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 肖邦 李斯特 罗西尼 门德尔松 格林卡 贝多芬 柴可夫斯基哪些是浪漫主义的?

舒伯特 肖邦 李斯特 罗西尼 门德尔松 格林卡 贝多芬 柴可夫斯基哪些是浪漫主义的?,第1张

浪漫主义音乐

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也是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它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要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皆可归为浪漫派。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资产阶级民族和民主革命时期,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和德国作曲家威伯的歌剧为标志开始形成浪漫主义形式,一直延续到19世纪20年代。从时代上讲,十九世纪中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全盛时期。

而以萧邦、舒曼、李斯特、瓦格纳、柴科夫斯基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主观性,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偏重个性化的心理的刻画,感情热烈而奔放,形式上不受拘泥,各民族音乐家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

  肖邦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其父为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自幼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登台演出。12-19岁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5岁开始发表作品,19岁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在此期间染上肺病,1948年赴伦敦演出时,病情恶化,回巴黎不久逝世,享年39岁。

  肖邦是浪漫乐派的著名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他的夜曲作品,充满幻想、情调深沉;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

  英国人评价什么都用英磅,他们喜欢艺术只是因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国时这样写道:"在我心里,已经什么也不想做了,我的心里觉得忧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感得到一种沉闷的苦痛,我早已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快乐了。 我根本什么也感觉不到,我简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着,耐性地等待着自己的完结。"肖邦的最后几年就这样完成了他个人悲剧的终结。可是,对于祖国,对于未来的祖国复兴,肖邦始终念念不忘。1846年波兰爆发了克拉科夫起义,失败后,加里西亚又发生了农民起义。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热情,他在信中欢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进行得极好";"加里西亚的农民给沃伦和波多尔农民做出了榜样;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后,波兰将是一个强盛、美好的波兰,总之,波兰。"1848年3月,波兹南公国起义,4月即遭到普鲁士的镇压。肖邦对此也表示了极大的惋惜: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 "我知道了关于波兹南公国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已经万念俱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对祖国未 来的热情憧憬,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热爱。正是这热爱使肖邦说出了他的遗愿:"我知道,帕斯凯维奇决不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华沙,那末,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后,他的遗体按他的嘱咐埋在巴黎的墓地,紧靠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见利尼的墓旁。那只从华沙带来的银杯中的祖国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脏则运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埋葬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肖总的说来,是愉快、开朗的。 一些练习曲以及一些玛祖卡舞曲等作品都十分优秀的但从有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过于华丽,甚至纤弱 矫饰的特点,看出受当时欧洲沙龙乐风以及波兰贵族气息影响的痕迹。各种民间舞蹈的体裁、节奏,以及风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动、感人。既 与民间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是经过精心加工和艺术提高的。

肖邦传世名作

1《夜曲》

《夜曲》为英国作曲家费尔德(1782—1837)所首创。他采用平静的和弦伴奏下的优美旋律这种形式,表现夜的幽静和梦幻的情调。肖邦继承了这种形式,又极大地发展、创新了这种形式。肖邦的《夜曲》,包含了相当多样的意境,甚至是热情的戏剧性形象。令人惊疑的是,无论音乐多么复杂、激动,却仍不失“夜”的总的感觉。由于肖邦赋予了《夜曲》以新面貌,后人都将《夜曲》看作是肖邦创作特有的标志之一。

肖邦的《夜曲》,几乎每一首都是那么迷人。其中最为广大听众熟悉的可能是第二号《bE大调夜曲》,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开始是圣咏般的和弦进行,从容而又威严,蕴涵着内在的力量。这力量开始是片断的显露,逐渐积累,显露的片断在增大,终于,酿成双手八度齐奏从上往下排山倒海式的暴发,此时,真是身在“黑夜”心在“白昼”了。经过中段的暴发,“夜”再也无法平静,当第一段再现时,同样的曲调用了织体完全不同的伴奏,原来严整的节奏现在变成了惶惶不安的三连音,音乐变得哀怨、悲痛,久久不能平息。在增加了一段扩充的终止后,才勉强安静下来,最后消失在延长音里,可留下的沉重心绪始终没有消失。

2《前奏曲》

肖邦在24个大小调上写了24首《前奏曲》。关于这些乐曲,曾有各种不同的评说。有的认为是《练习曲》的雏形,甚至认为有些是草稿,有的认为是音乐的格言,有的认为是即兴式的音乐意念,类似“音乐瞬间”。有的钢琴家将24首当作一个套曲,从头至尾连续演奏,有的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的确,这些作品有长有短、情趣各异、手法多样,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五颜六色。

我们知道肖邦生前曾不肯出版自己的某些作品,而后人将其出版后都公认是音乐的珍品。由此判断,肖邦对正式发表自己的作品是十分严肃的。既然肖邦于1839年将这批《前奏曲》出版,恐怕不会是草稿。事实上,随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珍爱这些《前奏曲》。下面介绍其中常被演奏的两首。

第15号《bD大调前奏曲》,又名《雨滴前奏曲》。这里又遇上了别人为乐曲起名的事情。说来耐人寻味,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之一,但是肖邦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却从不为自己的作品加上一个说明音乐内容的曲名。对于别人给他的乐曲命名,他也十分反感。可见,浪漫主义音乐,根本上在于音乐的气质本身,不在于有名无名。肖邦反对一个具体的名称,说明他的音乐有广泛的概括性。所以,我们欣赏那些已被命名的乐曲时,只能将名称作为理解的一个媒介,一个入门的途径,绝对不必限制自己联想、体验的自由。比如这首《雨滴》的得名,显然是伴奏部中一个bA(#G)音,几乎从头至尾在八分音符平稳的律动上,持续不停,恰似从屋檐上滴下的雨珠,滴滴答答不绝于耳,行板:

雨滴声衬托出恬静,心中升出高尚、美丽的歌。随着雨滴声声,慢慢地,思绪转向沉重,在低音区出现了小调的曲调,雨滴声化为了宏亮的钟声,心情激动起来。最后又回到开头的安静,仍在雨滴声中结束。

第24首《d小调前奏曲》,有人称之为《雷雨时的祈祷》。这里确有雷雨闪电的气氛而“祈祷”,则绝无此事。这首作品与《革命练习曲》写于同时,也同样是沙皇俄国军队攻占华沙这一事件,在肖邦心中激起的惊涛骇浪。所以,音乐的性质与《革命练习曲》相似。所不同的,这里只有愤怒,“来不及”在悲哀中逗留;这里是慷慨激昂,不屈不挠,已经没有眼泪。左手低音从头至尾这样轰鸣,似沉雷,如战鼓:

主题音调坚定、果敢,一派英姿:冲击力直达末尾,最后三次猛击钢琴最低音区的主音D,以表达作曲家那义无反顾、钢铁般坚强的意志。

3《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起《玛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玛祖卡》。但唯有肖邦写了大量的、闪耀着特异光彩的《玛祖卡》。在肖邦本人的作品中,《玛祖卡》也很特殊。一是这批作品,最具波兰泥土的芳香。另外,这是他较少带有戏剧性、悲剧性成分的创作领域之一。

玛祖卡舞,是波兰玛祖维亚地方的民间舞蹈。它的音乐,都是三拍子的,典型的节奏是:

此外还有库亚维亚克舞曲和奥别列克舞曲也都是三拍子的。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集合上述三种舞曲的特点创作出来的。玛祖卡舞曲的典型节奏,在肖邦《玛祖卡舞曲》中经常显露,但肖邦是出神入化地应用它,远不是刻板地重复民间节奏。旋律,肖邦是天才地吸取民间音乐的精华,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艺术标准创造出来的。和声、调式更有肖邦独出心裁的创造。尽管如此,《玛祖卡舞曲》的波兰乡土风格毫不减弱;相反,是以更高雅、更诗意的风度,婷婷玉立于钢琴音乐的百花园之中。评论家们说,《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对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觉,是波兰人民的“整个灵魂”。

由于《玛祖卡舞曲》是这么波兰化的音乐,有位波兰钢琴家说只有波兰人才能弹好。然而,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是,1955年在华沙举行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国钢琴家傅聪不但获得了第三名,而且还得了《玛祖卡》的最佳演奏奖。

肖邦分类作品

(Op代表作品编码,例如Op10-3表示作品十号的第三首)

1,圆舞曲(华尔滋) (Waltzes)

萧邦著名的圆舞曲,相信小朋友一定听过!这些圆舞曲是萧邦在维也纳时,运用维也纳华尔滋三拍的节奏,加上优美的曲调与抒情性,同时也发辉高度的钢琴技巧,因此萧邦的圆舞曲适合聆赏与演奏,比较不适合跳舞喔!

◎第1号圆舞曲降E大调Op 18

◎第3号华丽圆舞曲a小调Op 34-1

◎第6号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Op 64-1

小狗圆舞曲是描述乔治桑的小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一首曲子,因为曲子很短,因此也被称为「小圆舞曲」(Minute)

◎第7号圆舞曲升c小调Op 64-2

◎第8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4-3

◎第9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9-1

◎第10号圆舞曲b小调Op 69-2

◎第14号圆舞曲e小调OpPosth

2,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s)

萧邦不太喜欢管弦乐器,所以他的钢琴协奏曲(以钢琴为主,管弦乐搭配的曲子)也只有两首而已。第二号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就是写给初恋情人的优美「情书」,大家可以听听看唷!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一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二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三乐章

3,夜曲(Noctunes)

夜曲是英钢琴师兼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曲式,以优美的旋律为主。萧邦受他的影响,第一首夜曲也已旋律为主,但后来的夜曲则加上更丰富的内容,不单是优美的旋律而已,所以是萧邦独特风格的夜曲。

◎第1号夜曲降b小调Op9-1

◎第2号夜曲降E大调Op9-2

4,练习曲(Etudes)

学钢琴的人,一定会弹到萧邦的练习曲!这些曲子运用了高度的钢琴技巧,包括快速的八度音程、还有三或六度的连续平行等等。不过这些练习曲并不只是教学用的,而是同时兼具艺术性,演奏者必须兼顾技巧、节奏、旋律、和声还有音乐的情绪表现,所以还是很到受乐迷的喜爱。

◎第3号练习曲E大调「离别」 Op10-3

这首练习曲是萧邦离开波兰前往巴黎时的创作,离开祖国与思念故乡的感情都表露无遗。

◎第4号练习曲降g小调「黑键」Black Key Op10-4

◎第12号练习曲c小调「革命」Revolutionary Op10-12

这首是萧邦在听到波兰遭俄国攻占时所创作的曲子。

5,前奏曲(Preludes) Op28

作品28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集是萧邦晚年为了筹措疗养的旅费而创作的曲子。

◎第4号前奏曲e小调「窒息」Suffocation

◎第11号前奏曲B大调「蜻蜓」Dragon Fly

◎第15号前奏曲降D大调「雨滴」Raindrop

◎这首前奏曲左手规律的节奏像雨滴的声音,因此得名。

◎第23号前奏曲F大调「快乐之船」Pleasure Boat

◎第24号前奏曲降D大调「暴风雨」The Storm

6,波兰舞曲(Polonaises)

波兰舞曲是以宫廷为中心,华丽而壮大的民族舞曲。萧邦七岁时就创作了两首波兰舞曲(G小调与降B大调),而后来的创作不但有舞曲,还有波兰语的诗喔!

◎第三号波兰舞曲A大调「军队」MilitaryOp40-1

象征波兰旗士精神的宏伟。

◎第六号波兰舞曲降A大调「英雄」HeroicOp53

7,马厝卡舞曲(Mazurkas)

马厝卡舞曲是波兰东普鲁士与俄国之间一带,属于农民的民族舞曲,热爱祖国的萧邦创作了55首马厝卡舞曲,将思乡的情感转化为丰富的旋律。

第五号马厝卡舞曲降B大调Op7-1

8,奏鸣曲(Sonatas)

萧邦不喜欢被固定的奏鸣曲曲式所拘束,所以他的创作当中只有二首奏鸣曲而已。其中第二号的第三乐章的「送葬」进行曲,是西方葬礼中的送葬曲。

◎第二号奏鸣曲降b小调Op35第三乐章「送葬」

(Marche Funebre)

9,其他名曲

以下曲子也是萧邦的名曲:

◎幻想即兴曲升c小调Fantaisie-ImpromptuOp66

◎船歌升F大调BarcarolleOp60

◎第4号叙事曲f小调BalladeOp52-4

全部以上乐曲下载地址:http://wwwverycdcom/topics/236925/

=========================================================

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一1897) 在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曾与古典音乐大 师巴赫、贝多芬齐名。他的生平并不令人 瞩目。但他的作品却在音乐史上占有令人 瞩目的地位。

勃拉姆斯1833年诞生在德国汉堡的 一个职业乐师家中。父亲是他的第一个音 乐教师。清苦的童年刚刚度过,十三罗的勃拉姆斯就为生活而奔 波在娱乐场所。他说过:”象我这样艰难地过日子的人恐怕并不 多。”这期间,他写了一百五十多首小品,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 必要的基础。

1853年,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到各地旅行演出,并接触到一些 音乐界的知名人物——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以及李斯特和舒 曼。舒曼热情地肯定了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作曲家。在舒曼晚年的 最后一篇文章中,他以《新的道路》为题,指出勃拉姆斯是"有 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推崇和鼓励年轻的作曲家登上乐坛。

1848年至1860年是勃拉姆斯创作的最初时期。他以流畅的笔 触写出一批乐观明快的作品,表达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诚挚热 爱。此后,德国处于日益反动的封建统治之下,1862年,勃拉姆 斯在痛苦的傍徨中,离开德国迁居维也纳。在那里,他担任合唱 指导、乐队指挥,并继续创作新的作品。

1871年,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但更加残酷的统治 也接踵而至。勃拉姆斯最初以欣喜的心情欢迎民族的统一,并为 此写下《凯旋之歌》。但很快他就为黑暗的社会现实而深感焦虑 和不安。在作曲家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曲折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矛 盾心境。

晚年,勃拉姆斯走向退隐。他专注于室内乐和歌曲写作,并 潜心收集与改编民间音乐。1897年,勃拉姆斯在维也纳逝世。

勃拉姆斯一生以各类音乐体裁写过大量作品。他的四部交响 曲写作于他的创作成熟时期。被人称作"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 《第一交响曲》竣笔时,勃拉姆斯时年已达四十三岁。他的几部 协奏曲作品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两首钢琴协奏曲、 《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他的管弦乐作品 《海顿 主题变奏曲》、《学院节庆序曲》、《悲剧性序曲》等,都以严谨 的结构、多彩的色调而久负盛名。他的钢琴作品和三百余首声乐 作品,洋溢着动人的抒情气息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其中如《匈牙 利舞曲》、《摇篮曲》等朴实的音乐小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 作。

勃拉姆斯作品鲜明地继续了德奥古典音乐传统,并广泛地吸 收了欧洲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素养。在十九世纪后年叶的严酷现实 中,勃拉姆斯在自己创作中保持和发扬了这些出自于历史上和人 民中的进步、健康的精神和情感,这是他在音乐文化史上所作出 的重要贡献。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勃拉姆斯的作品,特别是 他晚年的一些作品较为低沉晦涩,反映出了他的动摇、隐退和矛 盾的心理。勃拉姆斯的创作生涯及其作品,使他作为德奥古典作 曲家中的"最后一人"而在音乐史上享有特殊地位。

摘自《西洋百首名曲祥解》(人民音乐出版社)

经典作品: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1 Un poco sostenuto - Allegro (15:30)

2 Andante sostenuto (9:30)

3 Un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 (5:08)

4 Adagio - Allegro non troppo, ma con brio (19:12)

Symphony No 2 in D Major Op 73

1 Allegro non troppo (15:30)

2 Adagio non troppo (10:22)

3 Allegretto grazioso (Quasi andantino) - Presto ma non assai (5:39)

4 Allegro con spirito (9:55)

Symphony No 3 in F major Op 90

1 Allegro con brio (10:04)

2 Andante (9:04)

3 Poco Allegretto (6:12)

4 Allegro (9:37)

Symphony No 4 in E major Op 98

1 Allegro non troppo (14:02)

2 Andante moderato (12:45)

3 Allegro giocoso (7:26)

4 Allegro energico e passionato (11:19)

Tragic Overture in D minor Op 81 (13:03)

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 in C major Op 80 (11:25)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 Haydn in B flat major Op 56a (18:23)

1 Chorale St Antoni: Andante (2:04)

2 Variation I: Poco pianimato (1:20)

3 Variation II: Pivivace (0:59)

4 Variation III: Con moto (1:38)

5 Variation IV: Andante con moto (2:03)

6 Variation V: Vivace (0:56)

7 Variation VI: Vivace (1:28)

8 Variation VII: Grazioso (2:51)

9 Variation VIII: Presto non troppo (1:00)

10 Finale: Andante (4:00)

Wiener Philharmoniker

Sir John Barbirolli

(Wien, Musikvereinssaal, December, 4-18, 1967)

Piano Concerto No 1 in D minor Op 15

1 Maestoso (23:32)

2 Adagio (15:44)

3 Rondo (Allegro non troppo) (12:50)

Piano Concerto No 2 in B flat Op 83

1 Allegro non troppo (19:27)

2 Allegro appassionato (9:24)

3 Andante (13:01)

4 Allegretto grazioso (9:27)

Daniel Barenboim, Piano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Sir John Barbirolli

(No1 Studio, Abbey Road, London, August, 1967)

Double Concerto for Violin, Cello & Orchestra in A, Op 102

1 Allegro (16:30)

2 Andante (6:58)

3 Vivace non troppo (8:28)

Alfredo Campoli, Violin

AndrNavarra, Cello

HallOrchestra

Sir John Barbirolli

(September, 17-18, 1959)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7

1 Allegro non troppo (Cad Kreisler) (22:51)

2 Adagio (9:58)

3 Allegro giocoso, ma non troppo - Poco pipresto (8:13)

Yehudi Menuhin, Violin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Rudolf Kempe

(September, 1957)

下载:http://wwwverycdcom/topics/129344/

==================================================================

格里格: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1843年6月15日格里格生于卑尔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经著名小提琴家O布尔推荐,1858~1862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首次作品音乐会。1863~1866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活动,与挪威民族音乐的倡导者音乐家R诺拉克等人共创“尤特皮”音乐社,创作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族音乐。回国后,为建立挪威民族乐派积极展开音乐活动。1871年创立克里斯蒂安尼亚(今挪威首都奥斯陆)音乐协会,曾任该协会爱乐乐团和卑尔根“和谐”合唱团指挥,并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国举行作品音乐会。1874年被政府授予终身年俸,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和牛律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逝世时,挪威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格里格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他沿着布尔、诺拉克等人开创的道路,努力钻研民间音乐,作曲家LM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区民间曲调》 《挪威民间叙事曲曲调》等集子,成为他创作的音调源泉。在创作实践中,他借鉴欧洲各国音乐传统,特别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成果,通过对民族历史的歌颂,对祖国大自然和民间生活的艺术感受,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

他的创作主要是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包括百余首抒情独唱曲)。如歌曲《来自祖国》(1894),以淳朴的民间曲调,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感情,钢琴曲《祖国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间叙事歌的庄严风格,赞颂了民族历史的光荣,诗人比昂松特为此曲配上《前进!这是我们先辈们的战斗呼唤》的诗篇,借颂扬祖先的业绩,为现实的民族独立斗争呐喊。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乡土在望》(1870)和许多民族题材的作品里,都以鲜明的民族情调表达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争取独立的愿望,适应了当时挪威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在格里格的创作题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乐表现了北国挪威壮丽、俊秀的自然风貌,农村山区的民间生活和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如以民间歌曲、舞曲为素材写的钢琴曲《挪威民间生活素描》(1871)、《挪威农民舞曲》(1903)等,特别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特点的钢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别编为10集发表)。在这些作品里,通过民间音调和精雕细刻的艺术提炼,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间生活乃至神话世界,都描绘成一幅幅色彩瑰丽、风格质朴的音乐水彩画。其中,出色地再现了挪威民间节日和农村婚礼的欢乐场面,响彻着典型的挪威民间舞曲哈林、斯普林的热情奔放和活泼的旋律,艺术地模拟出西部峡湾地区民间提琴手拉奏的五度和弦音响和山区牧民的牧牛歌调,也生动地刻划了民间童话里山妖、风精、侏儒等奇幻形象。在民族风格的探索上(如民间乐汇、调式的运用、民族色彩性的和声配置、民间舞曲特定的节奏音型等),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在许多以个人精神生活为题材的抒情歌曲里,格里格表达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之情,歌颂了爱情、母爱和友谊,为“消逝的日子”写过叹惜的哀调,为“孤独的流浪汉”唱出了同情的短歌。如在《我爱你》(1864)、《茅舍》(1869)、《游吟艺人之歌》(1876)《母亲的忧伤》(1868)等形象单一并具有随笔性的浪漫抒情歌曲里,他着力于细腻的心理刻划和独具一格的艺术意境,笔调简洁,形象真切,渗透着强烈的挪威民族的浪漫主义感情色彩,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1874~1875年间,格里格为H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彼尔·金特》写过2段音乐,后来选出8首重新配器,分别编为两部管弦乐组曲,成为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戏剧原著采用挪威民间传说,通过青年农民彼尔所经历的光怪陆离的冒险生活(如战胜山魔、掠财致富、异国漫游等),嘲讽了追求权力与金钱的私欲,讴歌了淳朴、自然的生活理想。格里格还为戏剧写了一系列充满诗情画意、色调丰富的配乐。如《晨景》中音乐如一股凉爽的清泉,在一片安谥的田园气氛中,衬托着太阳破云而出的晨曦美景,颤动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脉动;《山魔的大厅》中那种狂暴粗野、咄咄逼人的音乐给人难忘的怪诞印象;《奥塞之死》是彼尔在弥留的母亲床前的挽歌,忧伤的旋律如长眠前最后的呼吸和生命的慢慢衰亡;而《索尔维格之歌》则是全部配乐中的杰作,它以晶莹透彻婀娜多姿的民歌风格,刻划了索尔维格温顺、纯洁的性格和心灵。此外,在一些充满异国情调的音乐片断里,如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阿拉伯舞曲》,既文雅轻盈又热情奔放的《阿尼特拉舞曲》,都由于绚丽多彩的配器色调而独具魅力。

他的具有卓越艺术成就和民族特点的作品,还有早期创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1868),弦乐曲《两首悲调》(《创伤》和《晚春》,1881_)、G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1867)、c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1887)、《g小调弦乐四重奏》(1877~1878)、《e小调钢琴奏鸣曲》(1865)。为纪念丹麦民族戏剧奠基者、戏剧家LHB霍尔堡写的《霍尔堡康塔塔》和钢琴组曲《霍尔堡时代》(1884,曾改编成弦乐组曲);以民歌主题写成的标题幻想性小品《g小调钢琴叙事曲》(1876)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格里格在钢琴抒情小品里的思想情趣和清新的格调。

格里格的音乐很快流行起来。一个世纪以来,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上演。而且不仅在正规的大音乐厅里演奏,在咖啡厅和餐厅里也同样听得到。如此轰动的公众应与人们对一名在贫困中苦苦拼搏的艺术家的传统想象大相径庭,而后来的轻音乐演奏者们又滥用了格里格和声方面的创意,这种作法对格里格的形象产生了不利的影响。1957年,就在纪念格里格逝世五十周年之际,评论家们宣称,格里格的名字已经确定无疑地在古典音乐圈中失去了其重要作用。然而历史又再一次出现了转折,这一转折对格里格来说是个良机。许多浪漫派音乐作品开始追求复古,格里格的音乐正属于这一范畴。他的作品仍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里上演,他的唱片发行量还在直线上升。新一代音乐家们已经重新认识到对其作品的无休止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在法国印象派新世界之声研讨会上,许多音乐研究者们指出了格里格晚期作品的重要意义。1926年2月,墨里斯拉维尔访问奥斯陆时说:“我所在的法国作曲家阶层已经强烈地被他的音乐所吸引。除了德彪西还没有一个作曲家象格里格这样能引起我的共鸣。”贝拉巴托克,这位曾试图在民乐基础上革新二十世纪音乐形式的作曲家,也同样感受到了格里格钢琴改编曲的巨大冲击力。

爱德华格里格的目标是创造一种民族的音乐形式,充分表达挪威人民的个性,就这一点而言,他对其他的作曲家是个极大的激励。然而,他的作品的重大意义不仅仅限于此,事实上他成功地运用音乐这一形式表达了一种众所认同的思想和激情。格里格的音乐早已超越了国界,这充分表明他决不仅仅是一位民族作曲家。

下载:

http://wwwverycdcom/topics/154284/

http://wwwverycdcom/topics/159353/

分类作品

[编辑本段]

(Op代表作品编码,例如Op10-3表示作品十号的第三首)

1,圆舞曲(华尔滋) (Waltzes)

肖邦著名的圆舞曲,相信小朋友一定听过!这些圆舞曲是萧邦在维也纳时,运用维也纳华尔滋三拍的节奏,加上优美的曲调与抒情性,同时也发辉高度的钢琴技巧,因此萧邦的圆舞曲适合聆赏与演奏,比较不适合跳舞喔!

◎第1号圆舞曲降E大调Op 18

◎第3号华丽圆舞曲a小调Op 34-1

◎第6号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Op 64-1

小狗圆舞曲是描述乔治桑的小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一首曲子,因为曲子很短,因此也被称为「小圆舞曲」(Minute)

◎第7号圆舞曲升c小调Op 64-2

◎第8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4-3

◎第9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9-1

◎第10号圆舞曲b小调Op 69-2

◎第14号圆舞曲e小调OpPosth

2,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s)

肖邦不太喜欢管弦乐器,所以他的钢琴协奏曲(以钢琴为主,管弦乐搭配的曲子)也只有两首而已。第二号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就是写给初恋情人的优美「情书」,大家可以听听看唷!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一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二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三乐章

3,夜曲(Nocturnes)

夜曲是英钢琴师兼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曲式,以优美的旋律为主。萧邦受他的影响,第一首夜曲也已旋律为主,但后来的夜曲则加上更丰富的内容,不单是优美的旋律而已,所以是萧邦独特风格的夜曲。

◎第1号夜曲降b小调Op9-1

◎第2号夜曲降E大调Op9-2

4,练习曲(Etudes)

学钢琴的人,一定会弹到萧邦的练习曲!这些曲子运用了高度的钢琴技巧,包括快速的八度音程、还有三或六度的连续平行等等。不过这些练习曲并不只是教学用的,而是同时兼具艺术性,演奏者必须兼顾技巧、节奏、旋律、和声还有音乐的情绪表现,所以还是很到受乐迷的喜爱。

◎第3号练习曲E大调「离别」 Op10-3

这首练习曲是萧邦离开波兰前往巴黎时的创作,离开祖国与思念故乡的感情都表露无遗。

◎第5号练习曲降G小调「黑键」Black Key Op10No5

◎第12号练习曲c小调「革命」Revolutionary Op10-12

这首是萧邦在听到波兰遭俄国攻占时所创作的曲子。

5,前奏曲(Preludes) Op28

作品28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集是萧邦晚年为了筹措疗养的旅费而创作的曲子。

◎第4号前奏曲e小调「窒息」Suffocation

◎第11号前奏曲B大调「蜻蜓」Dragon Fly

◎第15号前奏曲降D大调「雨滴」Raindrop

◎这首前奏曲左手规律的节奏像雨滴的声音,因此得名。

◎第23号前奏曲F大调「快乐之船」Pleasure Boat

◎第24号前奏曲降D大调「暴风雨」The Storm

6,波兰舞曲(Polonaises)

波兰舞曲是以宫廷为中心,华丽而壮大的民族舞曲。萧邦七岁时就创作了两首波兰舞曲(G小调与降B大调),而后来的创作不但有舞曲,还有波兰语的诗喔!

◎第三号波兰舞曲A大调「军队」MilitaryOp40-1

象征波兰旗士精神的宏伟。

◎第六号波兰舞曲降A大调「英雄」HeroicOp53

7,马祖卡舞曲(Mazurkas)

马祖卡舞曲是波兰东普鲁士与俄国之间一带,属于农民的民族舞曲,热爱祖国的萧邦创作了55首马祖卡舞曲,将思乡的情感转化为丰富的旋律。

第五号马祖卡舞曲降B大调Op7-1

8,奏鸣曲(Sonatas)

肖邦不喜欢被固定的奏鸣曲曲式所拘束,所以他的创作当中只有二首奏鸣曲而已。其中第二号的第三乐章的「送葬」进行曲,是西方葬礼中的送葬曲。

◎第二号奏鸣曲降b小调Op35第三乐章「送葬」

(Marche Funebre)

9,其他名曲

以下曲子也是萧邦的名曲:

◎幻想即兴曲升c小调Fantaisie-ImpromptuOp66

◎船歌升F大调BarcarolleOp60

◎第4号叙事曲f小调BalladeOp52-4

◎幻想曲(非即兴幻想曲)

弗雷得利克·肖邦

又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职业:作曲

所属地区:波兰

生日:1810年3月1日

称号:钢琴诗人

代表作:马厝卡舞曲、圆舞曲

钢琴诗人

1810 年生於波兰华沙近郊小镇泽拉左瓦‧沃拉村,父亲是法国人,从事教师工作,母亲是波兰没落贵族后裔。因此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萧邦是波兰人,但是从身世看来,萧邦其实具有法国血统,而且萧邦一生前二十年是在波兰度过,后二十年则生活在法国,波兰和法国两个国家对於萧邦的性格以及作品风格都具有相当程度影响。萧邦父母一共生了四个孩子,萧邦行二。虽然家境并不富有,但是父母总是想办法给孩子们舒适的生活,因此萧邦的童年非常愉快。萧邦在三、四岁时即经常自行玩弄家里的钢琴,父母见他对音乐如此有兴趣,开始教他一些基本音乐知识。

萧邦六岁时随钢琴师齐尼夫学琴,萧邦进步神速,八岁时公开演奏了一首协奏曲,自此被视为音乐神童,成了华沙上流社会宠儿。

十二岁时萧邦拜华沙音乐院院长艾尔斯纳为师,原本想学作曲,但艾尔斯纳却看出萧邦具有独特天份,因此并未用传统刻板的作曲法限制他的思维,没多久艾尔斯纳便停止对萧邦传授,萧邦以后也就没再正式向其他老师学习过,一切都是靠自己摸索。萧邦日后被乐评家批评在管弦乐写作上有缺失,其实也正反映出他作曲技法训练不足。不过若从另一角度来看,萧邦能够跳出传统作曲法则的束缚,依著自己的天赋创造出与众不同的钢琴音乐,却也不能不归功於艾尔斯纳的慧眼。

十五岁时萧邦首次出版作品,并积极从事演奏活动。十七岁时以一首采自莫扎特歌剧 " 唐 乔凡尼 " 的变奏曲,赢得舒曼传颂至今的乐评:「绅士们,请脱帽……一位天才,……我在萧邦伟大的天分、高尚的目标和他的大师级作品前俯首」。十八岁前往柏林举行了几场演奏会,也弹奏一些自己的作品,获得相当好评。十九岁时首度前往向往已久的维也纳,维也纳音乐界对他颇表欢迎,使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他返回波兰途中,又游历了布拉格、德勒斯登等地,增广不少见闻。二十岁时萧邦再度拜访维也纳,当抵达维也纳没多久便爆发波兰抗俄战争,和他一同到维也纳的朋友都相继回国参战,萧邦希望随友人一起回国为祖国效力,但父母认为他体格太弱恐怕无法适应军旅生活,要他继续留在维也纳。

由於奥国支持俄国,维也纳人民多半不敢再和波兰人接近,萧邦因此失去举办演奏会的机会,也丧失了经济来源。萧邦在维也纳面临生活困境,亲友也都因身陷战争无法提供救济,所以生活相当拮倨。1831 年 7 月萧邦决定离开维也纳,当行经斯图卡特时听到波兰革命失败、华沙沦陷的消息,在悲痛下创作出 " 革命练习曲 "。

九月间抵达巴黎,并认识了麦亚白尔、罗西尼、贝里尼、白辽士及李斯特等作曲家。当萧邦初抵巴黎时,李斯特已是巴黎乐坛上的知名人物,他对萧邦非常友善,也颇为推崇萧邦的演奏和作品,李斯特曾赞扬萧邦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抒情钢琴家,他那轻巧、甜美的手法,以及作品中的独特魅力,都是无与伦此的』。1832 年在巴黎的首次演奏会上立刻获得乐界的注意与好评。更幸运的是萧邦遇到雷齐维王子,他将萧邦引介给巴黎的上流社会,使萧邦一夕成名,不少贵妇们著迷於萧邦风采,都要求跟他学琴,也使得萧邦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可以更安心地从事创作。此后十年是萧邦一生中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在巴黎的最初几年,萧邦多半写作一些如夜曲、圆舞曲及马祖卡舞曲等具有沙龙性质的音乐,相当受到人们喜爱,可是当萧邦的名望日盛一日时,他也渐渐失去举行公开演奏会的兴趣。1835 年后,萧邦只有在 1841 年、1842 年、1848 年举办过演奏会,大多数时候他只喜欢在社交场合为朋友们弹奏。

萧邦终身未娶,不过气质出众、才华洋溢的萧邦,当然经历过许多次浪漫的爱情。从初恋情人蕾波狄娜到康斯坦彩、玛莉亚‧沃金斯卡 等,但都不持久,直到 1836 年女作家乔治桑的出现。乔治桑与萧邦是经由李斯特介绍认识,乔治桑大萧邦六岁,离过婚有两个小孩,喜欢做男性打扮,因此萧邦对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可是另一方面,乔治桑拥有锐利的头脑与坚犟的个性,这些特质和阴柔的萧邦完全相反,所以也吸引著萧邦,尤其是那一年萧邦染上了肺病,虚弱的身体正好需要像乔治桑这样健康而又具有母性光辉的女性来照顾,不久两人便坠入情网,进而同居。

萧邦与乔治桑共同生活了九年,在乔治桑的照料下,萧邦一面可以安心养病,一面又可专心作曲,许多杰作都在这个时期完成。1846 年萧邦与乔治桑感情出现裂痕,到了 11 月中,争吵达到顶点,情缘已尽,两人分手。

此后萧邦的健康情况日益衰败,也几乎不曾再写出任何作品。1848 年 2 月萧邦举行了他在巴黎的最后一场演奏会,从演奏会后萧邦疲惫的神情,显示出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已非常差,可是之后萧邦仍然抱病访问英国,在伦敦颇受英国上流社会欢迎,并在维多利亚女王御前演奏。然而伦敦潮湿多雾的气候,对他的健康造成了更不良的影响,咳嗽日益转剧,有时连呼吸都感到困难,11 月他又回到巴黎,几乎已病入膏肓,隔年 10 月 17 日终於溘然长逝,享年三十九岁。

作品简介:

1《夜曲》

《夜曲》为英国作曲家费尔德(1782—1837)所首创。他采用平静的和弦伴奏下的优美旋律这种形式,表现夜的幽静和梦幻的情调。肖邦继承了这种形式,又极大地发展、创新了这种形式。肖邦的《夜曲》,包含了相当多样的意境,甚至是热情的戏剧性形象。令人惊疑的是,无论音乐多么复杂、激动,却仍不失“夜”的总的感觉。由于肖邦赋予了《夜曲》以新面貌,后人都将《夜曲》看作是肖邦创作特有的标志之一。

肖邦的《夜曲》,几乎每一首都是那么迷人。其中最为广大听众熟悉的可能是第二号《bE大调夜曲》,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开始是圣咏般的和弦进行,从容而又威严,蕴涵着内在的力量。这力量开始是片断的显露,逐渐积累,显露的片断在增大,终于,酿成双手八度齐奏从上往下排山倒海式的暴发,此时,真是身在“黑夜”心在“白昼”了。经过中段的暴发,“夜”再也无法平静,当第一段再现时,同样的曲调用了织体完全不同的伴奏,原来严整的节奏现在变成了惶惶不安的三连音,音乐变得哀怨、悲痛,久久不能平息。在增加了一段扩充的终止后,才勉强安静下来,最后消失在延长音里,可留下的沉重心绪始终没有消失。

2《前奏曲》

肖邦在24个大小调上写了24首《前奏曲》。关于这些乐曲,曾有各种不同的评说。有的认为是《练习曲》的雏形,甚至认为有些是草稿,有的认为是音乐的格言,有的认为是即兴式的音乐意念,类似“音乐瞬间”。有的钢琴家将24首当作一个套曲,从头至尾连续演奏,有的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的确,这些作品有长有短、情趣各异、手法多样,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五颜六色。

我们知道肖邦生前曾不肯出版自己的某些作品,而后人将其出版后都公认是音乐的珍品。由此判断,肖邦对正式发表自己的作品是十分严肃的。既然肖邦于1839年将这批《前奏曲》出版,恐怕不会是草稿。事实上,随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珍爱这些《前奏曲》。下面介绍其中常被演奏的两首。

第15号《bD大调前奏曲》,又名《雨滴前奏曲》。这里又遇上了别人为乐曲起名的事情。说来耐人寻味,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之一,但是肖邦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却从不为自己的作品加上一个说明音乐内容的曲名。对于别人给他的乐曲命名,他也十分反感。可见,浪漫主义音乐,根本上在于音乐的气质本身,不在于有名无名。肖邦反对一个具体的名称,说明他的音乐有广泛的概括性。所以,我们欣赏那些已被命名的乐曲时,只能将名称作为理解的一个媒介,一个入门的途径,绝对不必限制自己联想、体验的自由。比如这首《雨滴》的得名,显然是伴奏部中一个bA(#G)音,几乎从头至尾在八分音符平稳的律动上,持续不停,恰似从屋檐上滴下的雨珠,滴滴答答不绝于耳,行板:

雨滴声衬托出恬静,心中升出高尚、美丽的歌。随着雨滴声声,慢慢地,思绪转向沉重,在低音区出现了小调的曲调,雨滴声化为了宏亮的钟声,心情激动起来。最后又回到开头的安静,仍在雨滴声中结束。

第24首《d小调前奏曲》,有人称之为《雷雨时的祈祷》。这里确有雷雨闪电的气氛而“祈祷”,则绝无此事。这首作品与《革命练习曲》写于同时,也同样是沙皇俄国军队攻占华沙这一事件,在肖邦心中激起的惊涛骇浪。所以,音乐的性质与《革命练习曲》相似。所不同的,这里只有愤怒,“来不及”在悲哀中逗留;这里是慷慨激昂,不屈不挠,已经没有眼泪。左手低音从头至尾这样轰鸣,似沉雷,如战鼓:

主题音调坚定、果敢,一派英姿:冲击力直达末尾,最后三次猛击钢琴最低音区的主音D,以表达作曲家那义无反顾、钢铁般坚强的意志。

3《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起《玛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玛祖卡》。但唯有肖邦写了大量的、闪耀着特异光彩的《玛祖卡》。在肖邦本人的作品中,《玛祖卡》也很特殊。一是这批作品,最具波兰泥土的芳香。另外,这是他较少带有戏剧性、悲剧性成分的创作领域之一。

玛祖卡舞,是波兰玛祖维亚地方的民间舞蹈。它的音乐,都是三拍子的,典型的节奏是:

此外还有库亚维亚克舞曲和奥别列克舞曲也都是三拍子的。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集合上述三种舞曲的特点创作出来的。玛祖卡舞曲的典型节奏,在肖邦《玛祖卡舞曲》中经常显露,但肖邦是出神入化地应用它,远不是刻板地重复民间节奏。旋律,肖邦是天才地吸取民间音乐的精华,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艺术标准创造出来的。和声、调式更有肖邦独出心裁的创造。尽管如此,《玛祖卡舞曲》的波兰乡土风格毫不减弱;相反,是以更高雅、更诗意的风度,婷婷玉立于钢琴音乐的百花园之中。评论家们说,《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对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觉,是波兰人民的“整个灵魂”。

由于《玛祖卡舞曲》是这么波兰化的音乐,有位波兰钢琴家说只有波兰人才能弹好。然而,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是,1955年在华沙举行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国钢琴家傅聪不但获得了第三名,而且还得了《玛祖卡》的最佳演奏奖。

肖邦的作品

Op代表作品编码,例如Op10-3表示作品十号的第三首。

圆舞曲(华尔滋) (Waltzes)

萧邦著名的圆舞曲,相信小朋友一定听过!这些圆舞曲是萧邦在维也纳时,运用维也纳华尔滋三拍的节奏,加上优美的曲调与抒情性,同时也发辉高度的钢琴技巧,因此萧邦的圆舞曲适合聆赏与演奏,比较不适合跳舞喔!

◎第1号圆舞曲降E大调Op 18

◎第3号华丽圆舞曲A小调Op 34-1

◎第6号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Op 64-1

小狗圆舞曲是描述乔治桑的小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一首曲子,因为曲子很短,因此也被称为「小圆舞曲」(Minute)

◎第7号圆舞曲升C小调Op 64-2

◎第8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4-3

◎第9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9-1

◎第10号圆舞曲B小调Op 69-2

◎第14号圆舞曲E小调OpPosth

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s)

萧邦不太喜欢管弦乐器,所以他的钢琴协奏曲(以钢琴为主,管弦乐搭配的曲子)也只有两首而已。第二号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就是写给初恋情人的优美「情书」,大家可以听听看唷!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一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二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三乐章

夜曲(Noctunes)

夜曲是英钢琴师兼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曲式,以优美的旋律为主。萧邦受他的影响,第一首夜曲也已旋律为主,但后来的夜曲则加上更丰富的内容,不单是优美的旋律而已,所以是萧邦独特风格的夜曲。

◎第1号夜曲降B小调Op9-1

◎第2号夜曲降E大调Op9-2

练习曲(Etudes)

学钢琴的人,一定会弹到萧邦的练习曲!这些曲子运用了高度的钢琴技巧,包括快速的八度音程、还有三或六度的连续平行等等。不过这些练习曲并不只是教学用的,而是同时兼具艺术性,演奏者必须兼顾技巧、节奏、旋律、和声还有音乐的情绪表现,所以还是很到受乐迷的喜爱。

◎第3号练习曲E大调「离别」 Op10-3

这首练习曲是萧邦离开波兰前往巴黎时的创作,离开祖国与思念故乡的感情都表露无遗。

◎第4号练习曲降G小调「黑键」Black Key Op10-4

◎第12号练习曲C小调「革命」Revolutionary Op10-12

这首是萧邦在听到波兰遭俄国攻占时所创作的曲子。

前奏曲(Preludes) Op28

作品28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集是萧邦晚年为了筹措疗养的旅费而创作的曲子。

◎第4号前奏曲E小调「窒息」Suffocation

◎第11号前奏曲B大调「蜻蜓」Dragon Fly

◎第15号前奏曲降D大调「雨滴」Raindrop

◎这首前奏曲左手规律的节奏像雨滴的声音,因此得名。

◎第23号前奏曲F大调「快乐之船」Pleasure Boat

◎第24号前奏曲降D大调「暴风雨」The Storm

波兰舞曲(Polonaises)

波兰舞曲是以宫廷为中心,华丽而壮大的民族舞曲。萧邦七岁时就创作了两首波兰舞曲(G小调与降B大调),而后来的创作不但有舞曲,还有波兰语的诗喔!

◎第三号波兰舞曲A大调「军队」MilitaryOp40-1

象征波兰旗士精神的宏伟。

◎第六号波兰舞曲降A大调「英雄」HeroicOp53

马厝卡舞曲(Mazurkas)

马厝卡舞曲是波兰东普鲁士与俄国之间一带,属于农民的民族舞曲,热爱祖国的萧邦创作了55首马厝卡舞曲,将思乡的情感转化为丰富的旋律。

第五号马厝卡舞曲降B大调Op7-1

奏鸣曲(Sonatas)

萧邦不喜欢被固定的奏鸣曲曲式所拘束,所以他的创作当中只有二首奏鸣曲而已。其中第二号的第三乐章的「送葬」进行曲,是西方葬礼中的送葬曲。

◎第二号奏鸣曲降B小调Op35第三乐章「送葬」

(Marche Funebre)

其他名曲

以下曲子也是萧邦的名曲:

◎幻想即兴曲升C小调Fantaisie-ImpromptuOp66

◎船歌升F大调BarcarolleOp60

◎第4号叙事曲F小调BalladeOp52-4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Chopin,Frederic Francois(原Fryderyk Franciszek) 肖邦,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1810--1849) 作曲家。父为居住在波兰的法国人,母为波兰人。肖邦出生于华沙附近的热拉左瓦-沃拉。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师从阿达尔贝·瑞夫尼。七岁时创作第一首波洛奈兹舞曲(g小调),八岁时登台公演。其父为法浯教师,在华沙担任多种职务,他坚持肖邦除受音乐教育外必须同时受普通教育。十岁时,歌唱家卡塔拉尼为肖邦的演奏所感动,赠送给他一只怀表。十五岁时肖邦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演奏,沙皇赠他钻戒一枚。十六岁入华沙音乐学院,从约瑟夫·埃尔斯纳学习作曲。波兰民间音乐、意大利歌剧的美声线条和胡梅尔的风格,都正在对他产生影响。1829年他创作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通常称为第二协奏曲,虽然实际上它在作为第一协奏曲出版的e小调之前写成)。同年在维也纳举行两场音乐会,访问了德累斯顿和布拉格,回国后向歌唱家康斯坦契娅·格拉德科夫斯卡表白了爱情。但翌年在华沙演奏了他的两首协奏曲后,就离开了被俄国古领的波兰,于1831年定居巴黎,开始授课并举行音乐会演出。他与李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和贝利尼结识,1837年开始与女作家乔治·桑交往。当时刚刚废除了他与马利亚·沃德津斯卡的秘密婚约。1838至1839年冬与乔冶·桑同居在玛略尔卡岛上,但恶劣的气候及筒陋的生活条件影响了他的健康,此后他的结核病不断恶化。1840至1847年仍和乔治·桑共同生活在巴黎和她在诺安的别墅中。比他大六岁的乔治·桑悉心照料他,有助于焕发他的才华。许多最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二十四首前奏曲》、《降b小调奏鸣曲》和《b小调奏鸣曲》、《f小调幻想曲》,都是在他们结合的时期写成的。他们的关系破裂(乔治·桑的两个孩子挑起了争吵)后,肖邦的灵感和健康日益衰退,但仍继续教课并举行私人音乐会。1848年,虽然病情严重,他仍访问了英国和苏格兰。他的学生简·斯特林把肖邦带到她姐夫托菲肯勋爵的乡村别墅内休养,并送给他当时迫切需要的一万五千法郎。在伦敦,他为维多利亚女王演奏,但英国的社交生活使他精疲力竭。翌年死于巴黎。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部是钢琴曲。他从菲尔德和胡默尔的作品中学到一些东西,对巴赫作品的学习也使他获益匪浅,但当时的主要作曲家对他几乎没有影响。他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富于个性的键盘写作艺术,其优点为钢琴音色纤细,应用旋律装饰来丰富和声织体。他精通言近指远的喻意手法,他所开拓的和声境界远远超过当时的传统界限。其它影响有的来自波兰民间音乐,在《玛祖卡舞曲》中特别明显;往往要求高度辉煌技巧的旋律风格则源自意大利歌剧。但肖邦谨慎地指出,他的玛祖卡“不是供跳舞”用的,事实上它们也是他的最有个性的作品,犹如私人的记事录,记下了一生事业中听作的和声和节奏试验,所探索的最为精致和变化多端的钢琴音色,也记下了他的全部情绪变化。最早一首《玛祖卡舞曲》是在1830年离开故乡之前写的;最后一首(f小调)感情强烈的吉光片羽,是他一生所写的最后一曲。肖邦使钢琴上的《玛祖卡舞曲》成为他所独有的形式;他所作的叙事曲(共四首,受密茨凯维奇的诗歌的概括的启发而写)和键盘谐谑曲也是如此,他使谐谑曲具有与贝多芬谐谑曲大异其趣的尖刻嘲讽的性质。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每首用一个不同的调,是肖邦对巴赫艺术的创造性贡献。肖邦认识到他的天才的用武之地主要在于比例完美的钢琴小曲,他在这类作品中注入了丰富而又强烈的诗意,但在奏鸣曲中也表明他有驾驭大型作品,不致使材料松散的能力。迂腐的学究也许会有争议,说它们不是“严格的”奏鸣曲(虽然每部奏鸣曲都遵守由几个乐章构成的传统形式),但是人们不会希望这些奏鸣曲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因为它们的结构别有一种使人感到惬意的逻辑性。他的协奏曲(往往被人们低估)也是如此,某些评论者认为他的配器不甚高明,其实远非如此。他的配器手法总是灵活而敏感的。有时甚至富于积极的独创性(如大管的应用)。他的演奏在细腻及紧张度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把他的同时代人感到谱上难以理解的经过句弹奏得出神入化。

肖邦的主要作品有:

(1)钢琴与乐队曲:协奏曲两部;《流畅的行板和波洛奈兹舞曲》;《波兰歌曲幻想曲》;《科拉克维亚克回旋曲》;《把手伸给我》主题变奏曲。

(2)钢琴独奏曲:叙事曲四首;苏格兰舞曲三首;练习曲二十七首;即兴曲三首;玛祖卡舞曲五十一首;夜曲十九首;波洛奈兹舞曲十二首;前奏曲二十五首;谐谑曲四首;奏鸣曲三首;圆舞曲十七首;船歌;摇篮曲;f调幻想曲;幻想即兴曲。

(3)室内乐曲:钢琴三重奏;大提琴奏鸣曲;大提琴与钢琴《引子和波洛奈兹舞曲》。

(4)歌曲:波兰歌曲十七首。

摘自《外国音乐辞典》

肖邦 Chopin,Frederic(1810.3.1~1849.10.17) 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其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且多为小型乐曲,但卓越的想象力及精湛的技巧使他成为世界最伟大的音乐诗人之一。他的音乐灵感源于自己和波兰的悲剧性的经历,旋律独具个性,表达了内心深处不仅仅是伤感的感情。其作品虽有浪漫主义的本质,但有古典的纯真和分寸,丝毫没有浪漫主义的表现癖好。生性体弱敏感,幽默而又善于模仿、讽刺。其父系法裔法语教师。全家都酷爱艺术,在襁褓中便对母亲和姐姐的钢琴声有奇特反应,并深受民间音乐熏陶,6岁时即能在琴上弹奏听到的曲调,7岁起随音乐家瑞夫尼学琴五年。8岁首次在慈善音乐会公演,次年敢于在著名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卡塔拉尼前演奏,3年后又为出席波兰议会开幕式的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即兴演奏。作为“天才儿童”,他不但会弹琴,还会作曲,7岁时作《g小调波洛涅兹舞曲》并公开出版,康斯坦丁大公将其一首进行曲用于阅兵式上。随后又作了一些波洛涅兹、马祖卡、变奏曲、苏格兰舞曲、回旋曲等。曾师事作曲家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数年,16岁入其领导的当时新建的华沙音乐学院。1829年为扩展音乐视野首赴维也纳,应当地出版商、钢琴制造商和贵族之请于8月间公演两场,获很大成功。1830年3月在华沙作成年后的正式首演,弹奏所作《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当年11月再离波兰,车行至华沙郊外埃尔斯纳令停车,让精选的一个合唱团演唱了他为爱情专作的一首告别合唱曲为他送行,似已预示波兰将永远不能再见其游子归来。到达维也纳后,种种情况令人失望,时又值波兰发生起义,奋起抵抗俄国侵略军,他为之十分激动不安,但家人不愿他回波参战,于是决定去巴黎寻求更理想的环境。在等待护照签证期间作了《b小调谐谑曲》、《革命练习曲》等一些富于激情的乐曲,同时还为一些爱国诗词谱曲。后行至德国斯图加特,听到华沙被俄军攻陷的消息,悲痛欲绝,几至不能自拔。1831年9月抵巴黎,为该地极端的“豪华与肮脏、美德与罪恶”而感叹不已。通过一位维也纳朋友的介绍结识了那里的波兰流亡者及著名作曲家罗西尼、李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等人。与此同时,在德国的舒曼极度推崇他,称他为新浪漫主义时代的代表。但他过分纤细的演奏未能在大音乐会中获得所有人的赞赏,只是在沙龙里很受欢迎。这个时期作品有两集《练习曲》、《e小调叙事曲》、《幻想即兴曲》和一些受强烈民族感情激发而作的马祖卡与波洛涅兹舞曲等。1836年结识放荡不羁的女作家乔治·桑,并于1838年秋私奔至马略卡岛,开始了他们十年的同居生活,至1848年终因意见不和而分手。这段时间里写了《24首前奏曲》、戏剧性的《升c小调谐谑曲》、悲壮的《c小调波洛涅兹舞曲》、《f小调幻想曲》、《船歌》、《波洛涅兹幻想曲》、《f小调叙事曲》及《b小调奏鸣曲》等。与桑决裂后精神沮丧,再加上巴黎革命烈火又起,在此情况下接受了其苏格兰女学生斯特林之邀首途访英及苏格兰,由于体弱多病,思乡心切,在英期间全无创作,仅为波兰难民演奏一次。1848年11月返回巴黎后,病情恶化,临终前唯求销毁其未完成手稿,以及在葬礼中咏唱莫扎特的《安魂曲》。死后一周年,当其墓地纪念碑揭幕时,人们在他坟上洒了一盒祖国波兰的泥土。 摘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

像朱一龙这么有味道的男人,他身上有一种经过了岁月沉淀出来的沉稳气质,我觉得很好,挺棒的,这个代言很适合朱一龙。

19年,Chopard萧邦邀请演员朱一龙成为Chopard萧邦品牌代言人,一同携手开启品牌全新旅程。近年来,朱一龙凭借其温润如玉的荧幕形象与翩翩优雅的型男风范深受大众喜爱,如今已成为实力派人气男演员。夏日翩然而至,他以摩登清爽的夏季造型诠释品牌经典风格,一展活力与雅致兼具的男士风采。3月22日,瑞士高级腕表和珠宝品牌Chopard萧邦正式宣布演员朱一龙出任Chopard萧邦品牌大使,携手传递真挚情感、人文关怀和积蕴深厚的品牌精神。

在镜头内外,在公众的眼中,朱一龙既是现代的又是优雅的,内敛与锋芒并存的独特存在,从容淡然的绅士品格尽显Chopard萧邦男士优雅隽永的风尚。他以十年砥砺前行,潜心磨练演技,不断挑战新角色,对于演艺事业的赤忱之心与聚焦工艺精髓及创始精神、追求卓越品质的品牌精神完美契合。

Chopard萧邦创立于1860年,是一位满怀情感的工艺大师,在传统工艺世代传承中,精益求精,致力打造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超凡杰作。今届巴塞尔国际钟表珠宝展,品牌再献臻品佳作,并邀朱一龙一起在分秒间体悟光阴奥妙。当赤子遇到匠人,时间得以练就非凡。以此次国际钟表盛宴为伊始,Chopard萧邦将携品牌大使朱一龙坚定前行,满怀仁爱之心,求索精深之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88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