“堙厄贫病”句,又说:“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暴疾”会是什么疾?“贫病”又是什么病?“贫病”与“暴疾”之间有没有关系?如若有关系,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我们研究孙过庭生平又一个研究探讨的问题。

“堙厄贫病”一语中的“堙厄”,是说孙过庭于仕途上的不顺。“贫病”有两个意思,一是“贫”,二是“病”。“贫”我们在前讲中已经说了,那是相对的贫,是无官可做的“贫”,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贫。“病”会是什么病呢?是一般的头痛脑热?还是有其它慢性病?根据“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一语看,孙过庭没有慢性病史,也没经受长期的病痛折磨。至于头痛脑热之类虽说也是病,但那是每个人都常有的事,是不值得在铭文中说的。由此可见,“贫病”之病,当不属于身体之病,当属与“贫”相类似的无官可做之“病”,即孙过庭的健康状况也不能像那些当官的人那样,能受到人们的关心和照顾。由此可见,这里的“病”是对读书人无官可做的一种说辞,是“贫”的搭配词,而“贫病”又是“堙厄”的搭配词组,是主要用以衬托说明“堙厄”的。“堙厄贫病”与“遇暴疾卒”照应说明,孙过庭的健康状况平时一直很不错,身子骨一直很硬朗,没有什么大病。

什么是“暴疾”呢?“暴疾”当是突然得病,病来的很快、很猛,来不及施救就死亡了。什么样的急病、猛病能让人突然死去呢?一般情况下有两种疾病:一种是心肌梗塞,一种是脑出血。这两种病的暴发都很急,不要说唐代的医疗水平还很低,就是现在对这两种病的施救也多来不急。心肌梗塞一病提前是没有预兆的。脑出血一病提前是有症状的,最明显的就是血压高。高血压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引起的一些疾病和症状提前都有反映,只是那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血压这一说,并发的症状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已。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这两种病的暴发都与本人的性格与心情有很大关系。性格暴燥者容易得此病。按说孙过庭中年“闻道”,老来“养心”,心态“恬然”,当不属于性格暴燥心情不好之人。但是,这只是孙过庭性格的一面,我们还应该看到孙过庭性格的另外一面。我们知道孙过庭一生坎坷,怀才不施,有志不遂。入仕艰难,丢官突然,颠沛流离。表象上的恬然透视着内心深处的刚烈,长此以往,得上述疾病的思想情绪和心理条件也就具备了。

现在问题基本上清楚了,孙过庭在他七十二岁的时候,很有可能是突然心肌梗塞或脑出血死去的。突然死亡这样的死亡形式对孙过庭这样一位“养心恬然”之人来说,应该算得上是一种最好的死亡形式。突然得病死亡,情感上虽然一时不好接受,但少去了许多病痛的折磨,也算得上是孙过庭修得的一种正果。与大诗人杜甫病死船仓的悲惨情形相比,孙过庭少去了许多的痛苦与折磨。七十二岁的年龄在今天看起来不算是高寿,可在唐代那个时候应该算是高寿了。孙过庭并非中年早逝,孙过庭当属寿终正寝。

说起单田芳,永无下回分解。2018年9月11日,一代评书表演艺术家离开了我们,以后我们唯有在他的录音里重温那些经典了。

单田芳从艺半个世纪以来,录制了100多部,15000集评书,作品数量很大。

他的代表之作:《隋唐演义》、《白眉大侠》、《三侠五义》、《童林传》等等。

单田芳的一生是励志的一生,为了说书,他曾经硬生生的敲掉了满嘴的牙还往嗓子眼里抹过清凉油。

一 先说单田芳往嗓子眼里抹清凉油。

清凉油是外用的,一般人都是抹在皮肤上,可单田芳为了说书,竟然往嗓子眼里抹清凉油。

单田芳嗓子长过息肉,那时候单田芳刚做完手术,他经常脖子上敷着冰袋,还租了一台雾化机,没事的时候就吸两口。可是尽管这样,他的嗓子还是不行,沙哑的说不出话来。为了坚持把书录下来,单田芳就往嗓子眼里抹清凉油,就这样在电台坚持录完了他人生的第一部书。

1980年大年初一,电台播出了单田芳的第一部书《隋唐演义》,他沙哑的嗓音从此传进了千家万户。 二 单田芳敲掉了满口的牙。

文革时期,单田芳被丢了几颗牙。后来为了说书,单田芳镶上了几颗假牙。可是有一次却因为假牙闹出了笑话。

那是在表演的时候,单田芳讲的很卖力气,当他讲到程咬金探地穴,大斧子一轮,噗的一声,一道白光飞了出去,单田芳嘴里的假牙飞到了台下,单田芳赶紧说,脚下留德,我的假牙!人们大笑起来,单田芳赶紧捡起假牙,重新装回嘴里,又接着说书。

为了再也不出现这样的笑话,单田芳硬生生的敲掉了满口的牙,镶上了满口的假牙。

假牙装在嘴里别扭也就算了,自己适应一下就行了。可是单田芳整个牙床都肿了 ,还化了脓。为了不耽误演出,单田芳自己对着镜子挤出脓血,然后戴上假牙又去演出了。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单田芳为了说书付出了多少努力。他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最能展现单田芳功力的书是《白眉大侠》。单田芳惟妙惟肖的塑造了书中的人物,尤其是徐良和房书安,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单田芳不愧是杰出的评书表演艺术家。

应该是《乱世枭雄》!!!

单田芳说的《隋唐演义》这部评书,足见他的功底多么深厚,其实他说的每一部评书都是代表作。

白眉大侠是单田芳先生的巅峰制作,单老在总结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创编了《白眉大侠》这部书,刻画了徐良、白云瑞、蒋平、房书安等经典形象,大街小巷都在播这部书。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听。

最能展现单田芳评书水平的应该是《隋唐演义》,无论是纳声吐气,还是对人物 情感 和语态的把握,包括留扣都到了顶尖的水平。

我觉得单老的评书很精彩,但很多书很雷同。比如《童林传》《三侠剑》《白眉大侠》这一类评书,故事情节雷同太多了,都是被陷害,然后攻打一个个高山,如果听一部都知道其他的情节了。觉得很没意思。

单老还有一部叫《乱世枭雄》的评书,前半段我觉得很没意思,到后半段军阀混战的时候,我觉得也是表演的炉火纯青,但相比《隋唐演义》还是差点,整部隋唐演义说的都可以,而且故事严丝合缝,单老有许多评书是有口误的,经常和前面对不上,而《隋唐演义》整部书还是很严谨的,当然从李元霸出场后,也没有那么严谨了,但是至少有个完整的故事。

我觉得单老最厉害的是对任务心态和语气的掌握,感觉特别棒。不过他和袁阔成和田连元相比,感觉从评书的精致方面和他们两个差的很远。

评书演员的功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编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原著的理解上。只有理解作品,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对故事情节把握、典型人物塑造,是对评书演员功力的捡验。改编,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通俗的讲,经过再创作的作品,保留的是原著的骨架,而改编,就是添充血与肉。这样才会形成一部新的作品。

二、语言驾驭能力。善于把书面语言转换成生活语言。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评书是听觉艺术,听众只有听得懂,听得明白,才会体现评书演员的功力。

三、应变能力。讲评书,不等于背诵评书,演员即使写好了脚本,现场播讲时也不一定全按脚本讲下来。这就需要演员的应变能力要强,要会自己给自己“打圆场”。

根据上面几项要求,我认为单田芳在他所讲的《乱世枭雄》这部书中,最能体现他的功力。在整部书中,单田芳的生话语言运用的非常纯熟,而且一些俗语也应用的恰到好处。例如说一个人枪打得准,他说“管直”,管枪叫“冒烟儿家伙儿”。这类语言的运用,不仅有时代和地域特色,而且也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语言特点。

作为一名单田芳先生的小老乡,我个人对这位评书表演大师钦敬有加,也越发怀念大师的音容笑貌,书界风流。

单田芳大师是国内评书界作品最多的老艺术家,独树一帜,没有第二人。他的书作,可以涵纳中华五千年风云变幻,将中华民族的辉煌 历史 尽收眼底。

这样一位成就卓著的伟大艺术家,毕生献给了挚爱的评书表演艺术,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热心拥护和衷心爱戴。他的逝去,也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纷纷怀念和吊唁这位卓越的艺术家。

至于说大师的评书段子,哪一部最能展现大师的平生功力,这真的不好评断,也难以分出高低上下。就是因为大师的作品实在太多了,太丰富了,哪一部都有显著的优势和特色,要想在这些优秀的作品中选出最优的,实在有些勉为其难。

但作为一个评书爱好者,我可以说一说我心中的最优之作。

在我看来,单老的《百年风云》应该有一定位置,也有一定的代表风格,容纳了一个 历史 时期的 历史 进程,讲起来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我听得是如醉如痴,深深沉浸其中。

好多人都喜爱大师的《白眉大侠》,这部书既长又好,是大师武侠作品的巅峰之作,代表了大师的最高创作、表演成就。

我个人也基本支持这一观点。但我更喜欢大师重新出山的开山之作《隋唐演义》。也是从那个时候,人们一下子记住了这个带有公哑嗓儿的评书表演者。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单田芳正式重返评书表演的 历史 舞台,开创了通俗易懂、风格质朴、平易近人的一代书风,成为最基层群体和民众最最钟情、最最欣赏的一位艺术家。

我现在的城市,只要一打开收音机,播放的,都是单老的作品段子,每每开车累了烦了,打开收听一段,既提神又醒脑,实在是精神营养啊。

怀念单老,怀念那些朴实无华的评书段子。

单老是我国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他与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并称中国四大评书名家。单田芳老先生一生说了大概一百余部评书,堪称评书界的劳模。他的作品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和喜爱,素有有井水处就有单田芳的说法,可见其评书受众之广、范围之大、影响力之强。

单田芳的评书我听了不少比如《白眉大侠》《龙虎风云会》《七杰小五义》《五鼠闹东京》《封神演义》《水浒传》《童林传》《连环套》《隋唐演义》《铁伞怪侠》《乱世枭雄》等。可以说他的每部评书都各有特色,无论在情节的精彩曲折上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具体到说哪一部评书最能展现单田芳先生的功力我觉得还就是他的代表作《白眉大侠》及其姊妹篇《龙虎风云会》。拿《白眉大侠》来说出场的人物极为繁多,上到一百多岁的老剑客,下到二十多的毛贼草寇,仅重要的人物少说也有上百位,但在单老的口中却多而不乱每个人物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能让听众轻易就区分开来而且是如数家珍,展现了单老强大的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与能力。

《白眉大侠》这套书大概是单老运用方言和使用语言技巧最多的一部了吧!为了更好的塑造人物,刻画性格,单老使用了不少方言,比如翻江鼠蒋平的声音,单老使用了又尖又细的声音,非常有辨识度;白眉大侠徐良的山西话,那股子独特的酸味是扑面而来;圣手秀士冯渊那口南方口音也堪称绝妙,冯渊的出场方式一般是这样的:“欧呀混账无比该死的,孱头萝卜缨子臭脚老婆养的……”单老在用南方普通话表现冯渊说话的时候相信没有几个人会憋住不笑。在笑声中冯渊古灵精怪又坏到家的样子就牢牢的刻在听众心里了。

要说单老把声音艺术用到极致的非房书安这个人物莫属了。因为房书安这个人物非常特殊,要模仿他的声音难度太高了,房书安哪里特殊呢?没鼻子啊!现实生活中我们从未见过没鼻子的人更没听过没鼻子的人说过话。

单老对没鼻子的房书安声音的运用简直是神了。房书安的鼻子被徐良用大环刀割去了,导致他说话不兜风。在说话之前先要运气儿,等气满了才能开口说话,说话的那个腔调还真是难以用文字来描述的,建议大家还是去听听吧。

按说单田芳先生的嗓子先天条件并不好,又沙又哑的,不像其他评书演员的嗓子那么清亮。但是单老就是凭借着这幅云遮月的嗓音还有满口的假牙硬硬的把自己沙哑的嗓音变成了自己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独具魅力的标签,成为几代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声音。

结语:大师已去,经典永存!

乱世枭雄,史诗级巨制

首推隋唐演义

昨日噩耗传来,评书界艺术家单田芳于下午3时30分因病永久的离开了我们,这对于爱听评书的人来说是及其让人难以接受的事。他那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不知吸引了多少粉丝,他那独特的嗓音不知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多少欢乐。总之他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回忆。

单老的代表作有《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三侠剑》《童林传》《隋唐演义》《水浒外传》等评书,这些都是他为我们留下来的珍贵记忆。但真正能让我回忆的还是他那独特的嗓音,较好的书评内容配上独特的嗓音,怎能不让人着迷。每次听他评书的时候总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甘之若饴的感觉,是他让我觉得书籍并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相反还可以生动好玩。时隔多年,他说书时的嗓音我至今都记忆犹新,甚至让我产生了再去听一次的冲动。

在生前他向我们展现了真正的大师风范,在多个采访中他总是尽力的将内容往评书的传承问题上靠,他时时刻刻都在为评书后继是否有人而担忧。在95年左右,也是评书最火的阶段,那个时候听评书的人据统计每天超过一亿,这也是观众对他实力认可的体现。在我看来,他与其他几位老前辈可能是我国书评界最后的几位真正的大师了,他们每位艺术家的离开我想都是我们的损失。

单老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作品、他对待艺术的精神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回味,希望天堂无痛苦,单前辈一路好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522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