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作品的读后感

郭沫若作品的读后感,第1张

  《银杏》(郭沫若)的读后感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佛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就已经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用人力保存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

    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刑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

    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江湖气息。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蹉丫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本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的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完)

    读后感:读完这篇文章,心里总觉得有种东西在升腾,然说不出来是因了什么。又一字一句地敲在电脑上,似有了些顿悟。

    作者描述的是银杏,但却是另有所指。难道他不是在借银杏表述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不是在表述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吗?端直、蓬勃、坚牢、庄重代表着他的气质;媚妩、青翠、莹洁、精巧代表着他的魅力;滋养、燃料、云冠、华盖则代表了他的美德。然而就是这样的精神,人们渐渐淡忘了,他们吃着白果,却想着洋槐和幽加里树。难道不是指他们喝着黄河母亲的乳汁,却在依阿取容,做着媚外降敌的勾当。作者忧心忡忡,长此以往,中国会不会从地面上隐遁下去。因此作者包含深情、发自肺腑地呼喊:爱银杏吧!爱我们的国家吧!不要让我们中国几千年所传承下来的历史文明和民族精神隐遁吧!

    在当今的社会里,也存在这样的蛀虫、垃圾。有的披着奉公为民的外衣,拿着国家的俸禄,背地里却做着贪污敛财、出国享受,祸害百姓的伎俩;还有的冷漠麻木、自私自利,成了金钱的奴隶。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气节,就会被别人看不起,就会变成社会的弃儿,同样,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民族精神,就会挨打,就要受气,也必将退出这个强敌如林的世界大舞台。所以,这篇文章也是告诫我们每一位的中国人,勿忘国耻,牢记使命,把我们中国的历史文明传承下去,把民族精神发扬下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像一个巨人,永远屹立与世界的东方。

    在被作家深深的赤子之情感染的同时,我还感受着他不拘一格的语言魅力。如:端直、葱茏、媚妩、依阿取容。这些都折射出作者独具匠心,不取已成的个性与丰富的想象力。确实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运动以后,像郭沫若这样在许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这个词来形容他。郭沫若在学术的若干领域,特别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在中国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辉煌的、巨大的。

近年来,很多文人对郭沫若大肆批评,有的符合事实,有的是歪曲事实的。出现批评和新的看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从总体上说,它会推动学术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一个正常的学术环境应当是有批评有反批评的,但是,在对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学者采取了轻薄的态度,这是不正确的,应该注意以科学的态度来对他进行研究。

郭沫若的创作分析:

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落是“五四”时期。主要作为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以《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

这是郭沫若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他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自我实现的程度很高。这当然跟“五四”时期特定氛围有关,那种宽松、自由、充满朝气的环境也有利于形成郭沫若浪漫的人格与创作风格。

第二个段落是三、四十年代,郭沫若变为“诗人—社会活动家”。由“文学革命”、“两个口号”论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郭沫若常因其文名簇拥到政坛,虽然其浪漫的个性并不宜于政界,却也以相当多的精力投入社会活动。

郭沫若的早期诗歌理论与他的早期诗歌创作的时间基本重合,是指五四到二十年代中后期。作为现代诗歌的****,白话诗歌的最早践行者之一,在现代诗歌史上拥有重要的作用。而他的诗歌评论以他本身的诗歌创作为基石,融汇东西,博古通今,自成一家,在许多问题上有许多自己的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一诗歌内核的情绪特征郭沫若认为诗歌的起因是感性的创造,诗歌的内涵也包含着感性的因素,感性在诗歌的创造和诗歌的内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是诗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文学本质的诗性内涵郭沫若以壮美的组诗《女神》登上文坛,技惊四座,他的一生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诗歌的探索,所以可以说诗歌是郭沫若的生命,因此他怀着对诗歌的极大的深情,而郭沫若以他独特的创作经验出发,鲜明的提出诗歌是文学的本质,赋予了文学本质浪漫而丰富的诗兴特征,这既与西方浪漫主义强调主观性、抒情性相一致,也吸收了古典文学以诗歌为正统的观点。三诗歌内在律的情感特征郭沫若提出诗歌节奏的内在律的观点,认为优秀的诗歌的节奏应该是内在的,是情绪的涨落,也就是把诗歌的节奏全部寄托在诗歌中情感的流露,情感的喷发,情感的轨迹,实际上这种认知也是对诗歌情绪内核说的扩展和升华,因为特别崇尚情绪,崇尚情感,所以就对一种纯感情流露的无任何矫饰的诗歌特别推崇,也就推崇诗歌的内在律。

在近代文人中,对郭沫若的争议性尤为强烈。特别是他的为人更是被议论纷纷,胡适曾评价他:郭沫若这个人反复善变,我是一向不佩服。鲁迅更骂他是一位:才子加流氓。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但是他的情感生活却很乱。他一生有过三次婚姻:

1、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张琼华。他们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所以郭沫若并不喜欢自己的这个妻子。结婚五天后,郭沫若就离开了家,两人并没有离异,从那以后,张琼华一个人守在郭沫若的老家。照顾他的父母。二十多年后,郭沫若还乡,向仍在苦等他的妻子张琼华表示歉意,后再次离开了家。而张琼华孤身一人,最终病逝于乐山,没有儿女,享年九十岁。

2、他的第二任妻子是佐藤富子,是郭沫若留学时认识的日本女子,育有五个子女。可当郭沫若学业一结束,竟然不告而别,后来佐藤富子为了爱情,带着5个孩子跑到中国找郭沫若,却发现他竟然又结婚了。二人只是在耄耋之年见了一面,再无交集。直到去世。

3、他的第三任妻子是于立群。是她陪伴着郭沫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是当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曾经和自己的姐姐有染时,她就选择自缢而亡。

最后,我认为郭沫若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存在,他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类型。对他人格问题,更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他的二儿子曾如此评价郭沫若: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而郭沫若本人也曾说过:我不是个人,我是坏了的人。我自己的人格确实是坏透了。但对于郭沫若先生,许多人还是肯定他的文学休养和才华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88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