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项服务计划的制订要在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共同参与下完成,包括目的和目标的设定、构建行动计划以及签订服务协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级社工考试制订服务计划的方法考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制订服务计划的方法
一项服务计划的制订要在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共同参与下完成,包括目的和目标的设定、构建行动计划以及签订服务协议。
1设定目的和目标
制订服务计划的第一步是在认定问题的基础上与服务对象共同设定工作的目的和目标。
(1)制定社会工作介入的目的。
(2)设定工作目标。设定工作目标的步骤有:确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向服务对象解释设定目标的目的;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与服务对象讨论目标的可行性和可能的利弊:确定目标并决定目标的先后次序。
2构建行动计划
构建行动计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介入方法和介入系统的过程,是发展有效行动方案、明确任务和责任的过程,也是决策行动的过程。
(1)选择介入系统。社会工作的介入系统可以分为直接介入系统和间接介入系统两类。
(2)选择行动内容。行动可分为如下类型:①危机介入;②资源整合;③经济援助;④安置服务;⑤专业咨询。
3签订服务协议
(1)服务协议的含义。服务协议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经过讨论协商所达成的满足服务对象需要和解决他们问题的工作方案,是双方对解决问题的承诺,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合作计划,体现了双方的伙伴关系。
(2)签订协议的目的。签订协议的目的在于使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双方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角色,保证计划的执行和实现。
(3)服务协议的`内容。①计划的目的与目标;②双方各自的角色与任务;③为达目的与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与技巧;④期望达到的结果以及进行总结、测量和评估的方法。
(4)社会工作服务协议的特点与制定原则。社会工作服务协议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要具有可操作性。它的制定原则包括:①明确性;②得到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认可;③具有弹性;④具有实用性。
服务协议的形式
社会工作的协议可以是书面协议,也可以是口头协议。书面协议要列明各项工作目标及双方的义务和责任,这样的协议对于改变过程是有积极帮助的。因此,一般来说最好是能够订立书面协议,使其起到督促双方的作用。
社工技巧
社工技巧是社工价值观与信念的结晶,同时也是建立在其价值观与信念基础之上的,衡量社工技巧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可不可行,首先要衡量社工的专业特征与人民调解工作是否统一。
从专业目标方面而言,通过协助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及社区完成他们的使命和任务,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去预防问题的产生,减轻各种问题带来的不幸;最终目标是要提高他们的能力、补救他们的不足、维持及促进他们正常功能的发挥 → 适合运用于人民调解工作;
从利他主义、助人自助、尊重个人价值和权利等专业价值观方面而言→ 适合运用于人民调解工作;
从社工交往原则方面而言:个别化、有目的地表达情绪、有所控制的感情投入、接纳、不批评的态度、案主自决、保密七大原则→ 适合运用于人民调解工作;
从工作方式而言,社工是一个情感劳动的过程,友好、同感、尊重、真诚→适合运用于人民调解工作;
从社工技巧本身而言:社会工作是针对人的工作,社工技巧是针对。
那么,将社工技巧运用于人民调解工作有甚么好处呢
社工的参与和社工技巧的运用,可以克服以往调解工作中多数问题。调解中纠纷主体复杂,容易激化冲突,社工技巧的运用可以控制调解场面,引导当事人情绪,提升其调解的动机,热情和决心。社工技巧的优越性不止表现在其功能上,社工技巧是针对人的非常深入的技巧,它随着特殊环境和应用对象的转变而不断调整和改善,并有明确的记录总结和反思,它明显具有可发展性。另外,社工技巧是一个系统,不是单一技巧的无机组合,相反,一个技巧可以带出其他很多小技巧,形成整体效应,效果非凡。最后,社工技巧尊重人权,每个技巧的运用,背后都有一套理论在审核和支撑。社工技巧是非常有价值非常有尊严非常正义的技巧。
;社会工作实践理论作用
社会工作是一门注重社会干预的学科,因此社会工作理论必须建立在社会干预的基础上。当前社会工作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其他学科,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发展社会工作自己的理论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带来社会工作实践理论作用,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理论实践还是经验实践
社会工作是一门注重社会干预的学科,因此社会工作理论必须建立在社会干预的基础上。当前社会工作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其他学科,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发展社会工作自己的理论显得尤为重要。尽管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一门学术性专业,但其学术研究和实践之间仍存在鸿沟。社会工作实践者寻找更有效的解决途径,学术研究者则试图去理解和解释社会干预。当前社工界一个主要议题是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既作为一个实际问题被讨论(应该如何做),也作为一个理论问题被研究(应该如何理解)。
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角色
Bunge认为,阐释主义者(interpretivists)缺乏经验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解释,实证主义者缺乏对概念的认识论角度。无理论的研究意味着没有理解资料的工具,易陷入“荒谬推测”中,同时也将充满互动和多样性的社会简化为简单的建造。 Bunge认为我们必须去理解社会过程的机制,即社会是如何运作的。如果我们真正想了解一项事物,就必须理解它是如何运作的。这样我们才不会局限于一个单一的角度或是简单的数据收集。所有的社会过程都发生在多个层面。如贫困导致缺乏技能培训,从而导致边缘化,进而导致失业,又进一步导致贫困。如果我们将社会工作看作是理解和干预的多层面实践,我们就必须找到基于不同层面收集而来的数据的解释。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理论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有多种多样的理论和视角。Payne 将其分为三类:反思—治
疗视角、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视角、个人主义—改革主义视角。反思—治疗视角认为社会工作通过促进成长和自我实现,追求个人、群体和社区的最大福祉。该视角强调社工和服务对象的互动过程。社工实践被认为是改变的过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视角认为,社会工作寻求社会中的合作和共同支持,以使被压迫群体和弱势群体获得掌控自己生活的权力。社工通过赋权使服务对象参与学习和合作的过程,建立可以使服务对象拥有和参与的机构;个人主义—改革主义视角关注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服务,强调个人需要,并促进相关的社会服务发展。这三个视角构成了社会工作实践理论的基础,提供了社会问题如何理解和解释的视角。社工可根据自身的知识、服务对象的问题和社会环境等选择不同的介入方式。
证据为本社会工作与反思社会工作
证据为本社会工作认为社会工作应建立在明晰化的、系统化的知识和方法基础上。在证据为本社会工作中,理论被简化为方法论问题。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将这些结果运用于实践。 Everitt认为证据为本社会工作的理想是缩小研究、政策和实践之间的鸿沟,强调研究和实践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然而,该视角易导致无理论的、技术的、无思考性的工作方式。对证据为本社会工作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它认为知识运用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是确定性的;第二,评估采用“证据为本”话语中发展出来的评估方法,容易忽略社工认为重要的那些方面。在实践中,服务对象可能被迫去符合那些评估标准,社工也失去了和服务对象的互动关系,社工实践也就成了一种权威实践。
Schon认为反思不仅出现在我们行动时,即行动过程中的反思(reflection in action),也出现在我们试图去理解所经历事件的时候,即行动后的反思(reflection on action )。反思是一个循环过程,我们的思想影响我们的'行为,行为影响了当时的情境,并从互动的人那里获得反馈,进而影响我们如何理解情境。在该循环过程中,包含两个重要方面:第一,社工的信念,即塑造社工想法和行动的意识形态。社工在干预过程中并非是中立的资料收集者,而是促成个人和社会的改变;第二,服务对象的参与。服务对象也有自己对社会的理解以及自己需要何种社会干预的想法。互动即是两个反思系统的交汇,这可以让社工理解服务对象如何经历和体验世界。
证据为本社会工作强调社会事实,而反思社会工作强调情感体验。但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理论在其中均没有明确的角色。虽然社会工作是实践,而非理论,但是在实践中做决定时,必须要有理论视角。
社会工作中的四种知识
作者依据实践和研究的相对控制权,将社会工作知识分为四种类型:隐性知识、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系统化经验和证据为本的知识。在隐性知识中,实践占主导地位。隐性知识不能被表达出来,也不能通过教育获得,只能在“做”的过程中获得。该类知识与直觉有关。当社工即兴行动或者发现适合此时此刻的解决途径,而且并不了解行动的全部结果的时候,这类知识通常会被用到;当个体的知识可以被分享时,即成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可以实现转移。知识可以从一个情境转移到另一个情境意味着我们更容易找到应对问题的方法,因为我们已经有类似情况处理的整体方法;当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分析故事时,即是将经验系统化了。在系统化经验中,科学占主导。研究者收集故事,并了解整体概况。这就可以得到对社会工作实践、社会状况或社会结构变化的整体理解;在证据为本的知识中,实践要去符合研究设计。主导研究的是方法论,服务对象必须符合研究设计。
社会领域的多层次模型
社会工作是多方面的实践,我们必须关注在不同层面上收集的资料。社会现象传统上被描述为三个层面:宏观、中观和微观。瑞典社会学家Thomas Brante将其扩展为如下五个层面:国际层面、组织间层面、组织层面、人际层面和个人层面。每个层面都有特定的、相对自主的结构,社会学的目的就是能够了解其运行机制,进而解释社会现象。该模型有助于理解社会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区别,即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还是干预和改变社会现状。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干预层面必须和对问题的理论解释和理解层面相一致。例如,我们可以将贫穷归因于个体,也可以归因于社会结构,但我们不能用心理干预改变贫穷。
;以下列举了七点重要的“与青少年建立专业关系”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基础(Felix P Biestek , 1961)。
(一)接纳原则(Acceptance)和案主自决原则(Client self-determination)
接纳原则的精神在于尊重和接纳整体的个人,不管他是什么人或做了什么事,这并不是说您要接受他们的行为或赞同他们的价值观。譬如,一位青少年有吸烟的行为,社工并不是接受他吸烟的行为,而是接纳他个人。给予接纳并不意味着社工从不评估青少年的行为或尝试阻止破坏性行为,最重要的是要将个人的价值观与行为分开。
即使要评估青少年的行为,对社工来说,更重要的是做一个促进者,去帮助青少年评估他自己的行为(自我评估)。正如青少年吸烟的例子,社工起码要让吸烟的青少年知道吸烟的行为是危害身体的,让青少年对自己的行为有警觉。
社工相信青少年有能力成长和改变,让青少年自由抉择时,他们会更投入,更有动机去做改变。当然,社工必须能评估青少年的能力,以帮助他们采取建设性的行动。
不同派别的社工可能对专业关系的建立有不同的看法。一些派别认为社工比案主更有知识,所以前者应该更有权威性和指向性;而对其它派别的社工来说,社工的角色可能不是这么清楚,所以助人更多地被看作是伙伴的关系,社工不是“无所不知”,使案主有更多的自由。
(二)保密原则(Confidentiality)
保密原则是指保守与案主有关的、在助人过程中透露给社工的秘密资料。社工应告知案主获取资料的目的,及会怎样用这些资料。例如,出于行政上和专业上的原因,获得的某些资料可能要与中心的督导分享,社工必须告知案主这一点。社工应保护案主的资料不在不适当的场合泄露,如在不受保护的环境或同不相干的人讨论案主的情境。同时,社工应完全告知案主,保密的权利不是绝对的,保密不受法律的保护。遵照法庭的命令,社工必须向警察或法庭提交资料。此时,社工会将当事人的资料整理再交出,不会披露涉及第三者的资料。另外,如有牵涉人生性命安全时,保密将不再起效。
(三)非评判的态度(Non judgemental attitude)
当社工把自己作为衡量一切事务的尺度时,就容易把自己的判断和感受加到青少年的身上。举例来说,青少年做一些主流社会可能不能接受的行为,如纹身,与不纹身的青少年相比,他们被归类为叛逆青少年群体,这就判断了青少年,认为纹身就是叛逆。如果青少年害怕责备和评判,他将不愿意表达自己。非评判的态度不仅责备,还有赞扬和认可,都属于评判性态度的范围。责备和赞扬都可能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因此,非评判的态度是基于社工不做“有罪”或“无罪”推定的信念。
(四)有控制的情绪涉入(Controlled emotional involvement)
有控制的情绪涉入讲的是社工面对案主的时候必须冷静,保持理性客观的,服务过程中不带入个人的情绪,如被校园欺凌的青少年向你倾诉的时候,此时社工需要的做的是设身处地的理解被欺凌青少年的感受,并处理他的感受,使他感到有情感支持,而不是跟着他一起哭。理性地控制社工在服务中的个人情绪,更能与青少年建立理解和信任的关系。
(五)有目的的情感表白(purposeful expression of feeling)
有目的的情感表白指案主有自由表达其内心感受的需要,尤其是消极性的感受。社工应该做有目的聆听,而不加以阻止或责难。同时还要特别留意案主的情绪反应(包括身体、语言的表达)、言外之意、欲言又止的艰难时刻等。避免情感转移作用或情感反转移作用。情感转移指案主将被压抑的情绪投射到社工身上。情感反转移指社工将自我的心理需求投射到案主身上,而把他当作那特定的人看待。
(六)个别化(Individualization)
个别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青少年需要被当作一个人看待。如牵涉校园暴力的施暴者,社工可能会认为他们行为恶劣,是个制造麻烦的人,不可救药,因此对他们带有歧视和自己主观的偏见。偏好和偏见都会干扰社工的回应,所以,社工应持开放的态度并做自我反省,了解青少年施暴背后的需要,这样我们的信念就能被检验和再检验
社会工作知识考试内容:
1、社工理论:主要包括社工学科的基本理论、发展趋势、方法和实践等方面内容。学生需要掌握社工学科的核心概念、范式理论、实践模式和策略等。
2、社工职业伦理:主要包括社工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社工实践的价值和原则等。学生需要对社工职业操守规范和实践原则等方面有所了解。
3、社会福利:主要包括福利制度、社会问题和移民、弱势群体的保护等方面,学生需要掌握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社会问题的表现和解决和弱势群体的保护方案等。
4、社会政策:主要包括社会政策的理论、实践和评估等方面。学生需要了解政策制定的过程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细致地分析现有政策的成功与局限,并能够为未来制定更好的政策建议。
5、社区组织:主要包括社区发展、社区参与、社区组织、社工师的工作职责等方面,学生需要掌握社区组织的基本工作原则和方法,并能够为社会群体提供特定的援助。
6、 社会心理: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技能等方面,学生需要掌握人的发展阶段、个体与社会关系、心理障碍的检测和治疗等。
7、 实践技能:主要包括社工实践中的技能、方法和技巧等方面,例如面对面沟通技巧、危机干预、辅导和咨询等。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面对面沟通技巧、危机干预和促进和辅导等实践技能。
社会工作范围
1、心理和情感支持:社会工作师可以为个人和群体提供心理咨询和情感支持,为他们的问题解决和生活适应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2、危机干预:社会工作师可以参与到应急和危机干预中,为个人或群体提供适时的危机治疗和支持。
3、社区发展:社会工作师可以参与到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促进社区自治和民主参与,增强社区凝聚力和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
4、防止虐待和疏忽:社会工作师可以参与到防止虐待和疏忽的工作中,保护儿童、老人、残疾人及其他易受伤害人群的权利和安全。
5、协调服务资源:社会工作师可以为个人和群体协调社会服务和资源,并建立接受服务的联系和支持网络。
6、政策制定和批判透析:社会工作师可以为更好地制定社会工作政策和提供社会服务,从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类学等领域进行批判和研究。
在这一周的督导实习中,有多个社工都在问我:在一个岗位上干久了,觉得自己对工作已经没有了热情,很多服务都只是为了去完成协议的指标。没有了对服务开展的干劲和激情,有时候会因很多临时需要处理的事情而烦躁不安,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感觉自己出现了职业倦怠。社工知道出现这样的状态很不好,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情绪。
其实,在督导或者管理社工的过程中,也会常常遇到过类似的反映,如最近工作不在状态、每天一回到办公室就犯困,提不上劲、一有服务对象过来找,就有点不太情愿去接待等等,对待有此类的问题,我会跟社工讨论几个问题:1、当初为什么会选择社会工作作为职业?2、做了社工之后,收获到了什么?3、当你遇到困难或者烦恼时,处理方式是什么?引用上诉问题来帮助社工去理清工作动机、动力还有支持等。在认识到社工出现职业倦怠的行为表现时,应该要先去了解社工出现这些行为表现的背后原因,是工作压力大?是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服务的群体特征?
作为社工,我也常常会工作提不起劲、没有激情与动力、有时候也会觉得工作没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也会对前途感到迷茫甚至有离职的想法等。我觉得有类似的感受时,就已经产生职业倦怠了。在社工行业里,出现职业倦怠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不论在哪个行业都会出现,更何况社工服务是一种需要不断付出内在能量和情感的工作。目前社工发展才10年左右,加之“社工站改革”的传言,没有人知道社工的未来会怎样,但是社工得在这种未知的状态下付出很多正能量。那作为实习督导,如何认识及处理社工职业倦怠问题呢?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
1、从社工个人来说,我觉得首先要改变工作态度,不管是从事着社工或者是其它行业,只要走进了社会,我们都应该要用成年人的心态去看待社会的规则,接受工作上的一些规则。对于期望高、理想化等想法都要在工作中慢慢修正。“不能选其所爱,就爱其所在”,只有自己去适应岗位,不会是岗位适应自己的,当你选择了,就应该爱自己所选择的。除了工作态度以外,我觉得社工还需要提供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并要去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社工平时可以多做些能够体验成功的事情,每次进步一点点,找到办法获得成就感,可以提高积极性。给自己订立目标,制定成长计划,工作才会更有方向和动力。
2、从机构或者社工站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要多关心一线社工、营造比较好的文化氛围,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还要完善机构管理制度,如薪酬制度、运营管理制度、选拔机制、晋升机制等,让社工可以在规范的办公环境中工作。机构也可以鼓励社工抓住机会,化被动为主动去参与创投项目,不仅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也有项目补贴的收入。
3、从社会或者协会层面看,我觉得可以为社工多做一些预防职业倦怠的培训,或者是完善社工的职业发展空间、薪酬体系等,让社工更有信心。政府的支持也很重要,毕竟发展社工大部分还是需要政府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当然,社会的反响也是很重要的。
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有感到倦怠的时候,社工也是一样的。作为社工,在面临很多问题的时候,也是可以选择运用专业的技能来进行自我调节,给自己增能和减压。若是自己不能解决,还是可以求助专业督导,一个好的督导是会给社工很多有价值的引导意见,让社工去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我看来,来自工作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也是对社工的一种考验。既然选择了社工,成为“助人自助者”,若是连自己心态都不能很好的调整,那么我们该又如何去帮助和引导他人呢?我相信能够了解自己、战胜自己的社工,一定能够在这个专业里走得更远。俗话说得好:“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他就强”。我们要正确看待自身的“职业倦怠”问题,寻找合适的方法去战胜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能成功应对职业倦怠继续做好一名社工的前提是我们要非常认可社工的理念的,尽管社工行业发展还“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也是愿意去并肩作战,而不是背道而驰的。
2021725
社会工作者多角度介入个案案例分析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手法之一,是社会工作者实务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对一个个案的介入中,社工会根据案主的特征以及需求,不会仅仅运用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而是会运用多种不同的理论进行跟进,以期达成个案目标。那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析多角度介入个案案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个案背景
案主芳姐(化名),52岁,6岁丧父,母亲独立养育兄妹4人导致积劳成疾,几年后身患肺癌转移脑癌,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不能自理,只能依靠子女照顾。案主婚后育有一子,1993年10月丈夫毫无征兆地不幸猝死,案主当时31岁,儿子只有5岁。1994年母亲去世,一年内痛失两位亲人,使案主痛不欲生,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极度厌世。而且案主于2001年下岗,一直靠打散工维持母子二人生活,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总是十分地卖命,唯恐失去这份工作,致使案主感觉力不从心。案主丧偶二十多年,只有与儿子相依为命,但目前案主与儿子关系极差,致使案主情绪低落。家中的物品多数都是街坊更新换代而淘汰的,但是与邻居关系紧张,由于常年精神和经济的巨大压力使案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痛风、白内障等,长期的贫困无助,导致案主精神压抑崩溃焦虑,悲观厌世、极度自卑、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再加上更年期综合症造成案主性格孤独,对每件事都耿耿于怀,情绪陷入低谷,终日闷闷不乐!
二、接案:曲折中前进
案主是主动求助型的,因此她主动向社工讲述她面临的困境,社工也认真的倾听与探索,并及时对案主问题进行澄清,在澄清的过程中,社工与案主共同进行,以增进案主对自身问题的了解。根据案主的表述,社工对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做出初步的预估,目前案主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1、情绪问题:案主始终不能对其小时候爸爸的突然离世,和刚结婚没多久的老公的突然离世释怀,害怕这种状况也发生在儿子的身上,虽然母子关系较差,但是也经常提心吊胆、再加上更年期,案主怕病、怕老、怕穷的心理状态更加严重,目前表现为焦虑,压抑、苦恼、无助的情绪状态。2、就业问题:案主目前在一家公司做门卫,但是工作条件十分的差,而且工资很低,一直想要再做份兼职,比如家政之类的,希望社工的帮助,而且案主在做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力不从心,怕得罪人,怕被老板解雇。3、家庭关系:与儿子关系较差,也常常给儿子施加一定的压力,导致儿子不愿意回家,母子之间的沟通也没办法正常进行。案主同意社工的对问题的归纳。
但是由于案主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社工刚进入社工行业不久,经验不足,并且案主承认自己需要改变是一件困难的事,由于求助者本身的自尊、自我完整及独立人格,接受他人影响是一件困难的事,并且对一个陌生人坦诚、信任同样也是一件困难的事。于是,社工咨询中心两名专业督导,请督导给出一些建议与指导,并积极同中心经验丰富的社工进行交流,以解决社工的疑问及在开展个案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最终,经过社工与案主对案主问题澄清后,案主愿意接受服务,社工也与案主建立初步的工作契约,确定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界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三、情绪问题的处理:优势视角的运用
当案主开始探寻、重新发现和修饰自己的才能和天赋之时,你就会看到他们之中的火花。这些火花将点燃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忠诚奉献的和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的火焰。
经过前期社工的倾听与陪伴,社工与案主建立了信任关系。
案主经常说到自己身上的衣服以及家中物品大部分是街坊淘汰掉的东西,但案主却拿来穿,拿来用,但是案主又是一个要面子的人,穿着这些衣服总觉得没有自信,觉得别人都瞧不起自己。而且爸爸和老公的突然离世对案主心灵造成重创,心理阴影较重,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倒霉的人,从来没有走过好运,再加上目前儿子的不听话,家中东西坏了没人修理等,使案主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案主做什么事都力不从心,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每天躺在床上会想很多很多的事,而且焦虑不安!
社工同案主分析案主面临的不幸,并将其赋予意义,来自外部的伤害即是父亲和丈夫的突然离世,来自与内部的障碍是害怕这种不幸会降临在儿子身上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以及想到这么多年来自己所受的苦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此,社工同案主分析熬过二十多年案主来自内部的毅力以及虽然下岗但是能够生活的能力等等,看到案主身上的优势并聚集潜能,夸赞案主身上的优势。除此之外,同案主畅想积极的愿景,乐观取向的看待问题,对解决问题有信心,把握一切可能机会,接受不可能改变的东西。
社工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引导案主从不幸中学习,改变和成长。社工与案主开放式的情感表达,用互动与幽默分享自己的感觉(包括快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案主表示与社工接触的这段时间有所改变,心情爽朗了一些!
四、巩固改变:阳性强化法的运用
笔者认为运用阳性强化法的前提是社工与案主的互动关系,社工同感的运用,会使案主产生“社工明白我的感受”;社工的温暖和接纳,使案主觉得“知道社工尊重我,她很仁慈,一点也不苛刻,是完完全全地接纳我,所以我不会感到威胁”;社工的真挚与诚实,使案主感觉“知道社工并不虚伪,而且是表里如一地和我相交”,社工专业能力的展现,使案主产生“知道社工有能力帮助我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案主才会对社工产生信任,运用阳性强化法的效果较好。
社工每次与案主面谈,发现案主情绪控制的较好或者与儿子打电话没有再发生争吵,社工就会表扬案主的行为,以巩固案主的改变。而且社工还会对案主设定目标,如:这个星期我可以允许自己胡思乱想3次,下个星期2次,对案主每次达到目标时,社工也会进行及时强化。此外,社工同案主模拟与儿子通电话的情景,在此过程中如果案主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社工也会对案主进行赞扬。
在同案主接触的这段时间,案主在情绪管理方面以及与儿子关系方面有所好转,针对此,案主还写封感谢信,以感谢社工的帮助!
五、虽有好转,仍需陪伴
目前来说,虽然案主在情绪方面,和儿子关系方面有所好转,但由于此个案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可作为长期个案跟进。治疗过程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社工的真诚、无条件的接纳和同感,使案主处于一种不同于日常经验的真诚关系中,在这种不设防的状态下,案主更可能坦露与发泄平时掩饰的情绪与需要,从而增加自我了解与自我表达,最终产生自我接纳的效果!在此个案中,社工先是处理案主的情绪问题,也将处理情绪问题贯穿于整个个案中,在接下来的时间,社工会一如既往的陪伴案主,直到解决其在就业关系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与儿子的矛盾关系为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