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交朋友常犯的三种错误

南怀瑾:交朋友常犯的三种错误,第1张

文|江晓白

国学大师南怀瑾在《孟子与万章》中援引了一段关于“交友”的问答。

万章向孟子请教朋友之道,孟子告诉他说,人与人之间相交,第一要“不挟长”,第二“不挟贵”,第三“不挟兄弟而友”。

我们经常感叹“知交零落、朋友渐远”,或许是因为犯了这三种错误。

01、错误之一:以己之长,量人之短

  “不挟长”的意思是,不能以自己的长处,去衡量别人的短处。

例如学艺术的人,见人穿件衣服不好看,就烦了;读书的人,觉得不读书的人没有意思;练武功的人,认为文弱书生没有道理。

三毛说:“交朋友,贵在眼慈,横看成岭侧成峰。”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交朋友的忌讳之一,是只以自己的优胜处,去对比、评估他人的短缺处,甚至不能发现他人的擅长处。

这是宽容度不够、眼界狭隘的表现。

寓言故事《蜗牛与黄鹂鸟》中,黄鹂鸟以为人人都能像它那样,张开翅膀拍一拍,就可以想去哪里去哪里,所以对早早出发的蜗牛,报以嘲笑。

而蜗牛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清楚自己没有黄鹂鸟的飞翔本领,只有早早地开始做准备,踏实地一步一步往上爬,才能在葡萄成熟时到达枝头享受美味。

02、错误之二:择贵而交、因利而聚

“不挟贵”的意思是,不因为对方有地位、有钱、有权势才去交这个朋友。

不可否认,人们交朋友通常会有现实的考量,当他人能提供情绪价值,或者实用价值,我们才会抛出友谊的橄榄枝。

这种对朋友“有所求”的做法,原本无可厚非,但功利性太过太重,关系肯定不能持久。

不能忽略的真相是,完全受利益驱使、支配和调节的友情,是唯利害关系变化而变化的。

在你或对方遭遇困难、失去价值时,这份稀薄的感情,自然说散就散,

因利而聚,因利而散,这是生意人玩的规则,但不是君子交友之道。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陈果认为,朋友是“无用”的,她说:“‘真挚’的朋友即是‘挚友’,不是基于利益牵扯或实用效果的‘人脉’,而是在人格和精神上彼此对等的人。”

深以为然。

03、错误之三:索取无度、失去分寸

“不挟兄弟而友”,意思是,朋友就是朋友,应该有一个分寸,不可对TA如兄弟一样过分要求。

一般人交友,往往认为朋友应该一如己意,必须事事替自己周全,一旦不相帮,便心生怨恨。

三毛说:“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她还说:“朋友是不能要求的,一点也不能,因为我们没有权利。”

正直、诚恳的人 交朋友,更多的是看重对方的品行,真诚、担当、谦虚、热情、正派、友好等等,而不是建立在能不能从朋友那里索取到什么或者获取到什么的基础之上。

同样,找朋友帮忙,对方帮了是情份,不帮是情理。

如果因为对方没有答应我们的要求而耿耿于怀、嗤之以鼻,那么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拒绝了朋友,朋友因此对我们抱有成见,甚至不再交好,我们会不会认为TA僭越了身份定位,当我们是挥之即来,呼之则去的其他关系?

04、好的友情,是什么模样?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意思是,交朋友是为道义而交,不是为了地位、利用而交。

只取其品德和道义,没有其他世俗条件,这才是真正的友情。

作家冯唐说:

“最好有很多朋友。朋友们就散住在附近几个街区,不用提前约,菜香升起时,几个电话就能聚起几个人,酒量不同,酒品接近,术业不同,三观接近。

菜一般,就多喝点酒;酒不好,就再多喝点,很快就能高兴起来。

一生中,除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剩下最重要的就是和相看两不厌的人待在一起。”

这真是一副人间至乐图。

彼此你来我往,或品茗饮酒、观花赏月,或推心置腹、倾泻牢骚,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送别,也没有“青山不改,流水长流”的后会无期。

只要三观一致、志趣相投、事业发展高度接近、避以利益牵扯,并辅以包容、用心、赤诚的底色,那么,从“我”到“我们”,就是一段友谊佳话。

就像伯牙与子期,阳春白雪觅蹊径,高山流水遇知音;也像鲍叔牙与管仲,彼此相互理解、信任、成全,定义了友谊的境界。

而这样的良朋佳友,即便某天分道扬镳、相忘江湖,还是永恒的风景。

-全文完-

国人对待别人的态度,通常是以情感为导向,永远不能公允。觉得一个人好,就一切都好,缺点也是优点;觉得一个人坏,就一切都坏,优点也是缺点。爱一个人,恨不得把他捧到天上,让他飞起来;憎一个人,恨不得把他踩到地下,再踢上几脚。

南怀瑾是什么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者,是个对社会、国家有巨大贡献的人——即使抛开国学不谈,单单直接促成九二共识、出资兴建金温铁路这两件事,就足以让历史记住他了。

南怀瑾的著作,引发无数人对国学的兴趣,对于传统文化的热衷,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本人也正是从他的《老子他说》,建立起对道家哲学学习和研究的欲望,所以对南怀瑾持尊敬的态度。

南怀瑾令人不满的地方,是他的书失之浅显和不严谨。但是,凡事应该从两面看:他如果不浅显,就不能成为国学的入门书,影响不了那么多的人——南氏对国学的普及之功没有人可以替代。所以,换个角度说,这缺点恰恰也是他的优点。像台湾另一位国学大师萧天石,水平跟南怀瑾相当,但他的文字半文半白,不容易懂,因此就没有普及开来,影响远不及南怀瑾。

说到南怀瑾的不严谨,这也毋庸讳言,张中行就专门写文批评过,都是一些语法常识上的硬伤。

另外,网上有些人说南怀瑾的佛法不如法、不正宗之类的,都是愚谈,不足介意。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又说:“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估计这些人不会懂的,都弄晕了

南师对国学的作用概括为:“上马杀敌,下马露布”,治国安邦,是国学特有功能。因此,唯有具备大学、大国、大师,国运才不衰,国学复兴可期,国家才能兴盛繁荣。

南师之道德学问,一字可概之,曰,通。或两字曰,圆通

圆通古今中外,圆通天文地理,圆通自然人生。

唯大儒者、大悟者,才圆通,唯时代者,可悟道。

正如孔明先生所谓“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因此,如果按学院派别去衡量南师,或许不怎么学术,如果按大儒标准去衡量南师,则可见其通达与圆融中华文化对国学复兴的伟大意义。

古人有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一个人即使活到一百岁,不是忧愁就是病痛,这个人生未免太惨了。通常人的寿命是六七十岁,但计算一下:十五岁以前不懂事,不能算;最后的十五年,老朽不堪,眼看不见,耳听不见,也不能算;中间三四十年,一半在睡觉,又不能算。余下来的日子不过十五年左右,这十五年中,三餐吃饭、大小便又花去许多时间,真正不过活了几年而已。这几年如果真正快乐还好,倘使“不在愁中即病中”,那么在人生哲学上,这笔帐算下来,人活着等于零,够悲惨的!

我们在中国文学里,对于人生常有“贫病交加”的悲叹。世界上贫病交迫的人太多了,有一个朋友,过去地位很高,也是部长级的,现在有七八十岁了。前两个月碰面,看他气色很好,相逢便问年,他很风趣的说:“我是望八之年”。他来个谐音答话,自我幽默一番。这位朋友,现在蛮穷的, 他常说人世上的两个字,自己只准有一个字,绝不许同时拥有两字。什么字呢?“穷愁”两字。凡“穷”一定会“愁”,穷加上愁就构成穷愁潦倒。 他虽然已到望八之年, 因为只许自己穷,绝不再许自己愁,所以能“乐天知命而不忧”。 他真的做到了,遇见知己朋友,仍然谈笑风生。另外一个人还告诉我关于他的故事说:某老还是当年的风趣。他虽然穷,家里还有一个跟了他几十年当差的老佣人,不拿薪水,在待候他。有一天,他写了一张条子,叫老佣人送到一个朋友那里,这个朋友知道他的情况,又是几十年的老交情,他有条子要钱,当然照给。这一天他拿了一千块钱,然后到一家饭馆,吩咐配了几样最喜欢的菜;身上的香烟不大好,又吩咐拿来一听最喜欢抽的英国加立克牌的高级香烟。一个人慢慢享受,享受完了,口袋里掏出这一千元,全部给了茶房。茶房说要不了这许多,要找钱给他,他说不必回找了,多余的给小费。其实连那听外国香烟在内,他所费一共也不过三四百元。茶房说小费太多了,他仍说算了不必找了。他以前本来手面就这么大,赏下人的小费特别多,现在虽穷,还是当年的派头。习惯了,自己忘了有没有钱。所以朋友们当面说他仍不减当年的风趣,他听了笑笑说,我就要做到这一点,两个字只能有一个。 穷归穷,绝不愁,如果又穷又愁,这就划不来,变成穷愁潦倒就冤得很。 社会 上贫病交迫的人很多,要想心理上不再添愁,这个修养就相当高了。任何人处于这种环境,心里的忧愁、烦恼都吃不消的。心里一样快乐,这实在很难,物质环境苦到这个程度,心境恬淡依旧,个人的修养要到达那个境界可真不简单。

《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不欲以静”这四个字很妙,可以做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 完全无欲,自然静定 ,则“天下将自定”,所以“不欲”,没有欲望自然静。第二种解释是 如何做到“不欲”,那就必须先做到静, 才能真做到“无欲”。老庄的文章,就像禅宗的话头一样,八面玲珑,这面能说得通,那面也能通,都是一样的道理。

反正要做到“不欲以静”的话,先是自己能够清净无为,那么“天下将自定”。 做人做事创业,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直急急忙忙,天天发疯一样,执意非要成功不可,对不起,到了最后算总账的时候,恰恰是不成功 。这也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做事情能够勤劳,一念万年,细水长流,无所求,不求成果,亦不放弃努力,最后一定是成功的。

“往而不害,安平太”,人生要懂得这个天地的法则,所以,道家叫我们处世要抓住“大象”。但是人人都不肯注“大象”,却经常在小地方计较。 一块钱计较得很精明,而经常几十万、几百万反而被骗去了。有人拼命地节省,一毛钱也舍不得用,然后积蓄到了几百万,拿去放利息,一下子被倒账,就没有了。因为他只看到小利,没有把握大的状况之故。 “大象”是从大处着眼,所以能够“天下往”。“往而不害”,向前一直去,在完全无害的情况下,永远都会平安,永远都是太平。

“安、平、太”三个字有三个意义:“安”是我们现在讲的平安;“平”是永远的平等,没有波动;“太”是永远站在原始的基点上。“太”就是原始的那一点,既无进也无退,不是前也不是后,永远是在那个基点上。也就是儒家所说的, 永远就在人生的本分上。能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人,永远都是“安平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79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