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的原词和词意?谢谢了。

李清照《声声慢》的原词和词意?谢谢了。,第1张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1084—1151)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声声慢表达了作者为物是人非,生活有变的愁情伤感。一愁家国不同往昔;二愁与其夫君的感情,对一个女子而言,尤其是本身就喜哀愁的女子而言,愁无尽。《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声声慢》表现内心的孤独、不安和山河破碎的悲哀。

《声声慢》词曲体现死别之永恒,不是暂时的空虚,而是长久的寂寞,不是可望团圆,而是已成永诀。而且,丧夫之痛与国家残破、故土难回的深切哀怨凝聚交织在一起,文浅情深,沉痛无比,寻求寄托和安慰而大失所望时的极端痛苦的心情。

在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中,情景交融,委婉巧妙的铺叙,实在得力于自然与琢磨相结合的功力,这首词的语言虽然平易晓畅,而词意却是似浅实深。特别是在艺术手法上别具心裁,大胆创新。而双声叠字的使用,生动地表现出了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人的感情,真可谓是珠圆玉润。

原词曲作者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此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作品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歌曲《声声慢》表达的感情:对物是人非的惆怅,生活有变的愁情伤感,对另一半的无限牵恋。《声声慢》用了著名的词牌名做歌名,歌词摘取了李清照的经典句子,简短歌词里,蕴藏着一副充满画面感的故事。

《声声慢》是中国内地男歌手崔开潮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崔开潮填词,刘洋作曲,近年来在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各种演唱版本,但歌词仍是借鉴李清照的《声声慢》。

《声声慢》歌词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

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

屋檐洒雨滴,炊烟袅袅起

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月落乌啼月牙落孤井

零零碎碎,点点滴滴

梦里有花梦里青草地

长发引涟漪,白布展石矶

河童撑杆摆长舟渡古稀

屋檐洒雨滴,炊烟袅袅起

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月落乌啼月牙落孤井

零零碎碎,点点滴滴

梦里有花梦里青草地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

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

屋檐洒雨滴,炊烟袅袅起

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

李清照《声声慢》抒发的思想感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阕写于作者晚年流落江南之时,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作者通过萧瑟秋风;北雁南飞;憔悴残菊;零落梧桐;凄雨黄昏等客观景物,展现出一幅衰飒凄清的画面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歌曲《声声慢》表达的感情:对物是人非的惆怅,生活有变的愁情伤感,对另一半的无限牵恋。

《声声慢》是一首加入了流行元素的中国风歌曲,由邓福如演唱,何官锭填词谱曲。收录于阿福首张专辑《原来如此!!》中,是第四波主打歌。

相关信息:

2010年,阿福演唱的《声声慢》被电视剧《包青天之七侠五义》选做片尾曲,被影迷观众评为唯一能与《新鸳鸯蝴蝶梦》媲美的片尾曲。次年5月,阿福首发专辑《原来如此!!!》,并发出正式版的《声声慢》,即在原曲的基础上加了开头与结尾。

她是台湾甚至是华语流行乐坛中少有的在唱腔、咬字以及歌路上能够独树一帜的女歌手。她以网路歌手的身份出道,却跳脱了大众对网路歌手认识的框框,这才是她能够在网路上一炮而红的关键。不夸张地说邓福如在当时的出现成为了华语乐坛的一股清泉,有一种透心凉的感受,个性、独立、特别成为了她的标签。

声声慢

开放分类: 文学、宋词、词牌、赏析

目录

• 声声慢简介

• 词牌格式

• 译文

• 千古绝唱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 《声声慢》由来典故

声声慢简介

[编辑本段]

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双调,上片十句,押四平韵,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韵,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又有仄韵体(一般押入声)。用“仙吕调”。

词牌格式

[编辑本段]

平韵体: (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的特色,可以称做“切实真挚,痴情感人”。我国有不少文学流派非常重视创作和鉴赏中的情感因素,竟陵派创始人之一的谭元春还说过“不痴不可为情”(《唐诗归》卷一引语》)的话,这首词就是处处表现作者的痴情。你看,想当初,作者看到天上的“雁字”(李清照《一剪梅》词:“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曾勾起她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到了中年,家门罹难,屏居乡里时,又产生了“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李清照《念奴娇》词)的惆怅之情;如今看到过雁这一“旧时相识”时,便愈加伤情。在一群人人常见的飞禽身上,既寄托着纯真的夫妻之爱,又有着深沉的家国之思,凡此种种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深情。这种深情还表现在作者对“黄花”形象的不同刻画上。早年她以“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词)的“黄花”象征自己的美好年华,而今“满地黄花堆积”,标志着自身的衰老和理想的破灭。此处正是从反面翻足其意,即用晓风暮雨对“黄花”的无情摧残,反衬“黄花”的痴情。不是吗?都已经凋谢“满地”、“憔悴”不堪了,还在忖度“有谁堪摘”?可以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以下三句,是十足的痴情的流露。惟其痴情,才格外动人。

在拙稿《关于易安札记二则》中,曾谈到李清照擅于将与自己身世有某种契合的他人诗词摄入己作。她尤其熟悉唐代韩偓的诗,其词曾反复取意于韩诗(《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4辑)。这首《声声慢》与韩诗亦有一定瓜葛。韩诗中有“凄凄侧侧又微嚬,欲话羁愁忆故人。薄酒旋醒寒彻寒,好花虚谢雨藏春”④等句,这四句与《声声慢》除了在时令上有春秋之别外,其他如凄恻的寒气、嚬蹙的眉头,对“故人”的怀念,以及难以御寒的“薄酒”和败谢的“好花”等,均为《声声慢》一词所�括。还有“乍暖还寒”句,与张先《青门引》的“乍暖还轻寒”等句,亦有某种渊源关系。这里要指出的是,李词中虽然借取了韩诗和张词的某些意象乃至成句,但前者向着通俗化、白描化和个性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正同她的“三杯两盏淡酒”,为辛弃疾化用为“有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辛弃疾《水调歌头》词)时的情形相仿佛,是文学自身的有益的承桃和嬗递。

在评论这首词使用叠字的特点时,有一种意见说用叠字是为了演唱,而且由于它的严于声律,这首词特别适合歌唱。这种意见恐难成立。词史中许多事例表明,词只是在其产生的初期完全被作为“娱宾遣兴”的工具,那时是唱给人听的,基调多是娱悦欢快的。但是到了南宋,李清照在写这首词时,已谈不上什么“娱宾”了,即使可以叫做“遣兴”的话,那么这个“兴”是令人极度伤感的。这样的内容,以寻欢作乐为目的的统治者是不要听的,宋人有这样的记载:

庚申(理宗赵昀景定元年)八月,太子请两殿幸本宫清霁亭赏芙蓉、木樨,韶部头陈盼儿捧牙板,歌“寻寻觅觅”一句,上曰:“愁闷之辞,非所宜听。”顾太子曰:“可令陈藏一撰一即景,撰《快活声声慢》。”先臣再拜承命,二进酒而成,五进酒数十人已群讴矣。(陈世崇《随隐漫录》卷二)

这个例子还说明词的情感和声调取决于题材内容,而内容又必须由相应的形式表达,《声声慢》对于双声叠韵的成功运用,是词史上的一种创举,受到历代词评家的称道,如:“连下叠字无迹,能手。”(《词菁》卷二)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固然很有道理,但尚未涉及到问题的实质。此词开头连下十四叠字的妙处,首先是以凝炼的文字,熔铸了特定的生活内容,即如周济所说:“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宋四家词选序论》)据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记载,赵明诚死后,她走投无路,即所谓“葬毕,余无所之。”这不正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叠字产生的生活依据吗?其工力不只体现在文字音韵方面。陈廷焯认为过分强调文笔之奇,是论词的左道(《白雨斋词话》卷一)。这十四个字亦不仅发自声口、出自笔墨,主要的是作者长期孤独生活的产物。李清照虽然在其早年写的《词论》中,主张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那时的目的是为了使歌词合之管弦,付之歌喉。既然这首《声声慢》“非所宜听”,因而在其具体写作上,并不一定处处着眼于字的声腔,比如词中最受称道的“独自怎生得黑”的“黑”字,就是这样。这个字古人称其“绝妙”(《词菁》卷二)又说“‘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有此词笔,殆间气也。”(《白雨斋词话》卷七引张正夫语)等等。其实这个字之所以十分难得,还是因为作者写出了切身的生活感受。据载,李清照结缡不久,就常常与丈夫分离,丧夫后更是茕独栖惶,几十年来,她不知孤零零地渡过了多少个黄昏和黑夜,所以对“黑”字有独特的感受。这个字含蓄而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大半生所受的煎熬。同时,“黑”字还很自然地领出了下面的“愁”字。“怎一个愁字了得”,不仅照应了全篇,也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甘苦的一生。

鉴于此词的用字之妙论者多有褒奖,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于本词后所附《参考资料》。

----------------------------------------------------------------

①其中,晁补之、朱敦儒等人的四首,作《胜胜慢》,系《声声慢》之又名。

②词中只写“雁过”,未状其声。但“雁过留声”是生活常识,词中不必明写,读者自有会心。

③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艺蘅馆词选》二卷,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和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关于此词之见解,与梁任公基本相同。

④韩偓《丙寅二月二十二日抚州如归馆雨中有怀诸客》,《全唐诗》卷六百八十。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韵)。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韵)。

译文

[编辑本段]

独处陋室若有所思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光景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心扉,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却见一行行秋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伊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千古绝唱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编辑本段]

寻寻觅觅①,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②。

乍暖还寒③时候,最难将息④。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⑤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⑥,如今有谁堪⑦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⑧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⑨,怎一个愁字了得⑩?

①、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②、忧愁苦闷的样子。

③、忽暖忽寒。指秋天的天气。

④、休养,调理。

⑤、对付,抵挡。

⑥、极。表示程度极高。

⑦、可。

⑧、怎么,怎样。

⑨、情形,光景。

⑩、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作者的词作风格:前期,相思闺怨,对爱的渴求,对自然的喜爱(<<如梦令>>) 后期:(南渡后) 怀念故土(忧国忧民)孤独,凄凉(<<声声慢>> )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53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